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中国行[本站推荐]
“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暨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江口
为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学习吸收先进地区课改新思维、新策略和新经验,2013年7月28日,江口县教育局邀请《中国教师报》李炳亭、郭瑞、金锐等3位课改专家在江口大酒店七楼会议室开展了“课改中国行”贵州•江口站大型公益宣讲活动。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张成山,县教育局局长秦杰、机关党委书记段绪、纪检组长李军及副局长杨秀权、杨爱军等出席活动。全县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共23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秦杰同志主持。
上午的活动中,张成山副县长向前来宣讲的《中国教师报》课改专家组一行致以了欢迎和感谢,《中国教师报》现场聘请杨爱军副局长担任《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高级顾问,与会人员现场进行了课改签名。《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以诙谐、风趣、通俗的语言作了《教师角色的再认识》主题宣讲报告。报告就“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提出了好老师是学习的发动者、好老师是能让学生学会的人、好老师是能给予学生远大信念的人、好老师的知识水平不一定比学生高、好老师要让学生当成重要的教学资源、好老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六个观点”。报告指出,新课程改革应当树立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观,课改教学应做到构建一个学习组织、明确一个学习任务、编制一个导学教案、设计一个教学流程、给予一个教学方法“五个一”,一堂好课应具有动静结合的课堂、展示的课堂、尊重流程的课堂“三大共性”,报告同时对“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和如何评课作了详细解释。
下午,《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副主任郭瑞组织开展了高效课堂小组文化建设体验式培训。为让校长、教师、学生体验小组活动的技巧,感受小组活动的快乐,体会小组建设在高效课堂里的作用,我县30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分成五组进行了切身体验。体验式培训活动真正让大家感受了高效课堂的魅力,了解了高效课堂的价值,明了了小组建构的操作程序,大家群情激昂,十分感动。校长和教师纷纷表示,活动令人受益匪浅、大开眼界,今后将致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一心一意抓高效,团结合作谋发展。
晚上,县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校长召开了“问题解决式”座谈会。会上,李炳亭主任就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就学校进一步向内涵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秦杰局长就我县课改工作进行了回顾反思,指出了我县课改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暨调研采访活动的开展,对我们解决课改中的疑难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促进我县课改工作、提高我县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秦杰局长对与会的校长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勤于读书学习;二是要常进课堂、深入课堂;三是要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希望大家以此次宣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思想、转变理念、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课改之路,为江口教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中国课改模式
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
2011年01月19日 作者:翟晋玉 康 丽 李炳亭
来源:中国教师报
太阳照常升起,变化每天发生。转眼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
走在课改路上的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变革的勇气,挑战着曾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各色“经典”,这支队伍里,活跃着许多闪亮的身影,洋思、东庐、杜郎口是其中的“代表”。这里,我们无意对“典型们”做出一番比对和评价。因为,课改原本就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过程。
本期“调查”,我们力求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上,旨在通过锁定“模式”,以“课”论“改”,试图展示课改的基本历程,厘清课改发展的脉络,从而给力中国教育。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1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照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在记者的调查中,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课难道不应该这样上吗?如果不检查复习,不巩固新课,不布置作业,还是合格的“课堂”吗?
