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时间:2019-05-13 01:2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第一篇: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摘要:叙事性作品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其中纳入小练笔教育教学,是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契机。但是其类型是多样化的,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首先对于小练笔设计的依据和要求进行了诠释,接着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究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叙事性作品设计;小练笔设计;小学语文

一、小练笔设计的依据

在语文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意见中,都对于练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可要强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练笔工作,使得学生的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之间的关系朝着和谐方向发展,由此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小练笔设计是符合新课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需求的。

叙事性作品中小练笔的优化设计,充分考量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写作心理,由此可以使得练笔训练展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来。尤其在特定情境下,可以依照文本的特点来进行设置,这样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文本内涵,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入点,是推动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当前语文新课标对于练笔的要求角度来看,还是从叙事性作品小练笔的优势角度来看,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小练笔的优化设计,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二、小练笔设计的要求

小练笔设计需要满足特定的要求,其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保证小练笔设计的目标性,首先要做到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性,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应教学目标,实现小练笔的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站在学段目标的角度去审视小练笔,保证符合低学段,中学段和高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教学中,涉及到的小练笔:丑小鸭感到孤单,想找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能(),这样的练笔是符合低段发挥学生想象力,保证在想象过程中实现词语意思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其二,保证小练笔设计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处于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使得小练笔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想象力驰骋和问题探索意识培养的平台。比如在《钓鱼的启示》中假设自己功成名就回到故乡,看到父亲,和父亲谈起钓鱼的情形,此时应该会有怎样的对话?其三,保证小练笔设计是有利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在小练笔中以欣赏语言,理解词汇,内化文字,积累语言库为目标,强化语言实践联系,有意无意的使得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锻炼。比如在学习完毕《牧场之国》之后,可以以布置这样的小练笔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真正的北京:()不愧为中国的首都,要求在此过程中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需要使用到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有很多都是叙事性作品,虽然在文体性质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其都可以作为小练笔的重要素材。下面我们从不同文体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于对应文体中小练笔设计的策略进行探究: 1.童话的小练笔设计

童话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内容,因为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系统,在虚拟的童话世界中,拟人,夸张,象征的手法会多次出现,并且情节也展现出曲折反复的特点来,是小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语言文体。也就是说在童话文体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到小练笔文体特征,从想象和拟人的角度入手,实现对应情境的创设,由此保证小学生有着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时候,在读完整个童话故事后,我们知道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了,此时可以假设小女孩进入到天堂,遇到了自己的奶奶,此时小女孩和奶奶会开展怎样的对话?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设置这样的意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童话的世界,处于天堂中,故事怎样去发展,故事中会出现多少人物,故事的结局是怎样,这些问题都是有小学生自己来构思的,比如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太可怜了,在他构造的故事中小女孩在奶奶的带领下去愉快的玩耍,去欢乐的跳舞,去认真的学习,有一个跟其他儿童一样的同年;当然也存在部分学生觉得故事太凄惨了,他觉得可以在天堂的背景下出现好心人,收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并且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她的爸爸妈妈,于是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在童话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要在特定的童话情境中进行,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自由,其构造的故事情境也可以得到情感共鸣。2.寓言的小练笔设计

寓言,是在简短生动故事的背景下实现对应道理诠释的文学形式,其故事意境与道理诠释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寓言文体的特点:有着明确的寓意,有着生动的比喻,有着精炼的语言。在寓言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人物形象感受和道理的感悟之间的融合,由此使得练笔练习与课文教学目标,与寓言文体特点之间保持高度的吻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掩耳盗铃》的教学过程中,其在设计小练笔的时候,可以依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其一,以“只要-就”句子为模型,开展小练笔活动,要求学生以填空拓展的方式来完成:他明明知道只要铃铛(),主人就会()。由此加深学生对于寓言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掩耳盗铃的深刻含义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其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是否看到过掩耳盗铃的现象?此时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情况,由此实现了教育教学课文向现实生活的转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掩耳盗铃的理解提升到实践层次中去;其三,掩耳盗铃续写,文章主人公在会回到家之后觉得自己的方案存在问题,于是想到了别的办法去偷铃铛,第二天晚上他又去偷铃铛,他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偷盗计划是否实现了?要求学生由此开展续写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在寓言小练笔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寓言故事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融合规律,这才能够保证小练笔教育教学的有效性。3.神话的小练笔设计

