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5篇)

时间:2019-05-13 01:3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

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通识教育又称一般教育、普通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共同教育,使学生的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与卓越医师培养中的六项基本要求,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理论素质、实践素质、发展素质和沟通素质有较高的契合性,因此是一种适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同时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同时教育进行简单较少,探讨儿科卓越医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同时教育的儿科卓越医师培养。

关键字:通识教育;卓越医师;儿科教学;应用

前言: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需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加快医学教育改革,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12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其核心能容是培养一批医德修养和实践能力兼备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其中,儿科卓越医师培养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目前我国严重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儿科医师人才,儿科医生缺口大,每年医学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无法弥补这一巨大空缺,因此儿科卓越医师培养尤为迫切。二是儿科的患者群体具有特殊性,学生将来面对的患者是幼龄儿童,这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医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开展有效的教育,扎实理论,强化实践,保证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此外更应注重医德修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耐心,在工作中更加细心,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完成每天的医疗工作。因此,有必要对通识教育在儿科卓越医师培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改善目前儿科医学专业的教学状况。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和时间,逐渐形成目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我国早在上世纪出就开始对通识教育的理论进行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广泛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通识教育虽然不是专精化和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但却是所有受教育学生应有的共同经验,通过给予学

生某些价值、观念、知识、技能,使其对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进行认同、择取和内化,成为个人的一部分。因此,通识教育不仅专注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注重学生人格和道德方面的培养,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其特点是面向所有学生,在一系列教育制度的支撑下,形成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结构,三者相互作用,形成通识教育具体的教育模式[1]。

二、儿科卓越医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道德素质要求

从某种意义来说,医德比医术更加重要。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社会上各大医院医生医德缺失的新闻报道时有发生,因此对儿科卓越医师的医德培养尤为重要。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时刻为病人着想。

(二)心理素质要求

由于当下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普遍存在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而且医院之间的竞争、医疗工作本身的巨大压力,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严峻挑战。儿科卓越医师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从容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保持健康的心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2]。

(三)理论素质要求

卓越医师需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不断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专业知识,这是成为一名卓越医师的基本要求。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教学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学生只有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或医院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四)实践素质要求

医学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进入各个医疗机构任职,从事临床诊断工作,因此必须在学校期间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医生专业技能的缺失使引发医疗纠纷的本质原因。因此儿科卓越医师培养必须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3]。

(五)发展素质要求

发展素质具体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终生学习的时代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能够不断提高的前提。

而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医学也在快速进步,一名卓越医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紧跟医学发展步伐,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服务。

(六)沟通素质要求

医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医疗方案。尤其是儿科医生,既要与儿童患者打交道,抚平儿童对接受治疗的抵抗情绪,还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并且在沟通过程中,用耐心和责任心,确保与患者沟通的有效进行[4]。

三、同时教育在儿科卓越医师培养中的应用措施

(一)创新教育体制

医学专业教学必须尽快创新教育体制,摆脱传统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的负面影响,避免培养出高分低能和缺失医德的不合格医生。加大教育改革的试点范围,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德修养。同时改变评价机制,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促进学生医德、医术的全面发展[5]。

(二)建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目前许多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医学院校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设置了专门的同时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同时教育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与教务处等其他教学管理部门进行配合,使通识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教育管理机构主要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编排、教材编撰、教师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等工作。从而促进通识教育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儿科卓越医师。

(三)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对通识教育的开展效果由重要影响,应坚持科学有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证课程体系足够全面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侧重点,以满足儿科卓越医师培养的具体要求。主要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采取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方法,对纳入同时教育体系的课程进行认真筛选,确保其真正符合通识教育的意义[6]。

(四)开展生本教学

必须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

用,坚持生本教学原则,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PBL教学在儿科卓越医师培养中得到高度重视,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一批儿科卓越医师,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卓越医师培养的较高要求。应开展学术讲座、理论研讨等各种方式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合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鼓励教师攻读更高学位的教师报考学医,促进其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建交叉性科研团队,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和知识融合,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通识教育人才。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识教育是一种适用于儿科卓越医师培养的教学模式,应积极存进通识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培养更多医德、医术兼备的儿科卓越医师。

参考文献:

[1] 黄丽.卓越医师培养视角下医学院校实验班教育管理工作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2):126-127.[2] 黄如意,程乐森.论通识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卓越医师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01):61-63.[3] 何庆南,殷朝阳,彭红.践行医学教育标准 培养卓越医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23-26.[4] 倪虹,秦君芳.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中培养起点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06):5-7.[5] 马静,杨丽莎,梁志清.关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243-244+252.[6] 徐祥征.卓越计划背景下通识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9):120-121.

