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01:2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创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创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原创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本文在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构建高中语文的体验式课堂,旨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中语文;体验;情感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概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词。体验是主体通过一定的对象而产生或感受到的感觉、体会,是主体的亲身经历,是主体所感觉到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经验世界。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往,学生相互感悟,最终获得心理觉解与情感体验。

一、构建和谐课堂,烘托体验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己为尊,先入为主地引导学生被动接受预设中对课文的确定解释。这种“以己为尊”的教学导向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必然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自身付出真实的情感,并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联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与老师建立情感上的沟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推进情境的架设,而不至于让体验式教学变得做作、虚假。要做到“以境育情”,首先要要尊重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具备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等积极情感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各种情境,引入丰富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可以使用录音和相应的图画、幻灯、录象等辅助教学手段,更能创设最佳境界,加深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比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先播放演讲现场的录音磁带,同时将演讲词的英文原稿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聆听原声带的过程中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激越热烈的氛围,使学生更有兴趣走进课文,去理解马丁·路德金激越演讲背后的一颗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高尚的心灵,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又如学《雷雨》前,我组织学生模拟课文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自觉地把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提高了课堂听讲的效率,有效保证其它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形成认知冲突,增强感悟体验

矛盾是激发一个人兴趣的最好载体,有了矛盾就有了明确的辨别方向,也就有了思考的明确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要好好利用学生观点的矛盾之处,有时甚至有意创设这种矛盾点。比如在《雷雨》的教学过程中,课后练习就设下这样的问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是真是假,一直有不同看法,结合下列种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是利用学生观点的矛盾之处,有同学说是真,因为带梅花的衬衣、关窗的习惯、记住鲁侍萍的生日等细节都说明了这一点;也有同学说是假,因为认出侍萍之后的呵斥、拿支票想了结此事、不让侍萍认周萍等。由于矛盾的产生,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努力寻找文章的细节,认真思考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戏剧语言的魅力,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

四、开展对话教学,丰富情感体验

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生命的、精神的对话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它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感悟和体验走向更高层次。阅读的兴趣在其中得到激发,阅读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达到有机交融。例如教学《赤壁赋》时,我提出下列问题,引起学生先后讨论,并展开对话,交流各自感悟:(l)学了《赤壁赋》后,苏轼的达观对你有何影响?(2)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心境?学生讨论认为,面对逆境,我们的眼光要长远一些,胸怀要宽广一些。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怎样看待。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有的学生认为:苏轼的人生观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去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而苏轼的思想从本质上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这样的对话讨论确实能够引发其他同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

结语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降低文本解读的高度,使师生间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同时教师须挖掘适宜学生情感体验的文本内涵,调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体验,参考文献:

[1]牛淼.论体验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4)[2]张妍.试论语文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方法[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10(01)[3]程绍兰,林玲.语文教学的“活动体验”方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5)

第二篇:谈“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谈“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在,体验式教学已被数学教学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论述了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内涵、体系、学习活动建构的意义,并提出了运用体验式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活动;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1-01

1.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内涵

“体验”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文献中。“体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的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的研究中,日本最早提出了在高中开设“劳动体验学习课”。国内也有一些论述,较多的是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如心理学家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逻辑--认知与情感的--体验共同构成完事的教育过程。”所以,笔者认为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是强调学生对学校的生活的参与和对学习活动的体验与反省。

目前开展“体验教育”研究的多停留于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充满理性的数学学科教学中,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却忽视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象等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意无意的扼杀了儿童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教育的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而完全忽视儿童的体验能力。因此,我认为宜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全面展开“体验式学习活动”,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学生进行体验、感悟,较为主动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数学的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在“体?式学习活动”的组织中,教师的着力点不是把书本上的、自已头脑中已有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对人的发展,对生命的关怀为本,以对知识、生活的体验、智慧的开启为目标,要求教师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它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实现有意义、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3.组织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

