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风唤雨的世纪 柴柴 讲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初读,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采用查词典、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呼风唤雨、农耕社会、依赖”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作者“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初步学习用这两种方法写现代科学技术的其他发明、发现或者其他改观。
4、围绕第二自然段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通过“发现”和“发明”的对比学习,感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改观。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来到中山小学,和你们一起学习。同学们可以叫我柴老师!而且据我所知,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能不能接受我的考验?(能)请听题:一分有几秒?一小时有几分?一天有几小时?一个月有几天?一年有几个月?一个世纪有几年?
今年是2010年应该是第几个世纪呢!(21世纪)
看来我们的同学确实聪明啊!这么聪明的孩子,你能告诉我你是在哪一年出生的吗?你们出生的那一年是哪个世纪啊(20世纪)从1900年到1999年的一百年我们称为20世纪。好,咱们就聊到这,现在可以开始上课了吗?上课!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
(科技越来越发达了。生活越来越方便了。)师:这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书题,读题)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
1、理解“呼风唤雨”。
师:看来大家的问题都是围绕“呼风唤雨”这个词展开的,一说到这个词,你们会马上想到谁?(孙悟空,龙王,神仙等等)在这篇课文中是指神仙的法力高强吗?
2、交流、理解词语。
师:理解了呼风唤雨,咱们再来检查同看看同学们词语预习情况,(PPT出示词语:
原子核
因特网
程控电话
远洋船舶、农耕社会、潜入深海、出乎意料、归根到底 腾云驾雾)师:咱们先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这些词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知道?也可以猜一猜。(相机点出图片并解释:
程控电话:我们家庭使用的就是程控电话,能够联通世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可视的程控电话;原子核:原子的中心部分,它的变化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医疗、军事、发电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特网:又叫互联网,全世界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沟通、联系,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师:还有一个词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农耕社会”。出示图片,你看到了农耕社会是怎样的? 生: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学习质疑。
1、围绕第二自然段为例提问。【段2】
师:(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朗读。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生一问一答朗读。(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师: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设问句,自问自答。
师:设问句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同学们以后写作时也可以用。师:请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你能围绕第二自然段提问题吗?
生1:这些发明和发现指的是哪些呢?(板书:发明 发现?)
生2:人们的生活为什么会改观呢?(改观在哪里?)(板书:改观?)生3:为什么20世纪的发明发现要比上百万年的发明发现的综总和还要多? 师: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发明、发现、改观这三个关键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书上的冒泡,请学生读一读冒泡里的问题?(课件出示)生读:“发明”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2、解决问题,感悟写法。【段4】
师:20世纪分别有哪些“发明”和“发现”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 生:“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是发现;“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是发明。
师:为什么这么分? 师:)
PPT出示词典里两个词的解释,生读:
发现:利用科学技术,经过探索发现,看到或找到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选词填空(发明、发现)。
(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发现的句子,女生读发明的句子)
师:作者举出了这那么多20世纪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像种写作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举例子。(板书)
师:咱们再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注意把动词加重,体会到什么? 师:作者用词是如此的准确,精妙,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板书:用词精妙)
说说其他的发现、发明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发明发现,20世纪还有其他的发明和发现吗? 师:同学们搜集的可真多,老师也在课外搜集了一些,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出示:
20世纪的发现:电子、放射线、维生素、青霉素、激光、DNA、太阳风…… 20世纪的发明:计算机、核武器、人造卫星、空调、洗衣机、霓虹灯、冰箱、立体电影、数字音乐、无线电、塑料、石英钟、拉链、圆珠笔…… 师:读都要读这么久,那么是不是读完这些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就完了吗?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省略号。
3、对比学习,升华主题 【段3】
师:我们生活在这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多么的幸福啊,相比之下,我们古时候的祖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么古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自然段。(自读,指名说,后出示句子)
师生合作读: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师:是啊,那时候没有电灯,人们只能——
那时候没有———人们只能———— 那时候也没有————人们只能————(自己试着说一说,指名说)师:仅仅是没有这几样东西吗?那时候还有哪些东西没有?(电影,电脑,空调,数字电视……)
师:引读下一句:所以,当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师:可是现在什么都有了,千里眼也有了,是什么?(“千里眼”就是现在的雷达、可视电话。
“顺风耳”就是现在的电话。腾云驾雾的神仙就是现在的飞机。)
师:何止这么一点愿望变成了现实,你随便代我们的祖先说一个愿望,咱们都
能把它变成现实。谁来说?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愿望变成现实,感受科学成就之大)
师:20世纪的变化如此之大,课文中还用到了一句古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忽如”知道了20世纪的变化快、多。
师:20世纪的变化这么大,速度这么快,真像是一夜春风吹过后,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竞相开放了一样。来,咱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作者把古时候的生活和20世纪的生活对比着写,咱们说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作比较。
师:经过这么一比较,咱们不得不再次惊叹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
发明?
