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目 录
练习一 练习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华诸子百家练习三 练习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二:中华民族音乐练习五 练习六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三:诗意的宋词 练习七
练习八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四:美丽的国画 练习九 练习十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五:神秘的皮影戏练习十一 练习十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六:快乐的灯谜 练习十三 练习十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七:神奇的剪纸
练习十五 练习十六 练习十七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八:有趣的对联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阅读材料
中华诸子百家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发生剧变,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于是贵族政治逐渐消灭。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此外,教育的推广和思想的自由因此诸子争鸣,百家蜂起。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 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老子、庄子)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李斯)
5.名家(邓析、惠施)6.阴阳家(邹衍)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8.杂家(吕不韦)
9.小说家(吴承恩、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施耐庵)
10.兵家(孙膑、孙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那个时代,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拓展学习
同学们,关于“诸子百家”,可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诸子百家中许多精髓思想,对咱们当代社会发展也存在很大的指导意义。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对于历史的真谛我们当然要发扬光大。大家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二 阅读材料
中华民族音乐
中华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
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二胡曲《二泉映月》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西部歌王——王洛宾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阿炳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 他那坎坷的一生。
拓展学习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常常浸润在这音乐的世界,陶冶情操,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让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三 阅读材料
诗意的宋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宋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形式,它与唐诗,元曲合并为中国文苑的三朵奇葩之一。中国宋词是一种以长短句为诗体,以格律诗为形式而构成的词,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中国宋词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其体裁之完美,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语言之优美,一直吸引后人效仿。
中国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最为鼎盛。要说词派,大体上分为四派。一是花间派,二是豪放派,三是婉约派,四是格律派。说到中国宋词,要分北宋和南宋。如北宋时期,晏殊的词,承传五代,有花间派的流风。内容多为风月离愁之类。语言婉丽,音调和谐。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写得淡雅自然,工丽隽永。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历来为人们所赞赏的名句。
中国宋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在五代已经成熟了,但是词的兴盛是在宋代。宋代是词的时代,这有四大原因:第一,政治原因。宋代重视文人。宋代那么多进士在一起,喝酒、娱宾、唱曲遣兴,词就发展起来了。第二,文化因素。宋代官办学校、民间书院大为发展,文化下移,所以“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柳永)词”。第三,文学发展规律。唐代诗已作
完,文人不再写诗了,或者兴趣不在写诗上,都来写词。第四,地域影响。南唐曾经一度迁都到现在的江西南昌,欧阳修、晏殊、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人,他们都深受南唐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受南唐词的创作影响也就不奇怪。
附: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拓展学习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将宋词文化发扬光大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四 阅读材料
美丽的国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
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中国画与西洋画存在很大区别。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下面推荐一些画家及其名画。张大千 《秋海棠》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唐代韩滉 《文苑图》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 《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 《采薇图》
拓展学习
中国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同学们若对国画感兴趣,就拿起画笔,自由徜徉在国画艺术的天空吧!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五 阅读材料
神秘的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皮影戏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0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成疾。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武帝看后,似见到李氏一样,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到公元十世纪宋朝,皮影戏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拓展学习
小小皮影戏,蕴含大奥秘。它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同学们可以多收集、多了解关于皮影戏的一些知识,如果你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对此多加以研究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六 阅读材料
快乐的灯谜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词”。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对象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灯谜的主要特征是: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
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灯谜范本。降落伞。(打古人名一)张飞
仲尼日月也。(打成语一句)一孔之见
南北安全,左右倾斜。(打成语一句)东倒西歪 西施脸上出天花。(打成语一句)美中不足 五句话。(打成语一句)三言两语 游泳比赛。(打成语一句)力争上游 导游。(打成语一句)引人入胜 爬楼梯。(打成语一句)步步高升
拓展学习
怎么样?很有意思吧?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有趣的灯谜哦。有时间的话,大家还可以多收集一些来读读。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创作灯谜呀。把自己的灯谜与周围的伙伴们一起分享,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的。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七 阅读材料
神奇的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
色。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拓展学习
同学们,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你们对剪纸这门艺术感兴趣吗?你们可以多收集关于剪纸方面的资料,可以向周围爱好剪纸的人多请教,然后自己动手剪一剪,相信你们也能剪出很美很美的图案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八 阅读材料
有趣的对联
同学们知道对联吗?它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因此对联的主要特点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
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下面就为同学们推荐几幅名联。
同字异音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异字同音联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回文倒顺联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同偏旁部首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谐音双关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拓展学习
同学们,对联作为我国一种经久不衰的的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你对对联的知识了解了多少呢?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因此多读多记是有益的。大家可以在课余多积累一些有益的对联,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对联。比一比,看谁积累最多哦!
