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认清幼儿音乐教育个性特点,提升对幼儿教师音乐综合能力需求的认知幼儿音乐教育有鲜明的个性 一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3~6岁的幼儿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兴趣,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的启蒙和教育,不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在3~6岁间的不同年龄层,分别又在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与打击乐演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高峰阶段。二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自己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审美感动”的过程实现的,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以审美感动作为手段,以求达到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幼儿园音乐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许卓娅教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总结为 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爱玩、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学活动须顺应幼儿的天性。“玩中学”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活动中音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具有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活动要讲究教学形式的综合、教学过程的综合及教学目的的综合,即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学目的要兼顾“娱己”和“娱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角色的多元化,能让幼儿乐在其中,帮助幼儿自然进入音乐天地。学习材料和提供方式要有整体性,比如,讲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可表达“坚定”、“灵敏”、“跳跃”、“俏皮”等,而不能只停留在“停止”等仅与时值有关的音乐知识层面;比如,让幼儿表演唱时,要让幼儿有机会全面模仿、学习和表演整个节目,而不是更多地去要求幼儿练习某个细节的音准和节奏等。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何幼华在为曹冰洁的《走进幼儿音乐世界》所作的《序》中总结了曹冰洁老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归纳为“感觉”、“操作”、“创造”六个字,“感觉”即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对美的感受,曹老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最重视幼儿对音的辨别,爱听、感受才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操作”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即幼儿在理解、感受音乐之后,用乐器、绘画、语言、体态等方式表达、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曹老师非常重视音乐素质培养与音乐兴趣培养相结合,这对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曹老师的音乐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目标。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重视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为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欣赏理论。包括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二是声乐作品欣赏。包括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和风格,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声乐体裁。三是中、外器乐作品欣赏。包括中华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队概述,舞曲、特性器乐体裁,大型器乐体裁,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四是综合艺术形式。包括歌剧、舞剧、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晨景》,音乐本身是描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在幼儿的年龄段,他们难以在音乐中感受太阳升起的情景,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扮演小苗儿,在《晨景》向上的旋律、温暖的轰鸣中慢慢成长,非常合适,作为小苗的幼儿在缓缓长大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地、充分地体会音乐给与的温暖和旋律的向上感,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极为有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第二篇:谈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_音乐欣赏课教案
谈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刚开学,有一位刚进学校的老师问我:“一年级孩子好小,他们的音乐欣赏课要上吗?好怕乱呀!”我当然理解她的窘境,我哑然失笑,答:“当然要上,乱世会乱的,注意慢慢引导就行。孩子们上了欣赏课一定会有不
一样的收获。”
欣赏课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孩子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等。音乐欣赏是通过聆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倾听是音乐欣赏的总要手段。如果说歌唱是倾诉,那么欣赏就是倾听。倾听和倾诉看起来相差一个字,却相隔遥远。倾诉是风中满树的叶子哗哗作响,是把自己的生命发泄给世界,收获的是一时的痛快和空荡荡的回音;倾听却是似乎是听别人的,其实却是收获自己的,滋润着并充盈着人的心田,倾听会让人越来越丰富起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深邃一些,起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以一个人为轴心的,而是许多灵魂比我们更丰盈、更湿润、更需要我们去感知理解。孩子们通过音乐欣赏会听到许多美好的音乐,了解到许多音乐家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人生经历,人生的故事,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不一样而丰富的音乐世界,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孩子不仅现在收益,而且终身受益。因此,音乐欣赏不但要上,还要跟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认真用心的!
