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博物馆背景 体验教学 土家艺术文化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博物馆背景下的体验教学初探
【中文摘要】博物馆背景下土家艺术文化体验教学研究提出了“博物馆背景”的概念,并把这一概念与体验教学相结合,最后运用到土家民族地区土家艺术文化教学中。博物馆背景下的体验教学有助于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比如:教师与学生可以以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存在;博物馆背景的营造打破了传统的秧田式课堂设置;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灵活多变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等等。博物馆背景下的体验教学以土家艺术文化为教学内容,此项研究涉及教育学、民族学、博物馆学三门学科的知识。此项研究以体验教学为主轴,博物馆背景与土家艺术文化围绕这根主轴展开,它们分别是体验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如何构建一个博物馆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平等的、互动交流,体现体验教学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的特质,促使学生发生情感的体验,最终获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教学。这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和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大致如下:本研究从“博物馆背景”概念的形成开始,解释了什么是博物馆背景下的体验教学。进而对博物馆背景下体验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由设计的价值定位、内容的选择与分析、教学的基本策略、质性的评价组成。...【英文摘要】On the background of museum, Tujia minority art and culture experienced teaching, proposed background Museum concept, and put the concept 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finally applied to the Tujia minority areas in teaching arts and culture.The context of the museum experience teaching can help chang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For example: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dialogue 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exists;museum background be created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etting type seedling...【关键词】博物馆背景 体验教学 土家艺术文化教学
【英文关键词】museum background experienced teaching Tujia arts and culture teaching
【目录】博物馆背景下的体验教学初探3-4Abstract
4摘要
1.1 问题的1.1.2 研究
第1章 引言7-111.1.1 文献综述7-8提出与研究范畴7-9的范畴8-99
1.2 研究的思路91.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2.1 博物1.4 研究的难点、重点与创新之处9-10
第2章 博物馆和体验教学11-25价值10-11馆与博物馆背景11-1411-1
22.1.1 博物馆的含义、特征、类型
2.2 体验与体2.1.2 博物馆背景的阐释12-1
42.2.1 不同学科中的”体2.2.2 体验在教学中的含义15验教学14-18验”14-1
52.2.3 体验教学的理论背景15-162.2.4 体验教学的特性
16-172.2.5 体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7-182.3 博物馆背景下的体验教学设计18-251920-2
32.3.1 设计的价值定位
2.3.3 基本策略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博物馆背3.1.1 教学内
3.2 博物馆3.3 博物馆背景3.4 博物馆背景3.4.1 在问题情2.3.2 内容的选择与分析19-202.3.4 进行质性评价23-25
25-4225-27—博物馆背景下土家艺术文化体验教学景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说明容的来源25
3.1.2 教学内容的解析25-27背景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教学对象说明27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教学场地选择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教学过程组织境中激发情感29-3030
27-2828-3
13.4.2 在游戏、活动中唤醒情感
30-3131
3.5 如何形成博3.6 一个案例分析3.4.3 在审美中陶冶情感美物馆背景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评价31-3939-423939-4242-473.7 博物馆背景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成果与评价3.7.1 博物馆背景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教学成果3.7.2 博物馆背景下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教学评价第4章 对博物馆背景下体验教学的一些思考4.1 体验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42-43
42-43
4.1.1 体验教学理念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43性43-4443-44
4.1.2 体验教学
4.2 博物馆背景下体验教学的适切4.2.1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备受重视4.2.2 多元文化环境对教育教学的需求44
4.3
博物馆背景下体验教学的原理总结44-45土家文化体验教学的优与劣45-47录49-57致谢
57-58
4.4 博物馆背景下
附58
参考文献47-49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数学课程论与教学
“课程是替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住务而设计的教育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根据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经过选择和教学祛加工的数学知识所形成的数学学科体系”。按照这种理解,中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学教学计划、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祖中学数学教材等项目。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健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科教学目的、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作了明确规定。教学大纲则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方面的基本要求。教材则是根振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一、今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看,中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l、和何确定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主要由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和学生因素所制约。
社会因素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中学数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然要反映这种需耍‘社会因素对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较之其他因素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大.数学因素
从19世末到本世纪初,数学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集合论的创建,数学的更加抽象化以及电子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不可遭免地影响着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尽管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会在教材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其中一些作用不大的陈旧了的内容必演射除、精简,并且要把一些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现代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中去。
学生因素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终要由教学的对象一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如果我们只强调社会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就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教育质量钓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同时还要受到教师、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比较一下1963年和1987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就不难看出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1987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显然,在能力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方面,比1963年的大纲的要求更高了。
2、如何选择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丰要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等方面。
数学的知识
含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些数学教材还把数学活动的方法和数学史等作为数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数学能力
指的是运用数学知识,通过训练而形成的,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作图和推理的技能·它既包括书写、画图、测量等动作技能,也包含记忆、理解、分析等心智技能。.: 数学技能
