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分析

时间:2019-05-13 01:4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分析》。

第一篇: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分析

“微”化导致阅读惰性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42.11%的人认为阅读过于“微”化,会让大家形成阅读惰性。

一位大学生感受到“微”化的影响:“在微博出现之前我写了至少6年的博客,现在不写了。”如今,她对大事小情的掌握全靠微博。相反,读书变成一件“难得而优雅的事”。“微博对我来说像网购,看书像逛街,两不耽误”。

有些“手机控”则认为,“微阅读”的弊端在于:有些内容虽然有用,但是都是片段化的。“让我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看过就是懂了。其实这种信息的轻率传播,没有经过沉淀、反思、消化,没有实践和学习,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

Judy认为这种惰性不可避免地侵蚀自己:“有时睡前拿起一本书翻不了两页,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因为,看140个字总比看一页纸要轻松得多。况且,读书的时候,看到有价值的内容还要做笔记。而在手机上‘微阅读’,只要点击‘收藏’就完成了。”

“我特别怕复制、粘贴乃至收藏。它让我误以为已经将之储存在脑子里。所以我找各种机会谈论自己的阅读。只有在那些内容被说起的时候,才算是再次被忆起。”史航用这种方式去记住他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

“微阅读”究竟是否改变大家对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人表示,“这是我买书的捷径,但决不会替代读书”。

“手机上的‘微阅读’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散碎消闲,最多拿着背背《唐诗三百首》。真正地读书还是要读纸质书。因为手机上的内容有限,错讹多,读来让人有种碎片化之感。”史航如是说。

刘方强调:“更多人阅读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希望新闻来源更广泛,信息快捷而有效。它们替代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一部分传播作用,但绝不代表阅读方式因此而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在虚拟的网络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现在,用户把越来越多地生活内容搬到了这个国度里,最早的就是单纯聊天,是那种看不到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的陌生社交;接着是熟人社交,90后们喜欢非主流的照片,80后则每天给其刚出生的婴儿拍照留念,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照片上传到QQ空间,等着朋友们点赞和评论;而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琳琅满目的APP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在虚拟网络里进行更具体的活动: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抢火车票…好像,除了生孩子那点事儿之外,现代人都能在网上完成了。

微博微信时代“微阅读”的利弊分析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少年轻人在被问及“睡前及醒来的第一件事做什么”时,“刷微博,看微信”是他们的回答。

日前,一份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交流日常生活、共享心灵鸡汤、转发新闻信息的“微信控”已经初步形成阵容。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岁人均每日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在新兴阅读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在增加,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微平台:发布信息,发布态度

一位“手机控”这样说:“早晨起床刷,上班得空刷,下班途中刷,回家继续刷——每天至少要刷3小时。”事实上,当下年轻人刷微博、玩微信,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凡有零散的时间,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

在这位“手机控“看来,微信的朋友圈就像客厅。大家沟通生活、交流琐事、传播八卦,甚是有趣;而微博则像文化广场,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别处”的人的生活态度、观念理念。有专家说,一般看完一条微博用不到一分钟,这种随时随地的零碎阅读,无疑是最吸引年轻人之处。

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其次,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以手机“微博或博客”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手机使用群体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的比例已超过两成。

中作华文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方认为,大家喜欢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的传递更多元化,多效化——不仅能发布信息,也能发布态度。谁都可以主导事实的传递”。

“没有界限,好玩”也是其被大家认可的原因。一位喜欢阅读纸质书的80后说:“刷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微博上有不少好玩的人。书、段子、新闻,我一般都不会放过。微博上也常有新闻的有趣‘歪解’。另外,我觉得这里有电视、报纸上看不到的真东西。”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

微博与微信朋友圈有不同的“读者”,他们的需求各异。

记者注意到,网友Judy发布了一篇《我的微博整理记》的文章,其中提到微博的益处:“通过微博的信息,可以追踪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缺失的学术文献收集,也可在微博上得以实现。”对于不少“读者”而言,微博像是资料库,能随时阅取信息。

微信朋友圈的用户则有另一种需求:“我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八卦心理,因为朋友们常会更新状态——自己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与谁在一起。朋友圈就像是放大镜和望远镜,让我看到朋友的生活细节。”但这位“微信控”也表示,这种阅读基本是无效阅读。“往往满足好奇,与世界建立联系,舒解孤独感”。因此,有专家认为,微信朋友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编剧史航是微博拥趸。他说:“有的人放弃微博去玩微信朋友圈,我无法理解这种取舍。”“我也会在朋友圈中发照片,但是那里没人喜欢认真讨论和跟帖。那只是道早安、晚安的场域。”他发现,微信中看到的阅读内容,基本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顺口溜或者祈福文字、养生信息。“我必须自动略过。因为最重要的养生,不就是珍惜时间嘛”。

