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儒家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走进儒家文化,品味儒家经典
高三330班主题班会,指导老师:肖厚明
一、活动主题
以期为弘扬儒家文化,提升高校学子的人文精神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学生目标
1、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儒家文化的兴趣
2、通过活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握今天,努力学习,运用好实际的儒家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儒家文化的特点以及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四、措施、手段 案例分析
五、课型 班会活动课
六、教学准备 CAI课件
七、教学课程
(一)导入
通过名人名言导入主题
八、互动台
介绍儒家的由来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1] “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即儒为会通天道、人道者。《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儒家思想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称为孔子学说,是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
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将之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大多数朝代的主流意识流派,正统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近至满清的文字狱,毁古书严重的《四库全书》、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互动二 对儒家误解的纠正
儒家不尚武?
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儒家重阶级?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互动三 儒家经典介绍
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六艺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十三经
秦末,刘邦,项羽攻入咸阳,项羽火烧咸阳宫,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国学十三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权威教参。注,是对经书字句
十三经注疏 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互动五 孔子简介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3
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重学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小结
略
第二篇:“扬弃”儒家传统文化
“扬弃”儒家传统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学校: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第十四中学姓名:白茹晶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从形而上的层面概括、总结、升华出《论语》等儒家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灵魂,进而把握这种文化对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内驱动力的重大贡献,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遗产《论语》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如何继承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思想品德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解说民族精神及其特点。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它是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并在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
首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具有独特性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从中升华的民族精神,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客观反映,是一个民族价值取向、共同理想、思维方式和文化规范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说,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这个民族维系的纽带、发展的动力和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由此看来,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何其重要。
其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积累和沉淀,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风格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因而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民族精神是通过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传得以形成、巩固、强化和发扬光大的。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每一个时代都是在既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前进,因而各种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必然在每代人身上打上烙印,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传便成为保持民族特色、保持民族生命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有选择的继承十分必要。
再次,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品格,能够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整体,激励和引领整个民族顽强拼搏,因而具有支撑性和凝聚力的特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重要论述既简明概括了民族精神的特点,也深刻揭示了民族精神在民族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民族精神一方面成为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以及处理内外关系所遵循的价
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民族精神通过广泛的传播,能够促进民族基本道德规范的强化,增强民族独立意识的维护,加强民族内部矛盾的协调和民族各种力量的汇合,从而推动着这个民族整体凝聚力日益增强,支撑着这个民族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切,无不与继承传统文化密切联系。
从民族精神的这些主要特点去看待继承文化遗产,我们会发现儒家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而沿着儒家文化传播的历史,结合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我们也会清楚地认识到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民族精神呢?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以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地继承与发展,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着眼于今天,立足于中国,做到古为今用,才是可取的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之道。
