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摘要: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与实施给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美术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越发重要。本文结合我在美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实践中,围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三方面对课堂有效性作简要论说。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高中美术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学生通过美术课的教学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与实施给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程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出新意?新课程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有效? 本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曾经与同事进行过多次探讨。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要想真正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应从美术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做起。下面我就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三方面对课堂有效性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以求同仁赐教。
三、有效的运用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如今,多媒体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和传统相比,多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
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了。尤其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生颇为受益。
有一段时间我在上高中美术鉴赏课时几乎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如课堂上与学生缺乏沟通;多媒体带来的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冲淡和淹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助长了教师不板书及学生不记笔记的惰性等。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美术课堂里,如何有效的运用教学手段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既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去刺激、鼓励和指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又应视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来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去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1.注意掌握讲课的速度,注重与学生沟通。多媒体课件文字清晰,条理性强,容易使讲课速度放快,使得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忘却身份做多媒体的“操作员”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的文字“播音员”,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地放慢语速,注意与学生沟通,要用丰富的言词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吸引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发挥传统教学中常用的边说边写印象深刻的讲课方式。好的板书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在准备好的课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学生课堂信息反馈显示对这个问题仍不明白时,教师可以使用板书边说边写表达某个问题。另外教师告要诉学生哪些是需要做笔记的部分, 哪些是不需要记录的部分,以免学生面对屏幕上的文字感到无所适从。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乃至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所以,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立志基础美术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辟高中美术教育教学新局面。
参考资料: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5.纪洪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老虎岗中学:任有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有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活动,课前必须有周密、详尽的备课,所以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剥夺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当生成的问题不能与老师预设的相一致时,老师们在生成的资源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就反映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而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3、设计板块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时间计算合理精确。这样的设计是牵制课堂教学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书中提倡让教学设计粗放些,从僵化的、呆板的线型设计走向灵活多变、有广阔发展余地的板块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保留空间。所谓“板块教学设计”,即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二、学生也是资源
书中说,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是啊,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乐学、善学、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铺光明大道,让其向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如:教师在单元质量检测中采取分层次检测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内容,自创习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轻松地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宝抹去了一些使用统一考题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书中,给了我们4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
2、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大体方法是,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等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四、扩大评价正向价值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面对着一个个充满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师只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估: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为高分而喜,为低分而愁,学科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平时的评价方面同样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的评价地位;应当既关注个体,同时也关注全体;还应当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显得宽松、和谐、民主。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放地去尝试,精心地去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华阳九年制学校付军飞
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研读了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也做了近2000字的读书笔记。从自己内心说,这本书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发展的实际需要。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等,将促进广大初中教师通过学习,使他们的教育理论素质、尤其是课堂教学技能得以提高。
全书共有五篇,分别是:
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第二篇: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准备的三个维度;
第四篇: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
第五篇:扩大课堂教学评价正向价值。
每一篇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而这些问题也都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家都倍感困惑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大都由四个层次组成,首先是“问题提出”,概括叙述了这些问题的来源;然后是“问题表象”,对所提出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都罗列出来;其次是“问题归因”,就是对所罗列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是“行动策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本书给出了解决的方案,以及实施这些方案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本书也给出了大量的课堂实例,真正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空洞乏味。
