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文章结构和语言鉴赏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板书:(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
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
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 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3 分钟)
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
生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生2:概括。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
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生沉默)
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
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
生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好在哪儿?
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
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
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
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
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
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
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
生1:简练。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
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生1:有哲理味儿。
生2:精辟。“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生(部分):夸张。
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真实。
师:(板书:夸张—— — 不过度)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
生(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形象生动。
(师板书:议论—— — 不干枯)
【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 — 所谓“议论—— — 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
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投影)
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
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
生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
不同点:
1, 《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
《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
2, 《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
《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
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贾谊33 岁忧郁而死。(学生笑)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 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文”真的如“其人”吗?
(生读《过秦论》思考)
生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
生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
生3:很有男人气,“文”不像“其人”。
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
生:(齐声)阳刚气。
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
师生:阳刚之文。(板书:阳刚之文)
师:《阿房宫赋》呢?
(生思考)
生1:脍炙之赋。
生2:华美之作。
师:哪个说法更好?
生:(几乎异口同声)华美之作。
师:好,“华美之作”与“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板书:华美之作)
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
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
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
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
附板书《阿房宫赋》 杜牧
一、赏结构:
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二、品语言
三、作评价:
夸张———不过度
《过秦论》———阳刚之文 议论———不干枯
《阿房宫赋》———华美之作
〔教学后记〕
备课思路与构想:
①为什么选定《阿房宫赋》作研究课?
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忽视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鉴赏。即使讲,也只是给结论,几乎没有鉴赏过程,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二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文言文约占40%,《阿房宫赋》既是文言文,又是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研究教法的价值。
②为什么从“鉴赏角度”解读文言文?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于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
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思路是什么?
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二篇: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 陶磊
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
(幻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请齐读一遍。(纠正错误字音“王”,应读为“wàng”,意思是“称王”)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什么为本?(学生回答:“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看一看他对这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秦王朝的盛衰荣辱有何看法。
(幻灯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学习杜牧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高尚情怀。)这里既有知识目标,也有情感目标。
(幻灯:阿房宫图)
阿房宫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幻灯:赋,铺叙。特征是“铺采摛(chī,舒展,铺张)文,体物写志”。形式上:“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内容上:“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结尾议论,寄托讽喻。)师:二者的关系是?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幻灯: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过导学案的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下面就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幻灯: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接下来大家就自由诵读课文,有两个目的:
