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心得
新课标下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教学 教学心得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无论如何挖空心思找最合适的话题来让他们写作,学生总是咬破笔端,无从下手。老师虽多方面指导,但成效不大。反思自己正在从事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免有些“齿寒”。在新课标下,作文教学需要推陈出新已经迫在眉睫。
一、作文教学时时渗透一个“新”字
作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为此,应主要引导学生做到“六新”:以“激情”出新――把作文与自己的远大志向巧妙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情感去倾泻、去浇灌、去感召、去激励;以“广博”出新――广泛地涉猎文史典故,显示出厚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文章散发出历史的云烟气息;以“热点”出新――时刻关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保持投入生活的一份热情,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写出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生动的文章:以“巧构”出新――在内容上或巧设悬念逆向结尾或欲扬先抑:以“理性”出新――善于思辨,冷静反思,打破常规格式,用个性的思考去感悟世界,阐发真意;以“文采”出新――用词生动,句式灵活,文采斑斓,引人入胜,使人读了神清气爽,如饮香茗。
二、活用现有教材,进行激活思维的指导
新编语文教材及读本,每篇都是极好的范文。这篇篇内蕴丰富解读不可穷尽的文章,对那些性别有差异,个性有差异,文化背景有差异,人生阅历有差异的学生来讲,必然导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独特的再创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引导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各种文体的写法。
三、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写真实的自我,抒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新课标中也明确提
出作文要“感情真挚”。其内涵是指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审视角度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得好文章。用心观察生活,认真积累材料,是写好真情的前提。
四、锤炼语言,妙笔生辉
作文要养成斟词酌句的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喜欢平白如话,还是华丽工巧,擅长风趣幽默,还是深沉委婉,要根据自己的喜爱再平时的作文中不断地加以张扬。在具体的行文中要讲究语言的锤炼,何处该轻描淡写,何处该浓墨重彩,何处非来一组排比无以增势,何处非来一个反问无以遣情,何处非用描写地语言无以活画形象,何处非用议论地句子无以点明义理等等,都应该挥笔在手,领悟在心。这样写出的地文章才会气韵流动、意趣盎然。
五、客观科学地指导评判学生的作文
多年地作文教学经历使我惊奇的发现原来是老师把学生地写作积极性吓跑了!我们在讲评作文中总是在纠错,在强调存在的问题,这就给了学生挥之不去地印象:我的作文总是一无是处!教师挑剔地职业病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的评语都是“不“字开头:不突出,不严谨,不丰富等等如此一来,只能让学生越写越冷。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更多地从正面去肯定学生每次作文的优点,哪怕只有一个优点,这样学生就会兴奋起来,就会将优点一个一个地叠加,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丰润区石各庄镇中学)
第二篇:小学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浅谈
小学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浅谈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现在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变的非常被动,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尽管新课改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评优、晋级的激烈竞争机制迫使教师寻找捷径考出高分。故作文对学生只能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老师在作文教学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生活认知水平的综合训练的检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明确规定了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段话立足于表达自我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着眼于内容和语言两大要素,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我们语文教育者指明了写作教学的大方向总目标。这个总目标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贯彻实现。从第一学段(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第二、三学段的“习作”,最后到第四学段(初中)的“写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逐步接近总
目标。要让学生乐于习作,有话可说,有话愿意说,树立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有有效策略和统筹规划。
一、小学作文教学要树立课程意识。小学老师应树立强烈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意识,把作文课当作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主动寻找规律,认真准备,课堂上系统有序地指导训练,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新课标为何提“习作”而不提“作文”,究竟区别何在?有何深意?教师心中要有数。小学作文教学起步要早,口语交际,写话,词语积累,语句积累是作文的基础,教师要为学生打好基础。教师往往忽视口语交际活动,不把它作为作文教学来看待,不重视口语交际和词句积累训练是错误的。作文教学要树立课程意识、总体目标意识、阶段目标意识,教师要拟出作文课程实施方案,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教材只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小学作文教学要降低难度,多加鼓励,以培养学生习作
兴趣为重点。
第一、培养学生强烈表达的欲望。写作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
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
