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教材及编写说明
(请在此处填写微教材所在专业大类、专业和所对应的课程,字体为黑体三号)
XXXX 微教材
主编XX(注:主编人数为1-2人)
更新次数XX 时间XX(注:请在此处填写的为计划更新的次数与时
间)
(若有微教材电子版,请在此处放置微教材电子版二维码,若没有电子版可不提供二维码)
主编单位:XXXX 认证编码(此处暂且不填)
微教材编写说明
(填写要求:
第一段:分析微教材在教学和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二段:简要说明微教材编写相关情况,如参与者、企业支持情况、引入新内容情况、拟采取的教学改革计划、更新预期等
内容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3磅)
微教材使用说明
(填写要求:
第一段:描述微教材适用对象、使用场景等 第二段:描述微教材使用方法 第三段:说明微教材使用注意事项
内容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3磅)
教学点说明
(填写要求:
第一段:简述本教材所包含教学点的形成过程及教学点在教学、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描述本教材所包含教学点对应的职业岗位活动情况
内容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3磅)
微教材同步教学实施说明
(填写要求:
第一段:说明本教材的同步教学计划
第二段:说明本教材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同步教学方 案设计
内容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3磅)
一、线上(或线下)教学内容
二、线上(或线下)教学内容
(该部分填写说明:
1.若精品课为线上模式,则该部分只需填写“微教材线上教学教材内容”,若精品课为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则需要填写“微教材线上教学教材内容”和“微教材线下教学内容”。二者先后顺序依据教学需要由教师自行确定。
2.无论线上或者线下教学内容,每部分均须包括习题(或测试题)的内容。
3.微教材所对应的视频课资源二维码须在“线上教学内容”中提供,其余数字教学资源如PPT、教学课件等资源由教学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形成对应的二维码放到本教材中。
4.内容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3磅)开发者简介
(请在此处简要介绍微教材开发成员。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系列微教材列表
(请在此处填写与本教材相关的系列微教材列表内容,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
本教材适于读者说明 1.主要阅读对象
2.拓展阅读对象
(请在此处填写本教材适于读者的说明,请用仿宋三号字体,格式为首行缩进2字符)
注:填写完成后请将所有带括号的填写说明内容删除。
第二篇: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中省市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我们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组织一线教学骨干,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校本教材教材。
教材的编写紧密围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这条主线,以学校为主阵地,创新校本教育的工作形式,丰富校本教育载体;以现代、传统文化为主途径,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建隐性德育课堂。同时,把课堂渗透、活动培养、环境育人等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校本教育体系,彰显我学区校本教育特色。
根据学生年龄段的接受能力及特点,六个年级教材内容的设计各有侧重:一年级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二年级注重学生文明礼仪常识的教育,三年级为劳动最技能主题教育,四年级为安全稳定教育,五年级为以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为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六年级以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以上六个主题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使其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本教材二、四、六年级为中心小学教师编写,一、三、五年级为永乐完小教师编写,在此对辛勤的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短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我校区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永乐学区校本教材编写组
第三篇:现诗文教材编写说明
资料借鉴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概况
本册选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现代和当代诗歌散文的优秀篇章,吟诵涵泳,感悟深思,激发对现代诗文的浓厚兴趣,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一指导思想指明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目标等内容。
本册教材包含诗歌和散文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有六个单元。诗歌每个单元五篇作品,散文每个单元三篇作品。每个单元有一篇精读作品,用△符号标示,置于单元之首;其余都是略读作品。作品后面有“作者简介”和“导读”。单元后面有几道“思考与探究”练习题和一篇欣赏指导文章。
在高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这一册选修教材是一个新的尝试,我们在教材的思路和构成方面作了认真的研讨、探究。
一、定位。这一册教材是必修教材现代诗文部分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意在引导学生集中地阅读和欣赏更多的现代诗歌散文作品,所以培养目标确定于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确定于感悟、探究;而不是编写传统的知识型读本,尽管我们也提供一些知识(如文体知识),但主要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教育,而是为他们的“读”和“想”提示方法、技巧。
二、结构。教材在框架结构上呈现序列化、整合化的特点,即条块分割、彼此勾连、头绪简明、重点突出。全书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各篇作品基本上符合专题要求,意在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增强人文素养。这些专题尽量要求有代表性,所有专题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型的选修课教学序列。同时附加了欣赏指导文章,但这些文章只是作为单元的“后补”内容呈现,供学生自学,不要在课堂上专门讲授。
三、作品。入选作品的标准大致有:经典性、时代性、多样性、适合教学。首选的是名家名篇,精选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还酌情选进一些新人佳作,这批作者在当代文坛已经有一定的声望,这些作品也有比较厚重的分量和新颖独到之处;也注意作品的风格多样化,让学生多见识一些“有意味的形式”;在同一个单元里,尽量做到现代作品和当代作品兼备;同时考虑所选作品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避免过深或过浅;与必修教材的关系,既要避重,又有某些关联或呼应。
