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
通渭县陇山乡苟家川学校 吕继宏 743318 [摘要] :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网络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德育就个人方面考虑,是一个人是否能为社会作贡献,对社会影响多大,对他能在这个世界有何作为的关键。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的必要条件就是良好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有着更大的主导作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网络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下面谈一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
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①填好上机登记册;②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个文件夹中;③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时正确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直到显示器黑屏了才可以离开。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做好了却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的学生不会乱坐位置,并会把自己的东西自觉地放到以自己年级自己班级自己名字为名的文件夹中,这样既保持了前后节课的连贯性,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文件,也防止了误删他人文件;上、下午最后一节课的习惯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的正确的关机习惯,在下系统时出现死机,或干脆不关机就扬长而去,那么可想而知,教师就要多化十几分钟处理后事了。所以从一开始我就严格要求,人人必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认真严格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挖掘信息技术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和过滤。筛选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备好课,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让学生体验,从而进行灵上的净化与熏陶。过滤是指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对学生心灵产生诱惑与毒害的信息过滤掉,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过滤需要在网关防火墙和学生的客户端安装过滤软件,进行技术屏蔽。
三、在信息课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据报道,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复习时,若没有深入思考问题,没有尝试操作,就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到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然而,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并不能仅靠教材或机房管理规则,也不能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它需要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信息伦理教育方能实现。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渗透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教育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德育教育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唐六前
编辑:studa1211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同时也在为垃圾信息、网络黑客、木马病毒等不良信息所困扰。如何从根源上减少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呢?这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越来越多,但是辨别是非能力却相对较弱,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明确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害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德育教育
在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要以德育为首”,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有关德育的内容。最近,团中央组织部分技术人员成立了“青少年雏鹰网”,建设“青少年文明上网”工程,就是要在青少年中进行信息德育教育,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而不能对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不良现象不闻不问。
信息技术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
那么,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从实践中看,主要是这几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助于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正确地开关机,不乱删改系统文件,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刚开学就强调。比如:进入微机室应该穿戴鞋套;保持卫生:不乱扔杂物;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不乱窜座位;上机要登记,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微机室里不能吃零食,包括吃糖。不能在机器边上喝水,以免洒在键盘上,造成键盘损毁。爱护计算机:硬盘指示灯亮时不要强制关机,以免划伤硬盘,清理显示器要使用软布轻擦,以免损伤保护膜,进微机室前要清理身上的灰尘,减少灰尘对微机的损害。这些内容有的属于文明礼仪,是各学科、各专业教室都应该遵守的常规内容,有的是计算机教室,和使用计算机必须懂得的常规性要求,由于学生不知道或有不良习惯,而不能遵守,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强调,要逐一讲清,并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一方面。只要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二、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科教育都必须进行的内容,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计算机的发明中,我们不仅要知道1846 年美国宾悉法尼亚大学诞生了第一吧计算机,更应该知道计算机的计数方法二进制,在我国古代《周易》中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如果不是封建制度的落后,也许第一台计算机会在我们国家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最近,我国已经研发出“龙芯”,其处理速度已经接近奔腾三的水平,相信不用太长时间,我国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芯片就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了。而这需要下一代人的努力研究才能够做到。
在软件的开发方面,从Windows 系统的开发及使用,到办公软件的开发及应用,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启发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将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在教学中可以讲述WPS 办公软件的开发过程,讲述示伯君的故事,着重讲述爱国主义精神,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
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新课程改革中尤其重视合作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细要》指出:合作学习指学生之间相帮助,在小组学习中发挥各自的长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必要的德育内容。
团结协作精神对于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特别是科学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把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并任命组长,让操作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让操作能力高的学生帮助操作能力低的学生。
特别是在学习新课后的实践过程中,例如:布置学生做电子报刊、制作网站等内容时,可以按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脑作品制作。如果单凭个人制作作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小组合作,则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在网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交际方式。在网络交流过程中,要遵守网络道德,要有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要明确网络的另一端是与自己同样具有生命和思想的“人”,而不是“动物”,网络交流同样要遵守法律,讲究文明,特别是要尊重他人。
现在有不少人在网络交流中出现了不文明行为和语言,玷污了互联网“自由、共享”的精神实质。“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随便,在网络世界也要尊重他人。
由于网络的信息传输快等特点,有人在网上散布反动、迷信、色情等不良信息http://www.xiexiebang.com/。
使用网络资源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转载别人文章作品要注明出处,尽量不使用盗版软件http://www.xiexiebang.com。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在教学方式上,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时进行,在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的喜好而听之任之,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受到“冷落”,而忽视德育教育。特别是当学生迷恋于游戏,迷恋于上网聊天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这样才是为学生的将来负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第三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德 育 经 验 交 流 材 料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前,电脑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随着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从现代化信息媒体中所接收到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但随之又遇上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都是合适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学生也会容易产生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降低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迫在眉睫,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开展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呢?下面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对待游戏的问题
其实学生对学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是抱有较大兴趣的,可以说,其学习的兴趣不需要教师进行调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一个问题,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的热衷,上课时,对玩游戏的渴望超过了对知识的渴求。甚至有个别学生“做练习时一条虫,玩游戏时一条龙”,计算机知识学得不怎么样,但谈论起游戏来却眉飞色舞,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而且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市面上的许多游戏并不适合小学生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游戏问题,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成了我在制订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们往往被游戏中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中的思想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首先我明确表示自己不反对同学们在学习之余玩一些有益的电脑游戏,放松身心。并在学校的网络中安装了大