一、把字音读准,二、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由诵读三分钟)好,下面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一要整齐,二要读出气势,争取读出感情。(学生齐读后纠正字音)接下来回答刚才的三个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一下。(讨论两分钟)师:文章分为几部分?生:两部分。师:前面是“体物”,后面是“写志”。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生:阿房宫占地广,楼阁高。师:我们分析课文要从文本出发,不能架空分析。这些特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覆压三百余里”,说明占地广;“隔离天日”,说明楼阁高。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说明什么?生:楼阁密。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又说明什么?生:高。师:彩虹还能说明什么?生:七彩,漂亮。师:对,不但写出了形态的高大,而且色彩绚丽。师:从“歌台暖响”到“而气候不齐”呢?生:从心理感受上说。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生:阿房宫。师:对,就是宫殿。(板书:宫殿)师:住在阿房宫里的都是些什么人?生:皇帝,还有妃子。师:对,第二段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什么?生:妃子们从哪里来。师:也就是来历。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是她们在做什么?生:梳妆打扮。师:有什么感觉?生:很奢侈。师:仅仅早晨起来梳妆打扮就如此奢侈,那么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穷奢极欲可以想见。她们漂亮吗?生:漂亮。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尽态极妍”。师:对,“妍”的意思就是“美丽”。打扮给谁看?生:秦始皇。师:见得着吗?生:见不到。师:你怎么知道?生:“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师:秦始皇自十三岁继位为秦王到四十九岁逝世,总共在位三十六年。这说明妻子终生没见过丈夫,她们幸福吗?生:不幸福。师:她们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背后的苍凉。这段话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生:妃子。师:对,就是美人。(板书:美人)师:我们来阶梯教室上课,先看到屋子,还有在座的同学和各位老师,可是没注意到投影仪、讲桌、桌子和椅子,这些是什么?生:摆设。师:对,这是陈设。阿房宫的建筑、美人都介绍了,该介绍什么了?生:宫里的陈设。师:都有什么?生:金银财宝。师:从哪里来的?生:六国。师:六国的珍宝从哪里来?生:从百姓那里来。师:你怎么知道?生:“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师:六国的财富集中于秦,“倚叠如山”,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低贱到什么程度?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师:翻译的很准确。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护官符”中的话来说就是“珍珠如土金如铁”。(板书:珍宝)秦始皇过着奢侈的生活,可老百姓也想过好日子,为什么搜刮起来锱铢不留,用起来却挥金如土呢?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极力铺叙阿房宫宫殿之奇、美人之众、珍宝之多?生:是为了说明秦始皇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师:这种生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生:搜刮民财。师:对,带来了什么后果?生:“使天下
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师:这句话包含了哪句俗语?生:敢怒而不敢言。师:写出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秦统治者知道吗?生:不知道。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师:最终导致什么恶果?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师:秦终于自食其果。那么第三段的重点是什么?生:秦朝灭亡。师: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奢侈。师:(板书——(秦)奢侈亡国)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吗?生:不是。师:对,如果是那样的话,这篇文章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历史上总结历史教训的名文有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他总结秦亡的原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北宋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杜牧的这篇赋却另有深意。大家一起读第四段。(学生齐读第四段)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话是不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生:没有。说明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师:下面两句话中都有“使”,是什么意思?生:假使,表示假设。师:做到了吗?生:没有。师: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不爱其人。师:六国不爱其人,终于灭亡;秦不以六国为鉴,自食其果;如果唐朝的统治者不以秦亡为鉴,又会导致什么恶果呢?由此可以感受出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真是一声长叹!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生:要吸取秦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师:(板书——(唐)勿蹈覆辙)《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回答。生:前半部分是“体物”,后半部分是“写志”。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师:(板书——体物、写志,基础、目的。)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借古讽今。
师: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幻灯:“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品味这种美。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并画出来,说一说精彩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我们一起来品读精彩而优美的句子。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特点?生:简洁,概括。师:对。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中间经历了漫长的一百余年,但一百多年的历史仅用了六个字,可谓高度凝练。这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阿房宫位于现在的哪个省?生:陕西。师:可是为什么“蜀山”光秃了?生:因为四川的木头好。师:对,还因为什么?生:附近的木头都被伐光了。师:交通方便吗?生:不方便。师:蜀道难„„生:难于上青天。师:还能想到什么?生:路上人会受伤,还可能会死。师:当时运石工匠有首歌唱到“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可以想见阿房宫的庞大,秦始皇的骄奢;可以想见建造的过程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百姓的生命。如此多的内容仅用了六个字,可见其高度凝练。但是赋体文章的特点是铺叙,这在第二段的哪几句话中可以体现?请全体女同学一起读一读。(女生齐读“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这几句话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都有哪几种?生:比喻、排比、夸张。师:仅仅截取了美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晨起梳妆,却间接写了什么?生:美人之多。师:实际上在写谁?生:秦始皇。师:对,实际上写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真是“意在言外”。更能体现赋这一铺叙特点的句子在第三段中是哪几句?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全体男生齐读“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生:排比,夸张。师:还有吗?前半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物?生:阿房宫中的。师:后半句呢?生:民间事物。用的是对比。师:对。这样一来形象的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同时也指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再来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该怎么读?(学生试着带感情去读)“可怜”是什么意思?生:可惜。师:与开头那句话照应?生:“阿房出”。师:仅用了四个字就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真是简练至极!作者该描写时挥墨如泼,毫不吝惜;该概括时惜墨如金,高度凝练。既放得开又收得回,大家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当然,这篇文章中最有警示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师:这句话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北宋的欧阳修对此有精辟的总结——(幻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朝代包括当代借鉴!
本节课我们一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还品读了文章的语言,这都便于大家很快背诵。另外,在学习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高尚情怀。
师:下面还有五分钟时间,请大家当堂背诵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师:大家一起背诵最后一段。(学生集体背诵)(幻灯:1.总结本课文言现象。2.背诵全文。)师:这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谢谢大家的合作,再一次感谢大家!