神话故事,基于远古时代的想象和幻想,对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矛盾,社会发展进行解释的故事。相对于其他文体题材而言,神话的最大特点集中体现在“神”上。具体来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任务;神话故事情节也比较神奇,语言多数会运用到夸张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小练笔的设计也需要突出一个“神”字。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小练笔的优化设计就需要从神话文体的特点入手,详细来讲,此次课程的练笔环节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来进行:其一,开展续写练习,在课文延伸内容中增加“盘古的头发变成了星星,盘古的经脉变为了山脉,盘古的肌肉变成了天地,盘古的牙齿变为了金子,盘古的精髓变为了珠玉”,同学们请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盘古的其他身体部位变成了什么?有的同学说盘古的血液变为了河流,盘古的双手变为了五指山,盘古的骨头变为了大陆板块,盘古的眼睛变为了太阳和月亮,盘古的嘴巴变为了盆地,盘古身体的毛发变为了树木等等,这样的拓展小练笔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神话故事情节,了解盘古做出的贡献;其二,设置故事情境,请问假设盘古醒来,来到我们身边,你会对于盘古说什么?此处最好引导学生从保护环境的视角入手,由此使得神话故事的启发意义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去,由此使得实际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从上述教育教学案例来看,神话的叙事逻辑为:处于神话的情境中,以神话人物为核心,构造能够启发人的神话故事,因此在小练笔的时候要将这样的特点纳入其中。4.小说的小练笔设计

小说,作为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的,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具备完善的故事情节,对于故事环境描写比较详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被囊括其中。也就是说在此类型小练笔设计的时候,需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导。此处我们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课程学习为例,作为小说,其主要在于塑造勇于冒险,不畏艰难,不向命运屈服的孤岛英雄,在开展此课程的小练笔的时候,可以依照以下的思路来进行:其一,比较视野下分析鲁滨孙乐观精神的具体体现,比如在遇到大风暴,所有同伴都死了的时候,他是怎样去面对的?比如在孤岛上生存困境重重的时候,他是怎样面对的?比如在感到孤单的时候,他是怎样面对的?这些都可以要求学生去进行探究,以小练笔的方式来寻找答案,进而在此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乐观精神;其二,假设性故事情节,假如你也到了鲁滨孙的孤岛上,你会跟鲁滨孙怎样去沟通?你会跟鲁滨孙学习那些本领?这样的小练笔,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且在这种意境中更加主动的去了解人物形象,激发其对于小说情节的深刻理解;其三,假如有一天鲁滨孙看到了从海中行驶来了一艘船,他在这艘船的帮助下,回到了大陆,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他将会怎样与家人沟通,怎样给家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在这样的续写训练中,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说的张度,于此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小说故事情节的人物形象理解和剖析都会渗透到小练笔的活动中去。5.散文的小练笔设计

小学中的散文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其同样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最自由的表达文体,表达的情感是主观性的,往往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表现手法也比较多样化,优美精悍是其突出的特点。详细来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其二,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其三,语言无比优美。实际上要想引导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散文的情感,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毕竟很多意境和很多情感体验是小学生没有经历过的,此时就需要以小练笔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疏通,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于对应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是说,在散文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语言的理解就成为重点所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我在欣赏荷花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随着微风与荷花共舞,很明显,是运用联想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对此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想象的方式来深刻分析: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变成池塘中的小鱼,你看到的会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感受到是什么?在这样的小练笔中使得小学生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章的内容,由此自然会使得其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由此可见,在散文类型的小练笔中,教师应该积极给予学生设定一个基点,可以是一个意境,可以是一个视角,由此就可以很快的引导学生进入到感受散文魅力的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叙事性作品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文体中,小练笔的切入点是不同的,但是总而言之要与课程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叙事性作品教学经验的积累,树立小练笔设计意识,采取多种方式找到小练笔的策划技巧,由此进入到全新的小练笔教育教学格局,这对于全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文献:

[1]李结贞.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132-133.[2]陈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引导写小练笔的理论探索与应用[J].引进与咨询,2006,03:75-76.[3]薛颖.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课外小练笔的方法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5:73-74.[4]冯惠敏.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3,20:192.[5]黄红霞.读写结合 妙笔生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0:67-68.[6]卓红华.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时机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4,26:39-41.[7]李建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61.

第二篇:叙事性作品 教学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上必然也有不同之处,这节课着重谈谈小学课本里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特点。什么是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性作品的三个要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写人、记事的以外,一些写景、状物的散文都归到叙事性作品这一类中,因此,叙事性作品占的比重很大,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龙头”。

例如:

写人——《黄继光》、《月光曲》 叙事——《惊弓 之鸟》、《可贵的沉默》 写景——《燕子》、《美丽的小兴安岭》 状物——《翠鸟》、《荷花》

《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

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一,观其貌。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第二,寻其味。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和发挥自己那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第三,悟其道。

所谓的“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它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之间不仅体味、把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即对“道”的把握。这个“道” 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是指文章所有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叙事性作品教学应注意哪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此,教学叙事性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语言文字指的是对表现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意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分类:纵向思路、横向思路。

★理清作者的思路方法:从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入手。

课文常见结构:

有的按时间来分,如《观潮》

有的按故事发展的阶段来分,如《飞夺泸定桥》

有的按事件的性质归类来分,如《李时珍》

有的按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分,如《海滨小城》(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有的按总分关系来分,如《威尼斯的小艇》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一是借助审题、释题。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观潮》

二是抓关键词。结合课文,举例说明:《我的战友邱少云》

三、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

低年级: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答回答、复述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中年级: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

高年级: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小结:

1、在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应注意哪几点?