“微阅读”给“深阅读”带来障碍

微博、微信朋友圈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也有让人诟病之处。“对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不能完全信任,对于我感兴趣的新闻,我会再通过其他途径核实其真实性。”信奉纸质阅读的传统人士表示,“微阅读”其实给“深阅读”带来了障碍。

刘方认为:“信息发布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会像媒体人一样遵守真实等准则,其发布的信息可能更鲜活,但是不够专业。”史航说:“微阅读中的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是肯定的。我就有很多次误信的经验。然后轻率表态,然后更正和致歉——对被我误导的朋友圈进行事实澄清。这正是‘修行’的过程。抢先发言,多是虚荣导致的急躁。”因此,有人认为,这正是当前“微阅读”的副作用之一。

IT/UploadFiles_5321/201501/20***7671.jpg" width=450 height=275>

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的国民App,成为这个虚拟国度里最耀眼的明星。事实上,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业界严肃的表扬,赞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以至于腾讯不断给微信加料,例如红包、扫码、微商等等,更让人感觉牛逼的是,微信每推出一项服务就能在理论上颠覆一项传统业务,但显然,这些说法有点过,最起码是揠苗助长了:在主流的语音交流中,我们第一反应依旧是传统的电话业务;微信红包一个春节赚了1亿用户,但没能颠覆支付宝,在微信红包最火的几天内,他们的交易人数大概是800万,而支付宝的交易达到1亿笔,至于,微商就更摆不到台面上来讲,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些若有若无的面膜了!

如果非要给微信找点颠覆性的成果,恐怕只能是社交内战了。因朋友圈的风靡,腾讯干脆解散微博团队,连自家的QQ空间也受到了冲击,但这点成果远不能满足腾讯的野心,毕竟,微信这个流量入口实在是一把巨大的好牌。但要真正把这些流量变成QQ币,微信首先需要考虑赎罪,让其成为一种更健康、正直、完美国民应用。

中国人智商与朋友圈无关

前不久,一篇题目为《微信朋友圈拉低中国人整体智商》的分析评论风靡网络,大致意思就是朋友圈

建立了熟人之间的强联系,与微博的广场环境相比,朋友圈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旦有谣言入侵将会迅速传播,而且被粉碎的几率也大大降低,因用户在微信上的投入时间越来越多,正经看书、上网、搞研究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大家的智商都会下降。

笔者认为,微信影响中国人智商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中有90%的担心属于“杞人忧天”。众所周知,现在朋友圈里最流行的内容主要是生活常识、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因缺乏专业性的审核机制,难免有夸大、虚假的成分存在,甚至有一些伪论点,但充其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还不至于影响智商这么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生活常识上的不准确,消费者只需要做些简单尝试就能验证,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心灵鸡汤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他成全了一些成功学大师,但信徒们却永远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这和智商没有关系,只能是让用户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在不知不觉间竟与中国大的社会环境不谋而合,只是在梦醒之后会有种莫名的失落感。

养生知识比较容易发生意外,弄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忠实粉丝的健康,而这也是亟待整顿的内容,笔者建议朋友圈可效仿百度百科的做法,像医学、法律这样的文章需要有专业机构的认证才能发布,从而避免庸医给公众造成困扰。当然,即便朋友圈里有些医学、养生知识,但笔者就不相信,有人得了艾滋病或者突发脑血栓不去医院,而是跑到朋友圈求助?或许,我们在平静的日子里太高估微信的魅力,也太低估传统专业机构的能力了。

微商:微伤朋友,重伤感情

其实,朋友圈的一些养生知识和心灵鸡汤能对用户行为产生1%的影响就已经非常难得了,它们只是业余生活中的娱乐式谈资。因不涉及利益问题,所以,也不该承受实质性的罪名。但最近兴起的“微商”却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是搞虚假信息,伤点感情倒不算什么,关键是会伤害到钱。2014年可以说是“微商”的元年,但却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走入正轨,最起码,暴力刷屏走的不是正道儿,他们构建了分销体系,重推销,轻卖货,有些过分的家伙甚至连商品都没有,无异于微信里的传销窝点。霸屏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微信用户体验,而且因品牌缺失,商品质量低劣,微商仅用半年的时间就透支完了商业信用和社交资源。事实上,面对琳琅满目的推销广告,我们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严重者直接屏蔽。而当普通用户声讨这种行为时,他们却搬出首富马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刷下去一定会成功…