第三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浅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浅析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
牛迪
摘 要:伴随着学前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音乐教育也在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本文从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音乐教学 现状 思考
2001年9月,我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音乐课的改革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1]其中突出强调以审美为核心。虽然这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尚未波及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音乐教育、教学和音乐课程改革,但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浪潮带来的持续冲击力同样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改革的启发与深远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虽然不同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但是两者并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鸿沟,相反,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尚是十分滞后的今天,参考、借鉴基础教育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成功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学理念同样也适合高职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2]这也是学前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一)音乐教学缺乏学前教育特色,导致音乐技能教学效率低下
第1页(共6页)我国高职教育正经历着由外延到内涵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已经明确了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办学时间短,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以音乐技能课程的教育为例,很多音乐教师还在继续参照或者沿用以往本科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使教学陷入到学技巧、学方法的“瓶颈”之中。
(二)音乐教学理念与国家艺术教育理念的发展存在差距
学前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中最能生动体现国家艺术教育思想与先进理念的时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必需能够紧跟艺术教育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但实际教学中,高职学前专业音乐课程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差距。例如:音乐教学还是以简单的技能教学为主,缺乏综合的课程模式,学前专业的音乐教材不规范、陈旧,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脱节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不能满足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人才,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有两个目标,一是能承担幼儿园音乐兴趣班的辅导任务,再则是能顺利实施音乐教学。从这个目标来审视高职学前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职学前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园的教学实际需要关注不够,比如声乐课与钢琴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技术、技巧,花了许多时间唱出了高音或练出了回课的钢琴曲就可以永远通过了,对属于幼儿领域的音乐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音乐内容,乃至教学理念知之甚少,相当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难以很快适应学前音乐教学工作,教学能力不足,甚至过了很多年都还难以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突出的表现在儿歌的即兴伴奏、音乐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音乐中寻找快乐、综合音乐能力的欠缺等方面。
(四)音乐诸科目缺乏相互的协调
第2页(共6页)可以说,音乐课诸科目之间严重缺乏协调性是目前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之一。相对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涉及到的音乐课的门类也比较杂多。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各门音乐科目之间因为分科较细,又由众多教师分别授课导致了缺乏相互协调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各门课的授课教师一般都各自承担了部分的音乐学科授课工作,教师之间往往很少在一起研究各门科目相互协调的问题。因此,不同班级、不同音乐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深度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在高职学校音乐学科缺乏教学大纲的情况下,教师们的授课内容的选择与深度的掌握往往是十分随意的,更不会为自己在音乐学科授课的情况下兼顾到其它相关学科,这也是造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诸课程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主要原因。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思考
从学前音乐教育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来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包括多方面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不能简单的局限于声乐和钢琴的技能课学习,而应当将其置于一个以唱歌基础、键盘基础与器乐选修为音乐基本技能、以音乐欣赏、音乐简史来提高音乐素质、以键盘即兴伴奏及儿歌创编形成音乐能力运用、以幼儿音乐教学法(律动、音乐游戏、打击乐配器等)形成学前音乐综合教学能力等多门音乐科目并重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全面而均衡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为毕业后能很好地胜任学前音乐教学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设计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师的岗位性质要求教师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是多方面的,如声乐、钢琴、绘画、书法等,其中音乐技能、美术技能、舞蹈技能是幼儿园教师的三大主要职业技能。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技能方面应具备以下能力:
第3页(共6页)一是掌握音乐技能课程基本技巧与方法,以及初级的声乐作品、钢琴乐曲的演奏技巧。
二是掌握大量的幼儿歌曲,并能够流畅地自弹自唱幼儿歌曲。
三是能够遵循音乐艺术表现规律,争取分析和处理初级的音乐作品和幼儿歌曲。
四是能够辅导儿童进行声乐演唱和组织幼儿园唱歌排练活动。
学前音乐技能课程教学对象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而不是登台表演的歌唱家、演奏家,所以应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是“多面手”:会弹、会唱、会跳、会画、会写、会讲、会管等等,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二)依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明确了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应避免照搬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声乐、钢琴课程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音乐技能课程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音乐技能技巧训练;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处理;幼儿歌曲弹唱;音乐技能课程教学、等等。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本着高职教育要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以工作实际为依据,合力规划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切合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使其 实际操作性、理论逻辑性,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实际意义。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授课方式
课程结构的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的改造。[3]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内容的整合,实际上就是幼师音乐课程的优化。在目前高职学前教育院校的音乐教学中,音乐科目是分割为许多块的,由不同的音乐教师来担任。这样的授课方式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各门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容易被割裂开,甚至出现教学重复或
第4页(共6页)遗漏。如边弹边唱的教学,目前既未纳入唱歌课的教学,也未纳入钢琴课的教学,有的却将边弹边唱的唱放入唱歌课(涉及到唱)与钢琴课(涉及到弹)中分别都教学一遍,这不利于音乐教学课程结构的优化。因此,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应当将相似的科目并在一起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1.声乐课教学:学期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既要注重技能教学,又要注重声乐理论知识和学生修养的培养,其目的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的呼吸、发声技巧,获得全面良好的声乐艺术发展。[4]除此之外,在声乐课上还应当让学生学习幼儿发声知识和幼儿嗓音保护的知识。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声带短小而稚嫩,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儿的歌唱生理及心理特征来保护幼儿嗓音,从而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重唱与合唱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应当纳入唱歌课的学习。
