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刘建
(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市
450007)
摘要:
高职学校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较差。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如何改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高职化学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 提高 注意力
信息量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化学是轻化工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学生有了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相关的印染、化纤、环保等专业的专业知识。针对基础较差、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高职学生的化学课教学任务?我认为重在改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在心理学上,注意有两种解释:即广义的注意和狭义的注意[1]。广义的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狭义的注意是指导致对局部刺激的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集中。因此,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有选择性;二是有心理努力。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教师上课,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并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注意品质,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率的关键。1.1 利用暗示
教师上课时,应提前到达教室,给学生一个上课前的心理准备过程。特别是老师服装上,或者是发型有新变化时,更应该提前到达教室,使学生最快适应新的变化,稳定学习情绪。1.2 利用心理物理刺激
化学课的内容,特别是物质结构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应该利用教具,如分子轨道模型、分子模型等,或者利用投影、多媒体等手段,以及教师讲课时的语调、节奏的变化,给学生一定的物理刺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1.3 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教师上课的内容虽然来自于教材,但有知识的扩充和延伸,不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课下的复习巩固,更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但当有些学生听讲与记笔记相冲突时,要求他们以听讲为主,课后再补充笔记。提高听课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应牢记每堂课的教学的任务,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二是有周密的计划和严谨的组织,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主要包括知识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三方面。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上课时,教师必须牢牢记住并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就向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制止无关刺激的干扰。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化学课的特点,可以适当的插入生产、生活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事件或“趣闻”,以调节课堂气氛,但不能单纯为了讲故事而开“无轨电车”。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所谓巧设“问题情竟”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竟之中的过程[2]。大致可分为:不协调—设疑—探究—沉思—发现—解决问题等步骤。“问题情竟”的设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行为,设立“问题情竟”需要教师根据教材每节课的内容来确定,并且,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具体,要有启发性和适当的难度。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提出为什么电子可以绕核高速旋转?电子绕核高速旋转与月亮绕地球旋转有什么相似之处?因为学生已有月亮绕地球旋转的知识,所以他们就很容易接受电子绕核高速旋转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讲解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不同点,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规律了。另外,还可以根据课的内容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只有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堂课内容的安排,要有适当的难度和信息量
所谓难度就是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讲课内容要以教材为依据,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高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从高中走过来的,虽然基础不太过硬,但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巧妙地运用高中已有的化学知识,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但要避免知识单纯的从复。另外,要有适当的信息量,即每堂课内容安排、容量、信息的多少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既不能内容太单调、贫乏,信息量过少,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不能安排内容庞杂,信息量过多,使学生难以接受,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智发展水平,向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容量,特别是增添一些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方面的新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以至用,以增强学生学习好化学课的自信心。
让学生亲身体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途径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社会知识经验的形成、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动到静的过程,而个体对人类社会知识经验的学习、掌握则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1]。在这两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性活动。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直接基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化学性质的实质,只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才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再从实验结论中验证理论,完成从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学习过程,使学到的知识达到质的飞跃。将学生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突破难点,阐明重点,浅者深入,深者浅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全面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结构,了解知识点难易分布的情况。在讲课过程中,做到突破难点,阐明重点,浅者深入,深者浅出。对学生已有的或者浅显的知识,要讲出它深层的道理和内涵,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中学物理中已经讲过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即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创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如果在讲课时,再简单的重复该原理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不同结构,引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概念,从而揭示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在化学变化中的内涵,使知识深化。
对于抽象难懂的知识,要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图解、模具等帮助学生领会、理解。对于每节、每章的难点、重点,教师要舍得化时间讲解,必须引导学生攻克难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要抓住重点突出讲解,例如化学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讲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和限度的。内容抽象,既是化学中的难点,又是重点。讲这部分的内容时,必须从热力学基本概念入手,讲透讲好每一个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自发过程。在讲自发过程这个概念时,可以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铁生锈为例,揭示自发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就能进行的过程的实质。用铁锈不会自动分解成铁和氧的事实讲明自发过程的重要特征——不可逆。为进一步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打下基础。另外,教师上课时,要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化学知识内在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联想记忆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3]。
