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三种学习理论的认识
对三种学习理论的认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连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认为心理活动是午饭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㈠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 ⒈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⒉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⒊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㈡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⒈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形成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⒉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他的“猫开门”实验证明: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是由刺激情景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连接所构成的。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⒊斯金纳认为人所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的,即随意的有目的的自主行为,即便存在引出这些反应的刺激,它们在学习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他认为,不管有没有刺激存在,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而且可以通过强化或实施强化的环境控制反应,人们称之为强化理论。㈢个人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观点是强调学习是由外部刺激而引发的人们的反应,也就是说人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的刺激,而引起自己做出反映的过程;学习是人们通过自己错误的经验而获得领悟的过程,类似于人在积累经验的基础是所获得感悟的过程;学习是人有意识和目的的想要做出某种反应,并通过不断的强化和环境的设置,使这种反映在相同的环境中逐渐强化,并永远被人深刻记忆的过程。这些观点都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内部心理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机械的过程,没有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挖掘出人所具有的潜力,更没有突出人的个性意识与特点,因此,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他们注重结实学习行为的中间目的,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
⒈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题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⒉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⒊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的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主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㈡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⒈苛勒认为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映的简单联结,学习是通过对学习环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是通过有目的的主动的了解和顿悟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完形。他还认为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是通过“突变”学会的,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
⒉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他的认知发现说。他认为人是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生,学习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3.加涅认为学习实质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的过程。㈢个人观点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种情境中了解目的物与环境物的关系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由于某种情境而引起顿悟的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在了解学科基本原理和结构后,灵活运用到各门学科,在自觉的学习中总结探索和发现知识、原理和规律,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是将进入大脑的信息加工储存。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是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㈠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够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⒊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⒈随机通达教学 ⒉抛锚式教学 ⒊支架式教学 ㈢个人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构件出来的,它更关注的是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新发展,对学习和教学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总之,三者各有长处和不足,教学和学习中可以批判的吸收和使用各种学习理论,将各种学习理论结合,灵活用于教学和学习中。
第二篇:主要的学习理论流派包括哪三种
主要的学习理论流派包括哪三种?它们的主要观点有何不同?
学习理论的流派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种。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并在每一步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主要代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等。
认知主义把学习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主义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与行为主义相比,重点放在引发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认知主义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主要代表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者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既不是预先生成的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
第三篇:学习理论
且行且吟,且说且忆
教育技术系1117500034石静
时光荏苒的感觉,居然在大学都能体现出来,我想,是否是因为平时过得太充实了呢?这个想法还没来得及成型,就夭折了。而对于《信息处理》这门课,我收获最多的,当算是在仅仅6次课的时间,就遇见了4位不同的老师。
有一点点幸运哦,在下午最后四个名额的时候,我选择了这门课。原因正如所有讲述这门课的老师们想的那样:好过,又没有考试!!仅仅是只用上六次课,就足以让我心动了。可是起初因为选课时感觉上学期的学分已经够了,于是就没选。当下定决心补选这门课时,立刻选课成功了,确实让我兴奋了一下。后来赶到教室一看,天哪!怎么会满满一屋子人啊。从没想过《信息处理》这门课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可不是因为老师的原因啊,当时想的是,一般在小教室里上课的,最多就三、四十个学生)。
都说先入为主,这一点仿佛在我对老师的印象中有些许分量。赵老师,是我们这门课最先登场的老师。她总是微笑着,给人宠辱不惊的感觉。在第一次课上,我坐在第三排,属于离老师比较近的位置了吧。也正是这样,我在这次课上学到了一些知识。同时我感慨,真是选对了啊!和《光电世界》联系密切啊,还能互相贯通,互相复习。然后在这样说的想象中,3节课的时间悄悄溜走了。在课上,赵老师说:“我知道很多同学选这门课不是因为喜欢这门课,而是因为它的课时短,并且不用考试。”在那一瞬间,我就感觉真是说到了大多数人的心坎了。终于明白,老师对学生有多么的了解了。
后来的几次课,我都坐到了教室的后面几排。原因老师也非常清楚。因为想给自己放松的机会,不想在老师眼皮底下搞小动作。于是,课上偶尔玩玩手机,再偶尔看看远处的屏幕,一晃,时间就到了下课铃响了。
而第三次课,是我上大学以来最忐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请假没去上,要准备英语四级考试。在《信息处理》课的那段时间,心里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总是在想:老师会不会认为我在逃课?我不去上课怎么行呢?大学期间第一次没按时上课的经历让我忐忑了几天。在第4次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责备我,我的内心才算是踏实了。
第四次课,也并没有完整地听完,因为18:00有一个英语讲座。不过呢,听完后,还有时间,就回教室去听了《信息处理》课。说实话,老师讲的真的很生动,PPT也恰到好处。或许是因为听课的女生比较多一点,很多人都说比较能接受女老师讲的内容。也许,是因为女老师看起来比较温柔,而且,总是带着笑容吧!
后来在和老师的短暂交谈中,才明白,原来老师在看待学生不愿意听他们的课时,并不是数落学生的不是,而是反思自己的问题。他们在想,为什么学生不愿听我的课?是不是因为课程太无聊了?还是仅仅因为自己讲得不是很好?
第五次课,仿佛已经让我们大多数人看到了希望。因为还有一周,就停这门课了。光是心里想想,就够乐一阵的了。并且,老师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论文不用写得太深奥,尽量写写上了这门课的感受,不用纠结要写得专业,写得精辟才能拿高分。”当时我就听到了很多人感慨:“真是选对了啊!”我其实,也带着这份侥幸,毕竟,我对信息这方面,再没听课之前,只能算是一无所知吧。
第六次课,老师讲了怎么写论文,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当时,应该算是听课人数中认真听课比例最大的时候吧。毕竟,这关系这这门课的那个珍贵的1学分啊。
在这门课上,老师一般不管上课纪律,完全靠同学们的自觉性。偶尔,下方同学的旁若无人的高谈,也确实影响上课老师的心情。这一点,可能需要我们的个人修养的提高,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授课。不过呢,让我有些许成就感的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至少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是什么了。至少对于这一块的知识,也不能说是一张白纸了。希望在以后的选修课时,能再选到与这门课相联系的课程,这样,我也算是学以致用了吧。至少是在良乡校区学到的,用在了本部的课堂之上。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教授我们这门课的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第四篇:学习理论
开展“平安清明 文明扫墓”活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来到烈士陵园,开展“平安清明 文明扫墓”活动,共同缅怀先烈。
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共和县清明节祭扫活动拉开了序幕。广大官兵、干部、学生向革命烈士默哀、寄托哀思,深切悼念为的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通过开展“平安清明 文明扫墓”活动,党政军及广大群众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凝聚力量积极投身到和谐建设热潮中去。小学生赵雅雯说,“作为学生,我认为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追求,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表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繁荣、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与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努力奋斗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学习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勇于奉献,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添砖加瓦。
悼念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列队向革命烈士献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以表达崇高敬意。党政军及广大群众在烈士事迹展板前驻足观看,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随后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共同铲除杂草、打扫卫生,美化烈士陵园环境,并在陵园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第五篇:学习理论
常见的学习理论
常见的学习理论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主要观点有: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地位。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离不开内、外部条件。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求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因此,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来的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结构,结构是从哪里来的,结构怎样建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一场教育心理学的革命,使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前,建构主义学习观更强调具体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外界客观事物对学习者的强化刺激,不是教师对学习者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主动者,主动与所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交互作用,主动取得教师与协作伙伴的指导和帮助,主动选取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主动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种学习理论比较适合我的学习特点
因为认知学习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主张人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