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学什么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什么?
是教会学生word,excel掌握技能为主,还是学会方法,接触别的软件,上手容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虽年轻但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分类和采集,计算机硬件组成和软件使用基础与互联网的应用(按教学大纲)[1],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获取以上知识的方法。如果前者是授人以“鱼”的话,后者是授人以“渔”——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比学会使用已有的知识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教会学生使用资源管理器,学生学 Word 时对其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内容和剪贴、复制、粘贴等操作就会比较熟悉。学会了 Word 后学 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就比较容易上手,当然,以后学其它软件也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基于 Windows 的程序的“标准”界面都是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的,而菜单栏几乎都是由文件、查看(试图)、编辑、工具(选项)、窗口、帮助等菜单组成。所以,只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使用一个常用的软件,学生学其它软件就不会很难,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大多不过是在常用软件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了扩充罢了。
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对全体学生都作“一视同仁”的要求,有些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好或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大部分都掌握了
[2],我们只要让其加强理论的学习,然后对其作更高的要求,比如教这类学生网页设计、初级编程等,并作为代表本校或本地区参加学科竞赛的候选人,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当然,这可能要老师付出额外的时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主要还是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职业的挚爱情感。
第二篇: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却不喜欢学信息技术”这是我这几年教学中最头疼的问题。如何使学生爱上信息课,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认为首先就是要通过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爱上信息技术课。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的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把课程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一开始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是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很不愿学,更不能强迫练习了。到了第二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接苹果”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发现游戏很难完成,有了这么一个挫折的经历之后,由我来表演通过游戏。从而让孩子心中萌发想要和老师比赛的想法,凭借这种争强好胜的心劲,孩子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在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当然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其次,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要我们老师还要学会与学生互动,营造出良好课堂气氛,使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它不等同与语文、数学等传统的知识传授的课程,它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信息课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应巡视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遇到共性的问题,集体讲解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请学生演示操作也可以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展示个人作品的同时,对于比较好的制作经验和体会,由老师引导同学给予肯定,对于不足的地方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又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各部分内容操作技能的联系,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再次,我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出成功的乐趣,使他们爱上信息技术课。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在新学期初,打乱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学了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使用电子邮箱,以后再交作业时可以使用电子邮箱进行收取,这样学生也可以把课堂上未完成的作业带回家去做,做完后随时发到老师邮箱中。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学生感觉到很多学科知识不仅来自于课本和课堂老师传授,而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获取,较好的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的技术,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最后,我认为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开展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把让对信息技术的喜欢变成爱上信息技术。
第三篇: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霸州市第一小学
高志慧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带来疲劳。”,想办法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第一环节抓住学生的心,赢得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目前我们的课堂都以操作、再操作,实践、再实践为主要授课方式。其实这门学科不仅仅只有技术,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培养“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我任教的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果每位老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课前导入的设计,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课前导入,甚至有人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千篇一律,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听等等。长时间如此,学生怎么可能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呢。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是我自己在实践教学中尝试过的几种课前导入方法。
1、游戏导入法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面的摘苹果和青蛙过河,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前后对比导入法
将没有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与应用新知识处理的作品进行前后对比,突出新知识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中比较独特的导入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图像修复这节课时,上课前,播放了一组修复前与修复后的对比图片,学生形成视觉冲击,感受图像修复的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在讲word文字排版时,很多老师一上课就直接给学生演示如何设置字体、字号、行距等。学生可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很多学生都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设置字体、字号、行距等,就容易出现老师上课讲的都会,下课碰到实际问题,就不会的现象。不如换个方式,上课前,展示一个已经排版好的文档和一个没有排版的文档,让学生对比这两个word文档,学生自会感受到文字排版的好处,学习兴趣自然就高,教学效果肯定就好。
