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给力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给力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不一样的开始,不一样的效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声色皆存”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导人序曲,在瞬间抓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于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因势利导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产生质疑,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笔者曾观摩了一节有关“细胞的增殖”的课,教学一开始,授课教师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Flash制作了草履虫的分裂生殖和小鸡破壳而出课件,画面生动有趣,动画刚一展示,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生物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
与教师传统的说教导课方式不同,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学生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不一样的演示,不一样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精力和热情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过去教师在介绍原理、概念时较多采用文字、图片以及流程图的形式,这样的展示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但若把单调的文字说明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过程,利用交互式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在关于“减数分裂”的一节课中,授课教师避开了传统的用橡皮泥演示染色体模型的方法,另辟蹊径,设计Flash动画演示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这个Flash动画中,设置了暂停、播放、前进、后退等按钮,既可以进行片段的演示、每个时期的演示,还可以进行完整的精子形成过程演示;同时学生可以清楚的观看到染色体、DNA在每个时期的数目变化。这个课件的演示,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生动的、形象的精子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打开突破口。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教师将课本上的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实验转化成动画,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探究不同处理下肺炎双球菌对小鼠生命活动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缺少直观性、生动性,同时容易机械、片面地曲解知识,科学性不高,并且学生易产生学习疲劳,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一样的练习,不一样的效果――展示成果,改进错误,提高效率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备环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练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新知识,又可以训练技能技巧,发展学习者多方面的智能,又可以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乃至情感。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堂教学的练习准备工作,使多媒体所能提供的图像、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等能发挥充分作用。利用课件制作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化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练习,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生物的“减数分裂”练习中,授课教师利用ASP网页的形式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通过局域网进行发布。学生可在客户端进行答题操作,然后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自动调整试题的难度及给予必要图片或是语音表扬鼓励等。这样节约了时间,加大了练习的密度,使得课堂的40min得以充分运用。
学生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而且能够事半功倍地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传统的练习主要是通过发小卷或是投影的方式,这不仅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吸引注意力,而且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不一样的结尾,不一样的效果――回扣目标,再次释疑,形成能力
课堂小结是课堂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比如教师可以提供生活性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现实中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中学习。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的小结中,授课教师在课尾运用课件演示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蔫了的青菜叶放人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观看图片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再如可以用PPT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抢答。如果在网络教室上课,教师还可以将知识点在课前进行总结,然后发布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网上查找不足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试想,如果在课堂小结时,授课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多以教师小结知识点为主,很少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那么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有效梳理的兴趣,相应的课堂小结也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它能够合理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能应用在解决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也能应用在教学的导人、练习、小结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恰当地选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才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也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罗玉维河北省霸州市第五中学
摘要: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手段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相结合,通过提供图文、声、像等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以及协作学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使三维目标顺利实现,而且能够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完成教学任务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利完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时空。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了。实现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
作为生物催化剂,“酶”在生化反应中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它的作用和“酶”有一定的相似性。下面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与发挥。
一、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所研究的内容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的领域从植物、动物的生命活动涉及到基因工程、生态工程等现代生物科技领
域。有很多内容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些困难不但迎刃而解,而且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了教学程序——变枯燥单一为生动丰富
原有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问与学生的听、答为主,有的章节结合板画、挂图、模型等。课堂气氛不仅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因为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物过程。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情境、模型、状态、生理过程等以不同颜色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进行生动呈现,就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生理过程。例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这一节时,学生很难理解酶的作用原理与无机催化剂作用原理的区别,我用flash做了一个跳高的动画就解决了。我把酶和无机催化剂比作是两个队的队员,某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比作是跳杆的高度。无机催化剂组的队员跳过这个高度的队员很少,而酶组的队员想办法降低了这个高度,就有很多队员跳过了。这样学生对酶的作用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信息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能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去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更好地体现教学的互动性。信息技术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教学程序更加完善,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优化了教学目标——使三维目标更易实现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三维目标的实现更加可能。每节课开始,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维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中的行为动词,了解各层次水平的要求,分清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探究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在师生共同的探究过程中,有一些内容只用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有一些实验是受条件限制的,这时信息多媒体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的超媒体性,可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变动的生物进化过程随意加快,将几十亿年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过程的时间缩短,帮助学生对生命现象及生物发展进化规律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无籽西瓜的培育是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秋水仙素是有毒的,所以用视频演示这个过程,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没有危险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搜集相关的内容,以拓展视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或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从而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3、优化了教师素质——由教育型向教研型发展
