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教案

时间:2019-05-15 07:1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教案》。

第一篇: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教案

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学习《论语》的为人之道、交友之道、学习之道

武汉市十一滨江中学

周冬玲

第一课时

课前背诵《弟子规》

一、导入:

经典承载着、蕴涵着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光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初一的时候我们读背了《弟子规》,从中我们学会了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好习惯。这个学期我们开始了《论语》的学习。今天我们就已经学过的论语来谈一谈我们的感悟和理解。

过渡:“君子”是我们心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谁也不想成为“小人”,请结合《论语》谈一谈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二、《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仁智勇(君子)

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宽容)

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小人则经常狭隘忧愁。” 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决定一个人的心境。君子与小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见识修养都不同,他们的心态和风度自然不同。君子胸怀宽广,心情与仪表自然从容自在;小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自然

是愁容满面,举止局促。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有道德修养的人,总是促成别人的好事,决不促成别人的坏事。为的是使世界多一件好事,多一点阳光;少一件坏事,少一点阴暗。这便是仁者胸怀,菩萨心肠。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讲团结而不与人勾结,小人喜欢相互勾结而不讲团结。”(处理人际关系)

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舒泰。”

骄:傲慢。

(见识不同,气量不同、处世态度不同。举止、心情、气度)

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与人相处和谐而不苟同,小人与人相处苟同而不和谐。”(人际交往,君子尚义,对不合理的事就要反对,小人尚利,只要对自己有利,不管是否合乎正义,他都随声符和。)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总是责求自己,小人则总是责求他人。”(自我修养,君子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遇到问题,总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从不要求别人如何。而小人总是苛求别人,乃至责备别人。)

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应该谨慎,做事应该勤敏。(实实在在做事,不夸夸其谈)

讷:nè 语言迟钝。敏:敏捷。

9、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

小人对于自己的过失一定加以掩饰。

为什么小人要掩饰错误?小人一心追求名利,有了过错就怕别人知道,影响自己的名和利,于是想办法掩饰,并且把掩饰错误当作自己的聪明,这就是错上加错。

三、联系实际:你们以后犯了错怎么办?(勇敢承认,并迅速改正。)

讨论归纳:君子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个襟怀坦荡的人(宽容),一个友好相处的人,还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小人就是品行不端的人,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利的人,目光短浅的人,总结:同学们,在人生的坐标中,一边是君子,一边是小人,希望通过《论语》的学习,让我们每一个人找准人生的坐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君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常常害怕孤独,人们也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人生中伙伴,也是我们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会成为

什么样的人。《论语》告诉我们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下面我们来接着学习《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和回顾我们曾学过的学习之道。

二、学习《论语》中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友: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人。损友:阿谀奉承、圆滑、花言巧语的人。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根本的思想主张不同,就不能互相商讨交流了。” 过渡:是啊,有了那我们该怎样和朋友相处呢?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心劝告他,并好好引导他,如果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道:“导”劝告,引导。

(交友艺术,讲究适度,真诚相待)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朋友诚实守信)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内省修养 慎独

曾子提出忠、信、习。)

5、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就好像去见贵宾,役使人民好像承当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没有人抱怨,在卿大夫家办事也没有人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让我按照您所说的去做吧。”

(仲弓:姓冉,名雍。)

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诵读。

四、总结

在我们的人生中,朋友可能是除了父母之外最能给我们帮助的人了,都说朋友是夏天的凉风,冬天的炭火,朋友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同学中产生,希望我们同学之间能够坦诚相待,换位思考。

过渡: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除了学会做人和交友,将来能够立足社会,还需要学习。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用什么方法去学习呢?

