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试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余家桥学校 王君如
一、教育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的机遇
1.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教师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保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与教学深入融合的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的更新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2.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人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更应如此,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育人”的工具,也是教师“育己”的平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网上大学、开放大学、虚拟社区、慕课等多渠道学习途径,方便教师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3.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化带来的资源全球化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收集到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信息化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和嘴巴”的单一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信息化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社交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网络备课室等,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方便了教学效果的反馈,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与不同地点的同行交流、专家指导的机会;信息化带来了各种科学高效的工具:教学设计开发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更方便快捷,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更科学客观,学生管理工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了对学生评价角度的多元化等。这些都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4.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千篇一律的教师面孔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教师的知识领域越宽、阅历越丰富、人格魅力越强,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教育信息化不仅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源、更多机会,而且尊重教师差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让教师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课程开发,使教学成果渗透着更多的个性风格。
5.为教师的成果推广提供了广阔平台
网络可以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任何经验成果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教师可以每天通过微博、微信与千里之外的同行分享教学体验和心得,教师的教学受众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几十上百名学生,可以遍布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人群。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这种推广的速度和效果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二、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发展带来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的革新,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对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1.给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冲击
教育信息化“颠覆”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成为进步者和先行者。人的行为来源于思想观念,有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正确的行为,有先进的思想才会产生先进的行为。试想,教师如果一直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育人,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需求、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人”。因此,教师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主动迎接挑战、积极调整心态、快速适应变化,以思想进步者、实践先行者的姿态面对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
2.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正确认识、重新定位,成为审视者和反思者。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合作化学习。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转变,重新审视教育对象的定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之既遵从教育规律,又符合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既满足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又对教学实效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还要对自身、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观察、判断自身专业能力的差距,及时完善和调整自身的知识架构;通过评价、监控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反馈、调节各环节,总结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3.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知识体系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育信息化使学习跨越国界,在教育层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人平等”。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和以往一样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存量关系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了。既然网络使“弟子不必不如师”成为更多的可能,那么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开拓思维、勤于思考,以丰富的知识面、独到的见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收益,这不应该仅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虑的事,也不应该只是行业专家们思考的问题,它更应该成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课题。教师应该以做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为己任,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行动研究,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4.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技能带来挑战,要求教师掌握技能、灵活运用,成为设计者和组织者。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学自主性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不再只是完成知识传递的“教书匠”,而是教学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迪学生创造性思考。
5.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教育职责和工作重心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开拓视野、有效管理,成为引导者和保护者。教育信息化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应由“教”变为“导”,从引出问题到引起思考、引发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结构的重组,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学习资源。教师要指引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做信息技术的“主人”,在纷杂的信息海洋中学会搜索、学会分析、学会评价、学会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当然,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充当学生的“防火墙”,削弱和抵制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为学生创建清洁、安全、高效的“信息港”。
6.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带来挑战,要求教师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成为创新者和示范者。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创新之举,它既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一个能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必然自身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的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在创新过程中显示出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对知识的不倦学习、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无一不是对学生创新性培养的最好的言传身教。而信息化和网络的便捷,也为优秀教师、教师的优秀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可以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和共享,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最大可能地放大,跨越校园、超越区域,成为更多人的楷模。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策略途径
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内外结合、共同努力,促进教师由合格的授课者向优秀的职业教育人转变。
1.通过自我学习来提升素质
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点、职业的需要都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条件和工具,帮助自己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并通过不断反思和自我评价,弥补“短板”,提升素质。
2.通过各类培训来提高水平
首先,应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教师的岗位特点、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组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信息管理与评价能力。
其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频期,学科发展动向和课程内容都更为迅速,教师必须通过及时的专业培训来满足岗位的专业需要。也只有在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萌生创意思考,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运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3.通过交流合作来增强能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行家的点拨、骨干的示范、同事的帮助。因此,要有意识地利用必要的资源、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出融洽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也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宽沟通范围、加强交流深度、提升合作水平。用交流合作来增强教师的能力,用教师的自我超越来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
4.通过教研实践来促进发展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得心应手的使用离不开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性课题,鼓励一些教师大胆尝试,并树立一批优秀典范,从而带动其他教师。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教改课题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学习共同体、观摩示范、教学比赛等一系列教研实践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工具,学习和驾驭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与信息化的最优智能整合。