7积极开展双边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信息沟通的角度来看,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
7.1单向沟通,即教师单向讲授,缺乏反馈。也就是“填鸭式”教学,效果最差。
7.2 双向沟通,即教师讲解与向学生提问相结合,能部分反馈授课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教学效果。
7.3开放式沟通,即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的沟通,又在限定的条件,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沟通,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7.4全开通式的沟通,即教师作为班集体的普通成员与所有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一堂课往往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替使用。一般来说,讲授新概念时,宜采用前两种沟通形式。上习题课、复习答疑课时,宜采用后两种沟通方式。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由于一个班的学生,有时成绩差别很大,课堂上师生沟通方式更应该灵活运用。在上课时,教师应充分重视面部表情、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的作用。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根据学生的神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说话的语气及表情。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当你学会运用二十一种不同的声音说“出去!”、“进来!”时,你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开展的好,可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快完成知识的转化。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强调课堂安静、绝对依从教师,教师喜欢乖巧听话的学生,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生理疾病敏感,而对学生的心理情绪反应迟钝。传统的教学秩序观,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创造活泼、主动学习的气氛,应该进行改进。教师应该树立现代的教学秩序观[3],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围绕课堂讲授的内容提出问题、自由发问、讨论或者切切私语。也就是当学生学有所得或者疑惑不解的时候,允许他们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高职学校的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于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困难,难免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采取多鼓励、多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出错。鼓励他们对教师发问或同学之间设问,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上复习、答疑课时,更应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而不能简单地给出问题的答案,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心中有学生,勤于钻研教材,认真备课,遵循教学规律,多总结、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参考资料]:
[1]燕国材.心理与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6-44 [2](美)E·阿伦森著.社会心理学入门[M].郑日昌,张珠江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3]孟兆森.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6 Choosing Best Teaching Method on Classroom, Improving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ChemistryTeaching Quality
Abstract:The studen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have universal relatively poor knowledge.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eachers how to chang teaching train of thought and choose the best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chemistry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mprove attention information
psychology health
第二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手段和教育对象等因素而定。
一、情景教学法。即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文学语言的描述,再现课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理解学生理解文章优美词句,可创设情景:如果我们荡舟漓江,一定会被漓江的秀水陶醉。你将怎样表达?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找出描写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欣赏。此时,学生眉飞色舞,议论纷纷,不由自主打开课本学习起来。
二、想象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使语言文字形想化,用感知的表象,结合课文的文字形象来创造想象新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刚学完《桂林山水》后,教师可诱发学生的想象:桂林山水如诗如画,那么迷人,你们一定向往这个地方。若你们有机会投入桂林的怀抱,会做一些什么呢?学生立马展开想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有的说要当个小作家,讴歌桂林的奇山秀水;有的说要当个小画家,去描绘桂林的奇异风光;有的说要当个小小园艺师,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丽„„这奇特的想象不仅表达了同学们的远大理想,而且更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开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把发展独立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胆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诸葛亮为什么敢于立三天后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告诉周瑜?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排成“一字儿”„„然后让学生逐一回答这些问题,使他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感悟。接着放手让学生读书,圈找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继续提问,并联系课文来回答。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借助范例来提问,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自己思考,加深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四、示范教学法。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模仿、运用,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习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时,先指导学生精读,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火焰的奇异,读出小女孩面对美丽温暖的火炉那喜悦舒服的感觉,读出火柴光亮熄灭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其次,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讨论:她为什么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使学生感悟,因为小女孩太冷,自然期盼大火炉出现,美妙的幻想与冷酷的现实鲜明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小女孩的寒冷。然后,师生总结学习方法:“精读内容——讨论幻觉——领悟想象”,再放手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老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五、合作教学法。即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2至5人为一组学习课文。这种合作,即可以在课外开展,也可以在课内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常常是教师提出目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解释、判断,直至共同作出结论。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分组阅读,集中讨论。课文第二大段写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后出现的幻觉。这段文字内容较长,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讲读课文时采用分工合作学习方法:全班分成五大组,每一组阅读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然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解答课文问题。这样即深入掌握了课文重点内容,又达到了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
优化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因此,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从优化教学方法抓起。
第三篇:优化化学作业,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化学作业,提高教学质量
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刘仲莹中学
王荣林
