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步子教学法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步子教学法的研究
徐汇区田林第三小学 周亦红*
[内容摘要]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使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是迫在眉睫。小步子教学思想是一种指导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其基本内容是:教学目标小尺寸,教学训练小卷子,教学效果小幅度,注重稳步,注重反馈,注重成功。小步子教学思想特别注重对于学生情绪的激励,将较大较难的目标分解为若干较小较容易的目标,注重激励学生的三个阶段:先让学生完成一步简单的、可看到成果的任务,从而确立信心;再让学生完成一步难度不高、成果明显的任务,从而信心大增;既而让学生一步又一步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一次又一次看到成果,进而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三个阶段使学生学习情绪始终处于旺盛状态。关键词:小步子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
体验成功
[正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以教定学、以本为本等教学理念使老师们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因而“二期课改”要求实践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去注入以强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来源于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学习兴趣可分成三个层次:情境兴趣、稳定兴趣和志向兴趣。情境兴趣是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对认知对象的兴趣;稳定兴趣是离开具体情境因素能够长期集中注意于某一认知对象的兴趣;志向兴趣是对某一对象的专注已具有自觉和理性的成分。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稳定兴趣是在掌握了该门学科的基本内容,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它们的应用之后而产生的。志向兴趣是在对该门学科进行了深*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入研究,发现它的广泛应用,并在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对之产生爱好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对某门学科形成了稳定兴趣,就会主动地去了解、理解、研究和探索;如果形成了志向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学不倦”。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使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是迫在眉睫。
一、小步子教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从“小步子教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看理念:
小步子教学思想是一种指导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其基本内容是:教学目标小尺寸,教学训练小卷子,教学效果小幅度,注重稳步,注重反馈,注重成功。小步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情况,关注全体学生学习的均衡,重视教学目标的稳步落实,统整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材的一致性。
2、从“小步子教学”教学的策略看理念:
“小步子教学”的教学策略是采用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阶梯性教学呈现递增曲线,在教学中不断调节策略适应学生的变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从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再到自主成功,让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3、从“小步子教学”教学的效果看理念:
小步子教学特别注重对于学生情绪的激励,将较大较难的目标分解为若干较小较容易的目标,注重激励学生的三个阶段:先让学生完成一步简单的、可看到成果的任务,从而确立信心;再让学生完成一步难度不高、成果明显的任务,从而信心大增;既而让学生一步又一步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一次又一次看到成果,进而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三个阶段使学生学习情绪始终处于旺盛状态,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学习相辅相成,及时反馈三类目标的可行性、可测性。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步子教学思想”不仅仅只是对教师的教学有帮助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更重要的,在二期课改已然走过了政策与文本制定的第一阶段,迎来实验与实施的第二阶段这一大背景下,“小步子教学思想”是有着率先试水与检验作用的。
二、小步子教学的教学策略
*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
1、低起点严要求
“低起点严要求”就是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谈话、诊断性测试、预习检查、口头或书面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水平,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
2、小步子快节奏
“小步子快节奏”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3、多活动求变化
“多活动求变化”就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能力的发展也通过逐步积累而得以实现。这种良性循环,大大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一般达到1/3至2/3,教师一次持续性讲课控制在10分钟之内。
4、快反馈勤矫正
“快反馈勤矫正”就是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乃至调节教学的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
三、小步子教学的教学方法
1、从“调整教材”起步
为了能切实有效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新颁布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数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综观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数学教材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材料。因此如何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就成了切实体现新课标思想、实现*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步子的教学方法,体现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善于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编排及课时安排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是小学阶段关于分数主题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原先在这一单元中,“几分之一”是3课时,“几分之几”是4课时。但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数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依据“小步子教学思想”的科学理念,要求教学效果的小幅度,注重稳步和反馈为目的,我们对这一单元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稍作调整:
第一课时:新授书39页到40页题1。借助实物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加入43页的分数各部分名称以及读法写法。
第二课时:复习几分之一的含义,新授书41页题2。建立起诸如1米的1/3就是1/3米的含义并能进行分子是1的分数单位间的比较。
第三课时:新授书42页题3,将已有的几分之一迁移到离散的情况,即把一群物体看作整体1。
第四课时:新授书43到44页题1,2,3。借助实物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几,知道分子分母在几分之几中各代表什么具体的数。
第五课时:新授书44页题4,5。将已有的几分之几迁移到离散的情况,知道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第六课时:新授书45页题6。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即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的认识。