微信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理应有资本去和手机淘宝去掰一掰手腕,但淘宝早年也是从最基本的商业信誉开始的,这几乎是任何商业体系的核心,无奸不商只是最低层次的竞争罢了。而且,微信之于淘宝具有更强大的社交属性,而且朋友圈里建立的都是强关系,笔者倒是建议,与其迷途不知悔改,倒不如好好利用自己的强大的社交能力,腾讯完全可以守住商家入口,提高商品准入门槛以确保商品质量,而“微商”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消费体验分享给熟人,也就是说,他们只负责社交分享,不负责直接发货,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取消了商品价格分级模式,由粉丝直接把商家的货物推荐给熟人。在这种体系里,基础商家、推广粉丝以及货物渠道都应该受严格的资质管控,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建制一种“可信赖”的商业关系,利润则全部来自于商品的质量和属性。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把“微商”的灵魂洗涤干净,也让朋友圈恢复健康。真是不希望,一个好东西愣生生地让金钱和欲望掐住了脖子。

科技成瘾,2015抛弃电子设备

朋友圈信息泛滥,或者说假信息泛滥;微商假货泛滥,或者连假货都没有,这些罪名都不应该归罪于微信本身,统统来自人性的劣根,微信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下水道”的角色。但作为一款优质的社交app,微信带来了焦虑情绪、加剧了人际间地冷漠,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互联网上,每个小时都有大量的聚会照片,微信的忠实粉丝已经

把聚会浓缩成一条朋友圈了,好像吃饭要是不拍张照片就跟白吃了一样,而在桌子上,又多少人能不玩手机专心吃菜呢?

由这些软件搭建起的新型社交关系,正在取代由血缘、地域、工作建立的联系,我们在惊叹于社交软件魅力的同时,也不禁暗自担心:这种关系可靠吗?或者说沉溺于此,真的健康吗?

科技成瘾人士拥有至少10款以上的App,而微信也只是其中一款,但毫无疑问,这个小绿人辐射范围最广,简直老少皆宜,贫富通吃。微信先是占有了人类的碎片时间,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肢解了我们的大块时间,我们每天要刷20次以上的朋友圈,倘若5分钟/次,相当于100分钟,但这些时间都不容易被察觉,却白白溜走了。这种零碎时间的消耗,比起微商骗钱、朋友圈骗色来说更加可怕,前两种好比军队攻城,哪怕屠城3天之后也会撤离,但微信之于时间的消耗就像是细菌繁殖、病毒传播、蜘蛛结网,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而当你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无法反抗…

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有53%的社交软件用户承认,闲暇时光里第一选择往往就是刷新朋友状态,如果两天之内没有登录就会紧张、焦虑,堪比当众演讲或者结婚的前夜。专家把这种症状称之为科技成瘾,现在这样的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8。或许,我们不用太质疑这项研究的真实性,单就自己感受对社交软件依赖程度就大致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也正是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害,一些美国志愿者发起了“新德勒运动”旨在帮助人们戒掉“科技瘾”,回归到简单的生活中,同时,专家也预测2015年将成为“反科技”的一年,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会尝试着丢掉消费电子产品、社交网站以及其他科技产品。显然,这不足以左右科技的进程,反正我的好多同学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微信,一天许多条状态。

我觉得这些社交网络无非是给人找存在感的,发自拍,晒美食,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在社交软件上【印象管理】,就是说,在他人面前有目的性地打造自己的形象,也沉迷于刷着屏幕去看他人【希望你看到的】他的生活。现在的人内心的安全感是越来越缺乏的,甚至都无法做到放下手机去专心体验真实的世界。

他拉近人,在维系联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有时 我并不认为这种仅凭透过社交软件去了解他人 是一种可靠的方式。相反,人们真实地在一起,却又都低头于手机,可以说社交软件从某一方面妨碍了 面对面而可能更可靠地 了解他人的过程。

“你收到了一条微信信息”

“你收到了一条微信信息”

“你收到了一条微信信息”

……

晚上10点+,手机满屏都是这个提示,手机电量似乎也因为不停地弹幕而下降。

打开锁屏,“你怎么不回我信息?”

“xx事做完了赶紧给我发材料……”

“咦,这个手机一按就关机了?”

“才几点,回这么慢还想不想在公司混了?”

……

公司的信息,客户的信息,家人的信息,朋友的信息,铺天盖地向你袭来,似乎晚回一秒,就是最大的罪过。

都说科学改变生活,让你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再也不用等漫长的邮件,也不用等上班时间的座机通话,而且不会因为私人时间,甚至是深夜时分来个电话叨扰感那么重。

似乎,又快,又人性化。

可是为什么我觉得,好累?