第二篇:语文教学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大河中学 周巧容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人,多少了解一些本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借鉴,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之后,成为有文化的人,最理想的是成为有文化品位的人,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所有的文化素养,文化积淀的厚薄,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后在文明,文化上所达到的程度,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融入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小,积累传统文化,要出去功利思想,要有意识的吸收,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食粮,要有意识的接受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经典作品,去感悟、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领悟、体会深刻的思考与璀璨的智慧,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文化内涵、培养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有效的行为。作为学习者,要勤于动笔动脑,记下有启迪意义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化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底气。
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有诸多直接的有益的影响:(1)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联结课堂内外,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4)有利于学生以较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
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5)作为附属品和互促品,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以课文为训练素材,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能力,也就是要掌握相关的字音、词义、文学文化常识,能够背诵默写有关的名篇名句,能根据文体特征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储备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评价、推断及想象。二是以课文为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味。具体说就是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脉络,品味作品的内涵,鉴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同时,从文学、音乐、绘画、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简单说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三是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及其他人文景观,从社会生活中的熏染文化修养。
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多一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三篇: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师生心灵
材料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浸润师生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自2004年,我校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几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现将我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知行统一,稳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为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管理,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营造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一是编写适合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经过几年的摸索,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编写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根据年级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篇目,每一课包括文字、图片、故事、知识链接。由于照顾了学生年龄特点,这套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常规化,确保诵读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讲读课;每学期开展两次中国传统文化诵读研讨课;每学期末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考评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班级评比。
三是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在教学楼内外墙、楼梯台阶、校园围墙上,或诗或画;利用学校文化园地、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诗词文赋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在活动中践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优秀的篇目能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1、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塑造完美人格。
为促进师生美好人格的形成,我们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孝顺的好孩子”、“文明学生”、“践行《弟子规》标兵”“文明礼仪示范班”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评选“文明教职工”、“文明办公室”等活动。从活动的策划、评选、表彰到总结,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
为陶冶学生情操,我们组建了民乐、管乐、书法、武术、楹联社、诗社等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指导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修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
2、制定班级践行点,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我校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作为德育课本。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学生在熟背经典的基础上,每个班形成自己的践行特色。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确立班级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点,并写在黑板的右上方,由教师指导学生把每天的践行点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3、实施“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的有效活动策略。明确目的,有序开展:
(1)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每周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办手抄报,学校定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书成果展。
(2)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演讲比赛,班级定期召开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队会。
(3)比一比:每学期开展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吟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4)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收集本班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
(5)听一听:每天课间活动时间播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朗读或者是经典音乐。
二、再接再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颇丰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力量的巨大和儿童潜能的无穷!也让我们看到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1、文化的积淀
我校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已背完《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全文及《论语》、《笠翁对韵》的部分篇章,识字量大增,且表达能力增强,孩子阅读经典,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接触到了丰富的名人励志故事,文学素养得以很大程度提升,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成语典故随口即出。
2、人格的健全
学校自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来,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为,有的只是和谐、合作与默契。校园内干净如新的墙壁,干净透亮地面,找不到一处脏物。操场内生龙活虎,教学楼内文明温馨,让人感受到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的德育效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少年,他们在校爱学习,乐奉献,在社会举止文明,孝敬长辈,张琪、李桥等同学自觉组成了社区志愿服务组,社区多次把锦旗送到学校对他们进行表彰;马家骏、李彤等多次组织本班同学集体做好事,他们个人多次为贫困学生捐款款物,他们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马家骏、赵银杰等被评为市美德少年。保定广播电台、定兴电视台还为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告。学生家长也欣喜地告诉我们“自从校园里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发现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主动写作业、做家务,开口总是圣人告诉我们怎样做。”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让我们的教师受益匪浅,在享受着读经典的快乐的同时,提升了个人情操,浮燥之气少了许多,团结务实愈发彰显,教师家庭更和睦,工作更踏实,涌现出了郭秀云、马俊国、张英华、刘金玉、孙艳等一大批师德标兵、师德楷模。全体教师整体师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全校各项工作的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顺利通过了首轮市标准化小学验收,省综合督导评估团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授予我校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市优秀集体、市优秀工会、市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连续八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优秀单位、综合评估优秀单位,让我们最为欣慰的是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和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度更高了,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三、不断反思,力求完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个大课题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也始终在不断反思,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不够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其它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定会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融入学校的肌体,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美德,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逐步达到“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走进传统文化(诚信)
走进《论语》——诚信篇
张婧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3.感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立业之道。
教学重点:
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法难点:
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大练兵
1、《千字文》和《笠翁对韵》
2、有关诚信的名言。
二、新授。初步介绍《论语》中诚信的言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诚信之邦,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礼义仁智信”,其中的“信”就是指诚信。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出示)
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三、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比自己道德差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四、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
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五、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篇》(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一
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
用民力。”
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译文)孔子从四
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
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
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荡气回肠、发人深省。
看《商鞅变法》,看完了这个故事,不由得使我想到,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
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
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重要我们道德高尚,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们在一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同学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胸怀坦荡、表里如一,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交往中,都必须做到诚实守信,诚信的人受人尊敬,别人也会对他坦诚相待。
板书设计《走进论语——诚信篇》
诚信是“仁”的必然要求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关键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准则诚信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诚信是治国的根本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