指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目的,在选择作为中学教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确定要求学生掌握一的技能和要形成的能力时,必然要遵循基础性、可接受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原则。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教给学生的应是继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清与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的数学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数学知识中的一部分内容需要删除、精简(例如平面几何的某些部分),同时又要适当增强一些近代和现代的数学知识(如概率、统计)。还要特别往意把现代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如用集合和数理逻辑的语言去阐述中学数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这就是选择数学户容的基础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指的是所选择的数学内容应聋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选择数学内容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同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另外,选择数学内容的时候还应注意与前后年级保持良好的衔接性。
3、如何设计中学数学的课程体系
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确定之后设计一个便于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保证数学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课程体系与数学科学的知识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学科学知识体系是从公理出发,按照数学内客自然发展形成的逻辑体系。而数学课程体系则是对所选取的数学知识经过教学法加工后形成的数学知识序列,它既要考虑数学科学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配合。
设计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体系形式,即是按内容分科(代数、几何等)编排·还是综合编排;是直线上升式体系(一个内容一讲到底,直达大纲确定的最高要求),还是螺旋上升式体系(一个内容经过若干次循环,逐步加深,最后达到大纲确定的最高要求)。我国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采用的是分科编排,螺旋上升式体系,这是比较切合我国当前数学教学的实际的。考虑数学知识结构时要注意使概念和命题排列顺序符合它们的真实性赖以存在的逻辑顺序;数学知识体系应从整体上组织,并渗透现代数学的统一观念,使学生能整从体上认识数学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学各科之间的知识依赖性及各科自身的知识应用来编排教材体系。
考虑心理结构时要注意在展现课程的内容序列的过程中,体现新的学习要求和学生认识需要之间的矛盾,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课程体系连续渐进的安排,不同阶段学习的知识,应体现对思维水平的不同要求,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尽可能地用那些概括化程度高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知识体系,使知识围绕着某些重要的概念或特性展开,创造让学生对学过的、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反复感知、思考和应用的机会。
考虑认识结构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体系安排要从相对具体的知识出发,逐步上升为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和理论基础,继续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设计上述三个结构所要遵循的诸多原则,有的是相互一致,互相补充的,有的则是相互冲突的。数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按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编排,而心理结构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原则又要求按学生心理发展由低到高的层次组织。这两条原则在处理某一具体知识时常常产生矛盾,我们在设计数学课程体系时,就要对三个结构综合加以考虑。
二、中学数学课程论对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我们从课程论所涉及的内容不难看出,用它来指导数学教学,将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产生极为积极的作用,原因是:
1、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数学课程作为中学诸多教育课程之一,它所承担的任务就不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应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中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等内容。
数学作为中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它的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2一17%,加上课外活动等,学生在校几年,约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数学学习中度过的。这说明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早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清楚地显示出来。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理科的学习,而且由于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影响学生的文科学习。
数学教学决不单纯是为了学生升学的需要,而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进入社会的人的素质,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当我们对数学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的有了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自觉地摆脱升学教育的束缚,全面完成数学教育的任务,实现培养人才的大目标。
2、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理解
为了使数学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凡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教材,都是经过研究部门和编写单位在组织大量人力,广泛进行社会调查,比较研究国内外有关教材,分析当前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现状,选取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精心确定教学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切忌主观随意地增删教学内容和提高、降低教学要求。对课程理解的随意性、主观性,常常是教学内容偏多,要求偏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影响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在我们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3、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作为数学课程的数学知识,是经过教学法加工,既适合学生学,又适合教师教的数学知识体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定和系统的编排所要遵循的原则,实际就是用教学法加工数学知识的原则,当然也是确定教学方法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只有当我们对这些原则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和对教学条件的科学分析,才有可能选择与内容、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有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贯彻既面向全体师生,又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规定了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满足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志趣、特长不同的学生的需要,教学计划还安排了数学选修课多练习题也划分了不同的水平层次,并有和教材配套的课外习题集。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从所教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照顾学习有困难和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针对性地个别辅导,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应要求他们完成水平较高的作业,鼓励他们读选修课,对少数尖子学生,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或数学奥林匹克学校学习,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5、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论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评价数学教学的时候就必须兼顾这些方面,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教学评价真正起到正确导向,促进教学的作用。矛盾,其他各种矛盾则是这一基本矛盾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是以教学过程的
