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天津市五十一中学 高中生物 郝 捷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经常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突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利用多媒体进行这方面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一、加大信息量,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都是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被访问的三位科学家——邹承鲁、杨焕明、孙儒泳都是中国人,都是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条件极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还能在世界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非常伟大的,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知识,更多讲科学家的勇气和创新,使学生树立为祖国争先,为人类多做贡献的崇高志向。在序末都有一句科学家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对高中生来说,起到座右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课本中的描述,似乎不能打动少年们的心,利用媒体将这几位科学家事迹展现出来,不仅承载的内容丰富,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毕竟这是开篇第一讲,一定要吸引住学生。
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内容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个全球性生态问题。我国生物多样性虽然有优势,如果不加以保护,采
取措施的话,也会面临巨大威胁。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媒体搜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让学生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或假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科学史的介绍,在有限的几个科学史的介绍中,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酶的发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内容中,涉及到的科学家都是外国人。这在讲课中不用老师讲,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发现这个问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课本中提到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位中国人,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读书,为国争光!
在科学史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生物科学的进步,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是相互联系的,由此说明我国相关方面也是落后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意识到现在是信息时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有用的资源,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行列,为国争先!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从邹承鲁院士领导的“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成功,到“育种工作者——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的介绍,都让学生知道全队合作的重要性,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
能轻易获得的,要靠一个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这在课本的学生实验中也能体现出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个实验要探究三个环境因素,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要做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进行分组,每组探究一个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组内同学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自行设计,然后再由老师指导交流、汇总,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
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得来的。如: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是美国卡尔文用十年的时间研究,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为了表彰他,把这一过程定名为卡尔文循环。再如:遗传学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又称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用了八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获得的结果。这些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认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的,不仅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要使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上述那些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因困难而放弃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可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科技就不会进步到如此地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仅要在学习中不能半途而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要有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化时代也是如此,目前科技进步很快,知识更新更快,更加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巨匠——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植保员”、“主体农业”、“林业的工程师”、“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解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起到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然使我们每个人深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信息化发展与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是不相矛盾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这种教育在青少年中是很有必要的。
四、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发现,总会导致实践上的应用,都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激素的发现也是如此。学习了“激素调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使学生发表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或接触激素类似物的利与弊的看法,了解科技成果应该怎样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造福。同样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慎用心理药物的问题时,要向学生讲明,心理药物分为三类: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药物是治病的,药物服用都有量的要求,通过学习,要学生明白一定慎用心理药物。
通过学习免疫知识,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的知识,更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相关内容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使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无疑是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
物科学素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是非常必要的,使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新教材新颖、实用、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利用视听感官,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没有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关键词】多媒体 直观性 爱国主义 环保教育 社会公德
在从事语文教学中,我觉得渗透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新教材新颖、实用、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加强思想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当前教师在推选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时,借助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学、会学、爱学,感受多媒体的直观性,利用视听感官,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达到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健康高尚的情操、重塑完美形象。有感于此,就有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一. 结合语文教材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具体的篇目教学中,我采取了选准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体会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热情,像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等大量的文章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素材。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画面,给学生以直观性,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我是这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运用多媒体展示他的成果图片),这些很好地展示了华夏文化魅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一些人总认为中国落后,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的建筑师而自豪。特别是课文第三部分“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贝聿铭在为中国设计的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一片爱国之心。他说“我的根在中国。”这里的根是指生命之根、民族之根、是割舍不断的祖国亲情。只要我们想做敢做,中国的月亮一定比外国圆。然后拓展,教师讲解,怎样感受祖国的可爱?我们国家就目前来说,社会稳定,尽管遭遇了经济危机,但经济发展平稳,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足以说明我们中国人是了不起的。
