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

时间:2019-05-12 23: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

第一篇: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

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本科教育阶段重要的通识课,是一门适应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何在有限学时内精选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并凸显本校学科优势,均是当前该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为综合类高校中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0-0170-02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适应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校级课程[1-2]。课程覆盖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颇受学生喜爱。我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中,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中过度强调生物学系统知识,一些章节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激发理工科为主的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另外,成绩考核始终采用课程论文+日常考勤,学生参与度非常低。鉴于此,研究者对本课程尝试进行了教学改革,希望将其准确定位于通识教育,筛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生命科学热点问题,将授课重心放在告诉学生现代生命科学是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掌握现代生命科学怎么做,授课内容围绕基础知识+趣味性+前沿性,吸引学生选课和学习。其次,在成绩评定中,大力提高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ching)是一种将传统课堂中的面对面授课模式和学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望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随着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巨大改变,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E-learning,再到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加以更新,自觉地运用和实施现代的教学手段。

本文研究者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通过与有经验的前辈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交流,吸纳教研组同事意见和建议,优化了课程内容;设计了课程问卷,分析调研数据,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筛选。与学生课堂和教学网站加强交流,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强化师生互动;研究者加强了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将教学课件、短知识点教学视频、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料均上传至教学网站上供学生浏览和学习。教师在线布置课程作业并进行批改,在线发布课程相关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独立发布讨论主题。课程期末考核采用课程论文,由学生在生命科学领域独立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来完成。教师对学生在课程网站的留言和站内信息及时回复,保证了一对多的有效沟通,大大改变了教师与外学院选课学生交流沟通不畅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力求选取本年度最新的案例引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最新动态与经典知识的碰撞,引导学生调动原有学科背景、多方位多角度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对于原来较为陈旧的图片和章节进行更新,提升多媒体时间占比,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过课改建设后,目前本课程精选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艾滋病的职业暴露、WHO与埃博拉病毒等案例,并把教师讲授时间控制在课堂教学时间的60%,剩余时间交给多媒体播放以及答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手机APP,上传了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和短知识点视频,供学生课下自学。由于学生较多,课程讨论采用课下在线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发布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布原创问题。以选课人数107人的课改班为例,学生参与讨论人数为73人,总数达到158人次。

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课堂教学向混合式教学的改变需要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支撑。课改前,本课程综合成绩来自于课堂考勤(占比60%)和课程论文(占比40%)。引入混合式教学法后,单一的课堂考勤变更为课堂考勤(30%)+在线作业(20%)+讨论(10%),即平时成绩的50%应来自于在线作业和讨论,要求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地进行课下学习。其次,将课程论文提交方式由纸质版改为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提交,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熟悉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针对考核方式的变化,8%的学生认为作业和讨论在平时成绩中的占比偏高,15%认为偏低,而77%的同学认为比例合适。课改实施一轮后,我们分别对课改班和对照班的成绩进行了分析,两个班成绩均呈正态分布,说明我们的成绩评价体系比较合理。统计可知课改班平均分为84.38,标准差为7.46,对照班平均分为85.49,标准差为5.68。进一步对成绩分布区间进行比较可知课改班成绩分布更加合理,且体现出较大的区分度,高分段和低分段人数都有增加,而对照班由于成绩考核手段单一,成绩主要集中于个别区间。以上结果提示,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更依赖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可提高学生用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我们在校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引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授课内容、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都进行了改革。课改后,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基本达到了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本研究为综合类高校中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明凤,常芳,李捷.互动式的“教与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方法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4):10-13.[2]李岩,赵懿琛,赵德刚.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29-130.[3]李冰.《生命科学导论》核心?n程建设之初探索[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4):482-483.