量健康的游戏供大家在练习之余娱乐一下。同时利用报纸、新闻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例子说明目前社会上的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其中许多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对他们是有害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还会对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目前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小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
二、机房管理使用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爱护机房设备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习惯的养成。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榜样,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要加强思想教育,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例如,在介绍Windows关机步骤时,应特别强调,关机要按步骤来,根据不同时期电脑的特点,待显示器黑频时,关闭显示器按钮后,再关闭电源。使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及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爱护机房卫生,保持机房的整洁,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结合相关的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问题的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相关知识联系,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每年四年级的汉字输入练习中,我都会使用语文书第七册中一篇关于邓小平同志参观青少年计算机活动并作出著名的“普及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谈话的文章作为练习内容,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这篇文章,对这篇文章很有亲切感,但可能对其中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不甚了解。所以我在练习前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以及文章中的男主人公最后如何在邓爷爷的鼓舞下成长为一名年轻 的国际电脑专家的故事,让同学们在训练指法的同时接受到思想教育,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关怀之情,并鼓励他们向文章的主人公学习,将来努力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材,另外有关尊重知识产权、使用正版软件、不散播计算机病毒等,也是计算机使用道德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在教学活动结合教材所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作为学校教育,我们不应该忽视在每一个细节中渗透道德品质和精神文明的教育,因而在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与计算机技术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
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培养网络道德
对于现在相当流行的互联网,也有不少学生“触网”了,他们有自己的邮箱和QQ聊天室,甚至主页,也会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和我讨论有关的问题。但是,他们又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我意识到,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其危害性不亚于电脑游戏。针对上网学生多为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高年级的教学里,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关于如何善用互联网资源,并学会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根据事物的二分性等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并让学生通过预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发言,认识互联网的具大作用,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上网,上网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我又列举了我所了解的某些同学在一些网络活动中的不良现象,例如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其中两个学生的现象比较典型:王承义同学上网时沉迷在聊天室里,东扯西聊;田涛同学通常没有什么目的,上网就是瞎逛,喜欢浏览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并到处散播,无聊时甚至在聊天室内恶语攻击别人。我把这些现象提出来让大家思考,这些现象表面上没有直接损害别人的利益,但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害处呢?我也没有直接说这是对还是错,而是通过他们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让大家认识到,上网是为了搜集有用的资料,掌握新的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学习,但是,对于其中一些糟粕要学会加以分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王承义经常上聊天室,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他不懂得如何和人相处,经常和人发生摩擦,只好在网上寻找虚幻的友情,因而我告诉他,网络间的友情是虚幻的,同时聊天室里的谈话多数是空虚无聊的呻吟,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不应把时间沉迷于此,反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多结交朋友,建立真实的友谊。田涛虽然知识面较广博,为人也很聪明,但他不懂得分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是不负责任的,而在网上用语言攻击别人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我告诉他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分清精华与糟泊,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做任何事情都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因为这是一个虚拟世界就可以肆无忌惮。我们要更好地应用互联网,就要遵守网络的道德,知道为什么而用,既不能把自己关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更不能为所欲为,经过教育,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学习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互联网,我还搜集了一些与小学生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中小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工具去实现自主学习。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杀,以确保持久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必须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授意,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就是学生活的德育教材,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要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它能够发挥德育主体与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所以,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如此看来,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正确引导学生遵循社会公德使用计算机,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让学生明白,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示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体现本学科德育的作用。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几点心得体会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心得
我是一名非专业的兼任信息技术老师,刚兼任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到一年。虽然认这门课时间不长,也不是很专业,但我对这门课教学的体会还是挺深刻的。我感觉信息技术课与我所教的数学课差不多,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请大家赐教。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打“有把握之战”。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为上课而上课,这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上无准备的课。
其次,充分了解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给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影响,这使得他们在电脑操作水面方面有着很大的障碍。因此,在课前必须去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以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再次,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新教师,更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观看、演示、练习、课堂讨论、欣赏、点评、复习等方法。而我更注重演示,为了让学生都能既学既会,我一般都演示后,马上让学生去操作。这样的效果明显好很多!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不管是什么方法,它都是好方法。
由于我不是一名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常有的事情。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只好坚持去向专业的老师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听他们的课,取长补短,请他们听我的课,指正我在课堂上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上课水平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也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决定性的因素。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改体会
黄松峪中学 王旭明 2016.7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已经如火如荼的走进了顺德区中学小的课堂,这是可喜可贺的。据我所了解,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机房。这为顺德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最有力的硬件保障。我所在的碧江中学,就有三个机房,其中两个是06年才更新配置的新机房,里面是清一色的“Lenovo”(联想)电脑,非常的棒!想想自己,大学时才接触到电脑,真是换了日月!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新教师,通过近一年半来的教学,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心得一: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特别是一个新教师,应该怎样去备好一节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备课,没有一个课前的充分准备,课是不可能上好的!笔者认为,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
2、了解学生,备好学生
学生的素质千差万别,由于生源的原因,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是来自五湖四海,这使得他们在电脑操作水面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为此,必须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让好的学生带基础不好的学生,以便更快地提高基础溥弱同学的电脑操作水平,同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在充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备好教学方法
在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法了。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点评、复习等方法。在这我想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新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你的信息技术课能得顺利地进行,才能很好地让学生去接受,并最终受到学生的欢迎!
