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分层教学策略,构建高效政治课堂
新课改要求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如何贴近学生是每位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的问题,还要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由于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千差万别,会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样性。若教师在备课、教学、提问、作业布置上的目标要求无差别、搞“一刀切”,势必会使高层次学生“吃不饱”,中层次学生“吃不好”,低层次学生“吃不消”。这样的教学只会使政治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贯彻落实新课改“贴近学生”的原则。怎样使学生群体与个性都获得发展,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政治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法”,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教学环节入手,在政治课堂分层次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分层教学从备课开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分层教学应从它开始。好的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分层教学在备课环节应从学生的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层次化两方面着手。
1.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所谓将学生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及自己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按教学目标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要求做到自主预习、复习,熟练掌握知识,自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中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知识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具备提高的潜质。低层是能基本上掌握大纲规定内容,课后能复习,巩固基础。同时,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和把握应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把握,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2.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教材作分层处理。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按时完成任务,有疑问的在学案上写下来,以便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提问创设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在不断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课堂教学分层助低促优
课堂教学是否分层是落实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教材,完成学案上的基础填空。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均可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其次,在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将“存疑”的地方展示出来,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及生生间的互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教材的重点。例如在学习《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可进行如下分层:低层次学生通过“一切蛋糕”感知公平的重要性;中等层次的学生利用“二切蛋糕”的体验,结合教师提供的充实材料,分析实现公平的措施;高层次的学生在“三切蛋糕”的活动中,探究如何实现和谐,即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样,利用“切蛋糕”这条线索将不同目标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迈进,高层次的学生超越自我,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三、分层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运用习题训练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在设计练习和布置作业时,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直接运用知识就可解决;选做题为综合题或探究题。这样既能激发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高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分层提问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设疑提问对唤起学习动机,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其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鉴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所在班级的实际,设计出相称的有层次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针对中国开始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提出“实现中国梦”这则材料设计两问(中等、后进生答):国务院为什么要重视环境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政府的哪些职能?设计一问(优生答):国务院上述提法的改变体现了十八大报告的哪些内容?通过这样设问,既达到提问“准而能思”的分层要求,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增强智力。
五、分层辅导培优补差
政治学科的课时数每周只有两节。利用课外的很少时间的培优辅差,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教师利用课堂提问和课余时间谈话,心目中必须清楚每个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补差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次不要求提高很多,尽量让他们“跳一跳摘得到桃子”,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因而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优时,注意思维的开发,通过面批作业试卷,加餐小练习,一方面让他们在学习上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另一方面让他们戒骄戒躁,虚心学习。
六、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低层学生侧重表扬,中层学生侧重鼓励,高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实施分层考试,试卷可设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中低层次的学生做完规定的基础题;高层学生在完成规定的题目后,可另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并作为附加分,计入总分。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优秀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政治课堂的分层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原则,又要遵循教学的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应自己学习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开展的分层次教学的尝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育事业多年,对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这一课题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并从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心得。现从以下三方面,对此课题进行详细剖析和论述。
一、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一直以来,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所采取的都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接受性学习、被动性学习,即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成为储存知识的机器,没有和教师进行学习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这种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师中心地位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丧失,学习效果也处于不理想状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学习环境中,发挥学生积极性、参与性,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此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学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将班里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组对应一个主题探究内容,如,第一组对应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主题,并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和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进行探究;第二组对应辛亥革命这一主题,并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进行探究;第三组对应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主题,并对新民主主义的过程即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探究和分析。课堂上,三个小组依次对所探究的主题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和交流。这样,我通过将学生分组并对相应主题进行探究,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专题内容有了详细了解和认知,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以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师往往只注重历史学科的“教书”功能,忽视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即要求学生只掌握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没有做过多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只掌握了历史学科的表面知识,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却没有很好的汲取和吸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历史教师应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并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系统理论知识,还应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从而将历史教育的功能全面地发挥出来。
