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00:0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第一篇: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进度和方法,很难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特别是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上优秀和后进的学生。现代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讲求全面素质的提高。新一轮学习革命强调参与学习的个体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具备团体协作精神,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教育机构、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分组教学法。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20世纪70年代苏联教育学家也对班内分组教学进行了专题试验,并从心理特性、学习论角度分析了各组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在小组内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在整个班集体中的主动性、独立性更多一些,证明了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教育界的一些同志也先后对分组教学这一课题感到兴趣。据已经了解的材料,专门就分组教学作实验研究的就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集体与个性研究室”、杭州大学教育系等单位的同志。此外,还有不少同志在作理论探讨与实际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

我在分组的时候,特别注重建组原则、小组人数、选择小组长三个方面。

一、建组原则

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生混编、适当调整的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这里应当注意: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在同一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后进生宜编入对他持中间态度的小组,当然也可编入对他欢迎的小组,但此时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思想。

二、小组人数

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

三、选择小组长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

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

选择小组长时应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应当真正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在选择之前,教师可以公布挑选组长的标准。由于有自愿建组作前提,公举组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选出的组长较易成为实际活动的核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开始时培养小组长们的领导和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时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对那些起不到作用和学生不满意的小组长进行了更换。过了三四个星期后,小组长培养得差不多了,我就把重点转向“特困生”,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零起点”制,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起点是一样的,由于城镇与农村小学的开课程度不一,加上一费制的实施,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课,所以有的学生信息水平处于启蒙阶段。这部分学生尽管在我校不多,但着眼于未来,决不让一个差生掉队,对于他们要多下功夫,下苦功夫,从基础抓起。

平时上课纪律、课堂练习直至实践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之间倡导竞争,让学生比着学,乐中学。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觉得分组教学的好处在:

一、让优生辅导差生可解我人手不足之忧。有时学生举手此起彼伏,一个人哪里应付得了,顾东顾不了西,有了小组长后,他们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可把优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学得更全面。俗话说得好,要想倒给别人半桶水,自己就得有满桶水,这样就可让优生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三、可以鞭策更多后进生奋力追赶。因为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谁想让自己组总是落在后面呢?再者如果落在后面了,小组长肯定会督促后进生的。

到目前为止,从纪律、卫生、学习成绩、合作意识等方面来看,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比较明显。

分组教学法彻底打破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注意力的中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潜能,培养能力,收获快乐。

第二篇: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达到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两个以上的层次,对知识掌握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加深知识的理解、运用外,还要帮助其他同学掌握知识,进而实现全体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叫“分层次教学法”。

多年来许多学校,针对中学生学力、基础的差异都强调了班级分层教学,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分层次变成了分“快、慢班”、“好班、差班”,并要求教师根据各班所处层次开展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已经习惯于对学生统一要求,集体辅导,而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容易使学生形成更大的差异,这就违背了班级分层教学的初衷,难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这种状况尤为突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分层教学法”。

一、按学生的基础层次划分学习小组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接收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导致了他在后天学习知识形成的知识结构上也存在着必然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人们的发展也必然有着快慢,优劣之分。就Window2000,XP而言,有的学生在进校之前,就接触过;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自己拥有计算机,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在进校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在接受教学任务后,教师就要多注意了解、观察学生的接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新知识的反映,清楚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学习品质,进而把学生适当地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目的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指导。我们把班内的同学分成三部分──兴趣小组、中等生组、后进生组。并对不同的组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兴趣小组”的提出特别要求,进度比一般同学稍快一些,学习内容稍深一些。

二、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不同要求

1.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在讲授新课时,一节课45分钟不是一味的讲授同一难易程序的内容,而是利用20分钟时间向全体学生讲授,25分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兴趣小组”的同学帮助老师进行指导。在个别辅导过程中,对于优秀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对于后进生,则指导他们先阅读本节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满足基础好的学生更深层次学习的愿望;消除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和帮助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费力,学得轻松,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础操作时,统一讲授在“我的电脑”中的复制、移动、建立、删除文件(夹),这部分内容在资源管理器中都讲过了,对兴趣小组来说,老师稍一讲,他们就明白了。在我讲授过程中,让他们帮助我指导不懂的学生。个别辅导时,对兴趣小组提出更高的要求:打开“控制面板”可用哪几种方法,“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教师稍加指导,让他们自己完成;中等生全面复习刚讲过的内容,并给他们讲一讲相应的快捷键,进行归纳总结;后进生,耐心给他们辅导、让他们回忆我是如何教的,掌握这节课的任务,多操作、巩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2.分层次指导上机操作练习

