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各位老师:
在本次教研活动第一次碰头会前几天,我收到了徐老师精心挑选的一叠关于“群文阅读”的资料,也就是在那天,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接触“群文阅读”。当我翻阅完资料后,脑中留下了许多新词“1+X”“议题”“结构化”,同时更多的是疑惑: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有何区别,与单元整组教学有何不同,平时一篇课文几节课还教不好,“群文阅读”1节课要教4——5篇,甚至7——8篇文章,能行吗?
随着多次的探讨交流,慢慢地我对群文阅读有了极粗浅的认识。我知道了台湾学者赵镜中在理论上进行论述,大陆名师蒋军晶在实践上进行演绎。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指: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形式上看,这是对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的某种突围;从本质上看,是对“阅读”这一生命活动的本源化回归;从效度上看,是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积极尝试。群文教学的的优点网上讲得很多。
我开始慢慢去了解群文阅读,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了解到的更多的是中高年级的群文阅读教学,低年级的群文阅读教学如何开展,教什么,怎么教?下面就向各位汇报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
一、教什么
低年级是阅读能力养成的起步阶段,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以学习巩固汉字,积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为主。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觉得低年级群文阅读的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议题的选择要适合
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的选择是丰富多样,可以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作者等方面确定议题。低年级的群文阅读更多可从人文内涵、文章内容来选择议题。
就是同样内容的寓言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也可以不同,可以关注寓言的文体特征,可以关注寓言故事中角色选择的特点,可以关注寓言故事中情节的变化,可以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从而创编寓言。今天我们选择的议题是:初步感受寓言的文体特征——小故事,大道理。因为,这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寓言”这个词,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寓言故事。所以我们的议题为:初步感受寓言的文体特征。
2.内容的选择要有趣
刚才我们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作为低年级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低年级的群文阅读文章的选择要有趣,要让学生喜欢读,喜欢看。低年级的群文阅读内容我们可以选择童谣、童话故事、谜语、寓言等。
今天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上比较简单,结果都是事与愿违,三个主人公都傻得可爱,学生只要稍作思考就知道不可能的事可他们却傻傻地坚持去做,这样的故事学生觉得有趣。那这三则故事选择哪个教学落脚点学生比较喜欢呢?我们当时想到了两个点:1个是抓住愿望和结果的矛盾点,一个就是抓住人物的“傻”,后来从学生的阅读视角去思考,觉得抓人物的“傻”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层次,不但有傻想法,还付诸于傻行动。
3.内容的选择要适量
这点好像不仅仅针对群文阅读教学,但我为什么还要提出来呢?咱不妨回到刚才我提到的,我儿子说的话:“一节课学这么多文章,只能蜻蜓点水了。”小家伙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因为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一片文章从字词学习——重点段落感悟——主题升华,再加上朗读、练笔等,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教得细,教得深,一节课那么多文章这样教肯定不行,可我们能蜻蜓点水吗?也肯定不行!最起码,1+X的1总得精教细教吧。于是就出现了课堂容量过大的现象。我们一开始在设计今天的课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觉得二年级字词怎么可以不教呢,这节课里得教,整体感知怎么可以不要呢,要,于是《守株待兔》刚开始就下课铃就响了。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群文阅读呢?和平常一样安排学习内容不行,容量太大,只能忍痛割爱,重锤敲击,我们把字词的教学、整体感知故事大意安排在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傻想法”“傻行为”“坏结果”感受人物的“傻”劲,从而明白寓意。
这里我想到了前几天杭州千课万人低段专场活动中,薛法根老师教《三个儿子》,重点教学生有序复述故事,茹茉莉老师教《雷雨》重点教学反衬的写作方法,一课一得,扎扎实实。
4.X的选择要有关联
群文阅读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就是选文,组织群文,群文的关联性越强越容易取得阅读效果。考虑到学生学段的特点,又是初次接触群文阅读,我们觉得1和X的关系还是为求同关系比较适合。我们在选择第三则寓言的时候,经过了反复的比较思考,首先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得傻的可爱,其次故事中也得有傻想法,傻行为,坏结果,最好也是成语寓言,而且不能太深奥,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再三比较还是《画蛇添足》比较合适。
二、怎么教 1.直线式推进为宜
群文阅读的推进方式很多,例如:分组推进、点射式推进、举三反一式推进、打包推进等。我觉得低年级学生再加上初次尝试群文阅读采用“直线式推进”比较合适。今天的课堂三则寓言,一则一则学习。但是每则寓言教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揠苗助长》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抓住傻想法,傻行为,坏结果读懂寓言,这是1的教学。《守株待兔》是学生尝试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画蛇添足》则是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再交流汇报。是教——扶——放,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有层次的直线式推进。