在学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节内容时,我通过向学生详细讲述中国军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的典型事迹,以及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交流和探究,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是未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既使学生详细了解了本节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的积极进取的决心,达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总是一贯拘泥于课堂中,教学形式显得单一枯燥,教学环境显得封闭死板,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应处于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避免简单、死板的重复。”所以,教师除了必要的室内教学,我们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处于一种开放性、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如此既能使学生单调乏味的高中生活变得丰富有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在学习《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通过让学生参观当地交通博物馆和邮政博物馆的方式,对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和认识,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建立以本课内容为主题的橱窗板报,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这样,我通过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高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使学生对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认真践行新课改精神,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探索、总结各种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使高中历史课堂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S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莲峰镇中心校——杨丹平
内容摘要:构建高效课堂要做好: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二、备的策略
三、教的策略
四、学的策略
五、思的策略
关键词: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解释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中国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具体讲
1、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所付最少的劳动,靠提高课堂40分钟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
2、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二、备的策略
在我们常态的班级授课中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得以最优化的落实,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重要的前提,对课堂教学进行中的诸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要了然于胸,并做精细化处理。具体讲涉及四要素:学生、教材、媒介、教师。所以课前的准备主要是四备:
1、备学生。首先,要对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的情况搞清楚。其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得到根本性落实、在促进本课知识与技能落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有意义,而不是被动机械性掌握,是否具备相关的学习方法,若没有是否授予;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有一个先期的预设,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始终具备积极的情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根本性指标。
2、备(背)教材。首先,要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备课,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其次、指对于课堂教学要呈现材料的掌握应该很熟练,达到脱稿的水准,这样在巡视、指导,精讲时才会干净利落,不出现拖泥带水的低效现象。这样做 的目的是利于学生学会,落实好知识与技能。
3、备媒介。媒介在课堂教学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运用得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节凑,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事物的本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包括:
1、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模型、实物、提纲等,2、投影视觉辅助如电脑多媒体技术等;3听觉辅助如录音机;
4、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
4、备教师。备教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该把备学生、备教材、备媒介中考虑到的问题进行思想上的融合。在实践上,要考虑在课堂教学实际的进行中,教师自己的摆位问题,即课堂教学40分钟自己以什么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是讲授者、指导者、组织者等等要有一个先期的考虑,其次、如果条件准许,可以问问经验丰富者的处理办法,还应该看看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的杂志、书籍,是怎样进行的,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总之,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与预设保证.三、教的策略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教只是落实的一方面。那么在教的方面怎样实现课前准备的预设,并创造性的发挥呢?教育心理学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是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目前学校教学一般是按照年龄分班的班级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成绩=f(动机-即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的动机水平)+IQ(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只要做好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搞清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并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线展开教学即可。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讲述道理、勤于鼓动
讲述道理就是指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想法及时充分展示给学生,把对学生的要求讲清楚,全班学生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合拍的参与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道理时还应及时讲出所学知识的意思,让学生感兴趣,鼓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在教学进行中要尽量少指责、少批评;多肯定、多赞许。尽量用生活化语言,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成效的教育,一
般包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好胜心,以及获取成功的方法,2)设置榜样、给与方法
教学中要适时地给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要明确而具体,而且榜样的设置要具备摘“桃子”的效果,学习他(她)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通常可以选择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分子或进步明显的同学,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如教学中让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的同学总结自己的成功方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交流。这样做,一则这位同学会找到成功感和幸福感,自信心倍增,而对大多数学生则起到唤醒和激发的作用,也会沿着好的学习方法试一试。
3)适时变化、新颖别致
在教材内容不断向学生呈现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变化呈现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颖别致之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教学中语言的幽默动听、语调的高低起伏、字体的大小变化、图片的适时插入、多媒体媒介的应用等等。
4)适当竞赛、合理考试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学生能够在竞
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合理的测验和分数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熟记课文比赛、计算速度比赛等。
2、按学生思维展开教学策略