五、《论语》中的学习之法——学、习、思相结合 齐背诵《论语八则》

1、学习方法要得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2、学习态度要端正:乐于向他人学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板书:

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读《论语》为人之道、交友之道、学习之道 为人之道——君子

仁智勇(胸怀宽广、团结友善、有错必改、有责任心······)

交友之道——益者三友

正直、诚实、见多识广

损者三友

阿谀奉承、圆滑、花言巧语

学习之道——学习态度

①爱学乐学 ②勤奋好学

③专心致志,知难而进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学习方法

学习思相结合 学习内容

广、博

学习目的 学以致用

第二篇: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目 录

练习一 练习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华诸子百家练习三 练习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二:中华民族音乐练习五 练习六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三:诗意的宋词 练习七

练习八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四:美丽的国画 练习九 练习十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五:神秘的皮影戏练习十一 练习十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六:快乐的灯谜 练习十三 练习十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七:神奇的剪纸

练习十五 练习十六 练习十七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八:有趣的对联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阅读材料

中华诸子百家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发生剧变,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于是贵族政治逐渐消灭。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此外,教育的推广和思想的自由因此诸子争鸣,百家蜂起。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 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老子、庄子)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李斯)

5.名家(邓析、惠施)6.阴阳家(邹衍)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8.杂家(吕不韦)

9.小说家(吴承恩、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施耐庵)

10.兵家(孙膑、孙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那个时代,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拓展学习

同学们,关于“诸子百家”,可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诸子百家中许多精髓思想,对咱们当代社会发展也存在很大的指导意义。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对于历史的真谛我们当然要发扬光大。大家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二 阅读材料

中华民族音乐

中华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

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二胡曲《二泉映月》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西部歌王——王洛宾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阿炳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 他那坎坷的一生。

拓展学习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常常浸润在这音乐的世界,陶冶情操,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让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三 阅读材料

诗意的宋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宋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形式,它与唐诗,元曲合并为中国文苑的三朵奇葩之一。中国宋词是一种以长短句为诗体,以格律诗为形式而构成的词,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中国宋词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其体裁之完美,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语言之优美,一直吸引后人效仿。

中国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最为鼎盛。要说词派,大体上分为四派。一是花间派,二是豪放派,三是婉约派,四是格律派。说到中国宋词,要分北宋和南宋。如北宋时期,晏殊的词,承传五代,有花间派的流风。内容多为风月离愁之类。语言婉丽,音调和谐。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写得淡雅自然,工丽隽永。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历来为人们所赞赏的名句。

中国宋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在五代已经成熟了,但是词的兴盛是在宋代。宋代是词的时代,这有四大原因:第一,政治原因。宋代重视文人。宋代那么多进士在一起,喝酒、娱宾、唱曲遣兴,词就发展起来了。第二,文化因素。宋代官办学校、民间书院大为发展,文化下移,所以“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柳永)词”。第三,文学发展规律。唐代诗已作

完,文人不再写诗了,或者兴趣不在写诗上,都来写词。第四,地域影响。南唐曾经一度迁都到现在的江西南昌,欧阳修、晏殊、王安石、曾巩都是江西人,他们都深受南唐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受南唐词的创作影响也就不奇怪。

附: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拓展学习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将宋词文化发扬光大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四 阅读材料

美丽的国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

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中国画与西洋画存在很大区别。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下面推荐一些画家及其名画。张大千 《秋海棠》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唐代韩滉 《文苑图》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 《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 《采薇图》

拓展学习

中国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同学们若对国画感兴趣,就拿起画笔,自由徜徉在国画艺术的天空吧!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五 阅读材料

神秘的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皮影戏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0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成疾。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武帝看后,似见到李氏一样,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到公元十世纪宋朝,皮影戏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拓展学习

小小皮影戏,蕴含大奥秘。它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同学们可以多收集、多了解关于皮影戏的一些知识,如果你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对此多加以研究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六 阅读材料

快乐的灯谜

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词”。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对象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灯谜的主要特征是: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

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灯谜范本。降落伞。(打古人名一)张飞

仲尼日月也。(打成语一句)一孔之见

南北安全,左右倾斜。(打成语一句)东倒西歪 西施脸上出天花。(打成语一句)美中不足 五句话。(打成语一句)三言两语 游泳比赛。(打成语一句)力争上游 导游。(打成语一句)引人入胜 爬楼梯。(打成语一句)步步高升