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已成为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丰富的硬件条件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保证。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教学硬件设施,不断积累素材、不断总结筛选、优化与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首先,教师要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从网络上收集生物资料和素材,能利用ppt、aus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自己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反映着自己教学意图、思路和观点的,形象、生动、具体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信息技术在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偏差,重点、难点分不清。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防止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再次,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与同行们多交流、多研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如:中华基因网、中国生物论谈、中华生物信息网、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等。生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备课、信息检索、资料收集、问题探讨和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发挥它的最大优势。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有一定的条件。任何教学手段都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在运用过程中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滥用信息技术,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哗众取宠,为了应用而应用,流于形式。应该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恰当应用它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运用信息技术要适时、适度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整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新颖别致,导致学生的创造空间被侵占,想像力和创造力被扼杀,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达不到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生物间的关系”这一节时,生物与生物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很多,如果都用多媒体展示的话,需要很长时间。虽然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时,对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首先展示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竟争的图片,通过图片理解这4种关系的本质。然后展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去分析讨论甄别。这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尽管信息技术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同传统的直观教具:标本、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相比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仍有用武之地。只有把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充分结合使用才可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观察了动物细胞分裂的动画,强调了注意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但让同学复述分裂特点时,表达困难。我又用板书展示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同时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学生很快理解了细胞分裂的过程。
3、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生物学科的特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生物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帮助师生完成许多原先没法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影像等手段模拟各项生命活动,。多媒体模拟实验再好,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解决一切,更不可能越俎代庖。有些能让学生亲手完成的实践活动或实验就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做,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来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的会。如有条件更应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和热爱真实的生物。
如“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无论取材、操作、观察都很方便,让学生分组去做,相互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用事实来验证知识。即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使之与其它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第三篇:信息技术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信息技术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显著作用作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字
】新颖
生动
创新
结合【正文】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而且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观察、操作、探究、研讨、交互学习等融合一起,紧密联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认识过程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关于多媒体,从广义上说“是指多种功能单一的教学媒体的组合应用”,比如黑板、挂图、幻灯片、投影仪,等等;狭义上说是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即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各个多媒体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多媒体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目前很多老师都开始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课件,并且将其应用到课堂上,下面就结合自身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案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并简单介绍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和不足,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和多媒体技术整合,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时一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很难讲清楚,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等方式传递信息,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既优化了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如在《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抽象,如果单纯讲述,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可将这个过程制成多媒体的动态图像,可以更形象化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又如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课中,教学的重难点是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在观察了插入红墨水中茎的实验结果,并证实了“植物茎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更生动、直观地展示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动态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通过黑板加粉笔式的模式呈现的,再通过教师的口授“满堂灌”,这既单调又呆板。而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静态的书本呈现方式,通过播放图片、动画等,努力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它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而有兴趣的课堂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节好的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联想。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人体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并设疑: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生命的呢?简短的视频把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抽象的“细胞分裂”概念具体化和情景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学《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课件画面进行动态分割,让学生理解心脏的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