基木矛盾为基础的,学生体现了个休认识水平,教学内容则代表着社会历史认识的内容和水平,所以说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休现了教学过程的墓木矛盾。这对矛盾实际上也就是教学过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和斯卡特金所说的:a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从教学中产生的认识任务和实践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¼由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所以,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在这种意义上又是学生与教学任务的矛盾的“内化”。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教学过程在木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此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非智力因素,形成优良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从教学过程这个统一的认识过程来说,无疑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尽管也存在着认识活动,如从事科研活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进行教学法的研究、认识教学对象(学生)、掌握教学规律,等等,但从教学过程这一视角来看,这些认识活动都是服务于学生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从事认识活动,使教师的指导更有效,如教师的科研活动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总是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这是从教学过程这一方面来说的。当然教师也承担着发展科学的职责)。在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上我们不能脱离教学过程的统一性这一基本点而分别从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来论述。
第三篇: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材料
艺术课程教学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题
1、教材
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
2、—新的教材观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3、–探究性学习方式
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自主独立地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合作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5、质性评价
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6、—教育鉴赏
指有见识的感知行为,亦是对鉴别对象的精妙,复杂及重要特质,细节的感觉,体悟和洞察过程。
7、--教育批评
不是指对事物进行判断,而是把感觉,体悟到的特质,细节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述,翻译或揭示出来。
8、--课程资源
侠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主要指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既直接因素来源,也包括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三、简答题
1、简述美术课程的价值。
答:1.有效地传承文化。
2.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
5.促进学生的个体形成和全面发展。
第1页
2、美术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3、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4、简述艺术教材的编写原则。
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实践性原则
综合性的原则
开放性的原则
5、中学美术实验教材有哪些特色?
答:1.课程理念新
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体现多元文化。
2.结构体例新
3.教学方式新
4.教学内容实
围绕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和知识综合化,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内容有选择空间和弹性
5.评价方法实
6.为教师教学提供实在的支持
6、简述“湘美版”《美术》实验教科书的特色。
答:教科书题材的多样性,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教科书结构开放性和发散性。
7、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
答: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体验内化,自主支配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
8、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自觉地改变教学方式呢?
9、质性评定具有什么优点?
10、简述档案袋评价的意义。
11、简述档案袋评价的优点。
12、简述课程资源与课程两者的关系。
第2页
13、当代艺术课程改革趋势主要包含哪几方面?
四、论述题
1、在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比较中,《标准》有了哪些方面的变动?
2、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对于这种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
3、如果学校力图培养的学生才能与社会的需求并不相适应,那学校应该怎样去改变他的思维定式?试举例分析说明你的看法。
七、综合分析题
1.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一般有哪些程序)请选择一个艺术教育题材,以教师的身份,组织一次探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请将活动的地点、参与人物、主题、方案等表述清楚。
2.合作性学习和传统学习小组的主要区别有哪些?请简述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流程。请选择一个美术教育题材,以老师身份,组织一次合作性学习教学活动。请将活动主题、参与人物、方案、课程资源利用等表述清楚
3.请以美术教学为例简单介绍制作档案袋的方法。
第3页
第四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物 理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论 文
姓名: 学号: 专业: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做什么
本文主要写我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的心得与体会,以及从一个“准中学物理教师”的角度对中学物理教学在理论层面上的一些思考,思考了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内容主要针对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学之余两个方面教师应该做什么这一问题来阐述。
先来说教学活动这一部分。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将从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过程来简要回答这个问题。
课前,教师应该做什么
课前,教师无非就是要去准备上课,准备课程内容,准备课程的设计,准备课堂需要的材料、实验器具等。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认识,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等,做到将教材烂熟于心。
其次,教师要对上课的对象——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的程度,甚至还要包括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家庭环境等情况。
然后,教师要在对教材的充分分析理解以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当注意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教师应多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同时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在学生的认知节点上逐步生成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再应用知识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习,并体验实验的乐趣。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实验,教师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引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情操。
课上,教师应该做什么
课上,教师主要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来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课堂互动,将课堂预案逐步引向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认真对待、精于引导、乐于点拨,增加课堂的针对性、可变性、丰富性。
另外,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注意课堂的活跃程度,要具有掌控课堂气氛的能力,做到能放能收。同时,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及时、正确、冷静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应激性、突发性事件。
课后,教师应该做什么
课后,教师主要进行作业批改及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要及时的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这一信息作为笔记记下来,便于以后的教学工作。
教师还应特别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回顾总结自己在课前的准备过程,在课堂上的上课过程,写出教学札记,主要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课堂灵感,记学生新见解,记再教新举措等。
再来说教学之余这一部分。
我认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收获良好的结果,必须建立在教学之余的充分准备上,所以,教师不应当忽视这一方面。
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勤于学习
补充学习教师必备的知识。补充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物理学知识,物理学史知识,物理方法论知识,必要的数学知识等),补充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补充学习必要的哲学、美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
向他人学习。向其他老师学习,多听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多参加教师教研交流活动,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并分析自己的问题等。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新见解,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研究