拓展学习

怎么样?很有意思吧?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有趣的灯谜哦。有时间的话,大家还可以多收集一些来读读。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创作灯谜呀。把自己的灯谜与周围的伙伴们一起分享,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的。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七 阅读材料

神奇的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

色。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拓展学习

同学们,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你们对剪纸这门艺术感兴趣吗?你们可以多收集关于剪纸方面的资料,可以向周围爱好剪纸的人多请教,然后自己动手剪一剪,相信你们也能剪出很美很美的图案哦!

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八 阅读材料

有趣的对联

同学们知道对联吗?它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因此对联的主要特点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

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下面就为同学们推荐几幅名联。

同字异音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异字同音联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回文倒顺联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同偏旁部首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谐音双关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拓展学习

同学们,对联作为我国一种经久不衰的的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你对对联的知识了解了多少呢?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因此多读多记是有益的。大家可以在课余多积累一些有益的对联,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对联。比一比,看谁积累最多哦!

第三篇:知书达理传承美德

知书达理传承美德

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受儒家经典的薰陶,使中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高尚情操。要做到知书达理,就需要努力学习,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分辨是非,辨明好坏,不能蛮横无礼。知书达理会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只有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所谓知书就是多读书,读好书。俗话说:“书是无言的老师,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多读书,读好书,应懂得选择好的书去读。“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生活才可以幸福、美满。如果不读书,就会成为文盲,人类也不可能向前发展。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区别,就在于文明人懂得知书达理,而野蛮人,蛮横无礼,更谈不上知书达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知书达理显得更重要了。国家主席胡锦涛说过,“要创建和谐的、文明的国家,就必须懂得知书达理。如果不懂得知书达理,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做到知书达理。而对野蛮人来说,就会把法制置之度外。仅仅读好书还是不够的,也要懂得讲道理,待人有礼貌,如果不讲礼貌,那么,也谈不上知书达理。知书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俗话说:”有关家国书常读。“我们作为中学生,不仅要读懂教科书,还要读懂法律等许多关于国家的书。

俗话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要懂得知书达理,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是文明人,不是蛮横无理的野蛮人,不能因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遇事不冷静。

总之,知书达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应懂得的道理。所以,我们要传承知书达理美德,做一个知书达理,有礼貌、有修养,具有高尚情操的优秀人

第四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老河口市孟楼中学邓红霞

下载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传统文化,知书达理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传统文化(诚信)大全

    走进《论语》——诚信篇 张婧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诚信”的言论;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3.感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信诚信......

    “走进传统文化”班会总结

    走进传统文化 五千多年的风和雨,铸造了一个拥有着无数故事与无限魅力的国度,而在这个国度的文化就像一朵朵璀璨的烟花般时时绽放着炫目的风采。 6月3日,我班举行了“走进传统文......

    知书达理 崇文尚德

    知书达理 崇文尚德 ——读《三国演义》有感 洋县洋州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1)班 任怡晗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

    知书达理趣味英语竞赛

    知书达理趣味英语竞赛 一、单词速记 单词速记,在规定时间内(5分钟)记住大屏幕上所给的单词,在答题纸上写出所记单词,按写出的正确的单词个数给分。写对一个得5分。accent口音admi......

    “走进中秋传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传统文化感受节日魅力”活动案高淳县第三中学李慧一、 选题背景时下很多孩子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像愚人节、圣诞节等,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历史渊源等却知之甚少,甚至一......

    语文教学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大河中学 周巧容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江源镇学校 孙明霞 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促下,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

    传承传统文化,戏剧走进校园

    传承传统文化,戏剧走进校园 ———— 戏迷票友走进沌口小学 图0 沌小人与戏剧票友们的温馨合影 图1 “快看!这些爷爷奶奶穿的衣服简直像神仙下凡吖,他们是不是表演穿越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