再如,在学习《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时,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主题,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篇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出征的意义,为英雄奉命出征送行的场面等,尤其是杨利伟受命,是整个场面的高潮,文中写到:“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这一特写镜头很好地表达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我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年年底,我带领学生参观肖特纪念碑,了解英雄前辈的事迹,弘扬先烈的精神,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查找资料,写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名篇名句赏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名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些文章教会我们要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享受美好人生,一些课文中的名句,更使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名人品德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的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外祖母)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豁达开朗而年轻的心态及我对外祖母的爱。还有学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我们明白人要虚心好学。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教学中我还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时,我让同学们回忆当时新闻上播放的地震后的惨烈情景和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他们的捐赠关爱,使四川人民战胜了灾难,如今一年过去了,这里依然美丽,这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这让同学们从小就培养自己具有爱心。其实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铮铮誓言及谆谆教导,大量追求真理向往和憧憬未来、勉励人生的名句,在语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
在教学中,除自己给学生讲透、拓展面尽量宽、让学生仔细品味外,我还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摘抄名言,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摘抄本,坚持收集和抄录,并在同学中展览。在摘抄过程中吸收精神营养,受到教育熏陶。其次是对照名言,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写日记、写读后感之类,并对学生所写感受一类的文章,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启发、教育、提高水平的目的。第三是抒写人生絮语,在感悟实践别人的名言中,一个严肃地对待生活的人,会有自己对生活的新的体验,会冒出心灵的撞击的火花,把它写下来便是“人生絮语”。这也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创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过程。我们这样做,可以为学生一生打下基础,指明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他们播下人生追求的种子。
三.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人生观教育的渠道
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没有的塑造,也就无从谈起文学作品。
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汤姆是个聪明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他有理想有抱负,这一形象塑造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持印象。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有高尚的、有正直的、有卑劣的、有尚待觉醒的。教学中的这一环节,叫做“人物分析”,人物分析的过程会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品质、灵魂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无疑会激起学生对不同人物的褒或贬,产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教学中要引导好学生。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推荐的名著阅读《西游记》,小说中的孙悟空是第一号人物,他乐观、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他不怕天不怕地,火眼金睛能看透一切,他爱憎分明、除暴安良,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主力,最后得到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
读完小说让同学们思考在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性格特点呢?我们作为学生应从小培养自己正直、善良、勇敢、富有同情心、热爱生活等高尚的人格。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给学生留下久远的思考。这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培养他们奋发进取精神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给大自然以人文关怀。我们应倡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人类的家园,保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好野生动物,不滥砍乱伐,不随意猎捕,保护好水资源,否则我们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正像一则公益广告上所说的:“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让学生明白“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绿草地里广告牌上写着“我可以吻吻你吗?No!” 这些生动的语言提示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渗透。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排了很多这方面的课文,像《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文章不仅介绍了这些动物的特征,同时呼吁我们人类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唤起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持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因此在能力拓展方面,我着重要求学生从环保方面让学生讨论,并积极行动起来。如我让学生开展“保护家乡,保护淮河源”的活动,运用多媒体制作宣传画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使他们受到了教育,还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应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
当然,这里仅仅就语文课堂上具体篇目的教学及通过一些小的实践活动浅谈几点我的作法和拙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还远不止这些,也不只限于课堂,更可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学习语文,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美德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有健全的人格,做一个优秀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篇: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探讨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高中生不仅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能力和道德素养十分重要。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强调的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为将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能体现生物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学习生物,提高其道德修养。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本文就怎样渗透该教育方式提出了借助爱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借助生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利用相关生物知识,渗透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自然观和科学观这四种方法,以期能促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7-02
德育教育是现今备受高中生物教师青睐的教育方式。因为,生物新课改理念选择了德育教育。所以高中教师才会选择德育教育,它主要是指教师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物新课改的主要要求有如下三点。第一,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珍爱生命教育。第二,借助生物学科特点,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科学观和自然观。相信只要高中生物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将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借助爱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不仅仅在类似地理、语文等文科学科中才涉及到爱国教育。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会涉及这方面内容,教师更应抓住这些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调动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再借助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视频,来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在进行关于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等相关内容的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同时还能进行爱国教育。教师还可以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生物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生物教学现状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我国的弱势,然后教师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样就能彻底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渗透德育教育。
二、借助生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以及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涉及生物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科学。也正因为生物学重视生命的起源、发展、发生等,所以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借助生命教育。其中,教师在讲解受精作用、克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就应该收集部分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比如,观看电影《逃离克隆岛》,以此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对生物教学产生兴趣。进行生命教育还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家庭关系。因为,学生若是不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抽烟、吸毒、酗酒,那么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和睦,还会使生命遭受到威胁。在开展生命教育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切忌举出的案例就是学生正在遭遇或是曾经遭遇过的,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这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利用相关生物知识,渗透良好道德品质
高中生物学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提取相应的素材,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就应该利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进行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德尔豌豆实验入手,通过讲述详细的实验过程,传达孟德尔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来帮助学生了解孟德尔总结出这两大定律的艰辛,而且,还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坚毅的性格,提高其道德修养。
四、树立正确自然观和科学观