上班手忙脚乱的时候,最怕就是收到来自家里人的微信。也许是长辈们对微信的看法,就像手机一样,用微信沟通,无非就是省了一些电话费。所以,也许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都愿意给你发个微信说说。而你忙不开身的时候,看到小事总会暂时略过。然而接下来就会接到电话……

朋友是个互联网人,兼职从事网络主持人工作。有时候晚上8,9点还要加班开一些网络直播。那时候只能片刻不离岗位。而他的家里人不能理解晚上加班,也不能理解直播“脱不开身”这个概念。so,一条条微信弹出来催促他,解决一些并不急迫的事情。

一边看着屏幕弹出来的信息,一边直播着工作。他说,他焦虑万分。

回家休息的时候,特别希望,能够倒头就睡,睡到天明。或者看看喜欢的电影喜欢的书,画画喜欢画的图,累了就放放空。可以不和人说话,有自己的空间。然而,工作不会轻易放过你。特别在微信这样的移动产品出现后,似乎所有的人都默认微信是你身体器官的一部分。假如工作上有任何的疑问和问题,都迫不及待的想从你这里得到答案。

当然,你休息时候在做什么,对方不care,反正他觉得不是直接电话,你大可以不回啊~但是,你回的晚或者不回,那也许就是罪过了。

曾经试过一个晚上下班回家,兴致大发,专心致志地画画,画到了深夜。于是倒头就睡了。竟没想起睡前,刷刷手机。结果就出问题了。老板八点多的时候在群里给自己发来信息,问某个项目的事情。没有及时回复。第二天早上9点多,害得上司被老板“指点”了不少:我不要求工作立刻做完,但是我问问题,是不是可以告诉我,你什么时候能完成,给我个时间点?

其实。那个工作并不紧急。只是老板不会给你打电话追问。只会给你发信息。你不回信息,就跟没有工作敏感度,不尽责一样。

后来的每天晚上,精神紧张地不敢让手机离开自己太久。

真的疲惫。

还有无穷无尽的微信群。就像和菜头说的,建微信群是种瘾。

讨论个小问题,拉个群。做点小活动,拉个群。认识点人脉,拉个群。

手机的微信已然被微信群淹没地负载不堪。可仍然不敢把信息全部清空,生怕退出哪个群,遗漏了哪些重要信息,哪些重要的人脉。

担忧。

手头上正在关注的事情,永远不能聚精会神地一下子做完。好听的叫看微信强迫症,怕miss掉什么重要信息,也想刷刷朋友圈,逃避手头的事情;不好听的叫微信绑架,绑架了你的精神集中力,让你无法完成本来5分钟就可以做完的事情,而是“多线程”地完成多项事情。

最不愿意提起的,还有无穷无尽的朋友圈广告。也许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微信的朋友圈初衷,应该就是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些信息?什么时候,变成一刷下来都是广告了?

公司的活动,公司的广告,代购的信息,各类高大上的看不懂的新闻……

对不起,我亲爱的朋友们的日常,在哪里了?

我想知道你们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我想知道你们了去了什么有趣的地方,我想知道你们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你的生活,你的情绪我都想感受也想参与。

可惜刷下来只有一条条冰冷的广告。

能不能,让我的生活回到从前,那个车马都很慢的年代,好吗?

47.3%受访者直言微信模糊了工作生活界限

实习生 刘蕊 本报记者 王俊秀 《 中国青年报 》

老板一句“微信上也可以交流业务”,北京某公司白领魏康就被陆续拽进20多个群。如果领导在群里说点什么,他没看见,那就耽误正事了。更难受的是晚上10点之后,领导还会布置任务。即便在节假日,也有同事在讨论工作。

微信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会有一些烦恼。最近有不少人抱怨,有了微信以后,时时刻刻都被抓着干活,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8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3%受访者认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47.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在北京某电视台工作的刘麦琪一共加入了5个工作群,不同群依据不同的工作项目建立,参与的人员也各有不同。如果项目正在进行中,工作群里就会有很频繁的信息发布。

刘麦琪承认,自己对太多的工作信息感到疲惫。“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下班,经常都半夜了,还要接受工作信息。有时一大清早,睁开眼又是工作上的问题,感觉自己快被工作淹没了。”

她认为,在微信上热衷于谈论工作的,一般是骨干员工,比如领导会利用微信的便捷来分配工作。“正是因为微信便利,不十分严肃,才让微信成为了工作和生活的迷糊边界。”

成都某外企客户经理蒋乔华已数不清自己加入了多少个微信群。她有3个领导分别开了不同的工作群,而她自己由于负责团队工作,也开设自己的微信群。不夸张的说,微信几乎嵌入了蒋乔华工作生活的各种零碎时间,吃饭的时候会看,等车坐车的时候也会看。

“我在微信上70%是在聊工作。”蒋乔华坦言,不仅仅领导会在微信里谈论工作,她自己想起某件事也会发微信群,“这样工作的信息传达得很及时”。

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每天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用微信干得最多的事情是跟朋友聊天(68.1%),其次是了解好友动态(62.8%)、获取各种资讯(51.2%)。28.5%的受访者经常使用微信与同事谈工作。