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第二、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布置习作的题目要
开放,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东西来写,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体验,习作形式要不拘一格。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和“要求”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老师不论是从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都从自我出发,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教师布置从没有去过城市的农村学生写《我的城市真美丽》,这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吗?)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之内。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规矩,而是让孩子放胆去写,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要“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如若我们切实地落实了课标精神,在“兴趣
方面大做文章“,学生还会感到”厌烦“吗?,还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吗。
第三、小学教师要有一颗童心,要多读儿童作物;要多看少
儿电视频道节目;要关注“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儿童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要多看少儿动画片。拓展教师视野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是教育者的共识。例如教师看了动画片《熊出没》,你就可以设计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让学生复述故事或谈一谈学生的感受或想法,或者让学生观看一部分后让学生续写一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意用于改变学生作文“三无”(无兴趣、无内容、无自我)的现状再准确不过了。学生的“三无”究其源,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原北京四中校长吴昌顺曾就读与写的问题作过辩证的阐释:语言的表达是由“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输入占表达的75%,输出占表达的25%。目前大城市的一些学校在课外或者假期安排学生观看某些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注重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新课标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
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应着眼于丰富多彩的主客观世界,指向写作主体广阔的思维空间;着眼于人的“青春精神”的培养,指向思想内容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着眼于语言素养的形成,指向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注意观察、思考、积累的好习惯。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注重积累,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培养写作兴趣为重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切实落实新课标精神!
第三篇:学习体会之新课标下作文教学
一路前行一路歌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高效教学青岛展示研讨会》学习体会 人从青岛回来了;但,心——还迟迟不归。这是第一次光临青岛,我有幸目睹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高效教学展示研讨会》的盛况,成为其中的一名倾听者。教诲多多,受益多多,思潮多多,也让我在作文教学的迷茫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10月18日,与第三实验学校的卢兰英老师被安排在体育之家大酒店。此后在青岛的两日里,我们两人共度了非常充实又非同寻常的时光。
19日上午,给我们做评课指导、上课和做学术报告的是蜚声语文界的大师级人物余映潮。余老师给人的初印象:清瘦而抖擞,修颀而明朗,真诚而善良,内敛而薄发。他仿佛是一位太极宗师,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花拳绣腿,却能在衣袂飘飘间频发内功以柔克刚。他的报告《提升对文章写作技法研究的能力》,令与会的老师醍醐灌顶。原本一篇有可能被大多数人演说得枯燥的作文教学讲座,睿智的他却阐发得妙趣迭生、文辞隽永。理论与课例巧妙地呼应,没有说教,没有哈欠,只有娓娓道来,只有信步渐行。这就是真正的大师,即便他的头上被冠上特级教师、语文名师的头衔,他还是如山涧倾泻的泉水一样清澈明晰、淡然不迫。
19日下午,郑晓龙老师课堂伊始就直叩听者和学生心扉:“作文课将就“起承转合”四步展开。接着他启迪学生思考并列举:自然界、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符合“起承转合”的事例。整个教学过程(思维训练和练笔)中,郑老师一直用表格来阐释:起承转合的每一步都有学生熟悉的关联词来开头,容易掌握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拓展非常到位,听罢永难忘。至今,他的声音早化作音符在我心房袅袅绕梁。之后所做报告中选取的一些课例,都是他作文指导课的典例,剖析深邃、语重心长。从8:30点到11:30点,长长的3小时,几百余人的会场没有一丝骚动、一点窃窃低语,人们醉心于那信手拈来的侃侃而谈里。
10月20日上午,由江苏通州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给我们上作文指导示范课做报告。小丁老师,演说了快3个小时了,还不罢口。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丁老师的报告《构建自己的作文教学体系》。丁老师是个率真之人,毫不掩饰自己对语文作文教学的独到体会,他对于作文的解读则是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向前冲,初中毕业之时正是激情迸发之刻——升格!正是他这份与众不同的研究,才由江苏南通一名无闻的语文教师,历经磨砺,蜕变化蝶,蹁跹在语文课堂的舞台,勇摘特级教师的桂冠。在教学实战中,他的教学机智令人叹服,师生对话时,对学生的评价语信口拈来、干净利落、精彩异样。我想如果没有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这种看似蜻蜓点水的智慧不会在语文课堂漾起美丽的涟漪。此外,他通过自己的课堂探索深刻地验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告诫我们作文构思一定要站在学生视角,不能以师者的成人姿态一厢情愿地解读要求或内容。尽管丁老师在语文的路上,采撷了令人艳羡的芬芳,他还是奋斗不止,从他的身上我感触到了一种前行的力量: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登更高的山,看最远的风景!
