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弟子规》教幼儿学习
浅谈《弟子规》在幼儿教学中的落实
导语:用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子弟,教导秉性醇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弟子规、传统文化、儿童、经典、教育习主席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不衰败、不灭亡。靠的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许多城市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在我们这样的乡镇村学并未真正落实,即便有也只不过是些许的经典诵读。最初接触传统文化,得利与广州工作的爱人,他推荐我教孩子们《弟子规》,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记得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的光盘,一遍未完,便觉甚好。欣喜之余申请免费书籍和光盘,班上33位孩子每人一份,再组织开展家长会,意料之外家长听的特别认真,鼓掌赞同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学习传统文化,并表示愿意督促孩子学习。在我们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如下:
一、老师应有的表现
教幼儿童读经典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熟读甚至于背诵经文,对于幼儿园孩子尤其要注意语速,不宜过快,因为读经典时,最主要是让他们的心定下来,一个人能定的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才会有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读快读急反而会导致孩子们内心的急燥。读的慢,让孩子们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老师在带读之前,最好把情绪缓和稳定下来,声调不宜急促、不宜过高。对所要教读的内容,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师有自信,孩子们自然有信心。幼儿园的孩子很容易模仿,老师如果能把经文读熟,甚至背下来,他们听到老师流畅的读诵和抑扬顿挫的声音,学习的兴致自然就很高,进而欢喜的学习。
其次,老师要熟读历史上的八德故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穿插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并与孩子们扮演角色表演,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易理解,孩子们学习会更积极,效果会更好。
当然《弟子规》不仅仅是用来诵读的,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把它融入到生活中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老师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例如:容止安祥,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注意自我仪容整洁;教室物品摆放及整理亲历亲为,节用爱物;不偏食、不浪费;电器使用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和规范。所以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班的祥祥小朋友,一个月就将《弟子规》背下来,一天大概就跟读四十分钟,早上下午各二十分钟。有一次,他爸爸在外应酬,回家后酒醉呕吐、昏睡,孩子见到爸爸这种丑态,就说“爸爸,饮酒醉,最为丑!”这位爸爸听到后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喝醉酒不对,知道行为的美丑,看来自己日后做事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此后爸爸在应酬时会很谨慎,不会再醉酒而归。而且在餐桌上经常提起儿子的话,影响周围的朋友。
涵涵是个很爱美的小姑娘,每天上午一套衣服,下午再换一套,几乎天天不重样,还特别喜欢炫耀。家长反馈:每天因为换衣服准时出不了门,很是头疼。一天,涵涵刚走进教室就对旁边的小朋友说:“看我的新衣服,你有吗?”说话的时候很是得意,还不等我开口,只见那位小朋友理直气壮的说“衣贵洁,不贵华。旧衣服是我们的好朋友,只要洗干净穿着更舒服”。那天下午涵涵就换了件以前穿过的衣服,涵涵的妈妈下午高高兴兴来告诉我,孩子主动说不买新衣服了,居然告诉她:“衣贵洁,不贵华”,说这么好的话她都不会说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能轻视小朋友的领悟能力。运用此种方法教学,有许多家长反应,孩子变化很大,说以前家长喊不动,现在一叫马上答应,他知道“父母呼,应勿缓”;以前慌慌张张不是磕这儿就是碰那儿的孩子,现在做事都比较从容,他知道“宽转弯,勿触棱”;以前洗手洗脸都要哭闹的孩子,现在勤洗手讲卫生,他知道“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孩子们回家礼貌孝亲、心存感恩,兄弟姐妹更友爱,不争抢玩具、书本,不打架。有些孩子回家后还能主动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很是高兴。连我的同事们都说我们班的孩子特别懂礼貌,走进我们教室气氛都不一样。并且学校每周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我们班的孩子上台非常自信,朗诵时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每次都能得到赞扬。渐渐的随着学习的过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塑,他就会成什么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着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慧与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常见于此。
二、要求幼儿必须做到
1.四正:心正、生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书本摆正。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擞,读诵要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气氛。“凡到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要自己做到。平素与孩子们说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从小能注意声音的高低控制,语速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偏偏。
3.落实每天的读诵
每天要求读诵固定遍数,如:两遍或三遍,一两个月下来孩子们自然就会背诵了,背的越熟愈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
三、把《弟子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弟子规》并不是高于生活的教导,束之高阁的理论,好象我们做不到,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没有离开弟子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事。
所以说弟子规的落实,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生活,在生活中,养成习惯。修身,齐家,治国而天下平。重要的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语造作、错误的想法、说法、做法,不断的提醒自己,以弟子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哪一条该做,哪一条不该做,把弟子规牢牢的记在心里,时刻不要忘记,以孝养父母为基础,先学会孝养自己的父母,感恩父母,扩大到“凡是人,皆需爱,天同复,地同载”这就是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的宇宙万物都要心存恭敬,心存感恩。弟子规就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的根基,做人的教育,是中国五千年来宝贵的智慧经验,在生活中要做到五伦八德:长幼有序,夫妻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断的在工作中,为人处世当中去落实,只要有恒心,坚定的去做,不要计较得失,也不要疑惑,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去做,一定会取得成果!