关于微信给工作带来的影响,53.3%的人认为“微信沟通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但25.4%的人感到“精力分散,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47.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32%的人觉得“失去了部分个人空间”,23.8%的人认为微信“变相增加了工作时长”,11.3%受访者认为加大了工作压力。

“因为太容易被联系到,所以很难找借口躲开。”刘麦琪认为,微信使得工作压力变大,有一种变相加班的感觉。在她看来,生活和工作一定要分开。

但在蒋乔华看来,工作本来就和生活息息相关,微信只是顺理成章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了。“反倒是工作群里,大家有时会闲聊,可能还拖慢了工作的进度。”蒋乔华认为这才是微信的弊端。

不久前,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出一条百余字的消息,称生活已被微信绑架,因此宣布退出微信群。这一消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刘麦琪觉得,微信朋友圈有点“人情绑架”。比如说自己有同事出去旅游总是要发照片,“你本来不感兴趣,但其他同事都在下面点赞、回复,你不说话就会显得不太合群,所以只能附和。”

“传教的、卖货的、熬‘心灵鸡汤’的、传谣的、晒饭的,都在找存在感,朋友圈里信息多而无用。”辽宁民族艺校老师韩玉星在刚刚使用微信时,本以为可以方便联系到好友,但没想到太多的垃圾信息让他不胜其烦,已经屏蔽好几十个微信好友。

为了不被微信绑架,韩玉星给自己制定了远离朋友圈的半个月计划。这段时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读书和陪伴家人上。令他感动的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出现在朋友圈,他的一位好友特意前来询问,表示关心。“这才是朋友本质的意义。”韩玉星表示,他近期又开始使用微信,但会一直注意保持距离。

第二篇:微信微博观人性

学习、分享、服务、成长

微信微博观人性(原创12种不同类型)

截至2013年01月中国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因为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最重要的是它免费。所以微信已经成为一种实用普遍的交流方式,每天使用微信更是成为很多人一种生活方式。

在美国Facebook和twitter已成为大企业人才甄选及获取信息的重要依据之一(参考<读者>2013.16期文章:"大数据让人无法遗忘")为此C8学习团队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回归分析,将微信的形式与内容和对应人群特性进行以下分类,供大家学习参考:

1、传播型。经常转发名人名言或当下最流行的文章和段子,一是自己没有看懂,二是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三是所转发内容自己都没有实践过。这类人多表现为思维才干少,影响才干居多,在组织中喜欢传播不同的声音,但做具体工作时执行难度偏大。

2、恐吓型。常转发一些危言耸听的未经科学验证的言论,如世界末日,如吃什么得癌症等,如美国安利危害中国二十年等。此类人总喜欢扮演救世主角色,先吓住自己,再吓唬别人。此类人缺乏判断力和安全感,在过去经历中受到过重大的挫折和伤害,思维才干弱,行

学习、分享、服务、成长

为谨慎,容易走极端,多为监督思考型或者监督防守型。

3、荣耀型。常发一些与名人合影照片及个人的辉煌事迹,豪华酒店,豪车为主,希望通过外物来证明并展示自己所期望的财富能力和社会地位,他们渴望出人头地,对现状不满,并以此为奋斗动机。此类人荣誉分高而健康和情感分偏低。

4、亲情型。以家庭为重,关注亲朋好友,往往发一些记录家庭日常生活的照片和文字,如家庭聚会,孩子成长等,以表达对家庭的感情,这类人非常顾家,是好爸爸或者好妈妈。此类型的人关系才干比较突出,温和细腻,情感分比较高。

5、技术型。经常在自己圈内发布或者转发一些实用技术和数据分析的文章,少而精,语言朴实,修饰词少,有独立判断能力。他们有些不合群,但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此类人属于思维加执行型。

6、商业型。一切只为宣传自己宣传公司,发布的都是公司介绍、公司商务活动、公司产品、团队活动等,将微博微信当成一种商业推广媒介和工具,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一个他们新型的营销推广平台。此类人看重财富成果并且影响才干比较突出,但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及深层次维护能力偏弱,且工作分高。

学习、分享、服务、成长

7、享乐型。分享时尚服装,流行电影,旅行感受,美食美味等,重在分享当下的感官和感觉之美。此种类型的人享受分比较高,乐观开朗,生活较随性,是美的传播者,他们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点。

8、抱怨型。经常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公平,又没有能力改变,行事消极,发生问题总是找外部原因和他人的原因,基本属于外控型;思考模式也多为监督思考或者监督防守型。此类人应搭配强有力的执行者和变革者方可成事。

9、沉默型。偏内向,重感情,只关注极少的好朋友,使用微信,但是基本不发布什么内容。但在朋友最困难时刻,他绝不会沉默,此类人情感分和荣誉分高,他们是世界的内心观察者,也是真正的人际关系服务高手。