2.学习方式要多样
三则寓言相同的教学落脚点——傻,相同的学习方法——傻想法分,傻行为,坏结果,再得出寓意,低年级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学习激情。于是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人物“傻”劲的感悟上:《揠苗助长》抓重点词感悟他的急,因为急是他傻的出发点,引读感悟他的傻行为。在得出寓意的环节安排上,《揠苗助长》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守株待兔》则是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在劝说中得出寓意。《画蛇添足》是让学生通过写一写:我想对这个人说——的方式写出寓意。
3.还学于生
课堂上,一定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交流讨论的发言权还给学生。群文阅读的立足点是读,学生不仅是数量上读得多,而且在时间上也应该读的长,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潜心会文。
老师们,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所以群文阅读只是丰富多样的阅读形态中的一种,不是全部,不是唯一。不能取代教科书的教学,也不能取代讲读教学。
最后让我们一起拜读崔峦老师的话,咱们一起且行且思考:
讲读教学犹如走马看花,不匆忙,一课一得,既得意又得言,夯得很实。群文阅读就好比跑马看花,速度快,提高思考力,辨别力和欣赏力,两个各有优势,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希望老师们既要做教科书学习的引路人,又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在造福子孙后代的同时幸福自己。
第二篇:语文研讨会发言材料
语文研讨会发言材料
青云一中 房 慧
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老师,现在是山东省语文特级教师,至今还耕耘在泰安市长城中学教学一线的宋世兰老师曾这样说过:学语文,学什么?学听,学说,学读,学写。不过如此。听: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说:孔子授徒的春风化雨,战国策士的雄辩滔滔。读:经史子集固中国人精神生命之根,欧美华章启现代人广揽环球眼眸。写:生活点滴追明清性灵小品,艺术才情效唐宋诗词风流,家国之思仰韩柳欧苏高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从听说和读写这两大版块展开探讨:如何在立体化单元教学中种下一棵枝繁叶茂的语文知识树。
一、听说版块
有位智者说:走路的时候,两条腿的姿势有了变化,就可能是绝好的舞蹈;说话的时候,舌头的方位有了变化,就可能是动听的歌曲;聆听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有了跳跃,就可能是美妙的灵感;写作文时,语言表述有了变化,就可能是难得的佳作。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有四处有关听说的技巧指导,分别是:
第9页----测一测你的听力
第19页----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
第74页----说话要有中心
第154页----说话要连贯
二、读写版块
多读,多写,多改;勤读,勤写,勤改。正所谓:读是开门砖,写是试金石,最妙的莫过于读写结合。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有关读写的技巧指导,分别是:
(第一二单元)第28页----学习阅读记叙文
第59页----关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
(第三单元)第99页----学习阅读说明文
第119页----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第五六单元)第167页----学习背诵
第171页----学习猜读
第189页----学习浏览
第193页----学习扩展阅读
第196页----学习缩写
第201页----学习改写
第205页----学习扩写
第209页----学习续写
2、重点课文、字词、句子、文学常识梳理
每篇课文都是有表情的。要学会倾听课文的“声音”,提倡裸读,发现语文的价值。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几种诵读方法:
*动情诵读(感动型诵读)*沉醉诵读(古人的读书境界:我与文化,文与我化。)*唯美诵读(文质兼美,高雅诵读,所谓‘美读’)*陶冶诵读(如第二单元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崇拜诵读(由学生自主选择课本中喜爱的作家作品)
*重点课文: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闻)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新闻)
2、芦花荡(孙犁)(小说)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散文)
7、背影(朱自清)(散文)
9、老王(杨绛)(散文)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说明文)
13、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文)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说明文)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说明文)
17、奇妙的克隆(谈家桢)(说明文)
第五六单元(文言文、诗歌)
*重点字词190个:第一单元(25个)
锐不可当(dāng)绥(suí)靖(jìng)阌(wén)乡 聿(yù)鄂(è)豫(yù)
阻遏(è)疟子(yàozi)寒噤(jìn)蹿(cuān)仄(zè)歪(wāi)
张皇(huáng)失措
尖利 能耐 转弯抹角 月明风清 拂(fú)晓 瓦砾(lì)地窖(jiào)
鞠(jū)躬(gōng)颤(chàn)巍巍(wēi)箧(qiè)制裁 荡然无存纳粹(cuì)
肃穆 荒谬(miù)
第二单元(50个)
骇(hài)掳(lǔ)疮(chuāng)疤(bā)诘(jié)问 渴慕(mù)
疏懒 霹(pī)雳(lì)
孤孀(shuāng)差(chāi)使 狼籍 簌簌(sù)典质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yū)蹒(pán)跚(shān)拭(shì)擦 颓(tuí)唐
触目伤怀 琐屑
情郁(yù)于中 交卸(xiè)凹凼(dàng)尴(gān)尬(gà)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杨绛(jiàng)塌(tā)败 伛(yǔ)翳(yì)
滞(zhì)笨 愧(kuì)
怍(zuò)攥(zuàn)荒僻(pì)取缔(dì)骷髅 克扣
接济(jì)唏(xī)嘘(xū)