有人说:一个人想走多远,关键是看你与谁同行。通过这次青岛之行,相信在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走得再远一些。因为与吾同行者有:卢兰英老师、娄志峰老师、王雪老师。卢之英气与敬业,王之婉约与飘逸,娄之真善与博观,都在我的心波里投下美好的倒影。
水是山的眼睛,无论山再巍峨峻拔,如果没有水的灵动与飞转,山多少会少了些灵性和真性。学习结束了,带给我更多的却是思考。如何让自己成长?如何让学生对我们的作文课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今后我会努力抓住“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放松,继续沿着扎实而有个性的道路走下去,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第四篇: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 要: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改;作文教学;感悟
课改,是当今教育界非常热乎的一个词,教育教学的改革,并非是对传统的东西全面的否定,而是批判与继承,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的关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在几年的课改背景下,我尝试了许多的作文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感悟,在此抛砖,以期引玉。
一、“仓廪实”是佳作的基础――督促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成大事如此,出佳作亦然。我们不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卡片、学习园地、摘抄本、剪报,有计划地要求学生积累词语、名言(或佳句)、优秀段落、典型事例等等,成立“语文角”,每周看展一次交流,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引导学生用这些词造句,运用这些名言围绕一个内容写一 段话,来供同学们共同赏析,坚持下去。老师在作文讲评时,大张旗鼓表扬那些积累丰富、运用恰当的学生,并将这些优秀句段篇展示在教室一角――建立班级文化长廊,这样学生会从“死记”的枯燥中觅到“活用”的芳味了,从而大大提升写作兴趣。
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充分开辟第二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越多,作文时思路越通畅,见解越独到,思想更越深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开辟第二课堂,能使学生的观察、思维、生活感受冲出闭塞的藩篱,是提高学生观察力、想像力、分析力、思辨力和创造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原本学生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生活阅历、社会认知力比较肤浅,如果老师不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实难写出有真实情感、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来,而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自主感知、体验、探索、领悟,这也正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三、课文即范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要有机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有目的、有意图为学生精心筛选的范文,供学生在学习写作中效仿与借鉴。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它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既可谓珠联璧合,而又各有千秋。教者应深入挖掘那些表现思想内容与特色的技法,加以总结将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
四、独阅乐不如众阅乐――作文批改要师生共同参与
作文的批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方式是教师独自批阅学生习作,而后独自宣讲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感知,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对优秀作文和典型病例的感悟。不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批阅,共同欣赏,共同指摘缺点和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形成深刻的认知,摸到优秀作文的“门路”。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认知力,又能锻炼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又能掌握作文的评价标准
五、模仿借鉴要有度――杜绝机械模仿和盲目抄袭
练习写作时模仿和借鉴无可厚非,但模仿不能机械,借鉴不是抄袭。教师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和写作训练时要正确引导与指导,训练“嫁接”术的巧用,培养创新的能力。否则,如果形成机械模仿、盲目抄背的坏风气,那么“东施效颦”的悲剧可能会我们的学生作文中重演。
六、有纲才有思路――要培养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下笔前问三个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
七、“好写”者不如“乐写”者――营造氛围,变“好写”为“乐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怎样能把学生引到“乐写”的境地呢?其
一、培养天天“日记”的习惯;其二,通过班报、墙报、校报展示学生佳作;其三,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征文投稿,一旦作品见报、见刊,他们的写作热情与激情就会“星火燎原”,“乐写”之趣油然而生。
作文是个体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兴趣的形成、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作文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同行们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第五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出独树一帜的文章,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从培养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入手,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等原则。
【关键词】 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作文教学;原则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更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发散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学教学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从发散思维的培养入手。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善读善写。”[1]这个“善”字即掌握方法,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作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近20年来虽百花齐放,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就整个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是收效甚微,学生作文普遍仍存在模式化现象,缺乏新意。