四、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味要求,家长有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外,亲师经常沟通,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孩子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圣与贤,可驯致”。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其要互相密切配合,谨慎的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最大的收获者,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尤其是体会其中的道理之后,会深切向往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的句子在不知不觉中会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诚如朱子所言:我们读圣贤书,展开典籍,就能觉察到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圣贤的教诲是否有所不同,如有不同就立刻改正。故当一名好的老师,尤其是传统文化老师,个人的修养提升是成效显著的。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积累的道路,虽然道路有长、有短,但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悦,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磨练,成就了一条多姿多彩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的学习、真诚的落实、积极的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第二篇:教《弟子规》的感受
教《弟子规》的感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一个人,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学习了《弟子规》,我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篇:如何教幼儿唱歌
如何让幼儿愉快的唱歌
新立幼儿园 李丽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
关键词:唱歌 兴趣 欲望 玩 好奇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歌来,用以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然而,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唱歌时表现的很被动,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边又一边的唱;虽然在老师问“喜欢不喜欢唱这首歌”时,孩子们能条件反射似的给予回答:“喜欢”,但仍表情默然东张西望,在老师的言语提醒下虽有所表示,但这些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师教我学、师说我听”的教学模式已很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式。
“玩是幼儿的天性” “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 “引导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倡导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一些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来调动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新审视歌唱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一、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激发幼儿学唱的好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如表现为: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歌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孩子学唱歌曲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唱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有的放矢的选择歌曲。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
二、由动作引导进行新歌教学活动
由动作引导的新歌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做动作开始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有直接描述动作过程,赋予动作性。如,在进行歌曲《蝴蝶找花》较长活动时,先让孩子进行“蝴蝶找花”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蝴蝶”和“花”,借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并利用游戏活动学习伴随歌词朗诵,再进行学习唱歌和相关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学唱兴趣浓,而且还能够使平淡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唱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唱歌曲。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我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唱了。”孩子们在表扬和鼓励下,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歌唱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在进行歌场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唱歌曲的愿望。
四、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唱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我们唱歌的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创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船边的余地。例如,创编歌词,在学唱活动中根据歌曲创编相应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地发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也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很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的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展示孩子的创造力。
五、唱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过程
在教唱活动中,有时一次活动下来大多数孩子记不清歌词,更不用说什么表情、感情了,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让孩子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歌曲的性质,没有教给孩子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在歌唱活动结束时,如果孩子没有记住歌词,那么经常性的播放这首歌曲,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学会歌曲。其实同伴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一首歌教下来只有几个孩子会唱了,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已有大部分孩子都会唱了;因为孩子们在玩耍、游戏中会互相模仿、学习,就是“儿童教儿童”,它是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随时可教、随处可教,有时比老师教的更有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在教唱歌曲前,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给孩子播放歌曲听,用说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孩子记忆旋律、节奏和理解歌词内容,并吐字清楚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的歌唱!
第四篇:如何教幼儿讲故事
如何教幼儿讲故事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挑选一个孩子喜欢的、有趣的故事.一、有机会就放给他听。中班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逐渐增强,所以能很快把故事记住。
给孩子选择能够让他们重述的故事,除要注意文学性外,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简练,以及部分的重复。这样的故事,能引起孩子学习讲述的兴趣,也容易掌握。
二、讲故事前我们家长当然要先给孩子讲,让孩子理解故事的整个情节,知道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孩子才会把握住故事的情感。
三、多次重复来讲,要一段一段地教,讲故事不是背书,要有动作,表情,语调,有整体感,所以,我们要尽量给孩子多示范,然后在孩子讲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正。
不过,这个过程,我们家长要特别注意,要有耐心,多鼓励,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四、让孩子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讲,家长当好听众的角色。如果孩子有讲错的地方,中途不要急着打断孩子的思路。等孩子讲完了再纠正,哪儿错了就训练哪儿。
这时候家长的耐心和孩子的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既不要教孩子机械地背,也不要满足于孩子只讲出个大概,因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和智力水平。
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好故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孩子一步步地提高。利用吃饭前后、睡觉前的时间,陪孩子听听录音,讲讲故事,使孩子的语汇量得到充分扩展,同时也能让孩子多了解一些知识,开阔视野。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讲故事、喜欢讲故事、大胆地讲故事。
讲故事有好多好处的:
讲故事,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讲故事,可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让孩子的表述更符合逻辑; 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为对故事的复述是建立在对原故事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的。
故事讲得好的人,在日常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自信。通过,会讲故事,讲得好故事的人,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开朗,生活态度比较乐观,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孩子小时候,家里讲故事的人通常都是大人,孩子只是听故事。那么,孩子稍大一些,就要慢慢转换角色,孩子给大人讲故事。这样,孩子精神会高度集中,要经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绝佳的综合性训练方法,能帮助孩子从整体上提升综合素质。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希望我们的孩子个个讲起来都是顶呱呱!我们会把孩子讲故事的照片与您一起分享。快快行动起来吧!