稀罕 噩(è)耗 呵斥 焦灼(zhuó)伎(jì)俩(liǎng)
颠(diān)沛(pèi)
吊(diào)唁(yàn)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第三单元(35个)
郦(Lì)道元 匀称(chèn)佥(qiān)惟妙惟肖(xiào)
雄跨 雄姿 残损 推崇
巧妙绝伦 刹(chà)那驻(zhù)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轩(xuān)榭(xiè)胸中有丘壑(hè)
嶙(lín)峋(xún)广漆(qī)镂空(lòu)蔷薇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zhàng)
额枋(fāng)藻井 御(yù)道 磬(qìng)鎏(liú)金 雍(yōng)正
攒(zǎn)鳖(biē)头
蟠(pán)龙 天井 伧(cāng)俗 纳凉 帷幕
第四单元(35个)
竺(zhú)可桢(zhēn)孕育 翩(piān)然 销声匿(nì)迹
风雪载(zài)途 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克隆 繁衍 脊(jǐ)椎(zhuī)两栖(qī)相安无事 潮汐
褶(zhě)皱(zhòu)遗骸(hái)劫难(nàn)追溯(sù)天衣无缝
归咎(jiù)藩(fān)篱 啸(xiào)聚山林 栖(qī)息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潜(qián)意识 顷(qǐng)刻
面颊(jiá)喷嚏(tì)
嘈(cáo)杂 唠唠(l
[1][2][3]下一页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了总结、交流语文课程改革经验,收获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成果,研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语文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开展出谋划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于4月6日至8日在上海召开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共有40余名专家、教研员和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
巢宗祺等三位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成员首先在会上介绍了教育部近期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巢宗祺说:这次的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是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实施两年多以来,各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修订的。修订是在去年教育部委托各地教研中心对42个国家级实验区实施课标实验稿情况调查和华东师大数据中心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工作从今年2月开始,现已基本结束。这次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系统修改,约有二百多处作了改动和调整。实验稿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没有变,主要是在内容和思想的表述上更为科学、明确和不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了。
代表们就课程标准本身及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讨,主要有:1.语文教育教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3.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实践;4.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关系;5.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问题;6.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课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
在研讨的基础上,与会代表取得了以下共识: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在原有语文教学基础上的推倒重来,而是要改掉那些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东西。要在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整体,两种特性是有机地统一在语文学科中的,而不是简单的拼盘或叠加。
·语文学科是母语教学,学习天地非常广阔,实践性较强,语文学科要利用和发挥好母语教学的优势,加强语文学习实践。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但并不等于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有接受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如何有效的问题。
在新课改理念下,一堂好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去衡量:(1)教学目标是否清楚、明确、恰当?(2)教学目标中是否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阶段性特点?(3)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4)学生是否学得主动、积极?(5)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是否得到积极、自然的体现和发挥?(6)教学效果是否好?(7)语文学习中的训练是否合适,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掌握了多少?(8)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与会代表还一致认为,教师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也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呼吁各地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当我接到王主任的这个任务时,着实发愁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后来王主任的指导、和几位老师的交流以及自己看课标查资料等一系列的活动,才对教学目标有了一些和以前不同的粗浅的看法。今天拿来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咱们可以再探讨。