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故事
语文作文分层递进教学之感悟
芝罘区姜家小学 于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意味着世界万物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生的心理、情感等等也都客观存在着差异。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常把“差异”看作是“差距”,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了全班“齐步走”、“一刀切”的局面。在课堂上,也常把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或活动抛给了一些比较好的学生,而一些简单甚至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则给了一些学困生、后进生。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只有一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并没有顾及一些能力较弱学生的发展。有些学生因此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厌学的情绪,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做法显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而差异教学是一种“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切实地贯彻和落实“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下面我就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递进差异教学”进行如下阐释:
作文差异教学即是根据需要对同一次作文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注重积累的差异训练
为了激发写作兴趣、打开写作思路,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我特意列好参考书目,并专门备了记录本,让每个学生定期把课外看过的书名、作者、喜欢的人物形象和一句话评语写在上面。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对所看的内容互相介绍和交流。
优秀生:第一阶段要求每周读3篇优秀作文,写3篇读书笔记。每篇两部分,包括摘抄的好词、好句、和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写优美词句赏析,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写自己的感悟。第二阶段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精读1篇优秀作文,在读之前先自己构思同题作文、写出自己的构思之后加以比较,并写出自己的感情。
差生:第一阶段要求每周读3篇优秀作文,摘抄好词、好句、并记忆背出好词、好句。第二阶段要求每周精读1篇优秀作文,写1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2、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差异训练
由于学生作文素质差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采取分组方法、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教法。其次,帮助克服学生心中障碍,如有的学生不按要求乱写、甚至不会写望而生畏,除了多鼓励外还要在安排训练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优秀生:训练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有创新和突破。如在学生训练“感恩”题材的作文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出那些能表现父母关爱、老师爱护、学生帮助的材料,这样就能是学生自己独有的生活体验,选材自然就新颖了。
差生:训练如何围绕关键动词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题材推向了极致,并且描写大自然的语句、写作手法运用丰富,这样让学生进行模仿,学生就会感到难度下降了,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在这样的帮助下学生大胆练习并逐步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了写作欲望。
3、因材施教、分类评改的差异训练
作文评改主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的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的素质区别对待。作文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评价,比出差距,评出优劣,鼓励竟争。作文素质低的学生用纵向比较评价,自己跟自己比,这一次的作文跟前一次比,也可以比出进步,上升一个等级,树立信心。优秀生以“评”为主,中差生以“改”为主。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并关注差异,合理照顾和运用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增长点,实施差异教学,以实现“不求人人成功,只要人人发展”的目标。
第二篇:教学故事
教学故事:学会改变自己,其实孩子只需一点点
俗话说“无赖不成班”有个性才会有挑战,说不定我们班里的一些问题孩子就是未来的总统,未来的科学家不是吗?像爱迪生、奥巴马、贝多芬等世界名人,他们小时候在成人的眼里都是问题学生。再比如著名教育故事《汤普森夫人的故事》里所描写的“泰迪”不正是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最好例子吗。我园大班有这样一个所谓的“问题”孩子:平时上课从来不坐,爱在教室转来转去,对学习游戏一点也不感兴趣,更不喜欢循规蹈矩地呆在教室里,老师也费尽心思想他融入集体学习,他好像没耳朵,干脆随他去。本来大班他转走了,可没想到又回来了,唉,老师叹道“宝贝”一个!一句话:活动室呆不住,老师一转身,他就没了踪影,干嘛去了?——户外找蜗牛!说真的,对于这种问题学生我很喜欢去研究。于是我找他聊天开始和他做朋友,问问他最近的表现怎样,时不时从操场某个角落把他“逮”回来。没有想到突然有一天,他蹦到我办公室说:园长妈妈,你这些天哪里去了,我找你找的好辛苦呀。听了这话,不管是哪位老师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这时我都会蹲下来摸着他的头,把自己出差忙于事务讲给他听,也询问了他的情况,给了他点小礼物(这是每次他找我的最终目的,因为我都有小礼物,哪怕是一颗糖果、一块饼干、一件折纸作品)。
幼儿园里他也是最出名的,每次我不在园,老师们都会开玩笑地说:利伟哥又在到处找园长妈妈,嘴上还不停地念叨,园长妈妈躲哪里去了呢?有意思吧,毕业前夕,他母亲带着他来到我办公室,他却生生地递给我一样礼物,你们猜是什么——钢笔!他母亲说:利伟经常在家念叨,说园长妈妈要写好多字,送她笔最合适。此刻的我心里充满了幸福,这就是我们眼里的“问题”学生!从老师那里也了解到,自从和他交朋友后,他变了,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最管用:你不听话见不到园长妈妈了。
老师们,这不就是我们的教育吗?也正需要我们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小主人翁。我想说只要我们改变自己,小“蜗牛”会变得,因为孩子只需一点点,你们说对吗?