每一节上机课都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兴趣小组的学生,上机操作时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任务,并提出较高要求,学习感兴趣的软件;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对于后进生指导分解单项练习,循序渐进。在分层指导中队学生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讲授Word文档排版时,对于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教他们样式和格式的使用,而一般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在格式中的“字体”、“段落”、“边框和底纹”等选项中的使用。在老师个别指导上机操作时,可以让会的同学去帮助周围的同学,或者,我课前利用Flash cam制作好本节课的操作视频,分发到每台计算机的某个盘符下,让不会的同学去观看视频,及时掌握本节课内容。

3.分层指导利用网络

对于“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上网,在网上玩游戏、用QQ聊天的,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介绍几个学习网站给他们,应该利用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分利用QQ来为我们学习服务,我把自己的QQ号也告诉学生,在网上一起交流。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则给他们讲一些网络基础知识,如何上网、申请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等内容。

三、分层次检查学习效果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目标一致,每个人都要向100分去努力。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部分的成功是整体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创造时机,为他们取得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而分层检查学习效果,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学习向更高一层迈进。每个模块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基础性题目,兴趣小组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后进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我实行了分层次考核,考核兴趣小组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从而考察他们运用的能力;对后进生则多出客观题目及一些简单的操作题,主要考查他们的基本知识,及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能获得以下效果:

1.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

2.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分层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活动面宽,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积极、自觉、主动的。

3.可以密切师生感情。分层教学直接面对传统教学所“遗忘”的学生。这些学生过去因学不懂,总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不关心自己,“提问”、“示范”等教学活动没有机会沾边,对老师感到陌生、畏惧、甚至怨恨。分层教学使这些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会因为老师的关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4.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分层教学后,“潜能生”会因为学得进去而信心十足,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努力学习,成绩不断进步,不再因学不懂而放弃。反过来又会刺激好的一层学生更加发奋学习,保持上游,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课本知识有些学生不用学就会,在课堂上没什么事做,而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很吃力,需反复讲解才能明白。按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育课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用大量的讲授,难以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本人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后收获很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任务来提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思,达到了共同提高和进步的目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方法知识及技能都有明显的提高,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每节课我都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设置不同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节课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合学生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我一般都是从学生身边着手设置任务,例如先从班级着手,让学生制作班报、课表、通知书、贺卡、请柬等,再到校园、家乡、社会、专题研究等等,尽一切可能创设好课堂教学任务。

2、任务驱动,培养创新

布置任务讲究方法,教师不能一上来就告诉学生干什么干什么,然后自己就没事了,这样会导致学生真的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了。所谓“抛砖引玉”就是让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抛出手里的这块砖,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者,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为学生提供帮助,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3、同一任务,不同要求

由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同一任务,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根据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去更好的完成任务,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视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降低任务的难度,给予帮助和鼓励,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4、展示才华,共同进步

每节课都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的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对学生完成任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检验一节课的关键。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本节课掌握好的地方是什么,还有那些不足,在什么方面还需要锻炼和加强等等。同时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一个舞台,在学生把自己成功的一面显示出来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从中学到了经验,经过同学们的点评,达到了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本人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后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本学生觉得沉闷的信息技术变得生机昂然。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游戏教学法一二谈

信息技术课游戏教学法一二谈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引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并促使其形成信息素养,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游戏教学法实现这一宗旨。从娱教技术入手,说明游戏教学法是可行的,而且,游戏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它与电脑也密不可分,说明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是必要的;文中着重谈了游戏教学的具体操作形式,包括游戏辅助新课教学、专题游戏教学、游戏激励教学等方面;并简单阐述了如何重引导、适把控,以避免学生沉迷于游戏。