第二篇:通识课经济学导论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经济学导论考试

学习了两节课的经济学导论,真心觉得很受用。虽然我不是学经济学这个专业的,两节课的时间我也不见得能学到多少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我也能了解到经济学的巨大作用。也许在生活中我们感觉不太能到经济学的作用,但它的作用确确实实以某种形式存在,例如市场的作用。对我来说,经济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教会我怎么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这两节课涉及的内容有经济学的重要性和为什么会有经济学等。虽然我对经济学的知识还是了解甚少,但也知道经济学的重要性,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的作用就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老师上课经过一个例子:每次药品降价都有一批廉价药品退出市场。药品降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降低人们的消费压力,使得更加多的人们有消费的能力。但是,每一次的药品降价都会引发一批廉价药品退出市场。药品降价有利于人们,可是生产商却不乐意了,药品降价了,生产商的利益就会减少了,为了利益最大化,生产商宁愿不生产那些廉价药品,转而生产能让他们获得更大利益的药品,这样,一批批的廉价药品就慢慢地退出市场了。最后,药品的降价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不便,因为廉价药品没有了,人们只能花费更多的金钱去买需要的药品。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的作用也有很多弊端,但是我想,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的作用还是利大于弊吧。至于怎么能减少国家的宏观调控给市场带来的不良反应呢,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了。经济学的重要性也决定了一个经济学家的重要性,但是,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却不是谁都能当的,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是多么地重要。老师上课的时候举了“和经济学家一起喝茶值多少钱”的例子,道出了经济学的重要性。

其实经济学导论这门课带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关于“理性经济人”这个话题了。诚然,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不容易。理性经济人就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利益。老师上课讲了一个例子,就是10个海盗分100枚金子的故事,我对这个故事记忆深刻。故事说,船上有10干个海盗,要分抢来的100枚金币。自然,这样的问题他们是由投票来解决的。投票的规则如下:先由最凶猛的海盗来提出分配方案,然后大家一人一票表决,如果有50%或以上的海盗同意这个方案,那么就以此方案分配,如果少于50%的海盗同意,那么这个提出方案的海盗就将被丢到海里去喂鱼,然后由剩下的海盗中最凶猛的那个海盗提出方案,依此类推。10个海盗要分100枚金币,那么怎么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呢?我想,要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必须要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老师给出答案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加入我是其中一个海盗,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呢?我想了很久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最后老师公布了答案,第一个选择的海盗也就是最凶猛的海盗分4枚金币给一些同伴,而自己则可以得到96枚金币。老师分析得很详细,我恍然大悟,果真,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真的不容易啊,不仅要有细腻的心思,还要有很好的算术逻辑思维。

第三篇:人工智能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导论

人工智能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导论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是一种计算机网络支持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前景。本文探析人工智能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我国高校智慧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混合式教学;MOOC

一、前言

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人类智能的技术科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刻的影响。将人工智能与高校混合式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是高校智慧教学建设的有机部分。

二、人工智能与混合式教学相关概念

(一)人工智能概念

人工智能,是涉及计算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科学。借助于计算能力以及神经网络方面研究的突破,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被应用到工业、医学、交通、金融、法律等等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是方兴未艾,其核心是基于计算机支持的智能教学系统,在理解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融合教育、认知、计算机、信息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用人工智能来改善教学过程,实现精准教学和智慧教学。

(二)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教学基于网络和移动教学平台,将在线学习和现场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互动,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活动,能够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帮助改进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效果。

(三)混合式学习内容

1.学习理论的混合

混合式教学之所以能够满足不同主体的学习要求,重点在于“混合”。在理论上,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有效结合,在拓展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构建起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2.学习资源的混合

混合学习能够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有效结合,教师在网络上收集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起系统的学习的平台,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系统化,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此外,混合式学习利用计算机为主要学习工具,为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学习环境的混合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混合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且学习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一切学习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只需要利用计算机或移动手机等网络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教学视频。此外,网络平台还具备评价功能,教师可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三、人工智能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挪威管理学院引入人工智能作为助教,帮助教师更快捷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清华大学基于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方式,开展了一百多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并在将近千万注册者的教学大数据基础上做了深度学习分析的探索。人工智能在MOOC中应用,可以为用户进行个性化建模和建议,能够自动分析课程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在前两者基础上与用户进行互动。人工智能基于对MOOC学习大数据分析,可以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介入在线教学环节,提高学员学习动力和效率。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学中会有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一)智能评测

所谓智能评测,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自主测评的过程,并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整理出个性化的反馈内容的一系列过程。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进行测评,将学生进行群体划分,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个人学习成果进行再次分析,最终得出个性化的反馈结果,做到“因类施教”。

教师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中的语音识别技术来审核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在系统中自动生成分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考核的效率。基于人工智能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主观题和论文自动评分系统也有了探索性的发展。

(二)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向来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自主的测算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偏好科目,并推荐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书籍,使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智能导学

