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设计
《弹簧和橡皮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认识弹力。
2、认识测力计,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及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什么是弹力。
2、正确使用弹簧秤。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言:上课(生:老师好)同学们可真精神!请坐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实物:圆珠笔)看看谁的表现好,礼物就送给谁。你坐得可真端正,可见是班上最守纪律的孩子吧!奖励你一支!你也不错,能给大家说说怎么使用这支圆珠笔吗?(生答)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真奇怪啊!是什么物体使笔芯能上下移动呢?(生答:弹簧)同学们可真厉害!大家再想想,还有什么物体也具有弹簧这种特性呢?(抽三四个学生回答)。
★同学们可真善于观察,这节课我们就以弹簧和橡皮筋为例(板书课题:2.弹簧和橡皮筋),好好研究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点击课题)
二、认识弹力
★听说几位爱科学的孩子也来到了这里(出示课件:几位学生玩弹簧图)瞧!他们正在用哪些方法研究弹簧和橡皮筋的秘密呢?
★抽个别学生回答。
★大家动脑猜猜看,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弹簧和橡皮筋,可能会有什么发现?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各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同学们,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想)那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看看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各小组用自己的方法玩弹簧和橡皮筋,师巡视。
★小组汇报。
★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玩弹簧或橡皮筋时,它们的形状变化相同吗?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出示课件:实验要求)请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再玩一玩弹簧或橡皮筋)。
★师读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
★各小组按照实验要求再次玩弹簧或橡皮筋,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出示课件:手压弹簧图)小结受力后的弹簧不仅变形了,并能产生一种力使它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产生的这种力的方向与我们手用力压弹簧的方向是相反的,我们把它叫反作用力。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你们做的实验,根据自己所说的,画下来呢?(生答:能)
★提出要求:请组长拿出实验表
(一),小组合作画出弹簧对手的反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弹簧形状的变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各小组成员通过实验完成实验表
(一),师巡视。
★小组上台展示实验表
(一),并说出为什么这么画的原因?
★小结:通过各小组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像弹簧和橡皮筋这样,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产生的力,我们把它叫弹力。
★弹力的单位是什么呢?用什么符号表示?请个别学生回答,师板书(单位:牛顿(N)表示)。
三、认识和使用测力计
(一)认识测力计
★弹力到底有多大?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那么弹力用什么来测量呢?(生答:测力计)
★(出示实物: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测力计有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等,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平板测力计,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认真观察平板测力计。
★抽学生说出平板测力计的组成部分。
★师小结。(出示课件:平板测力计的组成部分)
(二)掌握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人们利用弹簧的弹力制造了测力计,那我们怎样正确使用它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出示课件:方法步骤1):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桌上的测力计,它只能测量多少牛顿的力?能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为什么?
★抽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方法步骤2):请同学们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指针位置是否指零,否则请把它调节到零位。
★小组合作调节指针位置。
★(出示课件:方法步骤3):学生认真听。
(三)正确使用测力计:
★为了测量力的大小,我们用钩码做实验,钩码上有个数字50,表示一个钩码有多重呢?(生答:50克)
★让学生用手惦量一个50克的钩码有多重。
★一个50克的钩码能产生多大的弹力?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帮助老师测量一下。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测量。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评议,师小结。
★一个50克的钩码能产生0.5牛顿的力,两个钩码、三个、四个„„同学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实验去发现呢?(生答:想)
★提出要求:
(1)请组长拿出实验表
(二),将小组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并将表格中所得出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2)小组讨论思考:从测量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3)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实验最好,发现最多。
★小组合作测量、记录、讨论,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钩码数量越多,弹簧被拉得越长,所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四、认识弹簧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弹簧(出示课件:各种弹簧图)不同的弹簧有不同的作用,人们利用弹簧的弹力不仅制造了测力计,还为我们人类做了哪些服务呢?