用词精妙 发现?
举例子 改观?
作比较
第二篇:柴静和《看见》
“你是什么样的节目,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
柴静和《看见》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晓婷
发自:广州2013-01-11 10:18:12 来源:南方周末
标签 柴静 看见 采访 记者
5·12汶川地震,柴静在现场报道。没有主题,没有策划案,只有记录生活里的片断。“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她和工作伙伴跟采访对象共同生活。这是柴静想要的工作状态。(柴静供图)
柴静的新书《看见》出版不到一个月,印数已过百万。“骂柴”和“挺柴”的两派抓住时机,在网上开打嘴仗,一方指责她“心灵鸡汤,用文艺腔把社会问题简单化”,另一方说“谁不让我喜欢柴静,我就反对谁”。柴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辩和解释。”这是谈到《看见》中的一期节目,又似乎另有所指。她说对自己没有好奇心,在书中写的是自己试图成为职业记者的过程。“这很困难,因为人性本能不欢迎„客观公正‟,总有一些事实想要掩盖或粉饰。我只能说,我尽可能诚实了。” “不要找,要等”
2012年12月21日,在广州方所演讲和签书前几小时,柴静秘密地做了一期节目的采访,她走在坑坑洼洼的地上,脚上沾满泥,摄像在耳机里听到她低声说了一句:靠,还是这个过瘾。
柴静原本设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做十年,甚至以上。到第六年,她被台里调离。
做完《24小时》之后,接下来是《面对面》。那时柴静并不知道《看见》的存在,也不知道这是在每天中午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偶尔看到一期节目,她打电话给《看见》的制片人李伦,要求过去。理由是:“这片子把我惊着了,这年头还有人愿意这么拍电视?”
这期节目叫《古浪冬天的神话》。讲的是一个叫“北京厨子”的人从北京赶往甘肃古浪,救助那里124名患了矽肺(尘肺病中比较危急的一种)的矿工的故事。柴静记得其中的一组镜头:“厨子”张罗了很多宴席,请病人吃饭,晚上回到宾馆,他躺在床上,翘着腿跟记者聊天。
“我很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向电视记者这样袒露内心,这个记者肯定是不着急、慢慢地陪着这个人,陪了很长时间,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在那个穷地方受着冻,才能有这个东西。我就想要这个。”
柴静自己最接近这种状态是5·12地震时在北川杨柳坪的拍摄,不知道主题,没有策划案。她想起铁凝说过的一段往事,那时铁凝30岁,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铁凝说:“没有。”“嗯,不要找,要等。” 那次的拍摄就是“等”——“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记者很少跟受访者共同生活,总是带着任务来了又走了,但在那种情况下非得跟他们生活不可。这样,你才能看见雨是怎么从破了的瓦上掉下来,蜜蜂怎么飞来掉在茶水里,你用刀尖小心把它挑起来移走,看它歪斜一会儿,再飞走。这是生活。”
柴静和南方周末记者提起默罗,这是CBS的著名播音员,在“二战”时期德军进占维也纳时有一段即席播报,堪称广播节目现场直播史的开端。显然,他的现场报道也让她沉醉。
柴静最喜欢的是默罗在1940年伦敦遭受轰炸期间的系列报道——著名的“这是伦敦”。“这太了不起了。他根本不需要画面,他的语言就能创造画面。”在车里,柴静开始复述其中一段,窗外车流正拥挤—— 这是德军的第一次轰炸。他的开场白是:这是伦敦,在夜晚,当炮弹呼啸着穿过丛林,丛林也呼啸以对。轰炸过后,他路过一家百货公司,里面的货架很多都倒了,有一瓶黄桃罐头从货架上翻倒,碎了,罐头里的汁液拉得很长,隔很长时间才会掉到地面上,他说,那是全伦敦唯一能够听到的声音。
“电视记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信口开河,一定要把5分钟填满,所以就说一些无意义的废话,但他不是,每一个字都精确地嵌在那里。”
柴静学习的另一个对象是沃尔特·克朗凯特(冷战时期美国最负盛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她记得他曾经描写的两个细节:
一次是在海军服役,对方大炮打过来的时候他们正在打牌,炮弹几乎击中船身了,发生了很大的震荡,手中的牌撒得满天都是,最后有一张黑桃A斜斜地插在了船板上;另一次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他进入荷兰,在装甲车上,士兵除了要接受姑娘们的亲吻之外,还有人们纷纷向他们投掷郁金香花束,因为郁金香都是用铁丝绑着的,他就被一根铁丝正中鼻梁流了血,这是他在战争中第一次流血。
复述完毕,柴静眼睛睁得很圆:“你看,他们不是简单的新闻记者,而是作家,我要向他们学习如何写作。” “以前的我,很可能就追上去了”
报道李阳家暴事件的这期节目播出后,柴静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不舒服。