第三篇:故事教学
新标准英语教研资料
故事教学 优化英语课堂
讲故事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听懂、讲述和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它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英语,掌握英语。通过让学生听故事、理解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力;通过让学生讲述故事,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让学生创编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让学生表演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当前,有的老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只注重教师的讲述,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没有充分利用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更多地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故事的设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在教学中只是让故事起一个引出语言知识点的作用,然后又回到机械操练,简单灌输的老路上去,那么故事在教学中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要让故事充分地被利用到教学活动去,除了教师生动的讲解,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一、整体感知故事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录音或口述等方式把整个故事呈现给学生,一般以两次为宜,因为只呈现一次学生可能有的细节还没看明白,次数过多又容易使学生失去求知的欲望。此时,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表演或是仅仅播放课件,应该利用自己的眼神、动作、手势、声调的变化等尽可能地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以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讲解故事阶段
有了前一阶段的整体感知,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对故事的轮廓有了初步的印象。这时教师便可以开始详细讲述故事,设计一些方便操练句型、单词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故事语言,习得语言。
1、运用提问的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关于主人公的名字、数量,外貌特征,也可以是关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具体的某句话。这要视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应该尽量选择那些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符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2、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在引出故事角色后,可以请学生来模仿以下角色的声音、动作、表情等。如我在教《少儿启蒙英语》1A Week 5 I can see时,曾设计了一个“千里眼”“顺风耳”竞相展示自己本领的故事。“千里眼”说:“Oh, Look!I am a superman.I can see with my eyes.”“顺风耳”不甘示弱地说:“I am a superman.I can hear with my ears.”在呈现了故事之后,我请一些同学来表演。同学们跃跃欲试,把两个角色扮演得活灵活现的。扮演“千里眼”时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扮演“顺风耳”时把手伸到耳朵旁作聆听状,身体一个劲地向前倾。
3、预测故事下一步发展。有的故事可以设计得比较有悬念,情节中人物的出现有先后,事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老师可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预测后面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同学们会做些什么,等等。《少儿启蒙英语》1A Week 13中有个Peter在站台上找火车的故事。刚开始时Peter站错了站台找不到火车。这时,有一位阿姨走过来问他“Can I help you?”Peter很焦急告诉她说:“I can’t find my train.”故事讲到这里,我就问学生Peter会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问警察叔叔。”有的说:“请阿姨帮忙。”“看看火车票”“先找爸爸妈妈。”等同学们提出各种猜测之后,我继续表演故事——阿姨问:“Where’s your train?” Peter答道:“I don’t know.”阿姨又问“Where’s your ticket?” Peter 说:“Here it is.”把车票给阿姨看。讲到这里,我又问同学们接下来会怎样?有的说:“阿姨带Peter去另外一个地方找火车。”有的说:“当Peter找到火车时,时间很紧,火车就要走了。”为了帮同学们证实自己的猜测,我这才又继续讲故事结局——原来Peter终于在阿姨的带领下来到另一个站台终于找到了他要乘的火车,很有礼貌地对阿姨说:“Thank you!”
4、猜测词义或句意。在讲解故事时,为了随时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请学生来猜测词义或句意,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这种互动,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故事之中。在教《少儿启蒙英语》1A Week 11 Let’s shop时,我曾设计过一个Little Monkey和Little Elephant一起去买东西吃的故事。故事里面多次出现“I’d like some„,please.”和售货员阿姨说的“Here you are.”这句话。在呈现了故事之后,我便请同学来猜测这两句话的意思。学生也表现得非常积极,根据他们的观察,大胆地去猜测。这样一来,他们对句意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在脑海里初步形成了对这两个句子用法的理解。
三、复述故事阶段
学生在初学英语阶段复述故事通常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头饰或者课件等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开始时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表演,甚至语言提示,但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配动作、表情、道具来进行复述,即使不能全程表演下来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鼓励。另外,在个人复述之前,可以采取一组表演、一组复述或者小组内复述的形式开展练习,以降低他们面向全班复述时的焦虑程度。
四、表演故事阶段
表演故事是对故事内容进一步的理解,也是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过程。小学生天性喜爱故事,也喜爱表演,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的功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大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角色表演。
首先,请几位同学与教师一起示范表演。有条件的可以戴上头饰,配上道具、服装,以营造真实的氛围。教师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便于在学生忘记台词或情节时提醒学生,对学生的站位、动作、表情等进行指导,还可以控制表演的节奏。然后,进入小组排练阶段。教师对各小组排练情况进行观察与指导。最后,请小组成员上台表演,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果时间允许,尽量让全班各小组都参加表演,因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合作能力都大有裨益。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模仿表演,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对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可以只改变故事的结尾,也可以改编整个故事,还可以续讲故事,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这样既提高了操练强度,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篇:教学故事