3.1 科学选择体验式活动的主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整合和开放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就是要对这样的现实题材进行适当的加工,使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1)从教材中来选定。为了使体验式学习活动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整体数学素质,我们有选择地对教材中的某些知识进行重演和再现。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大致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2)用其它方式来生成。体验式学习活动的主题除了教材提供以外,还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生成。学生生成了体验式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还要对主题做必要的加工,将数学知识合理、自然地镶嵌其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再发现”、“再创造”。

3.2 精心进行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资源整理。小学数学实施体验式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受,个体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都可以成为体验式学习活动的辅助资源,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与整理。

3.3 注意教材内容、活动主题、活动资源的整合。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活动主题、活动辅助资源进行整合。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需要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除了教师布置体验式的作业,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外,家长也要配合学校,给孩子提供应用的环境和支持,带领孩子走进社会生活,体验数学运用的乐趣。

3.4 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

3.5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造更丰富的体验。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多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十分有利于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于完整。

总之,运用体验式方法学习数学,能促进学生在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形成浓烈积极的数学情感,萌发创新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欲望,为此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三篇: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 “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之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学生必须感觉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参与的活动中受挫,这样,如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就产生了;第二,一旦感觉到了问题,学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确定问题;第三,在彻底调整和分析了情境以后,学生就要收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合适的形式;第四,学生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它的含义;第五,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可以看出,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是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做中学”的活动原则的,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过详细的论述:“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他提出,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解决课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等不同方式,使教学成为有明确目的、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这些科学的理论不仅符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也反映了认识的辩证法原则。

找到了“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接着探索其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教《故都的秋》,我问学生这篇文章好在何处?学生说情景交融。我说哪一篇好文章不需情景交融呢,说明这不是主要的。学生又说写出了故都的秋的五幅图景。我说这谁都可以做到啊?学生又说细致巧妙地写出这五幅图景。我说哪一个是最好的答案?学生笑了。我说语文的答案有时就是这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我很重要》一课时,先前都是把课文中所存“疑点”都尽数找出,然后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后来则先采用主要问题贯穿全文,再将部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去讨论,然后自己去解决。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小狗包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给了学生一个极为笼统的问题,即“谈谈本文的对比手法”。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探究过程中,分别找出了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从而从文字深处一步步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内涵。

第三,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最最基本的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境中去。李政道说过: “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值得的。

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从而使现代中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将来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科研,成为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全方位人才。

第四篇: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的运用

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的运用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这充分说明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积极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生物的乐趣。

“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不仅要用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诉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中学生物课堂上的体验式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作用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实践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与体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中进行学习。

2.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3.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感受,包容缺点,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激活相关经验,让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联想进行体验。

学生只有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原先积累的知识,形成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才有可能印进自己的头脑。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八年级下册)一节中“基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学生曾经在七年级上册接触过一些,因此在讲解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知识。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联想,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教师再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学生通过对学过知识的联想体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现象和经验发生联想进行体验。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生活经验往往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知识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生物现象中作联想性投射,通过体验由此及彼,解释现象,获得新知。

如:在学习“眼与视觉”时,为了说明人的瞳孔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能调节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联想体验——我们看电影刚进电影院时,会感到一片漆黑,可是过一会就会感到渐渐亮起来。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时又感到阳光分外眩目,眼睛不由自主地要闭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立刻对这一生活的经验发生联想,在想像体验的过程中对这一现象表示深有同感,然后通过观察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图片,推理得出结论:人的瞳孔调节原理与猫的相同,在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以防止过多的光线进入眼内,从而保护眼球内部结构;在黑暗环境中,瞳孔放大,以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使我们能看清暗处的物体。由于体验来自于平凡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感,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因此,通过此途径获得的新知识将深刻而持久。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2 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提出探究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物体要想在天空中飞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与物理有很大的关系,而学生初二刚开设物理课,因此兴趣颇浓,踊跃发言,归纳出三点:①要克服地球的引力;②要克服空气的阻力;③要有动力。教师趁热打铁,鸟类能在空中飞行也应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呢?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开始了分组活动,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并制定出探究的计划。

