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好课(共)
浅谈好课一
一节好课应该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准确,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合理,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不同的收获。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的和谐是一种师生情感的共鸣。没有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要想让学生接纳该科老师并投入的学好该科老师所授的课,是很难想象的。现在的老师普遍感到学生凭好恶,甚至是凭对老师的好感来学习的现象非常严重。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爱屋及乌”。教学上也可以理解为课堂是至关重要的,把握不住课堂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利用好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素材、设置一些平等交互的情景、开展好师与生或生与生的讨论等活动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节好课应该是学生富有激情的课。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是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参与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是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激情的燃烧中,注意力集中,思维灵活,态度端正,价值观也受到深层感染和铸造。学生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以和谐、动情、深思、生成为表征的,而不是那种表面的热闹和做作。倘若老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课堂环境、文本环境有机融合到一起,做到情境交融,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得到全方位地熏染和升华。
一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恰当的教学目标,并使学生能当堂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必须要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因为它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道“漫无目的的课是白白的浪费时间,增加学生的疲劳,使他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懒惰”。一节好课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学生也要完成自己各自的学习目标。只要进过洋思的课堂或研究过洋思的课堂的教师就会发现,洋思的课堂是当堂达标,学生在课堂上高度紧张,积极思考,每节课就像考试一样。就我们当前的的考评来说,也要求我们堂堂达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考得满意,使领导满意。
一节好课应该有简洁明了的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教学中它有增强语言效果、加深记忆的作用。课堂中教师设计独特的、简洁明了的板书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作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的甚至使他们终生难忘。
一节好课应该是实现有效互动的课。有效互动,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由全员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与生活技能。课堂上的各种互动其实都具有不对等性。比如师与生互动,很明显,老师无论是生活阅历、知识背景,还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都远远高于学生,他们常常处于“高位”。再看生与生互动,这种互动相对来说要均衡一些,其实也不对等,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生活观察与体验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也是不对等的交流。而学生与文本更是一种不平衡交往,因为文本不具有主动性,这就要求师生必须走进文本,与其内容、人物、编者、文字对话,以达到“融入文本,真情交流”之目的。至于人与活动的互动,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因为我们从来就不认为这是一种“互动”。
总之,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不能只看教师板书是否整齐、语言是否优美、行为是否得体、节奏是否把握好、时间是否控制合理,而更多的要看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和互动情况,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交往、参与的方式和成效。
浅谈好课二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课堂评价体系的严密和评价指标的完备。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效果到课堂提问、板书、语言、教态、多媒体运用等,无不面面俱到,求全责备,忽视了对课堂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评价,偏离了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目的。
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能在自评、他评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并在教学、教研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那么,怎样才算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及心得体会,笔者提出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好课应体现“新”
“新”,首先指教师教学理念要新,必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构思要新;重构教学内容有创意、效果好;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等方面都有个人独到的创意,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表现出个人教学风格及教学特色。只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风格定向,就会有生动而富有特色的课堂,也才会有生动而有个性的学生。面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进行大胆尝试改革创新。如果人人都照搬教案,那么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如何能培养出有特色、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一堂好课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得出结论,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
二、好课应体现“活”
“活”,指课堂教学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活”起来,目的在于使学生和教师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要达到这些要求,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需要,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是否能自主地探索求知,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地合作交流;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与生生之间是否进行了真诚的合作、平等的交往、有效的互动,体现课堂教学的友好、民主、平等与开放。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无欢声笑语。闷课的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况,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三、好课应体现“实”
“实”,是指课堂教学是否实用或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因为这种热闹、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作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评价一堂好课,最终要看学生通过这节课究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力。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问题。教学目标包括:预期的教学目标,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达成度;非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出现和发展的情况;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的程度。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地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一堂好课应体现“新”、“活”、“实”三个字。同时,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或学生的实际需要设定你的教学目标,然后考虑用什么思路、什么措施去进行课堂实践,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效果,从中又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这样的课堂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谈好课三
好课必须具备四点:
一、这节课本身有意义;
二、这节课有效、真实;
三、师生情绪饱满;