3、创设情景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4、学科整合法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 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导入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形式多样、简洁明了。课前的导入是引子,重点是导入后的教学。因此,导入要简洁明了,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激发其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遨游因特网》时,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叶金霞 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第四篇: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难以驾驭的课程,针对课堂上学生只是对 “计算机”和“上网”感兴趣,而不是对教材感兴趣及上机操作秩序混乱等现象,本文就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现象的想法和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曾经我以为,信息技术应该是一门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原因在于,语数外等一系列略显枯燥的课程,会使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的海洋里遨游,汲取电脑带给他们无穷尽的知识。事实证明,确实,学生每周最盼望的课,除了音体美,就是计算机课。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来,吸引他们的,是网络上五光十色的游戏、音乐和电影„„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
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怎样做呢?要解决现象,需要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教师自身分析。教师是 “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厚,首要检讨的人是教师。说明我们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没有完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向。这其中会有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问题,还有教学方法的欠缺等因素。
二、从学生方面分析。小学课程相对初中课程来说要单纯和简单一些,一旦跨入初中后,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就会将精力放在其它学科上面,这种适应的过程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再加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只需要在初二学年末进行无锡市的会考,平时只会在学期末进行简单的考查,所以,相对于初二的学生,初一的学生更容易将这门课作为一门让他们放松的“娱乐”课。另外,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欠缺也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从家长和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存在着偏见,虽然现在的家长已经能够懂得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与其它科目相比较家长们还是更加重视升学科目,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家长和社会的对课程的态度,会对孩子的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分析了原因之后,要改变现有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力量能够改变社会或家长的认识或态度,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初中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懂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让他们自觉地认真地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掌握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将学生真正地吸引到学习当中,解决课堂出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探讨。
一、聊天现象。
很多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当然,这种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应该禁止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聊天现象里有利的一点,就是,聊天对于学生的打字速度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并且,在初二信息技术会考中,有五分就是打字题,5分钟打80个字是满分。为此,我觉得,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开放学校网站的聊天室,让学生在聊天室里尽情聊天,聊学习这节课的心得体会,聊遇到的知识难点,聊天聊地,什么都可以,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就把打字速度提升上去了。相比对着一些枯燥的文章练打字,效率要高许多。
二、自己学习。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突飞猛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学生第一次打开一个程序后,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不用一个按钮的一个图标的说叫什么叫什么,可以提示学生把鼠标箭头放在上面观察观察,学生马上就会发现出现的说明文字,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那么当学生以后打开一个陌生的程序,面对陌生的面孔时,就会想到这个规律,自己就能摸索着熟悉它。还有每个程序右上角的三个按钮的使用,只需介绍一次,那么学生就能学会关闭任何一个程序,电脑的使用方法中,有许多这种通用的方法和规律,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介绍一个软件的使用方法,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游刃有游。那我们的教学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的轻松,学的轻松。还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小师傅小徒弟。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几个人,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四、从生活出发的情境。
信息技术课“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情景创设一定不要为设计情境而编情境,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中从生活中来,技术应用生活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现成的作品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例如《文字的修饰》一课,展示两副学生作品,一副是没有修饰的,另一副是修饰了的,进行对比为情境,将学生带入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现成的作品来描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
五、额外奖励。
对于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机制,比如,这些优秀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上网浏览信息,看看新闻,这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完成任务,达到老师所布置作业的要求,他们会更加认真的去研究,去请教,那么,这节课的效率会大大的提高。
从教三年,我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可爱,只要你去积极认真的引导他。没有天生调皮捣蛋,不可救药的学生,只要你有耐心、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他们都是积极好学,又具备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相信学生都可以很出色的完成学习的任务。教育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要让学生好学,乐学,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一、课堂纪律要严,不能让学生养成散漫的上信息技术课的习惯,不必对学生疾言厉色,在课堂上统一要求之后,如果有个别同学违反,可以委婉的提醒他,而不是当众把他叫起来训一顿。那样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只要耐心的提醒他几次之后,学生就会知道老师是尊重他的,他也会尊重老师,不再违反课堂纪律了。