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突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历数近10年来的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还有曾引起广泛反响的“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等。
从最初的唯一选择——“五步教学法”,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层出不穷的模式不仅教师迷惑了,校长迷惑了,就是一些教育专家也迷惑了。“模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词汇,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觉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福音,有的人则对其厌恶无比。
“捧杀”和“棒杀”,都不是面对事物的应有态度。仔细分析和梳理模式演变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模式正验证着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最初的开始:五步教学法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经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
“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变。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7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
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他创造出“启、读、练、知、结”的“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让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启”与“结”,两个环节约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都属于学生,由他们来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魏书生看来,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比较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其他两步可以省略;若自测效果好,自结则可略。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尽管这些模式名称不一,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在历经艰难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扎和技术涅槃之后,“学”开始从课堂冻土里苏醒,尽管它们依然重视“讲”“练”结合,但对“学”的张扬仍不失为一种壮举,尤其是洋思中学。
洋思“变形记”:先学后教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课堂教学来说,洋思中学的突破算一个“奇迹”。
这所位于江苏泰兴的一所破落农村初中,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模式主要分为三段,有六个环节。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
“先学”的操作要求:1.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板书)显示,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检测自学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时间2分钟左右。3.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间5至8分钟。4.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准备,时间5至8分钟。
接下来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时间8至10分钟。
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与传统的“教为主”相比,洋思中学明确把学生的“先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出,并予以特别强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洋思中学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式,而“当堂训练”又辅以课堂“四清”,则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
与传统的“五步教学法”相比,不难得出,洋思中学的“先学”主张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重大突破。洋思的课堂“变形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声誉。直至今日,仍有学校前去洋思中学“取经”。
曾经有文章这样描述洋思中学的课堂:“随意走进初二年级的一堂生物复习课,一样朴素而简洁的装束,一样年轻的面孔,课堂在学生对照复习提纲自主看书、提问检测、再复习、再检测以及最后的练习巩固等不同的环节中紧张地转换着,时间被细化到10分钟、5分钟,甚至1分钟。一节课,40多道选择和开放问题,全班40多个孩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单独和集体检测。”
“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也是很多参观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打仗”,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对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意也许是想探索„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外,还是直接的„决定者‟和„掌控者‟,换句话说,因为有这样„角色‟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真正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但洋思带给中国教育的启发作用不容抹杀。”一位资深教育记者这样评价他眼里的洋思课改。
东庐“一招鲜”:讲学稿的“技术”贡献
与洋思中学的“早年成名”不同。同样来自江苏大地的农村,东庐中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后起之秀”,因为“一招鲜”而声名鹊起。
东庐中学成名在“讲学稿”。与传统教学管理重视教师的备课不同,东庐中学变写教案为编讲学稿。其技术的改良,却生成了课堂意想不到的变化。讲学稿的问世,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合一。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带来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是课堂结构的巨大变化。
何谓“讲学稿”,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学生练习,三者融为一体谓之“讲学稿”。
东庐中学的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它的革命性体现在,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课堂。东庐中学的课堂流程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
课前,教师先把印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自学。
课中,教师按照“讲学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才进行点拨。
“东庐中学正是通过„讲学稿‟这个桥梁,把„教‟和„学‟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只顾埋头教书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做文章”。有专家评点说,东庐中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往往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可能像他们这样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学”,看重学生的“学”。
“更重要的是,„讲学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在„讲学稿‟的引导下,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讲学稿‟这个„技术‟的改变,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有专家如是说。
杜郎口旋风:颠覆还是改良?
比东庐中学的改革稍早一年,一个叫崔其升的农村校长,在山东聊城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引爆了“颠覆式”的课堂变革。
最初的时候,为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崔其升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规定:“0+45”课堂,教师一个字都不能讲,不能板书,就站在课堂里,任学生自己作主、自由发挥。
教师“闭嘴”的课堂,招致了很多质疑、非议。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讲的课堂却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好起来的课堂证明了学生主体的力量。”崔其升校长说,他就是这样矫枉过正,硬把教师的观念给扭过来的。之后,他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构了能代表杜郎口教学主张的“10+35”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35分钟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并由此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
杜郎口模式被称为“颠覆”的典型,其改革是彻底的,不留尾巴的,它的创造性在于,把一直以来由教师掌握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郎口还统统删除了一些词汇中带有“教学”的字眼,而换成了“学习”,如教学目标被改成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则换成学习计划,等等。
与之相伴的是教室环境的变化。杜郎口的教室不再是原有的主席台式的座位排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排序。物理空间的小小改变,实现了教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全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杜郎口中学课改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
应该说,杜郎口这股旋风成功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已经有60万人次前往这个农村学校参观学习,“杜郎口热”在基础教育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消退,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趣的是,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围观”杜郎口,各种关于“解读”杜郎口的话语,都已成为一种风尚。
伴随着知名度的高涨,杜郎口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杜郎口的课堂,有人把杜郎口的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也有人质疑,如果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要教师干吗,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方法的改良,没什么神奇。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论,这所农村中学依然誓将课改进行到底。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学校允许教师打破三三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已经不称模式了,关键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味执著于方法的改良是走不远的,课改其实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崔其升对记者说。
模式,到底是什么?