中华文化的体系与内容庞杂,在许多方面都有褶褶生辉的成就与贡献。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对历史的影响,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社会发展到今天,若一如过去那样全盘继承所有的儒家文化,必将羁绊历史前进的脚步;但若全盘对儒家文化进行否定,抛弃儒家文化这一历史遗产的精华,便是对历史的背叛。那么,正确的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怎样的?全盘否定的态度,虽有着砸碎封建枷锁的可贵精神,但否定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是对历史、对未来的不负责任;毫不批判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分不清“精华”与“糟粕”,是在为封建思想做延续的挣扎,亦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下面举例说明,我们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时,应当怎样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遗产。
学习古汉语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因为古代的字要么刻在甲骨上,要么写在竹简上,要么铸在钟鼎上,非常麻烦。这势必要求行文异常简练。行文简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字尽量少,二是修饰少。由于字义多变,由于存在更多的省略,短短的一句话就会产生许多歧义。《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这样,有好几种断句,而断句的不同,其表达的意思与思想就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不同,含义大相径庭。从语义、语法角度考量,两种断句都有其合理性,都能自圆其说。按第一种断句,意思是“民众可以让他们照着我们的指引走,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显然,这样理解就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则孔子颇有“愚民”之嫌。但纵观《论语》,很难说这符合孔子的言行。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子路篇》“以不教民哉,是为弃之”,即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民众作战,那就是抛弃他们。反过来说便是要“教民”。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翻开《论语》,例子不胜枚举。同样出自《子路篇》的,还有孔子与冉有的对话,表述了孔子先“富之”后“教之”的观点。我们大可质疑这一排序,但必须承认孔子并不主张“愚民”。《为政篇》说得更清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无疑饱含着“教民”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仅仅用刑罚治民,而不以仁德感化,是不行的,会造成民众的“无耻”。
按第二种断句,意思是“如果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他们的做法;如果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教育他们。”这
种理解,恰恰体现了孔子“仁政”的主张。以符合孔子整体思想作为参照,这一理解更胜一筹。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有:“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方法论的角度,抛开《论语》具体的言语与复杂的内容,即抛开形而下层面的拘泥,直接抽象、概括、总结、升华出《论语》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从形而上的角度解读体现在《论语》一书中的灵魂,并尽可能地把握这种精神对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内驱动力的重大贡献。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必不可少的要求。
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典籍,提供给人类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知识或话语,不仅仅是一个带有历史痕迹的死的东西,因为具体的知识或话语受环境、时间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很大,往往会因为历史的变动而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优秀典籍更重要的价值是它所包涵体现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浇灌、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使社会的进步不仅有了面对困难的智慧,还有一种永不枯竭的厚重的精神的原动力与支撑力。因而,我们继承《论语》等传统文化遗产,就应该去其糟粕,抛弃那些诸如“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抛弃那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文化;进而从形而上的层面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那些经久不衰的道德意识、人文品格、君子风范,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等等。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是否有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关联,只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才能在新世纪的征程上乘风破浪,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第三篇: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得到腾飞,如今已跃居世界第二,可与之不大相称的是中华文化的没落。我们中国有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尧舜禅让,秦皇汉武武功烈烈,贞观之治文治煌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有四大发明震惊世界。从《诗经》到白话文,从昆曲到京剧,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汉字,这期间灿烂的华夏文化贯穿始终,这些文化容不得任何遗失。
汉字篇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划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一首《龙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汉字之美。这美植根于华夏千年历史之中,苍颉造字惊天地,三百千千传古国。历史赋予汉字多变的外形——甲骨文,楷体,草书,行书,宋体……但华夏儿女为它烙上深深地中国印。在生活中我们用汉字思考,用汉字表达思想,用汉字向亲友传递温暖。汉字有厚重的历史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字体横平竖直,有刚直不阿之美;发音平仄四声,有参差错落、婉转悠扬之美;寓意博大精深,有微言大义的简约之美。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一个“问”字告诉我们“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一
个“富”字告戒我们其实富有是“福”“灾”掺半的;一个“思”字告诉我们“勤耕心上田,思想才有丰收的果实”。
可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汉字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这样说,也许你会笑,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汉语怎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如今即使在那些高学历的人群中也有日常用语单调的现象吗;难道你没有发现计算机、手机的频繁使用使提笔忘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吗?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拼写大会又有多少字场外的成人书写正确率超过80%?汉字不应该只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更应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汉语在中国没落时,全世界却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每年世界都有新的孔子学院开办,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如果中国人以后一出手便是“默默无蚊”“钱仆后继”,一张口便是“感谢你八辈祖宗”那么就算中国的GDP在世界排名第一,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语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世界四大古文字有三种已经“死”了,只有汉语还“活”着。而汉语在我们这里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节日篇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从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祖