271124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化学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都在不断地探索中渐趋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优化化学作业设计,使化学作业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生为主体,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外,还可布置适量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教材中的“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认识服装的标签”,“侯氏制碱法”,“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等等。
2.口头表达作业。主要是识记内容的复述。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等,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概念、原理、实验现象。学生在完成这种作业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践作业。以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主,例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H、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化肥厂等活动)。也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实践作业,如收集瓦斯爆炸的实例资料,调查研究河流水质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化学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目的。
4.探究作业。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和“单元探究活动”为主,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制取明矾晶体”,“制作叶脉书签”,“白纸显字实验”等。教师也可适当创新,如制作“鸡蛋雕花”,“自制喷泉”,“番茄电池”等。家庭小实验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展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扩充学校教育资源,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能力。然而,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堂实验的延伸、化学整体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只是将家庭小实验与“有趣”、“好玩”联系在一起,很少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家庭小实验,更谈不上组织家庭小实验的教学了。因此,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指导是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前提,初中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浅,操作能力比较差,因此,特别是对于那些过程较为复杂的小实验,实验之前教师要做比较全面的指导。在器材方面,由于家庭小实验是在家中完成的,没有专业的仪器,但又不必去买现成的仪器,因此应鼓励学生自制仪器,动手改制一些废品为简单器具。如量器可用带刻度的废弃药杯、塑料杯等代替;容器可用塑料水杯、玻璃水杯代替,也可以用饮料瓶将其底部去掉来代替;玻璃管可用白色的塑料软管代替;漏斗也可以用饮料瓶制得;用棉花或几层棉布来代替滤纸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同时在废物利用的过程中,也使他们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在药品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实验形式和药品准备,也由于各个学生的家庭不一样,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情况千差万别,所遇实际困难也较多。在药品准备上,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家里现成的,如食醋、蔗糖、植物油、食盐是家里常备的;二是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药品,如胆矾、盐酸、生石灰;三是到试剂药品店买点必需的药品,如酒精、纯碱、明矾、高锰酸钾,以补充药品的不足。但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中的化学药品。日常生活中,有些物质可作化学药品使用,例如:易拉罐(铝)、铁钉、铜丝、铅笔芯(石墨)、木炭、食盐、碱面(碳酸钠)、白酒、白醋、鸡蛋壳、碘酒、PP粉(高锰酸钾)、花瓣汁(代替酸碱指示剂)、农用硫酸铜、建筑用的碎石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等。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家庭小实验中的仪器和药品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学生通过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优化作业批改的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旧的教学模式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逐渐淘汰。然而,批改作业,作为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得到较大幅度改革的今天,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作业教学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成为薄弱环节,影响了整个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备课、作业、单元过关并称为教学常规的三大环节。要看到作业作为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之一,在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发展学生智能,反馈教情、学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作业批改中多存在以下问题:
案例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尤其在我们农村中小学,学生正处于高峰期,而师资配备又跟不上,多数化学教师身兼3~4个班的教学,如果对化学作业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案例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案例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案例4:作业形同虚设。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应付上级检查,多让学生做一些订正过的习题,甚至是抄写例题,对学生来说,只是进行了知识的“搬运”。作业反而成了“负担”,它的作用逐被单元过关所代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批改模式方法:
(1)精批细改。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8——10本,进行精批细改,在批改中错的地方根据具体情况有时标上符号或提示语,对倾向性错题或创造性作业,作适当摘录并分析错的原因。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2)自我批改。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批改。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4)当堂当面批改。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几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教师也可以交错选用,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起到作业教学应有的作用,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效的教学研究工作。
三、优化作业批改的评价
近二年来,我对传统的作业批改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写上评价批语。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在作业批改中,常用的批语有以下五种形式。
1、赞扬式
任何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例如在初三化学中考复习中,我布置一道有关推断式的综合题,一些拔尖的学生综合运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不循常规另辟蹊径,正确地得出了结论。对这样的作业我作了如下批语:“思路开阔,思维清晰,方法灵活,具有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题方法不落俗套,解题思路不同凡响,思考能力较强”。短短的批语,简洁明了,充满爱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度赞扬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这些学生看了批语后倍受鼓舞,从而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力,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2、指导式
学生解题不符合要求,这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指导,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从中吸取教训,使解题过程完整规范。如关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作业,学生的步骤往往很乱,有时开始不写“设”,计算式中的“X”看不出指的什么东西,最后的“答”常用“略”,在化学方程式下面标数据时,有的左右数据不相当,上下单位不相同。对这些作业,我的批语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为:一设(未知数)、二写(方程式)、三标(数据)、四列(计算式)、五答。”“化学方程式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左右数据要相当,上下单位要相同。”
3、启发式
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审题不求细、只求快,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结果对题意似懂非懂,解题时思路不清,走了弯路,甚至错漏迭出,答非所问。对这样的作业,我的批语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清题意才能做题。”“再审题意,寻找捷径”,“努力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