基于对网络数据平台上的学生学?过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智能导学。对学生近期的练习内容以及解答情况进行扫描评估,找到学生不擅长的领域,并为学生规划学习路径,提供学习指南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当学生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时,系统还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扫描分析,将知识点与旧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系统综合分析学生的做题情况,协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后续的教学方案的改进提供合理依据。

(四)智能在线考试

将人工智能引擎加入混合式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中,能完成测评与考试等大量的复杂性工作内容。通过设置了一定的阅卷标准,可以快速地进行试卷批改,并准确的找出雷同卷,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试卷内容的分析和评阅,实现对数据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案。人工智能还可以与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有效结合,为教师分担繁重的批改工作,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工作的良好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现代高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建设智慧教学系统,实现高校精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兆杰,潘林.高校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兼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学新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6):66-75.[2]Jing X,Tang J.Guess you like: course recommendation in MOOC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ACM,2017: 783-789.[3]张均胜,石崇德.一种基于短文本相似度计算的主观题自动阅卷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9):31-38.[4]冀俊忠.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9(24):105-107.作者简介:王晟,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仪学院。

第四篇:高校政治通识课专题探究式教学探索

高校政治通识课专题探究式教学探索

摘要:高校政治通识课程专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逻辑是,通过思想的启蒙和智慧的碰撞,使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蕴含着的理性、自由、平等、仁爱等时代精神精华常存于心。基于此,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秉持理性沟通的交流原则,充分发掘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蕴涵的批判、反思、论证、创新潜能,通过专题讲授、视频赏析和主题讨论三个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同时完成知识结构的优化、文明智慧的活化和自由之思的内化,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调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资源来发现自我、解读他人、诠释社会。

我国高校政治通识课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理念,决定了它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1] 但鉴于目前一些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由于教学理念的墨守陈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蕴含了时代精神精华的主流价值观念无法及时在大学生内心深处“落脚生根”,更不用说能够成为大学生“手中资源库”里可以随时调度的日常行动指南。因此,有必要探讨高校政治通识课程新的教学机制,以便通过培育方式的更新来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穿透力和生命力,最终使其能够以振聋发聩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其内化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准则。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程为例,探索专题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政治通识课教学的运用。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中专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践逻辑

大学生政治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术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而且要帮助学生培养起好奇心、想像力、洞察力、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等必备的心智素质,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度和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思想智慧来塑造自我、解读他人、诠释社会。而《概论》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既有思想性——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上发挥思想引领功能,又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上弘扬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方法,培养洞穿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维; 在人文素养方面陶冶审美情趣、唤醒道德良知,培育浓厚的人文情怀。具体而言,《概论》 课程中的核心思想内容——社会主义价值是中国时代精神精华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宏观叙事在文本理论中的高度浓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从高度形式化和抽象化的理论语言中挖掘鲜活、深刻的学术思想,即将抽象枯燥的宏观理论转换成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中层理论” [2],并且运用鲜活、生动的中层理论去解读现实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此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科技等各个维度自由穿梭,从而使学生逐步洞悉中国社会运作的活生生的实践逻辑,并在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浑厚的生活智慧,并在此基础上调度这些生活智慧去破解社会难题,凸显“天之骄子”的责任和担当。

(一)沟通理性的内涵及其在政治通识课程中的应用

建构高水平的优质课堂,需要彰显以自由、平等、仁爱等为基础的沟通理性。因此,《概论》的课堂教学理应是一种师生多向探讨中国现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精华的理性沟通行动。具体而言,作为一种理性沟通行动,《概论》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协调相互间的关系”。[3] 356 首先,课堂教学彰显的不应该是教师唱独角戏的独白式理性,而是蕴藏着批判、反思、论证、创新等潜能的对话式理性。课堂教学不能专注于某种功利性的目标及与达成这一目标的急功近利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换言之,课堂教学必须防止学术交流从沟通行动堕落为策略性行动——教师独白是为了机械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听课是为了挣学分获取一纸文凭。在功利性目标的引导之下,智慧碰撞、思想交锋的课堂演变成“倒卖文凭”的师生角逐场。这样,“独立人格、自由之思”对于大学课堂而言也无从谈起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思想争鸣、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为导向的理性沟通模式,它不再将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视为主客二元对立的单向交流模式,而是将其看成多元主体的平等交流。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启发、主题讨论等授课模式,从而为打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之门和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路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传递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时代精神形成的学术生态链,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普适价值,从而将平面化的知识信息转化成流动的生活智慧。其次,课堂教学必须创设理想的沟通情境。理性、自由、平等、仁爱的沟通环境,能够给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同等的交流机会,进行陈述、解释、论证、追问和反驳等,以使所有课堂参与者关于时代价值的观点都是可以商讨和反思的。[3] 359-360