第二篇:浅议“班班通”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班班通”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歇马小学 李克勤

我校全面开通了“班班通”,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实施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班班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颜色、声音、动作时空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因为它充分满足了学生眼睛和耳朵的感官需求,兼顾了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勿用置疑,利用课件凭借“班班通”模式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形成信息空间,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方面的传授方式,同时改变了交流方法以及教师备课、学生自习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如何把网络的运用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建一个适宜语文学习的情境。

一、“班班通”丰富了教育教学途径

有了多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播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卡通英语教学VCD,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会话,培养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可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或动画节目,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碰到疑难问题时,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工具寻求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班班通”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班班通”的实施,促使教师“换笔”,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文本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进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交流论坛栏目,一方面供自己调用,还可供互联网上的其他同仁共享。更直接更快捷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自己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再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学中出现重点难点时,更可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效果,展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达到以往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学生答题后,教师点击按钮,大屏幕会出现各种鼓励性的语言或动作,若学生答错了,电脑还会出现“你准行,请再试一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倍增。

三、“班班通”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的学习方式,对网络知识的掌握,能否快速正确有效地通过网络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衡量现代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一泻千里的同时,不免泥沙俱下,不可否认,网上海量有益信息中夹杂着不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由于网络而造成负面影响的实例不时地出现在各类媒体。如何正确地对待网络,如何使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肩上。通过“班班通”设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讨论上网的利与弊,让学生健康上网。

四、“班班通”的运用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班班通”屏幕呈现教学内容、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学生又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并做出回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回答及时迅速地给出判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便于课堂的及时反馈、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尤其是练习设计,容量大,方便快捷。利用“班班通”设备,其训练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五、“班班通”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虽然有教师应尊重、爱护、理解学生的观念和要求,但它更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的答案是权威性的,教师在教育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某些教师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往往放不下架子,不愿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不能主动与学生交心;而在学生看来,教师总是比自己懂得多,学生几乎都依赖于老师,这就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学校建成了“班班通”以后,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随时可以上网了解这种信息、掌握各种知识。这时,教师是知识拥有的权威者的信条正在受到冲击,“生不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生”的现实,促使教师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一方面,迫使自己奋起直追,不断充电;另一方面,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之中,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碰到疑难问题时,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工具寻求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多地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班班通”的运用增强了学校的德育途径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班通的作用,我们想方设法开发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班班通”后,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内容。在班队课、思想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等,各班都能利用我校教育资源,根据本班实际有选择地挑选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如每天读报时,利用“班班通”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我们还利用闭路电视系统,每天播出了中央教育台节目,深得师生的喜爱。

总之,“班班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篇:教育教学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 李琼雁

分别通过“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班级管理模式与班级文化建设”、“如何观课与评课”、“班主任个别教育艺术”、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六个模块来学习,视频的讲解精辟独到,观点新颖,令我收获不少。

一、就“如何有效的观课评课?”这一问题谈谈自己新的认识与理解。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因为新课改中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一定要从学生大参与和反应中来品出教师的设计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只有针对学生设计课堂,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有效和高效的课堂;听课中还要不断的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这样主要是在评课的过程中能针对不足之处给与一些好的建议,不能只做挑毛病的评课者;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学论教”是观课评课的重要思想,也是讲座中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评课的模式是我们需要解决和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评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观课评课教师和上课教师都需要牢记并不断在每节课中思考的问题。

观课评课是提升质量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作为老师的我们上课是我们的根本,上好课是我们的责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是我们的存在意义,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很好的重视起观课评课,学会观课评课,在不断使自己进步的同时也带动和引领更多的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以人为本是观课评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真正的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二、通过学习“教师怎样做叙事研究”,了解在我们的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往往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把这些点滴体会用文字写出来并进行一定的研究对于部分教师却感到非常困难,不是难在没东西写,而是难在不知如何下手,这从很大程度就制约了部分立刻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知道了造成教师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教育思辨到教育叙事;了解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明确了教育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

做教育叙事研究应该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我们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一个角度。这里我们需要把握两个原则。

1、从行动研究到叙事的行动研究。由于教育实验一般为“准实验”,任何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动研究。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写成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不仅突显教育实验的“准实验”特征,而且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更倾向于“质的研究”的风格。这种质化的研究报告更重视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影响和变化,也因此,人们直接称之为“叙事研究”报告。

2、叙事的行动研究的策略。对我们教师而言,所谓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或班级发起一场个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实验被理解为“准实验”而不是在实验室操办的严格控制与测量比较的科学实验,那么,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与教育改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词。将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连接思考的效益在于:以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实验的核心精神。教育实验和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精神就是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引发真实的教育变革。没有教育变革就没有教育实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实验不仅引起某种教育变革,同时它也关注这种教育变革引发的“影响”或“后果”、“效果”。

第四篇: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要】

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还正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精神

