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
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发挥。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年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研读,初一是《西游记》,初二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西游记》研读网页内容包括:《西游记》电视剧和《西游记》全文,专家研究西游记的论文,网上有关西游记的精彩贴子,及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漫画,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也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尤其是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难题,提高了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聋校语文教学当中,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了的极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优化 激发 聋校语文教学
美国著名的盖洛德聋人大学的校长金约旦(聋人)有一句名言:“除听音外,聋人可以做世界上任何事情”。将多媒体教学引进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对优化教学过程,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情感;扬其“长”避其“短”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聋生的感官代偿功能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聋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聋生由于听力缺陷而表现出对非听力感官(主要是视觉)的依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聋生的认知及感官代偿规律,运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在聋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是极其有效的,也是符合聋生心理特点的。
(一)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终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聋生由于受其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一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对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生活、现象、情感的理解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感官上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需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易于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极易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演示,刺激听障学生的感知觉,把眼、耳(有残存听力的聋生)、口、脑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将课文制作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故事课件,一开场学生就被小壁虎完全吸引住,很快进入课文动画中,跟随文中的小壁虎或悲伤、或着急、或意外惊喜,在生动活泼的动画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加之老师妙趣横生的讲解,轻松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教师熟知儿童喜爱动物的天性,将课文中的小动物通过多媒体“带”进了课堂。如在教学《小虾》一课时当多媒体课件中那活灵活现的小虾挥动着钳子张牙舞爪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的兴趣顿生,原本最难讲解的一些重点词如:钳子一张一张、胡须一翘一翘的、眼珠一突一突的,在小虾活灵活现的“表演”中迎刃而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也更加深入而透彻。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陶冶了聋生乐学情趣,激发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们通过直观感知和形象思维对事物认识、体验、鉴赏后,带有感情色彩地揭示其美学特征和本质的一种心理活动。聋校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聋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培养他们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
聋校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聋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聋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引导聋生感受美、欣赏美。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设置情景再现,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语文课堂的文学之美,从而使聋生为之动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如在教学《公园一角》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相应的视频录像,把公园中的凉亭、假山、长廊等美景一次展现在聋生面前,再配上恰到好处的讲解,使图像与课文相互对照,文、形、、景浑然一体,创造出“文美以陶情,形美以感目耳,景美以感心”的优美意境。此刻的聋生仿佛置身于公园的美景之中,他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把翠绿巨伞似的凉亭,碧绿的湖水,湖中的游船,琉璃瓦的长廊和开满鲜花的花圃。此时,聋生的感情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审美情趣的激发,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授课气氛。因此,借助精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各种审美情境显得十分重要。直观的审美情境,不仅能增加聋生对课文作品形象的感性认识,也能引起他们对该形象审美情趣的激发。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审美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作品形象所具有的审美要素,把聋生带进一个美的天堂,使他们在浓郁的审美情境中自由徜徉,尽情地感受教材所描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达到“入其境乐其事”的愉悦境地,在这种美的情境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如《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美丽、神秘的海底世界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海底世界的美丽与神奇,刺激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再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遍地的鸟蛋......聋生通过视觉获取大量的课文内容画面,加深了他们对西沙群岛的认识,再配上老师生动的讲解,使聋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同身受,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的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了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学生知识,增强理解能力。