10、纪实型。通过文字图片记录生活工作感受,花花草草,朋友聚会。此类人生活经历丰富,注重情感,喜欢历史,对美有独特的见解,财富和权利欲望不高,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和创新规划能力。

11、浪漫型。情绪波动大,所记录事情的范围变化大,借图、借诗、借歌表达情感,落泪伤感的情境偏多,喜欢展示自己的特殊表情的照片。过去情感经历挫折,渴望一份真挚的情感,享受、情感分偏高,学习、分享、服务、成长

创新分低,一生为情所困。

12、原创型。基本自己创作总结生活和工作中的感悟、感受,而非只是转发别人的。此类人擅长写作和抒发情感,有思维才干,荣誉和创新分高。他们与众不同,能从繁杂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找到自己认同的那一部分见解,他们厌恶山寨、抄袭、随波逐流,喜欢创新,喜欢用自己的视觉和语言发现和分析这个世界,但很孤独。

通过微信的文字使用效率观察其工作生活的关注重点,通过照片看其生活环境,通过用词看其文化素养,通过其内控外控语言看其正负面能量,通过发布时间看其工作时间紧张度,通过发布周期间隔看其恒定性……

(BY C8HR专家组)

第三篇:微信微博分析

微信处在十字路口 微博仍是最佳自媒体平台

微信火了,火到让所有人感受到威胁,米聊如此,飞信如此,skype如此,人人如此,陌陌如此,甚至腾讯自家的QQ团队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然是“微博已死,微信当立”的段子,其实微信的很多功能和威胁与其说是腾讯的精心设计,不如说是微信平台寄生者的臆想和创造,有时,这些自定义的玩法会让腾讯也很受伤。

开放接口的微信仍然面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中国式困扰,在企业自媒体的营销和传播层面,这种模糊和不确定性影响深远,微博的4核心价值仍然领先微信。

一、广义传播与朋友圈的杀熟

企业自媒体的核心价值表里如一,外层是传播,内层是营销。在传播层面,微博的开放、公开和扩散可能比微信的闭合、私密和交流,更贴近企业用户的核心诉求。

微博是大众自媒体,包容四海,汪洋恣肆,更适合传达企业的精神特质,品牌风格,社会责任,愿景使命,完成消费受众的原始积累,为水到渠成的营销阶段扫清传播和认知障碍。微信则更像是精心包裹的直投媒体,以实用、实惠和娱乐资讯促成产品与消费的关联,是一种表面隐蔽实际上更为功利的传播,需要对内容和形式的精准把握。

从微信5.0开始,订阅号和服务号的严厉区隔使得自媒体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其实,微信已经认识到如果任由自媒体账号泛滥,封闭的微信永远无法与坐拥媒体基因的微博抗衡,微信向服务号的转移实质是通过朋友圈的私密和信任打造效果营销的平台。

二、体验营销的生存空间

很多人认为来自朋友圈的消费体验更具公信力,这并非如此。如果你的朋友只是不停的发送促销资讯,向你推荐产品,这种朋友有何信任可言?流传众口的微信朋友圈卖佛牌,月入百万的案例,只是大浪淘沙前的无序狂欢,永远不要低估消费者的智商。

从营销效果来说,微信基于朋友圈的纵向传播有力度,没烈度;有深度,没广度,与微博由点及面的扩散相比,缺乏广义受众的共享和共鸣,很难形成传播热点。

对于高强度、高密度的体验营销来说,微博可能是最佳平台,前提是企业要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充分信心,同时要特别避免无节制、无节操的低俗营销,在操作层面,通过有效机制避免水军干扰也非常重要。

三、百搭微博与个性微信

微博和微信的更大区别在于格局,微博延伸了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秀出真我,从普通的芸芸众生到通天彻地的公众明星,每个人都能在微博实现自己的圆梦之旅,这是百搭微博的优势。有人会指摘微博的杂乱和负面情绪,一些明星账号每天会面临数不清的骚扰,但别忘了每条信息的背后可能都有一张期盼的面孔。

与百搭微博相比,微信作为现实朋友圈的线上延伸,更像是个人化的私密通讯工具,而且5.0对自媒体的打压已经说明微信并无兴趣变身自媒体平台。

四、电商化ROI是拐点

无论微博还是微信都在加速电商化,这是未来效果营销的必由之路,也是两家难得的共识,但因具体手法不同,是否殊途同归就见仁见智了。

阿里和新浪联姻无疑是看好社交媒体与电商平台的契合性,重点是购买体验和消费体验的整合、分享和传播,淘宝输出的卖家资源将会得到微博平台的导流和支持。阿里系目前主要的导流平台是阿里妈妈,而且4月26日刚刚完成全面升级,联想到去年马云特别强调,不会支持美丽说和蘑菇街这样的导购平台,一系列表态和动作的潜台词只有一句:力挺微博。

