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文本理解: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气势磅礴,特色鲜明。
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多样的手法,广阔的境界──颔联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这是“扬”,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这是“抑”,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则巧用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巧妙的对比,无限感慨──颈联中的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敌。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朴实的语言,欢腾的心态──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品读全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而且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长萦脑际,经久不逝。
一、人数之多。课文中多次提到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②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③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三十万人做出统一整齐的动作,该是何等壮观啊!这里面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还有外宾,真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二、场面之大。开国大典的场面分四个:一是入场。为了参加开国大典,群众很早就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天空门广场。人们“擎”红旗,“提”红灯,进入会场;工人一下火车直奔会场;农民步行四五十里赶到会场。广场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表明隆重、热烈。二是大典。大典包括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这里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情绪,空前团结的新气象。三是阅兵。整个阅兵式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无可言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是新生的共和国的强大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如此强大,战士如此威武,他们的嗓子喊哑了,巴掌拍麻了,也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激动与欢喜之情。四是游行。游行队伍,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由这四幅画面在不同的时空构成的不同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
三、时间之长。大典从“下午三点整”开始,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历时六个半小时,其中仅检阅一项就长达“两个半钟头”。如果把群众在早晨六点钟入场和群众队伍游行结束的时间算在内,在大典的举行时间可谓长久空前。
3.《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毛泽东鲜明的个性风采。
一、生动传神的外表,以反映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首先看看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这活现了此时此刻主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次看看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刻画出了毛泽东接到电报之后的种种动作细节,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然后看看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神态细节描写,活现出了主席此时复杂的内心,他正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总之,这些生动传神的外表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二、真实细腻的心理,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内心活动中袒露无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4.《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这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本文的一个特色就是善抓细节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种普通群众的情怀,谁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这几处细节描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教学建议: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一是毛泽东的故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中与之接触少之又少;二是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当时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一些做法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借助本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安排,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一、通过综合实践,走近伟人
在梳理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时候,建议开展一次“走近伟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毛泽东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在诗词和书法上的造诣等,为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做好铺垫。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有:名人眼中的毛泽东、影片欣赏、知伟人事迹、诵伟人诗词、开展“走近伟人”读书周、我眼中的毛泽东。这些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2—3项完成。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与伟人的距离逐步拉近,在自我的探索实践中领略伟人的风采,有效地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依托文本感悟,走近伟人
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伟人的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近伟人的心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在揣摩细节描写中感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而恰恰是这些细节表现了伟人的精神品质。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感受品质,如何掌握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描写主要是抓住主席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进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悲痛”“矛盾”“坚决”几个方面体会主席的内心感受,可按以下板块组织教学: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3)交流主席内心世界完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展开想象,主席这一夜在床上还会想些什么?连起来写一段话。(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交流、想象、仿写等方式走进了文本,也走进了主席的内心世界,将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
(二)在视频欣赏中感悟 《长征》诗中一个“寒”字表现了毛泽东和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艰难,从而也从侧面表现出他们的革命精神,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个“寒”呢?凭学生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所以,我借助视频组织教学: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泸定桥,看着它,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寒”? 生:感觉寒气逼人、心惊胆寒。„„
师:这冰冷的铁索和滔滔的江水就足以让我们心惊胆寒。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诗,读到你感觉到害怕,感觉到冰冷再停下来。(生反复诵读。)
师:这里的“寒”仅仅是地形之寒吗?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场惨烈的战斗画面时,你也许对“寒”字有更深的体会。(视频播放。)师:现在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吗? 生:这画面让人感到悲壮。师:这是悲壮之寒。
生:这次战斗真是惊心动魄啊!师:这是惊心动魄之寒。„„
师:让我们再次诵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像这样借助视频帮助感悟文本的方法在其他几课的教学中也可适当引用,如《开国大典》中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和检阅部队的情景,《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席听到噩耗时的那神态和动作展现等。
(三)在拓展阅读中感悟
从本单元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适度拓展阅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让学生阅读《特殊的毕业证书》了解毛泽东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教学《长征》时选择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的一段话: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课堂上学生通过不断地吟诵这段文字感受长征的伟大。在教学完《开国大典》后提供以下网址让学生课后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开国大典的故事: 中华颂-开国大典:http://l 开国大典秘闻录:http://extend.hk.hi.cn/personal/daikang/junshi/wz121.htm 开国大典之夜的毛泽东:http://www.xiexiebang.com/356/z16交流平台安排的第三个方面内容是对整册书的回顾,所以,教学时将其省去,与总复习结合。毛泽东是怎样的人其实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已有所了解,但仅仅了解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对毛泽东各方面的成就能说出一二,所以在交流这方面的内容时向学生强调一点:抓住你认为毛主席最了不起的一个方面进行反馈。于是学生就从“伟大的领袖”“著名的诗人”“伟大的书法家”“伟大的军事家”等内容入手谈所了解的毛主席。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毛主席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二、单元教学目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读写“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并体会它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歌曲《长征》、长征路线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课件。学生收集长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征》。(板书课题)
二、忆长征,开启长征路。