2.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对游戏情境的体验中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初

一、初二的学生依然保存着童趣,他们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学习,渴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创设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愉悦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体验中获取新知识。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彩色的吹塑纸作为背景,模拟动物生存的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代表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学生则作为“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学生津津有味地投入到游戏中,发现与背景色颜色相近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从而体验到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设计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去体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动手活动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观察、触摸乃至操作活的生物体,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观看录像片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丰富、鲜明而深刻得多。动手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亲自动手的观察、实验、制作、探究等活动,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制作好一片临时装片,自己操作显微镜在视野中清晰地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旋转前进的草履虫时;经过一段时间悉心地照 料,培养的小麦种子萌发了,扦插的植物成活时,其喜悦之情是难以自禁的。学生这种对动手活动本身的兴趣又会迁移到有关知识上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1.小制作活动。如:在学习完细胞的结构后,开展一个模拟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透明塑料小盒、清洁小型的保鲜袋、线、果脯等材料,教师提供琼脂和水煮成溶胶状并保温。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制作方案,利用塑料小盒做细胞壁,塑料袋做细胞膜,琼脂做细胞质,果脯做细胞核,注入水的塑料袋做液泡,绿色的果脯(青梅、橄榄)或绿色糖块做叶绿体,每个人都饶有兴趣地进行操作,成功地制作出了动、植物细胞模型。对于制作过程中符合卫生、清洁要求的,去掉细胞壁、细胞膜便可以食用了。学生在制作与品尝的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体会到细胞是立体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探究活动。如:在认识鸟卵卵壳和的结构特点时,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1)利用提供的器材(纸托、木板、重物,如砖等)设计实验,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卵壳确实能承受一定的重力,对卵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2)利用提供的材料(新鲜鸡蛋、空的注射器、针头、装有温水的烧杯)设计实验,验证卵壳上气孔的存在。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了两种验证的方法:①利用注射器向鸡蛋内注入空气,使蛋内气压增大,蛋清透过气孔冒出;②把鸡蛋放在温水中,蛋壳上会出现气泡。学生对两个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体验一方面能使学生达成知识性目标,卵壳上气孔可以透气,确保了卵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另一方面使学生达成了能力与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

3.观察活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中,对于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设计5个连续的观察活动:(1)观察小烧杯中用醋酸溶解掉了蛋壳的卵,推测卵壳膜的作用;(2)打开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思考气室、卵黄、卵白、系带的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鸟卵适应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买来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吗?”、“如何辨别受精的鸡蛋与未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鸡蛋究竟是怎样孵出小鸡的?”教师继续提供 4 实验观察(3)用照蛋器照出受精的鸡蛋,让学生观察。通过体验,学生直观地发现受精的鸡蛋胚盘明显增大;(4)观察“活珠子”,即发育14天的鸡蛋,认同受精的鸡卵是“活”的;(5)提供从网上下载的关于鸡卵21天胚胎发育的图文资料,学生了解了鸡卵的发育全过程,并体验到生命的奇妙。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统一,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参考文献:

[1] 毕克勤《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教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2] 张丽红《生物学教学中的体验教学.中小学电教》,2008(3)[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3年11期

[4]张昱琨《体验式教学法—实施新课程改革一项有益尝试》 中国教育报 2006年7月

第五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问题教学法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昔 阳 中 学石金霞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尤其在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而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那么,借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问题教学法,不失为改变这种状况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涵义与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依据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依据:

(一)问题教学法符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学生在教学中活动的自主性,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自觉积极,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其变成自身财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维护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科学、适宜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的目标。

二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是指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如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三是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更多的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创造性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学生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学生的这种创造性说明:只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适当,诱导得法,学生必定能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科学设计并恰当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