微博和微信电商之争的核心是ROI,性价比最高的平台才有机会赢者通吃,5月上线的闪购平台可以被视作微博电商的肇始,这也符合马云关于“新商业文明”的全面论述,微博正成为阿里系商业、物流和支付布局的组成部分。

微信从订阅号转向服务号,全力推进支付功能,可以看作是O2O布局,这与微信的另一个战略支点—游戏相得益彰,但自媒体公众账号的前景就越发模糊不清了。微博和微信都在发展,关于他们的争论也不会停息,对于附着在这两个平台的所有企业来说,如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核心,舍此再无其他。

第四篇:新媒体调查报告——以微信为例

新媒体调查报告——以微信为例

调查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2013年是移动新媒体元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8亿,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在新媒体应用上,我国超过两亿用户的新媒体应用就有十几项之多,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不断呈现,中国移动、百度、腾讯、华为等企业已经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新媒体应用民族品牌。2013年,新媒体领域风云变幻,户外新媒体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移动新媒体朝气蓬勃、网络新媒体加快整合步伐、传统媒体转型来势凶猛。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达135.9亿元,同比增长48.0%。未来几年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2017年预计将接近400亿元。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中国,被称为“装机必备”的微信自然是不可不谈的软件。微信作为腾讯的主打产品,于2011年开发。至今,微信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超级APP,全球用户超过11亿,月活跃用户大概5亿人。而微信不同于腾讯基本产品QQ一点就是其公众号平台。这使它不仅仅是同事、亲友、同学间的一个交流工具,而且具有广泛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本次调查,主要以微信为例,试研究探索微信传播特点、主要吸引人群、经营运作现状等,并进行分析总结。

调查方法:

一、问卷星问卷调查

二、互联网权威网站的调查和官方发布文章

调查内容:

问卷阐述

本次问卷调查使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对象主要是同学,转发或填写问卷人员主要为其亲友同学。其中,调查人员尤以本科生居多。根据分析,我认为调查数据及结果是有效的。因为,尽管我们的调查人员基本是学生,但是大学生是使用网络和社交网站的主力用户,并不是特殊群体,甚至大学生可以代表大部分的群体。

此问卷包括基本问题和使用情况调查。其中,基本信息的问题设置是对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进行基本了解;情况调查的问题设置是对使用频率、使用功能、使用目的和对软件的依赖程度进行了解。

数据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有93.59%的用户是微信用户,而且使用者多数为20-30岁的青年,学生群体是使用微信的主要群体。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人员半数以上都是微信的深度用户,使用时期都达到了一年以上,并且每日使用微信时间普遍超过一个小时,半数超过2个小时。在使用微信的数项功能当中,聊天和刷朋友圈依旧是其作为社交软件被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订阅公众号这一功能是除去聊天交友这一基本功能外,使用最多的功能,占比达到了44.52%。在参与问卷的人员中订阅公众号的比例也达到了82.88%。公众号是微信特点功能,正是因为公众号的存在,微信才不同于自家的QQ和其他的即时通讯软件,从而成为一个媒体平台。从调查结果来看也能看出许多人已经对这一功能有相当强大的依赖性了。关注微信公众号,有66.94%是为了获取最快的新闻资讯,59.5%为了获取特定的知识。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

通过这份问卷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微信是一个覆盖面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与此同时,有着点对点的消息推送特点的微信公众号更是其成为一个媒体平台。作为通信软件,传播特点有着双向性、私密性及互动性;作为以人际传播为主的社交软件,有着病毒性和隐蔽性;作为媒体平台,消息推送更有准确性(目标用户准确),及时性。

公众号经营

4月22日,腾讯微信团队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 《“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2014年全国政务微信总量已达40924个,涵盖公安、医疗、交通等多个政务民生热点领域。政务微信已经成为政府与民生、人与公共服务之间的“连接器”,成为政府施政的新平台。据周三公布的“白皮书”,目前政务微信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省市级部门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占比为84.7%,平均每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关注用户数超过3.6万。

从腾讯发布的结果显示,微信公众号已经不仅仅是商家在商业推广、媒体在网络宣传,而逐渐成为一个和微博一样的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平台,并且从公众号向服务号方向转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后台事件处理能力,推出一个新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渠道。

IT之家转载移动互联网《2014年微信号用户行为习惯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中详细且翔实,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经营和互动问题都做了调查。因为这次调查全部由个人完成,作为学生精力和水平有限,个人认为有如此翔实权威研究报告比自己折腾的渣样本强上太多,这里不再做叙述。

调查总结:

微信是现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微信是集QQ、微博的又是与一身的媒介。[1] 微信公众号有着“点对点”的传播优势,极大的提高了传播效果。政务类、服务类公众(服务)号更提升了信息的权威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新媒体,在日后一定能爆发更强大的力量。

第五篇:微信生活 主持稿

主持稿

A:亲爱的学长学姐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A:很高兴能够担任本次博览论坛的主持人,我是XXX A:非常感谢从百忙中赶来参加本次活动的同学们!