1)搞清楚原有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强调在备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弄清他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2)设计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搞清原有认知结构后,在正式有意义学习任务开始之前,应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导入新课。如在给儿童讲“鲸”以前,先通过对“人”“马”“牛”等动物特点的归纳,使其懂得什么是“哺乳动物”及其特征。当正式讲到“鲸不是鱼”这一知识的时候,儿童们理解“鲸” 的“悟性”就特别高。
3)教材的组织与呈现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分层次的概念和命题结构(命题结构——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这个结构顶端是一些包容性很大的抽象概念,结构中处于较低水平的是较为具体的概念。如我们现在常提的知识树(知识树——各门学科的辅助影像等资料)。从关于学科和认知结构的假设出发,教材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组织方式一样,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应遵循不断分化策略和综合贯通策略:
不断分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对知识进行由一般到个别的纵向组织,类似于循序渐进,相当于学生自己对学习材料的自学、尝试探索或学生讨论。
综合贯通就是从横的方面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消除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与混乱,以促使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综合贯通的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将前后出现的连贯观念表面上或实质上不一致的地方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学生在自学、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共性的疑问,此时,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
4)运用媒介促进学生思维深刻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们提到合理使用媒介,有很多好处,其中一项是增强课堂教学密度,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劳累和无效的劳动,其实这样的结果是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多了,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本质属性认识更深刻了,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数学课堂教学采用几何画板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生成过程,集合图形的拆解过程,使学生的学、看、听、练真正达到完美的结合,并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将起到积极作用,5)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一条主线,那么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然,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材料深刻的思维过程都可以视为创造性思维;一种是狭义的,课堂进行中师生关系平等、民主,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考充分、思维富有节奏,才思敏捷、创新思维得以激发,课堂充满了创造性,教师因善于发现和利用这种创造性而使课堂教学处在良性的循环的状态,自己萌生出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功感,这是教学的一种最佳境界,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课堂结束时思考还远未结束,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师的声望得以有效提升,关键是学生也会因此信心
倍生,家长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
6)实例分析。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的基本操做方式很好的体现了以上策略:
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疑阶段解决。
答疑:立足于由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十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自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
这里定向相当于先行组织者,而自学、讨论相当于不断分化,答疑、自测、自结相当于综合贯通。
3、营造和谐氛围,创设有效教学环境策略
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1)创设学生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时要提出问题问学生,有时学生也会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一部分学生惧怕回答,或部分人不愿回答,课堂的参与率就不会高,课堂也不会精彩,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牵制,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就不会高涨,教与学的效果固然不会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能创设出一种让学生不怕讲错、不怕说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敢问、敢答、爱问、善问、乐问。当然,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创设出来的,这与教师的个人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
罗杰斯曾经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那么,教师如何做,就能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能不惧怕呢?
(1)尊重学生个体,给予充分信任。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
对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否积极地学习,与教师对他的信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假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一位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地回答“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时,应对这位学生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并说“没关系,大声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就这样简单的一句信任的话语,他也行就会成功。从此,他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的几率就会高了。他的举动还会带动全班所有类似他的同学。故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要努力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不惧怕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做到教学有效、高效。
(2)融入情感,拉近距离,激发热情。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变量。经验表明,教师上课时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这种情感还能使教师在无形之中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有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轻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改变身份和学生交谈,把真诚的话语和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为有效教学打下伏笔。
有了上述两点,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得以顺利建立起来。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不是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这种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才能积极有效,才能形成团结合作、支持的良好情绪氛围,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指通过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何,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着课堂的气氛;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寓于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都属于教学艺术应用范畴。
(1)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第一,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第二,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第三,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第四,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
(2)课堂的调控艺术
课堂调控,就教学内容而言,一堂课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如何调控,就得讲究难易相同,深浅适度,快慢得当。
课堂调控,就教学情感而言,一堂课有浓有淡,有起有伏。讲课时要调控情感节奏,或热烈,或冷静,或愉悦,或悲愤,或悠闲,或紧张。在感情倾注上要起伏交替,浓淡相间。教学的高潮部分,感情倾注宜浓一点,其它部分,感情倾注则可谈一点。
课堂调控,就课堂结构而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边活动调控时间有长有短,程序有先有后,节奏有松有紧。整堂课得讲究动静交替,讲练结合,手脑并用。
课堂调控,就教学语言而言,要根据学生听课的心理和启发讲解的需要来调控,做到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断续得当,强弱有度,使学生思维时刻保持竞技状态,以取得听课的高效益。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地进行课堂调控,能使教学节奏分明,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反之,思维呆滞,注意力分散,令人昏昏欲睡。
(3)课堂导课的艺术
一堂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要扣人心弦;“主弦律”要引人入胜;“终曲”要余音回绕。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授课时要审时度势,要在开篇引导,课堂中指导,收尾诱导上狠下苦功。
(4)课堂教学风格的艺术
教师的人格、品格、师德是影响和制约教师教学风格的