我交流的题目是《重目标 抓落实 巧整合》,从题目中不难看出,下面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学目标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在制定好教学目标以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目标,第三部分是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一、首先我们来交流关于教学目标的内容。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们执行同一个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同一本教材,接受同一参考书的指示,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教学成绩的差异常常是惊人的:有的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大量不合格的差生;有的却超出了大纲要求,形成学生成绩几乎全优的局面。这种情况说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教学的实际操作水平相差悬殊。
进一步分析,上述的教学成绩和操作水平差异,不能只用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解释。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同一学校的学科之间,同样也有这种差异。我们不得不怀疑,对教学目标所作规定的明确程度和具体水平存在严重问题,以至使教师难以把握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
去做。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在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的备课本上,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这些词语几乎是通用的,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或说明,常常笼统模糊,不够明确具体,也不便操作和检测,以至可以作各种不同理解和采取各自认可的达成措施。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对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这种笼统的规定几乎等于什么也没说,因而也就可以对其进行任意解释,或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作习惯性的理解。
什么是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预期”,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由多因素构成并由各个环节连接而成的序列活动,既包括设计、组织、实施,也包括测量和评价。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是一个周期的终结,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正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为标准的测量和评价,教学活动才不断得到改进,步步完善。
说一千道一万,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种变化是教学目标的实质。要使教学目标切实进入教学过程并指导教学,必须让教学目标更接近工艺性的目标概念。否则,教学就可能停留在大体知道做些什么的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与任何一项熟练工艺工作的比较看出教学工作的目标问题。如果问一个车工:“你今天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在多少时间内切削几个什么零件,质量标准是什么,成品率是多少等等。但是,如果问一个数学老师:“你今天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可能说“完成克、千克、吨的认识。”也可能说“使学生理解克、千克、吨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还可以说“通过“克、千克、吨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上述比较说明,虽然教学是千百万人千百年来从事的专门活动,但教学目标与任何成熟的工艺目标有质的不同。工艺生产目标有明确的数量、质量标准,可以用绝对标准作出严格规定;而教学目标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尺度,很难作出严格的统一规定。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教学目标会像工艺生产目标那样具体、明确。但是我们应该学习工艺目标的那种准确性,或者追求工艺目标的那种明晰度。即便不能用简单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使教学目标具体化,起码可以为教师制定明确的目标作出准则规定,把教学目标具体到可操作水平。保证大多数教师有可能像熟练工人那样普遍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教学的“成品率”。
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晰、有实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
1、对数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数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落在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上。而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相对忽视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等方面目标。
2、数学目标没有切实内化。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没能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没有细细消化与内化。仅是将数学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作为课时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大而空,笼统模糊。对课时教学目标的意义功能认识不足,将目标写得过大,不明确、不具体、难以检测。如《面积单位》将目标定位“认识简单的面积单位”就显得笼统、过大。到底应达到怎样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具有哪些特点,又该如何表述?