杜郎口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
2010年,可以概括为全国课改的“模式年”。
本报曾就当年的课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总结推出了课改“九大范式”。除了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外,还有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还有曾被本报报道过的河北鹿泉一中的“八环节教学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河南濮阳油田十九中“引领式教学”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以及本报不久前报道的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也都探索出了自己较为成功的课改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在的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也学着“不讲”了,他们同样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
比较这些学校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或许受了太多诸如杜郎口、东庐的影响,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式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都是用学案、导学案“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研究独学、对学、群学,都尽可能控制作业量甚至实施“零作业”,等等。当然,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模式热”导致模式的满天飞,似乎没有模式就摆明了教学落后,课改仿佛就是搞模式。有人据此提出质疑,而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那么,课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模式能解决课堂业已存在许久的症结吗?
对此,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
而李镇西老师同样也认为,模式旨在规范“教”与“学”,让课堂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和规律。
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
记者在采访这些课改学校时发现,他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共识,“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而当教师攀登上了这种境界,模式就是一个可以扔掉的梯子。
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其实,模式就是“思想下的技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理事长总结说。
模式背后的思想
从“五步教学法”到“杜郎口旋风”,伴随着种种争议,几十年,中国的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平凡道路。
尽管我们称2010是模式年,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一统天下。仅仅只有模式,还是解决不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操作上,“五步教学法式”的课堂,依然还控制着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
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经常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模式背后的东西。这些课堂模式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对此,崔其升无奈地说。
在杜郎口中学,记者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了这些支撑的重要性。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副校长张代英对记者说,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日新之谓盛德”,从杜郎口中学的每日反思文化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样每天诊断课堂,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想不提高都难。因此,在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尽管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一样在不断成长,终于做出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显然,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课堂改革不可能走下去。
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
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哪一种模式?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是好课。重要的是,让课堂发生质变!
后 记:
记者曾去过东庐中学进行采访报道。2010年岁末,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记者又先后来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目前洋思中学已经搬进了城区,但校园和师生身上依然可见农村学校的朴实。杜郎口中学依然矗立在一片农田之中。
严冬时节,白杨树已经光秃,伸向天空的枝条似乎蓄积着无穷的能量,和绿色的麦地一起,昭示着春天已经不远。这里的空气清新透明,人质朴粗犷,透出本色的力量。学校在这里接了地气,草根性的原生态的课改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田野的芬芳。
时值深冬,但依然有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教师和校长。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从他们听课时专注而认真的表情上,我似乎看到了答案。我想这两所学校提供了他们最需要而又最感困惑的课改经验。而他们之所以有此动力,是因为课改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并逐渐在他们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埋头拉车,为让自己的学生多考几分兀兀穷年,而终于抬起头来看看前进的方向是否已经偏离了初衷。他们在课改大潮的涛声中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开始追求作为教师和校长的天职和良知,承担起教育的本来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良知的召唤,使他们内心燃起了对课改的热情,才不辞辛苦不顾严寒而来。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课改也是如此。进行课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其实课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有没有对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内心有没有对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来自于人们内心。“拯救人类世界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的心灵。”(翟晋玉 康 丽 李炳亭)
第三篇:课改,我们行走在路上
课改,我们行走在路上
-----邢台县浆水中学课改纪实
本刊通讯员 李有才 本刊记者 王振全
课改,是一段必由的旅程。起点是人的心灵,终点是人的发展。课改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题记
课改,是一缕走向希望的曙光,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邢台县浆水中学地处邢台市西60公里的太行深山区——浆水镇,是邢台市建校较早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浆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前南峪奇峰叠翠,九龙峡秀山碧水,大自然用神笔在这里描绘出一片靓丽的人间仙境。2000多年前,邢襄故国在浆水建都;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深入敌后在浆水办学;历史的年轮在这里沉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这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浆水中学走过了六十年的办学历程,凭着“勤、实、严、恒”的治学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抒写了一段大山深处的教育神话,被誉为“太行明珠,人才摇篮”。
进入新的世纪,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浆水中学比其他农村学校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和发展难题。由于地域偏僻,生源局限于学校周边的几个山区乡镇。更大的问题是富起来的农民淡漠了对孩子的培养,更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新录取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差,许多人没有学习的欲望和习惯。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课,学生有睡觉的,有摆弄东西的,有搔头挠痒的,有说笑打闹的,有的学生干脆连书本也懒得往桌上放„„面对这样的课堂,老师们困惑,领导们揪心。郝永渠校长感慨地说:“传统的课堂在我们这样的薄弱学校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的学校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必须为课堂找一条活路,给学校找一条生路!”