现场是这样的——柴静问:你为家庭做了什么?李阳回答:我一年回来二十天。柴静再问:这是你对家庭做的最重要的事吗?李阳回答:我本来可以回来得更少。紧接着他把问题掷向他的对手:你是一个事业很成功的女强人吧?你也是把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吧?柴静当即接了招:家庭应该有很重要的价值。该不该有这样的交锋?事后,柴静的朋友牟森问她:“为什么这样?”柴静答:“因为他反问我。”他摇头:“反问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他为什么反问你呢?”
这让柴静开始想:人一定是受到了压力,想要反击,才会反问。但柴静认为自己的反应也很自然,“我是一个女性记者,也做过女子监狱的暴力犯罪调查,知道遭受暴力的女性的心理,自然就有我的价值判断。” 2006年,柴静采访虐猫事件的主角,她质问将虐猫视频传至网上只为牟利的当事人:即使不违法,难道就不用考虑道德?另一次,在做了关于违法征地的采访后,她又在笔记本上写:“太没有道德了。” 现在她显得不那么非此即彼。“就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说这是好人,这是坏人,会热泪盈眶或者义愤填膺一样,都是一种刺激,人会因为迷恋这种刺激而把它变成一种模式。记者这个身份就是要把这种模式破除,把情绪变成认知,而不是对它加以判断。” 采访李阳后近一年,2012年的9月,柴静采访了李永波。这又是一个身处漩涡中心的人——在伦敦奥运会上,女羽双打队员于洋和王晓理因“消极比赛”被取消比赛资格,李永波深受舆论批评。他也和李阳一样,语带锋芒,性格强硬。
节目进行到中段,谈到林丹和李宗伟在上海的一场国际邀请赛,当时林丹领先了四球,上海观众为弱者加油,喊“李宗伟加油”,李永波很生气,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是再这样的话上海我就再也不来了,怎么能为外国人加油呢?你们都不爱国。”
如果是过去,这可能会是一个短兵相接的采访,可能会火花四溅。“无非是一些句式,比如„难道你不觉得……‟,„可是有人会质疑……‟用这种否定和质问的方式。有一部分记者是这么做的,观众也会很喜欢,但是我自己现在不会这么做。”
这次柴静换了一种问法:你为什么这么想?李永波用他一贯的桀骜态度开始辩解。当柴静说“体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定水平,观众对于体育文明也有更高的理解”时,李永波的态度忽然松动了。他说:“对,其实喊一喊也挺好的,这对球员在赛场上心理素质的成熟也有帮助。”
“我没有质问他,只是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其实这种可能性在他心里早就生根发芽了,你把土松一松,这个芽自己就长出来了。”柴静说。
到结尾,柴静问李永波,韩国教练因为奥运会上“消极比赛”被终身禁赛,和你的处境反差这么大,为什么?此时,李永波摘下话筒,一边说“我要赶飞机”,一边快步离开了现场。
以前的柴静,有可能会追上去,“希望你回应一下这件事,在你登上飞机之前还有时间。”这次她没有动。“电视有很强大的力量,剪辑和写稿的时候,对于同样的影像,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加以解读,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况且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问出来,你留出一些空隙,观众自己会补足。”节目原原本本地播出了这个画面,而在片尾,也照例由柴静做了一段长一分半钟的陈述和解说。
不久后又有刘欢的采访。过程顺利,但结束后刘欢打电话来,希望谈到的一些内容不要用。这部分主要关于他为何退出选秀节目,涉及一些较为尖锐的看法。这本是采访中的重点篇幅,也是节目的新闻点和看点,但节目最终剪掉了这些片断。
在受访者的接受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两者之间,现在的柴静选择前者。“采访本身有一种傲慢的可能。过去我觉得我就是观众的代言人,要完成他们交给我的使命,但是现在我会首先尊重坐在我对面的人,因为对这个人来说,节目播出后对他人生的影响可能是你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即使我不播这些内容,同样应该有自信完成一期质量不错的节目。”
节目播出后,柴静发现刘欢本人很认同,观众也没有不买账:“每个栏目会有自己的观众群,不用你去营造,或是大声喧哗来吸引。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辩和解释。” “人渣也有人渣的困境”
2011年4月,柴静的节目《看见》做了“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最初广为流传的是一个悚动的火车读物式的故事:一个大逆不道的孽子为了钱在机场捅了亲生母亲,舆论一片责骂。
“我们反对这种拙劣的市井传奇,只有简陋的模式,多少是智力上的懒惰。”柴静后来在采访中发现,弑母案无关乎道德,实情是:该留学生患有家族遗传的精神分裂症,幻听和妄想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但他和家人、学校都一无所知,或是不愿面对。“我不太相信会有异常的人与事,我相信人人都是亲切寻常,我想找到的就是那种真实。”
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两个月之后,柴静采访了药庆卫。柴静和节目组的共识是:每天追踪热点新闻,就像大火烧荒——大火一过片草不留,土地焦黑一片,而土壤里的东西关心的人并不多,这不对。他们决定等一等,等大火过去再回到原地。