2010年10月16日
第三篇:《阿房宫赋》教学实录1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授课人:黄厚江
师:今天课前有点小意外,耽误了同学一点时间,也延误了听课老师的一点时间,黄老师先致以歉意,不过在这个小小的失误的环节中,我也看到了我们班集体非常的优秀,同学们先是安静的坐着,然后再唱起了你们熟悉我不熟悉的歌声,如果熟悉的话我也跟你们一起唱了。我本来想利用这一点点时间,介绍一下我自己的名字,作文素材,因为名字介绍我跟我们教高一的新同学,最多的介绍过两个星期,最短的也介绍了一节课,所以课间一点时间不要叫黄厚江三个字讲一个字还没说完,又要上课,对不对?而且我也担心分散大家学习的注意力,心里老想着黄老师的名字,那可能就有一点影响了,所以我就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我就看着同学们,我觉得这个班级真是非常优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著名的、经典的文章《阿房宫赋》,都知道了对不对?好的,同学们有没有预习? 生齐:有
师:对,预习了,好的,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哪一位同学举手,我能今天耽误了一点时间,我们节奏快一点,可能效果更好,哪位同学主动说一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哪位?
生(举手):我就是先对照书本看看生字读音,因为古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再对着书本下注释加上自己的意思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上课时假如老师翻译时可以对照自己,还可以考虑一下文章中心句是哪一句?还有总结比如说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师:好的一下子,想不起来那么多,也不要紧,反正我们马上还要共同学习的,没有就请坐。这位同学预习的非常认真,做了三件事,一个是看注释、记作业,第二个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第三个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好的,黄老师对他的内容理解还比较正确,有没有同学除了这三件事还做了他没做的事情?请举手,就我预习做了刚才那位同学没做的事,有没有?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啊,其实大家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你说看了注释理解意思,然后听老师讲,对照一下,如果老师不翻译怎么办呢?你说对照老师的翻译看理解是否正确,如果老师不翻译呢?
生:(学生窃窃私语)下课以后再跟老师讨论。师:那我就想现在和你讨论。生:现在可以大家一起讨论。
师:你真聪明,大家伙一起讨论,那我们现在就大家伙一起讨论。同学们预习的时候对照注释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有没有遇到问题? 生:(没人举手)
师:像这样的文章详细的注释可以做到没有问题,如果再动脑筋还会发现问题,有没有同学对照注释看课文的时候发现问题的,有没有? 生:(没人举手)
师:都没有哦,大家都很自信哦,自信注释,自信自己,一个都没有?那黄老师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看第一小段最后一行,我们同学都很认真,书上写的密密麻麻的,最后一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里的“气候”怎么理解?跟我们今天常说的“气候”是不是相同? 生:不一样。师:哪里不一样?
/ 8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举手)咱们平时说的"气候"是天气的变化,但是书里的是用"气候"来表现阿房宫的盛大和宏大的气势。
师:好的,这位同学解释的还是比较清楚,我们今天的气候应该是指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之内、比较长的一个时间之内气温等等变化的特征,这位同学说这里的“气候”是表现阿房宫的宏大,那么对于后半句的意思理解不同的有没有?有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举手)我觉得它还可能指人的感情,不同的人的感受,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在那样一个宏大的高楼大厦里就觉得过着骄奢、舒适的生活,然而对于那些宫女就会觉得很凄清,他们的生活应该是一个对比,截然不同,突出宫女的凄冷的一方面。
师:请坐,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丰富,如果能把你的理解表达的更简洁点会更好,现在我概括你的理解就是写宫中的不同的宫女的感受,现在有两种理解,我想听听大多数同学是什么意见,一种意见是强调阿房宫很大,有篇课文叫《天山景物记》也是的,一爬天山在下面是夏天,然后上面像春天,然后像秋天,然后山顶上像冬天,说明这座山很高,这里是说阿房宫太大了,这个宫是春天,这个宫是夏天,这个宫又是冬天,这是一种理解,第二种理解说这位同学刚刚讲的是不同的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现在倾向于前一种理解的同学举手,没有吗?刚才那位女同学你也改变主意了吗?
生:因为我看到前面“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就觉得它不是仅仅指的是面积的大小。
师: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会非常优秀,非常出色。首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能够反思自己的想法,乐于接受觉得更好的想法,太优秀了,课文内容我们再动脑筋问题会很多,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黄老师就不能一一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了,比如在后面有一句“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你们找到了吧?好的,哪位同学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有注释,借助注释理解文本,没有注释怎么办呢?往往同学们喜欢关注注释,好的,没有注释的地方也要动脑筋,哪位同学主动主动一点,我们加快点节奏,有哪位同学跟下节奏?一个两个有吗?我们不能总是让刚才两位同学发言,他们又想发言了,我看出来了,其他同学呢?同位,你能把这句翻译一下吗?
