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
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内容涵义,都离小学生的切身实际较远。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思路一般是“讲→读→析→背”。往往是教师讲得激情飞扬,而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所以,如何将“古味”上出“新意”来,一直是困扰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逐步进入课堂,并以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迅速被师生所接受。实践证明: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词,积累古诗词。本文就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的优化的措施。【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古诗词 优化作用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传统文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而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传统的文学样式和现代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似乎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词词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的优化作用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操作。
一、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大屏幕投影、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诗词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诗词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教学生字词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激发认读、记忆字词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进行诵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
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教学诗歌,就是要让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和、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二、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克服传统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教学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里的几首古诗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单
一、零碎,教学知识面窄,阅读信息量少,跨学科知识量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的问题,它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结合声像,促读古诗词
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一种修饰过的语言,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我知道,让一个八九岁的学生琅琅出声诵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词合辙押韵的韵律美还是有点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想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之初先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读诗,现在网上有很多名家诵读古诗的录音,录像,他们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把诗句的韵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正是我们孩子体会不到的,因此在学生读古诗前,让孩子倾听那“电脑老师”读诗,这样既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还使得孩子在读之前就有了以此耳濡目染的聆听、学习机会,相信等到让学生自己亲身读古诗时肯定会学着那“电脑老师”的样来诵读古诗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大的孩子模仿能力可是很强的。实践证明,这样让学生先听电脑录音,再让学生自己试读古诗,学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读出古诗词的韵律之美,读得琅琅上口,富有节奏。当然,古诗词教学读是贯穿始终的,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除了运用课文录音,我还会在品读古诗词时适当地配上合适的音乐,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配乐诵诗,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地融为一体,再引导学生加入适当地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再次步入诗的意境。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读诗的兴趣的。而且这兴
趣是贯穿于读诗的始终,层层进入。因此,好好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读好古诗,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学古诗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信息技术,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如:在教学《青松》一课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在短短的四行诗句中虽然体会到了青松那不怕寒冷,迎寒挺直的精神,但是我想这只是浅显的认识,未来让学生更深体会青松的高尚品质,我就借助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画面展示:大雪纷飞,地上积了厚厚的雪,青松身上也被厚厚的雪积压着,但青松还是直直地挺着,而边上的小草、小花禁不住大雪的积压,寒风的摧残,已经弯下来腰,枯萎了。”当然期间还配上了合适的音乐,如:呼呼的北风怒号的声音、大雪压断枝丫的声音等等,学生看了这动人的场景,那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加上那生动的声音,以及那动听的音乐,此时此刻,学生对青松那种坚忍不拔,迎寒挺直的高尚品质定然会深深扎入心里了,这样,学生的心中就自然的萌发了对青松的敬爱之情,对青松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了。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声音、图画等优势,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与古诗情感交融,深入体会古诗内容,品味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尽量使得学生能在最佳的状态下由心地品味古诗词。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究其原因,除了旧的教学思想外,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也是原因之一。而信息技术引入古诗词教学,这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
教材中有着很多文质兼美,充满情韵的古诗词,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灯”、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诸葛亮《出师表》表心迹等,或是引人无限神往或是令人慨叹不已。但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表层化、抽象化的,通过信息技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乐,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画面,创设出最佳的情境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四、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突破古诗词教学与学习中的重难点
经典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另外,学生知识面狭
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对诗歌有更高层的理解。
五、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效的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拉近了课堂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等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方便地了解作者情况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再如在学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了解陆游满腔爱国之心,还可以很便捷地搜索到他的其他作品如《游山西村》等,了解他的热爱农村生活的另一面。
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便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学习的自由。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古诗词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古诗词的诗人或者词人于我们的学生相隔甚远,而且我们也明白,每个文人也都有他们的特点、特色,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或词人的距离,为了更了解诗人或词人,当然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每教一首古诗词,只要是诗人或词人是刚接触的,我总是会引导学生上网收集他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文人的生平简介、作品等,这对学好古诗也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学完一首古诗后收集相关的古诗:可以是一个系列的;可以是相同事物的等等。如教学了王安石的《梅花》后,我就引导学生上网收集其他梅花的古诗,这样一来,既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面,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可以更多的积累古诗词、诵读古诗词。
六、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改变了师生的教学行为
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锻造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结论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主动者。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不再是学生和教师机械的重复的过程,而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是一种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行为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由表达,实现交流