决定因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浓重与丰富,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风格。教学语言的精练、精确、精妙,语速的快慢都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广大教师要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氛围,只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四导”、“五让”,即教师诱导、引导、疏导、指导,让学生读书,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议重点、难点,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让学生找答案。尽可能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和动口、动脑、动手、动情。
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营造全班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参与课堂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可以这样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东西,这节课就不能说是有效的教学。
学困生固然也有自尊心,也有荣誉感。在教学中,我们
可以利用他们的表演、组织、唱歌、绘画等方面特长,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他们对学习渐渐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班学生的有效互动,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我们不强求统一,但我们要强调创新、有效、高效;强调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总之,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活或唤醒学生思维活动的“起搏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广大教师要努力为课堂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培养出学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4、如何做好“师生互动”策略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就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这样一节课下来并不能学到(记住)太多的东西。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甚至逃课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心。
(1)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绝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动“或学生被动的动”,而要通过教师对学生深入地了解,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教材的重难点,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来展开互动。例如在讲授多边形内角和时,可以首先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三角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来猜想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进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了师生互动。
(2)积极创设情境,使师生互动更具活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上课伊始便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同时使每个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课堂营造出开放的教学情境和民主宽松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敢于挑战权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师生互动更具活力。
(3)遵循民主平等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增强师生互动。
互动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有着其独特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由于每个学生存在差异,同一个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以防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严厉的形象,要运用恰当的表情和语言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肯定。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就可以打动学生内心,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只有尊重学生,便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进而才能真正地与学生走到一起,促进师生间有效互动。
(4)、教师应搞好课堂上的“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内相互讨论、交流,让他们灵感的火花相互碰撞。作为学生在过去总是扮演一个记录员的角色,现在新课程观念要求把这种被动行为变为主动。我们在每节课可以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分组讨论本节课所学知识。
(5)达成共识
教师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就要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就有利于我们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教师自身对积极情感支持作用的重视不够和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曾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希望老师多笑,多与我们交流。”教师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感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其中的师生互动更是如此。为探寻理想的课堂师生互动状态,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践履,不断反思。
综上所述,按照学生的思维来展开教学,实质上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保证知识与技能的落实是在学生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一教学策略,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即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发
生兴趣。学习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动机,所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果。
四、学的策略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学是落实的另一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一面,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那么在学的方面怎样实现课前准备的预设,并创造性的发挥呢?诚如上文提到的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的认知结构),教是在动机和认知结构方面,所以学也不能离开,因为教起到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所以应该给学生搭设利于其调动内外学习动机,促使思维能力充分发展的平台以及授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元认知(元认知-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策略。
1、让学生进行充分尝试探索
探索是在当下使课堂教学高效的一个主要发展的趋势,讲少练多,在课堂上多以学生的尝试探索,学生自学为主,在自学的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这如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数学、常识课教学运用“四个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看一看(学生看例题)、做一做(放例题,做习题)、议一议(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
语文教学采用“几个比”的教学模式:即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3个主要环节,改为“几个比”,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一次“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
2、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反馈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会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所以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学生的吸收、消化是否高效进行小卷(作业)测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结果给以及时反馈等。
3、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家长应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等方法,了解孩子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哪些功课。不喜欢学习某些功课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一直都不喜欢。这样,就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兴趣发展的趋向,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的欲望。需要越强烈,兴趣就越浓。反之,兴趣越浓,需要就越强烈。而动机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发求知欲的需要,从而产生满足求知的动机。因此,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对小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变成自觉、强烈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对于某些内容比较枯燥无味的科目,要讲清楚学习本科的重要意义,教育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使个人的学习兴趣服从祖国的需要。