敢问路在何方?什么是教育?今天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该怎么办?课该怎么上?富有责任心、使命感的每一个浆中人都在思考着这些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
2012年4月18日,邢台县课改推进会召开,教育局领导要求高中学校以课改为突破口,提振精神,提升质量,重振高中雄风。会上,马爱魁副局长、教研室霍连勤主任介绍了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经验。会后,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大讨论,大家深深地认识到:如果再以旧的方式去“满堂灌”,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没有兴趣,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也将难以生存,我们必须改造课堂。经过反复酝酿,审慎考虑,郝永渠校长一锤定音:对标山西新绛中学,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以课改求生存谋发展。他说:“高中课改或许真的是“雷区”,但我们必须知难而进。不改,死路一条;改,或许会杀出一条生路。”
于是,我们选择了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课改之路。
课改,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需要执着地探索和追求
带着对课改的向往和冲动,郝永渠校长带领业务领导和学科骨干一行十九人,踏上了第一次山西考察的寻梦之旅。2012年5月18日,我们走进了高中教育的“另类学校”——山西省新绛中学。在这里,“关注生命,和谐发展”“为教而学”的理念强烈地吸引着随行的每一个人。听校领导介绍,走进课堂观课,向教师咨询,与学生交谈,拍照,录像、抄录,搜寻资料„„一整天时间在紧张而新奇的感受中匆匆过去。听说泽州一中的课改很有特色,于是,我们又直奔泽州。回来的路上,大家群情激昂,一路行驶一路讨论,心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新绛归来,学校集中三天进行课改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的领导和教师逐个登台汇报,全体教师参与讨论,对照新绛中学模式,反思传统课堂症结,探讨课堂改革思路,发言者激动,聆听者动情,会议气氛非常热烈。通过心灵的碰撞,教师们对课改形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教师垄断下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我们要学习新绛中学的作法,解放课堂,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创建生动活泼的新型课堂。
随后,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把“三本”理念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强调在教育思想上要以人为本,在教学关系上要以学习为本,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本,把新绛中学“问题解决式学案课堂”模式作为课堂改革借鉴的基本模式。强调课改是“校长工程”,从责任目标、课堂流程、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从5月24日起,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20个教学班全部拉开桌子,“试水”课改。
老师们在小组建设上动了许多脑筋。张振清老师把他所教的学生分成7个小组,其中一个组由班内成绩最好的学生组成,同时这六名学生又兼任其他六个小组的组长。学习中,“尖子生小组”相互交流,强强合作,基本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随后,他们又分散到各组去组织其他同学学习,帮助其他同学破解难题,这样“兵教兵,兵强兵”,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不用讲几句话。刘为民、程万鑫、张和宾、马志勇几位老师在小组建设上都琢磨出了许多独特的方式。经过一段探索,学校确定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以及性别差异搭配编组,尽量形成组内合作互补的组成结构;各组之间实力尽量平衡,形成竞争之势;每个学生都担任一到两科的组内学科代表,人人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的组织者。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校设置了课改办公室和课改督导室,办公室负责技术层面的研究和培训,督导室负责课改过程的督查和评价。学校明文规定,学案、学习报告落实情况与绩效工资和业绩考核挂钩。学校重视课改文化建设,各个班级都营造了激情洋溢的文化氛围。各年级定期评选质疑之星、合作之星、管理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展示之星。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
课改,是一段艰难的路程,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谈课改容易,做课改难。课改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2012年秋季开学前,教师提前返学,再次进行了整整一周的集中培训。新学年开学后,要求三个年级所有教学班按新型课堂模式上课。至此,课堂教学改革在浆水中学全面推开。
为了使更多的教师感受课改,去年10月份,学校组织第二批教师赴新绛考察学习。回来后,又是一轮的汇报和反思。几经学习和研讨,老师们不仅转变了观念,也基本熟悉了“学案课堂”的操作流程,弄清了自主课、展示课、反思课、训练课四种课型的特征和操作程序,掌握了编写学案并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要领,新型课堂模式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为了使教师尽快熟悉新型课堂,学校设置了“赛课室”,开展练课赛课活动。确定每周的二、三、四为“练课日”,九个学科每周各安排一位教师到“赛课室”公开作课,本学科教师全员观课,课后当即评课。去年秋季以来,教师公开练课150多节。去年12月份,举办了首届“课改先锋展示赛”,21位教师参加赛课,涌现出一大批课改骨干。赛课期间,教师踊跃观课,每位教师观课都在10节以上。练课、赛课和评课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解决了学案使用和师生课堂行为方面的许多问题。
然而,课改的道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学期过去,在取得经验的同时,也暴漏出许多问题,在集体备课、师生定位、学案使用、学习报告批阅、课堂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细节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模糊和困惑。新课堂的“新鲜劲”已过,课改的热度有所降低,少数本来就对课改心存疑虑的人甚至想知难而退。