四、导读。把导读放在作品后面,意在突出作品的地位,让学生先读作品,再看导读,避免导读在前“先入为主”。导读的文字几经删削,务求通俗、简洁,有些难懂作品的导读稍详细一些;注意在“导”字上下功夫,解说时留有余地,注意启发思考;还附加一些与作者或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并拓展探究的空间。
五、练习。以“思考与探究”的名目出现在单元末尾,题量三至五道不等;题目既紧扣单元里的作品,又避免只限于单篇作品内的思考探究,要求延伸拓展开来,或与其他作品勾连,或引向对文体特点的思考,或联系对欣赏指导文章的学习,或引导写作训练,总之,注重思路的开阔和题型的多样化。
六、短文。每个单元都有一篇,放在单元的末尾,供学生自己探究或与同学共同探究。既有文体知识解说,又有欣赏方法指导。意在让学生学过一个单元之后,再从理性认识上提高一步。短文的语言几经修改,力求通俗易懂,让学生轻松而切实有效地学习。
二、教学建议
关于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注意与必修课相衔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因此本册选修课不是孤立的文学欣赏教学,而是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安排,它是在必修课之后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必修课里的现代诗文的学习可视为给选修课作铺垫、开个头,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选修课中来,并更加有所发挥、发展。
二、注意与必修课相区别。
既然本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必修课更高的要求,除了主要学习诗文作品外,还学习欣赏方法,甚至进行作家诗人的个案研究,或同类风格的作品研究,或不同风格作品的研究。注意各种“比较阅读”“比较探究”,注意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过程和方法的整合。老师应具备更加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更加良好的文学感悟力,学生应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高中新教材包括本册教材的显著特点,体现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本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重二者的兼顾和融合,力求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一种规定、一种示范。涉及本册教材教学的工具性内容,包括知识性内容,如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作家简介等;还有运用性的技能和方法,如语言运用、修辞运用的技能和方法,朗读、默读的技能和方法,诗歌、散文鉴赏的技能和方法,诗歌、散文写作的技能和方法等。这些工具性内容尽管不是教材中的全部内容或唯一重要的内容,但也要高度重视,有教学操作中处处落到实处。涉及本册教材教学的人文性内容,如激发兴趣、增强热爱、心灵净化和感情升华等,如前所述“美化感情激发对现代诗文的浓厚兴趣,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些内容也是新课程新教材和新评价的要求,同样要关注和落实。
四、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要义,一是在达到共同性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探究他们各自感兴趣的方面;二是在达到基本的理解和操作实践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不求答案、结果的完全一致;三是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都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教学理应追求的方向。为此,老师们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不再以自己或以教科书和参考书为唯一的权威,也不再以众口一词、齐声说好为“圆满”,在不违反大的原则的基础上,允许有学生“不同声音”,甚至鼓励学生之间有争议。还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入文本的鉴赏,如有的用知人论世法,有的用唯文本法,有的用比较鉴赏法,有的关注内容,有的关注形式等。
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说:“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所以在本册教材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理应像必修课一样受到重视,甚至更加受到重视。首先,老师不能把课堂变成“讲堂”,不能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内容,给足够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有些“导读”和练习没有提示学生“合作探究”,但教学时理应照此办理。其次,坚持以读作品为主的教学方法。选修课不是文学史课,不必讲过多的作家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文体知识等,要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和赏析作品。其实读现有的作品还不够,教材只是一个引路的标志,学生应当读更多的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素养是靠广泛阅读积累而成的。第三,要注意朗读,要把必修课上养成的朗读习惯保留下来,本册的诗歌散文都是抒情作品,适合朗读。第四,要写欣赏笔记,鉴赏性写作可以多种多样,如写片段,写整篇文章,写作 品分析,写阅读的想像和体验,续写作品,改写作品„„力戒浮泛的“阅读”,光读不想、光读不写都不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好办法。最后,精读作品、略读作品欣赏到什么程度,应依学生需要、教学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而言,精读务求深透,略读则借用精读所得的方法、技巧;精读作品必学,略读作品应当以自学为主,也可选学。
三、教材目录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精读:天狗(郭沫若)。略读:井(杜运燮)、春(穆旦)、无题(邹荻帆)、川江号子(蔡其矫)。思考与探究一。走进诗的世界。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
精读:贺新郎(毛泽东)。略读:也许——葬歌(闻一多)、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秋歌——给暖暖(痖弦)、妈妈(江非)。思考与探究二。诗的发现。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精读:蛇(冯至)。略读:预言(何其芳)、窗(陈敬容)、你的名字(纪弦)、神女峰(舒婷)。思考与探究三。诗的意象。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精读:河床(昌耀)。略读: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半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思考与探究四。诗的语言。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略读:老马(臧克家)、憎恨(绿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雪白的墙(梁小斌)。思考与探究五。诗的鉴赏。