当学生看到批语后,常常会茅塞顿开,经过重新认真地审题之后,豁然开朗,迅速找到了正确简捷的解法。这样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解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式
对于中下等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后进不可怕,就怕无信心”,“不怕基础低,就怕不努力”,“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等批语。对作业一向了草马虎,敷衍塞责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完成比较工整认真的情况,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在他们的作业上批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扎扎实实地学习,一定能跨入优等生的行列”等批语。这些富有情感的批语,“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赞可夫语),这些批语就会解除差生自卑心理压力的包袱,使他们敢于启齿发问,学业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5、警钟式
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不重视作业,所以作业敷衍、应付,常常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如概念混淆,忽略关键,说理不清,层次混乱,乱套公式,数值看错,遗漏符号,计算误讹等等,而且这些学生的这些错误还经常出现反复,很难改掉。对于这些马大哈式的学生的作业,我写的批语是:“马虎不改,难有作为”,“化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学习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斯大林语)”这样的批语,提醒学生学习是严肃认真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草率,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第四篇: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江苏省宿迁中学 肖庆孝
(jsncxc@163.com 2007·6·20)
新课程改革后,化学教学已不再是以往单纯“传授化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设计。下面就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是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是积极主动的、活泼的和互动合作的,教师要关心过程中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化学素养,是否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这都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措施、条件、环境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准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一些具体问题,如:要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等等。
多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容易突出对教学的认知目标,但比较易忽视教学的非认知目标。如在化学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很少考虑教学内容要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很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实施。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师要用最少时间和精力来达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精心搞好以下几个环节的优化设计。
(一)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注重理论课教学外,又将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 1 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融教学与实验、实践为一体。强调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的检验;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为指导。
(二)优化预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南京大学龚放教授说:“创新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可见问题提出对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化学教师要善于预设多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预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铜板分别和稀硫酸的反应;②把锌板和铜板从上方接触有何现象?③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分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可以说,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效果也更明显。
(三)优化设计练习和作业----体现化学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另外,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课外习题,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开放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多样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优化设计教学板书---更好体现教学的全过程。一份好的课堂板书,具有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更要有直观性、科学性、和美学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给学生更条理地建够知识框架体系。设计板书要体现几个原则:①体现目标性,能揭示、归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起画龙点睛作用。
三、坚持多媒体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最大发挥教学的巨大潜能,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佳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功能在教育领域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设计制作出符合美学、认知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与教学内容 相适宜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并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的关键。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频率,较之其它学科的教与学要高得多。各种教学素材、化学实验、社会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离不开互动与协作。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互动合作式的教学,借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不能一味追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更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总之,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设计探讨。而新课程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只有优化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提中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本人邮箱:jsncxc@163.com
或:sqmlxqx@tom.com 江苏人才:jsrcsqz2007@yahoo.com.cn
第五篇: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导。如:一位老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0%。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课前,让同桌相互画正面像,课始,展示各人的作品,并引入画人的正面像有一定的常识,那就是美术上学到的“三庭五眼”;然后,通过赵本山等名人的正面画像来验证;最后,形成几道比例式来引入比例的概念。这种从美术到数学的教学,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大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视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让学生沿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也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着单
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观摩课、公开课从新知识引入到巩固训练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并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
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标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了。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递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D?D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D?D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课堂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如:为什么闰年多出的一天会放在二月份?你想知道吗?等等,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