面对这些问题,新春伊始,郝永渠校长带领学校业务领导和课改骨干一行13人再次前往山西学习取经。从3月4日至3月8日,五天时间他们考察了5所学校。这五所学校都在扎扎实实搞课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模式,泽州一中叫“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垣曲中学叫“两段六步80分钟大课堂”,新绛中学叫“问题解决式学案课堂”,尖草坪一中叫“ ‘1+1’学案课堂”,和顺一中叫“1224学导课堂”。叫法不同,特色各异,但有一个相同的根本点,就是用“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这些学校或者位于偏僻的农村县城,或者位于竞争压力很大的城乡结合部,都是凭借课改走出了困境,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比较五所学校的课改经验,我们找到了化解疑惑的钥匙;审视五所学校的课改成效,我们进一步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走上了课改的道路,面对挫折,我们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
课改,是一道灿烂的风景,曲径通幽处鸟语花香
浆水中学尝试课改几近一年。一年中几多艰辛,几多努力,几多收获。
经过一年的探索,在借鉴新绛中学模式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我们把这种 模式姑且称作“一二四五学案课堂”。
“一”即“一种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学习方式上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学案课堂”的灵魂。
“二”即“两个载体”:学案,学习报告。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安排学习任务,指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报告是“前置”的作业,但又不等同于作业,它不仅体现为学习的结果,还应该反映出学习的过程和感悟,是落实学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保证。
“四”即“四种课型”:自主课,展示课,训练课,反思课。“自主”和“展示”是两种基本课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自主课上,学生在“学案”引导下读书、思考、合作探究,完成学习报告,填写“互动卡”;展示课上,教师指导学生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学室展示,适时点拨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难,发展能力素养。“训练”和“反思”是两种辅助课型。反思课,重点体现在学生对章节或单元知识点的梳理上;训练课,重点是瞄准学考和高考,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反思和训练,总结学习得失,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五”即“五个环节”: 集体编写学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动感悟,训练检测落实,归纳反思提升。这是“学案课堂”的具体运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把具体的细节落到了实处,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
通过近一年的课改,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表现为“教师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着眼于“教什么”“怎么教” 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案课堂表现为“学生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着眼于“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发生了变化。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习,心动,口动,身动,神动,全身心围着“问题”转,睡觉的情况消失了,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学习氛围。思维碰撞,情感交融,课堂由单纯探究知识的场所变成了生命成长的乐园,学生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能力和素养。课改搞得好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表述能力、书写能力、学习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
此外,课堂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衡量一节课的优劣,往往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感受。现在评价课堂,主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看课堂解决了多少问题,在学习中新生成了多少问题。衡量教学质量,不仅仅关心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改,也带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课改,激发了参与的欲望,也锻炼了参与的能力,学生不再满足于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逐渐成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教育主体”。学校也试图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参与平台。4月6日,第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春季运动会成功 举办,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全部由学生担任,教师退居幕后当“导演”,学生裁判恪尽职守,各项赛程井然有序,运动会由健儿竞技的“赛场”变成了学生学习锻炼的“课堂”,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最近,在学生会的倡导下,十几个学生社团应运而生,涉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各个领域。学校领导和教师深深感到:课堂是学生的,整个校园都应该是学生的,松开学生的手脚,我们的教育就是另一番风采。
课改,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青年教师赵军芳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要想真正驾驭课堂,不仅要预设问题,更要关注新生成的问题,不然学生刁钻的问题就可能使你下不了台。”