2、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训练:

三年级下册《平分生命》 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指导要点:

◆认真钻研教材,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

◆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找出重点词句,设计指导学生理解的方法。

◆重视朗读,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平分生命》教学设计范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体会亲情。

教学难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

一、揭题

板书“生命”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吗?

板书“平分”“平分生命”又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课题,你肯定会有很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从课文中去找)怎么读?(轻声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生命?怎样平分生命?

三、细读课文,领会中心

1、当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是(出示:男孩开始犹豫„„终于点了点头)

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把你心中的犹豫,思考写在空白处。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多善良的男孩呀,是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是个10岁的孩子,所以一开始男孩„„)(多善良的孩子,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

当你有了这些感悟时,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

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

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出示:确认„„)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读,)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第7段„„

所有的人震惊了,这就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亲情!这就是浓浓的兄妹亲情!

四、读写结合,情动辞发。

(“平分生命”)分享生命。现在,你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请把你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一、回顾

1、上节课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多,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吗?(交流各自的所得)

2、在大家对课文的回顾中,我们再次体会了男孩子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这种浓浓的亲情使我们震撼,也使我们向往。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细细感受这可以触摸的真情。

二、品读

1、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2、品读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7-8页的读一读,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三、积累

1、在积累本上摘抄本课好词。7页抄一抄以及学生自己的词语。

2、“金钥匙”指点:把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句子,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都可以抄下来。

四、拓展

收集感动自己的有关亲情的故事,等课前3分钟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易错生字的识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课前3分钟:讲亲情故事。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自学生字,找出难记的字小组内独立解决。

3、师重点和学生学习易错生字:降、瞬、承。(可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

4、书写生字。(正确、美观)

三、学习第7页比一比。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读后先说一说这几个词的意思)

2、把这些词语分别放在语境中体会用法。

四、作业超市

1、选用学过的词语编写一段话。

2、帮家长做家务。

3、给家长洗脚。

第三篇: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

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 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的构成

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

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活着》

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 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 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

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2.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物

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二、结构:是作品内容的存在形态,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传统叙事理论:情节的设计与安排 1.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基于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2.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对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处理 1.顺叙: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2.逆时序: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不一致。

它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倒叙、插叙

二、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传统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人称来划分。1.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以“我”作为当事人或事件的目击者。优点:叙述给人以真实可信的逼真感

缺点:受“我”的见闻局限,反映对象受限,只能叙述“我”知道的事。2.第二人称叙事视角 把被叙述者当作“你”来交谈

优点:若对话交流,平易亲切,容易共鸣 缺点:限于两人之间的交谈,视野狭窄。《灵山》

你坐的是长途公共汽车,那破旧的车子,城市里淘汰下来的,在保养的极差的山区公路上,路面到处坑坑洼洼,从早起颠簸了十二个小时,来到这座南方山区的小县城。

你背着旅行袋,手里拎个挎包,站在满是冰棍纸和甘蔗屑子的停车场上环顾。3.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把被叙述人当作“他”或“她”,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描写。优点:叙述人若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受任何视野的限制。缺点:给人感觉事件完全受作者控制,剥夺了接受者的探索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讲故事的人。叙述者≠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来叙述。叙述声音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叙述风格。人物的声音:即发出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等人物语言的声音。“复调”式叙述 作业

叙事学、事件、视角

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四篇: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 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作者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 1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这类事件通常并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化。如对人物性格。身份的介绍,氛围的描绘渲染等等。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拒绝了姜季泽的求爱后感到后悔、空虚、落寞。这一事件看似同故事进展并无大关联,但这个事件表现的是曹七巧的心理,有助于塑造七巧的性格,说明她是个胆怯、同时又能理性面对自己的感情的女子,而非那些一味沉溺于爱中,头脑简单的人。这两类事件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事件,故事的连续性就会被破坏;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事件,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蕴都会受到损失。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但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不尽相同。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荒诞的令人发指的行为,这样的人物可以被塑造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而被读者当作“真的”、完整的人格,具有了“角色”的特征。