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春节有爆竹声声辞旧岁的热闹,也有贴窗花,挂红灯笼的喜庆。元宵节有猜灯谜的的乐趣也有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清明,可带上美酒祭先人,也可约三两好友外出踏青;五月端午有激烈的龙舟竞发,也有被苇叶包裹这的香甜的粽子;七夕乞巧星光下,卧看牵牛织女星;八月中秋庆丰收,嫦娥奔月千古传;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可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在2005年11月25日,一场声势浩大的中韩端午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正应了那句话,失去才懂得珍惜,当被别人争走了我们才意识到端午节和许多传统节日已被我们遗忘。春节本来是用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和亲朋好友团聚送祝福的,但现在似乎成了炫富的平台,在一桌桌天价的年夜饭,一封封鼓鼓的红包里,春节原有的内涵已经被遗忘的只剩吃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尚有此处境,其他节日的境况便可想而知了。
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就只有情人节与圣诞节,也不知从那里听来平安夜吃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吃橙子寓意心想事成。结果惹得苹果、橙子价格一路飞涨。只要稍动一下脑子就知道“平安夜”与“苹果”“心想事成”与“橙子”很明显是用了汉语谐音的方法,在西方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更有人美其名曰:西方节日的中国化。倒不如说是为了过洋节而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戏曲篇
从前几年的“超男快女”再到今年的“我是歌手”流行歌曲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主流市场,戏曲文化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听《在梅边》,唱《花田错》,却不知昆曲《牡丹亭》更不晓得京剧《花田错》,在大学校园里若有人说,我喜欢听戏曲,便会引来一阵笑声,这笑中有不屑,有疑惑,更多的是嘲讽。在很多人看来戏曲是一种老掉牙的东西,它配不上像我们这些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大学生应该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可我要问,你真的花费一段时间静心的听过、看过戏曲吗,你又真的对戏曲文化了解多少?
你听过昆曲的一唱三叹,缠绵婉转吗;你见过越剧的唯美、灵气与真切动人吗;你了解黄梅戏的行云流水,委婉清新吗;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戏曲小小的舞台,简单的道具却可以包罗万象。因为在这里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有张生与崔莺莺历经坎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有杨门虎将不求名利保家卫国的义胆忠肝;这里有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痴情。这里有阿庆嫂的机智;有花木兰的孝顺,有刘三姐的洒脱。
有人感叹电视电影演员技艺高超,殊不知戏曲演员只要一个人就可以让你觉得台上有有锅碗瓢盆,门厅院落。因为他们人人通晓手、眼、身、法,个个精通唱、念、做、打。
戏曲可以给你横笛的悠扬婉转,古琴的典雅含蓄,琵琶的珠落玉盘,二胡的古韵悠存。以及各种管弦丝竹乐器联合奏出的鸾凤和鸣的完美乐章。戏曲还有精美的服装,五色油彩画出的特点鲜明的脸谱,精致细腻,处处入戏的表演。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当中国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攻打他们。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一个民族没了根,无需别人攻打自己便会倒下。20年前苏联解体,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崩溃,更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四篇: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2009年8月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南阳市第六高级中学
王大伟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召开了暑假“走进新课改”教育学习活动,在这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教育教学面临的新的变化,并且对新课改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江苏南通每年的高考质量居全国之首,正是这一思想的良好体现。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它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二、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教学生一些什么?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应该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新课程,品味教育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或为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因而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新课改,我们广大教师都认识到,如今教师的角色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么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目 录
练习一 练习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华诸子百家练习三 练习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二:中华民族音乐练习五 练习六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三:诗意的宋词 练习七
练习八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四:美丽的国画 练习九 练习十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五:神秘的皮影戏练习十一 练习十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六:快乐的灯谜 练习十三 练习十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七:神奇的剪纸
练习十五 练习十六 练习十七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八:有趣的对联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阅读材料
中华诸子百家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发生剧变,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于是贵族政治逐渐消灭。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此外,教育的推广和思想的自由因此诸子争鸣,百家蜂起。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 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老子、庄子)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李斯)
5.名家(邓析、惠施)6.阴阳家(邹衍)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8.杂家(吕不韦)
9.小说家(吴承恩、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施耐庵)
10.兵家(孙膑、孙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那个时代,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拓展学习
同学们,关于“诸子百家”,可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诸子百家中许多精髓思想,对咱们当代社会发展也存在很大的指导意义。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对于历史的真谛我们当然要发扬光大。大家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二 阅读材料