2.钢琴课: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同于大中专院校的钢琴专业或高师钢琴主修生,它具有特殊性和速成性。[5]幼师的钢琴教学内容选择,要求在教材中既要注重循序渐进,更要少而精,选编的乐曲具有美感和适当的跨度。[6]笔者认为除了学习钢琴与儿歌伴奏,同时边弹边唱教学应该纳入到钢琴课的教学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加大儿歌伴奏的教学课时比例,还要大力加强学生儿歌即兴转调伴奏能力的培养。
3.音乐理论课:基本乐理是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凡学习音乐者,人人都必须学习。[7]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可以整合为一门“乐视”课,音乐欣赏和音乐简史可以合在一门课中教学。这样的合并既是优化了课程结构,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
4.幼儿音乐教学法:这更是一门音乐学科杂多性的整合。其中包含了幼儿歌曲演唱、律动、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打击乐简易配器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最好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将幼儿音乐教学法中所涉及的音乐知识整合,并运用这些所学的技能模拟进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为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5页(共6页)5.授课方式: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音乐教学的授课方式,可以在原来简单的从“讲授”到“示范”到“练习”的基础上,发展为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练习法、观摩法、实践法等相互交替、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通过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形成具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成为学前教育战线的工作者,高职教师必须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按照实际工作需求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首先依据音乐技能课程的特点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巧妙设立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应该更多的借鉴先进音乐教育的优点,不断发展、完善,最终为培养音乐素养高、教学理念先进的优秀幼儿教育师资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3-4 [2] 戴寿美.幼师音乐教育探讨[J].青海师专学报.2006.03:80 [3]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3.240 [4] 邓江.幼师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05.10:33 [5] 赛倩萍.浅谈幼师的钢琴教学的基础训练与教材选用[J].艺术教育学,2000.04:75 [6] 吕学逢.幼师钢琴教学及教材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08:112 [7] 李重光.基本乐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06.1
第6页(共6页)
第四篇: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1
谈 高 职 学 前 教 育 专 业 职 业 技 能 课 程 体 系 的 构 建
系别:教育科学系
专业:学前教育班级:0802班学号:12950082939姓名:杨晓俊
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们国家处在中间阶段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是: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虽然课程设置也分为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这么大块。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础性。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需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正力图在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2.针对性。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切实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克服传统的单
一、封闭模式,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群.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3.实践性。课程设置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以理论“够用”为度,理论知识做到少而精,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沦知识。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通过生产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4.实用性。高等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技能训练课程更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同时,还应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目前不少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任教人员都是由中等师范的教师升格而来(这是21世纪出现的新情况)。从理念、意识到水准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相应的提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存在着转型的问题。那么,怎样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才能较好地体现出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人才呢?我想,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目前不少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任教人员都是由中等师范的教师升格而来(这是21世纪出现的新情况)。从理念、意识到水准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相应的提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存在着转型的问题。
那么,怎样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才能较好地体现出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人才呢?我想,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在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努力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含人文类、自然类等各个门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她们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类、自然类、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现在也文理兼收,但仍以文科生为主),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则往往表现在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却多有忽视。
实际上,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并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去“传道授业解惑”。她更多地应该是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因此,包括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应该包含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和修改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时,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学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设施投入和课程开设的比例,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这是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一大软肋。我们很清楚。今天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视唱、演奏、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但,问题是,目前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与我们目前的招生制度、以及学生进校后,我们对技能训练注重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今天我们招收的学生艺术教育基础和技能形成先天不足。自2001年全国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分配制度取消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中考)文化成绩(五年一贯制学制的学生,连文化成绩也先天不足!),而忽略了其音乐、艺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因为取消分配后,愿意做小学幼儿园老师的大大减少了,为完成招生任务,学校惟恐没学生来,所以连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也随之取消了。你担心的是没有人来。哪还能去进行什么面试?!因而。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不但文化成绩相对其他专业要低,且艺术素质较差,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受过任何的艺术方面的训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不会生动有趣讲儿童故事的学生大有人在。怎么去培养?