五、《金锁记》中,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结尾再次呼应开头的场景“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已经死了„„”这中间的事件,就用简略的两小段内容把场景连接了起来。在七巧过世以后,是这样写的: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口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这是用概略叙述交代了后来的事件。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六、当我们把故事简化到极限,有时可用一个单句来概括一个故事。比如《金锁记》化简为:曹七巧嫁进姜家生了一双儿女最后去世了。但这样化简的结果是失去了对故事内容关系特征,即故事怎样发生的问题的起码提示,所以诶有结构意义。

七、叙述者与声音

《金锁记》中,在讲到兰仙的出场时,有一段对七巧的描写:“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又道:‘我去年小姆指上养的比个足足还长半寸呢,掐花给弄断了。”在这段描写中,叙述着声音慢慢凸现出来,作者把自己对

七巧的同情与厌恶通过叙述着声音表现了出来。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也创造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叙述接受者,它的特定的叙述方式本身就在召唤特定的接受者,本身就要求能够接受叙述人讲述风格的接受者。读者顺着张爱玲的思路,逐步经历着曹七巧的人生经历的发展历程。当然,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几乎不可能真正达到作者要求的理想接受者的水平,因而形成了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研究方案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1.深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针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小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小心,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四平八稳,内容上人为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大话乃至鬼话。学生在关乎前途命运的高考面前,战战兢兢,萎萎缩缩,不敢给思想松绑,不敢让心灵舞蹈,湮灭了个性,扼杀了创造。二是以教师为小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教学生怎样去写,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须知切断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即便我们老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学生呢?三是以课堂为小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也许有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但更多的时候,学生则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却不得起门而入。最终学生只能东借西凑拼成一篇交上去以敷衍塞责。试想这样一来面壁造车造出来的东西,又有何价值可言?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健康、活泼、创造性地发展的需要。

这一切表明,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竭尽全力推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把学生从狭窄的作文小胡同引向广阔的作文新天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是我们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的研究”研究的初衷。2.立足于学生与教师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学生头顶,小学作文教学唯理性与模式化倾向日趋严重。作文教学排斥个人的生命体验,追求起承转合的整齐划一,其结果只能使作文千部一腔,千篇一律,让学生进退维谷,苦不堪言。之所以造成作文这种贫乏与痛苦的现状,主要是因为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给学生套上了重重枷锁,从而窒息了学生身上的艺术创造的细胞。若要改变此种状况,就必须砸掉套在学生身上的重重枷锁,让花样年华的少女纵情舞蹈,让风华正茂的少男自由翱翔。还学生以心灵自由,还学生以思考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挥洒才情,张扬个性。

从教师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无学,既然无学,也就无计可施,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另外一些教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忧心如焚,也急切地想找到一条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却又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尽管他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所获甚微。分析其原因,即他们缺少理论学习,更缺少在理论观照下的对作文教学实践小所遇问题的思考,因此作文教学长时间徘徊不前。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想通过课题的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同时,结合作文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以消除教师思想误区,普及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又是我们从“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的研究”入手进行研究的又一个出发点。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作文教学观念,实现写作内容的全方位开放,写作形式的开放,旨在探索课外练笔的一般规律,为作文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辩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目的。研究目标:

(1)探究小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2)探究小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3)探究小学生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4)探究小学生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 理论依据

1.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看,知识经济社会对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自由写作实践小形成一种对自我、社会与人生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作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人本主义认为人总是现实社会小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小。自由写作实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课外练笔小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释放自身的创造能量,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下,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个研究过程。

行动研究法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实际。〈二〉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 主要工作:

1、进行文件检索,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

2、进行相关调查;

3、学习教育理论,明确有关的概念及其界定。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 主要工作:

1、研究小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每周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分析各学科期中考试,写心得体会。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1月 主要工作:

1、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地研讨我们的研究工作。

2、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3、提炼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三〉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组成员 对象:本校四年级五个班的全体学生

下载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教案[最终版]

    复习叙事性作品阅读 关键词:语文书、语文课标、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心中满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即将进入紧张......

    浅谈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运用.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运用 作者:李峰 来源:《大陆桥视野·下》2013年第08期 摘 要 小练笔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

    叙事性文章教学(5篇材料)

    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 潘文彬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情境作品教学设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巢湖市黄麓镇团结小学 许晓军 教材分析: 《11、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

    行动描写片断练笔教学设计

    “描写”是前几年高考小作文常考查的一项内容。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具体、生动。字数要求一般为200字左右,分值大约为20分。小作文虽“小”,但如果平时训练欠佳,考生就无法拿到好......

    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红枫三小:黄金华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马师傅分饼的工作照)看这是谁,他在干什么?对,这是上周五马师傅给101班在校吃午饭......

    课后小练笔设计

    《课后小练笔》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练笔题 坡家学校霍成祥习作内容: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练笔题:“你是如何看待巴迪......

    平分生命练笔设计

    《平分生命》练笔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