A: 现在我宣布:本次博览论坛正式开始!

A: 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一款名为“微信”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的崛起有多快,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2011年上线后,微信花了14个月便迅速吸引了1亿注册用户,第二个1亿用户则只花了半年。而在短短3个月后的2013年1月,腾讯高调宣布,微信用户突破3亿大关。微信的普及率如此之高,相信大家都有用过微信吧。

A:现在开始本次活动的第一环节:摇摇乐环节。大家都知道,微信有个摇一摇的功能,通过摇手机或点击按钮模拟摇一摇,可以匹配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等一下大家就和我一起摇一摇。我会对出现在微信摇一摇中的前三位用户进行加好友处理,请获奖幸运儿持手机微信消息相关凭证到台上领奖;

------------------------

A:正如在活动开始时介绍的,微信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是随着微信的飞速发展,有些问题也随之彰显。

比如前段时间又爆出一个热门话题:微信收费问题。今年3月开始,运营商抱团谈判、要求向微信收费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并迅速在用户间掀起轩然大波。4月11号,微信首次公开声明并同时承诺:“微信绝不会对用户收费。”尽管腾讯微信已确认不会向普通用户收费,但微信未来如何盈利以及众多问题如何解决,在这场微信**中仍然备受关注。

下面呢,让我们来看一个微信收费的视频

B:看了这个视频后,大家怎么想呢,微信收费是否有其合理性呢?

A:然后是自由辩论的环节。正方观点是:微信应该收费。反方观点是:微信不应该收费。

辩论时间结束,主持人从双方论点总结。

B:接着是我们有奖竞答的环节。PPT上会显示有奖竞答的题目参赛人员必须在主持人念完题目且宣布开始后举手,否则视为自动弃权。

A:但是微信也如众多网上聊天工具一样,在虚拟聊天跟现实交

往中产生了问题。最常见的便是人们通过微信结识“朋友”但在现实中见面时却遭遇毒手。

第四环节呢,大屏幕会播放一个视频,请大家观看这个视频,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A:微信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同我们刚刚看到的招嫖事件一样。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微信,填补微信的“桃色”漏洞?

A:最后是一个游戏环节。

主持人介绍游戏规则(大屏幕显示)

A:大家刚才都玩得很尽兴啊,同时呢,我们这次博览之星的人选也出来了,让我们看看会是谁呢。他们是-------恭喜这几位同学!

请这几位同学上台领奖并合影。

A:这次的博览论坛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讨论了,并认识到了微信这种网上应用工具的利弊,深入了解了微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大家在生活中正确分辨对自己利害的信息。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要感谢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下载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微信”为代表的微生活利弊观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信推送分析方案

    微信推送分析方案 一、定位: 依托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红木行业群体开展信息资讯传递、知识理念分享、优质资源推送和交流互动活动,打造红木业内贴身的“好帮手”,为受众群体提供最......

    微信打印机分析报告

    关于“微信照片打印”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1201106017陈凤仪 自微信软件推出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迅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

    以微信为话题的英语口语考试对话

    Topic:WeChat A:As you know ,WeChat is used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in our daily life .What do think of WeChat role in life ? B:Well ,as you said ,we use WeCh......

    (微信)不发朋友圈就是代表幸福?

    (微信)不发朋友圈就是代表幸福? (微信)不发朋友圈就是代表幸福? 作者:似水若烟 编辑:老兵微信把我们的生活慢慢的侵占了。除了年轻的学生一代,依然玩转着QQ,年长些的,都换成微信了......

    以“生活中的微感动”为题的作文

    以“生活中的微感动”为题的作文 以“生活中的微感动”为题的作文一: 生活中令我感动的事有很多,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感动。 那是一个北风咆哮的严冬。一天晚上,我感觉身体在......

    以“生活中的微感动”为题的作文

    以“生活中的微感动”为题的作文 以“生活中的微感动”为题的作文一:生活中令我感动的事有很多,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感动。 那是一个北风咆哮的严冬。一天晚上,我感觉身体在发......

    微信改变生活作文(含五篇)

    微信改变生活作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

    微信公众号运营--以xx平台运营为例

    公众号运营--以xx平台运营为例 一、运营方向及管理 1、定位:亲子互动交流、亲子户外活动。 2、推文选材:育儿类,生活信息类,学习指导,安全教育类,励志、正能量鸡汤类; 3、推送时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