学习生物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物常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其道德修养。因为,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正确的科学观有利于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进行科技研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源于水的实验过程,来印证正确的科学观的重要性。如果鲁宾和卡门不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那么他们的变量就不会控制得如此精准,实验也不会成功。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代社会,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性的育人者。其实,只有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反应出教育的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自身教学经历中总结教学方法,担任好育人者的重要角色,以此为培养全方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然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学生也应该在最大程度上配合教师的教学,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社会更要对此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玉英.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2]李小娜.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德育教育.考试周刊.2011.27
[3]李亚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6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南县三仙湖镇下柴市中学
王艳平
提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除了专门的思品、政治学科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题教育外,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实际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心理健康等教育。信息技术是正以其新颖、便捷、生动、容量大等特点,受到师生的接受。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方法、过程和原则,从实际出发,具有很强的借签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目前,社会公众道德水平缺失,在校学生德育教育薄弱,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在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学生上网的情况,近年来社会非常关注。他们上网目的不明确,没有计划,不会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大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聊天,只有很少数学生上网是为了查资料,交流学习经验的。这样致使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网瘾、网恋居多,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近视率上升。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以网络为主要模式的数字化手段,对于学生也有诸多的好处。信息量大,新颖,交流便捷,自由度强,学生在网上可以开阔视野。网络提供学生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学生的问题,只是在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课上课下统一,师生合力,家校一致,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我,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一种新颖重要的形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方法。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利用数字手段进行德育渗透,能够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课堂渗透
1.老师讲授中渗透
老师的课堂讲授可以借助于许多数字手段,例如,《岳阳楼记》可以利用播放配乐录音的方式,带动学生体味文章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通过声音创造一种情境,以此来感染学生,达到德育的效果。而《画山秀水》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视觉角度增强审美能力,达到德育目的。这些都可以在班班通电子白板中完美实现,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
2.学生展示中渗透
课下学生利用数字手段搜集、整理的大量资料和创作的作品,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智育的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讲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一件只认钱不认亲的事,从本课当中,我们要学生体味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爱的感受,宣传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课下我们进行了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在我班的公共博客上展出,同学们可以加入家庭照片、配乐等。同学们积极响应这次的征文活动,认真对待,写出了不少好文章,而且饶有兴趣的给文章配照片、音乐,自豪地在博客里展示自己地作品。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但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学会了关注家人,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在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学会了克服困难,认真、主动完成任务,感受到了劳动中的乐趣。在课堂上,我对这些发在博客上的文章进行了展示,并要求一些作者配乐朗读,很多同学深受感动,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课上的这些数字手段,丰富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从多个感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对于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些数字手段也在德育渗透上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下渗透
课下由于不受时间的限制,语文教学的形式更灵活,利用数字手段进行德育渗透也就更方便,嵌入形式也就更灵活。
1.指导学生在课下利用数字手段搜集、整合资料。在搜集、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感化。如《岳阳楼记》的预习作业包括上网搜集作者的资料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对于用上网的方法很感兴趣,而且网络上资源丰富、方便查询,学生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从范仲淹的身上学到了他热爱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同时,由于网上资料丰富,学生们还了解了范仲淹身上的其他高尚品质。有的同学查到范仲淹小时候刻苦学习的小故事,从中也受到了教育。
2.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展示。现在,借助于数字手段,人们可以在电脑上实现许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诸如以前班级制作期刊杂志就很困难。现在利用数字手段,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制作期刊,方便经济,学生兴趣盎然。制作网络期刊,也渗透着德育。比如在学习完《成功》这一课后,我们鼓励学生制作一期关于勤奋的专题期刊。学生们上网搜集了很多名人依靠勤奋取得成功的例子,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筛选,然后写序言、赏析、读后感,并排版、配画、配乐、设计封面。每个人在制作期刊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勤奋对于成功的作用,从前人的身上汲取了力量,并且从自身创作的过程中体味到了勤奋与成功的关系。
3.以活动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作文、随笔、演讲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工作。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语文考试形式的不断变化,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的几节课是不能提高的,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举办的演讲比赛,不仅可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在演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教师指导学生把作品上传到博客、空间等,班级学校学生都可以人人分享交流,进而使品行得以提高。又
如在寒假中,学生一起出去游玩,可以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影像资料,就是很好的方法。节假日文学兴趣小组社区活动,学生可以把摄影、写作、宣传、演讲等活动的资料汇总,制作一个个精美的影像、文字综合的MTV等。放到网络空间里,这些都是很生动的德育素材,可以长时间的教育学生。
4.德育渗透老师要从我做起。在课下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老师开博,制作网页。语文老师大多很长于文字,在网络上开出空间,宣传介绍语文学科的知识、经验,抒写工作生活心得,讨论社会热点,探索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利用数字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德育渗透,重在互动
德育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教育。缺少了对象的互动参与,渗透便无从谈起。利用数字手段,学生和老师可以达到多种形式的互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及时沟通。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那么在互动中德育也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微博、QQ聊天、论坛、贴吧、空间、邮箱等数字手段,和学生多方、多形式的交流,在完成对知识教育的同时,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例如,教授《小巷深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教育学生了解长辈、理解长辈、关心长辈、回报长辈;教《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
(二)面对现实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面对现实,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三)机智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机智渗透。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要见义智为。
(四)去糟取精
教材中的课文人物思想倾向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思想糟粕,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分辨。如《桃花源记》一文,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对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否定,是不正确的。
(五)结合时政
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时政热点,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德育教育。如教学《三峡》时,学生在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教师可以因势引导,借助“钓鱼岛事件”,多媒体出示“钓鱼岛事件”相关图片、视频、文字,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热爱祖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将以其无以伦比的优势,必将会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品德得以提高,素质得以提升。
第五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论文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高 中 生 物 于 德 伟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习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国家级法律文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总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生物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成绩、培养能力、陶冶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