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我们知道,古诗词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之外,还要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前的课堂教学难于满足这一点,但是运用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当前,e—mail和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古诗词的教学期间,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发e—mail来探讨学习问题,当然,如果能够建立班级网页,开设一个班级学习论坛,将更有利于学习的展开。bbs论坛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于延长了课堂时间,扩大了课堂空间,同时,论坛避免了交流的尴尬和思考的干扰,表达是快捷的、方便的、自由的,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的互动。在论坛当中,学生的交流也是多媒体化的,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这样的交流方式远远胜于课堂上口头表达的单一方式。
(二)以学定教,实现整合
多媒体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的“联姻”,一定要注意“婚检”,否则就容易出现“畸形儿”,这是古诗词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所决定的,作为执教者,对此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古诗词的教学朗读是基础,感悟是关键,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把握“以学定教”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七、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
首先,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教师通过编写电子教材脚本、制作CAI课件等形式,培养了教师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储存、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和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时间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各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如:古诗词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古诗词论坛、个人古诗词主页等。设计或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内化审美情趣、表现美或创造美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网、信息资源库中与诗歌有关的资料,加大学生学习诗歌的力度,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系统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拉近自身与古诗词年代的距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通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的教育环境进行探究性诗歌教学,使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完善了健全人格;构建了新型探究性教学模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中,学诗、吟诗、赏诗、作诗,使学生知书达理,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八、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词,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含蓄、优美,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简短的诗句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课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三)运用课件,体会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字里行间常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学生一旦进入这个空间,便可以体会到诗人所描绘的那种意境。教学时,从分析语言入手,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化的手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领会诗情画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江上迷人的景色,赞美了清新和谐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和悠然自适的心情。在理解全诗后,我让学生戴上耳机,闭上眼睛,随着轻柔和缓的乐曲,在脑海中逐渐出现深秋江景图;渐渐西坠的斜阳,红绿相映的江面,晶莹透亮的露珠,弯弓似的新月……这时学生自己就是诗人,正久伫江边,日落前那奇丽的江景,日落后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悦心清,流连忘返!在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的同时,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相机诱导,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通过神游,体验到诗的意境美。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是一种点缀或摆设,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举措。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语文古诗词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古诗词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开创教育教学崭新的局面。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内容涵义,都离小学生的切身实际较远。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思路一般是“讲→读→析→背”。往往是教师讲得激情飞扬,而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所以,如何将“古味”上出“新意”来,一直是困扰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难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逐步进入课堂,并以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功能优势迅速被师生所接受。实践证明: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词,积累古诗词。本文就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的优化的措施。
【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古诗词 优化作用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传统文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而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传统的文学样式和现代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似乎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古诗词词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每一位教学一线 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的优化作用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操作。
一、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大屏幕投影、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诗词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诗词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教学生字词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激发认读、记忆字词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进行诵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教学诗歌,就是要让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服缓和、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
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欢饮、拥抱、握手。分别后,诗人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象这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二、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克服传统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
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教学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里的几首古诗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单
一、零碎,教学知识面窄,阅读信息量少,跨学科知识量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的问题,它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结合声像,促读古诗词