中年教师温仲平说:“在新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形’乱而‘神’不乱,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上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连金生副校长听了21节“课改先锋展示课”,他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每项任务都是由‘小先生’来展示的,这样就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体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287班3组的张婷同学说:“过去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只对少数人起作用,成绩好的同学不听也会,成绩差的同学听了也不会。现在好了,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入点,每节课都会有收获。”
282班5组的冯翠芳同学说:“过去我从来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言,现在,一向拘谨的我放开了,我可以到黑板上去板书习题,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争辩。课改给了我自信和胆量,我不再默默无闻,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方天空。”
280班3组的郑惠宾同学说:“课改不再让老师只垂青于那些尖子生,我们这些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有了表现的机会,原来我们也有聪明的时候,我发现学习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课改,是一种放眼未来的事业,追求事业我们将义无反顾。
一个学校的课改,需要校长的远见和决心,更需要全体人员的付出和努力。浆水中学的课改,每走一步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为了推进课改,郝永渠校长废寝忘食谋划策动,连金生、王卫东、刘礼勤、赵兴琴几位副校长长期蹲在课堂观课评课;课改办郎贵芹主任研究技术层面的问题一丝不苟,她一个人举办的培训讲座就达八次之多;督导室卢福建主任对每一个环节严格督查,严格把关;学科组长主持集体备课,教研组长组织赛课评课,全体教师主动参与。正是全校上下形成了一个“课改共同体”,才使整个学校的课改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邢台县教育局领导对浆水中学的课改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马爱魁副局长、梁宗欣主任督学、教研室霍连勤主任多次到学校观课评课,对课改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2013年4月23日,邢台县课改现场会在浆水中学召开,教育局主要领导、全县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 200多人相聚浆中校园。与会人员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现场观摩教学。赵兴军局长亲自深入课堂观课,现场参与评课。这是一次教育的盛会,对浆水中学乃至全县的课改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课改,郝永渠校长有深刻的感悟。他在课改现场会上说:
教育就是解放。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放开手脚领着学生“折腾”,而自己则俯下身子给学生当“助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于“欲”。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课堂,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课改必须真改。校长要做课改虔诚的信仰者,学校领导要做课改忠实的追随者,教师要做课改坚决的执行者,学生要做课改积极的参与者。真心改,才能真正受益。
课改是在改变传统,改变习惯。传统和习惯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不触及灵魂不可能改变。课改的最大阻力来自教育者自身,包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变革就是改造自己,没有放眼未来的眼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不可能成功。
对于课改追求的目标,我们有自己的愿景:
一是成就学生。具备了探究的能力,面对考试中那些老师没有讲过、书上没有见过、练习中没有遇到过的试题,学生再也不会束手无策,高考成绩自然会提升。养成了探究的习惯,面对未来社会那些不曾经历过的问题,他们不可能张皇失措,而会在解决问题中享受到成功和幸福。
二是成就教师。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毁灭自己的“烛台”,而应该是成就自我的“精神驿站”。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教师会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与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享受创造的喜悦。教师是一个引领未来社会的职业,是一种绿色的事业,与希望相伴,与生命同行,做教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三是发展学校。构建融“知识探究”和“生命成长”为一体的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办好“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高中教育。以课改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营造教育亮点,提升社会声誉,增强生存力、发展力,实现“打造精品浆中”的梦想。
我们还考虑到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郝永渠校长说:钱学森先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世纪之问”,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最杰出的人才?一个小小的浆水中学肯定支撑不起这个重大的课题,但是可以坚信,杰出人才注定会出自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还很不完美;我们更清楚,课改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还很难走。既然已经上路,惟有奋身前行。
课改,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事业,追求事业我们将义无反顾!