★请学生回答。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请学生回答。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团结合作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大家回去后,认真观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弹簧这种特性。下节课比一比,看谁的发现最多。
说课材料
《弹簧和橡皮筋》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课。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体验、探索中认识什么是弹力,能正确使用弹簧秤。了解弹簧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学让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享受探究知识的愉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趣。
一、说教学特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一个个人从观察、猜想、体验、思想到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并从中发现问题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实质归根到底在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1)课堂伊始,我用学生常用的圆球笔,让学生从中发现弹簧能使圆珠笔芯上下移动,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具有弹簧的物体来引入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为新课作好铺垫。
(2)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开放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多向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观察、推测、体验、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弹簧所蕴藏的秘密产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并亲自体验,得出结论。
(3)探索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交流探索出弹簧和橡皮筋受力后,能产生弹力使其恢复原形,并能正确使用测力计。使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结束,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二、说授课效果
能让学生大胆作出假设,还留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学生利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另外,还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察、体验、讨论、合作学生,合作实验,认识了什么是弹力,并能正确使弹簧测力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反思
《弹簧和橡皮筋》这是我上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堂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因为这节课是我在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总结中,把课一节一节上好上优的,并且在这一节课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每位学生都课堂学习的主体,建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鼓励学生敢问、会问。首先教师要从教育观念更新,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不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应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的勇气,再给予点拨和启发,其次,教师通过示范提高,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启发引导让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从矛盾之处质疑。
总之: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和精彩。
第二篇:弹簧和橡皮筋教案王飞
教学目的:
1、科学探究: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能正确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2、科学知识:知道弹簧和橡皮筋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1、认识物体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弹力与弹性。
课前准备:
弹簧玩具,长短不
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记录表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猜想
1、(出示玩具盒子)同学们,想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生答:想)
2.谁能帮老师打开看看?(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3.咦,怎么跳出来一个小猴子?它是怎么跳出来的?谁能解释一下?(学生解释原因)
4.(出示弹簧)是这个吗?原来是弹簧把猴子弹出来了呀!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5、大家再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具有弹簧的这种特性呢?(生答)
6、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弹簧和橡皮筋为例(板书课题:弹簧和橡皮筋),来研究研究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二、动手动脑,认识弹力
(一)初步感知
1、谈话:大家玩过弹簧和橡皮筋吗?你是怎么玩的?玩的过程中有些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挤、压、拉、扯等)
2、大家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想)行!老师提示,你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玩,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它伤及你和他人的身体。明白吗?(明白)好!现在就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你喜欢的方法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看看它们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强调:请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记录表上哦!
3、学生分组玩弹簧和橡皮筋,初步感受弹性、弹力。
4、汇报交流。
看大家玩得那么开心,应该有很大的收获吧!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分享你们的发现吧!
5、小结: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弹簧和橡皮筋用力时,弹簧和橡皮筋就变形了;松手后,弹簧和橡皮筋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课件出示)(板书:受力
改变形状
去力
恢复原状)这种特性我们把它叫做弹性。
6、拓展:那就到我们身边来找找,有哪些物体也像弹簧和橡皮筋这样,具有弹性呢?
(二)深入探究
1、不错,收获挺大的!可我们刚才玩的时候,手有没有感觉到什么呢?(学生有可能举手,可让他们回答,也可不让他们回答)
看来刚刚还真忽略了吧?没有关系,请同学们再用心的玩一玩弹簧和橡皮筋,这次来重点关注手部的感受,并把你对弹簧和橡皮筋用力的方向以及感受到的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
2、再玩,体验弹力。
3、汇报交流:
A:我用手向下压弹簧,看到它被压扁了,感觉到弹簧也在用力向上顶我的手,松开之后,发现它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B:我用手向两边拉扯弹簧,看到它被拉长了,感觉到弹簧也在用力向中间拉我的手,松开之后,发现它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C: 我用手向两边拉扯橡皮筋,看到它被拉长了,感觉到橡皮筋也在用力向中间拉我的手,松开之后,发现它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4、那么是哪个力让它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呢?(学生回答:应该是手感觉到的那个力)
5、那个力与我们施加的这个力的方向怎样?(学生回答:正好相反)
6、小结:
真不错!通过我们的再次实践,发现弹簧和橡皮筋受力后会变形,变形后还 会产生一种与受力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能使它们恢复原来的形状。
(三)归纳小结
1、如果让你给这个力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力?