第七课时:新授书46页题7。练习巩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顺序编排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有坡度、有层次、有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
2、从“课堂教学”起步
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可是它也是抽象性、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由于受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往往不全面,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有些知识由于学习阶段的限制,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抓住重点,把所学新知识,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划分为几个“坡度”,并且坡度要小,“频率”要高,学生才容易接受,逐步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学生数学智力活动水平。
例如在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我们对例题进行了调整和改编。“几分之一”是继“整体与部分”这个内容之后学生真正的开始接触分数这个概念,它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分数单位,初步体会到数的发展来源于生活实际。教材当中一开始就利用分蛋糕来引出分数—1/2,进而能正确的读写分数,然后在引进的1/4这个分数中知道蛋糕的1/4的大小。由于分数单位和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大小,学生学起来比较难理解,知识容易发生混淆,所以我们又对“几分之一”这一课时做了以下的调整:
(1)这节课涉及到的“几分之一”只是从“一个”物体出发,而不是从“一群”物体也就是离散情况出发。
(2)在这节课中,我们考虑先不放入“分数”这个概念。因为首先书上对于“分数”这个概念也是描述性的语句;其次这节课上的是“几分之一”,如果马上说像这样的数都叫分数的话,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所以我们打算把这个内容移到“几分之几“这节课再讲,这样理解“分数”这个概念就比较完整、正确。(3)在新授的过程中,实施“小步子”教学,分散难点,抓住重点。
第一阶段:借助分长方形纸的活动初步认识分数1/2,并能表述1/2的含义。老师会通过分实物(巧克力)来引入1/2,通过实践操作体会到“平均分”对于分数的重要性,并且能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1/2的含义。
第二阶段:在较熟练表述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之后,知道能得到多少这样的物体或图形。学生会说1/
2、1/
3、1/4这些分数的含义之后,老师会设问“一个巧克力两人平分,每人能得到多少块巧克力?”学生有的会说“半块巧克力”,*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然后再得出“半块巧克力就是1/2块巧克力”,这样就借助实物直观理解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书上不同的是,我们把得到几个这样的物体或图形放到第二阶段,这样做能把较难的目标分解成几个较小的目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确立学习的信心。
第三阶段: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正确的书写分数。在这一阶段,考虑到需要接触分数的读写,我们会把课本43页的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这个知识点提上来,因为学生只有对分子、分母、分数线这些概念有所认知,有这些知识前提之后才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以及正确的读写分数。
第四阶段:综合运用,提升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的学习能力。老师请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几分之一,然后说出自己所画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先折、再涂出正确的几分之一,并能书写,最后还要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所画的分数。所以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小步子教学思想的主要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以学生实际为基点,以创造成功机会为核心,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即以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为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成功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分阶段采用“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帮助成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教师帮助、触发学生为主,目标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实施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反复成功,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成功心理逐步得以形成。帮助成功课堂模式以“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为基本特点。
*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通过帮助学生反复成功,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基本的成功心理得到恢复。实践证明,这套模式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尤其符合学习困难学生起步阶段转变的实际。第二阶段:尝试成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帮助的成分减少,学生尝试成功的力度加大,目标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要求教师创造条件和情景,以问题为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尝试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功,使学生主动争取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通过尝试成功阶段的循环,教师进一步发现学生,学生进一步发现自己。
通过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尝试探索是“尝试成功”课堂模式的核心。这里的尝试就是把科学家发现某一规律的过程的某一部分(最关键之处),通过教师剪裁,导演成学生再发现、再运用的过程。
尝试的主要内容:知识发生过程,知识运用过程。
尝试的主要形式: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
尝试中的启发和点拨:教师对学生尝试中的思维方向和问题要有预测和对策,肯定学生敢于尝试的欲望,重视尝试过程的评价。
正确处理好尝试教学与传授模仿的关系是实施尝试成功课堂模式的关键。尝试成功课堂模式是减少传授模仿,增加尝试探索,但不是取消传授模仿。传授模仿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只用这种方式学习是不对的,完全取消也是不对的。在现行教学目标中知识总量不变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可能做的就是减少传授模仿时间,才能增加尝试探索的力度,而且效率不能降低。目前我们对传授模仿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根据新知识需要加强相关准备知识的复习,减少学习障碍;其次针对学生实际理顺新知识的顺序提高效益。我们已经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改编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不少教师实施尝试成功课堂模式,传授模仿总量只占一半和少于一半时间,基本达到了减少传授模仿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从而为尝试探索力度的加大提供了可能。第三阶段:自主成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学生自主开发为主,但仍需要教师继续给予帮助指导,目标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己*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主动争取成功的机会,形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自我激励的机制。通过学生自己争取成功阶段的循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这一阶段对学生和教师的有求更高,现在还只是一种设想,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四、小步子教学方法研究的效果与思考