第四篇:行走在课改的路上
行走在课改的大路上
——巡检完全小学张铭
学校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经过探讨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学校的产品是课堂,赢得了课堂就赢得了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才是我们的发展出路所在。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成功课改的先例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课改的信心和决心。如何进行课改?大家献计献策,反复研讨,学校一班人达成共识:以落实常规为根基,以校本研训为动力,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创建特色为目标,打造高效课堂,推动学校发展。下面把我们的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同仁作以汇报。
一、以落实常规为根基,坚守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
课堂教学改革不管如何改,常规不能丢,失去它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按规律办事,立足常规,做精做细,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因为常规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工程。我们把《襄樊市小学教学工作常规》作为落实常规的准绳,经常组织老师学习实践;并且制定了《巡检完小教学常规评价细则》,进一步细化常规,提出具体标准,认真落实备、教、批、辅、考、研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常规落实中,我们突出“三抓”,即:抓备课、抓上课、抓训练。备课方面我们提出了优化备课“五有”即:脑中有纲、脑中有本、心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换句话说就是在备课中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力求让每一份教案成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五为主、五突出、五高度”来优化课堂教学,“五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五突出”即: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教学效率、突出因材施教;“五高度”即:复习铺垫要高效度、导入新课要强力度、传授新知要参与度、巩固训练要多角度、课堂小结要高浓度。学生作业我们重点进行“三看”:看训练内容是否精当、看批改反馈是否及时、看有否教师激励性评语。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进行“三度反思”,一是备课后反思,优化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过程中反思,注重课堂生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三是教后反思,认真总结教学得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三度反思,实现教师自我超越和专业成长。
我们还加大对教学常规的监控力度,对教师备课实行教研组“半月检”和学校月检制度,查备课数量够不够,教学环节全不全,教学设计新不新,有无教学反思,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整改;对教师课堂教学通过听、评、议等形式进行量化,制定了《巡检完小高效课堂量化细则》,实行“三个一票”否决,即:教师教的时间超标的课、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没有当堂训练的课都不能算作合格课,学校把这些常规监控结果纳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内容。我们把落实常规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把抓常规落实作为教学管理的永恒主题。
二、以校本研训为动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深知,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思想的改革和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就是校本研训。
在校本研训中,个人研修是一种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和引导教师主动自觉学习,让读书成为老师们的一种内在需要。我们制定了《巡检完小教师读书学习制度》,规定每学期老师读两本专著,做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写两篇心得体会、两篇教育叙事、两篇教学反思,称作“五个二”读书提高工程,并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组织的论文、案例、课件以及优质课等各项竞赛活动,对获奖的老师予以奖励。
在个人研修的基础上,学校把集中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每学期初学校确定培训主题,由教导处安排主讲人、培训时间,每大周进行一次,围绕主题进行系列培训。我们在上学年重点围绕“高效课堂建设”对老师进行培训,如什么叫高效课堂?建设高效课堂的意义何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有哪些?等等,本学期将继续延伸,通过培训让教师对高效课堂有了清晰的认识,课改理念也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也在开始在探索中。
如何促进课改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我们把开展教研活动作为重点来抓,学校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一是每周一次的教研例会活动,不拘形式和内容,老师们可畅谈自己的教学感受体会,也可提出自己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大家见仁见智,各抒已见,老师的思想在此交汇、碰撞、融合,形成智慧的火花。二是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我们精心组织,认真操作,制定实施方案,老师们在讲课、说课、评课中竞技展示,课堂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大家在学习交流中丰富自己,在磨练中走向成熟。三是推行教研课与推门课相结合的听课活动。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研课,并且安排上课表,定时定内容,教师除听教研课外,其次的听课任务就是听推门课,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不需学校组织,可以自由选择听课学科、年级进行听课,并与学科老师进行交流研讨,推门课将近占听课任务的一半,这样保证老师能进行广泛地学习,使听课常态化,也促使教师把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打造快乐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成了时下课堂教学的最炙热的词汇,也成了课改的风向标。高效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快乐则关乎学生生命的成长,因此我们把我们的课改定位在“快乐高效课