(二)专题探究式教学法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

在《概论》课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理性沟通,达到“价值观念的引领、科学素养的提升、人文情操的陶冶”等育人目标,可以采用基于沟通理性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法。所谓专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授的过程中,以问题为线索,以师生之间的多元理性互动为导向,为学生创设融知识优化和智慧开化于一体的理想交流环境。具体而言,专题探究式教学法由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即专题讲授、视频赏析和主题讨论。鉴于《概论》 课程的基本内容在中学课本中已经有所涉及,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教书匠式的讲解,可以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结合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精心整合相关理论形成专题。在专题讲授的基础上,在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有了基本了解之后,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元解读,倾听不同的学术意见,概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链全貌,并且培养“和而不同”的学术雅量与宽容精神,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关于这一问题争论的第一手权威视频资料。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起学术讨论的习惯至关重要,而在视频赏析的过程中,国内外一流学者宽容中不失批判锋芒的君子风度、儒雅中而不失反思精神的学者魅力,都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具体而言,在多次聆听专家学者的专题学术争论后,使学生明白学术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因此,学术讨论主张“和而不同”,提倡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批判和反思,但是学术批判不等同于一味地批评和浅薄地否定,后者容易陷入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窠臼。另一方面,学者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清晰的逻辑思路、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临场的应变能力以及在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自由穿梭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狂欢”的榜样。在专题讲授和视频赏析的基础之上,学生基本完成了知识累积和知识优化的过程,但还需要进一步提供给学生亲自参与讨论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在自由之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立见解和健全人格,从而实现知识向智慧的活化。

第五篇:探索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彭 英

(阜阳城郊中学 cjpengying@163.com)

摘 要:本文通过太空授课引出微课,接着分别从微课的概述、微课的类型、微课的制作及微课的展望来阐述。特别关于微课的类型阐述对高中化学教学很实用。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微课定义,微课类型,微课展望

微课,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三名航天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太空授课”。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上,通过弹簧的作用测量失重状态下自己的“体重”,随后航天员王亚平讲解了应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失重环境下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等。在短短的十多分钟内,航天员利用特殊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物理公式进行了形象化演示,这在航天史上实现了伟大突破,传回到地面,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微课。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已不再是航空航天的专利,而是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早已走进我们普通的课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概述

1、起源

2011年,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最早在国外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且开始组织佛山市最早的微课大赛。在他的坚持和推动下,2012年9月“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召 开,在会上他向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力推微课,促成了教育部对开展微课教学的重视。

2、定义

目前,微课还没有严格的定义。胡铁生主任曾说,微课又名 “Micro Course”(微课程)、“Mini Course”(迷你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3、特点

结合张一春教授的总结,微课特点可概括为:位微不卑、步微不慢、课微不小、效微不薄。具体来说,微课虽然短小,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通过不断的积累,实则效果明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4、意义

微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用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借助了网络,借助了微课。通过这一载体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的发展趋势。

二、微课的类型

微课常见的类型很多,但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最常用的有新课导入型,概念讲授型,实验探究型,问题解答型,互补切磋型,知识拓展型等。

1、新课导入型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特意制作的微课,这类微课适宜于新课的引入。如在讲解“沉淀的转化”内容前,我在实验室配好四种溶液:①AgNO3溶液、②NaCl溶液、③KI溶液、④Na2S溶液,并将其分别放进四只茶杯中,看起来就象四杯清水。让年幼的女儿当魔术师,按顺序将①倒入②中,变出乳白色的“牛奶”,再将“牛奶”倒入③中,变出黄色的 “果汁”,再将“果汁”倒入④中,变出黑色“咖啡”。我将整个过程录下来,配以文字和宝宝童稚的声音解说,制作成微课,上课时放给学生看,大家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看完后,学生们都非常渴望解开谜题:为什么会有这一系列的变化?我顺势引入新课——沉淀的转化。这样一来,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降低了达成目标的难度。

2、概念讲授型

教师以某个概念为单元进行简明扼要的讲授,这类微课适宜于比较抽象难懂的、会给学生带来思维障碍的概念教学。传统授课时,老师虽然花大量时间,并配以语言文字或者图片表述,却依然显得非常 晦涩,学生很难形成形象化的认知。如在上“共价键的概念”时,我做了如下flash动画微课,通过在特殊环境中的原子演示,不但简单形象,而且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上课时适时播放出来,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

