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报告,地理(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1:5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研究报告,地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研究报告,地理》。

第一篇:教学研究报告,地理

篇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

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篇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结题报告分析了当下地理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课堂实践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关键词】有效教学、地理课堂、新课程、策略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老师,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地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造成了大量地“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大降低了有效教学的效度。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地理科目以“地理有效性教学”立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有关地理有效性研究的活动。

(二)课题的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3、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4、通过研究,增强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地理教学的更深层次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应用和板书设计的研究: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小组活动的研究:小组活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如何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研究尤为重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5、使用教材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提出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法;其次,收集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反思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地理课堂的现状,运用统计技术描述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况;第四,运用行动研究法等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形成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论文,制作课件,开展问卷调查等。

3、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做好课题实施准备: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各教师专家咨询、请教。

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对有效教学方面的意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教师对地理课堂改革的迫切愿望和需要,从而确定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3、开展地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民办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探索促进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地理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4、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得、案例等。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为:

1、更新了课题成员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课题成员们经常在图书馆、网络查阅学习有效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专家的网络视频,学习《关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学习材料》等文章,并举办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组已形成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把学案提早发下去,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

通过实施学案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高效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

创造多种机会为全校的领导、教师展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4、形成成果并得到总结推广。在校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勤奋钻研,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题组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篇三: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即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取了“新课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本研究选取某些地理教师及高一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对高一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 学的若干对策和建议,并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提供一定的证据。

二、理论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点以远)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图1)

图1所表现的,是一维空间的情形,坐标轴的方向表示思维水平的层次,区间oa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就是该生之最近发展区。当要解决的问题处于oa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问题处于ab范围时,他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当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在b以远,则即使有帮助,该生也不能解决这问题。从坐标轴上看,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的移动(其实是b点的移动)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移动,使得原本处于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被置于现有发展水平(区)里。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新课程的倡导者宣称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又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强调“合作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都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讨论,常常只是一个形式,是“为讨论而讨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讨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正是多元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或长方体obb1b2)之内,教学才可能进行;只有当内容(p0)处于矩形oaa1(或长方体oaa1a2)之内,教学才是完全没有价值(效益)的。

由于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的多维分析就更有意义:某问题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对于学生甲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乙则可能是处于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或许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这问题对于学生乙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甲却处于现有发展水平,-----。更概括地表述,就是: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维度的目标上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不同方向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

以往的有效教学研究主要以传统的教学观为基础的。新课程实施,师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已产生可喜的变化,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有效性问题。为此,我们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三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有效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目标 2)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

如: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如果不会降坡引路的话,导致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

3)上课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局限于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善于根据教学情境、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课堂教学时间效率观念淡薄,以教的效率代替学的效率。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废话太多,只注意教的内容,不注意学的效率。2)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结构和课程内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3、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讲解---接受”的填空教学模式过多

2)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形式化、绝对化。尤其是合作学习方式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不当b、合作学习的分组不科学c、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d、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足e、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准确

四、研究构思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选取我校中学高一(14)为实验班,高一(15)为控制班。

2、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

数据采用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1、准备阶段: 2006年9月~2007年2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1)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

第二篇:地理研究报告

地理研究报告

一研究动机

近年来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例如2008年9月10日山西临汾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发生泥石流,造成128人遇难。

2008年11月5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0人死亡43人失踪,电力、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二研究的目的

让人知道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并学会去避免这种灾害,即使发生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学会把损失降到最低。三研究方法

上网调查或者问专家。

四研究内容

1产生原因:地震是因为板块移动,地震可以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山上植被减少也会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2两类灾害的区别:我觉得首先要明确堆积体的规模,然后要清楚其组成部分,了解周围岩土体的成分,然后再根据这些堆积体的性质来确定比较清楚。一般来说,滑坡的岩石、矿物成分一般和附近土和岩石一致,而泥石流堆积体物质成分更为复杂,来源更广更远,可以把大部分这种堆积物排查。例如本地岩石是砂岩,而堆积物里有花岗岩碎块,可以初步断定是泥石流堆积体及冰川堆积体物质。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沟谷上游比较开阔,坡度较缓,这样产汇流面积大,并且有利于松散堆积物的堆积。而滑坡体主要看坡度、后缘和植被等。

3分布的地域:山区

4治理方法: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①水平钻孔疏干;②垂直孔排水;③竖井抽水;④隧洞疏干;⑤支撑盲沟。

(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①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②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①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②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③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④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