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
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境、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
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
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
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就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3分钟内(条件),学生(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20道题(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二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
第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在描述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某一地图上,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等;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第四,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案例1:《有余数的除法》的课时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口算;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并能说出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会根据余数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计算机的环境中,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游戏,根据余数来找事物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会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主动愉快地参与运用余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索。
在上面的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通常情况下是指学生(一般可省略),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教师、其他同学)的辅助来完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都是指学生。
行为动词——上述目标中的“口算、列出、说出、判断、选择等”即是。
表现程度——上述目标中的“列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等”都是。
行为条件——上述目标中的“根据实际问题、根据余数、用数学语言”都是行为条件。
案例2: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摆一摆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动词“说出”、“认”、“读”、“写”明确、不含糊。“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说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该做什么,要达到的知识要求;“结合人体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 通过
折一折、涂一涂、摆一摆等方法”则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学生”则写明了教学对象。
(2)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在这项目标的描述里,“说出”明确、具体,“说出区别和联系”则是在“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一条件下。
(3)学生经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这一目标的描述里,“经历、、、、、、过程”则说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人体奇妙的变化”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分数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为教学的引入定下了思路,从现实生活中切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项态度、情感目标及第(3)条过程目标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像知识技能目标那样是硬性的,关键是需要教师有一个全面的目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情感和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
—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二、在课时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后,怎样围绕目标选材、科学地分解目标并有序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呢?下面结合《认识正负数》一课的教学预案设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整体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的前提是正确的把握教材意图,确定整体教学方向。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呢?重点是深入研读教材,要整体把握教材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及作用,了解教材每道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目的。有条件的可以多参阅各种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教材相同内容的比较,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取长补短,加深对教材意图的理解。
课标对“负数”的总体教学要求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总体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负数的认识定位为“初步认识”。那么,初步认识是不是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负数”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教材的例题、习题及总复习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发现我们的教材并没有给出负数的概念,所举的负数的例子都是负整数,没有负分数、负小数。并且,在总复习中把负数的复习放在整个数的体系中进行,由此想到:让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肤浅认识,这样就没有把知识纳入到整个体系中去思考,不利于后续学习。对负数的认识,应该是一种对新数的认识,是一种数概念的扩展,更是学生认数系统的重构。以前学生对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数量的多少层面上,现在要从数量的多少扩展到不仅表示数量多少还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学生原有的认数系统来说是一个飞跃,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数概念的扩展和认数系统的重构。这里把对负数的认识放在认数系统重构的高度来教学,是很多设计者所不曾考虑到的,这样就理清了负数知识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整体教学的方向,为确定课时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处理素材,优化达成目标
素材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补充或调整素材,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材中的两个红点试图通过气温和海拔高度两个例子让学生体悟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点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内涵。如果照本宣科,直接呈现,能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但难以实现“让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目标,更无法达成目标中的“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
因此,我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调整,补充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场地面以上二楼和地面以下二楼的素材,让学生在区分两个二楼的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我对素材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某地气温-5℃——5℃,组织学生讨论:-5℃和5℃一样吗?在学生思维触动之时补充素材——空白刻度图,让学生在上面表示出-5℃和5℃。空白刻度图的素材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迫使学生创造出分界点0,由此深刻体会“0”的新内涵,接着,再通过让学生表示海拔并提出问题:“海平面如果用一个数表示,用什么数合适呢?”此时,引出0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
(三)合理安排环节,科学分散教学目标
当课时整体目标确定后,就应着手把目标进行分解、落实,把课时目标合理分配到学习准备、新知探索、巩固内化、总结延伸等教学环节,细化为环节目标,形成环节链,为实现课时目标而服务。
我们来剖析一下本节课的环节目标:
(1)学习准备环节: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师生课前做相反游戏,教学目标为:感知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反意义的量,知道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二是通过回忆整理学过的几类数,达成“为丰富整数概念做好归类梳理的知识性准备”和“体会新数产生是人类需求所致,为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做好心理准备”的环节目标。
(2)新知探索环节:分为负数概念和0内涵的探索两个板块,负数概念板块,从情境引入——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写正负数——概念提示,对应的环节目标分别为:(1)制造冲突,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2)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3)正确读写负数。(4)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