1.提起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交流手中准备的资料)2.教师梳理小结长征的历史背景。(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三、话长征,亲历长征路。1.自由读诗,初步感知。2.细读诗句,感悟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等闲”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万水千山”的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逶迤”是什么意思?你心目中的五岭什么样?(2)“细浪”指的又是什么?(简笔画)(3)“磅礴“是什么意思?泥丸指的又是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1)“金沙”指什么?“崖” 指什么?“云崖” 指的又什么?(2)拓展“巧渡金沙江”的故事。(3)“巧渡金沙江”是长征途中最得意的一笔,作为指挥者的毛泽东心情更是激动万分,诗中哪个字能体现毛泽东的这种心情呢?(暖)
(4)我们一起来看(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画面)配音讲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读了尾联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2)“开颜” 是什么意思?“尽开颜”呢?(3)“三军”指什么?(4)指导朗读。(5)总结:《长征》这首诗毛主席以简洁的语言,豪迈的气势个松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乐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唱长征,传承长征魂
1.长征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作曲家把它谱成一首气吞山河的歌曲,让我们一同欣赏。2.播放《长征》歌曲。3.学唱这首歌曲。
激情升华: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70多年过去了,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磨平,但红军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去读书,看有关长征的历史,读毛主席的诗词、传记,在学习与生活中发扬这种长征精神!
二、学长征,追寻长征路
1.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2.结合红色旅游线的开辟,请你设计一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并搜集主要的红色景点的资料。
3.搜集长征故事,举行长征故事会。4.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活动。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历史知识。2.准备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1.激情导入 2.揭示课题。
3.播放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影像。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4.盛大的场面令我们震撼,这样的场面用文字将怎样描述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读懂课文。2.小组合作学习。
①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②检查读书,正音。
③关于这场大典,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员、人数等)④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典场面的宏大热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2.开国大典包括哪几部分?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第二课时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这些感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4)指导朗读
2.感受典礼的场面。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群众游行
(4)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3.感受阅兵式的盛况(1)指名读课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阅兵式场面宏大?
(3)读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4)讨论。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A、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B、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C、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4.感受群众游行的盛况(1)自由读课文
(2)画出描写场面热烈的语句,仔细读一读,品一品。
(3)人们在游行过程中的高呼表达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指名读课文。2.“两股洪流”指什么?
3.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三、巧设语境,总结升华
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我们该写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无产阶级革命家旷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59年前,美国政府派兵悍然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约有12万人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板书课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这节课,我们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纠正难读的词语: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2.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段。3.交流感受毛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时的内心世界。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4.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分别是谁发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默读5~7自然段。画出毛主席作抉择的语句,仔细体会。(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5.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你从毛主席的批示中知道了什么?
点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及含义。
四、总结升华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毛主席的哪几件事。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2.提问: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想象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思考: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
一、请乡亲到他住房附近碾米;
二、将同志们经过几道手送来的珍贵茶叶泡给碾米的群众喝;
三、毛主席和群众一起碾米。)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学要求: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⑷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⑸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同桌间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四、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为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读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还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们听到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五、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这三件事让我们认识了毛泽东主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2.学完全文后,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引导说出)A、以典型事例写人
B、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
C、明确三件事间的关系(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六、阅读拓展,练习提高
(1)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许多许多,课后想办法找来读读知道得会更多。
(2)运用本文写人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3)收集毛主席的其他感人事迹。(4)完成《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第三篇:(修改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二、单元教学目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读写“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并体会它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歌曲《长征》、长征路线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课件。学生收集长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征》。(板书课题)
二、忆长征,开启长征路。
1.提起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交流手中准备的资料)
2.教师梳理小结长征的历史背景。(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三、话长征,亲历长征路。1.自由读诗,初步感知。2.细读诗句,感悟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等闲”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万水千山”的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逶迤”是什么意思?你心目中的五岭什么样?(2)“细浪”指的又是什么?(简笔画)(3)“磅礴“是什么意思?泥丸指的又是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1)“金沙”指什么?“崖” 指什么?“云崖” 指的又什么?(2)拓展“巧渡金沙江”的故事。(3)“巧渡金沙江”是长征途中最得意的一笔,作为指挥者的毛泽东心情更是激动万分,诗中哪个字能体现毛泽东的这种心情呢?(暖)
(4)我们一起来看(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画面)配音讲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读了尾联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2)“开颜” 是什么意思?“尽开颜”呢?(3)“三军”指什么?(4)指导朗读。(5)总结:《长征》这首诗毛主席以简洁的语言,豪迈的气势个松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乐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唱长征,传承长征魂
1.长征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作曲家把它谱成一首气吞山河的歌曲,让我们一同欣赏。
2.播放《长征》歌曲。3.学唱这首歌曲。
激情升华: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70多年过去了,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磨平,但红军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去读书,看有关长征的历史,读毛主席的诗词、传记,在学习与生活中发扬这种长征精神!