(二)问题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发展智力。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对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可以发现后者正是适合前者需要的一种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三)问题教学法符合理沦联系实际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将过去的史实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联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育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启发性原则是又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问题教学法,设计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争论,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争论当中感悟已有知识,获得新的见地,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践

我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不少较成功的实践,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教学。

材料:在美国处于一片大萧条之中的时候,1932年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罗斯福以选举人票472:59票的绝对优势当上了美国第32任总统。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罗斯福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探究问题一: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帮助罗斯福总统解决阿尔和阿尔那个时代的美国人遇到的困难。

把学生分成四个委员会,分小组讨论下面四个问题: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假如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假如你是智囊团工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解决产品过剩,恢复工业生产?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你将如何进行救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下面是罗斯福为克服危机采取的措施,你的建议有没有被罗斯福总统采纳?你认为罗斯福总统的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意图。

采用文字与图片材料来启发同学的思维,如:出示材料:罗斯福:‚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让学生思考罗斯福迁就工人的目的是什么?

展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兴办工程有什么好处?

探究问题二: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开出了很多‚秘方‛,与以前的政策相比,这些‚秘方‛的独到之处是什么?并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

出示材料进行比较:柯立芝总统(1923-1928)提出‚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施加的约束和控制‛。

胡佛(1929-1932)的就职演说中表示要继续奉行前任的政策。

学生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

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于纽约。在从政早期,支持改革; 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但仍从事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纽约州州长,任期内,实行发放老年津贴、失业保险、控制女工童工工时、发展公营电力等政策;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1933年就职。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探究问题三:罗斯福,一位出身高贵的总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空前绝后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优秀品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及其你对罗斯福个人的了解,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而言,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得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运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科学地设计问题

问题的科学设计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和基本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认知的基础上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完全是太容易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但如果一开始就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最好能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下一问,前一问为后一问的解决作铺垫。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目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定要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搞清楚为什么这样问?能服务于教学的哪—点?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根据教材设问,或在核心处设问,或在热点处设问,寻找问题良好的切入点。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问,不断设计出富有价值、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是根据前后知识的关系设问,或联系,或比较,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再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要设计一些比较新颖、开放性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或标准答案。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一些新颖、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材料,灵活地设计和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二)恰当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教学法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相关的文字、表格、图片、录像、地图等资料,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切忌干巴巴地由教师强行提出问题。采用前者时,往往这些资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从而使得提出的问题容易受到学生注意力的关注,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思考和解题速度,使问题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归纳,最后由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发言来进行;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来进行。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都必须明确地解决问题,有效解除学生的糊涂认识,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但这里强调明确解决问题,并不等于任何问题都必须得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对于该问题所存在的疑惑得以解除,至于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行。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运用问题教学法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树立师生人格地位平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为问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活动意味着参与、对话、沟通,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教学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权,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各自的思维结果。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一要不断加深自身学科知识基础,并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更新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面非常广,只要是过去发生的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吸收知识,使自身的基础越来越雄厚和越来越新,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和提问时的材料,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远保持吸引力。二要切实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释说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等等。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到了手头,也发挥不了该有的功效。三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摒弃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改变教师永远是主角、是支配者,学生是配角、是服从者的陈腐教学模式;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得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陈腐观念。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有了新的角色意识,教师才会不断浓化“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社会实际,吸纳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才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互动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接触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间还不长,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还是以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主;至于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由学生提出并合作解决问题的模式,在目前情况之下,仍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期望今后继续努力,探索出最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问题教学模式。

下载原创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创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刘文波136403 摘要:分组讨论是新课改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

    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什么是尝试教学法:简单来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

    情景教学法在技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法在技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英语教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情景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技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启发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合集

    “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

    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浅谈数学课尝试教学法 浦北县六硍镇中心小学覃科妃 邮政编码:535314 联系电话:0777-8758364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唤起了学生的......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 对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引,学生的参与实践,师生的感悟交流这样三个方面,即通过以“行动”为中心的......

    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 基本含义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