由于聋生的听觉障碍,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基本上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所以他们就更依赖于视觉,使视觉得以迅速发展而锻炼得特别敏锐。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具备视觉传播优势,它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示范物,呈现精美的画面(包括文字),让静止的意象动起来,让枯燥的声音丰满起来,自然也就会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跳动起来,更认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更主动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教学《凡卡》 一文,课文篇幅较长,加之是外国作品,学生对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及课文涉及到的圣诞节圣诞树、守夜、做礼拜等都感到很陌生,而在凡卡写信的内容中插叙了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如果单凭老师口头讲解,在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具体深刻的印象,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制作成5个片段的课件:
1、圣诞节前夜;
2、回忆爷爷 ;
3、凡卡挨打受折磨的情景;
4、回忆和爷爷一块儿砍圣诞树的情景;
5、凡卡做了个美丽的梦。运用多媒体学生们一下子就能从课件看出哪是写信的内容,哪是回忆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与乡村的艰苦生活、残酷的现实与凡卡满怀希望的甜蜜美梦形成对比,这样通过多媒体将课文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拓宽了知识面,且从凡卡的不幸中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加深对自己幸福生活的珍惜。
综上所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不足,为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好的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聋生接受信息的角度和渠道,拓宽了聋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大程度上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原则》
李思衡、李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8期 《特殊教育概论》 朴永馨
华夏出版社
《现代特殊教育》
高媛媛
2013年第2期
第三篇:班班通优化了语文课堂
班班通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记得在五六前,那时刚出现触摸屏的手机。学生在写想象作文《未来的黑板》时,我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黑板像触摸屏的手机、具有电脑功能,能把各门功课储存在里面,用手指直接点击、书写。书写的字工整、规范、美观。这样的智能黑板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环保、健康。我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大胆探索,如果在你长大了还没有人创造出来,你们一点要创造出来。我也憧憬在美好的未来中——能用上这样的黑板。还没等到孩子们长大,这样的”智能黑板”——“班班通”已经出现了,并且我们学校去年春季已经装了,给了我太多的惊喜。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通过近一年对班班通的运用,总的感觉,它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一、班班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班班通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感染力强,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声音、色彩、光线、动画、图形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把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就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凭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例如运用班班通导入新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快速进入课文学习。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出示课件——歌曲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声情并茂地利用视频将学生带到草原美景风光中,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要到草原,有大声赞美歌颂的欲望。“想去草原吗?”“今天我们就随同老舍先生一同去领略草原美景和风土人情,好吗?”然后顺势进入课文学习。这里,我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因势利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从而为展开课文教学架设了桥梁。
二、利用班班通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如何解决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每一名语文老师时时要面对的问题。每次遇到这个问题,就会让教师陷入沉思,究竟哪一种方法能更好地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当我们有了多媒体后,就多了一种解决重难点的有效方案。这是因为多媒体能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让原本是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要让学生体验到强盗的丑恶罪行很难,因为学生无法通过字面理解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词语,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展示 “圆明园”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惊叹圆明园的辉煌时,自然升起对英法联军强盗丑恶行径的深恶痛绝。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视屏图片,学生欣赏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难词和无法想象的景色。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脑中的圆明园的样子,相信他会把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景色描绘出来。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中“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在教学中就可以播放《圆明园的毁灭》影片剪辑,学生看着英法联军那抢掠东西、任意破坏的情景,看着那圆明园被烧的情景,学生对侵略的仇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写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点,而一些汉字书写较难,特别是笔顺。我在上“凹”字的写法时,先让学生说说笔顺和笔画,当学生说出几种笔顺笔画后,我打开班班通教学软件,用动画出示写法。“哦!原来是这样写。”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了。
三、班班通丰富了学生习作素材、创设了良好的习作情境。
学生对习作课最头疼的是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找不到素材。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融入习作教学后可得到彻底改观。由计算机、因特网等构成的巨大的网络资源,能为学生快速提供大量生动、丰富的写作素材,所提供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组织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网上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快速占有大量信息资源和写作素材。如在指导学生写作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景物等习作时,学生们拿到作文题目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写起。主要原因是对家乡的特产和景物了解不够。其实对家乡的特产和景物只是知道而已,谈不上了解。但网络给孩子的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搜索相关的素材,每个学生再根据各自的需要摘抄有用的材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们的写作便轻松多了。同时,老师把自己和学生平时积累积累的材料集中起来,也能让学生有“米”可炊。我