四、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四点”,是从课堂、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审视的; “五实”是从“课堂”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的; “六度”则是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这几个角度来观察的。
真正的好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首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学生难忘的课。我上小学的时候,农村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可有一节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奔上高高的庙台,让我们观察家乡新貌。俯瞰碧绿的田野,我才知道庄稼是那么的郁郁葱葱;远眺宽阔而安静的汉江河,我才知道家乡是如此的美丽富饶;回盼身后的连绵群山,我才明白家乡又是这般的巍峨壮美。那节课,我们是在野外站着上的,但它不仅让我真的看明白了家乡,而且打那时起,我也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家乡,同时也爱上了写作文。从这节课中,我明白了一节难忘的课,一定是在学生的某种情感,某种兴趣,某种价值观中播下了能够发芽的种子,或者是使学生的某种思想得到了提升。
一节好课,应该是学生富有激情的课。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参与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是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激情的燃烧中,注意力集中,思维灵活,态度端正,价值观也受到深层感染和铸造。学生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以和谐、动情、深思、生成为表征的,而不是那种表面的热闹和做作。倘若老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课堂环境、文本环境有机融合到一起,做到情境交融,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得到全方位地熏染和升华。
一节好课,应该是实现了有效互动的课。有效互动,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由全员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与生活技能。
课堂上的各种互动其实都具有不对等性。比如师生互动,很明显,老师无论是生活阅历、知识背景,还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都远远高于学生,他们常常处于“高位”。再看生生互动,这种互动相对来说要均衡一些,其实也不对等,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生活观察与体验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也是不对等的交流。而学生与文本更是一种不平衡交往,因为文本不具有主动性,这就要求师生必须走进文本,与其内容对话,与其人物对话,与其编者对话,与其文字对话,以达到“融入文本,真情交流”之目的。至于人与活动的互动,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因为我们从来就不认为这是一种“互动”。先打个比方,好比人照镜子,“照镜子”是活动本身,而照镜子的人则可以在“照”的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得到校正和完美。台湾学者张静喾曾提出:“建构学习是以: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的社会建构,非以:聆听、练习等单元单向的任意建构。”他这句话中的“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也影射到了学生与活动本身的互动关系。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提高“互动”的质量呢?我觉得三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要注意调节平衡,特别是师生平衡,因为师生平衡是“有效互动”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问题。调节师生平衡关键在于心理平衡。课堂以外的良好师生关系只是课堂上双方心理平衡的一个基础。有些老师为了“降低”自己,提出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其实这都是不积极的举措,真正的心理平衡是老师利用一切手段和策略,激发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去,达到“忘我”的境界,使学生真正被教学活动感染,完全被教学内容陶醉,从而实现互动中的“真情交流”。其次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比如文本、音像、时间、实物„„要把这些因素整合到“互动”过程中,使其优化。再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习惯,包括倾听、举手发言、认真阅读、观察、释放情感、发言响亮等等都是提高互动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好课的五项指标
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我们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这要抓住五项指标:
一、教学的任务、目标。一方面,它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应该有生命力,能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的准备基础,能让学生感兴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所以,在评价上我们应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度,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
三、教学活动的氛围。教学氛围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构建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它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
四、教学效能。可以归结到三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的程度;二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投入产出比例是否恰当;三是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促进发展。
五、创造性增值。一节好课,应该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与课堂实际密切结合,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所以,要鼓励教师大胆创造,允许教师探索的失误。
第二篇:浅议评好课
浅议评好课
――浅议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自主学习
潜山二中
汪西平
【摘要】评课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透彻地分析和总结,通过评课,及时有效地与授课者分析优点和缺点,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其他教师的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 课堂评价
自主学习
关注潜能
最近,我们外语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高一第七单元Lesson 4 Sea Stories首先是导入环节,该教师采用的是Enjoy classic films的活动方式,展示学生熟悉的几部有关海洋的经典影片的片段,如:Titanic, Waterworld等。(点评:运用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活动中来。)第二环节设置了Fast-reading,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文阅读和教师设计的任务。(点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第三个环节则是Careful-reading,让学生认真细读课文,独立完成问题。(点评:精读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环节是Post-reading,让学生听完文章的录音,然后师生参与比赛的方式完成True or False questions,(点评:该环节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法,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接下来是Speaking环节,展示最近发生在日本的海啸画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关海洋危害和保护海洋等有关问题。(点评: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科学合理,将书本知识进行了生活的回归,让学生运用语言目标进行了语言的交流。同时小组讨论互动也能够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作业的设置是让学生用英语去编造有关海洋的故事。(点评:家庭作业的设计十分精当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性,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体会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这节阅读课教学在我们英语组的评课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让我对评课有了心到认知和思考。评课的过程是我们教师之间的专业互动的过程,有助于提升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教育教学能力。以下是我对评课中学生潜能的关注和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传统的教学倡导学生知识的获得,于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熟记着老师讲解的内容和试题中的标准答案,他们努力成为“有一肚皮标准答案的好学生”;教师也忽略了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具备的知识能力,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从以上的案例中,这位教师恰当地把握了课堂,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成功的灌输到课堂之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新课标要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学法定教法,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到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国家级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也远远低于社会预期。所以说,教师的教学应体现对学生潜能的关注,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学习潜能,我们教师不仅要意识到这一点,更要知道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是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于是对于听课教师而言,在对教师教学目标评价的同时要把握教师是否将培养学生的潜能这一思想贯穿于自身的教学之中。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潜能的关注情况。