事实上,节目组曾在一个月前跟药家的人联系,对方表示不想再说什么,节目编导告诉他们:可以,但任何时候你们想说我们都愿意听。柴静认为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尊重他,不冒犯,但是保持关切。” 观众反映这期节目的调子过于悲情,有悖于新闻的客观中立原则。柴”至于客观,“客观不代表没有感情,客观的反面是偏颇,感情的反面是麻木,而客观跟感情从来不相互抵触”。静不理解他们说的悲情所指为何:“是说那种痛苦吗?这是应该的吧,年迈的父母失去孩子,这是人最大的痛苦之一。
柴静对做明星访问一直谨慎,但《看见》里也出现了一些明星,比如姚晨、李亚鹏、贝克汉姆。在《读库》2012年的座谈会上,她跟张立宪谈起此事。张立宪的《读库》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做显著者,因为显著者的话语权已经太多了,沉默的大多数话语权太少了,而且显著者已经慢慢地不说人话了。
柴静不再同意这种看法。“以前我会选择,哪些人不要找我做。但是记者的本分是记录这个时代当中任何类型的人,而不能加以个人的观点,否则很容易因为你不喜欢这个人就不给他话语权,就会导致这个人越来越符号化。六哥(张立宪)说有的人是人渣,我说人渣也有人渣的困境,既然我们要做的是人,每个人就应该是平等的。不在于我采访的是不是明星,而在于我采访的是不是人。”
第三篇:潍柴企业文化
潍柴企业文化
一、潍柴1946年创建于山东威海市。原名环海铁工厂,主要制造“七九”式步枪和汽船修理,隶属威海市武装部领导,1948年11月,到潍坊坊子筹建大华机器厂。1953年8月,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并正式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
二、1947年,潍柴成功仿制德国11马力单缸柴油机。
三、1948年,跟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在潍县解放后,企业迁至潍县坊子,更名为大华机械厂。
四、1953年,企业迁至现址,归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开始走上柴油机专业化生产道路。
五、1956年,成功试制6160型中速柴油机,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使其发展成为中国船舶动力和发电机组的主力机型。
六、1965年,企业被评为“全国七十个大庆式企业”之一。
七、1982年,6160A—9增压柴油机获国家银质奖。
八、1989年,潍柴斯太尔项目建成投产,企业开始形成“中高速柴油机并举”的产品格局。
九、1998年6月,谭旭光董事长成为潍柴新的掌舵者,自此潍柴拉开改革与发展的序幕,通过实施人事机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工资改革、营销战略转移等一系列的举措,企业实现从脱困到做强的飞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柴油机制造基地。
十、1998年6月27日,在潍柴管理干部班组长会议上,谭旭光厂长带头提出“约法三章”:
1.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
2.铺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企业干实事,为职工办好事;
3.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我们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十一、1998年上任伊始,谭旭光董事长率领所有的厂级领导及营销、技术人员,对潍柴所有用户进行了市场走访,通过实地调研,谭旭光董事长确定“五个一”的经营战略,即: 坚持一个标准---坚持用户满意为最高标准;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市场这个中心;
完善一个功能---完善服务网络功能;
实现一个升华---实现从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的升华;
达到一个目的---达到以服务促销售的目的。
十二、1999年谭旭光董事长代表全体管理团队提出“四项承诺”:
1.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决策水平,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
2.保持高昂斗志,坚定必胜信念,矢志不移,坚韧不拔,全力实现既定目标;
3.彻底转变作风,廉洁自律,求真务实,为职工做出表率;
4.树立群众观念,发扬民主,爱护职工,做群众的贴心人。
十三、2000年提出“四提倡四反对”、2002年提出“六条准则”、2004年提出“潍柴执行文化理念”。
十四、潍柴的管理工作经历了制度管理型、引导管理型、制文并重管理型三个阶段。
十五、1999年4月17日,潍柴召开职工代表团组长会议,一致通过了对重庆长江柴油机厂兼并的决议。
十六、2005年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潍柴。