在上写校园景色时,学生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校园他们却认为没什么好写的。当我把平日大家见到的用手机拍摄的景用课件展示出来:春天校门两边迎春花枝上像缀满黄色星星的迎春花,阳光下校园中柚子树开着白色的指头大的花招引许多蜜蜂,吐绿的白杨、枫树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木,开得灿烂的紫荆,像白鸽停歇在树上一样的玉兰,雨中校园的一朵朵“大蘑菇”(雨伞);秋天红红的枫叶,黄澄澄的柚子,香气迷人的桂花,还有那挂在校园西边香椿树上的斜阳;冬天雪地里那像圣诞树的柚子树,校园像铺着白色的地毯,欢乐的同学们。学生看了,没有人再说没有可写的了。
班班通创设了良好的习作情境。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所想像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根据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声音相结合,迎合小学生求新、求真、求美的好奇心。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欢乐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里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此,习作课上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出示一些图片,直观刺激、引导联想,寄情于文。如某一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声情并茂的课件,通过网络下载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犹如其中,神思飞动,文潮奔涌,又何愁他们的思绪不飞扬,又何愁他们的感受不深刻,更不必担心写不出创造性的文章来。
四、班班通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课
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要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让他们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而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一个特定的氛围,使学生浸于情景之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我在设计“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活动课时,用班班通出示一个圆明园残垣断壁和神州载人飞船腾空升起的画,画面上有“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几个大字,学生看着画,动情地诉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赞颂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出为祖国强盛而努力的决心。
语文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可以借助班班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
现代化的装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要做的文章还有很多,要真正做好“班班通”这篇文章,需要每位使用班班通的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的研究中去。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班班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更优化,一定会为小学语文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四篇:教学中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中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
摘要:新课标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事实上,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也应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可以赋予传统软件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则应与时俱进,将新软件与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与时俱进 微时代 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们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把传统软件用得更新更巧,如何发挥新技术的教育功能,下文我结合实践浅谈这一问题。
一、新瓶装旧酒:从学生出发,从学科入手
office办公软件、QQ聊天软件等传统软件说来并不陌生,但除了PPT课件,老师们似乎很少去开发这些软件的新功能。虽然我们很难能够做到技术上的革新,但不妨以学生参与性以及学科独特性为关键点去深入探究,挖掘使用传统软件的新法、妙法。
QQ空间是一个为大家所熟知的平台,语文老师可以将QQ空间“升级”,使之不仅仅为个人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申请一个公共的QQ平台,这个QQ的好友包括全班同学、家长,还有各科任老师等。每个星期让负责管理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出学生作品,如优秀作文、绘画等。孩子们经常互相评论、发表意见,同时也取其精华,借鉴优点,积累素材。有时候,作为数学老师的我看看孩子的作文,还能发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一些孩子在日志中表达出平时不敢当面向父母说出的话,家长们看到后也有不少留言。这样开放的平台承载着的不仅是学生作品,更多的是真挚的情感和交流。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学习数学如坠云里雾中,而多媒体恰恰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形象化,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什么是“等积变形”,我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来拉动顶点,变化形状,在运动的过程中观察数据。他们通过自己的手和眼,很快便得到了结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同,形状不一定相同”。后来,有的学生还说到:“只要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那么无论是怎样的形状,面积都相等。”更有的学生提出了“等积变形对其他图形同样适用”的结论。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从中
体验学习乐趣和发现知识的成就感。
学习《扇形统计图》时,利用孩子们周末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我收集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几种娱乐项目,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统计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输入Excel表格中。“同学们,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时,我轻点鼠标,利用刚刚学生得到的鲜活数据,即刻生成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我想,这样的设计更具课堂生成性、真实性以及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课后,学生们还饶有兴趣地问我,刚刚的统计图用电脑是怎么画出来的。
二、无“微”不至新平台
140字微博的流行,标志着生活进入“微时代”,传播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实现。而老师们在体验这些新鲜事物的同时,还需要一种敏感度:怎样发挥这些时代发展产物在教育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
1.微课程——聚焦小问题,分享大智慧
“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微课程实际上是一种草根的科研方式,是教学思考与信息化的结合体。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或成功经验记录下来,用更加引人入胜的生动形式展现出来。事实上,目前全国已经涌现出很多很多的微课程作品,更有不少微课程的专题网站,这也成了传经送宝的有效新法。
学习了分数比较大小这一节内容后,有一位学生发现,当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比分子大1的时候,直接比较它们的分母就可以了,比如说
