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探小学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初探小学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七中学(小学部)
张俊颖
【摘要】由于受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操作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都非常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差异来考虑,是真正实施 “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借鉴其它学科中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在比较、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差异,结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主要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进行的研究,并形成分层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新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程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很不一样,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分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分层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分层教学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以系统的教学思想和全方位的教学视
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一般会呈现出好、中、差三个层次,这种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不仅教师心中有数,往往大多数学生也各自心领神会,师生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常常由于教师怕伤害一些中、下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难以启齿,不好明确。要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比如,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电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学生测试的成绩以及操作中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层次:稳定层——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称之为A组;发展层——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过老师的激励和引导,能较好适应信息技术课堂学习并产生一定兴趣,称之为B组;基础层——学生双基情况比较差,学习教材知识有一定困难,只能按部就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称之为C组。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这种分层,要注意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严重的挫伤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全与我们实施分层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操作时,可以与学生协商分层;在学生自主分层的同时,教师宏观
调控;或者采取隐性分层等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进入更高层次;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分层的目的,不是置自己于“死地”,不是给自己难堪,而是帮自己选准“起跑线”,放下思想包袱,配合教师实施好分层目标教学法。
二、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认真分析学生个体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为各个层次学生设计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大纲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设立也是符合“量其力所能至”的育人理念的。比如,稳步层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发展层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基础层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下面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发展层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稳步层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练习输入数字是为了以后学习智能ABC做准备)。
三、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分层教学法。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在课堂教学中,对稳步层的学生应少讲精练,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拓展,重视内容深化,培养其良好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对发展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同类强化,注重课本上的内容教学;对基础层的学生则放低起点,降低要求,做到浅讲多练,查漏补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扶”为主,“扶”中有“放”。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 的方法后,让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基础层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稳步层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四、课堂练习中任务分层,按层达标。
课堂练习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作业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信息技术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难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别设置。如果难度对他来说过高,就会越做越没信心,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增加了心理负担——“吃不了”;如果难度过低,学生又会越做越没挑战性,慢慢地失去成就感——“吃不饱”。所以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能力的情况下,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作业,包括: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提高题主要面向稳步层,他们一般学习能力较强,所以设计一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稳步层必做,发展层有时间选做,基础层不要求;巩固题主要面向发展层,一般是教材上的习题,发展层和稳步层必做,目的在于强化技能,巩固操作;三是基础题,是根据基础层的学习能力设计的简单题目,要求全体学生都做,稳步层可适量少做。在学生操作的时候,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分层辅导,如:对基础层多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可以是在“小老师”或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电脑操作,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进而学会思考;对发展层
可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学习,逐步提高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对稳步层则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其独立思考、教师个别点拨,拓宽学习知识面,以此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力求使稳步层吃得饱、发展层提得高、基础层吃得下。比如:在做将一个文件从C盘复制到D盘的练习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可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稳步层的学生,要求掌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发展层的学生要求掌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五、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由于学生因个性差异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因此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及提高的幅度,相反可能会挫伤底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基础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抛弃自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发展层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稳步层采用竞争性评价,坚
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超越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层次),使他们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我想,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将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多方面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使师生在共同发展中彼此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当然我也知道分层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挑战,需要教师投入精力、投入热情、投入智慧,才能在共性协进与个性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与支撑点。【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2002.9.20第4版
2、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
第二篇: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下面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练习输入数字是为了以后学习智能ABC做准备)。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在教学八年级《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计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详细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
(三)、课堂练习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在做比如将一个文件从A盘复制到D盘题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中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四)、测验分层 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上一頁 123下一頁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即基础性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是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二、分层教学的实验
我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把七年级、八年级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级,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的呢? 首先,我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兴趣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我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
1、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2、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3、课堂练习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我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4、测验分层 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出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做。
5、教学评价的分层 我采用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使优等生课课都吃得饱。分层教学开展之后,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跃了许多。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篇:论文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思考
姓 名:刘方方 单 位:新安县紫苑小学 电 话:*** 邮 箱:360449728@qq.com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思考
