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教育课题总结(改)
实施快乐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倪家营中学积极探索实施快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办学体制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于2009年秋季提出将“快乐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成立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快乐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的研究。2009年9月,此课题被列为县级科研课题。近一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教师的勤奋努力下,“快乐教育”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展良好,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展开,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各处室主任以及学科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的课题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管理课题研究工作。参加课题研究的有全校10个教学班,20余名教师。本课题研究预期为2年(2009年9月~2011年9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
一、学习调研并重,为课题实施打好基础
1、组织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为了做好研究工作,我们首先结合教师业务学习,采取自学、讨论、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使课题组成员了解了“快乐教育”的理念、结构、特点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等。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认识到“快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为主线,贯穿“生活、学习、交往”三大领域的一种教育方式,符合师生共同活动的教育过程的规律,在寄宿制小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从而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欢快乐园,使学生愿意来,留得住,学得好。
2、深入开展调研,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围绕学校教育工作重点和我校办学体制的变化,课题组成员带头深入家长、学生、课堂,就实施 “快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在调研活动中,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共听评课堂教学40多节,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最终形成《倪家营中学“快乐教育”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褚校长从“快乐教育”课题实施的必要性、课题的理论依据、如何营造新课改下的快乐课堂、实施快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专题培训,让每位教师明白“快乐教育”的基本内涵、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学习“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激趣导入、预习定标、合作达标、互动展示、小结强化和反馈强化的六个教学环节。以上学习,为课题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职责分工
1、分解设立子课题,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和研究内容,课题组在课题启动之际,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将课题分为“快乐阅读”、“快乐课间”、“快乐课堂”和“快乐班级”建设四大板块。子课题的确立,使课题研究的条理更加清析,操作更加具体,四项子课题之间互不干扰、自成体系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2、合理分工,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施。根据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课题组将“快乐阅读”、“快乐课堂”交由教导处负责开展研究,教研组长参与,“快乐课间”、“快乐班级”建设交由政教处负责,年级组长参与。将课题研究纳入到学校工作这盘棋当中,从而使课题研究和两处工作达到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和各项子课题实施方案、活动计划及进度计划,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责任,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三、抓好计划落实,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快乐诵读”活动成效明显。时间上,充分利用每天早晨课前“快乐阅读十分钟”时间,通过开展快乐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内容上,以古诗词为主,根据年龄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补充儒家经典警句和近现代优秀诗歌,并精心选配教师指导精编了《经典诵读简易读本》校本教材,易于学生阅读,也弥补了我校无校本教材的空白。活动方式上,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按照规定内容和进度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督导上,教导外安排专人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会同年级组每月开展一次效果抽测,每学期进行一次“诵读之星”评选,保证活动开展达到预期效果。
2、“快乐课间”活动扎实开展。根据《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体例》的要求,遵循寄宿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对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了合理地划分和安排。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分别安排成趣味活动、游戏、艺术和影视教育、自我发展四大板块,积极主动开展各类活动。举办“快乐体育”运动会,从学生日常活动中选取部分项目,展开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快乐课间”活动中来。将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和值周检查当中,督促各班和全体学生踊跃参与课间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不定期开展各类趣味性运动比赛,鼓励学生在参与中竞争,竞争中获得快乐,快乐中投入活动。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学校课间课余活动得以有效持续开展。
3、“快乐课堂”构建初见成效。一是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结合“月末相约新课堂”活动,学校组织开展了“快乐课堂”专题系列活动。二是课题领导小组结合小学部教学实际,确定了构建“快乐课堂”的基本思路,就快乐课堂的表现形式、学习组织、因素挖掘等展开积极研讨。三是通过积极宣传、理论学习、专题培训,营造了浓厚的实施“快乐教育”的氛围,开展“我的课堂我反思”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结合构建“快乐校园”,明确提出教学行为的“四少四多”和教学设计的“三少三多”等要求,使课堂相关要求具体化。四是将快乐课堂的构建和教师业务培训相结合,通过展示课、汇报课、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凝心聚力,发挥团队攻关作用,有效地解决了研究中一些突出问题。
4、“快乐班级”建设循序渐进。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要有生命力就要有特色。开展特色学校的创建首先要创建特色班级,我们要求班主任按照班级酝酿、形成方案、展开实践、适时总结的工作思路,确定各班的特色发展之路,开展特色班级的创建。学校在此项活动中,通过理论引领、讲座培训、示例分析、定调挂牌、督查指导、评比验收等具体措施,推进此项工作。现已完成了各特色班级的挂牌,形成有突出风格的特色班级4个。学校每学期组织对特色班级创建进行评估验收,评估结果纳入班主任考核。在“七一”来临之际,举办以“特色活动展风采”和“我创作品献给党”为主题的创建成果展示活动。
四、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1、基本实现了学年初“小学部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自课题实施以来,学校通过对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多方关注,尤其是《实施快乐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这一课题实施后,小学部基本无厌学弃学现象,根据调查,98%小学生称“喜欢”当前学习生活环境。
2、学生学习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首先,通过近一年的“快乐诵读”活动开展,学生已形成了每天必读的习惯,朗朗的诵读声体现着学生的活力和学校的朝气,学生的课外名篇积累量不仅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言感受能力、领悟表达能力等。其次,多种形式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乐学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小学部无一人流失。三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讨论、合作等学习在课堂上能得到顺利实施,课后学生的团体精神、学生协作意识初步形成。