一、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们先总结一下现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化现象。
首先,思维模式化。学生的思维定势于习惯思维,面对一个问题,只能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想到的方面,不敢大胆去想,激发思维的火花。如看到雪,在他们的
0 思维深处,雪永远是纯洁、美好的象征,而没有想到雪覆盖了一些肮脏的东西,以洁白的外表掩盖世间的罪恶。对老师的赞美,不是比作蜡烛就是比作春蚕;孟母三迁是为孩子着想的表现,永远都是好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受批判的永远是他,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等等。他们的思维已形成定势,对问题的看法缺乏创新,作文中不断重复这些旧观点,不肯用自己的头脑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选材模式化。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应付考试,一般缺少生活经验,视野较狭窄,加上思维不灵活,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没有深入思考,在作文的选材上翻来覆去都是运用那些老掉牙的材料。如说到奉献,就是孔繁森、焦裕禄;提到做好事,就是雷锋;讲到勤奋就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善于嫉妒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智慧的榜样就是诸葛亮。这些材料不知被多少人用过,对老师、对其他读者来说如同嚼蜡,毫无新意可言。
再次,结构模式化。多数学生下笔之前脑子里已有各种固定的文体结构写法。如写记叙文有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这些东西连接好,再提炼出一个主题就可以了。写说明文有三结构: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写议论文有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还要注意“凤头、猪肚、豹尾”三大原则。于是,学生每次作文都按照固定的框架去填充材料,没有想到要去突破这些结构框架。这样不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而且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作文失去兴趣、热情。
清人赵翼诗云:“人面仅一尺,竟无一相肖。人心亦如面,意匠戛独造。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 有 天 在
窍。”[2]确实,世上没有两张长得完全一样的脸,人的思想感情更是千差万别,对同一部作品,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作也是一样,要有自己独到的妙处,不人云亦云。
写作要做到有自己独特见解,风格,有创新,就要打破以上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发散性思维。“新课标”也提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拓展其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文章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培养方法
(一)运用多向思维,开阔学生思路
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往往由于习惯性思维,只能看到事情的单一方面,即大多数人想到的方面。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分析,对同一事物从多侧面、多 层次去写作,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拓展写作思路。这样说还是太宽泛,具体说来可以从选材、立意、结构、体裁上进行多角度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首先,选材多样化。拓宽写作题材,对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文题取材应广博,事事物物,凡能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感情者,均可为文题之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敞开思路,提供较大的选材范围,挑选自己最熟悉的、又尽量与众不同的题材进行写作。如:有一位教师让学生写《和睦的家庭》,但之后发现学生说套话、空话、编瞎话的多,矫情,众口一腔。大都写父母如何恩爱或如何孝敬爷爷奶奶,家里每天都如何奏着快乐乐章。后老师把题目改成《我的家庭》,这下题目不再绝对化了,肯定了事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生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写和睦的家庭,有的写破碎的家庭„„但感情都真挚、自然感人。同一篇题目,写出了各自的特色,写者有趣,阅者有味。
其次,立意多样化。所谓文章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同一题材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的中心思想,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确定文章的中心。为了让学生理解立意如何多样化,可先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如同样是“春风”,李白的笔下是“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的“春风”是凄凉的;而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却是“春面不寒杨柳风”,这里,“春风”则是轻柔、温暖的。同样是“离别”,王维笔下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的伤感、悲凉令人断肠;而高适笔下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豪迈、乐观的心态使我们对离别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如让学生写寓言《滥竽充数》的读后感,一般,学生按照习惯性思维想到的就是要批判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可提出以下几个论点让学生参考,开阔他们立意的思路:A、烂竽能够充数,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土壤。B、南郭先生最终落荒而逃,说明他们还有自知之明;C、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冒充内行,最终露出马脚,说明人应该扎扎实实学习,掌握真本领,不能弄虚作假。
再次,结构要多样化。同一写作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结构方式,如写《记一件难忘的事》一文,可以顺序,按时间先后,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也可以倒叙,把这件事中最精彩的一个场景提到前面叙述,再按原来的顺序写;还可以用插叙的形式,根据需要在叙述中暂时中断原来思路,插入另一些有关的事。结构上的求异训练,可以逐步改变学生文章平铺直叙的现象。