对这本书我是这样读的,首先我通读整书,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方法勾画出来,然后是再对勾画出来的部分摘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仔细品味,查找自己教学中所困惑的情况,对照着目录,最后我又精读了部分篇章中我认为经典的问题。
问题2 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潜价值
在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育机智在提高课堂教学中作用,教育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应变能力。它是一种处理教与学之间矛盾的教学技巧,处理的好可以把“事件”转化为“资源”,而处理不好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力。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有较好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外,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
践者。”那教育机智哪里来?首先教师要有爱心,要把学生、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再就是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创点;再就是教师要善于学习,学生别的优秀教师的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处变不惊”,要做到得心应手的处理学生抛给你的难题,非一日之功,努力学习,不断积累,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问题4 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七点建议
这一部分我读的是最仔细,发自内心的讲我很想激活我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课堂上教师教的效率,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学生学的效率。假如我自己教的效率提高了,但学生的效率没有提起来,课堂这驾马车也是跑不快的,所以要教与学同步进行。我翻来覆去的读,可怎么也找不到“七点建议”,也不知道是哪儿出错了,这是题外话,下面我说说对这部学习的认识。
从作者阐述的来看,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大事者无不对所研究的方向充满浓厚的兴趣,书上也举了丁肇中的例子。我也经常的去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刺激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以前学生的内驱力是好好学习,考一个好的学校,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已不是问题,也就没有了这样的内驱力,那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力又是什么?我也不止一次的和同事们探讨这个问题,一直不得其解。
读完这一部分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乐此不疲。而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味的压制学生去学习,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压制式的学习,近期学生可能也有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停留在表层的,遇到困难时会偃旗息鼓。不能很稳定的很长久的关注自己的学习。一旦引导学生真正产生学习兴趣,学生自动的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觉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自发的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状态,直指自己的目标。
问题6 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一直在考虑这一问题,读了这一部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没有目标的教学,不可能成为是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设定预期的目标,有了正确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教师都会有方向,必然会提高效率。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就不会只从自己教的方面考虑,而忽略考虑学生的学的方面了。
读完这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反映学生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对于学什么的问题,目标一定要准确、标准、具体,这样学生才有方向感。对于怎么学的问题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发展入手,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本,给与
正确的方法指导。学到什么效果,这就是当堂检测,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内容,通过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及时的反思改正。
这本书上的好多内容需要我去仔细的体会,总的来说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课堂浅议
论文编号:
论文大赛参赛作品
科研论文
论文题目:作者姓名:
所属学科:
所属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浅议熊建新高中历史长沙明德中学1597428760
4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浅议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的改革,而第八次也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旨在实现由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文化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我校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了“三生”课堂的教学改革。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我们历史组对如何构建“三生”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三生课堂”历史课堂
什么是“三生”课堂呢?简而言之,“三生”课堂即指“生命化、生态化、生存化”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但“三生”课堂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它是具有基于学生、成就学生的特征。“三生”课堂教学不止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的训练,而是充分体现人的自主,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对于历史学科的“三生”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尊重个性,把课堂演绎成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在人们的习惯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往往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衡量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和理解程度的标准。诚然,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肯定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但是历史“三生”课堂模式下,我们也要体现不同教师的个性,历史学科的特点,不同课型的要求,而不是一个模式下教师个性尽失,所有老师一个套路,结果使“三生”课堂陷入样板化课堂中。比如:有激情且口才出众的老师,上课时可根据课型多以生动的语言、激扬的情绪带动学生;沉默内向且思维缜密的老师,上课时可根据需要多让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老师稍作串讲、提升„„总之,不管何种方式,根据自己的个性,能让学生喜欢历史,提升学生的文科素养和历史思维就符合“三生”课堂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堂中除了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年代等历史知识需要机械记忆外,学生更需要的是了解与认识更多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而在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课本删繁就简,只提供了框架式的模块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那么学生所得的知识极其有限,历史课堂也就变得索然寡味,《历史课标》所提及的各种目标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历
史资料,或者老师布置学生去搜集与课堂相关的历史资料。
如我在讲必修三第八单元《文学繁荣》一课中,从“你读过哪些世界名著?对哪本名著印象深刻?为什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和特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待戈多》等作品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呈现、朗诵、感受和老师讲解的方式,创设情趣盎然、气氛活跃的历史情境,使文学人物变得有血有肉、生动丰满,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文学的熏陶。事实证明,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和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兴趣对历史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生命,还课堂以原生态。
穿针引线,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深度。
现在,我们仍然有部分老师把“三生”课堂教学简单固化为一种模式:学生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教师没有应有的点拨;学生讨论就是让学生自由的讨论,教师没有恰当的总结和提升;学生探究就只局限于学生自己的探究认识,教师没有及时给予适当的引申拓展。这样的模式只是形似“三生”课堂,没有“三生”课堂的内涵和神韵。因为对历史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少而浅,缺乏深层的了解和横向的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度提升,领悟“三生”课堂的真正内涵,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一次“生命或生存化”教育,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我在讲必修三第三单元《辉煌灿烂的文学》时,我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根据课本了解并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学成就、产生原因等,之后,我在让学生分组讲述时,学生讲的是头头是道,如果这堂课就此结束的话,那学生收获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思维的培养益处不大。而我在此基础上,我对每组学生的讲述做了一个简评,对每个时期的文学也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并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如何?透过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概括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有了一个整体认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活跃了课堂气氛。