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一种修饰过的语言,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我知道,让一个八九岁的学生琅琅出声诵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词合辙押韵的韵律美还是有点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想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之初先引导学生听“电脑老师”读诗,现在网上有很多名家诵读古诗的录音,录像,他们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把诗句的韵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正是我们孩子体会不到的,因此 在学生读古诗前,让孩子倾听那“电脑老师”读诗,这样既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还使得孩子在读之前就有了以此耳濡目染的聆听、学习机会,相信等到让学生自己亲身读古诗时肯定会学着那“电脑老师”的样来诵读古诗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大的孩子模仿能力可是很强的。实践证明,这样让学生先听电脑录音,再让学生自己试读古诗,学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读出古诗词的韵律之美,读得琅琅上口,富有节奏。当然,古诗词教学读是贯穿始终的,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除了运用课文录音,我还会在品读古诗词时适当地配上合适的音乐,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配乐诵诗,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地融为一体,再引导学生加入适当地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再次步入诗的意境。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读诗的兴趣的。而且这兴趣是贯穿于读诗的始终,层层进入。因此,好好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读好古诗,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学古诗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信息技术,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如:在教学《青松》一课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在短短的四行诗句中虽然体会到了青松那不怕寒冷,迎寒挺直的精神,但是我想这只是浅显的认识,未来让学生更深体会青松的高尚品质,我就借助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 “画面展示:大雪纷飞,地上积了厚厚的雪,青松身上也的重难点
经典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另外,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对诗歌有更高层的理解。
五、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效的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拉近了课堂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等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方便地了解作者情况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再如在学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了解陆游满腔爱国之心,还可以很便捷地搜索到他的其他作品如《游山西村》等,了解他的热爱农村生活的另一面。
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便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学习的自由。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古诗词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古诗词的诗人或者词人于我们的学生相隔甚远,而且我们也明白,每个文人也都有他们的特点、特
色,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或词人的距离,为了更了解诗人或词人,当然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每教一首古诗词,只要是诗人或词人是刚接触的,我总是会引导学生上网收集他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文人的生平简介、作品等,这对学好古诗也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学完一首古诗后收集相关的古诗:可以是一个系列的;可以是相同事物的等等。如教学了王安石的《梅花》后,我就引导学生上网收集其他梅花的古诗,这样一来,既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面,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可以更多的积累古诗词、诵读古诗词。
六、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改变了师生的教学行为
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锻造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结论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主动者。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不再是学生和教师机械的重复的过程,而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是一种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行为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由表达,实现交流 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我们知道,古诗词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之外,还要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前的课
堂教学难于满足这一点,但是运用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当前,e—mail和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古诗词的教学期间,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发e—mail来探讨学习问题,当然,如果能够建立班级网页,开设一个班级学习论坛,将更有利于学习的展开。bbs论坛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于延长了课堂时间,扩大了课堂空间,同时,论坛避免了交流的尴尬和思考的干扰,表达是快捷的、方便的、自由的,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的互动。在论坛当中,学生的交流也是多媒体化的,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这样的交流方式远远胜于课堂上口头表达的单一方式。
(二)以学定教,实现整合
多媒体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的“联姻”,一定要注意“婚检”,否则就容易出现“畸形儿”,这是古诗词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所决定的,作为执教者,对此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许多有识之士指出,古诗词的教学朗读是基础,感悟是关键,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把握“以学定教”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七、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 首先,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教师通过编写电子教材脚本、制作CAI课件等形式,培养了教师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储存、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和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时间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各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如:古诗词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古诗词论坛、个人古诗词主页等。设计或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内化审美情趣、表现美或创造美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网、信息资源库中与诗歌有关的资料,加大学生学习诗歌的力度,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系统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拉近自身与古诗词年代的距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通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的教育环境进行探究性诗歌教学,使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完善了健全人格;构建了新型探究性教学模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中,学诗、吟诗、赏诗、作诗,使学生知书达理,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八、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词,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含蓄、优美,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简短的诗句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声、光、色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是一种点缀或摆设,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举措。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语文古诗词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古诗词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开创教育教学崭新的局面。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周寨小学
祝军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内容摘要】
针对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研究。从诵读理解古诗、想象感悟古诗、古诗教学资源整合、古诗读写训练等四个方面,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指导策略。在研究中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变教师的指导观念,改进指导方式,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研究水平。
【关键词】
古诗
诵读
想象
整合读写训练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诵古诗,学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古诗文对儿童的熏陶,一直为老师们所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地位更是日益上升。随着古诗入选教材的增多,古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生机勃发,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新面貌。下面,本人就小学古诗词教学谈一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整合作品,拓展思维。