2、那什么是弹力?
(总结归纳弹力概念)我们发现像弹簧和橡皮筋受力变形后,产生一种与受 力方向相反,能力图让它们恢复原来的形状的反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就把它叫做弹力。(课件出示弹力概念)
(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出示课件)生活中的弹力。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利用弓的弹力把箭射出去;
圆珠笔能伸缩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沙发里的弹簧和海绵产生的弹力让我们座在上面很舒服·····
2、除了刚才看到的现象,你还能列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力呢?
(追问:是什么让人跳起来的?是什么让箭射出去的?是什么让球弹起来?)
3、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还真是不少,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去寻找生活中应用了弹力的地方。
三、认识和使用测力计
1、科学家们利用弹簧的弹力,制作出了专门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出示实物和课件: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及多种测力计)
2、今天我们就以平板测力计为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平板测力计,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仔细观察后思考,它是利用什么原理来工作的?在使用它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
3、学生观察
4、汇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用弹簧来做测力计?通过观察,你认为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什么?)
5、小结。(课件出示平板测力计的组成部分及力的单位:牛顿)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老师学习。
人们利用弹簧的弹力制作了弹簧测力计,那大家想一想,你能利用物体的弹性或者物体的弹力制作一件科技创新作品吗?老师期待你们的作品哦。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弹簧与橡皮筋
(受力)改变
(去力)恢复
形状
弹力 :
物体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
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 浦贝乡中心小学 徐艳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力”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构建的科学探究活动历程,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用橡皮筋做动力》是在学生掌握了用重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后,再探究用弹力(橡皮筋)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的内容。本课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二是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弹力的概念和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并利用实验,观察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以及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体验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3、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铁架台、组装好的小车一辆、钩码数个、橡皮筋数根、多媒体课件 拉力器
学生:橡皮筋数根、小车两辆、有刻度的“跑道”、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铺垫设疑
1、谈话激趣(1)(出示课件)谈话:同学们,在你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玩具车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想一想,你所玩过的玩具车是靠什么运动起来的?(2)(出示课件)玩具车的运动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车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车又是用什么作动力的?
2、质疑引题(1)(出示小车实物)老师手中有一辆自制的简易小车,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呢?(2)有许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车辆有着特殊的好感,以此开课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和生活经验。体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二、探究发现
活动一:把橡皮筋和小车组装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同学们,你们想亲手组装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吗?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车的构造吧!(出示课件)请拿起实验盘中的小车,区分一下车头和车尾。那应该如何组装橡皮筋动力小车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2页,找一找组装方法。
2、你们的小车动起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边试边想下面的问题:(1)橡皮筋小车的动力来自哪儿?
(2)如何使小车向前运动?如何使小车向后运动?
3、交流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总结出结论并板书: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是整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介绍小车的组成,特别介绍车架上的小孔和车轴上的车轴套,可以有效降低难度,节约时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组装小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猜测、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及概括能力。】
活动二: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与什么有关?
1、同学们,我们组装的小车已经动起来了,你想用它进行一次PK赛吗?先读一读比赛规则吧!(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推荐两名赛车手,其他同学做好文明观众和公正的小裁判。同样的两辆赛车,都是用两根橡皮筋来驱动,在两位选手的操控下,谁会胜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3、同样的两辆赛车,为什么有的行驶的距离近?有的行驶的距离远呢?你来猜测一下吧。
4、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吗?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吧!
