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2: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第一篇: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余映潮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2012-05-29 20:39:52)转载▼

标签: 分类: 名师领航——余映潮 杂谈

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

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

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

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

感受鼓势(幻灯片3)

朗读 感受鼓势

要求:

① 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 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师:舞动、跃动、跳动。

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 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

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隆隆”声呢? 生7:回音、回响。

师:这种气势确实象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够象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就像捶在你的心上一样,使你跟着它的鼓点在舞动。所以听到的才是一直不绝于耳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这大厅里是否能产生这种回响。师: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同学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一定用尽全力大声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充分蓄势,读出那种气势和回音。

其实,要想真正的读好文章,必须对语言进行充分的品味。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我们可以借助于屏幕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加以理解。请看屏幕。(幻灯片4)

安塞腰鼓之劲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老师非常有感染力地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这股“劲”)

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劲”表现出来的?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精读,品味鼓韵。

四、精读

品味鼓韵(幻灯片5)

精读 品味鼓韵 语言美 画面美 构思美 ……

师:在品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认识。另外,把你有困惑的一些字、词、句、段也找出来,一会儿咱们共同来解决。屏幕上提示大家可以从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等方面来赏析,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美点、亮点值得品味。可以结合着课后第二题进行。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读、品。

(小组内热烈讨论)生8:我个人觉得第14段、第15段写得好,它们首先用了“隆隆,隆隆”的象声词,“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种写法充分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师:突出了震撼,不错。注意多音字“隆”字的读音:在“黑咕隆咚”中读一声;当它作为象声词“隆隆”时读二声。

生9:我觉得第8段很好,“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段运用了一些反义词,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

师:用三组反义词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非常好!

生10:我觉得第7段非常好。因为这一段运用短句的形式,它的语言很磅礴,气势很激荡,让人想象那种奇美,而且它的节奏也是很急促的。这一段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师:能试着读一下吗?(生10读)

师:很好,读出了气势。这一段确实非常精彩,它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续五个比喻句组成了一个大的排比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作者在本段中借鉴《阿房宫赋》里的写法,尤其是修辞,排比、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倒置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看一看《阿房宫赋》里的修辞,对比着感受一下。

生11:我觉得9、10、11段这三个排比段,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粗犷。与之相比,描写得更深刻一些的是14、15、16段,连续用了五个“隆隆,隆隆”来描写生命的壮阔。

师:“描写生命的壮阔”,描写这种震撼力。生12:第16段。师:你先读一下好吗?(生12很有感情地读。)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气势。它展现了安塞腰鼓宏伟磅礴的力量,还有西北汉子忘情表演的激情。这种声音使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这一段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你能联系到具体的诗词名句,来丰富你的认识,非常好。这里注意“弦”字的读音,应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生13:我非常喜欢第20段,“多水的江南”这一段。有了这一段的存在,更能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粗犷、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

师:你认为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磅礴的能量、西北高原厚重的土层,而写到了江南。

师:那么,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呢?

生13:因为江南是多水的,而且它也是柔美的,这样一来,多水的特质就让人觉得很符合。

师:一锤下去就碎了。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很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正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在这里我就想起了宋代词的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江南是婉约派,而西北则是豪放派,是不是很恰当?

生14:我比较喜欢第12段,(有感情地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我认为这一段语言上有明显的节奏感。而且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后生们象腰鼓似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师:主要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生14:排比。

师:噢,刚才说成比喻了。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精彩!在这里,用排比突出了这种气势,而且,这两句紧紧相连,成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那么,他们是哪来的那么一股劲?他们要“挣脱”什么?“撞开”什么呢?(学生沉思)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鲜明的动词,注意品味。三个动词意思相似,但表达的程度却—— 生:不同。

师:步步加深,一个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èng,用力摆脱束缚。

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

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齐读)

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

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 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潮。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 生18:要具有爆发力。师:那谁来爆发一下?

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

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 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

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蛙叫在黄土高原上一般不大出现。(大家笑了)

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鸡啼一般象征天亮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

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静的,如果说开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爆破的话,那么结尾的静我们就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这样来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首尾静,中间动,映衬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整体方面的构思技巧,大家看一下,文章主体部分的构思呢?

生24:主体部分一直有一个短句来贯穿全文,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反复。师:反复了几次? 生:四次。师: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穿起来了。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使人想到了—— 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师:想到了——

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师:还想到了——

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师:这是联想什么呀? 生:虚写。

师:虚写。不是实实在在存在此地的场景。他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战场。

师:噢,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了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呢? 生25:选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你对这首歌还比较熟悉。这是陕北著名的信天游里的一种比兴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想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这里写的是咱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豪迈的情怀。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刚才有几个同学说 这一句不太明白。生26:这个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进程,就是婉转曲折、最终解放的一个进程。

师:把历史纵深开来,从古代的出征场面到咱们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能理解到这一点就相当不错了。在这里,“晦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迷惘。师:迷惘、糊涂。“晦暗”本来是指天气的,而在这里,是指思想上的迷惘、迷惑。好,现在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生27:老师我想提问一下第16段,它连续用了四个“隆隆,隆隆”的描写词,请问这一段到底描写了些什么?

师:刚才在品味的时候,也有同学问到了这个问题。

生28:第18段的“红豆角角老南瓜”,在小学课本上是“红豆角”。生29:我觉得这是陕北方言的特点。

师:非常好!陕北方言喜欢用叠音字,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茂腾腾”“兹溜溜”等等,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亲切感。

生30:我想问一下第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到底是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

我觉得它是冲破了、撞开了平常人们身上的层层伪装和那层外壳。

师:很好。尤其是包裹着人们思想的外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如果还有疑惑的话,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这是有关作者写《安塞腰鼓》时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很含蓄,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面、后生们的力量,但是,对于与本文有关的时代背景全都略去,几乎一个字也没有提。请看资料,作者此时的文章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看到这里,对刚才的问题认识是否加深了?他到底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那“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指的是什么?

生30:撞开那层束缚。

师:是啊,主要是从思想上来解放自己,通过这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的行动去改变现状。此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的是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那来的这种巨大的能量?

生31:我认为他们巨大的能量源自他们的理想,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师:很好。有了希望了,思想解放了,苦苦思索之后,终于大彻大悟了。生32:老师我觉得我跟王俊想的不太一样。我认为他们的能量是来自西北汉子所带有的远古的那种豪放朴素的精神和性格。

师:好,你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突出了地域特点。生33:我认为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振奋自豪之情。

师:阵痛的发生、阵痛的排解,这种振奋自豪之情是非常震撼的。那么到底是那股劲要冲破、要撞开?思想解放,体现在行动上。虽然贫困落后,但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是不是充满了热情,就能写出好文章呢? 为了让大家在写作上有所感悟,请看屏幕上的资料。(幻灯片7)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多年写诗、读诗的经验,或者作为思想积淀,或者作为艺术积淀,都构成了作品的坚实基础。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动笔时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几乎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这状态太重要了。我体会,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如果错过它,比方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作者在写《安塞腰鼓》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快速浏览,你从中看到写作要具备哪些状态?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一旦产生时,才能写出好文章。

好,刚才我们从语言、画面和构思上欣赏了《安塞腰鼓》,确实非常精彩!那么,作者借“安塞腰鼓”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34:我觉得这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了。它从侧面描写了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使他怦然心动。

师:怦然心动!既然《安塞腰鼓》要赞改革开放、要赞陕北人民冲破所有束缚的这种渴望和追求,作者就借助安塞腰鼓、借助后生们的力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这种爆发力是不可一世的、是无法阻挡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对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偏偏赋予“安塞腰鼓”呢?(学生有点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如何说起。)

师:“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对于作者来说,他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黄土高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当他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黄土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作者怦然心动,想到了“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师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那就是:对黄天后土的礼赞,对蓬勃生命力的讴歌!

既然作者能把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也可以借助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请看大屏幕!

五、演读

感悟鼓魂(幻灯片8)演读 感悟鼓魂 分角色朗读:

①可领读、合读、轮读……

②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23——30段。幻灯片9 有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23)(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4)(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25)(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26)(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27)(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8)(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读完后,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下课!)

第二篇:余映潮课堂实录

余映潮《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

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奖。

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 感受鼓势(幻灯片3)

朗读 感受鼓势

要求:

① 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 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师:舞动、跃动、跳动。

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

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

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隆隆”声呢? 生7:回音、回响。师:这种气势确实象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够象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就像捶在你的心上一样,使你跟着它的鼓点在舞动。所以听到的才是一直不绝于耳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这大厅里是否能产生这种回响。师: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同学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一定用尽全力大声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充分蓄势,读出那种气势和回音。

其实,要想真正的读好文章,必须对语言进行充分的品味。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我们可以借助于屏幕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加以理解。请看屏幕。(幻灯片4)

安塞腰鼓之劲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非常有感染力地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这股“劲”)

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劲”表现出来的?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精读,品味鼓韵。

四、精读 品味鼓韵(幻灯片5)

精读 品味鼓韵 语言美 画面美 构思美 ……

师:在品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认识。另外,把你有困惑的一些字、词、句、段也找出来,一会儿咱们共同来解决。屏幕上提示大家可以从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等方面来赏析,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美点、亮点值得品味。可以结合着课后第二题进行。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读、品。

(小组内热烈讨论)

生8:我个人觉得第14段、第15段写得好,它们首先用了“隆隆,隆隆”的象声词,“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种写法充分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师:突出了震撼,不错。注意多音字“隆”字的读音:在“黑咕隆咚”中读一声;当它作为象声词“隆隆”时读二声。

生9:我觉得第8段很好,“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段运用了一些反义词,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

师:用三组反义词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非常好!

生10:我觉得第7段非常好。因为这一段运用短句的形式,它的语言很磅礴,气势很激荡,让人想象那种奇美,而且它的节奏也是很急促的。这一段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

师:能试着读一下吗?(生10读)师:很好,读出了气势。这一段确实非常精彩,它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续五个比喻句组成了一个大的排比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作者在本段中借鉴《阿房宫赋》里的写法,尤其是修辞,排比、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倒置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看一看《阿房宫赋》里的修辞,对比着感受一下。

生11:我觉得9、10、11段这三个排比段,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粗犷。与之相比,描写得更深刻一些的是14、15、16段,连续用了五个“隆隆,隆隆”来描写生命的壮阔。师:“描写生命的壮阔”,描写这种震撼力。生12:第16段。

师:你先读一下好吗?(生12很有感情地读。)

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气势。它展现了安塞腰鼓宏伟磅礴的力量,还有西北汉子忘情表演的激情。这种声音使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这一段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你能联系到具体的诗词名句,来丰富你的认识,非常好。这里注意“弦”字的读音,应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生13:我非常喜欢第20段,“多水的江南”这一段。有了这一段的存在,更能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粗犷、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师:你认为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磅礴的能量、西北高原厚重的土层,而写到了江南。师:那么,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呢?

生13:因为江南是多水的,而且它也是柔美的,这样一来,多水的特质就让人觉得很符合。师:一锤下去就碎了。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很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正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在这里我就想起了宋代词的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江南是婉约派,而西北则是豪放派,是不是很恰当?

生14:我比较喜欢第12段,(有感情地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我认为这一段语言上有明显的节奏感。而且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后生们象腰鼓似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师:主要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生14:排比。

师:噢,刚才说成比喻了。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精彩!在这里,用排比突出了这种气势,而且,这两句紧紧相连,成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那么,他们是哪来的那么一股劲?他们要“挣脱”什么?“撞开”什么呢?(学生沉思)

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鲜明的动词,注意品味。三个动词意思相似,但表达的程度却—— 生:不同。

师:步步加深,一个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èng,用力摆脱束缚。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

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齐读)

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

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

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潮。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 生18:要具有爆发力。师:那谁来爆发一下?

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

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

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

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蛙叫在黄土高原上一般不大出现。(大家笑了)

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鸡啼一般象征天亮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静的,如果说开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爆破的话,那么结尾的静我们就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这样来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首尾静,中间动,映衬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整体方面的构思技巧,大家看一下,文章主体部分的构思呢? 生24:主体部分一直有一个短句来贯穿全文,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反复。

师:反复了几次? 生:四次。师: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穿起来了。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使人想到了——

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师:想到了——

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师:还想到了—— 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师:这是联想什么呀? 生:虚写。

师:虚写。不是实实在在存在此地的场景。他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战场。

师:噢,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了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呢? 生25:选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你对这首歌还比较熟悉。这是陕北著名的信天游里的一种比兴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想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这里写的是咱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豪迈的情怀。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刚才有几个同学说 这一句不太明白。

生26:这个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进程,就是婉转曲折、最终解放的一个进程。师:把历史纵深开来,从古代的出征场面到咱们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能理解到这一点就相当不错了。在这里,“晦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迷惘。

师:迷惘、糊涂。“晦暗”本来是指天气的,而在这里,是指思想上的迷惘、迷惑。好,现在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生27:老师我想提问一下第16段,它连续用了四个“隆隆,隆隆”的描写词,请问这一段到底描写了些什么?

师:刚才在品味的时候,也有同学问到了这个问题。

生28:第18段的“红豆角角老南瓜”,在小学课本上是“红豆角”。生29:我觉得这是陕北方言的特点。

师:非常好!陕北方言喜欢用叠音字,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茂腾腾”“兹溜溜”等等,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亲切感。

生30:我想问一下第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到底是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 我觉得它是冲破了、撞开了平常人们身上的层层伪装和那层外壳。

师:很好。尤其是包裹着人们思想的外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如果还有疑惑的话,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这是有关作者写《安塞腰鼓》时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很含蓄,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面、后生们的力量,但是,对于与本文有关的时代背景全都略去,几乎一个字也没有提。请看资料,作者此时的文章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看到这里,对刚才的问题认识是否加深了?他到底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那“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指的是什么?

生30:撞开那层束缚。

师:是啊,主要是从思想上来解放自己,通过这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的行动去改变现状。此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的是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那来的这种巨大的能量?

生31:我认为他们巨大的能量源自他们的理想,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师:很好。有了希望了,思想解放了,苦苦思索之后,终于大彻大悟了。

生32:老师我觉得我跟王俊想的不太一样。我认为他们的能量是来自西北汉子所带有的远古的那种豪放朴素的精神和性格。

师:好,你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突出了地域特点。生33:我认为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振奋自豪之情。

师:阵痛的发生、阵痛的排解,这种振奋自豪之情是非常震撼的。那么到底是那股劲要冲破、要撞开?思想解放,体现在行动上。虽然贫困落后,但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是不是充满了热情,就能写出好文章呢? 为了让大家在写作上有所感悟,请看屏幕上的资料。(幻灯片7)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多年写诗、读诗的经验,或者作为思想积淀,或者作为艺术积淀,都构成了作品的坚实基础。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动笔时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几乎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这状态太重要了。我体会,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如果错过它,比方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作者在写《安塞腰鼓》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快速浏览,你从中看到写作要具备哪些状态?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一旦产生时,才能写出好文章。好,刚才我们从语言、画面和构思上欣赏了《安塞腰鼓》,确实非常精彩!那么,作者借“安塞腰鼓”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34:我觉得这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了。它从侧面描写了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使他怦然心动。

师:怦然心动!既然《安塞腰鼓》要赞改革开放、要赞陕北人民冲破所有束缚的这种渴望和追求,作者就借助安塞腰鼓、借助后生们的力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这种爆发力是不可一世的、是无法阻挡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对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偏偏赋予“安塞腰鼓”呢?(学生有点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如何说起。)

师:“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对于作者来说,他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黄土高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当他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黄土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作者怦然心动,想到了“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师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那就是:对黄天后土的礼赞,对蓬勃生命力的讴歌!既然作者能把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也可以借助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请看大屏幕!