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文。题材相同,诗文各异: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二、发挥想象,融情于景。
想象是诗的翅膀。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紧扣古诗内容,发挥想象。
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诗人在松树下会问童子什么问题?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积极性高,想像力丰富,还伴有动作表演,生动再现《寻隐者不遇》的寻访场面,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为此我也想到了:在古诗的教学中,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作品的剖析、理解上,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从而使学生能“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型学生。”对诗词的意会是一个直觉和想象纠缠不清的过程。诗词是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结果,因此学习诗词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符号化的文字重新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三)抓住“诗眼”,放飞想象。
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因为文眼是最能触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抓住了这些文眼,引发学生想象,诗词的画面就会丰富、生动起来,学生更易领悟诗词的意境。比如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诗时,“相媚好”一词是词眼,“相媚好”是说老两口一边喝酒,一边在亲热地交谈。我让学生放飞想象,老两口在闲聊什么呢?老头会对老太说什么?老太又对老头说了什么?学生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乡村生活的宁静、闲适、温馨的场面重现出来了。
三、注重诵读,凸显情趣。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一)传授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四、汲取精华,读写结合。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效果明显:以读导写,由收到放,有本可依;从仿到创,有章可循。以写促读,个性切入,悟得深刻;多元解读,想得深远。读写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引用诗句进行读写训练。
引用诗文佳句这是进行古诗文读写结合教学最常用的策略。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名篇,其中的佳句更是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艺术造诣的精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引用所学古诗文,能起到言约意丰、辞采典雅的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在广州执教的公开课《望岳》,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片段写作练习的要求:内容不限,但必须用上其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果学生思绪飞扬,所写句子内容丰富,精彩迭出。赵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正是目的明确地进行巧用佳句的读写结合训练,其效果显而易见。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同时,提高了娴熟引用古诗文佳句的运用能力。
(二)古诗改写进行读写训练。
在教学古诗时,还可以采用改写的方式进行写的训练。古诗可以改写的成的体裁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在小学阶段,古诗改写成的体裁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根据古诗的记叙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类:记事、写景状物、写景再叙事,叙事再借景抒情等。因此,在改写之前,就要引导学生分清,以便更好想象构思情节。
如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扣住“送”的过程重点写,理清六要素;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与孟浩然;起因:孟浩然为什么与李白的相聚;经过:李白送孟浩然(路上——江边——登黄鹤楼);结果:抒发情感。再结合改写点:“辞”、“下”、“尽”与“流”串起情节侧重想象描写。这样改写,诗的意境阔大,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了!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走进古诗词,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内涵。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可以促进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所描写的内容有许多与本地生活相差甚远,小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再现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具体的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的语感。例如:人教版的三年级下《画杨桃》一课,我们就借助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将表象与文字联系起来。词语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化为了生活具体的场景。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中出现相应的词语“乌云压顶、连绵起伏、插入云天”;学生看画面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词语;用词语说一句话,描述画面的情景。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词语意思,并灵活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将词语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
2、激发想像文学作品富含想像,有些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而在生活中并不存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想像的情景,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激发更丰富的想像。
3、丰富情感小学生生活阅历、阅历很浅,因此对课文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视频、音乐的综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丰富对语言文字情感的体验。
第五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设计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设计
【摘 要】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教材,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通过古诗词教学,有助于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重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新课标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想象力和记忆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巧积累,俏吟唱,激发高涨的兴趣之火
众所周知,积累的重要性,新课标也在着重强调。如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愿意积累、主动积累,积累出兴趣、积累出情趣也是我一直探寻的问题。
1.1 利用网络资源,学唱古诗词名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惆怅。“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的无奈,唐婉的哀怨……这些打动人心的千古绝唱不仅对学生的积累起到兴趣上的激发,同时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高涨;当然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也起了一定作用。不知有多少次,我走过学生身边,听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吟唱着《将进酒》《虞美人》《钗头凤》……这样的旋律,不禁释然。
1.2 进行品词析句。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了,家祭时不要忘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悲壮的一幕,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积累知识
积累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少的,诗歌作为语文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学生努力积极地积累知识。通过对古诗进行知识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及其主要内容。积累古诗词的知识主要靠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背诵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却也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想在背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在教学时多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创作思路,从而帮助学生背诵。画中领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
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
3.1 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
3.2 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打开早期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始终描绘的场景,是学生进入诗意。结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学生从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更是古人智慧的一个综合体现,做好古诗词教学对于实现学生博古通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同时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保证学生学好古诗词,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感受诗词的馨香――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2:6.[2] 周小芳.谈低年级儿童诗歌教学.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