最后,体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如以“葡萄” 为题材的作文可写成说明文,介绍其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一般的记叙文,描写色、香、味和一家人在月夜围坐在葡萄架下赏月、乘凉的情景;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下葡萄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还可以写成借物喻人的散文,赞美具有葡萄那为人搭架乘凉默默奉献精神的人们。由于文体不同,学生的习作也就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推陈出新
在拓展了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反弹琵琶出新意”的观念,对其所写的内容作反方向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也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有些作文题目如果只是着眼于正面思考,绞尽脑汁恐怕也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但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反方向思考,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有些人就是运用逆向思维获得了成功。有一位老师让他的学生画一幅画,表达千军万马的场面。第一个学生受固定思维影响,没有考虑太多就在纸上画了很多兵马,把纸全画满了。第二个学生想了一下,没有直接把军马画出来,只画了几匹,其他的就用象征性的点来表示。第三个学生没有按常规考虑怎么把那么多的军马直接画出来,而是反方向思考怎样用少来表现多。于是,他画了一条地平线,在地平线上出现了前后两个骑兵,他们身后有一些只露了头盔的骑兵,还有一面旗,上面写着一个醒目的“帅”字。结果,第三个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如以《“有志者事竟成”小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审题时应对题目进行辨证分析。“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确实鼓舞过许多人走上了成功之路,人们也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或拿来鼓励别人。但我们也可以打破这个常规思维,从反面提出,“有志者事未必成”的论点来,并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看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符合实际,自身力所能及,并且自己又努力奋斗的情况下,有志者的事才能得以成功。
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来作为触发学生逆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
伯乐相马——选拔人才要靠体制; 见异思迁——不大胆求异,怎能出新;
开卷有益——开卷未必都有益,如果不加选择,不看对象,随心所欲,非但不有益,反而有害;
忠逆耳利于行——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推心置腹,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犹如春风化雨,更能让人心悦诚服; 班门弄斧——人人不敢班门弄斧,怎能后来居上?勇于挑战权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内因决定外因;
诸如“两耳要闻窗外事”、“高枕岂能无忧”、“商界就应见风使舵”、“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者戒常乐”、“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这样的逆向思维,比习惯思维更有思想深度。大量这样的练习,可以逐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写出来的文章立意鲜明,有不拘泥于传统的标新立异的创造性。而且,现代的青年学生大多有逆反心理,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能珍惜这种精神,因势利导,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打破思维定势,标新立异。
(三)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不至于陷入模式化。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进行。
编创作文。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材料,编创出超越时空限制的传奇性故事。如:《孔乙己巧遇范举人》,《祥子误入大观园》等。编创传奇色彩很浓厚的故事,就得借助创造想象,因而,这种作文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续写小说。就是把小说中己经告一段落的故事,按照情节发展的趋势接着写下去。如教了《变色龙》后,可让学生写《奥楚蔑洛夫巧遇将军》;教了《项链》之后,可以让学生再为小说写一个尾声,以补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等。这样的续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还可让学生续写寓言故事、扩写情景作文、看图作文等,这些都能较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思维能力。
聊天讨论。还可以在课堂上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讨论,只说不写。有位老师在讲授完《孔乙己》后,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出了一个话题:假如孔乙己中举,他会怎样?按照孔乙己的性格去做大胆的想象。在教师的点拨下有同学说孔乙己也会像范进一样发疯。马上有人反对:这不符合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因为他虽热衷功名,但却是个时刻以“读书人”自居的人,也就是他一直生活在虚幻中,一直在自欺欺人,这和范进有本质的不同,他又怎么 可能发疯呢?他最看中的是身份,所以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坐上八抬大轿去风光一番。在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所说有道理后,有同学说这还不是最能体现孔乙己个性的事,最能体现孔乙己思想现状的是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所以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赶忙定做一件足以显示其举人身份的长衫。许多同学表示赞同。还有同学说,孔乙己受尽了丁举人的欺凌,他一定会带上一帮人去报复丁举人的。部分同学摇头反对,其中一个同学说,毕竟孔乙己有诚实善良的一面,迂腐不堪的他没准会主动上门给丁举人赔不是,并因此和他“礼尚往来”。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独到见解。平等和谐的气氛,把大家的兴致都提得很高。有的说孔乙己一定会穿上新长衫选一家最好的酒店好好“坐喝”,以体现自身的高贵,有的说他会派一帮人把咸亨酒店给砸了,因为他在那里受到了太多的奚落和冷落„„在这样的“闲聊”中,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想象的合理性也得到提高,因为学生在思考中展开大胆的想象。一旦学生能展开合理的想象,作文也就能内容丰富而闪烁个性的光彩。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样“闲聊”的材料,我们大可以利用,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落实到实处。