其次是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力。尤其是样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专科院校。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专业建设的需求严重不成比例。使得学生只有理论学习,很少有实际操作的机会。怎么能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技巧呢?甚至一些学校的教育系,以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为自己全部任务的专门系,没有专门的练功房、没有专门的琴房,没有专门的学生技能技巧活动室。怎么去培养合乎要求的学生???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出发,我们是否可以做如下的尝试:
比如招生,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实际是恢复)音乐、美术专业那样进行招生面试?!当然,我们面试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艺术素质、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基础,并非是要招收特长生。所以不能苛求。比如课程设置。我们应该适当调整好技能学习与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将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学生就读的全过程。再如,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这样,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诸如编唱幼儿歌曲、编创幼儿舞蹈、简笔画、讲故事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甚至能否毕业的重要内容。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这个专业的建设。在现在基础上更大力地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教学设施的添置和建设。
三、在上好理论课程、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能力的转化
理论与实践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幼儿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而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我们开设教育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 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
在笔者所知的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大部分。原则上,三年制学生的教育见习在4、5两个学期各有一周。教育实习呢,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是8周: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的教育见习则安排在前三年一周,后两年一周(即中专、大专阶段各一次),从课程开设出发。他们的教育实习只有6周。总的来看,见习次数太少,实习时间不长。而且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也往往将见习、实习仅仅看作是锻炼学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不太注重视学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等等。从而使他们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可能流于形式,很难实现
我想,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一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我们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如试讲、试教)、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幼儿的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她们的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等各种实习形式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增加教育实(见)习的时间。使之更合理。现在通常的做法是:三年制学生的见习为两次,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各为一周:实习则在第六学期,为期8周。五年一贯制教育见习分别在前三年和后两年各进行一次,每次也为一周;实习则在第10学期,时间为六周。但目前来看,见习一次时间为一周,这个安排是合理的,但问题是次数可能还不够。因为幼儿老师的教育教学是综合性的,她是一个“杂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幼儿园,尽可能多地去接触幼儿,这有利于我们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消化及能力的培养。为期6-8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锻炼和成长的需要。可否做如下考虑:除在平常的教学时间中加大学生训练的力度外,是否还可以作如下这样的安排:或是延长实习时间。即最后这个学期整个学期就是实习,而不要局限于8周;二是将实习分为两段。第一阶段在二年级的下期,为期一个月左右,主要的任务就是看,即看幼儿园有什么?要做什么?再去做点什么;第二阶段就是最后这个学期,可以把所学到理论知识在前阶段见习和实习的基础,好好地付诸实施。这个时候的学生,不仅有理论知识了。也有相应的动手能力了,实习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如果这种考虑存在着学习时间上的冲突的话,第二种做法是,是否可以考虑在日常学习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利用无课的空闲,经常带学生去幼儿园参加参加诸如“支教”、“助教”这一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
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消化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她们的能力。
我想,只要我们将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努力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术,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需求的目标。高素质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工作就能真正取得成效,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这是改革时期时代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呼唤,也是从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管理与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第五篇: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
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第二小学
乌力吉敖日希
