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物理下册164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教学反思苏科版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我今天上午第三节我讲了《电动机》,对我来说这是一节很特殊的课。因为我也亲自体验了一把从准备材料,到制作课件的全过程。虽然时间准备有些伧足,课件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让我还是收获了许多。反思起来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还是值得自我欣赏的:
1.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动机换向器的作用比实物演示可见度大,而且转速容易控制,学生看得更清楚,虽然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电动机的转速控制,但在课件中经历了调速这个过程,学生也就会有所了解。
2.教学中还是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一般学生能分析得出的结论由学生得出来,教师不包办代替。
3.课前让学生去经历了制作小电动机的过程,学生的制作热情高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去探究了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我自认为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是用课件代替演示实验还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课件虽然可以模拟实验条件,但毕竟不是实验,我们只有在不得以的条件下才可用课件代替实验,只有在权衡利弊后使用。
2.应用多媒体的应用水平有限,还只能做ppt,对flash的制作要加强学习,争取能自己制作flash课件。
3.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在让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时间给得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少中下水平学生来说显得节奏过快。
4.课堂氛不够活跃,和平时相比今天学生的表现有差距,可能受到听课教师的影响,有的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想说而没敢说,课后才和我交流。
5.本节课由于学生受力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电动机的受力分析教师完全替代了学生,总显得不够严谨,课堂环节就显得不够流畅。
总之,我完成了在达标课中的任务,我做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愿聆听各位专家的意见,同时把的有待改进的地方晒一晒,听课教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这也算是我的的一点贡献吧!
第二篇:《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四、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2.进一步认识换向器的作用。
3.会画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会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二)实验器材
电动机模型(散件),变阻器,电源(干电池若干),开关,自制电动玩具。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流电动机原理。要使直流电动机中的线圈持续转动下去,需要一个什么重要的构件?它在其中起何作用?(换向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持续转动下去。)2.引入新课
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是否真正起到这个作用呢?怎样使直流电动机中线圈转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在实验里就从学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实验: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3.进行新课
(1)演示: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出示电动机模型(散件)并作简介。
问:怎样把这些散件组装成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呢?
边演示,边强调指出:①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安装顺序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板书:〈直流电动机模型安装顺序:支架→线圈转子→电刷→定子(磁极)②安装时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松紧、线圈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要适中。③安装完毕后用手拨动一下转子,观察运转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否则应加以调试。问:我们现在要使已安装完毕的电动机模型运转起来,想一想需要哪些器材?(电源、开关、导线)
进一步问:如果要使电动机转动快慢发生变化,还要什么器材?
/ 3 引导学生分析,通过改变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则应串联变阻器。(2)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 板书:〈电动机的电路图〉
请学生按实验小组分组进行画直流电动机电路图比赛。教师巡视、辅导。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同时开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按画好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经检查电路无误后,请同学将滑动变阻器移至最大值处,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让电动机正常运转起来。再请同学断开电路。(3)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转速
问:同学们回忆一下,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转动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现在要使电动机模型中的线圈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将电源两极对调或将磁铁的两极对调。
请同学观察:对调电源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对调磁铁的两极前后电动机线圈转动方向是否改变;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动机线圈的转速随电流大小怎样变化。
要求学生观察时作记录。教师巡回检查、辅导。实验完毕后,师生共同总结。板书:
〈改变转动方向的方法: 对调电源两极; 对调磁铁的两极。
改变转速的方法: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 4.小结(略)5.布置作业
(1)出示教师自制的直流电动小玩具,简单叙述制作方法,并演示。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2)写好本节实验报告。
(四)说明
l.直流电动机模型型号不一,注意选用合适的电源。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在黑板上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图。
/ 3 3.实验报告参考样式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日期
实验名称: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实验目的: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实验器材: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实验步骤: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画出直流电动机模型与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的串联电路图(图12—4)。3.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4.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5.按下表进行实验,结论填入表中。
/ 3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下册182核能教学反思苏科版!
核能
核能是巨大的,源于巨大的核子力,能与力(做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对于质能方程的理解:这里有种典型的错误理解方法认为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理解:质量亏损了当然转化为能量了。其实这是对方程的理解有误造成的E=mc2是反映的质量和能量的数值对应关系;即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那么它具有的所有能量的总和等于MC2,质量能量惯性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不能相互转化的!就好象不能说惯性可以转化为质量一样;只能这样说:只要是物质就一定具有质量,能量和惯性!另外一个思考:亏损的质量去了哪里?质量是不是不守恒了呢? 思路分析] 核能的计算:原子核释放能量时,要产生质量亏损,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E=mc^2.或(△E=△mc^2)这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因此在计算核能时,可以通过首先计算质量亏损△m,再代入质能方程中即可求出核能。必须注意: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反应的是质量亏损和释放出核能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不表示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变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辐射出的γ光子静质量虽然为零,但它有动质量,而且这个动质量刚好等于质量的亏损,所以质量守恒,能量守恒仍成立。[解题过程] 质能方程中的能量已经包含了动能.由以上分析可知核反应过程的质量也是守恒的!!方程的推导过程及解释
讲错了。。。具体的推导过程只能 1
第四篇:九年级物理下册165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反思苏科版
《电磁感应 发电机》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大的框架,分别是观察“磁生电”现象;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观察手摇发电机;以及交流电和高压输电。教材安排的很合理,通过一个微型小电扇发电,二极管发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将电磁感应原理应用,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本节教学重点是通过探索知道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是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 ;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
上完本节后,能够基本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用两个课时来使学生观察、探究、体验。针对观察“磁生电”现象,我添加了一个小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并观察小型电机模型,观察二极管的发光,从而使学生兴趣猛增,随后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根据课本上的实验表格,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观察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接下来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可能由于我的设计不够合理,或者教材内容没有把握到位,导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学生很难在大脑中抽象出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方向。在做这部分巩固练习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在发电机教学中,学生学生对其原理比较清晰,但是在内部有关电磁感应原理还比较生疏。在交流电的介绍中,给出的周期,频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关系,没做相应的练习。在生活物理社会的阅读中,详细讲述了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内地方很多,具体归纳一下几点:
1、在本节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分配给每个小组来做,学生兴趣回更浓厚;
2、在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由于器材限制,改用视频展台,让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更清晰;
3、学生的抽象思维形成较难,要合理恰当利用身边的器材,让学生体验三维坐标及空间;
4、在学习完发电机之后将发电机和电动机做以简单区分,将本章电磁转换的原理、内容做一梳理,让学生基本形成本节的知识框架;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下册18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教学反思苏科版!
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阐述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能源的综合利用。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寻找家庭中常使用的能源入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离不开能源。
课堂教学时着重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其一:认识能源的简单的分类;其
二、知道化石燃料的主要种类及其使用存在的问题;其
三、认识开发新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措施及其重要性。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的紧迫性;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会节约能源、学会保护资源;体会学习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方面的重要性。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