五、学长征,追寻长征路
1.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2.结合红色旅游线的开辟,请你设计一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并搜集主要的红色景点的资料。
3.搜集长征故事,举行长征故事会。4.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活动。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历史知识。2.准备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1.激情导入 2.揭示课题。
3.播放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影像。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4.盛大的场面令我们震撼,这样的场面用文字将怎样描述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读懂课文。2.小组合作学习。
①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②检查读书,正音。
③关于这场大典,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员、人数等)④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典场面的宏大热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2.开国大典包括哪几部分?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这些感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4)指导朗读
2.感受典礼的场面。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群众游行
(4)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3.感受阅兵式的盛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阅兵式场面宏大?
(3)读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4)讨论。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A、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B、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C、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4.感受群众游行的盛况(1)自由读课文
(2)画出描写场面热烈的语句,仔细读一读,品一品。
(3)人们在游行过程中的高呼表达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七、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指名读课文。2.“两股洪流”指什么?
3.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八、巧设语境,总结升华
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我们该写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无产阶级革命家旷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59年前,美国政府派兵悍然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约有12万人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板书课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这节课,我们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纠正难读的词语: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2.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段。3.交流感受毛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时的内心世界。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4.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分别是谁发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默读5~7自然段。画出毛主席作抉择的语句,仔细体会。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5.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你从毛主席的批示中知道了什么?
点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及含义。
四、总结升华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毛主席的哪几件事。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2.提问: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想象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思考: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
一、请乡亲到他住房附近碾米;
二、将同志们经过几道手送来的珍贵茶叶泡给碾米的群众喝;
三、毛主席和群众一起碾米。)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学要求: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⑷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⑸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同桌间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四、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为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读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还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们听到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五、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这三件事让我们认识了毛泽东主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2.学完全文后,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引导说出)A、以典型事例写人
B、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
C、明确三件事间的关系(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六、阅读拓展,练习提高
(1)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许多许多,课后想办法找来读读知道得会更多。(2)运用本文写人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
(3)收集毛主席的其他感人事迹。(4)完成《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69人,优秀20人,不及格人数11人。总分5000。平均分72。本次考试从卷面来看试题分为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试题的情况、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研究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生字词比较薄弱。如第一大题根据拼音写词语不过关,对生字的音、形、义记忆不牢。
2、语文基本技能掌握不熟练。例如口语交际,学生说话没有条理,说话生硬,理由不全,需强化训练。
3、课文理解能力差,导致不能读懂课文内容,如:阅读题全对仅21人得分一般,丢分的较多。
4、作文,介绍最爱看的一本书,大部份学生能扣题,但内容太空,不切实际。
三、改进措施:
1、抓好以学习生字词为主的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贪多求全,务求对教材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让学生人人过关,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每堂课开展一分钟竞赛来增强学生的记忆。
2、学生数较多,抓好个别辅导,促使差生成绩提高,保障优生提高。力争减少甚至消灭低分现象。辅导要经常化,要有针对性。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基本技能。如同义词和句式的训练等
4、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熟记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段)的基本要求,并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中来。
5、多读教学杂志和教育名著,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
四、拓展练习: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无论老年
中年
青年
还是戴红领巾的少年儿童
无论是国内还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
都为五星红旗而自豪
(2)这是些奇异的云朵
有的像白天鹅的羽毛
白得是那么可爱
有的像粼粼的波纹
似乎在缓缓地流动
有的像走动的羊群
挤挤挨挨
2、我能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义项。(6分)
(1)逼:①给人以威胁 ②强行索要 ③靠近,接近
④﹙书﹚狭窄
⑴逼迫﹙
﹚
⑵ 逼近﹙
﹚ 逼债﹙
﹚
(2)垂:①低下
②流传到后世
③向下流或滴
④接近
⑴永垂不朽﹙
﹚ ⑵垂头丧气﹙
﹚⑶生命垂危()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范文
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 一”组成。五篇课文中,《小麻雀》、金奖 章》、《大拇指汤姆》是精读课 文,《“没头脑”和“不高兴”》、《坚 定的锡兵》是略 读课文。本单元人文性较强,以“注意把握 文章主要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 作者思 想感情”为专题。五篇童话都围绕 专题选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有趣的情节,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启迪。《小麻雀》对成长中的孩子和孩 子的妈妈都给了有益的启示: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但是,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学习生活的本领,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金奖章》则通过从群鸟在荣誉 面前互不相让,到一致认为应把荣誉 给乌鸦这一 转变,告诉人们,只有默默地为人类作贡献,才最值得奖励和受人尊重。《“没头脑”和“不高兴”》通过“没 头脑”和“不高兴”在仙人的帮助下“做大人”的经历,告诉小朋友,从小如果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后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 挽回的损失,给人们带来害处。《大拇指汤姆》则告诉人们为人要善良、勇敢,就会给人带来幸福。《坚定的锡兵》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善良、勇 敢、尽职尽责的锡兵形象。语文百花园一共安排了三项内容。分别是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以及习作。这些学习内容意在重点指导学生