如何教幼儿讲故事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挑选一个孩子喜欢的、有趣的故事.一、有机会就放给他听。中班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逐渐增强,所以能很快把故事记住。给孩子选择能够让他们重述的故事,除要注意文学性外,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简练,以及部分的重复。这样的故事,能引起孩子学习讲述的兴趣,也容易掌握。
二、讲故事前我们家长当然要先给孩子讲,让孩子理解故事的整个情节,知道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孩子才会把握住故事的情感。
三、多次重复来讲,要一段一段地教,讲故事不是背书,要有动作,表情,语调,有整体感,所以,我们要尽量给孩子多示范,然后在孩子讲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正。不过,这个过程,我们家长要特别注意,要有耐心,多鼓励,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四、让孩子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讲,家长当好听众的角色。如果孩子有讲错的地方,中途不要急着打断孩子的思路。等孩子讲完了再纠正,哪儿错了就训练哪儿。
这时候家长的耐心和孩子的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既不要教孩子机械地背,也不要满足于孩子只讲出个大概,因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和智力水平。
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好故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孩子一步步地提高。利用吃饭前后、睡觉前的时间,陪孩子听听录音,讲讲故事,使孩子的语汇量得到充分扩展,同时也能让孩子多了解一些知识,开阔视野。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讲故事、喜欢讲故事、大胆地讲故事。
教你几招给幼儿讲故事
对于说故事的技巧,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方法,一般而言,是以幼儿对阅读有愉快的经验,提升幼儿萌发阅读兴趣,获得语言。
一、Collins,N.B。(1997)建议,要让幼儿有愉快的阅读经验,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以幼儿所熟悉的故事或经验,自制一本书或大书,利用抱于腿间的方法读给幼儿听,并利用小组分享。
2、利用商业图案或幼儿的美、劳成品,帮助幼儿说故事能力的发展。
3、当幼儿请老师听写时,老师问一些真诚的问题,以帮助幼儿扩展他们的思考;鼓励幼儿注意细节,并增进幼儿活泼生动的诉说。
4、记录幼儿的口述故事尽量达到正确和合理;幼儿必须有机会,让成人替他写下他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型态,忠实的记录下来。
二、Elster,C.A。(l994)提供老师在空间、时间等方面,安排萌发阅读的建议:
1、邀请幼儿参与大声阅读的时段:问一些问题,让幼儿预测下面将会发生什么事?和幼儿的经验作衔接,当幼儿熟悉故事时,老师念到幼儿熟悉的部份暂停,让幼儿接下去念;让幼儿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故事,老师念给他们听,或让幼儿告诉或念此故事给大家听,参与的幼儿给一张“阅读小天使”证书。
2、时常提供幼儿参与掌控书本或萌发阅读的机会。有许多的老师只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或在某些活动之后才让幼儿看书,如此一来,幼儿和书的互动经验就嫌不足。老师应该每日有“维持参与阅读的时间”,让每个幼儿皆能参与。
3、重复的念幼儿喜爱的故事书,鼓励幼儿萌发的阅读,使这些书能方便幼儿自己看,和其他的幼儿或成人一起看。幼儿倾向看自己熟悉的书来萌发阅读,所以老师在情境的安排上要让幼儿能自由取拿。在老师为幼儿阅读故事之后,要特地安排时段让幼儿有机会自己读或看书,同时强调成人大声朗读和幼儿独立参与书的衔接。
4、在成人大声朗读和幼儿参与的独立时段中,老师应该有观察幼儿的机会。哪一个幼儿提问?问何种问题?哪一个幼儿在熟悉的地方插进问题?作何种预测?对同样的一本书,幼儿如何的提问和下评论?问的问题和评论改变了几种?老师自己提了何种问题?做了何种评价?由听幼儿的萌发阅读老师可以了解幼儿吸收了多书中的内容和语言?