三、多媒体教学能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开阔学生的眼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演示实验、课外实践等,许多探究性活动都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但是有些探究实验会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这时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如让学生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时,会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真实准备过程即: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使学生感受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为进入探究性实验做好心理准备,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生物实验技术的基础,也是微观生物学的基础,更是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训练和技能技巧训练的部分,而且与高中知识联系紧密。如在进行《认识显微镜》的实验课教学时,由于显微镜的结构比较复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鼠标点击显微镜的各部分,在大屏幕上把显微镜的各个部分结构进一步放大并展示出来,尤其是实物无法展示给学生的结构,如遮光器、光圈、通光孔等。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并结合具体的实物对各部分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正确使用显微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学生在具体操作显微镜时,往往出现诸如操作的先后顺序颠倒,使用方法不正确,甚至损坏仪器等错误。而运用多媒体在实验课上先播放显微镜使用方法和动植物临时装片制作方法的全过程,形象具体地说明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并展示重点问题,就能使学生清晰地记住实验内容,仔细理解实验过程的规范化操作,正确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自觉地规范化地进行实验。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生物复习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把课本前后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加强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构建知识网络,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浓缩,系统化、条理化,并配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既生动形象,又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列表、画图、擦黑板和用一大堆语言来描述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信息的提取和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复习初中生物第七册中第3单元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我先用多媒体展示绿色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每一个器官都链接相应的图片、知识,如根尖的结构和根吸水的特点,茎的结构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花的结构及传粉和受精过程,种子的结构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在回顾完一个器官知识后再通过链接有关习题,让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习题进行巩固,这样就将枯燥无味的复习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且复习的效果非常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毫无质疑,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其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具体表现在:
(一)分散学生注意力。
如有些课件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泼、生动,但是视频、图片过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有时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所以,喧宾夺主的声色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注意力,也会削弱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二)信息容量大、呈现速度快,无法让学生完整地做笔记。
多媒体向播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较短,学生很难作笔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课件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三)淡化了师生情感交流。
其实在黑板上讲解、板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思想与灵感相互碰撞的过程。而多媒体授课时,若教师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这就容易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各有千秋,相互间可以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又应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的优越性,把它们融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第四篇:发挥电子白板功能 给力语文课堂教学
发挥电子白板功能
给力语文课堂教学
高邮市龙虬初中
王晶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我们可以把以前课堂中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变成现实。笔者结合平时具体实践探讨了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通过电子白板的应用,笔者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沟通、智慧互补、资源共享,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思路,形成生机勃勃的教学状态,彰显了语文课堂的本色魅力。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媒体 语文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了我们农村学校的多个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各种优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交互电子白板,我们可以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结合平时具体实践使用的课例,谈谈它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让我们迎来全新的无尘时代
很多老师都有职业病,其中部分原因是教师在使用粉笔写字的时候,吸入过多的粉尘造成的。现在黑板变成了白板。交互式白板等同于已有的传统课堂教学功能其应用主要表现在:1.与黑板相同的书写、绘画和擦除功能。2.部分特殊效果的简单使用,如拉幕、探照灯、拍照等。3.演示,展示图片、演示PPT。这样电子感应笔在白板上操作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书写、绘画、标注„„这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所以,电子白板的使用让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无尘时代。
二、兴趣的滋生点,情感的催化剂
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原动力,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效。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其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走
进文本并浸润其中,与文本、作者多维度、深层次地对话。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几篇课文都是很精彩的写景文章。以往在教受这样的文章时,作为教师的我感觉很茫然。学生没有鼎湖山听泉的经历,不知道那声音是怎样的曼妙;也没有去黄山,不知道奇峰怪石是怎样的神奇。即便引导学生们去根据作者的文字去感悟,那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现在我可以利用白板,播放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说说阅图的感受,再来看看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就能有了更深的领悟。再如我讲《飞红滴翠记黄山》时,我给出了黄山景区各种景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本的介绍来设计各个景物的解说词。学生一下子积极起来,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再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课堂气氛极为活跃。黄山的特点自然而然的移植到了孩子们的脑海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朗读的兴趣又被激发了出来,图文结合互动互补。再如我在教受《蒹葭》时,通过音乐和图片这两种视觉和听觉上冲击给学生别样的感受,把孩子们顿时带进了唯美的意境之中。例如“蒹葭苍苍,白露未霜”这样清冷的画面不是光光用语言表述给孩子们听的。结合此景再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瞬间能体会出男主人对伊人渴望而不可即的情感。
三、思维的加油站,创新的发源地
语文教育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专题《气象物候》时,有看云识天气的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我课前整理好的图片和影象资料,学生来辨别天气状况。白板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即使播放、停止、放大、展示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溯和重现一些云的形状,让学生对有关天气的诗句和谚语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学生课后已经爱上了研究云的形状,分析第二天的天气以及收集相关的古诗和民间俗语。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这也是语文课堂所担负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这种新的教学技术,学生才更愿意“动起来”。
四、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以前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为了点击鼠标,教师一般不走下讲台,课堂几乎是预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课件展开的,显得呆板。幻灯片的内容一闪而过,有些即便是重点老师也不能画出重点。很多习题无法大量呈现给学生们看。而白板的使用则让教师们从后台走向了前台,走到学生中间,变成了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同时,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在白板上书写、画图、完成习题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进行课堂互动。