附动画截图:

3、实验探究型

教师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讨论,并制作成微课。这类微课适宜于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如金属钠燃烧后石棉网上黑色固体成分的探究。该实验目的是要探究燃烧后的黑色成分,因此没必要做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可以节约实验药品和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老师可以让两位学生事先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录成微课,以便在课堂上放给全班同学观看,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共同探究黑色成分的组成

4、问题解答型

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答疑式讲解,这类微课适宜于假期中老师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实效性的讲解。如假期中有 些问题,学生自己搞不懂,而家长又辅导不了,但在电话中又不易讲清楚的,拖到开学则缺乏实效性。此时将作业答疑录成微课,放到班内QQ群或班班通上,需要答疑的同学随时就能解决,而且还能继续质疑和反馈。由此可知,微课的使用不单单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学。从而改变了传统课堂中,过完假期学生退步一截的怪象。

5、互补切磋型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虽然常采用分组实验,使同学们尽量都参与其中,锻炼同学的动手能力,但组与组之间难于交流,而且不同组之间的操作失误状况也各有不同,通常老师讲讲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但效果不好,最后学生依然会出错。如在“沉淀溶解平衡”一节中,分别验证溶液中存在I-、Pb2+,取溶液就暴露了使用滴管的操作错误;滴溶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性急,滴几滴后看不到预期现象就放弃了;有的是取澄清液少量,加入AgNO3溶液但没看到预期的黄色沉淀,于是得出PbI2溶液中不存在I-的错误结论;而有的同学向PbI2的上层清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却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我用手机分别拍下这些操作过程,制成微课,放给同学看,同学们通过再次交流研讨,很容易得出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要领,进而引出Q和KSP的相对大小来解决实际问题,即KSP的应用。

6、知识拓展型

教师在讲完一节新内容后,有时需要对应用作一总结拓展。传统 5 课堂老师说说,学生记记,缺乏实际观察感知,不能理解,过一段时间就忘了。若录成微课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不但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内心也能感受到。如对于“铝热反应”用于焊接铁轨的原理,我曾不断地重复讲解、画图演示,但学生总用茫然的眼光望着我,有时强制他们记着,但不久又忘了。后来我事先将焊接钢轨的过程录成微课,并配以声音和文字解说,放给同学看,当同学看到本来裂开的铁轨,随着 “铁水”的流入、凝固、进而修复,恍然大悟。这种借助情景式教学的微课,将本来枯燥的语言,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记忆长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微课的制作

FSCapture和Camtasia是两款很实用的录屏软件,在微课的制作上既方便又快捷,都支持同时录制麦克风和扬声器的音频。但Camtasia除了能录制屏幕外,还能录制手写,在格式输出上除了常用的AVI及GIF外,还可输出为RM、WMV及MOV等格式,用着更顺手。“微课”的制作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老师要尽量在讲课水平、视频编辑、课件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在10分钟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 6 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四、微课的展望

随着众多社交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QQ、微信等的广泛应用,微课必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参考资料

[1]胡铁生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电化教育研究,2011 .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3]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4] 吴岚岚.佛山“微课堂” 网上受热捧.佛山日报,[2011-7-4]:A01 [5]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下载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混合式教学在通识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中的应用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尔雅通识课 中国现代新诗答案

    新诗的诞生 1 《尝试集》的作者是(B)。 B、胡适 2 “我以为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这一观点出自(D)。 D、鲁迅 3 关于新诗,胡适的观点不包括(D)。D、按照词调曲谱的先制填词作诗 4近......

    在现代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

    在现代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 砚山县干河乡红舍克小学 龙璐玲 【内容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走向普及,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传统课堂的......

    《生活中的经济学》通识课

    1 小明吃一个苹果的效用为9,吃两个苹果的效用为12,吃三个苹果的效用为10,则第三个苹果的边际效用为: 3.0 分 A、 1 B、 2 C、 0 D、 -2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一般来说,牛市是......

    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5篇)

    通识教育在卓越医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通识教育又称一般教育、普通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共同教育,使学生的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与卓越医师培......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了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

    “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范文大全)

    “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经济法是法学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从企业组织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运用现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然而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利用信息技术为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