4、多听课,写课后心得感想
有的教师可能会问,信息技术课也要写心得感想吗?是的,要写,而且是非写不可,特别是对一个新教师。因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至于听课,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听同事同年级同内容的课,你会发现,你和同事在组织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授课过种、说话的艺术和技巧等多方面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只有通过这种对比,你才能够从对方的课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以便更好地去备好自己课,从而提高自己的上课水平!因此写心得感想也是备好信息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如果你能够很好地做到以上四点,并持之以恒,你的信息课一定会越备越好,越备越出色。
心得二: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要具备怎样的要素?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一节课呢?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
1、备好课(前面已经讲述了怎样去备好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我们也可以不备课去上课,但这样的课是没有质量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只能为上课而上课。对于在上课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不知所措!同时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忙于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占去了大量的上课时间。等问题解决了,下课时间也不远了。这样怎么去谈上好课呢?而且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同样会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一筹莫展,也同样要发不少时间去寻找答案并答复学生。这样教师就不能在上课的有效时间里解决更多的问题。而备课,就能事先遇到各种问题,并利用备课的时间解决问题。上课的时候,教师就会胸有成竹。对于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上无准备的课。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用书,可能是一个地方一个版本,就拿顺德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顺德教研室”的专家们编写的!这个教材在佛山其他地区适用吗?可能比较适用,因为这边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差不多的,学生电脑水平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放到佛山以外的地区,还适用吗?这我就不敢说了。可能不太不适用,因为据我所知,内地来佛山学习的一些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就比三角洲这边慢了很多!开设英语课的时间都慢许多,更何况是信息技术呢?而我们学校就有不少来自内地的学生。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就显得很重要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边讲边练,并尽可能精讲多练;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思想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上机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会大大降低。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内容就让学生上机操作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内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内容,同学们都能通过上机操作而得到巩固,并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另外针对学生电脑基础水平面参差不齐的现状,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操作;实践证明,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积极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学生机的屏幕被锁定后,学生就没有可能去操作自己的电脑了,这对于少数想开小差的同学来说,就没有机会了。这时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教学中,我发现,演示的内容不能过多!如果一次性将操作内容都演示出来,有不少的学生到后面就操作不了了。这样就不得不再演示多一遍!是呀,学生的记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要以为你演示的内容很简单,学生都能记得很清楚,有时少记了一点东西,操作就不能成功,电脑毕竟是技术性很强的东西。因此,为了让学生都能既学既会,我一般都演示后,马上让学生去操作。这样的效果明显好很多!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
上好一节课,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哪些方法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学生,用就是了。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不管是什么方法,它都是好方法。
心得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重视新课的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能否成功的引入,对于这节课的成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新教师,必须重视每一节课的引入,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巧设教学引入,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下面我就以一个例子说说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述“实时交流”这一课时,课本以MSN和NETMEETING为主体教学内容,这一教学设计在我看来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使用QQ这个实时通讯软件!所以当同学们走进课室时,我就打开自己的QQ,和同事在聊天!学生们一进机房,就“哇----”的炸开了锅!“老师也QQ呀„„”一时间,同学们都围了过来,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个个伸着长长脖子想看看老师在聊什么(当然内容要健康,呵呵)!这时,我还故意买个关子,“不知道对方是GG(帅哥)还是MM(美女)呢?要不要看呀?”“要„„”学生们是不会放过你的,于是我试图视频连接对方!只是在视频没有连接成功之前,我“咔喳”关了!
“好,准备上课。”
学生们的兴趣以及积极性都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课题也就很顺利的引入了!顺着这个思路,我把QQ的下载、安装、使用等都一一给学生作了介绍,学生们都听得全神贯注!但是学生机是没有QQ软件的,怎么办呢?于是我给学生们一个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到网上去下载安装一个!学生们做得专心致志,都争先恐后地操作,生怕落在后面!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讲新课的目的,又顺便复习了软件的下载和安装,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新课的引入历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时为了一个较好的引入,我常常三番五次地否定自己最初的设想!在你感觉到没什么好思路的时候,同事也许是你最好的帮手!多与同事交流探讨,也能丰富自己的思路!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真希望你的新课在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也有一个好的开始!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对于其中的心得体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个结尾。以上是我较为深刻的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再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非常快!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也会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今天用这个教材,说不定明天就用另一个新版的教材!当然,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起步不太久,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共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