五、演读 感悟鼓魂(幻灯片8)

演读 感悟鼓魂 分角色朗读:

①可领读、合读、轮读……

②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23——30段。幻灯片9 有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23)(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4)(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25)(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26)(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27)(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28)(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读完后,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下课!)

余映潮《孔乙己》课堂实录

时间:2012年3月19日

地点: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四楼多功能厅

第一板块:文意理解

师:一上课我就感受到大家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完成这节文学欣赏课。

(出示)(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

师:文意理解,这个很简单,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生1:首先是社会炎凉、群众的麻木、科举的罪恶。师:前面应该有一个总说,“我觉得——”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孔乙己就是一个笑料,作者写孔乙己的遭遇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说白了,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科举的罪恶。师: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看客们的笑料。建议不要用太随意的口语,“说白了”。

生3:我体会到孔乙己是可有可无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

师:他既不是长衣帮,也不是短衣帮,是一个可怜的社会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个词概括得很好。

生4:我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感受到了社会炎凉。

师:这个发言切入到文学作品的范围来了。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这是一篇小说。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他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孔乙己本身有弱点,正因此,他遭遇了许多令人同情的变化。(出示)(《孔乙己》是运用“儿童视角”来编排故事、塑造人物的小说。小说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文章是用“儿童视角”写的? 生:《最后一课》。

师:是啊,小弗朗士的眼睛就是儿童视角。还有《社戏》《我的叔叔于勒》等等都是如此。

师:(出示)(《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退场”,子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同学们,《最后一课》场景在哪啊?(在教室)你看,马上触类旁通了吧?教室就是场景,那么《社戏》的场景在哪?(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了场景。师:(出示)(《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对孔乙己的叙述中也有虚写的内容,如听人说。

师:(出示)(《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了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店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的“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这篇文章的文章价值就在于多角度、多线条描述孔乙己的变化。

师:(出示)(专家评述: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长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第二板块:课内比读师: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草三味书屋》《雪》《故乡》《闰土》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对比,故乡的从前和今天对比,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请把视线落到4、11段。通过细致之处的对比来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师:比如,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开始是排,而后是摸。请从两段中找出细微的地方,然后阐述表达了什么?动笔。先画下来,再分析、旁注。活动时间,五分钟。(生写)

师:将见解写在书中,自己欣赏,各自表达,可以举手了。

生1:我从孔乙己之前“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到后来的“又黑又瘦”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命运变化和丁举人的残暴。

生2:我从孔乙己的外貌变化,以及他之前与人争辩,但最后用哀求的眼神说:“不要取笑。”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不争辩了,说明孔乙己内心已经没有尊严了。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心理防线完全没有了,你分析得很好,孔乙己的巨大变化,不仅是身体方面的。

生3:孔乙己以前是“穿着长衫”的,看得出他内心轻视劳动人民;后来孔乙己穿着“破夹袄”,看得出他的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师:象征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如何不见?有许多空白,让我们思考。生4:孔乙己以前站着喝酒,现在却只能坐在地上喝酒了。说明他的人生已经很凄惨了。

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他的双腿被打折了,永远站不起来了。

生5:孔乙己以前总会搪塞别人的嘲笑,现在却只是哀求。

师:这位同学非常锐利。象征身份的长衫没有了,语言也彻底摧毁了,命运巨大的变化带来了他的两个巨大变化。

生6:我从孔乙己掏钱由“排”变成“摸”,说明他以前付钱是分文不少的,是规矩的,带着点炫耀,而现在已经很落魄了,不但赊账还不了,一碗酒钱也不够。师:“排”带点炫耀,带点童趣,这样对比是有表现力的。

生7:以前孔乙己是在酒店里喝酒,但是现在却只能在门槛外边。天气冷,不进屋,是因为心里不想再被人嘲笑。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原来喝酒会争辩,为自尊反驳,但现在他悲惨地坐在外面,无法站立,令人揪心。

生8:孔乙己以前与掌柜聊天,现在一话不说就走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尊严。师: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碗酒了。

生9:以前,他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现在他只要一碗酒。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四文大钱。

生10:他以前还会争辩,现在喝酒根本不理会嘲笑。现在只是用极低的声音,哀求不要取笑。我看出了他身体极其虚弱,不乐观,不从容。

师: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断了。请关注“秋风过后”到“换上棉袄”了这一段,这是环境描写,这里为何要关注到天气的内容? 生11:增加了悲凉的气氛,反衬穿破夹袄的凄凉。

生12:天气冷了。但孔乙己依然来喝酒。可呢个是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了,想喝最后一碗酒。

师:发现得真好啊!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师:这样小结一下。

第4段

第11段

孔乙己的出场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于退场

正常 残疾

伤痕 断腿

长衫 夹袄

青白脸色 黑色的脸

眼睛大大的 哀求的眼神

师:还有,时令、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思索孔乙己的命运及命运告诉我们的道理,也许就是个人原因,也许是社会原因。师:刚才大家阐述得很好,唯一不足的是手的用途阐述得不够到位。写字的手、读书的手、喝酒的手、数钱的手、被吊起来的手、爬走的手……写尽了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变化。

第三板块:小结

师:学习小结。“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的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章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感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谢谢!下课

第三篇: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3028 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余映潮《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 两个字换成“人物” 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 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 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 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 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

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 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 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 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好,再读——— 生:(齐读)非常难⋯⋯

师:好,接着来,“他只是摇头” 读——— 生:(齐读)他只是摇头⋯⋯

师:再读“这时,他出去了⋯⋯” 这一段。这一段要读出叹息的语气。“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 要把“叹息” 的语气读出来。好,再来。“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读———

生:(齐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师:这一段读得最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小说的情境。好了,咱们刚才了解了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容易概括,它是写中年闰土的,写了中年闰土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齐)外貌。

师:外貌,形象,还有呢? 生:心理,语言。

师:表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生:苦。

师:苦!你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来说说写了他哪几个方面的苦。生: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几个方面。

师:苦难的原因在这儿,很好。但我们最好从这一部分开始的地方说起。如“这来的便是闰土”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苦啊?

生:最开始写了闰土的外貌,还有他从前和现在外貌的对比,还有他的神态。师:是,外形穷苦。接着往下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写的什么内容呢?

生:这是他内心的苦,从精神上写他的苦。

师:神情凄苦。再看他的语言呢?“非常难”,表现了什么苦? 生:他内心的痛苦。

师:他内心的痛苦,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悲苦。然后就是刚才你说的,七个苦因的点示。

闰土这个人,他的苦,具体来说,外形是穷苦的,神情是凄苦的,语言是悲苦的,精神是困苦的。苦难,笼罩着他。这就是我们了解课文之后进行的概括,这个概括,首先用了一个“苦” 字,然后再细节化,这样的概括方法,叫做“总分式概括”,记下来。(板书:总分式概括)(生记录))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地概括。这样,对这个小说的情节、人物有比较粗略的了解。下面,我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妙点揣摩。(板书:妙点揣摩))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它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评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出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一句话。下面读课文,在里面找妙点,揣摩。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学生找妙点,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想多少有一点体会了,咱们先这样来进行一下热身,每个人先自由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好不好?我说“开始” 就开始讲,自己给自己讲。开始———

(学生小声自己讲)

师:行了,同桌之间,两人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这样说。好,下面开始妙点揣摩,愿意发言的同学请举手。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 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写得特别的好,文中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我” 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 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 的后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课文最后把它点出来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但是我们要走下去,后代也许不会像我们这一代,再产生隔膜了。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 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 就表示“我” 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 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很好,就是“我想到希望,我突然害怕起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未来有一种希望,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并且相信得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点质疑了,就是说感到非常茫然,对希望不是充满坚定的信心了,他看到这种变化了,对自己和闰土的路,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非常的茫然了。师:这个“茫然” 要谈深一点就谈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我们现在品析妙点还是应该到我们刚刚读的那几段去品析。好,接着来。生:我觉得第?自然段“石像” 那个地方写得很好,因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 心目中是一个小英雄,很活泼很开朗,而现在的闰土,因为他受了很多的苦,所以他就显得很麻木了,对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向往和追求了。

师: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把这个妙点品析一下。生:这个妙点⋯⋯

师:好,我来替你说。这个“刻” 字用得好,它表现了闰土脸上的皱纹很深。是不是?就这样说就行了。接着来。

生:我比较喜欢第?自然段:“他站住,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我特别喜欢“欢喜” 和“凄凉” 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对比的,写出了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他非常想见到“迅哥儿” 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他终于恭敬起来。

师:对,这儿“欢喜” 是因为见到童年时代的朋友,“凄凉” 是为自身的境遇感到内心很凄凉。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她说得很好,再来。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自然段,先为大家读一遍,(很深情地朗读),这里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是“欢喜”,一个是“凄凉”,还有一个是“分明”。“欢喜” 和“凄凉” 用了对比的写法,既表现了闰土见到“我” 之后的欣喜,又表现了闰土凄苦的心情,也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凄苦的出场,也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那么后面所用的“分明”主要在表现“我” 与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上的隔阂,一堵无形的高墙,形成了可悲的厚障壁,我觉得这里已经充分地表现了闰土的凄苦心情。师:你非常能干。(掌声)师:流畅的表达,充满情感的表达,比余老师品得要好!我觉得,这个“老爷” 还可以品——— “分明的叫道:‘老爷!’” ———品一下吧?好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妙点哪!谁说一下?好,你说。

生:我觉得他们在小的时候都是以兄弟相称的,而现在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了,闰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鲁迅却很有名。正因为地位不同,所以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师:这是闰土内心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还要注意:这里是迅哥儿,不是鲁迅,是小说中的“我”,是不是?请坐。我觉得这个“老爷” 特别妙!你们看课文,就这一声“老爷” 之后,谈话进行不下去了,这句话就隔开了“我” 对闰土的嘘寒问暖,没有话说了,所以这个表现力是很强的。好,继续说。我建议你们把“非常难” 这一段话品读一下。它每一句话都表现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非常难” 是总说,后面呢?———“第六个孩子都会帮忙了” ———它每一句话都有表现力。品一下,好不好?(稍停)能不能说几句?好,我来问,你们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 表现了什么? 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 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 “收成又坏” 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关卡多。

师:关卡之多,都向农民要钱。“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现了他没有办法,无路可走。好,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妙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妙点找得怎么样,好不好?一个场景之妙。场景,故事就在“我” 的家里发生,把故事情节放在一个场景之中。还有写水生与宏儿两个孩子之妙,三处写“长烟管” 之妙,四声“老爷” 称呼之妙,写闰土的五次无言之妙⋯⋯。刚刚你们说的妙点都是一点一点的,老师说的这些妙点都是串式的,一串一串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里不少地方有伏笔,有照应,有反复,要发现里面的串式妙点。好了,我们这一个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师: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因此读小说的第三步是评说人物,就是怎么样认识闰土这个人。(板书:评说人物)下面我就告诉你们,怎么认识小说中的人物,你们现在说一说闰土的外貌形象、习惯、衣着、年龄等。如闰土是一个戴着破毡帽的人,闰土是一个穿着极薄的棉衣的人,这样就行了,首先,从他的外貌、神态、习惯等内容说起。

生:闰土是一个在海边种地的人。师:一句,还有没有?

生:和以前比起来,他的身材加了一倍。师:一个中年人。

生:闰土是一个拿着烟管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将长烟管靠在桌旁的人。

生:闰土是一个双手开裂而且又粗又笨的人。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人。师:把皱纹写出来了。生:他是一个木偶人。

师:他像一个木偶人,但他不是一个木偶人。生:他是一个眼睛肿得通红的人。师:对!

生:他是一个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的人。生:他仿佛是石像一般。师:他仿佛石像一般的人。生: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师:你点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农民。生:他是一个脸上刻着许多皱纹的农民。

生:他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农民。

师:对,就是这么简单,首先从他的外貌形态来认识他,他喜欢吸烟,就和前面的拿着钢叉的小英雄形象对比啦,对不对,他脸上有皱纹,就和原来的紫色的圆脸对比啦,他穿的极薄的棉衣,和原来他的衣服对比啦。这是评说的是第一步,就是从外貌神态来认识他。好,第二步,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了。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老贫穷的穷苦农民。生:他是一个正在受苦受难的人。

师:他是一个苦海无边的人。从变化来说呢? 生:他是一个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像上的人。师:对,他要那些东西。———你也试一试吧? 生:他是一个⋯⋯ 师:想好再说。

生: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

师:她说他是六个孩子的爸爸。也可以呀,说明了身份嘛。你说。生: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迟钝麻木的受压迫的农民。师:对,说得好。你说。生:他是一个勤劳的人。师:命运的变化呢?

生:他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衰弱的人。

师:对,被生活折磨得衰弱,四十岁脸上就有很深的皱纹。生:由活泼到麻木的人。

师:说得真好,由活泼到麻木的人。我来艺术化一下好不好?他是一个由可爱走向可怜的人。对不对?

生: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

师:对,善良可以从他带干青豆看出来。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二个层次了。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呢?———点出人物形象的含义,他的代表性,他的典型意义。

生:作者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的生活,就是说兵、匪、官、绅的压迫,以及他们生活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一些事情,都通过他一个人来表现。

师:对,他是一个形象,是千万个闰土的缩影。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有三位同学举手。

生:作者塑造闰土这个形象,来反映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就是以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来作为广大受压迫劳动人民的代表。师:他点出了他的角度,作者写闰土这个人物,是从农村的角度,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农民日益走向破产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生:我觉得是由闰土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人民对农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起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师:说得好,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篇小说就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那个时候的苦难。还有没有说的?你们看,我们认识人物,又学习到了一种方法,叫做分层次表述。(板书:分层次表述)

师:好啦,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通过《故乡》的学读,学习了小说阅读的一种三步法: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进行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同学们活动得比较好,当你们还要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们的这一节课已经结束了。谢谢各位同学,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四篇:《松鼠》课堂实录(余映潮)

《松鼠》课堂实录

——余映潮2010年春月在育才中学

执教:余映潮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教研员 时间:2010年3月13日上午 8:10——8:55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恒念堂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即将为我们上示范课的是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他给我带来的第一个课题是《松鼠》。老师们,掌声响起来。师:好,同学们,上课!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请坐!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松鼠》,这是一篇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小品——科学小品。小品是短小的、精悍的、文笔生动的文章。科学小品就是文笔清新流畅优美的,介绍科学事物的文章。《松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下面我们开始学习。

师:(出示幻灯片1)“热身活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但是有要求,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可以少到两三个字。好,想一想。师:(转向一位学生)谢谢你!你来说一下。生:介绍松鼠这个动物。

师:(重复)介绍松鼠这种动物。师:再简单一点,就是介绍松鼠。师:(转向学生)好,谢谢你!