十七、潍柴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审核。
十八、2005年8月,潍柴动力成功收购湘火炬,延伸了自己的产业链条,拓宽了发展空间。并购湘火炬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了有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等40家
优质企业组成的子公司群。
十九、2005年11月5日,在经济日报社主办的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潍柴动力获得“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荣誉称号。
二十、潍柴旗下拥有三只股票:2338.HK 潍柴动力H股、000338.SZ 潍柴动力A股、000880.SZ 潍柴重机A股。
二十一、2003年8月29日,“潍柴——AVL欧洲研发中心”正式挂牌,达到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新一代发动机研发工作同时启动。
二十二、2005年3月,潍柴成功推出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升、12升大功率国发动机——“蓝擎动力WP10/12”。
二十三、2007年8月,潍坊柴油机厂正式改制为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有60多年发展史的潍坊柴油机厂正式进入二次创业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十四、新约法三章指的是:干干净净为企业服务;堂堂正正与团队成员共事;兢兢业业对岗位负责。
二十五、潍柴优秀管理团队应具备六条标准:敬业奉献、持续创新、挑战标杆、团结合作、国际化素质、诚信与理解。
二十六、2000年7月17日,国家机械工业局主办的现代动力与工程机械协调研讨会在潍柴召开,会上确定潍柴WD615发动机为工程机械动力换代产品。
二十七、2001年3月10日,潍坊潍柴道依茨柴油机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二十八、2004年3月11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发行H股股票。IPO发行创香港资本市场诸多新纪录,公开认购达928倍,机构配售认购达52倍,当日冻结资金1100亿港元,上市融资14.7亿元。
二十九、2004年“五一”期间,谭旭光董事长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4月28日召开的全国庆祝“五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谭旭光董事长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企业家代表参加了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
十、2004年3月1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取得了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国内率先通过此项认证的柴油机生产企业,标志着潍柴动力的质量管理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进入世界配套市场的通行证。
三
十一、2005年4月30日,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谭旭光董事长被光荣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作为劳模代表上台接受党和祖国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
三
十二、2005年12月28日,谭旭光董事长光荣当选“2005CCTV中国经济人物”。三
十三、2005年9月1日,潍柴动力以良好的品牌形象、优异的产品、卓越的服务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三
十四、2006年3月20日,潍柴与中国重汽实施产权分离。
三
十五、2006年3月25日,潍柴动力被中宣部评为“自主创新典型企业”。
三
十六、2006年4月28日,潍柴动力、福田汽车。德国BOSCH、奥地利AVL缔结国际化战略联盟。
三
十七、2006年6月1日,潍柴动力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
十八、2006年9月2日,潍柴动力、湘火炬同时停牌,拉开了潍柴动力吸收合并湘火炬的序幕。开创H股回归A股市场新模式,打造了中国最强大汽车零部件集团。
三
十九、2007年4月30日,潍柴动力、山东巨力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潍柴动力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湘火炬创造性地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A+H”协同效应凸显,潍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是“HtoA”资本运营的唯一创新案例,更使潍柴动力在资本层面上完成了整合,组成了业界绝无仅有的重卡黄金产业链条。