为期一年的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校科研小组的老师们在科研员和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齐心协力,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小步子教学方法的研究,因为小步子教学是关注全体学生学习的均衡,重视教学目标的稳步落实,它的起点低,分层渐进,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快反馈勤矫正,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调节教学进度、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教师不断进行反思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梳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根据学校的几次校监控情况来看,我校四年级学生的成绩整体有所提高。
通过一年的研究,本课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中,课堂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帮助成功”、“尝试成功”阶段,要过渡到“自主成功”阶段还只是一种设想,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刘京海 :《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地跨入21世纪》
教学资源网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课堂教学中的课题研究》 上海《徐汇教育》增刊 2008、12、26
*本课题组的研究还得到了教育学院杨向谊、朱忠民、黄琰三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深表感谢!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旧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弊端,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都是一个亮点。因此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1、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2)学会讨论;(3)学会表达;(4)学会组织;
(5)学会评价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石苑小学
霍慧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着眼于新教材所尝试的适应课堂改革教学新模式,我们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聆听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关于《创建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讲座,认真学习研究,并且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没有抓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地培养,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后就完事,而对于小组其它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甚至于没有认真聆听其他成员的发言。这样讨论就敷言了事、无法深化,有时会各抒己见,或人云亦云,真正意义的合作其实尚未开始。
(2)没有抓住有效的合作时机。有的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赞赏,教师往往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合作探究欲望时,让其加入学习小组,或有时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探究必须嘎然而止。这样造成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学”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置身事外,只做事后的评论员,致使教学活动出现过程监控缺失,谈论不切主题,偏离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有当今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有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新课标》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有效的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从新的课程改革开始,我们认真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书籍、报刊和优秀案例,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儿童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容。学生只有在不断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才能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小组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合作的方式也要因具体的情况具体的确定。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的学习品质。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从发展性角度来评判学生的参与程度、取得的进步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
2、过程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因此,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状况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针对他们所获得的结论,否则,容易使合作学习形式化、表面化。
3、整体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和中介媒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完整的数学课堂模式应该是学生学习模式与教师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创设生动的数学教学情景,并进行有机协调、组织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有目的的小组学习活动。
4、动态性原则。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变化也是动态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动态的,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与地位也应该是动态的,并不是固定的,而且,小组分法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组合,这样,更有利于每个学生与不同思维的学生进行交流,获取新的信息,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其各尽所能。
5、多元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是多元的、立体的,教师的引导也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综合和立体的,因此,应重视学生合作中的教师反思、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课题的核心概念极其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小组合作效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目标的教学活动形式。其意义界定:
1、小组就是按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为单位的合作小组。
2、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目标导向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自学基础上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
4、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达至目标的过程中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
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任务和控制教学节奏的。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在充分收集文献资料,调查校情学情的前提下,提出课题,并在专家指导下论证其可行性,成立以张校长为主持人的课题组,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课题立项,撰写实施方案,立足本校,以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全体教师为主体,计划用两年时间(2011、11——2013、3)完成研究,并请专家鉴定结题,收集整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论文,推广成果。
2、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实施?
