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4 09: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第一篇: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红枫三小:黄金华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马师傅分饼的工作照)看这是谁,他在干什么?对,这是上周五马师傅给101班在校吃午饭的小朋友分饼的情景。马师傅做了三张同样大的饼,他把第一张平均切成4块,分给第一个小朋友1块;把第二张平均切成8块,分给第二个小朋友2块;把第三张平均切成12块,分给第三个小朋友3块。这时前两个小朋友不高兴了,猜一猜,为什么?

2.三个小朋友分得结果到底如何?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建议组长先分工,每人负责分一张,然后比一比。

3.哪组愿意到前边汇报?(各小组用不同方法汇报分的结果)

4.听了同学们精彩的汇报,我也忍不住想参加,欢迎吗?你们帮我解说。(边说边演示课件)通过实验三个小朋友分到的结果怎样?这三个分数有什么关系?读出来。

(板书:()=()=()

5.三个小朋友分得的相等,那么他们分剩下的部分又有什么关系?怎样表示?

(板书:()=()=()

二、反思

1.通过学校食堂的马师傅给101班在校吃午饭的小朋友分饼这一情节,调动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猜想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很自然地创设出学生迫切要求往下探索的要求。

2.通过小组合作做实验,学生从不同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红枫三小:黄金华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2

四年级数学上册叙事性教学案例

――找规律

红枫三小:黄金华

情景引入,探索规律

师(多媒体呈现主题图):小朋友,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兔子、蘑菇、大树、„„

(在试上的时候我是没有安排这一个环节的,因为我觉得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思维,刚刚已经认识了“间隔排列”,如果直接问学生,“在这幅图上你有没有发现和刚才我们看到的这种‘间隔排列’呢?”可能效果会好一点,学生的思维会连贯一些。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对图上的事物的称呼是五花八门。这又给下面的教学带来了麻烦,所以,为了统一名称,我在正式上课是又加了这个环节。)

师:在这幅图中你有没有发现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这种“间隔排列”呢?(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

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师随即板书:兔子 蘑菇)师:你能不能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兔子、蘑菇的后面板书:8 7)

师:排在第一的是谁?最后是谁?那蘑菇是排在什么地方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兔子的上面写了“中间物体”,在蘑菇的上面写了“两端物体”。)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的学生受导入中游戏的影响,对兔子耳朵的颜色较起了真。还有的学生对兔子的耳朵的方向和穿的衣服的款式动起了脑筋。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很匆忙的说:“哦,这些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这样搪塞了过去。事后我又看了看我了我的课件,明白这个课件的确有问题,当然,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机智还是很不成熟的。最起码我可以让学生再仔细看看,让学生在错误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啊!可惜我没有把握住。)

(还有两个即手帕和夹子,篱笆和木桩方法上是差不多的,主要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现,参与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师:请小朋友横着观察一下每一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注意,要让他们能理解你的意思。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兔子比蘑菇多1,夹子比手帕多1,„„ 师:你能结合它们的位置说一说吗?

生:排在两端的兔子比排在中间的蘑菇多一个。„„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比老师一条一条地呈现,更赋予思维的空间和思维的广度。

2、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观察感受到:兔子(夹子、木桩)是排在两端的,而蘑菇(手帕、)是排在中间的。因为这节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

端物体是一样的,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要比排在中间物体的个数多一个。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明白个数的规律,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排列上的特点。只有具备这种特点的排列,它才具备这种数量上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就强调了两端物体是一样的。

现在我也有这样的思考:

1、这样的强调是否有用,我是不是干脆搞一个反例,如再出示一个不是两端一样的例子:兔子、蘑菇、兔子、蘑菇。让学生从直观上再次明白:原来不是所以的间隔排列都有数量上的规律,还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得两端的物体必须是一样的。

2、教师通过有序的板书,一下就将无序的数据整理清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是又定了方向?

摆出规律,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所以这样的排列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让我们一起用小棒和圆片来摆一摆。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学生活动,汇报实验的结果和发现。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由于前面的学习,很多学生已经不用摆圆片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填写表格了。后来我想,其实在这个环节我根本就没有必要把学生的思维再定在“摆”上,我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通过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图中找到了规律,发现了规律。那你能不能自己也来想些方法来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呢?你可以摆,可以动笔画„„”如果这样的话,我想,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老师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一幕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操作员了,而不再是发现者和创造者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叙事性教学案例

――找规律

红枫三小:黄金华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曲堤小学 赵晋军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 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3.教学例3(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梁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掌控好学生上课时的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最后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联想、表达,强化对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感知,初步形成对体积单位大小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够进行比较,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 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策略

(1)故事激趣策略: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自主学习策略:采用实验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与设计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鹅卵石,三根1米长的木条,生活用品实物模型,4个1 cm3小正方体模型,1cm3的正方体模型,1dm3的正方体模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1.激趣引入。

师:谁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设计理念: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建立体积概念表象。】

2.实验证明。

教师演示: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设计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石头占据水的空间的道理。】