生:就是指如果没有那些珍宝就从其他国家运输过来。
师:好的,请坐,“如果没有那些珍宝”这里“有”很值得推敲,大家先回答我刚才那个问题,如果没有注释,那你翻译一个句子主要看什么? 生:前后文。
师:对,非常好,上下文,看上下文以后把前后之间的关系理顺,特别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这个句子补出来的主语是什么?刚才那位同学忽略了这个问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进行一次翻译?这位男同学。
生:我觉得应该是六国的金银财宝一夜之间就没有你人呢管理去拥有了,全部都被秦国。。。
师:“输”什么意思? 生:运。
师:对,运输运输,就是运到这里来了,“其间”是什么地方? 生:阿房宫。
师:对,非常好,“有”呢? 生:拥有。师:很好,那些六国的君主们拥有这些珠宝,这些珠宝运过来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有”还可以翻译成另一个更贴切的词,除了拥有?当然这个词是可以的。生:占有。师:也不错,还有呢?珠宝珍贵的都是来作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对不对?可以用哪个“有”?
/ 8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享有
师:对,六国一旦不能享有这些珠宝,这些珠宝都被运到阿房宫来了。那么其他还有很多地方即使有注释,也值得我们推敲,比如说有一个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我不和同学们讨论了,大家回去看看不同的资料,不同的资料对这句有不同的注释,不同的注释有不同的理解,那你推敲一下看看哪一种你认为更好,这对我们理解文本有帮助,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帮助,当然黄老师今天不能和你们一一再讨论了,我只是告诉你们一:预习课文除了根据注释弄清字音,理解字词,还要发现问题,第二:还要能够根据上下文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解决问题。一般说,高中教材类的文章,大家自己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文意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但理解文意后我们还可以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说,这篇文章黄老师读的遍数肯定比你们多一些,每一次读文章在我脑子里就变得短一点,读到最后是越来越短,就变成了一段话,这段话黄老师把它写出来,大家来看一下(幻灯片)(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我留了那么多括号,知道干吗吗? 生:我们来填。
师:你真聪明。下面希望同学们和黄老师合作一起完成这段缩写的《阿房宫赋》,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填,不一定挨着来填,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全体: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相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全体: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出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 8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生全体: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师: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文里去,你们从课文里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其势之雄大” 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不难,找好就抬头看我,一抬头就意味着你找好了,不要我们有同学吓得一节课都不敢抬头。学生看书。
师:好,有没有找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一个组的同学交流,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参与,看他们找的是不是正确。找句子也有难度的,哪位同学先来说?(指名)你找到的是哪里?
生:我找的是第一小节。师:你把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没人举手)从众是个可怕的心理,自己要动动脑筋。生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了,你说说。
生:我觉得绝大部分都是,但有些句子不是。师:那你说说不是的。
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不是,表现宫女的凄清。师:好的,我提醒一个问题,因为刚才那位女同学特别强调从“蜀山兀”开始,我们就看“蜀山兀”是写阿房宫规模宏大吗?
生齐声:不是
师:哎,现在怎么这么多人说不是呢?刚才问有不同想法的举手,怎么没人说呢?(点名)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是。
师:哦,黄老师错误的理解了你的想法,你说它是,我可以问你两个问题吗?“蜀”指什么地方?不要看书。
/ 8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蜀地。
师:蜀地指今天的大概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师:就我们这个地方,阿房宫是在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师:阿房宫在四川?现在大家都喜欢把凡是古迹都拉到我们自己这块,心情可以理解,于史实无据,驳回。阿房宫在哪里?
生:陕西。
师:对,陕西阿房那个地方,是不是阿房宫一直从陕西做到我们四川这么大? 生摇头。
师:这位同学你怎么也摇头了呢?你不是否定自己了吗?唉,否定自己也是可贵的。好,下面来看写“宫女之多”的。第二组同学哪位同学来说说?(指名)你找到了?
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师:好,有没有其他句子写宫女多的?
生举手:我觉得“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还有“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师:好,这位同学补充了两层,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首先是第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子”什么意思?文言文的“子”有的指男子,有的有指男又指女的,那这里呢?