(2)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怎样?包括如何分组、学生如何搭配、教师课堂如何调控等。
3、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即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研究本课题,同时辅以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
(2)、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七、课题研究的成员 组
长:霍慧媛
组
员:侯朵胜
吕鹏太
杨艮库
刘巧莲
栗乳丽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012年6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现代教学观和科学教学质量观。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参与实践的教师加强交流,写好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等文章。
本课题组成员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本课题组人员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已初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具备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教师学习材料汇编。
2、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集、教学论文集。
3、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结题报告。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海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2008年3月—2008年8月
“有效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所谓有效教学,简言之,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单、静态的结果性的文本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这样的加工和开发过程中,如何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熏染,创建出有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呢?下文以两个教学案例的简介和解读,来作一些策略性探讨。
五年级“体积与容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故事中的乌鸦用数学方法解决了自己的喝水问题。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聪明的乌鸦运用了怎样的数学方法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动画演示)想一想:瓶中的水为什么会升高?从而揭示本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师:教师手中拿出两个文具盒,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土豆和红薯,这两个物体哪个大?哪个小?运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量杯,装上相同的水。
师:先把土豆放入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水面升高说明了什么?再把红薯放入另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
师:比较两个量杯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较大?所占空间较小?
师:其实所有物体所占空间都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所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定义。
师:老师和(××)同学比较,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这样说:有“有效思维”才会有“有效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精减教学环节,让课堂变得简洁而高效,是我们整合教材的一条可行之路。
上述教学,紧紧围绕什么是“体积”这一教学难点展开,先创设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乌鸦喝水”,引出水面为什么升高这一问题,从而很好地为本课设下一个探究问题。在思维方向上,始终将“体积”这一概念与直观演示、操作、举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对体积意义的直观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思维途径,提高了思维效益,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寓丰富与简单之中”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率。
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改组设计:导入新课后,师:同学们,请你先说一说1/4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估计一下阴影部分能表示这张纸条的 1/4吗?生:发表各自意见。师:如果请你用阴影部分表示1/4的话,你打算怎样做?生回答,教师随机演示操作配合。师:如果阴影部分表示整张纸条的3/4,又该怎样折剪呢?(小组讨论,师演示)师:请大家把桌上的6张纸条折一折,让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整张纸条的1/
2、1/
3、1/
5、2/
4、2/6和2/10,(6张纸条长度相同)通过操作,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受想法,生:我发现1/2和2/4相等,1/3和2/6相等,1/5和2/10相等,师:观察这三组相等的分数,你又能发现什么?生畅想自己想法,生:我发现分数分子和分母都扩大2倍,分数的大小相等。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2倍,分数的大小也相等。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么由此你们还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大小不变。师:是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写出几个与1/
2、1/
3、1/5相等的分数,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纸条折、对折,举例说明验证…… 师:我们翻开书看一看书上写的和你们的发现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0除外”……
本课教学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先根据分数剪纸条,在折、剪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纸条长短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探索与研究问题,整个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着重考虑知识的“情景化”问题,以使教材知识变得活化和“生命化”,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之以“生命”,还原成“过程”。在本课中利用纸条折、涂这个举措为学生经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创造了条件,课堂因此显得生动而具有吸引力。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秋日,葡萄园里的葡萄熟得透出紫色的亮光,让人垂涎。一只狐狸在园外转了几圈,发现有一小洞,无奈自己太胖,洞太小,进不了园中,它只好把自己饿了几天,终于得以进园,狐狸进园后,一会儿从下吃到上,一会儿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待到它想出来时,却发现自己胖得不行,它只好又把自己饿了几天,才得以离开葡萄园。也许人们会嘲笑狐狸,而在我看来,该羡慕它,因为它已经拥有一种经历,而这经历又衍生出葡萄是什么味道,以及如何摘取葡萄的经验。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课改中的教师,还是课堂上的学生,永远不要徘徊在“园外”,那样得到的只能是虚幻的诱惑,留下的只能是终身的遗憾,只有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中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艺术。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
一、确立数学现实性教学观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标准要求中,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回归于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积累的培养,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小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融入课堂中,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形成数学思考模式。另外,教师要善于将当今的科学技术和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向的目标设计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目标。然后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将教学价值内容进行细化,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不断地完善,教学活动内容也不断调整和变化,导致教学目标设计也随之变化。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大纲内容对课堂的第 1 页 整体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设计过程中,在遵从新课改教学标准的前提下,要重点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要注重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科学、合理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创设趣味性的现实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所以,在课堂内容设置上要进行综合性考虑。要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现实问题,即不脱离生活本身,还可以让学生感到有意思,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引导式教学。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环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时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语言沟通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更新已有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