中华民族音乐
中华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
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二胡曲《二泉映月》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西部歌王——王洛宾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阿炳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 他那坎坷的一生。
拓展学习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常常浸润在这音乐的世界,陶冶情操,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让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三 阅读材料
诗意的宋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宋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形式,它与唐诗,元曲合并为中国文苑的三朵奇葩之一。中国宋词是一种以长短句为诗体,以格律诗为形式而构成的词,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中国宋词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其体裁之完美,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语言之优美,一直吸引后人效仿。
中国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最为鼎盛。要说词派,大体上分为四派。一是花间派,二是豪放派,三是婉约派,四是格律派。说到中国宋词,要分北宋和南宋。如北宋时期,晏殊的词,承传五代,有花间派的流风。内容多为风月离愁之类。语言婉丽,音调和谐。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写得淡雅自然,工丽隽永。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历来为人们所赞赏的名句。
中国宋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在五代已经成熟了,但是词的兴盛是在宋代。宋代是词的时代,这有四大原因:第一,政治原因。宋代重视文人。宋代那么多进士在一起,喝酒、娱宾、唱曲遣兴,词就发展起来了。第二,文化因素。宋代官办学校、民间书院大为发展,文化下移,所以“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柳永)词”。第三,文学发展规律。唐代诗已作
完,文人不再写诗了,或者兴趣不在写诗上,都来写词。第四,地域影响。南唐曾经一度迁都到现在的江西南昌,欧阳修、晏殊、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人,他们都深受南唐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受南唐词的创作影响也就不奇怪。
附: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拓展学习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将宋词文化发扬光大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四 阅读材料
美丽的国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
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中国画与西洋画存在很大区别。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下面推荐一些画家及其名画。张大千 《秋海棠》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唐代韩滉 《文苑图》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 《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 《采薇图》
拓展学习
中国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同学们若对国画感兴趣,就拿起画笔,自由徜徉在国画艺术的天空吧!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五 阅读材料
神秘的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皮影戏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0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成疾。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武帝看后,似见到李氏一样,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到公元十世纪宋朝,皮影戏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拓展学习
小小皮影戏,蕴含大奥秘。它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同学们可以多收集、多了解关于皮影戏的一些知识,如果你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对此多加以研究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六 阅读材料
快乐的灯谜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词”。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对象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灯谜的主要特征是: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
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灯谜范本。降落伞。(打古人名一)张飞
仲尼日月也。(打成语一句)一孔之见
南北安全,左右倾斜。(打成语一句)东倒西歪 西施脸上出天花。(打成语一句)美中不足 五句话。(打成语一句)三言两语 游泳比赛。(打成语一句)力争上游 导游。(打成语一句)引人入胜 爬楼梯。(打成语一句)步步高升
拓展学习
怎么样?很有意思吧?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有趣的灯谜哦。有时间的话,大家还可以多收集一些来读读。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创作灯谜呀。把自己的灯谜与周围的伙伴们一起分享,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的。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七 阅读材料
神奇的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
色。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拓展学习
同学们,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你们对剪纸这门艺术感兴趣吗?你们可以多收集关于剪纸方面的资料,可以向周围爱好剪纸的人多请教,然后自己动手剪一剪,相信你们也能剪出很美很美的图案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八 阅读材料
有趣的对联
同学们知道对联吗?它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因此对联的主要特点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
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下面就为同学们推荐几幅名联。
同字异音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异字同音联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回文倒顺联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同偏旁部首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谐音双关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拓展学习
同学们,对联作为我国一种经久不衰的的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你对对联的知识了解了多少呢?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因此多读多记是有益的。大家可以在课余多积累一些有益的对联,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对联。比一比,看谁积累最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