[关键字] 信息技术 娱教技术 游戏教学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课堂教学的组织应有别于传统学科,要多创新教法,向并不多的课时要质量,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和形成信息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采用游戏教学法,下面就就此略谈一二,以抛砖引玉。

一、游戏教学可行必要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寓教于乐”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由此升华出来的娱教技术正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所谓娱教,即把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是充分挖掘教育的娱乐属性,尊重学习者的生命特征和认知规律而实施的一种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在教学组织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是应用娱教技术的具体方法,用好这一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其个性发展,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使其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因此,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采用游戏教学法是可行的。

现实中,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谈“游”色变。不可否定,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耽误大好年华的事时有发生,但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不难发现,当中大都是因为对孩子的游戏行为引导不当和把控不严造成的。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玩电脑游戏成了众多孩子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正如早期的孩子玩老鹰抓小鸡、玩丢手帕、玩弹珠球,及至后来的玩街机游戏一样,孩子的天性需要游戏,因而对孩子们的游戏欲,堵不如导。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的需要,适当融入游戏元素,既能较好地舒缓学生对游戏的渴求,更能促进教

1 学,何乐而不为呢!

电脑游戏与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前者依附于后者,另一方面,游戏玩家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了后者的进步。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完全杜绝游戏元素也是不明智的,因为电脑游戏自身就是信息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一个关于扫雷的段子是这样写的:上个世纪70年代,电脑只应用于科研和国防安全领域,克格勃开发了扫雷,“推送”到美国国安系统的电脑里,企图使其工作人员沉迷而怠误工作,结果弄巧成拙,却是“击倒”不少克格勃人员。从中,我们不妨猜测,美国的国安人员之所以没受“毒害”,除了有一定的管控外,恐怕也离不开他们自有的弹子珠、躲避陷阱等消遣游戏的防御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信息技术与电脑游戏的密切。

游戏并不猛于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游戏是很有必要的。

二、游戏教学的形式

谈到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教学,不少老师认为不外乎就是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拯救苹果、打地鼠、太空大战等竞赛游戏,提高学生对键盘指法的熟练程度,除此无他。这是非常片面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一)游戏辅助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是主轴,当然也离不开讲解、示范、演示等,而根据需要融入游戏元素作为辅助,目的是要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前述金山打字通的竞赛游戏就属于辅助式的,用于键盘指法这一新课内容的辅助训练。

系统自带的《扫雷》和《空当接龙》这两个游戏,有助于教学鼠标的操作这一内容的辅助训练,具体到课堂组织上,当学习了单击和单击右键两个操作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启动扫雷,并借助于自制的九宫格图及边角的六格、四格图,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游戏规则。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学生通过游戏不知不觉地熟练掌握了单击、右击。而拖动和双击两个操作都是鼠标操作中的难点,空当接龙是非常优秀的训练游戏,移动纸牌用拖动,把纸牌送到回收单元或中转单元用双击。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前发放关于游戏规则、策略等资料,课堂上老师简单的说明演示,让学生领会游戏玩法及当中的鼠标操作技巧。这样,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化了课堂氛围,学生乐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作为教学内容的延展,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扫雷中试用“同击左右键”、“三击”更快地完成扫雷,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在空当接龙中使用单击的方法移动多张有序的纸牌,这样,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很多操作往往不是只有唯一的方法的,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Office系列软件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头戏,几个软件都要分别用上好几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虽然说其中的操作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学生因年龄所限,对其实用性往往认识不深,这就需要在几节课的中间专门抽出时间来游戏游戏,以调节技能技巧教学的枯燥氛围。Office还能游戏?没错,最现成的是挖彩蛋,如WORD的绕口令,甚至在EXCEL中还能挖出全屏的赛车游戏。此外,还可挖掘Office的一些趣味、游乐资源助力教学。而在Flash教学中,则可通过引导学生DIY生成简单的游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融入这些游戏元素后,Office及Flash软件的教学也就更加活泼,也相应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专题游戏教学

信息技术课除了课程标准设置的教学内容外,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等教育。为此,笔者有时在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插入一节课开展专题游戏教学,有时配合重大的节日或教育活动安排一节课的相关主题游戏教学。