5、自主设计,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
6、(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老师也想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第一点:实验时只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第二点:圈数的确定方法。(课件出示)第三点:读数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们明白了吗?各小组要分工合作,各尽其责。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有发现?就把它填到你们的实验单上。开始!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
8、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圈数多 距离远
圈数少 距离近【设计意图:利用PK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小车的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为下步教学打好基础。实验的设计及要求的出示不仅可以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从而更好地认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先对提出的问题作分析、预测,然后在活动中寻找问题答案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归纳构建
1、观察体验
(1)真了不起,我们像小科学家一样,不仅发现了橡皮筋能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而且还发现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那橡皮筋的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做一个演示实验:钩码实验。(边讲边做)同学们,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那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体验实验:拉橡皮筋。(课件出示)同学们,在拉橡皮筋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还能感受到吗?(师引出弹力概念)
2、归纳构建
(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4页,边读边把它勾画下来。
(2)谈话:同学们请看,原来橡皮筋形状发生改变时,会产生弹力,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反之„„(相机补充板书)弹力 弹力大 弹力小
3、弹力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一个拉力器,谁想来感受一下呢?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除了这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弹力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及演示实验,归纳构建得出弹力概念,完成知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到弹力的例子,了解弹力无处不在。】
四、实践运用
(一)我会填。
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和()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2、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
(二)我会选。
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状的力叫()。A、重力 B、压力 C、弹力
2、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动力是由()提供的。A、车轮 B、车身重力 C、橡皮筋
3、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A、越大 B、越小 C、不变
4、要使橡皮筋动力小车行驶得更远,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增加皮筋绕的圈数 B、减少皮筋绕的圈数 C、减少皮筋的根数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自主训练,巩固知识,同时又解决了实验中的问题。】
五、总结评价
1、拓展延伸
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能使小车行驶更远,除了这种方法,你还可采用哪些方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呢?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2、赠送名言,师生共勉
科学需要不断实践,科学需要不断探索。正如哥白尼所说的“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让我们牢记这句话,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吧!
【设计意图:体现了科学课程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把科学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弹力
相反
缠绕方向--------------------行驶方向 圈数多 弹力大 距离远 圈数少 弹力小 距离近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小车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它运动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过程与方法:
1、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
《用橡皮筋做动力》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内容, 本单元是力的教学单元。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重力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后,再探究用弹力(橡皮筋)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的内容。本课有三个活动,一是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二是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三是引导学生认识弹力的概念和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运用。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物体要运动起来必须要有外力施加在物体上才能使它运动,施加外力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中重点探究了“重力”可使小车运动起来,同时还重点探究了重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本节课学生将用类似于上节课的探究学习方法(对比试验)来学习本课内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做“对比试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缠绕圈数与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间关系。
[教学难点]
1、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
2、分析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弹力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间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方法、探究方法、观察方法、制作方法 [学法指导]
掌握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型]
讲授实验操作 [教具]
组装好的小车米尺实验记录单橡皮筋皮球弓箭弹弓夹子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
圈数多弹力大距离远圈数少弹力小距离近
弹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体思想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活动”去解决问题,强调“做中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的高,但对探究具体问题的指向不能很好把握,导致有些小组不能按教师的思路来活动。针对这样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类似的小组探究活动,在一次次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会活动”、“会探究”的能力。
“科学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断发现、总结、形成经验,然后又运用到生活中。可学生就不能很好联系生活,不能准确说出生活中运用到 “弹力” 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大胆的“放”,对一些活动细节,不要怕学生不理解而说得很细,看到学生没按教师的教学思路活动而“着急”,从此反映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还需加强。
这节课的科学概念主要是“弹力”,我在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后,结合课本第74页橡皮筋挂钩码实验,揭示弹力的概念,然后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体现本学科特点: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又在生活中运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希望学生达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的。
第五篇: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黄沙小学校 王凤琼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并利用实验,观察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以及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体验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3、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
组装好的小车一辆、钩码数个、橡皮筋数根、多媒体课件、、有刻度的“跑道”、实验记录单、拉力器
【课前活动】
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力,聪明的你们知道哪些力呢?(重力、拉力、推力、压力、浮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相应补充,体验不同的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设疑
1、谈话激趣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从另一个学校来到这里,老师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到这里的?