教师发展好了,教育才能发展好。只有教师从心理上接受了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在实践中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对教育现代化的推动。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不仅是信息化浪潮的体验者和推动者,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给高校思政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过程。①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
(一)网络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方式
网络时代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
②法也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
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成效不是很理想。网络思政教育形象生动,具有①
② 陈万柏,万美容.思想政治与教育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19页。
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创造性,自由的发表言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二)网络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同时网络又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点的束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国内,教育环境相对闭塞。然而,网络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得到全方位的开放,资讯的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开辟了大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网络时代下的海量信息资源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资料,将其作为教育成本,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积小,形式单调等弱点。从
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促进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围绕着学校、家庭和所处的社交范围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周围的环境,这导致了大学生从面向学校的信息需求进而转向了社会。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大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与社会接轨,在比以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关心当代大学生人都给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巨大优势。
二、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技术的发展有为善和为恶的两重性,因此,提高科学技术作恶的了解和防范程度,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坏处的”。网络是把“双刃剑”,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创造了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强势文化的侵袭
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西
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①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
②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高校大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下,无疑对大学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的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先进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二)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化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信息因传播的便捷性和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庞大的信息资源良莠交织,鱼龙混杂,呈现出多元性和泛滥性,各种垃圾信息,例如:封建迷信、色情淫秽、暴力反动等严重影响和毒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终于熬时期。网络的虚幻性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少大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①
② 明安香、宁新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412页。
拔,而网络中不少是以色情、战争、暴力为主要内容的,这给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约束力,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害信息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远离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临的困境。
(四)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互联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理想世界。埃瑟·戴森也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①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网络提供了时间上无限制,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这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降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通过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加之我国的网络监控能力有限,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近年来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教育,监督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埃瑟·戴森著,胡泳、范海燕译:《2.0版数值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9页。①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网络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其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正确选择,都有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领和指导。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新舞台、新渠道。高校应充分占领这块阵地、活跃这个舞台、利用这个渠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开拓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长春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王荣发 《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潘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
[4]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交流,2007(27)
[7]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 中国高等教育,2000
第三篇: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信息服务市场广阔
一:信息时代,中国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大,用户的需求量大。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等,将给信息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复兴的驱动下,信息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政府全力支持TD-LTE作为新一代无线宽带技术,其产业化、商用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宽带、智能终端和云平台构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服务已经广泛融入个人生活和各行各业。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移动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的龙头,将面临的更大的发展契机。
三:用户群分布状况的变更,用户索求信息量的增加。国民素质提升促进通信消费需求增加 自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也由2000年的3.6%增加到2010年的8.9%,按现有招生规模计算,未来十年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将维持在700万左右,十年后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将达到20%左右。国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有力的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就业机会也将更多地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届时城市将有更多的白领、金领产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移动通信消费额会大幅提升,需求会更加多元化,这无疑会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用户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有钱才能消费,才敢消费”,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包括各家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潜力增加和消费信心增长,消费者有意愿、有能力更多的消费。
五:新商业模式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等新商业形式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2010年以后,三家运营商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联通推出“沃商店”、中国移动推出“网上商城”、中国电信推出“天翼商城”,各家运营商通过积分网上兑换、网上手机卖场、手机卡销售、充值缴费等方式曲线进入电子商务,希望能搭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实现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变。
六:城镇化进程推动最后的盛宴 从2000年起,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平均每年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李克强也提出了“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的论断。有数据统计,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估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从农村到城市,城乡二元制经济将逐渐走向历史尽头。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将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结构、交际圈、通信需求等发生质的变化。预计未来十年将有1.5亿以上的客户从低消费群体向中高消费群体过渡,这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无疑是一场盛宴,当然也是最后的盛宴,当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时,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基本消失,城乡人口比例会保持基本平衡。
七:4G时代的到来,一个企业的灵魂应该是其产品。中国移动只有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发展,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TD-LTE技术是第四代网络通信的一种,亦是中国移动在4G时代的主打技术。此技术现已成熟,并且经过多次实验测试合格,已经在局部地区商用。中国移动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技术改革机遇,在3G不得意后,中国移动只有抓住此次机遇方能在未来一段时期里获得长足的发展、占据优势。