专题游戏教学主要是引入益智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游戏,包括学生兴趣浓厚的魔方还原及一些棋牌类游戏。多年来,我都选择恰当的时机专门安排1—2节课开展《魔方还原PC版》的教学,学生兴趣浓,学得投入,既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更开发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而配合节日和学校的主题教育,我也会适时地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玩一些策略类、教育类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收获人生阅历、接受专项教育,这方面包括棋牌类、大富翁及体育竞技等游戏。

当然,要开展专题游戏教学,需要老师在课前备足课,包括对教学游戏规则、引导破解难点、渗透教育意义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游戏激励教学

上述两方面的游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都属被动的,现实中,他们更期待能在电脑室里玩上各自喜欢的游戏,对此,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门都没有”。其实,把握好度,有时采用这一做法未尝不可,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在

3 完成学习任务后。这样,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WORD的表格制作这一内容时,我预料到一些学生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刚上课,我就婉转地提出“这节课,完成好作业的同学有时间可以玩玩小游戏”,并提醒大家要认真听、领会好老师的讲解,要开动脑筋完成作业。有了这一“奔头”,同学们听得特别专心,大部分同学也能积极动脑动手较快地完成作业并如愿玩起了游戏,一些动手能力不够强的同学也难得地主动向老师、向同学求教。一节课下来,既学到了,又玩到了,岂不是两全其美!

三、引导把控避沉迷

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应充分发挥好它积极的促进作用,尽可能地规避好它的消极因素。积极方面,游戏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激发、保持、提升和释放兴趣,以及开展专题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而它的消极因素则包括学生沉迷游戏和游戏元素反客为主等方面。游戏始终因其娱乐性而易致玩家沉迷,所以,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时,老师的引导、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主导地位,牢牢记住“避沉迷”这一目标,想方设法做到重引导、适把控。

重引导,就是要引导学生玩有助教学或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游戏,如CAI、益智等类型的游戏,有学生在游戏中取得“业绩”时,还可引导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适把控,就是要加强巡视,避免学生启动大游戏和无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概括来说,就是要把握好融入的度,以不至于在学生中出现沉迷游戏的情况,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重游戏轻教学的情形。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游戏元素是可行的、必要的,用好它,定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和形成信息素养。

第五篇: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法初探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法初探

南宁市第八中等职业学校 李新德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当务之急是解决信息技术课应该怎么教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性质、目的及其所依据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手段都与其它课程迥然不同,照搬和套用其它课程的教法,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的需要,而该课程又无权威性的典范教法可以遵循。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各学科课程正在进行调整和教法改革的进期,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已经被提升到必修课的地位,列入高中会考科目,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课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广大的农村中学,信息课的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机会太少,基础非常薄弱。如何调整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和技能,是信息课老师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

在农村中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乡村初中或小学,部分学生没有一点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为0,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另一个就是圩镇上的网吧。目前,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每周仅开1—2节,因此农村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很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概要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又要上好新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农村学生的信息素质特点,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上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教学。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验等方法。例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键盘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录入、网络基础等有关知识,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广播演示进行教学,综合练习训练加以巩固。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让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学习的开始阶段。比如,窗口组成的相同之处、对象的选择方法、快捷菜单的弹出等,为以后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可以促使“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高手”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3、任务驱动,激活课堂,主动建构信息知识

“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任务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激活了课堂。

三、教学方法应用效果

1、尊重练习仿效性的客观规律,要特别强调示范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广泛使用示范教学,通过局域网广播演示。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操作技巧都可以在广播演示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高一年级的“资源管理器”教学、文件夹管理、文本编辑与排版等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看了教师的操作示范之后,通过仿效操作练习,逐渐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示范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作示范操作,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给全班做示范,可使示范者更加重视操作的规范性,使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通过示范性广播教学,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巧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示范性教学中示范者操作的速度不能太快,特别是网络教室网速较低的学校,在关键的操作步骤要讲清,但又不能过于累赘,示范时间不能超过一节课的1/4。示范与练习不能脱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理论和上机课同堂进行,不分开上课,以保证知识的及时巩固、消化。