师:介绍松鼠的什么呢?后面得继续往下讲。好,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生: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特征。师:很好哇!有它的外貌,有它的性格特征。行,谢谢你!师:把外貌、性格特征再换,换内容。师:请你来。

生:写了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

师:抓的是第一句话,很关键的内容。(师进一步启发)继续思考,从概括的角度来看写了什么?它要吃、它要住、它要玩。这是什么呢?

生:写出了松鼠的外形和习性,很讨人喜欢。

师:有两个字很重要。“习性”,全篇文章可能就离不开“习性”。还有吗?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来试一试。生:还讲了松鼠的作用。

师:松鼠的作用,在第6段。还有吗?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其它内容呢? 生:讲了松鼠给人的印象。师:给人的什么印象,说清楚。生:讨人喜欢的印象。

师:对,很关键的几个字。很讨人喜欢。好,看我们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写松鼠的生活习性的。

师:从第另外角度来看,还写了松鼠的漂亮、乖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写了松鼠的讨人喜欢。如果我们真正地看松鼠生活的话,还要注意到是写了松鼠的林中的生活。它只喜欢在树林里生活,在大树上生活。好,这个问题我们基本解决了。看第二个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2)下面这组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来读一下。漂亮 驯良 乖巧 清秀 矫健 轻快 敏捷 机警 玲珑 美丽 警觉 轻快 响亮 生:(齐读词语一遍)

师:思考一下,感觉到了什么?请指点或者是整体地分析,都可以。我们开始试着来回答。生:我感觉松鼠很有灵性,像人一样。从“警觉”“轻快”感觉得到。师:我们如果说,把审题放在“这组词上面”,你会感觉到什么?好,再思考。这组词,你看它的外貌形态,它表达的情感倾向等等,都是可以感觉的。好,请你来吧!生:这让我感受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师:大家看一看这一组词,是不是?都是什么词? 生:都是褒义词。

师:都是褒义词。都是表达情感的,表达一种喜爱的情感,还有什么词呢?其中有好多好多,或者说基本上都是形容词。整个地看都是很美的,都是写美的,所以它是美词,一组美词、一组形容词、一组褒义词,它写出了松鼠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好,这两个“热身活动”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是训练活动。我们的训练叫“集体训练”,每个人都要做事,所以现在第一个动作,把笔写起来,完成两个训 练活动。练习一:趣说松鼠。有特别的要求,这个要求使我们用另外的方法看课文。要求细说,这说明是一点点,简说,话语不多。还有一个要求,从两段或两段以 上的文字整合内容,这是一种方法。听我举一个例子:我想说,松鼠的尾巴,噢,松鼠的尾巴,在第2段、在第4段里面都有,于是我就把它连起来。我说松鼠的尾 巴怎么样?怎么样?怎么啦!我再举一个例子,松鼠的爪子,在三个段里面都有出现,于是合拢来,综合一下,给大家讲松鼠的爪子。我说的仅仅是两个例子,还有 很多的内容,都是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发现的。开始思考,不要放下你手中的笔。生:(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究。约3分38秒)师:好的,互相的启发一下,同桌之间。

师:好的,我们全班来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从书里面观察到的松鼠,开始吧!师:(转向一位学生)好,谢谢,请你来。

生:松鼠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它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地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而且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师:嗯,那么你整合一下内容,用一个什么样关键词来统配它的呢?你说的是松鼠的动作,非常的轻捷。生:(进一步补充刚才的回答)

师:她说松鼠的动作很敏捷、很轻快。行了,多好!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它们从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林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还有第4节的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也爬上去了。说明松鼠的爬树技巧很高。

师:嗯,我觉得你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加起来,可以说松鼠的警觉。对不对,从来住在树上,不下来,很警觉。师:继续。好,请你来!生: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从这句话,我看出松鼠爪子十分灵活。

师:嗯,好啊,还有啊!

生:它们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也看出松鼠爪子十分灵活。

师:好,谢谢你!那么你应该这样说:我说的是松鼠的爪子。如果说这们的话,那么就掉了一条,它们用爪子梳理自己身上的毛发,对不对?好,谢谢你!但是呢?我考虑你可能是从松鼠的吃这个角度来说的。生:我读出了松鼠独特的生活习性,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还有第5小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可以补充松鼠喜欢在树上生活,这是它特有的生活习性。师:对,特有生活习性,在这个地方观察到的。谢谢!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

生:我读到了松鼠的活动范围,还有时间。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师:嗯,你介绍它活动的时间。谢谢!我来概括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以上所有的发言有什么弱点呢?没有书中说……你们说的是什么呢?我读到了什么……我的要求是什么呢?书中说?好,哪位同学知道?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请你来!生:松鼠的声音。

师:我说的是……(老师进一步帮助学生纠正)

生:我说的是松鼠发出的声音,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师:你看说得多好,把松鼠的声音,它怎么表达的?它的特点是什么?给我们讲清楚了,谢谢你!师:(转向一位学生)好,先请你来!

生:我说的是松鼠对住所条件的要求,我觉得从松鼠对住所条件看出松鼠十分聪明,既保证了舒适,又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师:聪明,乖巧,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你来!生:我说的和他一样的。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的呢?

生:我觉得从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也可以体现出松鼠是十分聪明的。师:为啥,你能不能再说一次。你说,我说的是松鼠的尾巴…… 生:我说的也是松鼠的尾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可以突出松鼠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小动物。

师:好,那么如果我要补充你的弱点的话,你应该这样说:松鼠有一条美丽的大尾巴,然后说下面的内容。你说好不好?而且有个要求,美丽的大尾巴在哪儿?第2段。好继续来。还有人讲吗?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爪子,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从这边还可以看出松鼠很爱干净。

师:而且它的爪子是那样的锐利。你看我给你加一下就变成了整合文章的内容,把两个地方的内容放在一起。是吗?谢谢!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从它们虽然也捕食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可以看出松鼠很通人性。

师:嗯!那么你这个发言是不是走题呢?(进一步启发)老师刚才说,我说的是松鼠的……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通人性,从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可以看出。师:这也是它的生活习性。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说的是松鼠的窝,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这里又可以看出松鼠的能干。

师:好的,你是不是可以看一下内容,我说的是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文字整合的内容。那么,我建议你说,松鼠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它们只喜欢住在大树上,于是,在开始几段说明。你说好不好?谢谢!那么,我就观察到我们同学的习惯,不注意答题的要求,凭自己的直觉去答,这一点要引起充分的注意。现在我请你们观察这 样一种现象,请你们帮我的忙,看一看,我要说的是松鼠的跑跳,你们看课文,答案我来说,但是你们要看课文,赶快划、找。

生:(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究。约58秒)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来看老师的整合。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有关的文字形成一个类别,来说明一件事物的,而且是利用课文。师:(出示幻灯片3)生:(一起读幻灯片文字)

幻灯片文字: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 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就 爬上去了。师:原来课文是可以这样读的。这是我刚才对你们的学习要求。好,通过这次练习,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多角度地感受到松鼠的可爱。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用描述的方法来介绍松鼠这样一种手法。好,刚才同学们很努力,下面我们休息一下。看“课中休闲”,让你们安静地思考一个问题,放松自己的心情,放松紧张的 思维,我这个问题,不要求在课堂里有答案,只是让你们悠闲地思考,然后继续第二个训练。

师:我轻轻地读给你们听,你们休闲。“从段与段之间衔接的关系看,从内容的主要与次要关系来分析,第4段和第5段是可以互换位置的吗?”课文内容的选点我 们可以看看,4段和5段交换位置后,5段和3段的关联是不是更紧密一些。再从基本的生活要求来看,吃和住是不是应该放在主要的地方,而其它的可以往后挪,这就是我要你们思考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4)好,我们开始第二次训练活动。“品读精段”,请同学们把眼光集聚在第二段文字上。欣赏第二段文字的表达之美、拟人角度,什么都可以说。

师:(进一步提示学习方法)这一次从中两两为一组,开始研讨第二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开始吧!

师:好吧!交流。这一段文字的表达之美,你就不要说松鼠的外形美,外形美是表达之美的结果。好试一下,我们先回答,试试看,看怎么回答?

师:谢谢这一位同学,她举手了,看她怎么回答。

生:第二小节的第二行,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上半句把松鼠 尾巴比作帽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尾巴的形状,而且格外漂亮。后一句写出了松鼠懂得利用它的尾巴,也可以看出松鼠非常聪明、乖巧,很讨人喜欢。师:好,请点题,什么之美?

生:尾巴,松鼠尾巴的……(学生答不出来)

师:谢谢你!刚才你的分析我很喜欢听,我为什么要你回答什么之美,我们换一种方式,它的这种美丽的尾巴摆在我面前是什么手法,你也分析了比喻,对不对。手法之美。谢谢!师:继续来。

生: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从这句可以体现出松鼠的人性之美。师:松鼠的什么之美? 生:松鼠的通人性。

师:松鼠的通人性之美。松鼠之美,那么从表达的角度,从作者的语言表达角度来看什么之美呢?你看,可以说用词美,可以说句子美,都可以说。师:继续来。生:从第二小节的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活泼的特点,让我们初步感知了松鼠讨人喜欢的模样。体现词语之美。师:用词之美,多好啊!这位同学分析就像模像样了。就等这一句。师:好,谢谢你。(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2句: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我觉得这个“衬”字用得非常好,因为它把松鼠的面孔和美丽的尾巴形成了一个整体。师:(进一步补充)给我们一种画面的感觉。生:我觉得它用词非常的好。

师:对,这叫炼字之美。一个字用得非常的好!好,继续来。

生:我也说的是第2句,我觉得玲珑的小面孔与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形成对比,更突出松鼠的身形小巧。对比手法之美。

师:对,表现出烘托的意味。多好!

生:我找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1句: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作者拟人化地把松鼠的生活习性,写得栩栩如生,松鼠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警觉,可以突出作者写的形容词之美。

师:修辞之美。修辞具体地可以说四字短语的排比之美,两个“非常”的反复之美,既是概括的描写,又是作者情感的表现。好,谢谢你!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选的也是第1句,我觉得这一句用了许多非常美的形容词,而且这一句本身属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我觉得作者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精通,有一种描写之美。

师:对,表达方式之美。具体到这一段的表达方式就是描写,谢谢,这个词用得好!师:继续发现。这边的同学,还发现什么呢?

师:还利用一点时间,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件事,这一段文字层次很美,其实大致上分为三个层次,每个人都要看一看,划一划,然后把你的见解告诉大家。师:哪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请你来。

生:这一段文字共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概括地写了松鼠的面容清秀及漂亮的外形。第二层次主要写了松鼠玲珑的小面孔和美丽的尾巴。第三层次主要写了松鼠像人一样用前爪送东西吃。师:好,谢谢。他用概括的话来分层,用解释的话来分层,划到哪里为止?我们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表述。这边的同学也跟上发言了。

师:(转向另一组学生)这边的同学也跟上发言了。

生: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这是第一个层次,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性格特点。第二个层次是玲珑的小面孔,衬 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这是第二层,既写出了松鼠尾巴的美丽,又写出松鼠尾巴 的作用。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这里是第三个层次,写出了松鼠如何吃东西。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他既有分析,又有层次,他怎么分析的,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多好!

师: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是吗?请拿起笔在这一段的旁边批上“层次美”三个字,继续听我讲,把大家的发言一起深化。来认识什么是“表达之美”、“描述 美”。我刚才提示了要把三个字旁批在课文上,这里同样的道理,仍然要旁批。“它们面容清秀”这一句就是描述美。“松鼠的跑跳轻快极了”在后面的文章里,也 同样是描述美。整篇文章,或者每个段里面,作者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用描述之美来说明松鼠的。

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字很重要,它告诉你们去观察语言现象——“修饰美”,用“非常”来修饰“敏捷”。“玲珑的小面孔”,面孔前面用“玲珑”一词来形容,“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这就叫修饰美。简单一个词前面加上形容,表达修饰之美。还有大家刚才说到了修辞美,用排比的方 式、用比喻的方式、用反复的方式、用拟人的方式,都是修辞之美。还有句式美。老师给这个句子里面加上了竖线,是表示这样的句子是两层,一层是描述,一层是 评价。这个句式非常重要。显然对于写事,对于写物,都很有用。一层是描述,一层是评价。

如果要注意你的学习方法,你应该同样地划一下。还有情感之美。作者怀着喜爱的感情来写松鼠,整篇文章,包括这一段文字,都渗透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一起来读一下。(说明朗读要求)注意重音,它能够表现你对修饰之美的感觉;还要注意重音,它能够表现你对炼字、炼词的感觉;还要注意重音,会表现你对句子里面层次的感觉。你看,“松鼠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感情不就出来了吗?一齐来试一下。生:(齐读第二小节的文字)

师:夸张一点读,好不好?再来一遍。(师示范第一句,并强调要读出重音)生:(再读第二小节的文字)

师:你看,这一次好多了。好的。这一节课我们就牵涉到这样的训练,那么我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呢?其实,我们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事是对全文课文的分析,第二件事是对一个段落进行欣赏。谢谢同学们的努力。下课。师:同学们辛苦了。再见!生:老师再见!师:谢谢大家!