【正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一词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给予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那么通识教育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又将何去何从?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表面含以上来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立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让学生了解除专业之外的知识。比方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可以针对其相对薄弱的人文社科领域,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

当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还不仅仅在于其所传授的内容上,从本质上来说,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通识教育重在“育”。我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它可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和精神气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制造相同模式的人才,而通识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给予大学通识教育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大学又为什么要开设通识教育,要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就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意义开始谈起。首先,着眼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剖析:

1.哈佛委员会的通识教育观

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2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委员会,潜心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两年之后,该委员会基于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在这本书中,哈佛委员会认为美国民主社会的特性不但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公民的巨大潜能。但是,与此同时,浓厚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也加强了“社会离心力”,所以民主社会的危机使美国教育急需一种可以通过自身文化凝聚国民力量的教育,即“在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上使人团结起来,通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2.施特劳斯和布鲁姆的自由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开启了大众化教育的新动向,但是布鲁姆认为,这对于最值得大学关注的少数人来说,即可以成为领导者,开拓者和革新者的少数人来说,却是一种灾难。因此少数人要向多数人看齐,意味着精英教育的遭到败坏。施特劳斯和布鲁姆从古典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和大众化的现代教育只能

培养出丧失精神活力的平庸心灵,所以主张通过自由教育来恢复人作为崇高生物的存在,恢复文化的活力。

从西方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由来我们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的存在是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的。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通识教育又极为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现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大学正在面临来自内部及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产业化的道路容易使得大学忽略其作为引领社会的这样一个集体所应该拥有的使命,而被社会的现代性侵蚀,即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识教育可以呼唤大学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大学存在的价值。

2.许多残酷的现实正在削弱社会中的人文精神。人性和兽性是同时存在一个个体之中的,人得兽性即是人们总存在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兽性的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的混乱,赖以人性才能得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识教育通过提倡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大陆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有许多令人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了较多政治经济功能,缺乏主体性和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曾经指出:中国大学在发展通识教育的征途上有两个拦路虎不得不正视,其一曰官僚主义,其一曰实用主义。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从来不旨在“不是培养政客就是培养奴隶”,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的立体的人才。现在很多人对通识教育有着非常片面的理解,即认为其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曲解了通识教育的初衷,更加偏离大学精神。也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学为学生设置好了学习的规格,学生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为了在出国保研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学习,大学和学生之间变成了功利关系。

所以,要真正发展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这种认识不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上,但是一定要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其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求同学们修多少学分的课程,看多少书,而是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中。

然后,通识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虽然在现在的状况下很难实现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但是大学要尽可能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

最后,应同时加快转变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目前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压力和责任也十分重大。发展通识教育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这关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大学使命的履行。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 要: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诱发学生欣赏乃至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桥梁,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既“通”又“专”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可行性

一、通识教育概念

(Generl Education)的理论渊源和内涵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一词。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 会 中 的 通 识 教 育》(Gener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特别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认为,通识教育也可译成普通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英语时多数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偏小,语言运用能力弱,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表现在就某个主题发表口头见解或是进行写作练习时,常常是言之无物,或言之甚少,或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依赖性,期望教师详细讲解单词、仔细分析课文;独立思维和独立动口、动手的能力欠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不用说创造力。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词汇积累、语法和阅读上,为将来过四、六级及考研作准备,有明显的功利导向。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只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变得很有必要。英国语言学家W.River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是指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该语言下的国家的民俗、文化等,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与已不同的文化。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识教育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仅要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要帮助学习者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广泛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吴鼎民教授于2005年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式的构想。简言之,“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样做不仅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和途径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为了将通识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建议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将传统面授课堂和基于网络计算机的网络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传统面授课堂上,教师可精讲重点难点词汇、语法,讲解课文内容,并围绕教材的主题或热点话题启发、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表演、口头汇报、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课堂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将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传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这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十分精通,还要通过自修或进修等途径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师更要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前沿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Stoller。F.L.&Grabe,W.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In Snow。M.A&Brinton.D.M.(eds).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C].NY:Longman,1997.

下载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

    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本科教育阶段重要的通识课,是一门适应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

    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我们各所学校所配备的先进的班班通等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来之不易,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责任管理好、使用到位,......

    班班通在教学中的应用(合集5篇)

    “班班通”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班班通”——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班班通”是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

    “班班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班班通”在崇实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大伦初中 电教室 引言: “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 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

    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大全)

    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临床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儿科接受的患儿中抽取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

    “班班通”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心得体会(合集)

    “班班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心得体会 2012年9月以来,“班班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课堂上能激起学生学习的......

    “班班通”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心得体会

    “班班通”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心得体会 2011年9月以来,“班班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课堂上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浅析班班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班班通”助力打造高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陈 红 梅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课程资源支撑实现高质高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将现代媒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