2、“合作学习”是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巡查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及时反馈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反馈学生作品主要采用学生演示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演示并向大家讲解自己作品的特色、制作过程及用到的命令,这样即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又使得其它学生有所得。评价也是由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改进的措施。诚恳的建议、中肯的意见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困扰自己的问题,同学一句话就解决了。通过对比、评价,增加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同时发扬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作品被老师、同学肯定了,课下才有信心与兴趣完成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了提高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的技能,在安排机位时,安排一名技能较好的学生和技能较差的学生做一个“学习小组”,在练习过程中协助、指导他(她)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提高也较快。

3、任务驱动

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二三年级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教师精心布置任务,学生以自学为主,动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已经明确了一节课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被老师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就“活”起来了。

教师在安排任务时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法,如演示、流程图表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示关键的操作步骤,展示任务的参考结果。要做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为学生上机实践留出较多时间。

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或一个flash影片。

具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教师首先提出需完成的“总任务”,然后把总任务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并把这些“阶段任务”又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这样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细化任务之后,每节课,学生完成一个“分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具体内容,并确定解决这些“分任务”的方法。考虑到有些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然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从而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由“分任务”到“阶段任务”再到“总任务”,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在细化“总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学生对整个教材内容和系统知识是不了解的,学生可能会在把“阶段任务”细化成可操作的“小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有的是可以达到目的的,有的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分析和说明,并加以归纳,把各阶段的任务和小任务确定下来。通过若干次细化“总任务”,学生也能逐渐学会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开始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教师可首先出示一张用WORD编制的小报,指出它具有文字、图片、表格、艺术字、公式、文本框等几个部分,从而可以形成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等几个“阶段任务”。“文字处理”阶段任务又可分为WORD的启动和退出、窗口组成、输入法选择、汉字输入方法、文本的编辑修改、文档的存盘和打开、字符设置、文档排版、分栏、段落的边框和底纹、页面边框和底纹等“小任务”。“表格制作”阶段任务可分为表格插入、表格的编辑修改、表格的修饰等“小任务”。由于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的处理具有共性,因此可以把这几个阶段任务分成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的插入等“小任务”。其中图片的相关处理(如图片大小、位置的改变)、使用“图片”和“绘图”工具栏的工具对图片进行修饰处理、文字环绕、图层等任务是重点。对文本框、艺术字、公式等操作则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索来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操作之间的共性,使学生在操作其他软件时能大胆试验、自我探索。当然,有一些“分任务”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字符设置”的分任务还可以再细化为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字符的边框底纹等更细小的任务。

在学习“字符格式设置”与“段落格式设置”内容时,老师把学习任务以练习题的形式给学生出示,练习题中包括有一段文字和对这段文字的操作要求。要求学生先将这个练习题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然后再打开教师机上辅助教学软件,找到相应的内容,按照练习题的操作要求一步步自己完成。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简单的操作、会的操作一略而过;复杂的操作、不会的操作反复多看几遍。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非常快地的掌握了操作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教学对象相互影响。农村学生因受前期教学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接受较困难,应用“任务驱动”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放慢教学进度,就不能完成学期教学任务。怎样有效地提高“困难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还要进一步探讨。

学习条件、教学条件对信息技术教学法有一定的制约。农村学生经济较为困难,没有家庭计算机,教师无法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后很少有机会信息技术,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难以在技能上达到熟练。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都是比较落后、老化,连软件也难以更新、升级,用的多是“免费”软件,一些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如广播系统的部分功能应用,学生机反应速度很慢等等。

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国家教育部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下载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合集5篇)

    浅谈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科教学应遵循学科的特点。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自学性、创造性。面对这些特征,如果仍然坚持常规......

    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学什么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什么? 是教会学生word,excel掌握技能为主,还是学会方法,接触别的软件,上手容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虽年轻但不断在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

    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

    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浅议比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所谓比较教学法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学异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在课堂上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

    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运用

    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运用 江宁区陶吴小学 汪洪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体素质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反映到......

    浅议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浅议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材也相应的调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从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到近几年来的“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

    分组教学法(精选5篇)

    分组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浚县屯子镇第二初级中学 蒋希亮 在全县课堂改革的大潮中,各兄弟学校在教研教改方面风生水起,各显神通。自去年9月份我校部分教师奔赴王......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论文) 姓名:张敏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手机:***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留光镇留光村608号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