1、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但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几个人的提问,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另外,课堂提问要有互动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学生要有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倾听学生思想的义务。因此,对课堂提问有效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巧设教学悬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围绕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发出指令,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开展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信息的主要探求者,思考者和创造者。
3、课堂教学环境的控制,人的潜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好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从而大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心理,为他们打开思路,激发他们的潜能。
另外,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要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和独立的学习,教师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课堂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让“一肚皮标准答案的学生”成为“一肚皮问题的学生”。从而使学生具有个性,有胆识有创新精神。所以,对自主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看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各个环节的主体性发挥得怎么样,以及学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教学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它不仅仅是教与学的简单过程,它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活动和成分,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门艺术。因此,有效的评课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评好课与师德行为》 刘晓明 等/编 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评好课》心得体会
“三课”活动的心得体会
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如何评好课,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方向。我想,评课与听课是密不可分的,听好课是评好课的前提,所以,要想评好课,就必须听好课;在听好课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评好课。听课、评课是一个整体,结合继续教育学习的备好课和上好课的两轮培训,结合自己个人积累的一些经验,我觉得评好课要做到:课前认真准备、课上认真听课、课后认真评课。
一、课前认真准备。听课前,要先了解听课的课题,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教学设计过程,并查阅、查看与听课、评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如教材、课标、教参、课例等。听课前熟悉所要听的内容,心里有准备,听课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评课的时候,心中更有底。评课的准备必须充分,如果对课标要求不清楚,未能占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对此内容的教学设计未做过相应的思考,请问,如何谈得上听得认真?评得认真?所以,课前准备必不可少。
二、课上认真听课。听课时要认真,要做到一听、二看、三记、四想。
所谓听,要认真听。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听听课学生的发言。认真地听一节课是很累的,特别是听一些不够精彩的课更累。但是,我觉得,只要认真、细心地听,无论课的好坏,作为听课的人都会有收获。
所谓看,要仔细看。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观察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一些小的细节,师生的表情、动作等等。
所谓记,要重点记。记录课堂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真实地记录课堂,真实地记录评课的过程,真实地记录自己的评价,这样的听课记录是我们老师们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日积月累,对我们老师的成长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所谓想,就是多思考。课堂上不仅要边听、边看,还要边想,把听到的、看到的经过自己的大脑想一想;与所查的材料对比想一想。听课之前可以想,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想,听完课了还可以想。不断地琢磨,不断换角度思考,可以使我们评出的课更有深度。
总之,听课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就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听课者必须做到。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不能漫不经心,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思想开小差,不能随意说话议论,不能干扰学生学习,不能干扰老师上课,更不迟到、早退、衣冠不整或抽烟、喝水、干扰教学秩序等。
三、课后认真评课。评课就是表达自己对课的评价。经常有老师怕说错,于是,只听不说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我想,听了课,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会上没有机会说,会后,同事之间还可以交换意见。我们要积极评价一节课的优点,也要中肯指出一节课的不足,这样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积极评价一节课,不能一味褒扬,以致评课流于形式;指出一节课的不足,也不能求全责备,以致评课沦为意气之争。要思考以什么方式加以点评,实现点评的目的。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分析授课教师的心理也好,倾听教师本人的自评也好,其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是或激励、或督促、或帮助。对授课老师的优点要肯定,而且还要虚心学习,对授课教师的不足也要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和大家探讨。但要注意,优点要说得充分,缺点要说得委婉,这样必定可以促进共同提高。总之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学习认真总结某一节课,心平气和、气氛热烈、科学认真地评价一节课,才能体现出对授课人的应有的尊重和评课人的应有的谦谨,这样也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评课工作。
1、虚心学习,交流研讨,共同进步,基本上本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在教学上至少有一个长处可资借鉴。
2、教师得到了锻炼,心理上更加成熟。
3、在教学上进行深入探索,陈喜雅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方面下了许多功夫,通过对短文的感,再去“悟”,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数学组,全部采取一对一的方法,即讲一道例题,有针对性地练习一道题,在模仿中强化训练。
4、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这样三课活动,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欣赏,更是难得的享受!同时也是校内同行互学的平台。
5、培养了向上意识和合作意识。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通过一节课,我们看到了积极进取的意识,没有人甘愿把自己的课在众目之下搞的一塌糊涂,没有人不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说明我们都是有尊严的,讲人格的,求进取的。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是大家积极响应,通力合作的结果。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
第四篇:如何说好课。。
《如何说好课》知识讲座讲稿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如何说课”的问题。在此,我首先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么一个锻炼的机会。因为自从接到这次讲座的任务后,我就积极地上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此时我才深深地意识到“说课天地”确实是一片广袤的森林。我的认识还很肤浅,难免有不足、不到之处。因此,今天所讲的内容只供选择性吸收与批判性借鉴!