5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6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五研究结论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六研究心得....总之,当年我国山区泥石流问题十分严重,对陈镇设施的破坏巨大,且威胁着陈镇居民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山区城镇的经济发展。因此,应重视对泥石流的防治,本文论述了泥石流的灾害及其成因,希望能对泥石流的放在工程有一点启示作用。

第三篇: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前言

致谢

摘要

第一章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研究过程和方法

第三章主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浅谈网络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于铁柱)

2、《〈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开题报告》(吕敬)

3、《“亳州二中地理平台”概述》(方迎春)

4、《“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建设体会》(方迎春)

5、《“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应用分析报告》(吕敬)

6、《“亳州二中地理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7、《“亳州二中地理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报告(学生)》

8、《“亳州二中地理平台”网络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教师)》

9、《“亳州二中地理平台” 网络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报告(教师)》

10、《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方迎春)

11、《亳州二中地理网络平台构建概述》(吕敬 于铁柱)

第四篇:《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

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

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

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

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还逐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学生而言,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案例素材收集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调查活动中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多人次课题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几十篇教学反思登在校园网或博客上,近十人次省市级的大型观摩课受专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能很好地胜任高中阶段(包括毕业班)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步建立案例教学的资源库。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初步积累了有关案例教学的材料资源(主要是案例选编素材和课堂案例教学设计文档,观摩课教学设计文档、课件、录象)。

助力我校2009年高考文科取得历史性佳绩。在生源相比往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课题研究,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印刷量最少,复习书最薄,作业考试最少),获取较好的成绩,省二模地理单科排名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科上重点人数较2008届翻一翻。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这是截止目前,由长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所做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系统研究,可操作性强,适宜各办学层次的普通高中校借鉴。

在案例编写和组织案例学习讨论的策略研究方面,有机结合各层次普通高中校的师生特点、教学现状,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今普通高中校师生的案例教学新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学特点和地理性,并在素质教育和高考应试中巧妙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极具推广价值和意义。也为促进教师自觉地坚持业务进修、终身学习,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途径。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现状研究报告

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现状研究报告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

本文所述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评价。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现状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发挥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才能使各项教学活动不偏离新课程的标准,保证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与此同时,由于“中考”等因素的影响,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教学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影响很大、积存的问题也很多。几年来,广大地理教师在各级领导部门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等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从课堂教学到命题考试,从方法、内容到评价角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本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这是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评价理念方面最突出的变化。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即:以学论教。

1、学生的活动状态。课堂上,“情绪”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参与”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保证;“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体验、感受成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促使评价者和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否进行主动探索、自由表达;是否勇于质疑、善于合作;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行为是否自觉;学习环境是否民主、宽松;学习氛围是否和谐、融洽等活动状态和气氛更加关注。在教学评价的引导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做更深入的挖掘,积极创设利于学生安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目前,多数地理课堂已经走出课改初期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真正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思维负荷不足的“形式课”误区。而以强调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状态为切入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的学习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 1

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要求,使得教学评价由过去只重视一个维度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发展成为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课堂上,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的获得,还要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并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应在真实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跟进,积极投入,感受真挚的情感和探索体验。超越传统的评价要求,促进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也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应有的知识;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中对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以发展为本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却存在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获取知识的过程的评价;过分偏向个别学生,忽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个体素质的综合、主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必须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1、关注了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能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2、关注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教学评价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本”,过渡为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同步发展、协调统一。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阅读及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力、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学科尤为注重的联系与发展的态度与情感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3、关注了地理学习过程

(1)营造地理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在当前地理教学评价中被普遍关注。在评价的触动下,地理课堂上转变了压抑、沉闷的学习环境,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具、板书、学案等的辅助功能,营造浓郁的问题情境、思维情境和探究情境,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2)体现地理教学生成。教学评价由改革初期的为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学习气氛”,或是频繁的将小品、情景剧、才艺展示等统统搬进课堂,或是千锤百炼、反复彩排的“作秀课”、“表演课”等现象,逐渐过渡为关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从错误到正确、从失败到成功;如何体现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真诚帮助,以及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教学预设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等方面。

(3)实施地理过程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几年来,我市地理学科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关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把握程度,决定着教师是传授知识还是激励思考、是循规蹈矩还是鼓励质疑、是唯我独尊还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些都成为教学评价时所强调的内容。

5、关注了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即时评价

课堂上教师能否从“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角度,对学生思维品质、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是课改以来教学评价与以往比有明显区别之处。

