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认识
我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认识
我是一名物理专业的师范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将来将成为一名初中的物理老师,这两个星期阅读了一些关于初中物理的书籍,对于初中物理新课标也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教学相长,促进物理教学健康进行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材料、“综合探究”;近几年,不少中学开展了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教育教学类刊物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很多年轻教师,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加强物理雪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物理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加强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课堂上放映过的范小虎老师关于“加速度”而做的一个课件,课件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场演示,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加速度的意义,同学们在好奇与快乐中理解了加速度的内涵。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物理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第二篇:2012初中物理新课标
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应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3.物理学课程性质:
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
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4.物理学课程基本理念:
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④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⑤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6.物理学课程内容:
①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②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物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2°物质的属性;3°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4°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机械运动和力;3°声和光;4°电和磁。
能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 6°能量与可持续发展; 7.物理学教学建议:
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1°争取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3°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③在科学内容教学中应注重落实三位课程目标;1°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2°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8.物理学评价建议
(1)评价指导思想:①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评价方法:①作业评价;②测试;③作品评价;④成长记录
(3)评价注意问题: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②重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③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④实施有效的评价反馈。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①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③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④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第三篇: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核心、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⑷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认识
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由此体现了它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培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于概念教学有一些新的认识,具体叙述如下:
一、创情境,建立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学科,用实验引入的物理概念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形成深刻印象,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压力的概念时,通过演示实验:改变受力面积压力小桌对海绵的作用力效果;再演示:改变压力大小压力小桌对海绵的作用力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两个实验过程中,海绵发生形变的程度(即压力作用效果是否明显),让学生自己总结压力的概念、物理含义及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类比法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例如: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将电流类比水流,建立电流的概念;将电压类比水压,建立电压的概念;在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概念。例如:引导学生复习初二学过的功的概念,指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运动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运动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动能;进一步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动能与哪些量有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
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概念时,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识内涵,掌握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就要学会细化概念对应的知识点。一般情况下,从以下几点细化一个概念。
(1)名称:记住物理量的名称是了解一个物理量的第一步,教材上物理概念的名称,是用黑体字印刷的,这正是要引起同学们注意和重视。
(2)定义及物理意义:物理概念的定义是用科学严谨的叙述给出的,教材中常用加点字来表示,定义要熟练准确记忆,不能有半点差错。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于定义,如: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
(3)符号:物理量的符号大多采用英语的第一个字母,每个物理量都有特定的字母,要求学生记准物理量的符号,这样,有利于规范运算过程。
(4)表达式:物理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写出了对应的定义式,而有些物理量往往会和其他量建立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写出不同的表达式,这时就要弄清哪个是决定式,哪个是定义式。
(5)单位:物理量的定义式,既给出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要分清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并记准其单位符号及不同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做题时要求同学们统一单位。
(6)最后还要提醒学生弄清物理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三、善同化,强化概念
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同学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如果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清,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用功的表达式W=FS计算功时,有的同学把力的作用点上移动的距离与物体的移动的距离混到一块儿,出现了:人走路时摩擦力做了功,上楼梯时楼梯做了功等错误结论。通过各种题型的反复强化,彻底搞清楚物理量的特征,才能避免错误,提高做题准确率。
四、重对比,巩固概念
中学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习时容易理不清其关系,混到一块。因此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辨析,突出概念的差异,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深理解,避免混淆。例如:讲述超重与失重时,个别学生认为超重时物体重力增大,失重时物体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时物体重力为零。在学习这一概念时,我指导学生做下列实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记下示数,然后提着弹簧快速上升,观察指针位置,记下示数,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再观察物体快速下降时弹簧秤指针位置,记下示数减小,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减小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超重和失重概念,这样既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轻松地突破难点。在学习时,除了要比较相近物理量的不同点,还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死记硬背,做题时乱套公式,使解题效率低下。
五、重反馈,完善概念
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反馈能巩固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摩擦力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对摩擦力有正确的理解,能对各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做出准确的分析,我在课堂上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判断:
①静止的物体受摩擦力吗?运动的物体受摩擦力吗? ②摩擦力的方向是否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对吗? ③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作用,对吗? ④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对吗? ⑤摩擦力总是阻力或者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吗? ⑥压力越大,摩擦力一定越大吗?
⑦静止的物体只能受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只能受滑动摩擦力,对吗? ⑧物体间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⑨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吗? ⑩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有什么关系呢? 每个概念讲完以后,我都引导学生仿照上面列出问题,提出与这个概念相联系的各种问题,在学生讨论解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概念,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从概念本身的特点出发,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理解、掌握概念,运用概念得心应手。
第五篇:对新课标的认识
对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
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努力的去体现新的理念,都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摆在首位,可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之低和学生学科基础状况之差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到吃惊。以至于
我常常这样想,即使是处于同一个地区,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学习同一种教材学生是否合适。最起码的,我认为采用一样的教学法会有许多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以
为,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要求不妨低一些,在教学法上妨灵活一些。所谓的因材施教或者叫因地制宜
说的都是这一道理。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科基础差,也不便于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低,因为这能找到许多社会方面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我们能改变多少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做出确切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诺尽力而为。这
样,在教学中,我们将迈着沉重的双脚,跋涉在数学教学的园地里。尽最大努力让新的理念在工作
中闪耀着光芒。教材的要求能否为农村孩子而低些,教学法的确定能否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而
不千人一面。这是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思考,更要去行动。因为传授
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任务不容推卸地压在我们的肩上。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吧,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艰难,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们,走进
他们的心灵深处,在实现了真正的沟通之后,我们的数学新课改或许会走出一条成功只路。
每一个数学教师,在这些方面都要达成共识,为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而共同奋斗吧!
新课改 我的思索
新课改 我的思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一、走进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从生活情景入手,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二、转变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尝试成功”中实现自主探究,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呢。如: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一些是圆柱的物品,学生举出的物体中也有错的。如:粉笔、腰鼓等。这是教师可以不急着去否定,而出示一个硬纸板制作的物体,肯定的告诉学生这是圆柱体,让学生猜想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猜出上下两个底是一个样的,教师就把两个底重合,果然一样大小。然后教师给出半径,学生很快算出一个底面积,再乘2,求出上、下底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这个问题较难一点,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马上去尝试这个问题,而可以每个学生发三张纸,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将对应的边对粘起来,看能不能拼成圆柱体的圆柱部分。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能拼出来,这时再让学生尝试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学生可能有把圆柱剪开的,教师有意弯弯曲曲的剪。教师也提
醒学生作一垂线再剪开,这部分展开很明显形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求这个圆柱部分表面积。如果确定出圆柱的高就能求出圆柱部分的面积,再加上上、下底的面积,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就可以求得。整个过程教师都是在组织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就在学生的尝试探索中完成。教师到此教学不能停止,而应拿出圆台体和圆锥体让学生猜想如何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学生没剪开,当然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教材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但显然学生把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图形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参与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关注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方式方法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
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