下面,我想从以下4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讲述自己对某一章或某一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及指导思想、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校研活动。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说课,明确说课的概念,特与备课进行对比,我们来看:
与备课对比:备课教学活动是面对学生 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教学活动。说课教研活动,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面对其他老师或者教研员,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
说课中应该说出哪些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学生的实际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考虑对象。
3.教材和学科特点也是重要的理论根据之一。
4.教育理论和名家名言也可作为强有力的理论根据。不管运用哪一种理论,都要说得具体、令人信服。
二、为什么要进行说课?
说课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研活动,作为后起之秀,它早已盖过以往占据半壁江山的老套的“听课、评课”模式的声势,散发出独有的魅力,成为教研活动这个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或者与听课、评课、课例研讨携起手来,构建出教研活动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说课”能有这么蓬勃的生机,这样旺盛的生命力呢?这与说课带来的好处是分不开的。
——说课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在说课中除了要求说清教学设计常规项目外,还要求教师说出进行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法和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从单一的学科文化知识过渡为既有学科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多元的素质结构。
——说课促使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现代的教学,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特别在说课中,不仅在说“教什么”、“怎样教”中需要理论指导,在说明“为什么教”中更需要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需要以《教学论》中的理论为指导,而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就要依据《教育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课,即课堂教学,至今它仍然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过说课,我们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全体学生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意义是如此重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好的修炼自己的说课基本功。那么,说课主要说些什么呢?
说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课者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学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它单元或课题的联系等。围绕课程标准对课题内容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确定重难点。在说教材时,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说:
1、说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和课题。
2、简介教学内容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说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4、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的确定。
教学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文本内容、大纲要求、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教学目标是课前备课中所规定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理解越充分,教法设计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一般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加以说明,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将隐性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融合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当中,不再单独提及。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法得法,往往事半功倍。说教法实际上就是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说教法,要说清选择了何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理论依据。教学的方法丰富、多样:目标教学法、导读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语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点面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说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和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艺术。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出如下几个问题:
1、说清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及调控反馈措施。
3、说明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说明采用了哪些教学辅助手段以及教法、学法的落实。、扼要说明板书设计。
四、说课有哪些注意事项?