生:女的
师:肯定是女的,认为是的举手。不肯定別举,你看吓得一个都不敢举了。我们的学习品质还要再改善,肯定就是女的,为什么?下文有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没有哪个国家蠢的的把个男孩子抓回来当宫人。所以这个“子”是指女的,从“妃嫔媵嫱”开始,那么这句是写宫女多吗?同意是的举手,有不少意志鉴定的同学,但黄老师不太支持,刚才那同学说的从侧面能表示宫女多,但是它主要交待宫女的来由,你说六国都来了,能不多吗?是侧面表示多,但不是直接的,再看后面一层“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是不是写宫女多?
生:是。
师:有没有认为不是的?我也认为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说明皇帝太忙了,宫女太多了,三十六年都没挂上号,所以我经常发一句感慨:阿房宫最大的奢侈和浪费不是树木、珠宝,而是青春和生命。十四岁进宫,三十六年五十岁,无数的美丽的什么就这样耗费了。
那么写 “宫中之宝可谓多”的在哪里?哪个同学说说?
生:(举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好的,这回没有多大分歧了,第三组同学说说“其费可谓靡矣”?
/ 8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师:好的,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举手:还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师:好的,这句应属于建好后的生活的奢侈,体现耗费巨大的还有没有?这个跨度比较大,一般不大注意,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通览全篇,在哪里?
生:“蜀山兀,阿房出”
师:非常好。“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说把蜀山的东西都砍光了,你看这耗费多么巨大。我们学习到这里,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黄老师和同学就用几个“重”“壮”等来描写阿房宫,而杜牧却用一大片一一连串文字,哪位同学说说这叫什么表现手法呢?写宫女多,我们一句话就完了,他却用一大排的文字描绘,这叫什么表现手法?尝试说一下。
生:是不是赋?
师:是的,非常好,这个时候大胆的猜测,当然我们还要深入细致的分析。这就叫做赋,这个赋课文题目有,是种文体,但在成为文体前,它首先是种表现手法,《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类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赋者,铺采螭文,体物写志者也。就是铺陈。从我们这些句子同学们也能看的出来,大量的排比、比喻、夸张,一是更突出事物的特点,还有一点是语言有气势。下面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赋的特点,黄老师来把文章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赋”的表现效果。
师:配乐朗诵。
刚才老师诵读了全文,为了加强效果,配上了古典的音乐。现在同学们可以先自由诵读一下,有谁愿意尝试一下,选择一两个句子、一两个片段,能够在诵读中表现赋的特点。有哪位同学主动试一下?我们就读宫女多的那一节,那节赋比较典型,来试一下。
生:(举手)诵读
师:总的来说不错,就是意味的表现稍微欠缺了一点。比如“而望幸焉”这里,可以稍微慢些,表现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当然读好这一段,关键在于虚词的处理,你们知道是哪一个?
生全体:也。
师:对,大家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也”? 生全体:六个。
师:那你们体会一下这六个“也”表达的效果是否一样?有哪一个“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有没有发现?
生全体:最后一个。
师:对。前面五个“也”是表判断,而最后一个“也”更多的是强调。前面五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要相对疏离一些,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最后“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要到我这里来了”,车又慢慢地远走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皇帝看不见了,车声听不到了,我们要读出一个效果来,让我们觉得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下面同学们集体把这一段再读一下。
/ 8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集体读)
师:本文的中心段,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哪一段? 生全体:是。
师: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中的“后人”是指什么样的后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消灭他们呢?“族灭”就是“灭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家注意,这里四个“后人”的内涵、所指的对象是否一致?
生全体: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呢?哪位同学分析一下?(指名)你说说对这几个“后人”的理解。生:第一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师:是后人的后人。假如说,我们解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文章的背景,如果从杜牧写作的年代、时期来看,他写于唐,唐敬宗大造宫室,不问政事,所以这个“后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唐以后的后人”。最后一个“后人”是第三个“后人”的意思呢,还是前面两个“后人”的意思呢?
生全体:和前面两个一样。
师:对。四个“后人”两层意思,一、二、四,是指秦以后的人,第三个是指唐以后的人,是这样的吧?其实,这四个“后人”两个意思,又指一个共同的对象,是什么?