二、要认真备课和设计教学环节,力求把课上的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那样教师既累,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兴趣思维创新培养好奇互动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24-02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也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遇到上面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疑问,往往是伟大发明和创造的开始,是创新的源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构思、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上认识WORD这一课时,我把握住整的思路即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认识这个新朋友――WORD,了解它,让学生觉得它很神奇,对它感兴趣,那么是不是就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呢?我觉得这样的引入激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改变了这种思路,一上课就说和同学讨论三样东西:纸、笔和字,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的情况。然后我再提出虽然现在这三样东西都比以前先进的多,方便的多,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字写得不好看要重写,写错了纸一擦就擦破了,假如老师布置去做一份小报交上来的都是涂涂改改不雅观,而且花的时间很长,那么该怎么解决呢?然后再引出了WORD,这些问题WORD都能解决,还能制作出漂亮的小报(出示),此时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认识这个新朋友了。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疑问不仅达到了教材的原意,也培养学生对学习WORD的兴趣。
二、多用表扬,发挥“特长生”的作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表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进步,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树立自尊和自信,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认知活动的改善。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后,把学生制作的一些较好的幻灯片连接到教师机上,让全班的同学都来欣赏,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让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当“小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简单而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事先告诉“小老师”教学目标,让“小老师”自己组织上课。这样,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学方式扮演“小老师”。
同时,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三、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任务驱动”适合于教授操作类知识、技能与实践探究式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要讲的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将其设置为“任务”分散在不同阶段,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同时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这样就开阔和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例如,制作电子板报的任务,就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一起讨论,确定板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小组内的同学再进行分工,共同参与任务的完成,有的负责文字、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表格的绘制、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达成统一认识后,就可以制作成一份精美的板报了。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来完成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还树立了团队精神。
四、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在协作中学习
心理学实验表明:多人合作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可以组织信息技术课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EXCEL数据计算这节课时,牵扯到公式、函数等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尝试了几种方法都不是很理想,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了几部分,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每一小组讨论学习一部分内容,然后让他们再给其他同学讲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我对整节课进行了总结,通过评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情感互动,感染学生
教学中的情感互动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积极的情感互动的情景,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个人要充分流露出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来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相对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情绪状态,乐于和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交流。
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的时候,上课之初我先展示了我给同学们制作的一张电脑小报,在上面列出了同学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同时我对同学们的学习提出了几点诚恳的期望和建议,可谓是感情真挚、图文并茂,结果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课后许多同学还发给我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报。
六、益智游戏,因势利导
小学生都喜欢玩电脑游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游戏,教师不应该盲目采取杜绝的态度,利用好游戏这个“武器”,也可以很好的为课堂所用。关键是有选择地玩,把握住一个“度”。一些益智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作为游戏人物介绍,可给学生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赤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在学习复制、粘贴这个内容时可以给一个不完整的游戏软件,这个游戏好玩吗?确实好玩,但是不够完整,需要到老师那里把丢失的文件放进去才可以玩,该怎么放呢?很自然的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在上三年级可爱的鼠标这一课时,很多同学由于家里没有电脑第一次接触所以握鼠标、单击、双击都不会,教了之后效果不明显。于是,我采用了一个填色的小游戏,来练习单击、拼图,移动和双击,结果一节课下来都练得很熟练,连最不愿意学的都很积极的在请教同学。在上软件的安装与删除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七、趣味作业,延伸课堂
针对学生把做作业视为负担的问题,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开放式的作业,彻底改变每道题都确定一个“标准答案”的做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作业尽可能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去设计,去创新。
例如:在学习完成演示文稿制作后,我让学生自选一个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制作一组幻灯片。结果学生们各显神通,有的以申奥成功为主题,有的谈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甚至还有学生制作了有关WTO的演示文稿。学生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加强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实际操作,相信学生不仅喜欢信息技术课,而且掌握许多学习方式,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