第五篇:余映潮课堂实录22篇

目录

1、《我的叔叔于勒》

2、《云南的歌会》

3、《说屏》

4、《记承天寺夜游》

5、《狼》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7、《口技》

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9、《济南的冬天》

10、《孔乙己》的教学设计

11、《泥人张》

12、《刷子李》

13、《散步》

14、《顶碗少年》

15、《夏天也是好天气》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17、《我愿意是激流》

18、《紫藤萝瀑布》

19、《鹤群翔空》 20、《背影》

21、《夏》

22、《行路难》

23、余映潮点评《湖心亭看雪》教学

24、余映潮点评《老王》教学

25、余映潮谈小说教学艺术

1、《我的叔叔于勒》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2、《云南的歌会》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屏幕显示)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

酬和

譬喻

柞木

熹微 淳朴

龙吟凤哕

箍桶

阉鸡

忌讳(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屏幕显示)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这是描述对歌是一件什么事。“情景描写”片段,大家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人物描写”片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啊,描写人物太生动了。“景物描写”片段: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动物描写”片段,写戴胜鸟,还有云雀。还有“场面描写”片段: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这些都是“场面描写”片段。一篇文章里像这样有事物、情景、人物、景物、动物、场面等多种描写很少见。

师:现在,大家再自由朗读这几个片段,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形式简约、内容厚实的特点。教师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带领学生诵读课文、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体会手法,而是用“特色概说”这一精当的主问题替代以上繁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初略感受课文鲜明的“特色”,既具简洁之妙,又有新颖之美。)师:下面,我们来围绕第二句话活动——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师:我们来看课文第四段,首先一起朗读。(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篇课文的美段写得多么的精彩。精彩在哪儿?要由我们自己来发现,发现课文的写作之美,这样的方法和过程,叫作“美点欣赏”。

师:下面请同学们钻研、体会课文第四段,发现这一段中某一个方面的美点,然后向大家进行介绍。开始读书,开始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品析、交流。)师:好,各抒己见。

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里一些动词生动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蓝天空中钻去”的“钻”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伏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师:“钻”既写出飞行的路线直,又写出飞行速度快,表现出云雀的轻捷。

生2:在第四段中描写戴胜鸟“郭公郭公”的叫声精彩,用拟声词将戴胜鸟的叫声写得十分生动。

师:啊,你模仿一下吧。我想听“郭公郭公”是怎样叫。(生笑)找你呢,他能代替你来叫。师:(生模仿“郭公郭公”地叫)哦,他坐着叫比站着叫好听。(生大笑)好,继续。生3:大家看“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段话,这段话其实有很多点都值得我们钻研。比如,“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给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觉。再看,写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与后文“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联想,报春花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交织,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你还说写“小山坡”“土坎边”等等都写得很小很秀气,我觉得微风也是,轻和的微风,多么惬意的风啊。

生4:我体会的是“呼朋唤侣”这个词,首先用拟人,把鸟语说成人;另外,“朋”和“侣”是指朋友和情侣,这两种人都是美好的,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美的地方。

师:是啊,将各种美好的小鸟歌唱声说成“呼朋唤侣”,具有人的感情,多美妙,多生动,多简洁。

生5: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直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大句话用分号隔开,前面说的是静止的植物,后面说的是动态的歌声,一动一静,很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境界。

师:她是对刚才同学发言的补充和升华。这些静景和动景,都是为“我”听悦耳动听的山歌服务的。这么美的地方,有小鸟的歌声,同时还听到赶马女孩子唱歌。美景啊美人啊,多么惬意!

生6:这一段用拟人手法,作者还将声和色都写出来了,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师:有声有色。生7:在这一段里,我还看到赶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静景有动景,静的有树林、柞木林、竹子林还有花草,动的有女孩子的歌声和鸟的叫声,整个这一段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师: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物。

生8:本段主要围绕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描写了三种歌声,有云雀、赶马车的女孩和戴胜鸟的歌声,而且赶马车女孩子的歌声是具有淳朴本色美。

师:另一种歌会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会。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写自然风光,对赶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也可谈一谈。

生9:文中写戴胜鸟有一连串动词“矗”“瞪”“掠”“飞”,生动写出了戴胜鸟的可爱形象,而且戴胜鸟好像也对歌声产生了兴趣,一个“才”字,写出戴胜鸟对唱歌的喜爱,连云南的鸟儿都喜爱唱歌,何况人呢。

师:而且形态描写也漂亮,不是毛茸茸的而是花茸茸的,多好看。

生10:我想提一个问题:文章主要写云南歌会,歌应该是重点,但很多地方写了鸟,而且写得细致,并没有很详细写歌声。

师:是的,文章有大量篇幅写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呢?后面的同学能不能解答一下? 生11:我试着给他解答。我想,这样可以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动情,你想,连鸟儿都陶醉在歌声中,那么更不用说人了。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强调“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什么歌都是好听的,因为这里太美了。因此,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如果将赶马女孩的唱歌再生动地描绘一下,第一段生动地描写对歌,第二段生动地描写唱歌,第三段生动地描写传歌,那么文章节奏就没有多少变化,而这一段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歌声,文章就有了一点波澜。

生12:我分析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面写歌声沙哑,后面又写歌声具有淳朴本色美,这样写强调了歌声的美。

师:还是美啊。即使是发哑带沙的歌声,也具有本色的、朴实的美,一种生活的美。生13:这一段中,作者首先写钻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写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这也是用拟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丛中的云雀群的鼓励,才更有动力的,有种和谐的感觉。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钻”字一样,写出小鸟飞下来时笔直轻捷。整个片段都给人一种和谐欢快的感觉。

师:这是极漂亮的细节描写,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写了一个生动的、灵活的、轻松活泼的画面。继续来。

生14:这一段对动物描写得好,我最喜欢“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将鸟写得可爱、机灵,表现戴胜鸟轻松、快活的特点。

师:这一段中很多单音节动词很恰切。

生15:我又找到了动物描写也是从两方面写: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扶摇盘旋”很容易让人想像那种意境,“一面不住唱歌”又扣在“歌”上,这有声有色描写得更加美好,而且前面景物描写和动物描写都从两方面写,有形有色,让人感觉更加轻松。

师:她说写鸟扣住了唱歌。我们再来看这一段:云南到处一年四季是有歌声的,戴胜鸟对歌唱产生了兴趣,小云雀是边飞边唱,赶马女孩走在山路上也在唱歌,“唱歌”这两个字也是这一段文字的线索。师:好,把刚才大家的发言串起来再讲一遍。(屏幕显示)美在“有声有色” 美在“有点有面” 美在“有高有低” 美在“有动有静” 美在“有人有物” 美在“有详有略” 美在“有景有情” 美在“有线有珠”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课文美段是多么精彩啊。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提示:这是文学性的概括,我们刚才是在阐述,现在是概括。)美在“有高有低”,写了低处的景色,也写了云雀钻向高空轻盈可爱的情态;美在“有动有静”;还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动物的描写烘托人物的活动,来营造人物活动的美好场景;美在“有详有略”,略写人的活动,详写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爱之情流泻在笔端,不管是用词还是写句还是运用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作者喜爱的情感;美在“有线有珠”,叫做“一线串珠”,“线”是唱歌,它串起了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这一段的主线是唱歌,串起了很多生活中漂亮的细节,这就叫有线有珠、一线串珠,就像闪亮的珍珠,用一条线索把它串连起来,文章的结构就很紧凑了。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多角反复、品读细腻的特点。教师将视点集中在文章最精美的段落,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多角度赏析的方法,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在“美点欣赏”这一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点评精彩纷呈,或肯定褒扬,或补充阐释,或提炼升华,或风趣幽默,学生的“品”与教师的“评”交相辉映,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美妙的境界。)师: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我们来发现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请同学们寻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师:请看屏幕,老师给大家列举几个例子。(屏幕显示)课文采风 如:

“最„„的风俗” “最„„的场面” “最„„的衣饰” “最„„的歌师傅” „„

(老师读例子。学生再读课文,自由发现。)生1:我说是最和谐的场面。第四段里构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在那种环境里,赶马女孩子发哑带沙的声音也具有淳朴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胜鸟,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这环境的美丽,也“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种环境下,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可称为歌,都是和谐的。

师:因此是最和谐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是最热闹的场面。在第五段写道: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可看出人很多,很热闹,而且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最好听的曲子,体现了热闹的场面,更极力渲染了当时淳朴的风情和风俗。

师:是啊,风土人情。尤其是这一句话写得真漂亮: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生3:我觉得是最逼真的场面。在第二段里,我们能看到年轻妇女打败三个对手之后胜利的表情。

师:是啊,因为她赢了,她最快乐了。

生4:我说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歌师傅。第五段说那些歌师傅中,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有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还有老太婆,甚至于年过七十而牙齿脱光的吹鼓手,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能参加歌会中来,可见歌会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已深入到云南人的生活里,成为当地最普遍性的风俗。

师:很有生命力。参与人多,而且代代相传。

生5:我说是最热情的歌师傅。那最出色的吹鼓手,年纪很大,牙齿也脱光了,但他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这说明他很热爱唱歌,而且特别热情。

师:歌师傅唱的是绝活,样样在行,是一个歌库啊,不简单。

生6:我说是最没有条件限制的唱歌比赛。从第五段可看出,参加歌会的人很多,而且无论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唱,所以是没有条件限制的歌会。

师:非常自由,非常轻松。

生7:我说是最美妙的情景。在第四段,这里描写了迷人恬静的自然风光,有可爱的动物还有人们婉转悠扬的歌声,在这样的环境里,天与人交融在一起,歌声映衬美丽的景象,景色映衬美妙的歌声,无论什么声音,都是最美妙的天籁之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真是最和谐美妙的情景。

师:(生鼓掌)好像有点哲学意味。

生8:我说的是第五段,有一句话是: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这是一个人物细节的描写,能体现出这里人们的生活情趣。另外,还有这几句: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这里可看出云南这地方有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也看出在唱歌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欢乐的气氛。

师:这种传歌是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它也是生活的一个侧面。师:好,看老师给你们的总结。(屏幕显示)最有诗情的生活 最别开生面的对歌 最热闹的“金满斗会” 参与面最广的活动 最奇妙的传歌方式 最出色的歌师傅 最漂亮的银饰围裙 最特别的打秋千的习俗 最悠游自在的“赶车” 最淳朴本色的“超女”

师:(边读边讲述)最有诗情的生活,作者在文中说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能听到美妙有情的歌声,因为一年四季早晚都有歌声,所以是最有诗情的生活。最别开生面的对歌,对歌是我们这儿所没有的,作者说这是生面别开的场所,都互不见面,但是对歌还击败对手。最热闹的“金满斗会”,“金满斗”这个比喻多生动,实际上是传歌集会的名称。在“金满斗会”上就有参与面最广的传歌活动,那么多人,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来自不同地方。最奇妙的传歌方式,这种传歌方式是一代一代人通过人唱其他人听学会往下传,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传的,所以它是智慧的。最出色的歌师傅,那老掉牙的吹鼓手,有那么高妙的技能。最漂亮的银饰围裙,云南姑娘美啊,她们的围裙是钉满小银片的扣花葱绿布围裙,让我们想像到人物的美,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习俗。还有漂亮的女孩子在大年初一到各个村子里特别的“打秋千”的习俗。还有最悠游自在的“赶车”,要赶火车了,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多里路,还在路上看风景、唱歌。还有最淳朴本色的“超女”,是谁呀?赶马的女孩。她们在山路上总是快乐地唱歌,是最淳朴本色的“超女”。

师:有那么多的“最”,咱们再回头看开头的话题“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区有特色的生活,这种特色的生活成就了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是节选,有空同学们可以看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全文。

今天的课咱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同学们。再见!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情趣盎然、灵巧生动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文中的特色内容、趣味因素,于平中求奇,在俗中觅雅,新巧的创意令人叫绝。寻读“课中之最”这一有趣高雅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拓宽了课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可谓一“最”激起千层浪。学生精妙绝伦的发言,课堂开朗明快的情境,掀起了教学活动的高潮。)

(总评:这是一节别具特色而耐人寻味的好课。这样的课,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线条简洁,教学环节简单,然而教师精心的设计,又使这样的课,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丰厚,教学语言丰满。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如下鲜明的特色,尤其让人赞不绝口。

特色之一是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特色概说——美点欣赏——课中之最”三个话题纵横连贯全篇文章的教学,支撑起三个活动丰富的教学板块,加强了综合,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整节课又以“特色”二字为主线,串起“感受特色”“品味特色”“探究特色”三个丰厚的教学内容,可谓一线串珠。

特色之二是创新、实在的课堂教学手法。教师在此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话题式手法、“主问题”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话题、每一个主问题都形成一次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阅读活动,都引领学生尽力抵达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都激发起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

特色之三是精细、深刻的提炼归纳艺术。教师善于提炼归纳课文中最简、最优、最美的内容,又善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将提炼归纳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简化、优化、美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之效。)

3、《说屏》

老师使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各种各样的屏并介绍。

师:锦屏,比较华丽;石屏,比较典雅、庄重。这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屏的功能,作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在家庭或者厅堂里。好,咱们再来看“屏”是什么,一起读一下。

生齐声: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师:原来,“屏”,它的古老的意思就是“墙”。而且是特定含义的“墙”,遮挡大门。再看看词义的发展。再读。

生齐声: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师:啊,由墙这样一个物体,把它变成了一个工艺品,一个用具,放在室内来遮挡视线。屏风,它的词义还在发展。再读。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师:你看,这个概念就大了。“像屏一样的东西”,“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孔雀开屏”的“屏”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这个“屏幕”也是这个意思。然后又回到它的原始意义上来,还有一个含义,再读。

生: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师:“遮挡”,强调“遮挡”。然后把它再引申一下。山,作为一种屏障,它也是这个意思。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好,这节课咱们干什么?

师打出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师:什么啊? 生齐声:精选。

师:想一想,精选什么?看一看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好,表达一下你的看法。老师提出了一个悬念,精选,精选什么啊?试试看,你认为精选什么?哪位同学先来?

生举手

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是精选出一些写“屏”的一些内容 师:并且来„„欣赏它。好,谢谢。

师;他已经说出了一层意思了,谁再来?哪一位?这篇课文我们怎么精选呢?还有人发言吗?我来请你来。生2:我觉得应该是精选一些不同的用处

师:精选一些关于介绍屏的用处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好,你来说一下。生3:我觉得应该介绍一下关于屏的种类啊,还有,还没想好。师:还没想好,继续想,师:还要考虑,这个问题很难啊 生4:我觉得应该精选一下屏的摆设 师:嗯,怎么使用屏。

生5:我觉得应该精选一下屏的作用吧。

师:嗯,理解它的作用。其实说的都挺对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选呢?老师的建议是,很简单,选几个词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精段品一品。下面,就开始第一个精选。积累语言。学习语文,这么好的课文,这么美的语言,怎样精选一些你认为,在这一课里面我要学到的要积累的词语。好,速读课文,圈出你所认为在这一课里面你要学到哪些词语。好,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你的精选,说一个词,说两个词,都可以。好,又是你带头。生:我觉得,在119面第三段那里有一个“韶光贱”,师:韶光,(第二声)“韶光”两个字是一个词。

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怎么懂,不过我觉得这个词用字用得很准。师:嗯 生:然后,还有

师:我觉得他非常好,他找出了一个他不懂的词,老师先跟你说一下,韶光,这两个字是一个词。好,你再说。

生:还有一个,也是119页的“伧俗”,师:嗯,这有注解

生:它那个下面的注解说是“粗俗卑陋” 其余学生纠正说“鄙陋” 师:呃,注意读音。呵呵。

生:不过,作者在这里不用这些比较平凡的词,而是用更加优美的词去点化它。师谢谢你,他找得很准啊。谢谢你!你来。

生6:我要的找是第三段里面的一个词就是“缓冲”。这个词呢,可以说是物理学里面的一个名词来的,但是用到这个文章里面呢,很有它的独到之处。就是„„就是„„

师:反正用得很有意味。再来,继续来。发表你的见解。生7:我觉得“雅俗之别”这个词语用得很好。

师:“雅俗之别”,多好,言短意长,一个雅一个俗,一下就区别开来了。生8:我觉得第一段的“销魂”。师:“销魂”,魂都没有了。生:我比较喜欢。

师:就是说,那情景一定很动人的。生:嗯。

师:还有那边呢,哪位同学来?