3、学生的锻炼主动性得到激发。通过课间活动、快乐体育运动会、年级组趣味活动竞赛等形式,无论是课间,还是课余活动时间,操场上奔跑的身影多了,喧闹声大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得到释放,活泼天性表露无遗,校园处处充满了勃勃生机。
4、教师教学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自上学期以业,受结构布局调整影响,我校教师流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岗位发生了变化,致使新抽调小学教师不适应大班化教学、初中教师不适应小学教学等问题在短期内得以暴露,而该课题的实施和教师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讨活动,这些问题得到的有效解决。在上学年的教学检查当中,我校的“好课”数量明显增加。
第二篇:快乐习作课题总结
快乐习作课题总结
于晓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以“走进生活”为载体,以“真情体验”为突破口,以“快乐习作”为主渠道的方法,使习作成为小学生的生活需要,成为有趣的快乐体验,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凸显个性,实现快乐习作。尝试改进小学习作教学。先将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现了以下研究目标:
1、利用本土资源,开拓习作生活内容的选择,探索与生活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在体验生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言之有物,构建快乐习作指导的多元模式。
2、使学生在用词、布局谋篇上打好扎实基础,而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观察思维有独立性,想像联想有创新性,评价修改有自觉性,运用言语有规范性、和谐性、情趣性、独特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言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在快乐写作中受到生动、具体的人文性的教育,凸显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综合提高。
4、促进学校作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此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最终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
1、创设和谐氛围,体验心境之乐:
师生共同解放思想。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习作的思想束缚,避免老师过于机械和繁琐的指导,让学生充分放松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努力实现习作与思想的和谐发展。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多施微笑,多搞民主、多给高分、多作辅导、多想后进生、多搞交流、多法比赛、多辟园地、多类评奖、多次加分。
2、注入时代活水,拥有内容之乐:
习作内容生活化,开放式的习作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本身,打通课内外、校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实现习作与生活的紧密联缀,让学生感悟生活,感受到习作是生活真实表达的需要。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从大自然中索取材料、从活动中创造材料,从阅读中积累材料、从课文中挖掘材料。
3、放手大胆写作,享受自主之乐:
习作中不苛求纯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写自己所爱,自己所能的不同形式的习作,形成习作教学中差异性和灵活性,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修改、自主表达。
4、加强言语实践,习得语感之乐:
结合学校“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及每天20分钟的阅读课时间,大量阅读与动笔有机的结合,带领学生走进图书室、阅览室让他们自由的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并时刻注重积累,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读写结合法、比较排难法、“下水”导写法、“方法”导写法。力求灵活多样感受形式之乐:听与写的结合、画与写的结合、读与写的结合、做与写的结合、玩与写的结合、看与写的结合。
5、鼓励与众不同,体验创新之乐:
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大胆鼓励学生想像、求异,开展寻疑习作、进行想象习作、鼓励求异习作、尝试探究习作。
6、及时多维评价,品尝成功之乐:
实行习作评价标准多元化、对象多极化、角色主体化,鼓励学生在自主评价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课堂中朗读欣赏、评语里充分肯定、展览结集中展露才华、各种赛场上扬我校威、出墙班校报当撰稿人、“辅导小分队”做“小老师”、自编自导小品课本剧、自评互赏作品。
三、利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并研究习作教学现状及小学生习作水平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3、结合采用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第三篇:课改总结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经验总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其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但总体来说,我感觉课改就象我从教之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现在浅谈一下我在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教学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猜字谜,一起朗诵课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我会用微笑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效果却不佳。反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我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现在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学、去说,甚至去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及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照”字,他走上讲台后,说:“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滴了四点血!”简单的一句顺口溜,便将“照”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绿叶的梦》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田园里,让孩子们在田野做搜集绿叶,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标本、玩具、饰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采集本展览等。来评价学生,多一种衡量的标准,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①口头评价。如“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真会动脑筋。”等。
②作业评价。如:“你真行”“正确、整洁”“小书法家”等,定期发放 “进步卡”。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教育是孩子们的教育,课程是孩子们的课程,教育应向孩子们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使语文课程打破教材的一统渠道,走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引导学生“在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中学语文,用语文,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是语文课程的返醭归真。
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就是我的收获总结。
课改总结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整整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改革,首先就要革思想,有了全新的思想,才能有全新的作为。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潜能、学习成绩、学习愿望和能力等,方法上将突出过程评价,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到今天,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有些心得想浅谈一下: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课改让我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该转变了,不再是从前课堂的导演者,转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则是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把握好与学生的亲和度、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参与度、小主人翁地位。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四、学习方式的更新。课改让我意识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课堂上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要快速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