生:国君。
师:对,主要是指君主、皇帝。黄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想法也很多,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我忽然有感而发,把杜牧的最后一段改写了一下。也许是狗尾续貂——可我改写以后蛮得意的,现在呢,“敝帚不自珍”,让大家比较一下,作者写的和我写的哪一个好,好在哪里。你不要觉得杜牧写得好,黄老师也不差的哦。(生笑)现在同学们集体把这段话读一下,然后品评一下,看看哪个好。
(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下面我们齐读这一段,我读到“嗟乎”,你们就接着读下去。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生全体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这段话理解得很到位。下面同学们自由发挥,谈自己的评价,不要碍我面子。哪位同学先说说?(指名)你喜欢哪一个?
生18:我觉得都有长处。(生笑)
师:“都有长处”,还有半句话,言外之意,你们能补充出来?(教师的追问丝丝入扣。)生全体:都有短处。师:你说说看我们的长短看。
/ 8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生:我觉得杜牧写得好。(生笑)师:不要紧,你说杜牧好在什么地方?
生:因为这篇文章前面写的都是阿房宫和秦始皇的奢侈,目的是要使后人以史为鉴;而你写的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生:原文前面一半写到“谁得而族灭也”,是单指秦国破灭这件事情,而您写的范围更大一点,所以前面一半您写得好。到后面,他的思维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而您最后“得失之故,归之于天”,只是对前面再来一个总说,而他写的思想更上了一个层次。
师:这位同学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了评说。我听得出来,她更喜欢杜牧的。大家肯定还有很多想法,现在不能一一讨论了。刚才两位同学比较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你们对我不是很公平。(生笑)为什么道理呢?我就觉得杜牧从秦的灭亡、秦的奢,来告诫历代君主、以后的君主要引以为戒,但是我觉得这局限了历史思考的意义。我做君主吗?我不做。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会做君主吗?可能性也不大,是吧?所以我们这些普通的人读《阿房宫赋》,就不能从中汲取一点什么吗?这时候我就想到一开始我说的,这篇文章我读到后来就成了几个字,其实用三个字就能把全文的内容和结构都表现出来了。
现在同学们回想全文内容,或看黄老师缩写的这段话,(投影显示)在这段话里挑三个字,概括全文内容。《阿房宫赋》洋洋千言,其实三字足矣。大家想想,哪三字呢?“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谁愿意说说?生:奢、亡、鉴。
师:对。我读到最后,只剩下这三个字。课后,同学们好好背一背这篇千古第一赋,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个字。奢必亡,这是国君要借鉴的,也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要借鉴的。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 8
第四篇:高二语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2 人教版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二语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2 人教
版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板书:(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五篇:高中语文《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板书:(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
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 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3 分钟)
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
生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生2:概括。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
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生沉默)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
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
生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好在哪儿?
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
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
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
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
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
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
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
生1:简练。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
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生1:有哲理味儿。
生2:精辟。“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生(部分):夸张。
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真实。
师:(板书:夸张—— — 不过度)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
生(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
生(部分):形象生动。
(师板书:议论—— — 不干枯)
【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 — 所谓“议论—— — 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
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投影)
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
用心
爱心
专心 《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
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
生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
不同点:
1, 《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
《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
2, 《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
《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
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贾谊33 岁忧郁而死。(学生笑)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 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文”真的如“其人”吗?
(生读《过秦论》思考)
生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
生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
生3:很有男人气,“文”不像“其人”。
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
生:(齐声)阳刚气。
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
师生:阳刚之文。(板书:阳刚之文)
师:《阿房宫赋》呢?
(生思考)
生1:脍炙之赋。
生2:华美之作。
师:哪个说法更好?
生:(几乎异口同声)华美之作。
师:好,“华美之作”与“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板书:华美之作)
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
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
附板书《阿房宫赋》 杜牧
一、赏结构:
宫殿→美人→财宝
↓
托物(基础)
↓
(秦)骄奢亡国→ ↓ →(唐)勿蹈覆辙
言志(目的)
写作意图: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二、品语言
三、作评价:
夸张———不过度
《过秦论》———阳刚之文
议论———不干枯
《阿房宫赋》———华美之作
〔教学后记〕
备课思路与构想:
①为什么选定《阿房宫赋》作研究课?
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忽视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鉴赏。即使讲,也只是给结论,几乎没有鉴赏过程,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二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文言文约占40%,《阿房宫赋》既是文言文,又是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研究教法的价值。
②为什么从“鉴赏角度”解读文言文?
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于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
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思路是什么?
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