三、地理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受个人素质及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不统一,导致对地理教学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尚未触及“实质”和“内涵”。

(1)关注课堂上是否设计了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却忽视了对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思维含量;探究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足;合作学习时主题是否具有合作的意义;学生小组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是否严谨等具体情况的评价。

(2)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意识浓厚,评价水平却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频繁与贫乏或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使表扬变得廉价,学生表现得不痛不痒,失去应有的“鼓励”作用。

②重复学生的回答,对答案不置可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后仍是不明所以,既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夸奖或夸大其实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误区没有正确的引导,短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却对学生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④评价的单向性。多数课堂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缺少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欠缺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过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评价的单一性。多是教师的口头评价,对目光、表情、动作手势等评价介质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评价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学评价中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生成”、怎样把握“生成资源”?等问题的理念性引导不足,导致教师不敢放手,不少课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缚在固有的教学设计之中,难以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教学评价中意见多、建议少,无法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5)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被“简化处理”,未能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评价、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给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难以记录学习轨迹,改进学习。

2、理想化问题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学评价。抛开了教师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起点,要求过高,面面俱到却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

(2)过于追求单位时间内结果有效性和过程有效性的协调统一。有些课堂上,评价者在下课时以检测题的形式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首要依据。这种评价手段,恰恰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内化过程、忽视了对应有技能的运用与熟练过程和情感的领悟与升华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很难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统统完成。所以,个人认为,就一节课的时间而言,如果以知识点检测的形式来考察学生,那么关注三维目标,注重思维及探究过程的课堂,很可能不如“灌输”、“强化”下的课堂效果更明显。因此,这种评价手段,如果只作为教师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尚可,而如果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师,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3、功利化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阵地多在各种评优、观摩及研讨活动的现场,使得教师对最关键、最重要的常态课重视不够,日常教学中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及时反思、专研的精神,未能实现教学评价功能的最大化。

四、地理教学评价的设想

1、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层面予以更多的指导,促使教师教学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使教学评价从“形式”到“内涵”,“触摸”教育本质问题,对其进行“把脉”和“诊治”,引导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工作自觉地进行理性思考和剖析,使教学评价在“自评”与“他评”中“常态化”,真正服务于教学。

2、制定符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在一定方案设计的指导下,有所遵循和侧重

地实施教学评价。

3、注重对学生地理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适当开展“读图比赛”、“地理能力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突出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和“发展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考察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地理信息、探索可行性方案、进行科学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熟练技能,将“以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4、改变地理考试“闭卷”的唯一性。从目前来看,书面考试仍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但从考试的形式上看,封闭式考试评价受到时空限制较大,无法对学生探索问题的水平和创造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可以适当设置开放型或操作型的考试评价。例如:结合2009年世界气候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布置命题:就气候问题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评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命题的引领下,查找资料、思考问题,真正地深入到研究主题之中,通过撰写小论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呈现研究结果,教师对研究结果及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情感等进行评价。用开放型考试评价弥补闭卷考试时无法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缺憾。再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测量工具,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分别完成校园平面图、楼层平面图、教室平面图的测绘任务,以此对学生进行操作型或合作型考试的评价。多形式评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评价本身,更使学生有机会从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加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管理,使过程性评价真正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评价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常态化的教学行为,我们还要在诸多问题中不断探索。也许路途艰难,但我们会选择永不停步!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杨久俊 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 《新课程教学评价与方法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下载教学研究报告,地理(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研究报告,地理(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报告摘要: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魅力不衰的话题,这是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永恒性,又具有时代性,时代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涵。“爱生,奉献”是......

    教学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报告 徐娟声乐教学作品中情感的训练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没有想像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浅谈地理教学

    浅谈地理教学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我也没有什么经验。但是经过这学期的教学,我对地理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熟悉教材 新教师在工作后会......

    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论期末材料 期中考之后的内容为主,期中考之前的以填空选择为主。 很多的材料题,根据材料进行回答。很少有准确答案,要懂得基本原理。 填空(15*1) 选择(10*2,双选题) 简答(5*8......

    和谐地理课题研究报告(共五篇)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立题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经济、政治、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正带领全国人......

    分层教学研究报告

    篇一: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安徽省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摘要:此报告全面阐述了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从开题至今的研究状况,包括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设想等。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小......

    浅谈如何撰写教学研究报告(合集)

    浅谈如何撰写教学研究报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从方法角度来看,经验总结、调查报告都是“从果到因”的研究,即从大量的事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