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学手段,培养现代的人。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学会欣赏与修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
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
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一个班
(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1.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月—2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 实验阶段(2010年3月—12月)(3月—5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6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7月—12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1年1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高年级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入是否一致。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语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都市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降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已故电影制片厂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在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姚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力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学、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道德“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来回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
欲望。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读*吟取得的效果,有的*讲*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题小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指导思想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
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3、通过课题研究的探讨,得出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并积极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去,为其他学科的课堂生活化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三、研究重点
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四、主要任务
1、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作为主课题,具体落实到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1)低年级课题组研究“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2)中年级课题组研究“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3)高年级课题组研究“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2、课题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各课题组要对教材进行再设计,力求从生活中
寻找与其相吻合的教学内容,通过思维迁移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活动方式方面,要通过教师课堂生活化的语言、行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另外,还要设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所学内容,这样更容易掌握知识。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讨论、交流,相互理解、对话,使课堂真正
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也要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好像不是在课堂,而是在家里父母或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充满着亲情和友情,同时指导学生之间的评价也要贴近生活,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课堂教学生活化更重要的是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使学生勤学、乐学、善学。
第四篇:礼仪教育课题总结
乌梁苏小学礼仪教育课题总结
自礼仪教育课开展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实践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小结如下。
一、.学礼仪知识。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守则》、“坐、立、行”正确姿势、待人接物的规范等等。利用上课时间交流学习《礼仪教育》内容。学生对礼仪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懂礼仪、有礼仪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产生主动参与学礼仪的活动的想法,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学礼仪榜样。首先由教师示范,通过直观形象的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给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如:升国旗时要严肃,立正站好,目视国旗;接待客人来访要有礼貌,主动问好;上课举手发言,起立回答问题,向他人请教习题,上下楼梯右行,让路右退一步,请长辈或客人先走等等,教师以规范化的动作示范,学生仿照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练习。再请做得好的学生示范,各班自行比赛,评选出“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上给予奖励,佩戴绶带和胸章。学期末学校由各班推选出班级“礼仪之星”,张榜表扬。让全校学生学习先进,赶上先进。
三、实践体验。在礼仪行为规范训练时,我们将礼仪行为进行分解、逐一强化练习,以达到学生能掌握具体行为的目的。利用课上讲解文明礼仪课,参考本校编写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参加如“做客”“课间游戏”练习,要求学生准确用好“请”“您好”、“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由教师细心指导学生谦让、开门、走姿、坐姿等,使其不仅语言文明而且行为文明。
四、故事启发。爱听故事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在礼仪教育中,我们提倡教师充分发挥语言和情感的作用,恰到好处地讲礼仪故事,对学生深明道理,强化道德认识有较大帮助。再请学生收集交流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我们身边的礼仪小故事等,用故事中人物的正确礼仪来感染熏陶学生,把外因作用逐步转化为内因动力。
五、环境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学校努力创设传统美德、行为规范、礼仪教育的育人氛围。如礼仪教育格言、黑板报、摄影等围绕礼仪教育进行宣传。
六、家校配合。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学校编写了《礼仪手册》,每月一次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再发回家里由家长结合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家校紧密联系,使家长意识到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第五篇:快乐作文(改)
快乐作文
以前的我,常常因为写作文,记日记,急得抓耳挠腮。学了简快作文,我茅塞顿开,原来作文竟是如此简单、快乐、有趣。刚学作文时,我对作文真可谓惧怕,提心吊胆地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上课,担心怎样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听见一位同学幽默地说:“咱们班的帅哥——李老师驾到。”李老师风度翩翩地走进教室,刚刚开始讲课,就把我们的魂给牢牢勾住了。第一次写作文竟是写打喷嚏,我们一下子就被这个题目吸引了。加上李老师的课妙趣横生,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点拨下,大家都把作文写得栩栩如生。我发誓,听过他那堂课的人,一定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与李老师相处了一年了。仍然是那么有趣活跃的课堂,仍然是我们与李老师,一切与原来一样。但我们却学会了各种作文写法,写出了优美的文章。写人、写景、写事······我们都了如指掌。李老师经常让我们出去玩。每次上课时,李老师都会让同学来讲故事,或与我们猜谜语,讲笑话。我们写作的内容也特别简单、有趣,磕瓜子、打玻弹、小鸡、春景……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是我们的题材,大家也写得特别轻松。
短短一年,简快作文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变得喜欢写作文,它也让我感受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