52和,因为6>3,6352所以>”。后来,我和他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番探讨。事情过后,我一直想通63过某些简单、生动的形式把和学生讨论的过程记录下来,与更多老师分享。于是我以《小数学家大猜想》为题制作了一个4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并发布到网上。很多老师在看到这个作品之后,就“如何提高学生发现知识的价值”这一问题向我提出宝贵意见。
2.微电影——演绎小故事,领悟大道理
前不久,深圳盛平小学师生共同合作拍摄以文明为主题的微电影《红灯》吸引不少观众的眼球。短短1分24秒的预告片在网上迅速蹿红,点击量已近40万次。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员全都是七岁的小学生。
微电影是一种新的教育途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法,用生动活泼的微电影代替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实现了由学生来教育学生,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得到熏陶,学会思考,学生的认同感更强,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上学期我也带着五年级的孩子们拍摄了一部微电影,虽然拍摄时间很短,但很多孩子自然且到位的演技实在令人赞叹;孩子们也告诉我,他们在狂背台词的几天里、反复NG的镜头前,体会到了什么叫“敬业”。微电影的制作过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老师作为微电影的导演,从教育的台前走到幕后,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深入构思剧本,把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自然,这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会让你非常有成就感。
结束语
如何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依赖于教师的观念和技术水平。随着社会发展,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应成为其中一项基本技能,那么与之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就愈来愈凸显其必要性。只有将与时俱进的灵感融于平时的教学实践当中,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才能够得以充分挖掘利用,甚至改革创新。
第五篇: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篇一: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冰融化了》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应该说难度要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而缺少对本质属性的了解。
其中,学生们对于冰在融化水的过程中,温度的转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表现出层次的不同:学困生学生对此是无知的,并且没有任何根据的胡乱猜测(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以前常见的学生的状态,对相关知识表现为空白)。有的说,100 度,有的说一千度,这都是瞎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根据的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比如预测冰融化过程中,水的温度可能上升到 10 度(实验室空气的温度)。在此,学困生得以学习了科学学科分析、预测的皮毛。两个班教下来,几乎没有学生认为冰融化期间的温度会保持在 0 度左右,这从他们在做实验过程中老是抱怨为什么温度总是 0 度可以看出,所以这节课的前面部分非常有意思。
后一部分就是热闹了,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对此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加点热水、微波炉加热、加点热油、在太阳下晒等),这个部分就是学困生也感觉有话可说,挺积极的,而极少数学生能够提出来吹风,加盐也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这些学生的经验相对就丰富多了)。于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我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赛哪个小组融化的快。学生们为了加快速度,都不遵循规则,但是里面表现出的团结、协助还是让我非常地感动。就连学困生也是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有位学生把冰块捂在水中,一个小组都把手放在一起,还有学生把冰块放在衣服里或者用嘴拼命的吹气加快冰融化的速度,虽然最终学生多数都不会记录时间,但是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做好科学探究的同时,对>科学课业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更有着团结合作的精彩表现,这些已经足够。
篇二: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感觉到冰融化时要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这节课在难度上应该说明显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对于冰融化时温度的转变还是不能有本质的了解。
所以在课上,我让学生把从家中带来冰块,统一放在班级的窗外(背阴面),上课时取出实验。学生带来的冰块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在实验中就出现了问题。把冰块放在杯子内,温度计插入其中,等温度计内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
(1)全班分成的四个小组(两个班),几乎测出来的温度都在0摄氏度以下,理论上说应该是0摄氏度啊。课后上肉一查才知道,原来是冰块太大,没有使温度计完全浸没在被测物体内,从而导致了实验的误差。应该把冰块完全捣碎,用上碎冰就不会出现误差了。
(2)冰水混合物,学生测完后也在0摄氏度以下,还有的组在0摄氏度以上。正常下(没有外界温度的影响)也应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然后温度再逐渐上升。这也许和当天的气温有关,所以我只能告诉学生冰水混合物是0摄氏度。从这课中我明白了,即使是小小的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也是需要认真去思考的。这样,你才能让你的学生“吃好”、“吃饱”。
篇三: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在课初的猜测中,很多学生认为冰在10 ℃ 左右才会融化,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跟实验室的温度差不多时才会融化,无一人猜测在0 ℃时就会融化。因此,在后面的实测中,学生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总是 0 ℃时,感到非常奇怪。这打破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将会使人他们印象深刻。
但由于 三月春寒,这几天又是连续的雨天,半杯冰完全融化成水的时间需1个小时多,因此在课堂中要观测到冰完全融化成水是不可能的。虽然缺少了这部分数据,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到了两点:
1、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0 ℃,换句话说,冰 0 ℃时就会融化。
2、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测出周围的温度在降低,他们发现了冰在融化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才会导致周围温度的降低。
在 对于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学生们大多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放在热水中、在太阳下晒等),也有极少数同学根据上节课的发现,提出加盐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砸碎的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够提出用吹风的方法。在实验时,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我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赛哪个小组融化的快。虽然在比赛前,学生们知道为了比赛的公平,只能改变一个因素,但在实际比赛中,很少有组遵守比赛规则,但他们的合作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有的学生把冰块放到衣服里,捂在手心里或吹热气,这让我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