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精读:动人的北平(林语堂)。略读:汉家寨(张承志)、特利尔的幽灵(梁衡)。思考与探究一。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第二单元 心灵的独白
精读:新纪元(李大钊)。略读: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周涛)、美(曹明华)。思考与探究二。现代散文的情与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精读:都江堰(余秋雨)。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合欢树(史铁生)。思考与探究三。现代散文的小与大。
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精读:森林中的绅士(茅盾)。略读:云霓(丰子恺)、埃菲尔铁塔的沉思(张抗抗)。思考与探究四。现代散文的虚与实。
第五单元 自然的年轮
精读:葡萄月令(汪曾祺)。略读:光(杨必)、树(节选)(林燿德)。思考与探究五。现代散文的疏与密。
四、课程标准相关说明
本选修课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散文”系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部分有几点重要的说明,值得老师们认真学习领会。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第四篇:青岛版数学教材编写说明
青岛版数学教材编写说明
本书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本书各章都分四部分编排:
第一部分是该章的整体介绍。包括:
1、地位和作用:该章内容与中学基本套教科书其他各章中核心内容的关联。
2、教材说明:该章内容的设计思路、编写理念及呈现方式。
3、知识结构:该章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4、教学目标:该章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教学要求
5、重点、难点和关键:该章教学的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6、课时安排:该章中各节的课时分配及全章的约计教学时数
7、教学建议:从作者的角度提出实施该章教学的一些设想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8、评价建议:提出对学生在该章学习过程的表现实施评价的着眼点和切入点。第二部分除教科书的原文外,对每节教材均分板块进行相应地解析。其中课文的正文一旁印有对该段正文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转变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给出教科书中一些挑战性问题的答案、趣题的解答或提示、练习及习题的答案等。正文下方按小节分条印有教学目标及教材分析,阐述各节的具体教学要求及编写意图、教材的诠释和解读等。第三部分是教学资源库,提供教材分析中未能包括的翔实的、准确的与教科书有关的文献资料及可能涉及的背景材料,供教师查阅或选读。
第四部分是教案举例。提供一份经过提炼、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展现不同教师的不同备课风格和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个性化理解。本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些、有趣些、鲜活些”作为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是:
1、内容的选取突出现实性;
2、教材处理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内容呈现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4、例题与习题的配备突出了开放性与探究性;
5、注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6、强化了数学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重视了数据分析在决策中的作用
8、重视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培养;
9、注重教科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10、栏目丰富多彩,版面设计活泼大方。
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领会《课程标准》,理解本套教科书的编者意图,展现本套书的风格与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实现学生的发展。
第五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编写说明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编写说明
七年级下册主编黄伟民
一、教材内容及逻辑结构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紧接上册的内容,仍然围绕“成长中的我”这个中心,有机地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珍爱生命”、“自强不息”、“法律护我”、“法不可违”4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分3课,全书共12课。形成了一个以“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结构。
第五单元:珍爱生命。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生命宝贵”,讲了三个内容:①生命世界美丽神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体会生命的可贵。②生命需要彼此尊重。帮助学生认识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应该与其他生命彼此尊重,和谐相处。③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要珍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
第二课“人生多彩”,讲了两个内容:①探索人生的意义。让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②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创造是人生价值的源泉,创造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使人生得到自我完善。
第三课“青春闪光”,讲了两个内容:①美好青春。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要把握青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②珍惜青春。引导学生珍惜美好青春,树立奉献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第六单元:自强不息。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直面挫折”,讲了四个内容:①人生难免有挫折。②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③培养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④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人生难免有挫折,要积极地面对挫折和逆境,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并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第二课“磨砺意志”,讲了两个内容:①意志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让学生认识,磨砺意志对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性。②磨砺坚强意志。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锻炼逐步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课“自立自强”,讲了三个内容:①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让学生认识,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但是优秀人才应当具备的品质,它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②学会自立。让学生懂得,只有自立才能自强;自立精神和能力 1