第三,针对小学生兴趣的特点,设法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的兴趣逐步趋于稳定。小学生学习兴趣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很难维持稳定,他们的兴趣容易受教师的影响。例如:某个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骤然下降。
二是兴趣容易广泛,但难于集中。小学生往往什么都想学,样样都感兴趣。他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缺乏一个中心的兴趣。
三是容易产生偏科思想,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要全面
发展的重要性,很容易受一时的喜爱而偏科。
四和教材的难度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们感到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作业负担又不重,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如果他们觉得教材内容难于理解,作业过多过深,他们感到负担重,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
小学生这些兴趣特点同他们的情绪发展不稳定有关,事实上,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绪在学习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要让他们的学习情绪经常保持饱满、积极、稳定。这样,才能使他们兴趣高涨、强烈、持久。
第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
1.增强学习科目的吸引力,可以举办一些学科知识的小型展览,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及成果展览等;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课要尽可能用儿童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
3.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4.给儿童讲清楚参加该项活动的意义,要让他们亲自动手,通过他们自己积极活动,看到自己活动的成果,通过实
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有效能的兴趣;
5.组织小学生参观、访问,使他们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6.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学习兴趣的故事,不断鼓励和表彰学生的好学精神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要做好一切,兴趣最主要。
4、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教学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近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所以对于通用的学习策略学生是应该掌握的,如阅读策略:精读策略、泛读策略、快速阅读;记忆策略:目的明确策略、积极思考策略、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策略、超额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如确认问题、确定目标、预期结果与行动、反思和评价(其实是如何思维的方法)。
5、自学后要适当运用元认知
在自学时应该鼓励学生对于自学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地方给以反思,在课堂尝试、探索过程中所遇沟坎、麻烦,使思维受阻,而导致阻碍思维能力提高产生困难的原因;导致自己课堂上心情愉悦,受到老师同学赞同的表现是什么?找出规律,从而使自己的自学达到最优化。其实对学生而言就是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学习后再想一想,冷静反思,会利于加强知识深化、内化。如题目做错了,应该及时回忆当时做题的思考过程,找出在概念理解上产生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在知识的掌握上有什么不足,以及在思想方法上有什么问题,找出避免这种失误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善于反思,从而“吃一堑、长一智”。
总之学生多尝试探索和学习策略之间是相辅相承、彼此促进的关系,一般教师知道一些,如预习、听讲、复习、小结等,但是大都不全面,随着心理学对于学习策略研究深入,教师必须对于以上学习策略有个系统的认识,并且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加以应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达到高效率,当然,以上学习通用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给予学生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实践分散零星教给,例如,《辛丑条约》内容为:①要清政府赔款;②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③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④划分租界,建领事馆。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也可以结合教师本人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体系,教给学生时有自己的特色!
五、思的策略
人的思维活动中常有一些感受和潜在的想法,思维者自己也捉摸不定,反省认知能使这类思维延伸、加深、拓宽、明确化。包括三方面。
1、教师,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应该对自己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高效有基本的判断,想想哪些做法是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高效,哪些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加以总结会很好的完善发展我们教的策略。要坚持写反思日记。
2、对于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成果(学生的成果如数学表现为一题多解)该加以提炼。也应与其他教师的比对看自己的教学与之还有多少差距。
3、把以上反思的结果应用到下一节的常态课堂教学的备课之中。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备、教、学、思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不过,四种策略的核心是学的策略、如果说课前的备和课后的思是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服务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中教也是为学服务的,因为学是主体进行尝试、探索、自学,教是主导,起到疏引、组织的作用,所以落脚点是学。四策略巧妙的融合为一体时便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即
1、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互动劳动,靠提高课堂40分钟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
益的最好;
2、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2012年5月
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具体的讲: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一种收获,一种结果。技能则是知识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指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是一个人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主要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它不仅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
与内在反应倾向,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态度是个人较为稳定的情感倾向。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
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其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名单,并说,这些孩子又很大的发展可能性。教师们甚感困惑,因为名单上的孩子有一些是差生。心理学家解释说,这只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测,不是说学生的现在,并要求老师保密。8个月后,罗森塔尔重返学校,进行第二次测验,结果令人惊讶,凡名单上的学生,无论在学业成绩、智力发展,还是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无一例外,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而这个名单,只是从全部学生中随机抽取的。
第四篇: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封川中学 邓树万 *** dengshuwan@163.con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是一门艺术,如何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打造高效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政治教学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 高效 策略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衡量课堂高效,一看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二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面对今天的学生已不能用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方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的知识点,最重要的是培养其能力。而提升教学质量的载体在课堂,只有打造高效课堂,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是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其自觉、积极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激励他们。政治学科本来抽象性,理论性强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只有这样,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才能变成现实
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是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
课前预习要做好。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并且明确任务。授课前,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朱熹曾强调:“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使思量这事合如何。”因此,读书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能记住,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只思不读,纯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一事无成,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对于高中政治课,思考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习高中政治课,没有思考,就犹如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所以,要想把政治课学好,没有思考,那是不可能的。