中相反意义的量。(5)初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0内涵探索板块,我安排了表示海拔中海平面的讨论,突出了0的分界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从中能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3、巩固内化环节:通过有层次性的练习,不但训练了前面的知识,并且强化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进一步加深正负数意义的理解这一环节目标。
4、总结延伸环节: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检测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再度体验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在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各个知识点时,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既要考虑课时目标是通过哪几个板块来实现的,更要反复推敲每个环节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清楚每一个环节设计化解的是课时目标中的哪块目标。
下面再举一个《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例子来说一说应怎样围绕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重点说两大环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不再重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自己身体上的数学知识。请大家看课本97页信息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一)认识二分之一
首先由学生自主创造二分之一的表示方法,然后明确正确的表示方法,并教学其读法和写法。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结合奇妙的变化这一情境,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纸片,想办法表示出二分之一在图形中的大小。然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交流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出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用学具是怎样表示的。这样设计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理解四分之一的意义
结合情境图先让学生说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然后再用学具表示出来后共同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所对应的目标也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出八分之三表示的意义,再用学具表示出来。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说出几分之几的含义;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
(五)找“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结合自己表示的分数,找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这一环节所对应的目标是:结合自己表示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说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区别和联系。
(六)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分数,并简单说说他们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说明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并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写分数。这样设计所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目标的落实则贯穿在以上六个环节中。
三、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在小学阶段集中地体现在以基础学科知识教学为中心,将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融为一体,并与活动课程内容相融合,把综合化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循序渐进地组合在各科各类教学活动中。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整合、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
(一)关于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在这里主要从语文、艺术等方面做一介绍。
(1)有效整合语文,让数学的天空更美丽。数学与语文是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但是在传统情况下,过分的强调学科教学专业化,致使专任教师对其他学科涉猎很少,人为地造成孤立。
事实上,语文与数学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的。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与语文中的字词联系起来。例如,在一年级教学0—10的数字认识时,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数字的成语,如一刀两断、两全其美、三心二意等,并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找找还有哪些。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注意了数学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
此外,数学还可以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效整合数学与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听,并逐步提高说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说的培养。小学数学目标里明确指出:“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的基础在于语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维。”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比如,概念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本质,体现在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定义、法则等具体内容,还要说出概念的本质及关键词句,近似概念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及易混淆之处;计算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引导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说出合理的算法,同时对于计算中的错误,要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注重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解决问题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思路,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说出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观察等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也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性。小学数学教学还应及时注意读的训练。学生理解题意,需要一定的语文能力;反过来,解决问题中精练的文
字、条理的叙述、灵活的语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锤炼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自学。数学还能与语文中的写联系起来。数学课上也可以来个“小练笔”,教师可以安排“学后反思”,要求学生在“反思本”上把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的反思记录下来,定期交流、反馈,使学生对原有学习经历重新认识,从而提升为学习经验。这样学生不仅养成了及时总结学习得失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写作兴趣和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写些数学小日记、数学小论文。
【案例】
“0的认识”的教学思路
——联系语文“说”的拓展设计
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说”的。由于0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极其抽象,如果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素材,学生是不会说的很具体的,甚至会望文生义。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先创设情境,利用电脑出示四幅图:①河里有3只鸭;②河里有2只鸭;③河里有1只鸭;④河里没有鸭。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素材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当学生认识了没有可用0来表示时,又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明所举例的事物可用0来表示,这样又让学生结合0来联想生活素材。所以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素材感知,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书本知识直观化,学生才会易懂易掌握,同时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
(2)与艺术交融,让学生学习更加愉悦。许多教师都曾因为数学课堂枯燥,缺乏声色而烦恼,也曾羡慕艺术课上唱唱、跳跳、画画的丰富多彩。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理念为数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机会。一堂数学课,可以用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数学与艺术的融汇,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能真切的感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习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这种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情感。