多思考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分析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可写出心得体会等文字材料,来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到物理学中,引入到课堂上,比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实验材料,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亲自动手去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与学生和其他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做到为人师表。应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生的困难,这都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
总之,我认为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教学之余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以上的内容,仅仅是我作为一个师范生的理论学习心得和理论思考,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肯定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正与批评,以后若有机会,我会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本文参考了《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的部分内容。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
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下,学校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行性及途径以及初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难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
半年来,我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研究”三个子课题的中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研究、体验探究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现把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如下。
一、立题背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要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它是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我以探究式教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体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科技活动等为研究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这也是我研究和实践的依据和原则,如结构性、多侧面性、情境性、引导性、合作性、诊断性、反思性、建构性、累积性、开放性等。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我提出如下假设:通过该项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革,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性质不同,我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还采取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在工作策略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是:组织保障,科学评价,强化合作,不断优化;从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学常规、科研活动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做好科学评价,点面结合,协调发展;通过定期培训,外出学习,合作交流,目标激励等方法,积极创设条件,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身心投入到课题实验中来。
四、课题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整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子课题组完成1~2个实验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工作并总结,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的方向和进度。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子课题组阶段实验报告、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人写一篇实验论文或总结。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每个子课题组完成5~6个实验课题,每个教师完成一篇实验论文,每个子课题组学生完成3~4篇实验报告。课题组撰写实验总报告,并将实验的成果汇总、结集。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有些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吸收这一年中探究教学的成果,对所形成的观点进一步的完善,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申请对课题研究的验收。
五、探究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这是探究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的目的。创设情境,激发疑问的方法有很多,仅举两例。
1.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在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先给学生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两只黑色豚鼠交配,生下三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另一幅是一只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色豚鼠交配,生下两只黑色豚鼠。然后问:“为什么两只黑色豚鼠交配,能生下白色豚鼠?”“为什么黑色和白色豚鼠交配,可以只生下黑色豚鼠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此过程承接上一过程。同一情景可能会激发学生产生多个疑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提炼概括学生的疑问,形成一两个核问题作为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则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探究。
目标确定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部分或全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尝试解决问题。此过程应该明确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点拨、鼓励,不是用教师早已构想好的蓝本去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
此过程要求学生对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并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式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探究的结论,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
六、探究教学实施的两点建议
(一)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我曾走了弯路。例如,在糖的分类和结构的教学中,我总想采用探究教学,费了很多功夫,课堂效率较低。后来经过反思和研究,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生物学的实事、定义、运算法则等类型内容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会更有效;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精妙的、学生容易误解且需要他们亲自加以探究、检验的内容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完全必要的。
(二)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师的理念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不难,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我把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究教学作为转变教师理念的突破口。
搞好教学设计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先导,把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是转变教师理念的关键。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转变,我采取了集体听课、评课、互相交流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和推广,对失败的方面深刻分析和探讨,并研究矫正的方法和策略,坚持不懈。如针对学生不积极参与探究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探究问题的难度设置进行了研究,难度的设置应该要有坡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另一方面我也对如何引导和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进行了讨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基本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取得了初步的成绩:1.初步形成了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转变;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评价体系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受到高考成绩的影响,虽然探究教学和高考成绩的提高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有时需要时间较长,而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是四十五分钟,教学任务比较多,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3.进行研究的一线教师侧重教学实施的研究,教育理论相对研究较少,对课题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延伸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其系统化、模式化且高效地在课堂中广泛开展,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和努力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