四
十、2007年,潍柴根据世界先进技术完成了全系列1900转发动机,这一发动机通过与桥和箱的优化配置,油耗降低了15%—17%。这一技术不仅是国内首创,其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也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国内燃油消耗率最低的产品,可比世界其他机型节油11.1%。四
十一、2007年11月26日,潍柴荣获“全国质量奖”。
四
十二、2008年1月26日,在山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谭旭光董事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月16日,谭旭光光荣当选十届全国人大表。
四
十三、2008年3月29日,谭旭光董事长荣获“袁宝华管理金奖”。
四
十四、2008年4月17日,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山东巨力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曼柴油机公司在潍坊签署了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技术合作协议,标志着潍柴从此成为中国唯一一家拥有船舶动力全系列化产品的企业。
四
十五、2008年9月9日潍柴荣获“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第211位,陕汽荣获“亚洲品牌创新冠军”称号。
四
十六、2009年1月6日晚,谭旭光董事长荣获“十大鲁商功勋人物”称号。
四
十七、2009年9月5日,“潍柴滨海产业园”在潍坊滨海开发区隆重奠基。
四
十八、2009年5月25日,经公司申请并深交所核准,公司证券简称由“山东巨力”变更为“潍柴重机”。
第四篇: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夜色温柔,亲爱的柴静
这一生,那么长,我以为,它必须留下存在的痕迹。
这一生,又那么短,我以为,它实际完全没有印迹,一个普通人的行走,那么渺小,曾经的过程虽穷其一生,在浩瀚的时空中终将逐渐湮灭。
一个普通人的行走,在20岁之前,我始终不明确它对社会倒底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直到20岁,在许多寂静的夜色里,听到了柴静的《夜色温柔》。
她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她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
她说: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她说:夜色温柔。
柴静,夜色温柔,夜色温柔,夜色温柔,柴静,亲爱的柴静。
黑夜里,她的声音那么忧伤,穿过厚重的夜,将人生的悲凉猝不及防地推陈出来;她也有明媚时,那是在为了安慰更忧伤和迷茫的人们时,但对她了解较多的人们却仍能够感受到她仍然远远地站在红尘外,忧伤地看着里面憔悴翻滚的灵魂,无助的难过。
九十年代的湖南,夜色降临后,商业与娱乐都收敛了起来,而文化开始呼吸生长,在貌似平静的夜里繁荣、漫延。
漫长的夜,却是灵魂盛大的舞台,夜色下迷离涌动的灵魂,借着黑暗游荡、碰撞,或者仅仅只是喃喃自语。
柴静,她在黑夜里,安静地点上一盏小灯,灯光虽然微弱,仍然有摇摆,却给清醒的人以温暖,给迷惑的人以方向,给坚持的人以力量,她的声音,虽然忧伤,却安定游荡的灵魂。周末的夜晚,从此清醒与明媚都始于十点半,在一个个周末夜,听着这个城市的心事,用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看单薄的灵魂纷飞寥落,从此原谅了自己。
原谅了自己的羸弱,原谅了自己的肤浅,原谅自己成长中的一切,也明白了唯独不能够原谅自己的身不由已。从此,愿意在头顶的天空与脚下的身影中并不自由地一路前行,且自此在路上步履平缓,始终面带微笑,看到周围山花烂漫,金色阳光漫山遍野,生命在安宁快乐中互相握手至福。
是的,一个人能被另一个人如此深刻的影响,则斯人幸矣,自己的行为,气质必然会有她的影子相伴,而旅途不寂寞,生活的航灯对于每一个蹒跚前行的人代表着永生不灭的希望,而旅途的加油站往往来自于这些影响你至深的人.一个人能如此深刻的影响另一个人,则斯人更幸.自己的言行,思想不但为自己所践行,而且有千万人同行.柴静,应当抚心幸之,一个人的思想能够达到如此,本是幸事;一个人因其思想能够被追随,幸之又幸;而其思想能够影响这许多人,丰富和指导这许多人的人生,诚然是追随者之大幸,但亦是被追随者之幸。人生如此,当以立而抚心,微笑叹幸,更明媚前行。
第五篇:柴静演讲稿
柴静的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得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下面是我转载的演讲稿: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希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