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言运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26个字,会写43个字。掌握教参中要求的词语。
5、培养学生把握并转述故事内 容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6、引导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培 养写作能力。
三、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欣赏童话展现的美丽、奇妙的情境,品味童话的语言,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启迪;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童话的表现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学写童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介绍: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 二组成。五篇课文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 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向我们展示出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古诗三首》选取的是三首唐诗,诗人用凝炼的语言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耐人 味的画面。《海上日出》是巴金老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 思想感情。《西风胡杨》是潘岳2004年为怀念胡杨树在沙漠中所保护的西域文明,而专门撰写的。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笔触描绘了被称为“沙漠神树”胡杨的宝贵品格。在作者的笔下,胡杨是人的 生
命,是人的命运,人的风骨的象 征。《大自然的语言》是儿童诗,它 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一篇优美的 散文,语言平和,意境深远,作者用 清新流畅的 笔触,把自己对大海的印象写得十分吸引人。五篇课文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 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古诗三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刻画出了景物形象,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作者丰富的想象,用词的考究令人惊叹。《海上日出》作为一篇散文,无论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对景物变化的细腻 描写,都很精彩。《大自然的语言》语句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形式活泼生动,很受孩子们的喜爱。《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之 作,作者以激昂流畅又充满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写得气势磅 礴,真挚动人。《我家门前的海》语言优美,意境新奇,写法独特。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用心揣摩,一定会大有收获。语文百花园二共安排了三个大的栏目。分别是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 和习作。这三块的内容丰富多彩,且与单元主题一脉相承。具体地说,“温故知新”栏目中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拓展与交流”编排的是有关景物描写的训练。为丰富学生景物描写方面的语言积累,“积少成多”编排了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语文大课堂——“文明公 民”和习作——“写一次游览经历”的内容,与 “观察自然景物、环境保护”有关联,又有所拓展。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随文识字21个,会写生字2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语段。
3、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景物的,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4、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5、积累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
6、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提高综合能力。
7、按照游览顺序写出自己的一 次游览经历,注意抓住景物特点具体 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三、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
1、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 的,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第7、9 课,百花 园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9、10课)。3. 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第6、7、9 课)。4. 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6、9课)。5. 学会质疑。
四、教学设计思路五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段,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训练到 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步步提高。课堂上,字词教学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词义的理解上,教给学生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字,体会其含义、感情色 彩和表达效果。课文学习要点面结合,立足整体,关注重点,相辅相成。重视引领 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三维目标要综合考虑,切不可重视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要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方方面面的基础。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介绍: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五篇课文中,《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紫桑葚》是略读课 文。本单元的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战争岁月中的一位位英雄形象。这些令人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 和国家的独立,不屈不挠,前仆后 继,他们的光辉 形象永远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不断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七律·长征》这首不朽的史诗,赞扬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深刻表现了作者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 高昂气概。《狼牙山五壮士》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颂扬了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我的战友邱少云》记叙了邱少云从潜伏隐蔽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经过,赞颂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 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 强暴的斗争精 神。《紫桑葚》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 纵队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崇高精神。五篇课文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七 律·长征》是用七言律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示了五壮士诱敌上山、顶峰
杀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我的战友邱少云》通过 对“我”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及“我”的心情描写,侧面展现了邱少云自觉严 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小英雄雨来》用小说的典型表现法,分六个部分把聪明勇敢、热爱祖国的小英雄惟妙惟肖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紫桑葚》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大将军徐世友为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益的崇高品质。语文百花园三共安排了五项内容。分别是温故知新、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口语交际以及习作。这些学习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感悟语言规律,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言运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有关课外资料,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介绍:专题:中华文化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孔子》《“心正笔正”柳公权》《梅兰芳》是精读课文,《黄帝》《唐玄奘西行取经》是略读课文。这是一组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它通过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孔子》讲述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概况和几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形象风貌。《“心正笔正”柳公权》讲述了晚唐时期的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既简要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又重点记叙了他向皇帝直言劝谏 的事情,体现出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梅兰芳》讲述的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黄帝》讲述的是远古时期的传奇人物黄帝,是怎样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故事,说明了他被公认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的由来。《唐玄奘西行取经》则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到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去学习、取经的故事,表现了他严谨治学、矢志不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