生9:我觉得呢,第一段,有一个“流萤”,我认为蛮诗情画意的。

师;对,“流萤”,萤火虫在草地上低飞,“流萤”,你看,有动感,他找出来了。师:还有吗?这边的,你来,试一下。生10:我觉得第一段的那个“似隔非隔”,师:似隔非隔

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这四个字,就写出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同学们已经找出来一些了,老师建议你们,要注意这些词语,读起来吧。开始读。生齐声: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师:休憩。好吧,再读,继续大声地读。

师:这些词,但是我们常用的,很雅致的词。比如说“得体”两个字,我们就常用。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得体。你说出来“得体”两个字,人家就会说:哎呀,这小孩很不错。再比如,“微妙”这个词,用得非常广泛。咱们小孩子们长大以后,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最近很微妙。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个,某一个事业的发展前景很微妙。都可以用上。再比如“帷幕”,我们学校的运动会开始了,换一个文雅的说法,就是咱们学校的运动会拉开了“帷幕”。为什么有“开幕”有“闭幕”呢?就是跟“帷幕”有关系。“造型”,不仅仅是房屋的造型,风景点的造型,现在还扩展到咱们吃的食品造型,一碗菜,上来,一个造型。包括咱们的发式,头发,也有造型。这但是咱们需要用到的。咱们这一课里有这么多的好词,我们就要选出来,知道,理解,然后运用。好,再读一遍。开始吧。

生齐声朗读词语解释。

师:这个“韶光”这两个字要注意,它常常这样用。(板书:韶光易逝)韶光易逝,什么意思啊?就是青春的年华容易流逝,有时候,“光”字换“华”字,韶华易逝。光华,韶华易逝,一样的意思。

师:好,再来看第二个精选,这个就难了。这次选句的要求是:你选择的句子要能概括文章的要点。下面,我讲讲操作方法。概述课文的要点或者概括文章的要点,一般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第一段什么意思,第二段什么意思,第三段什么意思;第二种方法是引用课文原文进行介绍。我们现在练习的就是,引用课文原文进行介绍。大家想一想,咱们这篇文章是介绍屏,那么应该介绍屏的什么、什么、什么呢?就在课文中的每一段去寻找句子。开始。

师:小声地和你周围的同学交谈一下,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看法。师:你认为课文里面哪些句子可以概括课文的要点?好,好,请你来谈。

生11:我觉得是117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师:讲道理。生:他这里说,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而这篇文章又是一篇说明文,它也介绍了屏的巧妙,巧妙性,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比较能够概括。

师:嗯,很好。但是,我认为,如果用你这句话的话,也许就会把这句话放在首位了。要点呢?开头第一段的要点呢?那么,我一开始就说:屏是很巧的,在逻辑上就有点问题了。好,继续发言。

生12:我觉得这一篇文章写的是“说屏”,所以我觉得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是整个起到概括作用。因为他已经说了“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就告诉我们

师:什么是屏,嗯。

生:告诉我们这些读者,我这篇文章要写什么。

师:嗯,这就是要点。他的要点就可以放到后面了。对不对?什么是屏,然后告诉我屏是很精巧的,然后,再怎么样,再怎么样,你看,这就是思维的方式,一层一层往下走。

好,这边呢?刚才这位同学举手了。

生13:我说的是118页的第三段的第一句:“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主要是这个“屏者,障也。”一句。

师:嗯,屏是可以缓冲视线的。那么再往前走呢?有句什么话呢? 生:屏者,障也。师:还往前走呢?

生: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

师:你看,前面有个句子,这个句子你要念一下。生: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师:啊,不错啊。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你看,什么是屏?屏是很精巧的,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好,继续走,接着来。哪位同学再来谈你的发现。哦,你来试一下。

生13:我觉得就是在119页第三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上面,那个“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还有第四段那个倒数第三行,“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啊,屏的摆放。我就建议你呢,从刚才你的第一句话说的地方,再往前面走一下。生:按屏的材料 师:声音大一点,对。

生: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师:这是干什么的? 生:介绍屏的种类。

师:你看,我们再来回头看一下:什么是屏,屏的精巧,屏的作用,她现在找出的是屏的种类。好,继续往下走。

生14:还有第四段,屏也有大小之分。就是说屏的大小。

师:嗯,前面那个种类,谈的是质地、质量,这个种类谈的是大小之分。好继续来,往下边看。

师: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点,哪位同学来试一下。师:好,好,要求再一次发言。

生15:第五段的第一句,就是说,屏可以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师:好,就是说屏有一种闲适之感。好,看老师把大家的发言综合一下,然后,我们就感受人家写文章的层次,人家的思维是多么的严密。什么是屏,一般都知道屏风是空间上起似隔非隔作用的神秘东西。出来了,这给你们读了,读起来。

生齐声:屏的作用: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屏的种类:按其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读一遍,再回到课文中,开始我们的第三个精选:精选美段。我们看看课文第一段。说明文居然有这么美丽的开头,有什么意味呢?要读一遍,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读的要求是要带感情。你看,“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你看一个“很”字,这是你的感情啊。还有,“以后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向往之情啊,读到诗句就向往。读出感情来。下面,我们读一读第一段。

生各自大声朗读第一段。

师:拿起笔,找一个地方,对它进行点评和欣赏,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手法用得好,或者简练,或者生动。默想一下发言内容。好,请你来。

生16:我选第二句,放在开头,说明作者小时侯就对屏有兴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师:妈妈是文化人,从小对我文化熏陶。用了引用手法。

生17:我选这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似隔非隔”,很神秘,富有魅力,让人有想象空间。“微妙”用得好。

师:“因为研究古建筑”,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你来。

生18:“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写出了“屏”既有用,又有美感。

师: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功能与美感,把屏的美好表现出来了。生19:与方洁一样,喜欢那两句诗和“销魂”一词。师:“总要背诵”,真够令人“销魂”。请你说说。生20:我喜欢“微妙”这个词。师;嗯,写出了很难捉摸的意思。

生21:我想说对这段的整体感觉。这段文字是文章的总起,让我们对屏有一定的了解,用优美的文字开头,巧妙引出要说明的内容。

师:这就叫“蓄势”。“微妙”一词,确实对读者有强烈吸引力。

师:总结一下,选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字积累,选句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从文中提取主要的信息,选段是为了增强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我们同学们学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4、《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5.美在情感的波澜。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5、《狼》

“思路”这个词在词典中的含义是“思考的线索”,通俗地理解为“想法”、“可以实现的策划”等。说阅读教学来说,我们借用“思路”一词来表现对教学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也借用它来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走向。

于是我们就常常说到“教学思路”。所谓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实施的教学流程。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的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往往体现在这教学思路上。由于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所以不管是从“科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人们都可以从“思路”上窥见设计者的水平、风格、特色。一般来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四大类:1.线索式思路,2.板块式思路,3.反复式思路,4.迁移式思路。其中最能为语文教师所接受、最易操作而又具有一定教学艺术性的思路,就是板块式思路。

下面我们看一看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的教学设计。

示例:余映潮关于《狼》的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①对照注释理解课文,读课文,理解语文的批注。

②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每人就“„„写出了„„”、“„„表现了„„”准备说一句话。

教学环节如下:

一、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

二、读——读准字音。(5分钟左右)

1.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

三、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

①指出用法:止()犬()洞()隧()

②理解词意:去()股()盖()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顷刻()变诈()几何()

④辨析词意: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四、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五、读一一读懂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形成的内容如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品评一: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品评二:文章开门见山,写两狼追一人,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

品评三:文章言简意赅,开门见山,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渲染出令人紧张的气氛。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品评一:写屠夫俱粮,表现屠夫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品评二:狼得骨而不止,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夫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品评三:描写细腻、生动,投、复投一表现屠夫一再退让;“并驱如故”——不仅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而且表现狼懂得配合作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放,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评一:写屠夫御狼,表现屠夫的判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品评二:狼穷追不舍,屠夫在情急之中迅速占据有利地势,人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品评三: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设法与恶狼斗。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品评一:写屠夫杀狼,表现屠夫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品评二:狼的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品评三:“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表现狼另有图谋和牵制屠夫;“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表现狼迂回包抄的狠毒。“数刀毙之”、“亦毙之”充分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果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品评一: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品评二:结尾仅20字,从实到虚,将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寓意丰富而深刻。

品评三: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六、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讨论题:怎样理解课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同学们发言的主要内容有:

晚: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

途中: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地点。

缀行甚远:写出了狼紧跟人的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写出了狼的险恶用心,也写出了狼对屠户的力量还不知底细,还在进行观察,这初步表现出狼的狡诈。

一屠、两狼:对比,屠户单独一人,狼是两只,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

投以骨:与前文相照应,又为故事的发展起了推动波澜的作用,也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投,复投:表现屠夫一再退让。

仍从:写狼的贪婪,狼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步步紧追。

后狠止而前狼又至:甩不掉狼,形势紧迫,屠户面临受到攻击的巨大危险。

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得无厌,也表现狼知道配合作战。在这个时候,屠户的险境丝毫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危险,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

窘、恐:写屠户的心理;也写屠户更加陷入困境,气氛更加紧张;还写屠户已在重新考虑自救的方法。

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屠夫的心理、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他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抢占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同时让故事情节稍稍得到舒缓。

弛担持刀:写屠户准备奋起搏击。

敢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写出了两狼伺机进攻、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一狼径去:“径”字用得巧妙,留下了悬念,为写狼的狡诈埋下了伏笔。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这又是一个悬念,狼的表现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仅12个字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狼制造假像、伪装悠闲的神态。狼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实施阴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屠户机警果敢,不失时机,迅速出击。

转视:把惊心动魄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把情节推向高潮。

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来“一狼径去”是为了前后夹击。直到禽兽“顷刻两毙”,文章中的悬念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结尾:卒章显其志。

„„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炼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或生试用湖北评书或者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一一笑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

上述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式”思路: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表现出极为清晰的呈板块层进式的教学思路,给人一种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感觉。这种板块式教学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简洁明了的“板块”组合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能有效地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也就落实了教学大纲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实录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在幻灯片上将教学的几个阶段设为: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尾声。用交响乐的结构来定义教学环节,非常精妙。

请看我记录的课堂实录:

老师:咱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大诗人的短诗。

一、序曲(幻灯)

学生读:1他是俄国„„诗人; 2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诗歌;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二、老师谈读诗体会:14岁时读、17岁时读、现在读,每个阶段的感受不一样。

三、(幻灯)第一乐章。1. 诗歌吟诵 2. 自由背读 3. 抒发情感

四、老师说朗读技巧。

学生读一遍,老师指导,学生再读。

这首诗是作者给邻居家小女孩(她全家遭流放)写的临别赠言。是劝慰式的。

一种读法用说话的方式;另一种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还有一种读法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悄悄地说。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读。

五、自由背读。

六、齐背:读完诗题后,要说朗诵者:×××;男生读深沉的,女生读亮丽的,最后合读。

七、静静地思考:抒发感受。

你作为一个少年,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告诉你一个方法:拿起笔写一个关键词,你发言就由这个关键词来引导。刚才读的同学倾诉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八、交流。

学生:相信生活的美丽; 学生:开心地面对;

学生:安慰自己,相信未来的美好; 学生:勇敢地走出有阴霾的天空; 学生:坦诚面对;

学生:用自己的手抚平心灵的悲伤; 学生:相信自己会长大; 学生:痛苦是暂时的。

九、理解“欺骗”的含义:生活打击了你,你不能改变现实。

十、(幻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乐观坚强。

十一、比较有艺术地读:

男生深沉,女生亮丽,最后两句男女合诵。

十二、(幻灯)第二乐章:宫玺的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1. 自由朗读。

2.话题议论:你认为诗歌中哪个词的含义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十三、学生说:诚实、无愧、无憾、一步一个脚印、欺骗与诚实对比„„ 无憾地付出,无憾地收获。

(幻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踏实。

十四、(幻灯)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活动:1自由写诗; 2美诗欣赏。

十五、请小诗人朗读自己的创作。(有7人念自己的诗。缺点:押韵不好)

十六、老师朗诵自己的诗——

十七、美文欣赏——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开始》 学生齐诵,老师朗诵。

十八、(幻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要自信自强。

十九、(幻灯)尾声

1、生活就像大自然,总是有风雨伴随着我们。2、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

实录二:

一、教学内容

1.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歌。2.从诗歌的学习中领悟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二、课型与课时 1.朗读体味课。2.一节课。

三、教学过程实录

师:咱们开始上课了。不用起立了,就这样坐吧。咱们来次礼貌的行动: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看大屏幕,咱们今天学习的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出现字幕之后,同学们一起读起来。开始了,“他是„„”,读。

生:(读大屏幕)

“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③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师:初步地了解了作品,然后咱们开始课文的学习。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乐章。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呢,我想向大家念几个语言的片段。这是现在的成人、长大了的人,他们童年的时候或者少年的时候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的感受。有个人这么说了:“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位说“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的普希金的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还有一位说,“这一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还有人说“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候我读到它,很感动”。那么,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

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诵读)

师:注意两个字:“吟诵”,不是念书,再读一下,开始吧!(生读)

师:这一次呢,有点吟诵的味了。我想这首诗还有另外一种读法。

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

(生试着读)

师: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

(生尝试着读)师:有没有点感觉啊? 生:有。

师:有吧,好吧,自由地背。开始。(学生背)

师:好,老师评价你们三个是“很努力”。一起来背一下。这样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假如„„”,背!

(生背)

师:多好!下面,静静地、静静地考虑一下,抒发感受。师:悄悄地把你的感受讲给同学听一下。(生互相小声交流)

师:好了,公开地交流一下,语言简洁,表达你的感受,哪个同学先来?哦,谢谢你!生1:读完这首诗后,我就想到了中国古代的时候也有一首诗,它里面有两句话一直颇为传诵,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它首先给我们一个悬念就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我们跌入这个黑暗中,然后又在后面不断地给我们展现光明,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希望,而且像这种希望中看到永远向前的感觉。

师:就是说经历了山重水复的痛苦,就会有柳暗花明的快乐。谢谢!

生2:这首诗随没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雕烙在我的心里,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显然这就是真谛,这就是光明。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就是不平静。好,继续来。哪一位?