5、教育父母幼儿的“假装阅读”表现和参与阅读是非常珍贵的前阅读行为,应给予鼓励。(所谓“假装阅读”就是幼儿看着故事中的字,逐字读出,但他并不是认识字,只是重复成人阅读给他听时的记忆,所以所读出的字可能和书中不同。)
三、Mason,J.M.Peterman.C。与Kerr,B.(1989)提供如何使幼儿获得语言的阅读图书方法,此方法分三大阶段:
阅读前:
1、设定此书的目标。
2、展示此书的封面给幼儿看,鼓励幼儿预测此书的内容。
3、讨论书的作者与绘图者。
4、和幼儿讨论此书内容和幼儿自己有相关的经验。
5、和幼儿讨论此书的型态(民间故事、虚构、寓言、真实等)。
6、介绍此书的主角。
阅读中:
1、当幼儿在听故事时,鼓励他们对其中情节反应或互动。
2、将故事的内容精致化,以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
3、偶尔问一些问题,以了解幼儿对此故事的理解程度。
4、若发现幼儿对其中某一段不太理解时,重说一次。
5、在适当的情节时,让幼儿预测下面将发生何事。
6、让幼儿说出自己对此故事的观点。
阅读后:
1、回朔此故事的因素(型态、问题、目标、问题解决等)。
2、协助幼儿连接主角和事件,及和他们生活中类似的事件。
3、鼓励幼儿在延伸的活动中,思考和此故事有关的内容。
事实上为幼儿阅读故事书的方法有好几种,无特定的技巧,只要态度温馨,故事书内容有吸引力,有充足且定期的阅读时间,提出能刺激幼儿思考及回应的问题,也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及回应,气氛让幼儿感觉愉快,就够成为幼儿阅读故事的基本良好条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父母或学校的老师,有无良好的说故事技巧,只要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幼儿心目中故事永远是好听的。
第五篇:幼儿学习弟子规心得
学习经典 注重知行合一
幼儿学习《弟子规》心得
高要明珠华之光幼儿园小三班 王兆鹏家长:吴丽红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不仅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有利于陶冶孩子的道德人文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大有裨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曾到广州传统文化培训机构系统学习过《弟子规》和《孝经》,被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深知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弟子规》的思想核心是孝悌仁爱,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尊兄爱弟、尊敬长辈,如何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待人接物等。作为一名家长,我也深知孩子在启蒙教育阶段接触《弟子规》等经典文化,发挥经典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极端重要性。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让孩子带着兴趣学习,背诵《弟子规》并了解其中的行为规范和情感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将产生极为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结合自身的实践和体会,笔者小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培养孩子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
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储备去消化、理解,不断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我利用每天给孩子洗澡的时间,给孩子念两句弟子规中的内容,从头开始念,让孩子重复听,孩子无意间就记住了,第二天洗澡时考前一天的内容,再学习新的内容,如此反复一个多星期,孩子就记住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等内容,孩子会背出来了,我及时表扬(如奖励糖果或玩某种玩具),再把伴有音乐的弟子规在儿童学习机中播放出来,孩子边玩玩具无意中也记忆了弟子规中的内容。
二、通过图片和音乐让孩子了解《弟子规》中的内容
我通过在电脑中让孩子看伴有音乐及图片的《跪羊图》视频,引导孩子观察小羊羔,告诉孩子小羊羔跪哺是感恩父母。为人子女,作为孩子,要孝顺父母。并向孩子解释《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的内容,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戒时,应当虚心接受。孩子听了,也点点头,了解熟悉能背诵的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
三、在日常生活以《弟子规》规范孩子的行为
在生活中与孩子相处,当某次爸爸叫孩子叫了几声,孩子在旁边也没有应,爸爸正有点生气想训孩子,我向爸爸使了眼色阻止他的训诫,问孩子刚才爸爸叫怎么不应,孩子说正玩着心爱的玩具呢,我说父母呼,孩子马上答应勿缓,我再问孩子做错了吗,孩子说“妈妈,我做错了,父母叫,应该马上应,下次不再这样了”。我也表扬了孩子及时承认错误是个好孩子,也让弟子规中内容时刻规范者孩子的行为。后来我专门把《弟子规》中涉及到的行为规范的语句列出来让孩子学习,如“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每次孩子拿书出来看完,还没有及时放回原处,我马上说出这句话,他听后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赶紧把拿出来的学习用具放好,以《弟子规》中经典语句潜移默化地让孩子记住并规范其行为。
充分认识经典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实现生活教育的目的,做到知行合一,在生活中多种方式让孩子学习并融入到孩子的行为规范及习惯养成,希望传统文化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懂礼貌有孝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