所以,历史自学课不是学生简单的对历史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老师的串讲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是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认识中,而是通过老师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带着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课堂内容。
自主思考、自然生成,展现原生态课堂的精彩。
在很多的课例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但是又往往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预设的知识格局提出问题,使整个课堂都处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其实,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实际上,如果允许学生发挥的话,学生的问题会大大超出教师的预设,所以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又不偏离课堂主线,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抓住学生提问的闪光点,促成课堂的精彩生成。比如我讲到《战争与和平》中二战的希特勒时,有学生讲到:希特勒很了不起,他白手起家,登上权力的顶峰,可见其才能非凡;且在他的领导下,德意志民族迅速强大起来,他发动战争也是为了民族利益而战,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对此,我没有立即加以评论,而是要求同学课后去查阅资料:法西斯分子的暴行;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恐怖主义等。第二次上课时,我再要学生谈自己查资料后的感受,学生普遍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应该好好珍惜;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但不能损人利己;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和当今的恐怖主义一样,是对人类文明的挑衅和毁灭„„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想无疑得到了一次洗礼,其人生价值观自然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课堂,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以创新的教学方式点到为止,不偏离主线,做到收放自如,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这才是真正的“三生”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却在原生态的状态下多了一些精彩。
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现实魅力。
曾经有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在编制《青少年中国历史知识现状》专项调查中指出“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使许多孩子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是“某种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使历史 “死”而复“活”呢?这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中包含了课堂生活,从而对历史课堂产生一种亲近感。
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强调:“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的根基在于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成为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的“象牙塔”。而新课程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平台,新课程体系摈弃了传统的课程视野,建构基于生活世界的教育学,提出教育就是对生活的对话、体验、理解。
如何才能使历史走向“生活化”?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
式和事务分离开来。”很明显,他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历史教学必须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拓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并能很好的实现对课堂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如胡老师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时,他说:面对“当时主张用直接发放救济款的方式进行救济,认为用投资工程的方式进行救济国家投入太多,会加重经济危机”的说法,罗斯福说了这样一段话:“政府为兴建公共工程而付出的工资花在全国的商店里,经过商店又到批发商那里,通过批发商付给工厂,通过工厂付给劳动者工资,通过他们又花在商店里。商业活动的轮子又运转起来,火车又上了轨道”。再联系到2008年为了克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我们政府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长沙旧城区的改造和扩建、地铁工程的建设等等)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历史课堂不再枯燥,使学生真正觉得历史不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没有用的学科,从而增加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他们才会热情的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总之,“三生”课堂,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历史课堂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历史搜寻中引发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拨动学生的心弦演奏多彩的生命时,学生才会真正热爱历史老师和历史课堂,才会真正热爱历史和生命。
【参考书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5期
《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新世纪教育启示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价值分析,主要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内在原理,分别介绍相关的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整合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容取舍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选择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学情驾驭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师素质调控策略”这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总结教学中的成熟经验,力图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文中论述结合了教学实践中的大量鲜活有力的实例,可操作性强,富于针对性,现实意义显著。总之,本文力图在理论上钩玄提要,实践上针对时弊地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外高中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进而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把课堂关注的重点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后,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学会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完成语文知识的自我建构、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生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可以说,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 “有效”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己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概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和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列举现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原因。第三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主要从确定与叙写教学目标、设计与编写教学方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三个层面来探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第四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着重探讨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教学、文言文教学、现代文教学等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可操作性策略。第五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坚持全面开放的评价内容,强调发展性的评价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围绕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多还原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