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逐步培养。③培养自强精神。让学生明白自强精神的培养,要在磨砺意志中进行。
第七单元:法律护我。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特殊保护”,讲了三个内容: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②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让学生知道法律的特征,理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③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让学生了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我国正在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
第二课“处处保护”,讲了四个内容: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让学生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
第三课“自我保护”,讲了三个内容: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一些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③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八单元:法不可违。本单元分3课:
第一课“勿以恶小而为之”,讲了三个内容:①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②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③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引导学生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
第二课“法律‘ 雷池 ’不可越”,讲了三个内容:①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违法行为要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②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通过教学警示学生、从反面教育学生不能犯罪,即使不满16周岁,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罪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③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学生认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第三课“对不良诱惑说‘不’”,讲了两个内容:①黄赌毒和邪教对未成年人的危害。②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引导学生认清在各种不良诱惑中,黄赌毒和邪教的危害尤甚,避免和抵制黄赌毒及法轮功等邪教的不良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构建下册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
一是学生逐步发展的生活经验。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中学学习生活,对学校的学习环境、对老师和同学都比较熟悉了,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特别是经过思想品德课七年级上册的“学习适
应”、“人际适应”以及“认识自我”等内容的学习,使这种适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得更好。因此在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有一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基础上,进一步使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尊重和善待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生命,热爱生活,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自强不息,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这既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
未成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侵害,因此国家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要让学生知道,法律就在身边,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在学生个人的成长、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不断加强品格修养,必然涉及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问题。要遵守规则就要了解规则,特别是法律规范的特征和作用;学生要使自己能健康成长,就要避免违法犯罪,由此需要了解有关“违法与犯罪”的知识,抵制不良诱惑。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法律是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帮助他们初步学会寻求法律帮助,在法律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在七年级下学期进行“法律”、“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违法与犯罪”等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同样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此外,在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将面临新的分化的情况下,在七年级下学期及时让他们了解有关“违法与犯罪”的知识,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知道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防范意识,避免违法犯罪,保护自己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本册教材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1.4、1.5,“自尊自强”2.1、2.2、2.4,“学法用法”3.1、3.3、3.4、3.5的内容来编写。并根据需要对个别内容进行了调整,如法律的特征问题,我们选择切入的角度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法律之所以能够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因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国家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使未成年人的保护有法可依。法律的作用问题,也是结合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作用、法律在惩治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来谈的,这样安排,学生能够感受和体会得到,从而加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他如“学法用法” 3.1中的“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内容,由于较为抽象,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我们把它安排在八年级的下学期进行。