1、把握时间要求
由于说课的类型不同,说课的目的也截然不同,那么对时间的要求也各有规定。一般来说,研究型的说课,专题型的说课,示范型的说课,都没有非常严格的时间规定。只有评比型的说课,其说课时间作为评选的条件之一。因此,说课者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安排,既不超时,也不应富裕许多时间。
2、注意详略得当。
在评比课时由于时间作为一项评比的条件,因此说课教师应该把握好说课的结构和内容。注意详略得当,共性的问题要简略说明,个性的问题要详细地说,因为同行都比较清楚。切忌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定要说透。鉴别教师说课的优劣,就要看是否做到了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言简意赅。
3、突出说课特点。
说课要体现“说”字。说课不是备课,备课可以默默无闻,说课则要侃侃而谈,避免一肚子的学问说不出来或是不知从何说起。说课不是上课,不能把说课变成“试讲”或“压缩式上课”,把同行当作了学生,把教学过程像上课一样展演一遍。
4、展示语言魅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说课,可以检验教师的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说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大多是运用书面语言,说课时则要将书面语言口语化。教师说课要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语气要流畅自然,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速要快慢适中。语速太快了影响听着的思考,语速太慢又会影响传递信息的容量。在说课前可以做一下测量,一般一分钟说120个左右的字为宜。
为了表达的需要,说课教师有时还要配合肢体语言,肢体语言要避免矫揉造作,避免肢体语言过多或老是重复同一个动作,要运用得潇洒大方、自然得体。
5、说课要脱稿。不能念稿,影响你的感情发挥,也降低评委对你欣赏度。而且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说和做配合自如。
6、凸显个人综合素质。说课虽然只是安排一节课的内容,却能反映和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教师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情况,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对象和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教学经验。教师应该总体把握说课内容,融会贯通,有理有据地说明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是在重点说明为什么时,既要有理论的支撑,又要有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的佐证,避免只讲做法不讲理论依据或教育理论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总之,说课有基本的要求,但没有统一的格式。教师为了体现个人的教育能力和个性风格,就要不断地在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研究和分析教育对象,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驾轻就熟地搞好说课。
第五篇:一堂好课[模版]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课文分析准确深入; 教师讲解清晰、有条理; 师生互动活跃; 学生积极回答、踊跃表现; 课中的启发点多; 课堂秩序活跃而不凌乱;等等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上看到“有效学习”的提法,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学习”。既然称得上学习,怎么会无效呢?关键是学习效率的高低之别。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称为高效;只要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二、课堂指令清晰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而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时就强调,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就是集体性。这也正是课堂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班级课制与因材施教对立起来,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课堂的第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如果一位教师至今还不能认识到学生差异性所蕴藏的巨大作用,那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利用这一课堂第一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学科小先生、建立灵活的学习小组(不要长期固化)、让学习小组长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管理,让学科小先生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看到“学科小先生们”娴熟的讲课技巧时,你会为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让学生感到终身受益的课就是好课--难忘。2500多年前,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听明白了吗?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意,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 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的“这节课”只用了几秒钟,但这是一节让他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真可谓世界最短的“名课”。对于安南来说,黑人老师用“白纸与黑点”来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课让他终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争取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五、思维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课就是好课--欲望。记得多年以前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的话:一堂课可以用四个量来衡量--信息量、思维量、媒体使用量和延伸量。这四个量显然是越多越好。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那位教师没有给我解释这四个量的含义,我的理解是: 信息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文本信息、师生的口语信息、老师的肢体信息等,内容不限于课本与练习,还应当是教材之外、校园之外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信息;思维量--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的时间与深度,是大脑的活动总量。思维量决定于教师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过难的问题与太浅的问题都会让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教师有意无意的替代,无疑也会减少学生的思维量。只要坚持我所倡导的两句话就可保证思维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教师决不替代;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去“自由地”学习;延伸量--是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量。通过课堂教学,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带着多少问题,带着什么问题,还有多少继续学习这门学科的欲望。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学生能够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目标
六、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满足。我认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在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得到老师有意识的落实。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个体表现,二是成功体验。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七、多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课就是好课--直观。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媒体并非指“多媒体”,而是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多种媒体。包括电脑多媒体、黑板、影音资料、文字资料、教具、挂图、图表、图片、实验器材、小黑板;还有教师的表情、姿态、服饰、手势;学生的大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凡是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东西都可称为媒体。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哪怕是女老师得体的淡妆与漂亮的服饰,都可以影响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虽然这只是过渡性目标,不是最终目标,却显而易见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样,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欲望,创设解决问题的较为直观的问题情境,也是有经验教师的主要课堂追求之一。
八、提供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课就是好课--轻松。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这种改变主要应当表现在课堂结构的改变上。没有课堂结构的根本改变,就谈不上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尽量压缩课堂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有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机会。不久前我提出了“三分课堂论”--每堂课教师持续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5分钟。这并非机械的划分,而是一种课堂结构的大框架。只有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用的,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才会减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这样的课你能说不是好课吗?
九、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自信。我曾多次强调过,学校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及时解决他们不会做的题目。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巡课,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课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问题,这种巡课很有“假巡”之嫌。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学科小先生”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来化解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的个体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十、能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的课就是好课--快乐。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不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无法摆脱学习压力的今天,能够产生课堂“三声”的课是难能可贵的。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整理 20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