生3: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人生就是一条大路,这条大路它不可能是一路畅通的,总会出现一些绊脚石。假如真的有一些绊脚石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就像诗里说的那样,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镇定下来,然后去面对这一切,然后勇敢地去克服它,去逾越它,然后当我们真正地逾越它以后,回首看,我们觉得,其实那些绊脚石也是挺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一些,并且是勇敢地面对未来。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一定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向前奔流的。好,继续来。生4:我觉得人生,就是人们的一生就像在大海上的一只小船,那么,当自己迷失方向的时候呢,这首诗灯塔一样指引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的必经的一课。好,继续来,好,继续来。

生:它告诉我们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自己,要有一种希望,不要放弃这种希望。而且当你成功的时候,如果再回忆这些苦难的时候,就觉得成功更有滋味,更有意义。

师:也就是说艰辛能够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好,你来!

生6:我觉得,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我觉得总会遇到困难,我觉得这首诗,它告诉我,在无助时要相信阳光就要会来临,同时也让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有悲伤有欢喜,同时我觉得挫折能够使我前进。

师:同时也要知道你有坚实的双肩。谢谢!好,还有哪一位?

生7:生活欺骗了你,就像你给身上留了一块伤疤一样。要细细去品味这种痛苦,然后镇静地去想一想,然后快乐就会让你把这个错误、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好,继续!生8: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一个痛苦的回忆,我觉得人不应该永远沉浸在这里头,有了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然后我们应该大步向前,向前走,不要永远沉浸在这里头。

师:对,诗人海涅有这么一首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你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就是这个意思。

生9:读完这首诗以后,我想起一句话,就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的人生避免不了挫折,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它,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当我们战胜了挫折以后,我们看见的将是美丽的彩虹。

师:原来的课本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还有吗?好了,谢谢同学们!好了,你还要讲?

生10:我觉得人生应该有挫折。但是挫折不仅给人们带来只事痛苦,我觉得挫折也可以给人们另一种启迪,另一种启发。从挫折里可以汲取另一种真谛。

师:是啊,挫折里面有经验有教训。那么,我们经历了挫折,然后路才能更平坦一些。谢谢同学们。其实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感受,其实我觉得每一个的感受都应该是诗意的。痛苦的时候,要把我们的眼泪擦干,笑一笑,丢掉一切的烦恼。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给我们的启迪。一起说,应该是什么呀?给我们的启迪,一句话,四个字。两个字,其实是:

生:乐观。师:还有两个字。师、生:坚强。

看看是不是,告诉我们,坚强。

师:这一次读要分角色,男生第一次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咱们按照这样的、老师的演示,把它读一遍。我起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你们就接着读下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生,第一句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生分角色读)

师:好,咱们再来看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我们来看,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短的说理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要求学生自由读)(再次自由地读)师:好,再一次地静静地、静静地思考,这一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思考。

(生思考)

师:好,把你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可以说一个字,可以说两个词。

生1: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我觉得就是,不是说一步一个脚印吗,所以做人要脚踏实地吧,所以做人才无愧。

师:首先是呼喊:付出是值得的,无愧了,收获也是值得的。很好,继续来。你的认为。他有他的认为,你有你的认为。请你来。

生2:我觉得,我就说一个,就是“诚实”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重复了两遍,而且都非常的深。

师:恩,你看,他看出来,这个词反复了两遍,因此这个词有力度。“诚实”,“大地”,“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应该说,我们的世界都应该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孩子看世界是纯真的。说得好,还有,那位!

生3:我要说的也是诚实。和他刚才说的一样,因为它重复了两次,并且我觉得只要人是诚实的,他就觉得心安理得,就可以用那种心情来面对付出以及收获,我觉得那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师:诚实应该是人生最重要、最重要的修养之一。

生4:我也想说诚实。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是诚实。只有这个人诚实,才能够可信。然后得到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好,继续来。

生5: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你只有“无憾”地付出,然后不欺骗生活,然后付出了,然后你收获的时候才会感觉当之无愧。

师:这首诗,它很紧密地有了关系。好,你来。

生6:我觉得关键的词应该是“付出”和“收获”,因为我觉得付出和收获,如果说你是坦然地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么付出和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而且在这里讲如果你是诚实的,不管你是做事还是做人,就会不但人生会脚踏实地,而且得到的结果也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

师:恩,很好,她是从一个中心的词语,假设我们说“无憾的付出”,而“无憾的”是个修饰,“付出”是重要的,收获也是“付出”之后的所得。这么理解也可以。

生7:我认为也是诚实。我觉得只有做到了每一个人都是诚实,而且都是真诚的,我觉得就能够做到无憾和无悔。

师:前提是诚实,接着就要付出和收获。大家再看,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生8:我觉得应该是“诚实”和“欺骗”。首先,诚实和欺骗是相对的词,当然“欺骗”都知道是贬义的,“诚实”是褒义的。人都需要诚实,才能脚踏实地做人。

师:对,我们不要欺骗生活,这是从否定的方面,我们要诚实地面对生活,去创造生活,这是从正面的。这首短诗里,刚才大家应该说都有自己的体会,都答得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认为,一个“诚实”,一个“欺骗”,从两个角度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很多词都可以领会,重点领会“欺骗”和“诚实”。很好。

那么,这样两次的品读活动,老师给一个这样的评价:很投入。做得非常好。师:再来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这个刚才大家都说了,要怎么样啊? 生:诚实;

师:一步一步地走呢? 师、生:踏实。

师:多好,要诚实、要踏实。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生写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说理诗。假如你没写好,就听人家是怎么写的,假如你写好了,你就可以大胆地朗诵你的诗作,假设你还差一句话,你也可以站起来朗诵。这位是最先举手,请你来朗诵你的诗作。

生1: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不要迷茫,不要不知所去,翰海大地,苍茫天空,哪里都有你生活的意义 当你的灵魂飞离开这虚伪的世界 用婴儿般纯真的笑容迎接你新的开头。

师:生动,精美!多好的诗!他很快,他大概快于你们两分钟吧,首先就举手。好,谁来? 生2: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骄傲,不要自弃 要让一切恶习不会有生存之地 要让一切优点温暖大地 要热爱一切一切 带来无限欢乐 成为生活的天使。

师:啊,生活是多么的美好!生3: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要诚实守信 坚强乐观

新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努力 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加充实。

师:对,他就是给我们谈心嘛,是不是?谢谢!生4: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 因为新的生活也是崭新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用真诚的心去面对

因为新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开拓。

师:多好!她用了反复的手法,两个诗节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生5: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汲取前车之鉴,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要努力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诚实踏实地过每分每秒 要热情地拥抱它、享有它,要细细地品味它

不要让生活在你的人生中反复重新开头,因为要让自己努力创建一个生活 才是精彩和成功。

师: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不要让你的生活反复地重新开头”。多好!啊,你来。生6: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不会再哭泣 我要勇敢地前进 我相信生活不再将我抛弃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生活总要继续 阳光总会来临 拭去眼角的泪 勇敢向前去。

师:啊,你会美丽地长大!生7: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曾经的我欺骗过生活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真谛 诚实踏实

曾经的我被生活欺骗过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启迪 乐观坚强。

师:啊,这个构思实在是太奇妙了,我真是感叹不已啊!好,还有这一位。生8: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畏缩,不要停留

前进的时光里需要勇气

相信吧,胜利的彼岸已经不久 眼睛永远注视着前方,现在去尝试以往 一切都是暂时 一切都将会变幻

而曾经历过的好好去珍惜。那将是多么宝贵的美的怀念。

师:多么漂亮的仿写啊!好,还有那一位。生9: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心灰,不要意冷

黑暗将会隐退,光明将会出现。面对美好的明天 请大步向前走,不要畏惧一切

快乐将会成为你的终点。

师:大步地、快乐地、勇敢地向前走!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希望,那么展望未来,我们用我们的脚步,用我们的诚实、我们的奋斗,去实现我们的希望。那么,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想念给你们听一下,好不好?

生:好。师:鼓励一下。(生鼓掌)

师:我的四句诗是这样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新的美景在向我温馨地招手 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 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师:啊,谢谢大家!我们再来看看人家大诗人是怎样写的,进入美诗欣赏。(师发放资料)师:好,快速地看一看。

师:好,一起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者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的旅伴,我的朋友”,好,开始!

生:(生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者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 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一挥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 依然是不知疲倦地奔走 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时间啊,时间不会倒流 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师:这样一首诗,写得很好的一首诗,也同样给我们思想的启迪,告诉我们要自信,要自强,要自强不息。

在这课的尾声,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一起来读起来:

生:(生读大屏幕)“生活就像大海,总是有风雨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我们要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

师:老师还要给你们三个字的评价:很精彩!

7、《口技》

师:现在我们上课。生:(鞠躬)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口技》,老师写了六个字,读一下。生:(齐读)朗读,欣赏,积累!

师:朗读,读起来;欣赏,把我们的眼光,进入课文深处(手势从眼自然落下至讲台书上);积累,做好老师发给你们的智能练习,把它理解,分类。好!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师从讲台下,进入学生行间)。《口技》这篇文章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生活,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读得沸沸扬扬,为什么要“沸沸扬扬”呢?你只有进入了课文里,才会感觉出《口技》的表现力。我起个头——

(生齐读,尝试着沸沸扬扬。)

【这是课的总起。不枝不蔓,直入主题。首先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目标非常明确。“沸沸扬扬”的朗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一个要求。由此,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带入了情境,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作了准备。】

师:好,停一下,你们读的与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下面,再读,要求字正腔圆;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人家是口技表演,让听众得到乐感,现在要用我们的语音,来表达口技的表演,每一个字出来,都要圆润有力度。老师,把第一段示范一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生自由读,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好,我们试读一遍。(生齐读)这一遍好多了,但“少”字不读shào,而读shǎo,“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师读如说书,缓急有致,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的朗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二个要求。教师先范读,使学生学有榜样。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集体试读,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朗读训练实在,学生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师:下面,再来一遍,这次读,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提示一下:第二段,第三段,都分为两层,在哪儿分开呢?老师不知道,你们知道。过一会儿,男生读完一层次停下,女生接下去读。

(生思考片刻,动笔圈画。)

师:基调仍然是字正腔圆:“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师示范读)这就是字正腔圆,男生读完第一层停下来,这叫“不约而同”,你们没有约定,但要同时停下来。

(男生读,女生接着读。)

师:“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读得抑扬顿挫)男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停下来,女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接上去?下面再读第3段。

(女生先读,男生再读。)

生1:因为前面是口技人模仿的声音,后面是在座宾客的感觉和赞赏。

师:这个分析还没有说到最准确的地方去,要仔细思考。提示一下,从描写的角度来说。生2:前面是正面描写,后面侧面描写。

【“层次分明”的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三个要求,是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分析课文。】

师:《口技》这篇作品基本的写法是:有正面描写的地方,就有侧面描写,这是本文构思的基本特点。再读第四段,要求读得缓急有致,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大家体会一下,读出这段的情境。

(生自由读)

师:好,一起来。(生齐读)

师:第四段是重要段落,我们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情有景,同时语速要增快,大家感觉一下哪些句子哪些地方要读得快一点?

生3:我觉得是后面摹仿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应读快一点。

师:失火的场面,应读快一点。什么地方须读得慢一点?(师走到近处与生交流)生4:后面宾客的表现。侧面烘托表现,还有作者当中评议。

师:再评价你们一次,你们读得太秀气了,应该大声读。你看看:“忽一人大呼火起”,失火的场面要读出来呀,这里一直快下去,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才渐慢。一起试一下。(生齐读)

师:有同学读错了字,“曳屋许(hǔhǔ)声”。听老师读,“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渐读渐疾,快慢有致)。再试一次,放开嗓门啊!

(生再齐读,也能渐读渐疾。)师:再来一遍,你们读第一层次,我读第二层,告诉大家一下,你们在“泼水声”这儿停下来,前面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侧面或烘托,声音还应再大点儿。

(生先读第一层,师后读第二层,衔接非常自然。)

【“缓急有致”的读,是对学生“读”的第四个要求,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分析边朗读,朗读渐入佳境。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十分精心地设计课文朗读环节,四个要求明确而有梯度。“沸沸扬扬”,要求学生声音响亮,专注投入;“字正腔圆”,要求学生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层次分明”,要求学生披文入情,由表及里;“缓急有致”,则是要求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情味。以上,是本课教学的第一板块。】

师:好!就读到这里吧。再来一个练习,请拿出我们的“课堂智能作业”,分组练习。(同学们拿出教师下发的“课堂智能作业”。)《口技》课堂智能作业

这是一份词语方面的“智能作业”。练习题中,有的是对课文预习的检查,有的需要在课文讲析过程中完成,有的则需要你去发现,去探求。不管它们的要求如何,它们的“结果”都是一个“板块”。因此,你将学会一种积累文言词语的方法——()法——它将激发你的兴趣,让你联想,让你搜寻,让你组合„„

1.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善()宴()乳()一()呜()2.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但()觉()目()少()虽()名()是()股()走()毕()4.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题中的五个词属于: 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夫起()大呼

5.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满坐寂然——

变色离席—— 大啼—— 一时齐发—— 中间„„之声—— 撤屏视之—— 惊觉欠伸——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查看。)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指出用法特别的词,哪位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一般是擅于的意思。师:善,擅于,擅长。

生2:会宾客大宴,宴,“用酒菜款待客人”的意思。师:具体指宴请。生3:“妇抚儿乳”,乳,“喂奶”的意思。师:动词。

生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一个。师:一张,一把,一块。

生5:“口中呜声”,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师:还有一个另外的意思,口中发出呜呜的声音。你看大人哄小孩入睡,(师摹仿,做手势)呜,呜„„,对不对?好,谢谢你。

师:第二题,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哪一位来? 生6:少顷,当是时,未几,忽,俄而,既而,忽然„„ 师:还有没有?(生埋头找)还差一个,是吧? 生7:一时。

师:对!“一时齐发”,“一时”是同时的意思。还有一个“忽”,一个“忽然”;这两个词很有意思呀!在文中表示事情突然的发生,时间极为短暂。老师还给你的补充几个,记到材料的旁边:瞬息,刹那,霎时。加起来,是11个常用的时间词语。

(教师稍停,让学生记录。)

师:好,第三题:下面的词,古今词意区别较大,试说说看。老师选了12个词,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好,哪位来交流一下?