小学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少年儿童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统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学音乐课程有六个模块组成:《歌唱》、《演奏》、《音乐与律动》、《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活动》、《音乐欣赏》。其中《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和知识面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音乐作品都感兴趣,喜欢的则听,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这样一来,音乐欣赏课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听、动、创、视”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去感悟、理解、鉴赏音乐,从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成实实在在的,可以用心去触摸、去感应、去体会的情感艺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聆听:
以音乐要素为基本单元,以作品为媒介,创设聆听音乐的细节。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到什么? 这个 过程应该是对音乐的把握上的要求,不是指离开音乐说教式的空谈,瞎想,而是有对于音乐作品主题旋律,主题思
想内容上的理解与掌握。譬如:听到什么?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说,听到动物的叫声,听到人的歌声,或者火车
声,风声、雨声、雷声等等,教师要利用这个资源,引导到音乐上来,不要让学生漫无边际的瞎猜,瞎想,乱说一
气,不负责任的话,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思维,判断,想象音乐事物。在看到什么?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说什么
呢?学生大多数都会说,我看到了画面上好看的景色,迷人的景色,可爱的什么什么!等,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
学生看到音乐,从哪里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是热情的还是奔放的?是高兴的还是悲哀 的?愤怒的还是激扬的?等等,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关注学科知识。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想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说些什么呢?这里更值得深思熟虑,往往学生最爱说:“我看到了马在嘶叫,”特别具象的事物,这样好吗?不一定都好,主要看音乐中是否真的有具象的事物,要是没有就不要瞎说瞎猜。音乐具有想象力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但也不要乱说,离开音乐本体,离开音乐描写的事物就要闹笑话了。我们曾经对音乐教育刊物上《百鸟朝凤》一曲有过争议,由于学生的背景不同,对音乐的感受也不同,这首美妙的音乐,在农村孩子的音响世界里,产生了不是凤凰在歌唱,而是鸡在叫;这与音乐的本体大相径庭。有人说这是笑话,有人说,应该这样,学生的亲身感受就是如此,不应该强调学生千篇一律的感受!这么说,学生的感受不对也对吗?其实,我们应该承认现实,容许学生有异样的感受,但也要引导,学生产生高一个层次的感受,正确理解音乐。这个问题我到有个想法;首先,认可学生的初步感受。其次在教师加工、引导音乐文化背景音响后,再让学生产生新的感受,这样学生会慢慢理解音乐,关注音乐,学生听的多了,看的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会有音乐的判断力、想象力;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做点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个人特长。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画一画等,记住不能离开音乐本体,针对音乐去进行活动。提倡要有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自我评价等。
二、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假设:欣赏《船工号子》,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喊出“嗨 咗”,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加进演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作品内涵。这一类作品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
目标与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节奏简单,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学生边听边合着节奏击拍,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我们要把握。
(目标)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
(效果)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方法)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三、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目标: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音色。
方法:聆听、动作反应。边听边律动,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内容:器乐作品,舞蹈作品。
效果: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学习效果会好。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速度的缓急,音色的明暗等通过
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为器乐和舞蹈作品。
四、乐器演奏: 乐器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方式之一。
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 入,使课堂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方法:乐器参与,利用母音哼唱音乐主题
目标: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变化。
效果: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五、歌唱: 歌唱是人声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
是什么引起 的歌唱欲望?只有孩子们愿意唱,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唱歌的欢乐,将作品能够唱出来的交给学生让其充分地创设 新的学习欣赏形式,培养歌唱的习惯及演唱技巧。
目标:唱主题音乐,了解作品思想感情。方法:用自己甜美的歌喉演唱歌曲。
内容: 声乐作品!1—6年级教材为主,其他声乐作品也有,少一些。
效果:会唱,音准,不跑调,歌词准确,有表情;能够表达自己与作品的思想感情。
关注点:学生参与演唱,情绪与效果。
六、图形音乐:借助奥尔夫的音乐欣赏教学法进行。
将乐曲用图形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旋律,再现音乐的主题。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目标:将作品歌曲乐曲的旋律线条画出来,简单地说就是,把听到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达出来。
方法:用点、横、竖、三角、方块、圆形、动物、植物、人物都可以表现出来自己听到的作品内容。
内容: 欣赏音乐中的适合学生年龄段需要的所有作品音乐。效果:非常形象和生动 利于掌握音乐作品。
总之 音乐是一门既有技术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音乐欣赏是实践性极强的分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欣赏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起到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又是有效联结音乐欣赏“教”与“学”的桥梁,实现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更符合音乐艺术极强的创造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