浸润在语言的芬芳与光泽里
——小学英语教学故事
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I will understand.在平常的教学, 我总让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 让孩子浸润在语言的芬芳与光泽里, 感受着学习英语的快乐。感受一: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以幻灯片形式引出Baby成长记录: I’m too young.I can’t talk but I can smile.I can’t talk but I can cry.I can’t eat but I can drink milk.I’m too young.I can walk but I can’t walk by myself.I’m one year old.Look, I can walk by myself.T: Can you say? I’m two years old.I can _______ by myself.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 小学生学习英语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现成的结论,而应该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上述教学中, 教师始终让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感知知识的动态面目,把学生带入了儿时的记忆里,真切感受到‘by myself’的含义。
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给我一个支撑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在英语教学中,我想这个点应该就是生活。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有联系。生活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
而这个点放于具体的课堂中就是情景。它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的放大镜。透过这个点,我们可以看见生活的精彩,生活的瞬间。就是这个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撑点,学生于景中学,于景中用。教师把静态的知识设计成动态的生活经历,每一句话都是我们生活的缩影,我们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当课堂上流淌着清新的生活之源,充盈着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时,我们的孩子会在英语生活这片广阔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感受二:积极进行“话轮”的建立,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和工具性。如:T:They are in the bus.They are talking now.Listen and judge.Q1: They like raining days very much.()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 „How do you know that?” 在学生简单的用一两个词作答后,幻灯片上打出理由(I hope it will be fine tomorrow.)并请学生读一读。反思:
我想这位老师很注重“话轮”的建立。我把建立话轮形象地比喻成“打乒乓”:老师发一个球,学生要能够回一个过来,这就是一个话轮;老师接住后把球打回去,学生再打回过来,这就是第二个话轮,以此类推……学生的话轮意识和主动建构的能力就会慢慢形成。教师选择了坐公交车与朋友聊天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学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成为建立话轮的首要参考点,把学生的经验、观点、感觉和问题吸收进入课堂,通过对话录音输入语言后,以回答问题,说理由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语境,提炼语言点,操练语言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对改善教学技巧的关注慢慢转向了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希望给他们带去什么样的英语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要激发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什么方法最好?从一味出奇创新,到琢磨学生的听课感受,进而带着他们的想法去取舍教学,从孤立的语言点上抬起头来,俯视整体,再还原细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成长。这是我听课的最大感受。
Q2: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grandparents.()
第五篇:教学故事
我的教学故事
胜利小学
张翠红
记得一年级下学期,一次课上,我忘记带语文课本了,于是便顺手拿起最前排王森阳同学的语文课本,可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试卷,上面露出我亲自批改的“100”,我不禁大吃一惊。这张测试是我早就讲好的,所以班上满分特别多。我将试卷批改完后就发了下去,让同学们自行订正,也没对那次测试多说什么,在我心中总想:这种测试太简单了,没什么!也许对于一个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来说,这张纸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可是对于这位同学—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这次测试得了满分,他们怎能忘记呢?毕竟,类似的成功体验离他们太远了,而当他们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时,却没得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人——老师的肯定,根本没能充分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应有的喜悦,只能将测试纸放在书本里,在每次打开书本时自己给自己一点鼓励。这不是我的一大失职吗?想到这儿,我脸上火辣辣的。
若在卷发下去时,我能对这次测试作个客观地分析:“本次测试比较简单,同学们也早作了准备,从本次测试情况看,大部分同学在这方面都做得不错,但还要十分的细心。特别是有些同学,这次经过努力也取得了满分,如:王森阳,邵佳琪……希望他们继续保持。”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可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啊。完全可以想象,当初王森阳拿到测试卷后,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老师的我却没能满足孩子一个最低限度地渴求,在不经意间错失了一次极佳的教育机会。
其实,类似这样的学生在班上何止一个,他们从来都不是老师关注的焦点,可能有的孩子在老师的眼中从来就不是优秀的学生,也从来不会认为他们会有辉煌的未来。他们根本有时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不能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因而自始至终都是灰色的,班上闪亮的也就是那么几个。静下心来想想,这公平吗?
教育是神圣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何等地重要。教育更是神奇的,许多不争的事实说明:一次偶然的教育机会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辛勤的园丁的教师,又怎能随意错失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呢?我们理应放下我们对许多学生的成见,细心地去关爱每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充分享受到老师的爱,都能在老师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