3.揭示体积。

生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大小两个石头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师出示下面的课件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生:电视机占的空间最大,手机占的空间最小。

师: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师再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出示课件:两个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学生出现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好比较)

【设计理念: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到底谁大谁小?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出示课件),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请大家阅读书本,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汇报: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几个同学用身体演示大小1 m3的物体。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和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亲身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摆小正方体,摆后汇报。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书本第40页第1题,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设计理念: 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2、选择合适的单位(课件展示)牙膏盒的体积约120()一部手机的体积约48()一堆煤的体积约2500()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1()

2、完成课文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3、练习:完成课文第44页练习七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五、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生:----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

《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

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2010-07-28 09:08:13| 分类: 教育叙事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书笔记

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觉得这种尝试教学法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致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

向。

当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这本书后,我对以后“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有了几点新的思考与尝试。

一、怎样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1、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4、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教学设计片段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你打算怎样过六一? 老师对一个班的同学做了调查,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打算的吗?

呈现统计图和信息:打算出去旅游的同学占了1/8,打算去吃肯德基的同学占了3/8,打算认真看书的同学占了5/12,请你任选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我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收集学生喜闻乐见的假期安排活动,如去肯德基,出去旅游,在家看书等内容,构建新知,渗透分数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提出有关的分数问题,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在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的学习基础上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认真设计教案,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重视数学

这门学科的学习。

二、如何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2、.教学评价是充分承认学生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的评价观应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从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得出新知,在练习环节中,通过练习,让学生查漏补缺,学得计算的方法,环环相扣,老师作为引导着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练习的“小老师”环节中,用一句“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对的请你说明计算过程。”就能自然地引出学生的回答。另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也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对回答的同学进行即时评价,反馈给学生对错。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更是对还没有进行新知教学就算对题目的学生给予表扬。一句“你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教你就已经会了!”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一句“现在你会算了吗?”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会更主动地去

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

和雕琢。

最后用一位名人的话来结束读了本书的体会:一个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活更靠近学科专业上的行家,同时不自傲不自封,终身学习,变有限的“一桶水”为不尽的“长流水”。

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的意图。

silver18 发表于 2010-3-14 20:41:00

关注细节,这是我们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细节,一个常被人忽略但至关重要的小环节,教学细节就是构成教学行为外显的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要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精确地、发人深省地给人以指导、启发和教育。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细节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却孕育着深刻;看似平常,平常中却蕴含着智慧。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情感、体验……;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得以落实;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在一堂课中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细节、精心打造关键性教学细节,都是在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智慧,能使我们日后从容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是上好一堂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细节的设计中,首先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细节作全面分析。我们以为,教学细节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成功的细节”或者称“精当的细节”。这种细节在教学中是“亮点”。比如,“认识负数”的教学,我们让学生根据天气预报中出现的零上和零下温度,自己尝试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可以视为精当的细节。二是“一般的细节”。它没有前一种教学细节那样精彩,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在教学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例如,“认识负数”的教学中,在精当的“开场白”之后,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这一细节虽然平常,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三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是一种会对教学产生不良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的细节,应该尽量避免。因此,教学细节的设计应该全面考虑,在重点关注精当细节设计的同时,也注意设计好一般化的细节,同时还应避免无关紧要的细节。

其次,应从整体上考虑细节的把握和安排。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它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也一定是具体生动、精确恰当的。这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不应孤立无序地拼凑在一起,而应按照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主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组织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设计教学细节时系统思考问题,而不是孤立零散地专门就一两个细节动脑筋。以五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导入”部分以例1的情境图引出计算,注意创设情境的细节;在“探究”部分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4.75+3.4,注意板演、交流这几个细节;组织学生尝试计算4.75-3.4,注意交流和小结的细节,并注意收集学生的错误信息。上述细节,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上下贯通,前呼后应,结构严谨,应有所侧重,处理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有人认为,教学细节“无法事先预计”,全靠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而产生,从而否定教学细节设计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事实上,即使教学中“即兴式”的教学细节,也都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我们仍要老老实实地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事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全面理解和考虑,系统把握和安排。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只要我们能够关注细节,必然也有闪亮发光那一刻。

下载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数学叙事性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位数乘两位数叙事性教学案例[大全5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叙事性教学案例 红枫三小 黄金华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发现更多的计算和估算策略,能把计算和估算融会贯通, 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五年级数学《约分》教学案例和反思(精选合集)

    数学教研活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约分》教学案例 石庆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5页例4及做一做。 学情分析:《约分》是在......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

    类别: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题目: 单位:双山子中心小学 姓名:吕剑超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 知识目......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上第五单元《点阵中的规律》 设计理念: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

    叙事性作品 教学5篇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上必然也有不同之处,这节课着重谈谈小学课本里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特点。 什么是叙事性作......

    叙事性文章教学(5篇材料)

    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 潘文彬 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教学案例 香玉小学 闫远波教学案例 巩义市河洛镇香玉小学 闫远波 【案例背景】《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