虽然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优势在教学界异军突起,但在课堂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该有些节制。
电子白板不是交互式语文教学主体,它在教学中只起到辅助作用,而我们要利用其互动等各种功能帮助学生阅读、感悟、思辨,引领学生驻足、回味、推敲语言,进而读懂文本、感悟道理,直至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语文姓语,语言文字的意味是无穷的,魅力是永恒的,我们在认真钻研解读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运用时一定要考虑时机、内容等,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多一些简约,少一些繁琐;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华丽。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切忌“喧宾夺主”。在教学过程中该想象的地方就还他想象的空间,该品悟的地方就还他品悟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语言内涵、咀嚼语言滋味、体验语言情感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要追求整体的和谐,这好比烹饪一道菜主料、配料、佐料都要搭配得恰到好处,烹制时的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补充从演示性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条件下的个别教学之间的空白,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实现教学的和谐统一,让语文课堂彰显出
语文本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朝丽 许刚《交互式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8(2)蒋利军.《发挥白板功能,彰显语文魅力》.(3)董小红.《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
第五篇: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也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呢?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做了初步探究。
一、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提高学生总体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领导到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以及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课都是不够重视。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学生也只是认为
就是计算机课,可以放松玩游戏的课。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2、课程目标理解有误,把信息技术科作为计算机操作课。
在高中新课程的结构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力,并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小学、初中信息技术归属到国家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目前一些教师不明确“课标”、“纲要”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没有给自己一个清楚的教学定位,仍然滞留在纯粹的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层面,以传统的传授、讲练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没能明确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与计算机技术员、网管的教育教学基点。这就很难把握课标,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起点难以平衡。教师往往忽视教学对象分析,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由于初中硬件差异,课程设置不同,那么学生基础不同,差异也很大,这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教师该思考的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4、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仍然是传统教学的改良。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等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驱动方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多的教师认为:“任务”应该由教师来精心设计。这样做的优点很显然,它可以较好的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但这样做,学生实质上就是在教师“牵引”下被动的“学习” , 它与传统的教学并无多大差异,只能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良,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再有“任务”的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个性差异,对于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创作空间小,内容单一,缺少梯度,从而也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合理应用任务驱动,如何设计“任务”,如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这才是教师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评价环节的忽略。
⑴由于信息技术未能成为升学的必考科目,因此,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评价未能给与重视,忽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造成认识上的缺位。
⑵评价形式。对于信息技术课评价,要么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单一的凭借学生的作品(结果)作出评价;要么单凭一张卷纸,通过分数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⑶重视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及情感评价。
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谈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粗浅看法
1、加强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应该重视起来,只要你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喜欢你的课,在你的课堂有收获、有提高。让领导、其他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它也关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问题。
2、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加强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学习,改变以往“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我们要充分学习课改理论,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这也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确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要确立五个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3、优化课堂教学。
⑴优化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它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因此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趣味导入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进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信息技术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导入,但是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是信息?”还是“信息从哪里来?”显而易见,“信息从哪里来?”会更好,它把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转为我们生活周围问题,更能吸引学生;再配之与一个随机点名的小软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我想比直接导入会更好。
⑵优化教学过程。
①课堂教学应体现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成为一种典型的“放羊式”课堂。实际上,“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略。“任务”的设计、引导,组织学生研究“任务”的解决,对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必要的强调、小结,操作实践内容的安排,学生操作中共性问题的解决等,都与教师主导作用密不可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明确指出与学习相关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这里每一要素都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相联。缺少必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的作用又怎么能体现?
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事实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与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呢?这便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如备课、课堂讲解、实际操作、个别指导、课堂作业、评价等。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把适合的问题和机会留给他们,同时给高水平的学生提供具体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教会他们使用帮助、上网查询自行解决问题;也可以采用分组,是学生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学生素养。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不要太死板、单一,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开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基础差的同学可能在技术能方面差,但是创造力并不一定差。这样最后往往每个作品都会有亮点。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进而激励每个学生。
③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很多,有讲授法、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