堂”。
为了抓好快乐高效课堂建设,我校申报了市级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此作为课改的突破口。第一步,深入学习,形成理念。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对高效课堂有充分的认识,广泛了解各种高效课堂模式,如杜郎口的“336”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河北赵庄的“三三三一”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高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我们进行课改的精髓所在。第二步,借他山之石,临帖运用。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结合自身的学科实际和学生实际,摸索尝试自己适用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大胆“修枝嫁接”,借石攻玉。第三步,切磋交流,达成共识。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使教学模式逐渐走向科学,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架构:一是牢固树立高效课堂理念,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二是把握高效课堂的原则,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三是追求高效课堂的目标: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四是推行“五步三查”导学模式,“五步”即预习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巩固拓展,“三查”指课堂上三次学情调查,一次学生独学时,二次组内小展示时,三次达标测评时。五是构建合作学习小组,班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对班级实行小组编排,编排采取异组同质、同组异质,每组构成是AABBCC式或ABBC式,以利于小组内合作学习和小组间竞赛学习。六是控制教师讲授的时间,低学段不超过25分钟,中学段不超过20分钟,高学段不超过15分钟。七是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媒体、教学持图、实物教具、学具等。另外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保障高效课堂健康发展,如教师微笑进课堂、落实课前三分钟训练(语文经典诵读、数学快速口算、英语口语对话等),重视习惯的培养,教师关爱后进生的扶贫行动等,以促进课堂高效优质健康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如果把快乐高效课堂比作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我们现在正行走在进入春天的路上,虽然这条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我们会坚持这一目标一直走下去。在百舸争流、万帆竞发的课改潮流中,我们只是紧跟其后的一叶小舟,但我们坚守一个信念:不灰心、不放弃、不抛弃,我们坚信巡检完全小学的课改明天一定会更灿烂。
第五篇:课改 且行且思
课改 且行且思
——2011期中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侯利梅
新课改风风火火的在武安一中展开了。现在,我坐上了课改的快车。在八月底,作为高一的我们(也是最后一批走进课改的教师),利用学生军训的时间,在高二陆续地听了王院生、李轶、王进晶等老师的课,我真正明白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含义。
在预习课上,教师分发下去导学案,指导学生有效地预习。当然,这样的预习也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放羊式的,例如,我们听王进晶的一节预习课,她是这样讲授的:导学案分发下去之后,教师告诉学生具体的预习任务,即知识梳理、字词解决。3分钟的时间,学生根据导学案把本课的文学常识以及课文背景熟悉了解;2分钟时间快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解决字词;之后,同学前后桌结对互相提问,有效记忆(这一阶段大概耗时3-5分钟)。接着,教师给出文本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0分钟时间学生自己再读课文,思考;15分钟小组讨论,并得出最后的结论。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检查。
如果说预习课上教师就是一根指挥棒,指引学生学习的导向。那么,讲授的课堂,教师就是一只鼠标,下边的学生是一个个的文件夹,鼠标点向谁,谁就得打开展示自己。同时,学生还要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
讲授课时,课堂是竞技场,学生是对决者,教师可以说是场外的教练。教师在告诉学生具体的教学任务后,学生就把上节课预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其他同学可以质疑,甚至推翻上一个同学的结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从这十多天的听课中,我简单的学到了课改的皮毛;在自己的讲课当中,我才真正意识到课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九月份,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我也走进了学生与课堂里。在传统与新课改中,我是侧重于后者的,我认为课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可是我却苦于不知道利用怎样的方式去改进课堂。虽然前期,我已经看到了课改的样子,在自己的课堂中,我从形式上对学生做了一个要求,积极抢答,小组加分;热烈讨论,课堂展示,小组加分。课堂是活跃起来了,可是月考成绩出来之后,两个班的成绩并不理想。换句话说,我的课堂不够高效,尽管学生有热情、有积极性,但学习的效果不尽人意。
经过在课堂上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反反复复地去听走在课改前沿老师的课。我仔细捉摸、体会,渐渐明白:课改是需要给学生一个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前的培训。
我正在努力,课改在即,且行且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