【案例】 统计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位老师教学一年级数学统计的片段。
上课了,老师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大象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全体师生围着蛋糕唱起生日快乐歌,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而后老师顺理成章的将其他客人朋友介绍给同学们:小猴、小猪和小狗、、、、、、统计客人、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随后,老师又用亲切的语言问小朋友:“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贺卡(自己画的),有的说为大象跳支舞、、、、、、老师还真的让几位学生表演唱歌、跳舞和画画。展示完后又问:“你觉得送大象什么礼物比较好呢?”、、、、、、统计的实践应用又不知不觉的在轻松和快乐中进行着。
(二)小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的整合。
小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的整合包括各数学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某领域内各部分内容间的整合。通过展现这些联系,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数学整体的初步认识。比如,数与形的结合是数学内容之间联系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在小学阶段的适当时候,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二者之间的的结合。如测量与数和图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米、分米、厘米的关系相当于百位、十位、个位的关系;测量需要有, 关图形的知识,而对实际的测量的理解反过来可以促进对图形的进一步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未能意识到数学联系,他们将失去进一步发展和理解数学的机会。因此,数学课程鼓励学生寻找、使用、交流数学内部的联系,一旦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后,他们就可能自觉地思考:“可以换一种方式描述这个问题吗?”这个情景和以前遇到的类似吗?“如果遇到的是用符号表示的,他们就可能考虑如何用图形来表示。这些都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拓展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
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整合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为此,教师应重视构建数学
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比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可以这样设计: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总之,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时,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根本,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落实好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第五篇: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
全县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研讨会的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早上好!我很荣幸地能执教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第一时间地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全面地提高自己。今天,我更荣幸地能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请教,聆听各位的专家同仁的教诲指导。来出席这次研讨会之前,我们阳埠中
好范文原创作品心小学的郭校长叮嘱我,一定虚心学习,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把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带回去,不虚此一行;并让我代表他预祝我们这次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执教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已将近两年,今天我是带着困惑来的。接下来,我就说一说我的一些困惑吧。
一、新课程标准对农村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太高。
新课程改革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言素材的积累,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千古绝唱,现代名篇名段,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有深厚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积淀。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学习的一次历史回归,看看今天我们很多人的文化功底的浅薄,再想想我们古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我们的语文界走过了太多的曲折。今天,我们能够再次回归语文学习的真谛,不能说不是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生!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的积累既归定了量的要求,同时也归定了质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绝大多数的城市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语言的优势和周围大量的语言环境,可能不是难事。然而,对于广大农村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广大地处偏远、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村一级小学生,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语言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语言实践是学不好的语文的。广大农村小学生他们学习语言的机会主要来自课堂,来自课本,来自教师,偶尔也来自电视(现在不负责任的娱乐频道,更多地让小学生迷上了《还珠格格》、《春光灿烂猪八戒》,学会了更多的娇气和任性。)。他们太缺少母语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太难走入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家里,父母除了买一些学习资料外,很少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书籍;就是有,父母可能也会认为学好这几本课本就足够了,哪还用花心思去看这些破闲书。学校里呢,由于教育经费紧张的缘故,图书室已经多年没有再添置图书了,加上管理不当,就只剩下一些早就被孩子读烂了的《格林童话》一类童话寓言故事书。订阅儿童学习报刊对于广大农村孩子来说那更是奢侈的事。单单靠一星期的才七八节课时的语文课堂,没有大量的语文自主阅读,没有大量的语文实践,要学好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啊!
二、现在的语文教学成绩太难提高了。
以前,语文教学很大的一块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师多花点时间,多让学生做几次作业,抓好了语文基础训练,再抓实了课本的知识,哪怕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再怎么不好,要考及格都不是难事。而现在就不同了,就拿我们阳埠中心小学来说吧,随着上级优化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撤校并点,大量的村小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就读。我们学校五年级现在有四个平行班,而它的前身三年级时是一个班,到了四年级变为两个班,现在再重新打乱分成四个平行班。同样的一批学生,在三年里却相继更换了三位语文老师。而几位语文老师呢,面对这样学生来源不一,语文学习程度不一,语文学习思维品质不一的班级,也煞费苦心。我们学校的老师们质量意识很强,尤其是数学老师,几乎恨不得用整天的时间跟着学生,出大量的题目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然后再用考试成绩不断的此好范文原创作品进步来调动维持同学们这股学习热情。语文老师也尝试了这样做,然而事实的结果是大量的语文基础练习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做多了,学生宁愿做数学,也不愿做语文,逐步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题海战术或许对数学有效,大家说数学是教什么考什么,有它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而语文是学课文却考语文素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让语文老师无从着手。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做大量重复的练习得来的,只能在老师长期细致耐心地指导下,靠学生自己长期的大量语文阅读实践和语文积累一点一滴得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在朝夕。忽视语文学习的内在生命规律,忽视学生语文素养获得的长期性,让我们一些语文老师尝到了“应试教育”的苦果。去年期末统考,我们学校四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全部受罚,而四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全部得奖。语文老师不仅要面临繁重的教学工作上压力,还要面临着来因为教学成绩不理想而来自学校的压力。语文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慨:我们农村小学生和城里的小学生相比,不是差在思维能力上,而是语言的功底上。所以往往每到一学年初,很多语文老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闹着要改上数学,就不难理解了。
“我困惑,所以我努力。”今天的研讨会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我相信,有在座各位的帮助,我的困惑将不再困扰我。最后,我想用当代著名诗人顾城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的发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注定用它来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