至于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如道德规范的区别与联系问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展开,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配套的教师用书将有详细的介绍。
总之,下册构建的教学体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取直接经验,并对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既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及认知发展的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形成了“自然界—生命—人生价值—自强不息—法律保护—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新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三、关于活动设计的说明
下册活动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生活的同时,加大活动的难度,体现活动的层次,提升活动的境界,内容更充实,板块之间的功能更突出、联系更密切了。下面试以几课的活动设计加以说明:
(一)5.1“生命宝贵” 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不但要求结合观察教材提供的几种生命形式,尝试用精练的文字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生命世界,还设计了一个主题调查: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调查所在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并将调查结果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调查交流,观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多彩、神奇。
第二个活动则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关注自然界的动植物到关注人的生命,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感人事例和身边的实际例子,探讨为什么要珍爱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生的希望。到了实践与评价板块,则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践,评出班里“最有爱心的人”。
(二)5.2“人生多彩” 探究园第一个活动情景体验:“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把感受最深的事记录下来”,要求说出为什么会令你感到“最自豪”、“最幸福”、“最痛苦”等,并通过回忆往事,把对人生的感悟与小组同学分享。设计该活动是考虑,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人生的初步体验,开始思考诸如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问题。通过活动为下面的人生理想大家谈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个活动“我的人生理想”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的热点事件引入,从杨利伟谈到自己,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进而思考人生价值这样较为抽象的问题。使两个活动既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又不至于跳跃性太大,有一定的坡度。
本课的实践与评价的第一个活动“创意格言”活动,除了根据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创作人生格言与同学分享外,还让学生推荐本组最受欢迎的格言,作为全组同学的座右铭,全班交流并形成本班的座右铭。学生经过前面的探究园活动及心灵导航的学习,经过老师的点拨,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问题思考基础上,创作一些人生格言,相互分享、勉励,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创作冲动,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实践与评价的第二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公益活动,把对人生的思考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合作精神。
(三)5.3“青春闪光”探究园的活动,均以先进模范人物(杨乐、邓亚萍)的感人事迹引出。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所欣赏的人物青少年时期的资料,制作“青春小档案”,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学习的榜样。第二个活动“青春论坛”,以邓亚萍事迹引出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突出对学生典型生活的价值引导与精神拓展。
(四)6.1“直面挫折”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挫折的情形,让学生体会和探讨“为什么挫折难以避免?”在此基础上,以桑兰直面挫折、笑迎挑战的感人事迹引出,要求学生进一步收集事例,通过讨论,体会“挫折既可能使人走向成功,也可能使人走向失败,关键是怎样对待挫折”的道理。
本课的“实践与评价”活动设计为:在阅读居里夫人战胜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感人事迹基础上,回顾自己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经历,结合有关成功案例,总结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方法。这样就与探究园的活动前后呼应,形成了一种递进关系,使活动更具有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五)7.2“处处保护”第一个活动“观察与思考”,选取了几种生活中的情景,通过教材提供的图片,让学生探究“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中,享有哪些权利?”第二个活动“个案研讨”,作为家庭、学校、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列举目前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做?两个活动相互呼应,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