生8:“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表转折。

师:“但闻屏障中”,就是“只听见屏风后面”。只,表限定范围。生9:觉,睡醒,现在表示“感到”。师:也有表示觉醒的意思。

生10:目,原来指“视”,现在指眼睛。

师:嗳,我觉得这个“目”,要把它当成“看”,有一个成语叫“一目了然”,“目”,就是“看”的意思。目,原来指人眼,现在保留了这个意思。

生11:“少”原来指稍微,现在表示数目比较少。师:稍微。

生12:虽,在这里是即使的意思。生13:“名”,是“说出”的意思。

师:有一个成语:莫名其妙,说不出它的妙处。

生14:“是”是“这”;“股”是大腿;“走”是离开;“毕”是全、都。

师:好!这几个词,“但”是“只”的意思;“觉”是“醒”的意思;目,看;少,稍微;虽,即使;名,说出;是,这;股,大腿;还有“走”,跑;毕,全、都。这些词都是本课的重点词。

(学生们纷纷在课本上记录)

师:好!第四题,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其中的四个词,属于什么样的现象? 第一个词,“妙”字,“众妙毕备”,“以为妙绝”。生15:第一个是“妙处”;第二个“非常”。师:不是“非常”,是“好”、“神奇美好”,如“巧妙巧妙”。(一生坐下,指另一生)你说,“以为妙绝”、“众响毕绝”这两个“绝”,(生站起)先说“以为妙绝”的“绝”。

生16:(思考片刻)极。

师:嗳,猜对了!“群响毕绝”呢? 生17:(又思考)消失,完了。

师:“停止”的意思,断绝断绝嘛。(示意学生坐下)生18:“稍稍正坐”,就是坐。师:稍稍正坐,就是坐,好!生19:座位。

师:嗳,满坐寂然,“坐”与座位的“座”是一个意思。(回讲台引导学生看黑板)第四组同学,我们说既要翻译出,还要指出是什么语言现象,应该怎么说?(生杂言,有的说是词类活用)不对吧?这是一词多义。

【这是教学的第二板块,练习。这一环节的学习非常扎实,文中用法特别的词、表示时间的词、古今意义区别较大的词以及一词多义等都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有机地穿插补充文言知识,达到帮助学生积累的目的。】

师:(面向黑板)下面我们就欣赏课文。欣赏课文,更有意思。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老师写了一个什么字?

生:(齐)善。

师:“京中有善口技者”,整篇都是在写“善”。我们怎样欣赏呢?我们从两方面来欣赏:第一,词句(板书);第二,作者的构思(板书)。词句,要品味它;构思呢?要揣摩它,发现它。关于构思,我提示一句,你们把“口技人从屏障中,„„”与“忽然抚尺一下„„”联起来读一下。

(生读)

师:综合起来,是什么现象? 生:(齐)首尾呼应。

师:除了这以外,还有很多内容,你都可以揣摩发现。那么词句的品味,譬如说“宾客意少舒”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呢?再譬如说“伸颈”写得太好了,写出了听众全神贯注的样子。下面就自由选择内容,写下你的发言提纲。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查看。)师:相互汇报,交流一下吧。

生1:“盆器倾侧”四个字,写出了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突出了口技者表演的“善”。师:(走近学生)好。这叫以动写静,写响声突出夜的寂静。

生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这句话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侧面写出了口技者精湛的技艺。

师:(与学生面对面)而且描写得非常细腻。

生3:然后,用“无不”,写出了听众强烈的反响,也突出“善”。师:而且全篇两次用了“无不”,反复强调,反复衬托。说得好。生4:第四段,照应第二段。师:为什么要照应? 生4:(思考)有层次感。

师:(面带微笑)答得有点粗略,哪些地方是照应,要答清楚。

生5:“人有百手”处,通过作者的议论更加突出口技者令人叹服的技艺,又与前文相照应。师:这是作者的评价、议论,把它贯穿在里面,显出作者对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的佩服,这种不由自主的议论也是一种烘托。

生6:“撤屏视之”,其实很简单,而声响有成百上千。“撤屏”与开头“施屏”相照应,形成对比,让宾客看清,道具就这几样,突出了口技者精湛的技艺。

师:说得太好了,而且两次写“一人„„”有言外之意:你看,这个表演者别无他物,太神奇了。

生7:“满座宾客无不„„绝”,这句写出了宾客对艺人的赞叹之情,从侧面描写了口技者的技艺精湛,表现了作者的赞叹,突出了文章的“善”。

师:这句话还可从另外的角度去欣赏:“伸颈„„默叹”,有画面感,可以看到人的神态,形象。各种形态都有:有的在赞叹,有的在惊叹,有的在细细品味,多生动的描写呀。

生8:“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只有7个字,写出地点“京中”,事件“口技”,而且用“善”字概括了文章的中心,非常简洁明了。

师:说得太好了,而且这个“善”字是贯穿全文的。

生9:第四小节的一、二、三、四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由一声到两声到千百声,符合逻辑情况。

师:而且,这里用的是排比句,读起来非常有气势,很有力量,与失火场面的描写是相吻合的。

生10:“一桌„„”说明口技者表演口技时的道具之少。

师:“而己”啊,表演时,就这么点东西,技艺多么的精湛,多么地高超呀!

生1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作者从侧面描写,“无不”运用双重否定,写出口技者精湛的技艺。

师:这句我还要给你讲讲,这句叫绘形,描绘的“绘”,形态的“形”;这里的绘形,还是为了绘声,还是为了突出口技人的技艺的高超。

生12:“众妙毕备”,生动地写出口技者的技艺,他模仿得非常精湛,为开头第一句照应,为“善”蓄势。

师:大家所有的发言,都没有谈到构思的问题。我给大家讲一讲,请记住这样五句话:第一,叙事有条理。这里有故事情节,叙事有条有理。第二句,剪裁有详略。略写的是“未几,夫鼾声起„„”,这是过渡段;详写“忽一人大呼火起„„”,这一段写失火场面。第三句话,行文有波澜。你看第二段,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声音由小到大,“有鼠作作索索”是以动写静;“忽一人大呼火起”是由静到动。第四句,描写有角度。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第五句,首尾有照应。

【这是教学的第三个板块,欣赏。教师先指导学生从词句和构思两方面来欣赏:词句,要品味它;构思,要揣摩它,发现它。接着老师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抓住一个“善”字,拎起了全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表达并展示了自己对课文的欣赏,十分精彩。学生思维活跃,表达生动;教师适时点拨,评价精当。学生的“欣赏”与教师的“评点”有效互动,使课堂学习不断深入。学生没有谈到构思的问题,老师则要求学生记住五句话,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指导。】

(铃声响)

师:(小结)今天与大家交流很愉快;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我们共同完成了知能练习。尤其精彩的是同学们的欣赏,说得太好了,老师非常感谢你们,下课,同学们再见!生:(齐)老师再见!(鞠躬)

【总评:余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感觉是自然、实在、大气、和谐。这是一节板块清晰、内容丰厚、富有实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这节课给予我们的启示很多,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下面几点。第一,文言文阅读教学,既要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学,又要重视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情感价值的品味。长期如此,定能夯实学生的文言功底,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第二,在继承传统的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语言积累为主要方法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造了“朗读、积累、欣赏”文言文三步阅读教学法。一文四读,层层推进,多种角度,综合训练;智能作业,分组练习,集体交流,促进积累;推敲词句,品味细节,欣赏构思,审美享受。因此,这是一种训练实、方法活、品位高、可借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新思路。第三,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明确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有序的学习、有效的互动、有机的生成,使语文学习的课堂真正成为了生命的、生活的、生态的课堂。第四,教学民主,营造和谐课堂。余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目光中充满了对学生的信任。课上,余老师或是对学生未知的知识进行精要的讲解,或是对学生不完善的发言作适时的点拨,或是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热情的鼓励。整节课,余老师都是充满激情地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其师,信其道。尽管是借班上课,且课前余老师因时间关系没能与学生接触,但学生们一开课便被余老师的教学艺术所吸引,进而被余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余老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自然、实在、大气、和谐的课堂,笔者以为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同学们好,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再放开一点看是杂文。好,这篇课文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

师:大家进一步思考你懂得了哪一点?写出关键词。学生再思考。

师:好的,我们再交流一下,向大家介绍你读这篇文章,读懂了哪一点?好,举手。好,谢谢你!

生: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中国有不失掉自信心的人在,我们从第七段可以看出来。师:OK!

生:它写到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都——他们是脚踏实地为民请命积极奋斗的人,也就是说中国还有一些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师:很好,懂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失掉自信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大有人在。懂得了全文关键的问题。——好,继续。继续发言,还读懂了什么?

师:好,谢谢你!生: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师:也懂得了一个问题。好,继续说。生:中国人失掉的是自欺力和他信力。

师:还有吗?好,请坐!又懂得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中国人——有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信力,或自欺力。这里面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下,那就是作者所使对方混掉的手法,这个问题会不会再展开。好,还有没有发现什么?——好,谢谢你的发言。

(该学生没有发言)

师:好,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请最后一位同学发言。

生:明确指出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师:好,他读懂了全文的表达的目的,那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激励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你看,三个同学的回答,解决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文章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第二: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第三,全文的表达目的是什么。

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般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第一,这篇文章为何而写,刚才同学回答了。如果要深入一点说明,就需要练习上时代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板书:为何而写。)

第二个问题是是何主旨:那就是中国人从来就是有自信力的。(板书:是何主旨。)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何妙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它为什么七十年后还出现在我们的教材里面呢?为什么很多教材都选择了这篇文章?好,下面我们集中精力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何妙处?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交流切磋。(板书:有何妙处。)

学生思考。

师:好的,刚才的两分钟,大家把课文熟悉了,现在把目标再集中,思考,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来准备:第一,课文的标题妙在哪里?第二,全文的结构妙在哪里?第三,驳论的方法妙在哪里?第四,课文立论部分好在哪里?第五,全文用词造句和语言表达好在哪里?第六,立论部分朗读起来,我们会觉得好在哪里?六个问题,自选一个,开始准备!

学生进一步思考。(5分钟后。)

师:很满意,全身关注,在思考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交流。看我们的自信力了。

师:好,我们来欣赏。现在,就看我们的自信力了。开始交流吧,哪位同学先来?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国民党和一部分人的论调。而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目,鲁迅提出自己的质疑,驳斥了错误的论调,他从情感上对国民党进行痛斥。师:再简洁一点,妙在哪里呢?

生:他一开始就提出质疑,语言清楚明确。

师:妙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能够指正对方观点的论点,没有敷衍,没有委婉,直接了当,读起来给人爽快的感觉。——好,接着来。

生:本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反驳,然后自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从反面论证,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具体明确。

师:驳论是驳对方的观点,立论同样也起着驳对方观点的作用,先驳再立,层次非常清楚,非常有逻辑。

生:本文妙就妙在驳论方法,本文的方法是波对方的论据,而对方的论据根本不能支撑观点,多以驳对方的论据就可以了。

师:驳斥的角度非常的巧妙。

师:本文的层次非常的分明。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自夸到地大物博,到哀求国联多求神拜佛,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从对方的论据出发,论述中国发展的是自欺力。第三个层次是论述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这恰恰是中国的脊梁。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好,如果我来分的话,我可能是这样:第一个层次是驳论(其中有一个过渡段),第二个层次是立论,最后一段是小结。我是这样分的,看看角度怎么样?

生:本文思想深刻,鲜明地体现出了鲁迅作为思想家的魅力,而且语言犀利,生动,比如第三段,直接批驳敌人的观点,还有六七段的间接批驳都写得非常明显深刻。

师:你谈了两个妙处,直接的批驳和间接的批驳,分析得很好。——标题呢,有没有欣赏标题的?

生:标题用反问,实际上是自己在回答,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标题含有多种因素,我们把它分开来看。“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含有立论的观点,也含有驳对方的意味。读起来,我们分明的感受到其中内在的愤懑的情感。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师:没有力度,软了,硬一点。学生再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质问依然没有读出来,情感读出来了。标题的好还有一个地方,这个标题实际上是一个悬念,我们一看这个标题,就想写什么内容呢?就会往下看。标题的妙处是很多的。

师:好,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谈到,有没有同学回答? 学生思考。

师:这两个问题都比较难,可以选择一个段落或一个部分来谈。

师:没人回答,看来真的很难。那么我们来看课文,看立论的论点。“我们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字字有力,观点明晰。因此读起来,这一句就给我们自信,就让我们有扬眉吐气的感觉。好,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读“我们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我们”两字要稍微停顿一下,“中国人”三字要读出自豪感。再读一遍。学生再读“我们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师:第一个地方没读好,第二个地方读好了。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师:好,再看下一段。排比句,因此要读得顺畅、流畅。

学生读“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师:“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几个字要读出力度来。再读。

学生再读“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师:多好啊!继续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注意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愤怒的情感。

学生读“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师:你看,情感出来了吧。注意一个字的读音,“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中的“为”是“weí”,是被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读成“weì”,就有一种?在里头。好,再实践一下。

学生再读“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师:好,很好。我们再来看刚才所读的部分。论点、论据、论说,层次极为清楚,条理极为清晰。是一个小小的写立论文的范本。我来给大家再读一遍,体会它的论点、论据、论说,感受其中的感情、情感。

老师范读“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那简直是诬蔑”。师:老师读得好不好。生:好!

师:谢谢!你们也一样读的好,再来一次。

学生朗读“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那简直是诬蔑”。

师:读的真好!下面做批注。“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点。批上“论点”两个字。第二段,“我们从古以来„„”这一段——论据。第三段——论述。在论述里表达情感,同事批驳对方。

学生批注。

师:好,继续勾画,把这几个词勾画下来。“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

学生勾画。

师:好,继续做注释:“为民请命”的含义是替老百姓说法。“舍身求法”指为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这两个词的含义,跟我们上面读的内容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我们说这篇文章有何妙处,就是驳论据。论据不足以支撑它的论点。这样的说法比较复杂,我们把它简单化,作者使用什么样的高妙的手法?三个字:析概念。(老师板书:析概念。)

师:我再举个例子。1949年,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友谊还是侵略》,他说有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时间,叫艾奇逊,艾奇逊说我们对中国人从来都是友好的,我们在中国盖了很多学校,我们给中国人很多钱等等。我们这些都是“友谊”的表现。毛泽东说你这个词语用错了,不是“友谊”,是“侵略”。就把“友谊”这连个字给驳到了,艾奇逊的论点都错了。鲁迅用的就是这样手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三个字很明显的部分中国人在里头,全体中国人在里头。鲁迅并没有驳这个地方,那是在哪个地方呢?是在刚才我们朗读的那个地方,巧妙在说是部分中国人不是去全体中国人。那么鲁迅先生重点分析的是哪个概念呢?是“自信力”。在敌论里面,不管是说我们中国人是相信“土地”,相信其他的东西,相信“国联”,是“他信”。“他信”这两个字不是“自信”吧?“自欺力”这几个字不是“自信力”吧?都是错的!“他信力”不是“自信力”,“自欺力”也不是“自信力”!“自信力”这个概念是用错的。所以课文里这样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中国没有一点自信力,所以“自信力”这三个字在敌论里面他们有意地用错了,驳斥他们概念的错误。如果我们把这个驳论的技巧稍微的用一下,是很有魅力的。比如说“台独”,台湾是可以独立的对不对?那么它的概念是错的,“独立”这两个字的概念是错的。分析“独立”这两个字,它的论点就破掉了。所以我们把问题变简单,我们掌握知识内容就方便一些。好,这一课,老师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大家把它记下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妙点可以用如下的句子来概括,就是这样六句话:深刻的揭露,热情的讴歌。完美的机构,明晰的层次。敌论的荒谬,立论的高扬。生动的手法,激情的语言。精短的内容,思想的光芒。民族的自尊,中国的脊梁。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下课。