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还可以一些假设性命题,如《假如我登上月球》、《太空之旅》等,让学生冲破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畅想未来,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激发富有幻想、想象力的中学生的兴趣。
三、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笔者谈了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采取的办法,但在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健康地发展。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诱发学生创造兴趣
孔子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说:“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中西方不同时期教育界的权威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确实如此。而现在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评语呆板,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对作文感到畏惧,使作文教学处于难堪的局面。那么,如何扫除学生障碍,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呢?学生兴趣的诱发,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质,扩大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内容,除了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历史、文艺、美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关注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改变机械的教育形式。在作文教学中,应该从实际出发,运用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培养思维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功夫用在“导”字上,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推陈出新,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此外,还可以设计载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回归自然,汲取养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关心时事,做到“国事家事事关心”,拓宽知识视野,积累写作材料,诱发写作欲望,从而使文章具有更多的大气、文气、时代气。
(二)坚持师生关系民主开放原则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发挥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满堂灌”“填鸭”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发言,与学生平等交流,不以权威者的身份去扼杀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让他们心理得到自由感和安全感,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起来。教师还要注意禁止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不切实际、不科学或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观点、设想,及时引导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就行,不可打击学生。
总的来说课堂要做到民主开放原则,首先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转变观念,教师由教育的权威者、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由学习的主人。再次,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敢想敢说,生动活泼地成长与发展。
(三)鼓励求异,但不走极端
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尽可能提出更多、更新的见解,即使离奇、荒诞,只要言之有理也要容纳。但也要注意见解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如盲目翻新、肆意歪曲,一味追求“离奇”也是不可取的。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批评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3]作文批改,教师重在“批”,学生重在“改”。教师写批语,一忌指责,二忌笼统,三忌用高人一等的目光斜视学生。应善于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评语尽量用读者的身份而不是师长的身份来写,多用肯定性评语、欣赏性评语、商量性评语、交流性评语等,启发学生自己认识作文的优点,发现作文的不足,然后自己动手修改,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评改表示异议。教师还要敢于打高分,不在分数上为难学生。教师吝啬分数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还可让学生分成小组来互改作文,有不同意见组员之间互相讨论。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因地位平等。心理上没有障碍,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活跃状态,而且因相互启发而集思广 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拓展他们的写作空间。只要教师做到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在作文教学这块园地里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注 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2-115.[2]赵冀.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5-98.[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01-204.[参考文献]
[1]扬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修订本)[M].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2006.[3]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董菊楚.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6]张克久.浅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中学文科教学,2001(12).[7]沈伯英.作文教学的思维导向[J].语文新圃,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