学练结合,学以致用。要较好地掌握高中政治知识,必须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演绎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均可以随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在口头练习和课堂讨论中逐步养成,在典型练习中巩固、提高。所以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学练结合对加强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两者结合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灵活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支撑。
所谓灵活是指课堂问题的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把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设问;也可以循循善诱,步步设疑;还可以设计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我通过精心地准备课件,精选了一些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欣赏这些图片的过程中,无形地把“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现象”这个知识点贯穿进去,学生一下就明白我的教学意图了,在讲述“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的现象”知识点时,我只用了一句话阐述“同学们,您们和动物说话的吗?”,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让我把这个知识点传授给他
们,从而让他们记忆深刻。同样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教材上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文化现象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明白文化与人相关。如此的诙谐课堂教学,学生的心神轻松,注意力反而集中,其知识点的掌握具有持久性。再如, 例如,在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用FLASH给学生展示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尽管学生对这个典故比较熟悉,但看完后还是忍不住哄然大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立即设疑:白马是不是马,马是不是就是白马?白马和马是什么样的关系?虽然这个问题很简单,设置的目的只不过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思维。学生思考回答后我立即又逐步设问:(1)白马和马谁是特殊性,谁是普遍性?(2)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白马一定是矛盾的特殊性,马一定是矛盾的普遍性吗?如不是请举例说明。(3)结合马和白马的关系说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白马和马的关系易于理解,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不在困难,而且还比较形象。又由于这个典故比较有趣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知欲望。我通过这个典故,设计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递进思考,积极探究,不仅帮助他们愉快轻松的掌握了知识,而且还锻炼和提高了他们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灵活设计问题,课堂教学才能高效。
四、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打造高效政治课堂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养成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只有这样,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才能变成现实。
主动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是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开展课堂讨论甚至辩论。这样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政治课堂实现高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政治老师需要提高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参考文献:
[1]王彩云.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2]庄玉茹.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第五篇:《优化初中历史35X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素质教育优质高效课堂.
《优化初中历史“35X”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素质教育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研究阶段总结
(二)关于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评述能力的培养
沂州实验中学历史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依然采用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旧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新课改的推进,历史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其中,正确评述历史人物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中学生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尚不全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不了解人物评述的方法要领;加之今天许多历史题材的书籍、电视剧对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观歪曲,学生对历史人物缺乏科学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去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科学评述历史人物的能力。可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和正确评述历史人物,顺应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自己的探索与研究,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两方面谈一下培养学生历史人物评述能力的具体指导策略。
一、理论指导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历史人物。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或事迹,很多学生耳熟能详。但涉及到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大部分学生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评价时倾向于照抄课本,缺乏自主性、规范性和层次性。对此,我总结出以下“三步走”:
第一、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
初中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大部分是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与外交家。学生在评述人物时,首先应明确说明他们的社会称谓。如:“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郑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与战略家”。简短的一句话,可以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地说明人物的社会影响。
第二、简述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社会活动来论证评价其功过是非。因此,需要把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历史活动或事迹,简明扼要地罗列出来,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基本方法:
1、分阶段列举
如唐玄宗的主要活动概括如下:
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任用贤能,发展生产,提倡节俭;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因此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2、分方面列举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以概括为:
(1)政治: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治理黄河。
(3)文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太学。
(4)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民族关系: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6)对外关系:开辟丝绸之路。
除此之外,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也可采用此法,如孙中山、拿破仑等。
第三、阐明个人对人物的看法。这是评述历史人物的关键部分。
即历史人物的哪些活动值得我们肯定或否定?对这个历史人物,你最终的评价是什么?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精神品质或得到什么启示?这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的关键一步,体现了“论从史出” 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学生评价“周武王”时写到:“我觉得,周武王是一位真正的明君。他能在纣王暴行时期,挺身而出,领导人民摆脱困境,为人民开创幸福。从中,我得出一个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周武王的作为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诚恳平等地对待他人,要乐于助人。”
以上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去评述和掌握历史人物。
二、实践操作
正确评述历史人物,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的评价要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对具体人物做出科学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离不开一系列的实践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㈠抓好课堂上对历史人物的教学
