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生物教研组
闫向华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使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国家级法律文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总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生物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成绩、培养能力、陶冶品德。
第二篇: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探讨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高中生不仅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能力和道德素养十分重要。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强调的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为将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能体现生物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学习生物,提高其道德修养。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本文就怎样渗透该教育方式提出了借助爱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借助生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利用相关生物知识,渗透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自然观和科学观这四种方法,以期能促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7-02
德育教育是现今备受高中生物教师青睐的教育方式。因为,生物新课改理念选择了德育教育。所以高中教师才会选择德育教育,它主要是指教师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物新课改的主要要求有如下三点。第一,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珍爱生命教育。第二,借助生物学科特点,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科学观和自然观。相信只要高中生物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将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借助爱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不仅仅在类似地理、语文等文科学科中才涉及到爱国教育。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会涉及这方面内容,教师更应抓住这些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调动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再借助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视频,来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在进行关于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等相关内容的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同时还能进行爱国教育。教师还可以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生物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生物教学现状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我国的弱势,然后教师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样就能彻底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渗透德育教育。
二、借助生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以及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涉及生物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科学。也正因为生物学重视生命的起源、发展、发生等,所以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借助生命教育。其中,教师在讲解受精作用、克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就应该收集部分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比如,观看电影《逃离克隆岛》,以此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对生物教学产生兴趣。进行生命教育还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家庭关系。因为,学生若是不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抽烟、吸毒、酗酒,那么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和睦,还会使生命遭受到威胁。在开展生命教育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切忌举出的案例就是学生正在遭遇或是曾经遭遇过的,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这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利用相关生物知识,渗透良好道德品质
高中生物学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提取相应的素材,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就应该利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进行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德尔豌豆实验入手,通过讲述详细的实验过程,传达孟德尔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来帮助学生了解孟德尔总结出这两大定律的艰辛,而且,还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坚毅的性格,提高其道德修养。
四、树立正确自然观和科学观
学习生物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物常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其道德修养。因为,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正确的科学观有利于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进行科技研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源于水的实验过程,来印证正确的科学观的重要性。如果鲁宾和卡门不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那么他们的变量就不会控制得如此精准,实验也不会成功。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代社会,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性的育人者。其实,只有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反应出教育的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自身教学经历中总结教学方法,担任好育人者的重要角色,以此为培养全方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然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学生也应该在最大程度上配合教师的教学,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社会更要对此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玉英.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2]李小娜.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德育教育.考试周刊.2011.27
[3]李亚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6
第三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论文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高 中 生 物 于 德 伟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习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国家级法律文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总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生物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成绩、培养能力、陶冶品德
第四篇: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利用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天津市五十一中学 高中生物 郝 捷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经常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突出,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利用多媒体进行这方面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一、加大信息量,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都是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被访问的三位科学家——邹承鲁、杨焕明、孙儒泳都是中国人,都是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条件极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还能在世界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非常伟大的,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知识,更多讲科学家的勇气和创新,使学生树立为祖国争先,为人类多做贡献的崇高志向。在序末都有一句科学家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对高中生来说,起到座右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课本中的描述,似乎不能打动少年们的心,利用媒体将这几位科学家事迹展现出来,不仅承载的内容丰富,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毕竟这是开篇第一讲,一定要吸引住学生。
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内容中,介绍了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个全球性生态问题。我国生物多样性虽然有优势,如果不加以保护,采
取措施的话,也会面临巨大威胁。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媒体搜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让学生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三个模块中,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或假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科学史的介绍,在有限的几个科学史的介绍中,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酶的发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内容中,涉及到的科学家都是外国人。这在讲课中不用老师讲,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发现这个问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课本中提到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位中国人,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读书,为国争光!
在科学史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生物科学的进步,必然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技术进步是相互联系的,由此说明我国相关方面也是落后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意识到现在是信息时代,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有用的资源,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行列,为国争先!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从邹承鲁院士领导的“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成功,到“育种工作者——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的介绍,都让学生知道全队合作的重要性,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
能轻易获得的,要靠一个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这在课本的学生实验中也能体现出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个实验要探究三个环境因素,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要做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进行分组,每组探究一个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组内同学可以利用媒体手段自行设计,然后再由老师指导交流、汇总,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
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得来的。如: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是美国卡尔文用十年的时间研究,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为了表彰他,把这一过程定名为卡尔文循环。再如:遗传学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又称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用了八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获得的结果。这些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认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的,不仅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要使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上述那些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因困难而放弃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可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科技就不会进步到如此地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仅要在学习中不能半途而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要有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化时代也是如此,目前科技进步很快,知识更新更快,更加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巨匠——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植保员”、“主体农业”、“林业的工程师”、“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解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起到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然使我们每个人深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信息化发展与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是不相矛盾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这种教育在青少年中是很有必要的。
四、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发现,总会导致实践上的应用,都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激素的发现也是如此。学习了“激素调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使学生发表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或接触激素类似物的利与弊的看法,了解科技成果应该怎样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造福。同样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慎用心理药物的问题时,要向学生讲明,心理药物分为三类: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药物是治病的,药物服用都有量的要求,通过学习,要学生明白一定慎用心理药物。
通过学习免疫知识,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的知识,更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相关内容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使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无疑是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
物科学素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是非常必要的,使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