生:汽车。
师:真聪明,这世界上除了汽车还有许多车,比如„„ 所有的车前进都需要动力,那聪明的孩子们知道这些车用什么作动力吗? 师: 生活中的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方式前进的,即动力使车轮转动,轮子通过与地面的摩擦力带动车身前进。
2、质疑引题(1)(出示小车实物)老师手中有一辆自制的简易小车,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呢?(2)有许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板书课题。
二、探究发现
(一)初步探究:把橡皮筋和小车组装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孩子们,你们想亲手组装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吗?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车的构造吧!(出示课件)请拿起实验盘中的小车,区分一下车头和车尾,特别介绍车架上的小孔和车轴上的车轴套。那应该如何组装橡皮筋动力小车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2页,找一找组装方法。
2、现在孩子们,你们来试一试让小车小车动起来吧?边试边想下面的问题:(1)橡皮筋小车怎样才能动起来?
(2)你能想办法控制赛车的行驶方向吗?
3、交流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总结出结论并板书: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相反
(二)深入探究: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与什么有关?
1、孩子们,我们组装的小车已经动起来了,你想用它进行一次PK赛吗?先读一读比赛规则吧!(课件出示)
2、请孩子们推荐两名赛车手,其他同学做好文明观众和公正的小裁判。同样的两辆赛车,都是用两根橡皮筋来驱动,在两位选手的操控下,谁会胜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3、同样的两辆赛车,为什么有的行驶的距离近?有的行驶的距离远呢?你来猜测一下吧。(橡皮筋绕的圈数)
4、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吗?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吧!
5、自主设计,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计划。
6、(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只改变圈数,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②绕圈数量讨论决定,建议2、4、8圈。③读数为车前轮压到的格子上的数字。④实验在老师提供的跑道内进行。⑤听到铃声请及时停止。
⑥按照实验要求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我们来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先有发现?就把它填到你们的实验单上。开始!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
8、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圈数多 距离远
圈数少 距离近
三、归纳构建
1、观察体验
(1)孩子们真了不起,像小科学家一样,不仅发现了橡皮筋能作为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而且还发现了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那橡皮筋的力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孩子们先看老师做一个演示实验:钩码实验。(边讲边做)同学们,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那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体验实验:拉橡皮筋。(课件出示)同学们,在拉橡皮筋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还能感受到吗?(师引出弹力概念: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 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改变形状时,他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当他们恢复到原来形状时,弹力就消失了。)
2、归纳构建
孩子们,原来橡皮筋形状发生改变时,会产生弹力,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反之„„(相机补充板书)弹力 弹力大 弹力小
3、弹力就在我们身边,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除了这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弹力呢?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什么是弹力,橡皮筋的弹力: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前进距离越远;反之,圈数越少,弹力越小„„)
五、实践运用
(一)我会填。
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和()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2、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
(二)我会选。
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状的力叫()。A、重力 B、压力 C、弹力
2、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动力是由()提供的。A、车轮 B、车身重力 C、橡皮筋
3、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A、越大 B、越小 C、不变
4、要使橡皮筋动力小车行驶得更远,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增加皮筋绕的圈数 B、减少皮筋绕的圈数 C、减少皮筋的根数
六、总结评价
1、拓展延伸
这节课孩子们表现的非常棒,我们知道了增加橡皮筋缠绕圈数能使小车行驶更远,除了这种方法,你还可采用哪些方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呢?下课之后孩子们可以继续探究。
2、赠送名言,师生共勉
科学需要不断实践,科学需要不断探索。正如哥白尼所说的“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让我们牢记这句话,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吧!
板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弹力 相反
缠绕方向--------------------行驶方向 圈数多 弹力大 距离远 圈数少 弹力小 距离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