现在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时,课文中附带了必要的人物图片和引文(或诗句),这就为人物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人物图片,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加以描述,增强人物的形象直观性,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边观察图边讲述,“这位英勇的爱国将领,穿着威武的铠甲,双目炯炯有神,刚毅的眼神怒视着荷兰殖民者,面对外敌的坚船利炮毫无畏惧,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生动的讲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引文,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去品味,学习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感悟崇高的人格魅力。如讲“戚继光”时,引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戚继光不恋官场、一心为国、淡泊名利的高贵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㈡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不可能单纯地进行历史人物的教学。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序设计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1、布置开放性作业,书面评述人物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⑴选定人物,学生自评
每周末,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从本周学习过的课文中,自己选定一至两个重点历史人物,结合课内外历史知识,遵循人物评价的基本要求,予以合理评价。字数150字左右。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课内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整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课外历史资料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⑵教师批改,个别指导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评价作业,及时认真批改,随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标画出其中的精妙语句,打好批语,以“表扬鼓励”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其中,对有应付心理、写作不规范、不得要领的学生单独谈话,晓之以理,使其认识到学习历史人物的重要意义。
⑶展示交流,师生共赏
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展示个别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介绍写作技巧及经验,其余学生观摩学习,以便吸收引用;同时,将较差的、出现典型错误的评价作业,实行匿名展示,引导各小组内部相互讨论存在的缺陷,以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写作中的类似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在这种不断的模仿学习中,逐步提高评述历史人物的能力。
⑷展览佳作,集结成册
将师生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及学校网页上集中展览,便于全校师生的观摩借鉴。最后,将这些成果集结成册,予以保存。以上方法,是我在课外提高学生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学生共评价了25个历史人物,并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作品。很多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书写和表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历史人物碑刻或遗址
周末或假期,带领学生到“临沂广场”、“王羲之故居”、“银雀山竹简墓博物馆”等地,观看左宝贵、颜真卿等人物的雕像,分析人物形象,并回顾历史知识,加强人物在学生头脑中的鲜明形象。参观结束后,学生从中选取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物写观后感。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人物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为现实生活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教育宗旨。
3、编制手抄报
每个学期的历史课程学完之后,教师根据新课标选定三至四个重点人物,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制手抄报,一般一学期一次。如“三国人物荟萃”、“近代风云人物”、“新中国的建国功勋”。不限制作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教材内容,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学会区分历史现实和文学作品的异同。
4、开展辩论会
在历史活动课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辩论会”。引导学生围绕有争议性的特定历史人物,结合课内外知识,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如“走进秦始皇”、“武则天之我见”、“洋务派的历史作用”。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以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目前取得的成效
㈠课堂上,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理轻文”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历史本身的过去性、容量大的特点,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仅为“考高分升好学而被动去学”。这种消极思想,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在培养学生正确评述历史人物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展览佳作、辩论会、手抄报、实地参观人物遗迹等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历史学习的快乐,课下养成了阅读历史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课堂上认真听讲,踊跃发言,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出发,有一定的深度,改变了以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不良状况。特别是,课堂上“合作探究”环节,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激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㈡考试中,学生的考试能力普遍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分析、解决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初学历史,许多学生浅薄地认为“学好历史非常容易,多背背就可以了”。殊不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考试题目侧重点有所变化,由以往的知识考查到现在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以往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博得高分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学生想要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外,更要学会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都需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历史人物教学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延伸,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有意识地去培养历史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考试能力的提升上。
如下面关于“武则天”的选择题:
一代女皇武则天传奇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争议和思考。有关武则天的说法,你认为有失偏颇的是()
A.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B.在治国方面,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C.滥杀无辜,昏庸残暴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这道题目,虽有一定难度,但几乎没有学生回答错误。
㈢现实生活中,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认识和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从正面人物身上,学生能学习到多种高贵品质,继承发扬优良的历史传统;从反面人物身上,吸取惨痛的历史教训,避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弯路。如学生能从“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英雄人物身上,感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如,通过商纣、隋炀帝等暴君的暴政亡国,周武王、唐高祖的仁政治国,学生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充分意识到国家兴亡与民心向背的密切联系。
由此可见,学生认识和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平时的学习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还对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等,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文范 ,李治亭.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人物评价[J]史学月刊, 1982,(01).[2]简桐.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J]史学月刊, 1987,(03).[3]李志龙.历史人物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才智, 2009,(15):171 [4]苏双碧.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 1999,(01).[5]刘加丰.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初探[J].黑龙江史志, 2009,(01):18,20
200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