姓名:刘方方 单位:新安县紫苑小学 电话:***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提出了要求。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因素、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分层教学被适时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目前来看,各种形式的分层教学,成为解决这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谈谈个人对分组与分层教学的理解及实践体会,希望更好地增进教师对分层教学的理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实践活动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新课标考虑到有诸多因素所造成学生的差异,强调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面对新课标,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是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生活体验的差异等各个方面。之前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往往是基础好的学生等基础差的学生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这就使得前者因为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后者又因为太难而丧失信心,如此恶性循环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直面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实践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认识和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学习,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要求教师对应各级教学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来进行”。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调和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主张将集体讲授或谈话与个别化教学和小组教学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既顾及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的有效模式。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其主动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孔子培养的七十二贤人,是集中授课因材施教的成就,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分层教学这一教学理念。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重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弥补了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小学生在由幼儿园到少年时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分层教学思想,意义更深远。其原因在于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除了有常规的差异外,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1、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并相应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组。教师通过交谈、观察课堂表现、测验等手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在学习上很努力,电脑水平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也往往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A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B、C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重点培养B层学生的上进心和C层学生的自信心。
D层:降低学生的起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自信。在着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3、教学方法的分层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A层:采取“导学”的方法,大部分情况下有老师指定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构建电脑知识结构;进行个别化指导,鼓励“冒尖”,使优生更优秀,而且在他们的积极带动下,努力争取集体优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展开竞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现在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人机交流环境的同时,鼓励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加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B层:采取“帮学“的办法,在上课时多提问,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好课,思想不开小差,积极参与A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订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等级指标,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引导好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强烈的上进心。
C层:采取“教学”办法,介入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查漏补缺,进行知识的系统和归纳;进行个别化辅导,尤其教给他们学习电脑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练习时多些鼓励和表扬。
D层:采取“诱学“方法,引入“激励教学机制”,加大感情投入,循循善诱,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和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让他们做一些浅易的练习操作,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学好电脑的信心,唤起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
4、教学评价的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由于学生因个性差异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那么评价他们的标准也应不同,对差等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学习积极向上;对优秀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谨慎、谦虚、不断优越自我。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建议
1、灵活应用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
分层教学是分组教学的细化,分组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分层教学应该建立在长远目标之上,在具体一节课中分组教学要适合一些。当然这些问题并非靠对理论的学习就能得出标准答案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灵活的应用
2、分层教学切勿搞形式主义
在优质课的评比中或者有的教师心血来潮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了临时的分层教学。可以说,这样的分层形同分组练习。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应当对已经实施水平分层的学生进行目标、内容、方法等分层操作跟进。即对学生根据基础能力水平分层后,再针对不同水平设计其不同目标、内容和方法。否则,缺少了后一环节的分层就隐入形而上学的形式。
3、注重学生心理教育
分层教学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或误解教师的某些行为。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表现,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感应,作到隐性分层和评价上的合情合理、适时而发。
4、最终目标不分层
教师在分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往往降低了对部分学生的要求。这是在实际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分层教学主要是避免“一刀切”、“ 齐步走”的传统教学方式,允许学生顺次达到教学目标。在分层教学中统一目标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统一目标的完全实现正是分层教学区别于统一教学的实质所在。统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有弹性的,它允许学生在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标期限上有所选择,也鼓励学生在统一目标之上争取实现程度上的差别,但体现基本要求的统一目标是决无弹性可言的,要求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
六、结论
分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分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教育的角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成教学具有相当客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这种方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8 [2]刘苏梅.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2009.12 [3]李宝芬.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J].时代教育,2008.11
第五篇:信息技术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的
我是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的
我认为分层合作学习是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从高、中、低各类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类学生合理搭配,积极探索问题,以好促中,以好生带后进生,从而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传统的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往往在四、五十人以上,在实施分层合作教学时,由于分成的学习小组数量过多,小组内成员过多等原因,教学过程中的分层和合作会出现困难,因而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合作教学。小班教学由于班内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因人而异,给全体学生以更多、更具体的关心和辅导,每个学生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加。因而小班化的教育方式正是解决分层合作教学中前述突出问题的办法所在。根据我校课题研究的主课题《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笔者进行了《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合作学习》的研究。本文就小班化教育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实施分层合作学习谈点个人实践体会。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做法
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小结(拓展练习)等环节。如在教学《让胸牌漂亮些》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具体操作时可分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尝试设计、学生设计练习、反馈评价拓展等。
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出示上节课学生自己绘制的胸牌和范例胸牌。提问:你观察这两组不同的胸牌后,有什么发现?通过两组胸牌的强烈对比,激发学生学习设计胸牌的兴趣和欲望。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第一层次的学生只要说出两组胸牌的不同点,第二层次的学生能简单概括出不同点的具体方面,第三层次的学生则要求能说出如何使用画图工具进行胸牌的设计美化等。
合作尝试设计 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指名不同层次的多位学生上台协商分工、合作,设计完成“教师胸牌”的任务。四名上台学生经过协商后,一名负责版式设计、一名负责颜色处理、另两名负责内容和修饰的处理,各自完成本层次水平的任务。
学生设计练习上台学生的合作尝试设计,拓展了其他同学的思维。在和谐美妙的背景音乐下,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采用不同的操作设计方法,设计出版式、颜色、内容、装饰等各不相同的漂亮胸牌。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原有的基础,完成本层次水平的作品。对个别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某层次水平的作品。
反馈评价拓展 先请学生介绍自己胸牌设计的方法和特点,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在评价时,不仅看作品设计结果,也要对作品设计过程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并将优秀作品打印成稿,送给设计者。这是对学生自主设计、创新精神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布置新的更高层次的任务,进行拓展训练。
这样,经过小组合作探索,学生自主设计出自己的胸牌,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及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巩固当堂所学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表现,适当调整学习进度及不同层次小组的人员,并由各组自己归纳出应该注意的问题及重点等,要及时对学生取得的成果加以肯定,对于难点或重点,还可通过变式训练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二、分层合作教学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课程,在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合作学习中,应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达到这一点要求,必须做到: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客观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现有教学条件、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适当的课堂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如何客观、公正和科学地把握学生层次是首要工作。具体在课堂操作时,我采用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层前向学生讲明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使每个学生能够客观、愉快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并且告诉学生要向着哪些方面努力,就能跳跃到更高层次或同层次的更高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依据设计问题,制定符合各小组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优选课堂教学方法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可以采取形象教学法、比喻教学法、游戏学习法等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但也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因此,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应该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将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如进行指法训练,小学生对此兴趣相对较淡,学习自主性较差,而键盘指法又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所以必须设法让他们自觉地练习。在练习时,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开展竞赛。学生间的语言更贴近,相互间更能沟通,因此,学生在这种以集体自主活动为主、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下,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且自始自终都在愉快地学习。
三、分层合作学习的成效及需要探索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合作学习的尝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通过因特网进行分层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因特网辅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协作竞争,可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但这要求有一系列适于学生探究的主题任务,以及开放的空间和时间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实验研究,同时也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