9、《济南的冬天》

一、出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文意理解,精段细读

三、课堂训练一:文意理解

1、“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学生自学,两人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教师讲解并小结:

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到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都是“温暖晴和”。第二段主要写全景,三、四段主要写雪中山色,第五段主要写水上美景,这几幅画图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

即使写雪景,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四、课堂训练二:精段细读 朗读训练

1、学生自读,交流层次划分,读出层次。

2、小结层次阅读,提出有感情地阅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3、教师讲解提示:动词的运用:“顶”、“镶”、“露”、“穿”等;表现色彩的词语。

4、教师范读,学生继续朗读。品味赏析

1、出示阅读训练题,学生阅读。

(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那几个字非常有助于朗读时表达情感?(4)、欣赏“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

(5)、(选做)还可以说说你的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一个美妙之处。

2、检查阅读情况,师生交流。

3、教师讲解,并出示参考答案。(1)、小山雪霁/雪后斜阳(2)、妙

(3)、“最”、“呀”、“就”、“吧”、“太”„„

(4)、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画面之美;动静之美;以小写大,诗意盎然。

(5)、多角反复(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化静为动(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段末点题(就是小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实践的是文章的一种读法:理解一篇,精读一段。

六、作业:美段美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

10、《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1. 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绪,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目光深深地进入课文,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的内容:

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④在酒店里,他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 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孔乙己与‘偷’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视点集中,内蕴深厚。这个问题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教师此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自己确有必得的“谈谈”,同学们就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久的注意,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理解阅读。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之中,同学们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1)

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

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有特有的形状和极富个性特征的动作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借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2)

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

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3)

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

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

4)

由“偷”引出“情”。

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5)

由“偷”划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

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地方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当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教者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生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是切实可行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此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3. 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要求: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看法时最好有课文的依据,最好能说出一点儿道理。为了让同学们顺利发言,教师建议同学们进行“一句话人物短评”。

议议孔乙己这个人,又只需要“一句话人物短评”,这是几乎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的事情。课堂上形成了学生发表见解的高潮。他们的发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第一个层次,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真接认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2)

第二个层次,是从习惯、性格、命运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

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偷东西的人,是一个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他身上有许多无价值的东西,迂腐、卑琐、好喝懒做、偷偷摸摸、自命清高、麻木不仁。封建教育的病毒渗入他的血脉,严重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身上还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还不时有善良天性的闪光,表现出一定的真诚、老实、品行好。

3)

第三个层次,是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议议孔乙己这个人”所引起的,实际上是学生对《孔乙己》的整体性评鉴阅读。学生发言细腻、热烈的程度,课堂上思想火花到处迸发的情景,决非肢解式的分析、答问式的串讲以及教师的一讲到底所能比拟。教学“主问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凝聚学生学习活动板块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

☆评价☆

“主问题”出现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这种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由上述“主问题”的重要特点,我们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11、《泥人张》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泥人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冯骥才。

师:请大家先把课文读一读。生:自由阅读课文。(约4分钟)师:板书题目:《泥人张》。

师: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小说《泥人张》,请大家一起完成一个小小的作业。(屏显1)请大家在“泥人张”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泥人张 生1:智慧的人。生2:艺高胆大的人。师:手艺很高,也不怕那恶人。生3:沉稳的泥人张。师:沉稳,不露声色。生4:手艺高超的人。师:有绝妙的手艺。生5:大度豁达的泥人张。

师:很大度,很豁达,但是也喜欢报仇。(师笑)生6:聪明的泥人张。师:很聪明,后发制人。生7:有志气的泥人张。师:不甘受辱的人。生8:不畏权贵的泥人张。

师:不畏海张五,这个人,有钱,盐商,但也不怕他。

师:你们猜我的答案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课题:“俗世奇人——泥人张”,芸芸众生中一个有本事的人。

你们看作家简介,把这个简介读一下。(屏显2)作者简介: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师:“冯骥才——”读—— 生:(齐读)师: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很耐读的。请看我们的阅读活动:(屏显3)自读课 课文概说 手法欣赏

师:活动之一,课文概说;活动之二,手法欣赏。都是大家来做。换一种说法,我们这个课是文学欣赏课,会有很多小话题交给你们,因此也是话题讨论课。

好,我们开始第一个活动。这个学习环节我们要做的事是“概说”。活动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立体的多角度的概括能力上得到一点训练。看老师的要求:(屏显4)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 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 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 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

请自选一个话题,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

师:对《泥人张》这篇课文,我们要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它;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它;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它;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它。每人自选一个话题,用一百字以内的篇幅,进行课文概说。建议我们的概说在内容上、情节上、人物上、主题上倾向于以泥人张为主,着眼于泥人张来进行概说;当然在情节里面会涉及到海张五,那也是可以的。活动的要求是形成文字,要写。好,开始吧。

生:写“概说”课文的文字。(约5分钟)师:好的。刚才这一活动用四个字来评价:奋笔疾书,每位同学都在写。下面请四位志愿者分别就这四个话题来表述你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举手)谢谢你。

生9:我说第一个,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本文先讲述了泥人张常去天庆馆看人物的模样,下雨那天他去天庆馆时海张五也来了,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泥人张先是捏了一个海张五的脑袋,后又刻模子翻印了海张五的全身泥人,并在旁边写着贱卖海张五,三天后海张五把模子和泥人全都买走了。

师:好。你们看,这样一个概说,就把环境点出来了,把地点点出来了,把小说冲突的双方人物点出来了,把故事的基本过程和结果点出来了。这就是概括。这样的概括,表现了同学们的能力。我们来看:(屏显5)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从“内容”的角度来概说

一个雨天,天庆馆里,面对海张五的取笑,泥人张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进行“回报”。第二天,泥人张使法炮制大批“贱卖海张五”泥像。三天后,海张五将泥像连同泥模全部买走。

师:这位同学的答案和老师的概括是一样的。一起来读一下,“一个雨天——”读。生:齐读。

师:好,再说情节,来吧,同学们。哪位愿意试一下?(生思考)师:(个别询问)你从哪个角度写的? 生:内容。

师:(对另一个学生)你呢? 生:也是内容。

师:好,我们这样来看情节,有两种概述的方法。一种概述的方法是: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这个会说了吧?我们一起来说。故事的开端——

生:泥人张和海张五两人遇上了。师:故事的发展—— 生:取笑。师:故事的高潮—— 生:泥人张捏海张五的头像。

师:(补充)捏头像,“啪”的一下放在桌子上走了,同时留下了悬念。然后故事的结局—— 生:贱卖海张五,海张五买头像。

师:嗯,很会说嘛。第二种方式是直接用概述的方式把过程——发展的过程、冲突的过程讲清楚。我们来看:(屏显6)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从“情节”的角度来概说

天庆馆里“相遇”——海张五取笑泥人张——泥人张捏出海张五头像回去——海张五继续取笑——杂货摊“贱卖海张五”——海张五收购头像与泥模。

师:“天庆馆里——”,读。生:齐读。

师:把故事的过程概括出来,情节概述的能力非常重要。换一种说法,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么样的,结构是怎么样的,都属于这一类的概括。好,继续,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

生10:泥人张是俗世中的奇人,捏泥人的一等高手,他沉稳,面对海张五的羞辱而镇定自若,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还击海张五对他的羞辱。

师:多好啊。人物基本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在小说里面的表现都概括出来了。对人物的概括一定要强调他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情感倾向。好,我们来看:(屏显7)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从“人物”的角度来概说

有一手捏泥人绝活的泥人张,面对盐商海张五的挑衅与侮辱,一言不发,镇定自若,凭借自己的手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显示了他超凡绝伦的技艺。

师:“有一手——”,读。生:齐读。

师:“主题”应该是大家很熟悉的概括角度了,哪位来说一下?好,你来,谢谢。

生11:这篇文章以地道的津味津腔介绍了一位民间奇人及其艺术。表现了他的高超技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哪里有表现热爱祖国的内容啊?故事的冲突是表现人物的,那么人物在这个故事里面所表现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我们要把他放到故事里面来看。故事写的是泥人张与海张五的冲突,由此来表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其实我们刚才在给“泥人张”三个字前下修饰语的时候已经有人谈到了。哪位再来说? 生12:这个故事是写泥人张在面对别人对他的侮辱的时候,不畏权贵,非常机智地回击。师:嗯,表现了个人的一种尊严。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甘受辱。谢谢。(屏显8)阅读活动一:课文概说 从“主题”的角度来概说

《俗世奇人》往往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泥人张》描写了泥人张与海张五的较量,塑造了泥人张技艺超群、维护尊严的智慧形象。

师:我们一起来,再读。“俗世奇人——”:生:齐读。

师:好,这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谢谢各位同学。接下来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这个环节是“细说”,目的是拓宽同学们欣赏小说的视野,丰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屏显9)阅读活动二:手法欣赏 场景设置人物出场 气氛渲染细节描绘 对比手法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空白艺术

请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

师:小小说很讲究场景的设置,很讲究人物的出场艺术,还有气氛渲染,很重视细节描绘,往往会用一些手法包括对比手法,在情节发展上讲究伏笔、照应、悬念,而且会让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这是八个微型话题,我们用这八个话题来欣赏《泥人张》的表达艺术。每人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这个自选可以是一个人自选,可以是两个人自选,可以是一个小组自选。要求是,选好后写出表现自己理解的关键词,然后通过你的分析把你的见解表达出来。好,下面开始思考。

(生思考、议论,自由组合,发表观点。师巡视、解答。)(约6分钟)师:好的,我再用四个字评价我们刚才的学习活动:争先恐后。大家都在表述自己的见解,现在请各抒己见。

生13:我要谈的是对比手法,我觉得这篇小小说对比手法很多,不止一两处。首先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主要写的是那些吃饭的人与泥人张之间不同的表现,当大名鼎鼎的张五爷来到天庆馆时,其他人都是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来看张五爷,只有这位手艺人不管不顾,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根本没有把海张五放在眼里。而且从这处对比描写我还发现这里有一处伏笔,就是通过写海张五的样子,“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子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通过这段人物描写来刻画海张五狂放的个性,然后在第五自然段我发现手艺人非常沉稳、非常安静的个性,这两处对比在展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之后,也同样为下文埋下伏笔,在这两个人之间必然会发生某些事情。

师:行,谢谢你。分析得很好,特别是“对比”看得很细致,我再补充一点,就是从人物数量来看,海张五是带着人的,三个人,有气势;泥人张一个人在那里默默地喝酒,在人数上也形成很有意思的细节上的对比。全文最有意思的对比在哪里?海张五是很嚣张的、放肆的,有话语的描写,对泥人张则没有一个字的话语描写。

生14:我找到的悬念设置(师强调:你欣赏的是),我欣赏的是描写悬念设置的这一段,在文章的第十一段,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就完的。这段话既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而且能给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感。这个地方就是悬念。师:这个地方真正是一个悬念,悬念后面还有释念,就是把这个悬念解开,那么课文的结局就把这个悬念解开了:哦 ,原来事情是真的这样不简单啊!生15:我欣赏的是细节描绘,大家看第九段,这段写的是泥人张捏海张五的脑袋,它描绘是“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写出了海张五一脸狂气的特点,同时也从侧面描写出泥人张的技艺十分高超,遇事从容,这是一处细节描绘。

师:嗯,很好!文中写得好的细节很多很多。

生16:我比较欣赏的是场景设置。请大家看第二段,那天下雨,为下文做铺垫,就是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他为什么能抠下泥巴呢?踩过水时脚上可以带上泥巴,这个场景写得太好了,(大家笑)(生不好意思地)下雨嘛。(师笑答,你分析得也太好了)。(生继续说)写“贱卖海张五”,不是写大杂货铺,而是小杂货铺,这说明大杂货铺卖得可能会贵点,小杂货铺是小产业嘛,可能会卖得更便宜,这更说出泥人张的聪明。

师:还有,小杂货铺多,就卖得多一些。(生:对。)我现在补充或者说修正一点你的发言,这下雨啊,在这里就叫伏笔,没有这个下雨,后面的抠泥巴就来得很突然,正是因为有下雨这个伏笔,后面就有抠泥巴的动作和它照应。好,谢谢你!非常好。

生17:我欣赏的是伏笔照应。我觉得这篇文章最精彩的伏笔照应就是在第十段,海张五说的那句话:“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大家注意“贱卖都没人要”这句话,那究竟是有没有人要呢?在第十三段说,“贱卖海张五,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都乐,乐完之后再找熟人一块乐”,究竟是谁买海张五,还是海张五自己,这句话为后文做一个伏笔,最后海张五自己吃了自己的恶果。

师:对,这是一处很微妙的伏笔,“贱卖都没人要”(教师很形象地喊),粗嗓子,嘶喉咙,然后就是他要了,伏笔照应,多巧妙。

生18:我要谈的是第三自然段。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处细节描绘,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感觉有一丝悲哀,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我读到这,就觉得作者写的不仅是俗世奇人,也同样写的是那个时代一些不好的现象。而且,后面第四自然段也说了,这个海张五他并不是什么好人,人们当面阿谀奉承他,但背后却十分憎恨他。而这位小伙计这一表现让我觉得有一些世态炎凉。

师:(师笑)我想啊,我们这样来看,这里的小伙计这样一喊呢,也是做生意的一种方法。而且现在我们的餐饮行业里有可能也这样喊:稀客、贵客!那么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这是气氛渲染的一种手法,你看小伙计在这里高声一喊,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海张五这个人就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这个气氛渲染,也是表现人物的。再说一处:“一听这喊话,吃饭人都停住了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这也是一种氛围的表示,而且是侧面的烘托。这篇课文里面反复地写到听众的反映,一个作用就是渲染气氛,一个作用就是侧面表现。

生19:在第三段,人物出场,也就是海张五出场的时候,作者对他的外貌进行描写,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这写出他非常地嚣张的人物形象。

师:对,我补充一下,海张五出现,是通过泥人张的眼睛表现的,你看,“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看到外边来人了。海张五的出场和泥人张出场方

下载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映潮《春》课堂实录

    余映潮老师《春》教学实录 一、导语 1、直接入课,今天我们学习《春》。 2、作者作品。这是朱自清写的一品精美写景散文,文中景物描写生花妙笔动人心弦。 师:拿起笔批注四字词语......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7年7月全国第四届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科观摩课大奖赛中学组一等奖 曲冬妮/执教、整理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来自《中学语文》教师版 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 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

    《狼》 余映潮课堂实录(5篇)

    《狼》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

    余映潮《学一点“咏物”技巧》课堂实录

    学一点“咏物”技巧 执教:余映潮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一点“咏物”的技巧,像这样的作文课,能使我们看事物细致一些,引起我们的联想。第二个好处是使我......

    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

    余映潮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

    余映潮

    余映潮: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强烈推荐爱教育的人一读)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一) 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 我的暑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