挑战:信息产业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一:同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信息通信领域正发生颠覆性变革,技术持续创新,新业务不断涌现,新业态加快形成。随着通信市场饱和度的日益提升,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业务异质替代日益凸显,跨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市场地位面临挑战,发展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用户红利步入尾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仅十余年,移动用户数就从不足1亿户增长到10亿以上,用户普及率从2000年的6.7%增长到2011年的73.6%,几乎达到人手一部手机。随着市场进入饱和期,未来10年用户增长速度会陡然下降,市场发展将步入平稳期,对于各家运营商而言用户高速增长下的红利时代已经步入尾声,必须尽快适应用户规模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对此,各家运营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经营思路和重心需要从如何发展新用户,转向如何维系老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
三:ARPU值下降是大势所趋 2008年对于中国通信行业而言意义非同凡响。首先,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文《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对通信行业资费管制开始松动;其次,电信行业重组完成,“五变三”形成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均实现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据网络的“全业务”运营模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存话费,送话费”、“存话费,送手机”、“接听全免”、“全国无漫游”等价格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从中国移动公布的年报显示,客户ARPU值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未来ARPU值下降趋势会得以延续。
四:短期难觅新利润增长点 3G时代,语音业务趋于饱和,曾经让运营商们赚的盆满钵满的短信业务市场正在萎缩,2011年发送量累计为8788亿条,同比增长仅有6.5%,短信业务的高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动3G业务,力图通过数据业务挽回增长颓废的局面,但是,如何再次创造“短信”奇迹,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何处等都还不明朗。而且对于中国移动来说,3G业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远远不如联通与电信,虽然中国3G土壤肥沃,但是让不足以作为长期的利润支撑点。
五:即时通信对市场的分割凸显 中国移动在推动“移动梦网”业务发展初期,曾与腾讯QQ等诸多SP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了手机上网业务快速普及发展,然而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通信软件技术的发展完善,“双刃剑”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显现,即时通信对语音、短信等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希望腾讯的业务有更多的发展,但是也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保护现有的总体环境,保护客户的依法通信行为。”不难看出,中国移动对腾讯即时通信产品的担忧和不满。然而,即时通信产品已经尾大不掉,客户对即时通信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极高,运营商不得不面对这种“寄生式”的蚕食。
六:新劳动法大幅提升人工成本 长期以来,各家运营商为了缩减费用支出,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在营业厅营业员、客服热线话务员等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异常突出。中国移动2011年报显示,正式员工17.5万人,人工成本为286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劳务派遣用工为32.3万人,费用为200亿元,人均年收入只有6万元左右,这还包括劳务派遣机构佣金等费用,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情况相似。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未来十年,随着新《劳动法》对同工同酬要求落实,各家运营商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以中国移动为例,估计增加额将达到200亿以上,这无疑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的利润。
策略:发展技术 战略转型 创新发展
中国移动正处在特殊的战略机遇和关键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机遇和挑战:
一是围绕“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继续做好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健康发展三篇文章,全面提升网络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队伍能力。
二是深化推动四网协同发展,增强基础设施资源能力积累;积极提升开发移动互联网特色产品能力,进一步加强存量经营,推动流量经营,做好集客经营,加大终端销售,增强市场营销支撑;继续推进管理提升,促进降本增效。
三是着力创业布局,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公司战略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全力发展新技术,开启中国4G移动网络时代。
第四篇: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实行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以促进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一、现代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1.真实性。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要进行核算,取得和填制凭证,经审核后,以合法的凭证为依据,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帐薄上进行登记和反映,以保证提供真实的正确的会计信息。
2.统一性。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会计,主要是进行价值管理,管理其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方面。以实物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基础,有货币作为同意计量尺度,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观念总结”。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
4.系统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然后进行系统地加工处理,以便提供各种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信息。
5.全面性。它是指会计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全面反映其来龙去脉,加以记录,同时,所属会计应当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全面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很迅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为:
1、内涵的变化。由于会计的地位、作用增强和对会计的要
求日益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原来主要对主要对外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况转向对内加强管理;由原来主要是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同时进行;由原来的主要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向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
2、会计方法发展。在成本核算中出现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如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等。同时为了满足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会计方法中还增加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决策工作。
3、会计工作组织变化。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管理职能建立
起全面综合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起的各级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以实现其全面经济核算的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由于会计任务、方法、工作组织发
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其次,在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数据运算的精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程序也更加复杂化。因此,电子计算机一问世,就很快被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中,出现了会计电算化,并在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
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要会计现代化。会计观念是受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制约的,并受管理的对象及要素、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会计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会计观念只有受到时代的、客观条件的冲击而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新的观念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实现中国会计现代化,要求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理论现代化其主要功能在于预测和解释,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准确科学地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描述对象的现实状态,从而科学、合符逻辑地预测未来。第三,中国会计的现代化要求会计研究角度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参照系统,由过去纵向比较转变为纵向与横向比较,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工作,并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为实现三个面向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999年10月3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须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日制度交替并存情况下,因法制的不尚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会计秩序比较混乱。
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1、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透漏税x 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发较少的款数等。
2、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务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3、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守法和聚财,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三、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罚”,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向,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进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第五篇: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习目标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重点、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国际局势变化
2、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P74环球视点
立意:
使学生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国家的未来的主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设三个问:
1.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当前国际竞争有什么认识?
2.我国应该怎样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参考答案:
第一,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新世纪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科技和经济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我国要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三.作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
四、练习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