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的大森林》教学反思
《快乐的大森林》教学反思
在孩子们已经对大括号和问号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图意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能力。同时,巩固学生对9以内有关的加减法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通过音乐和小故事,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这样的效果还是可以,正符合低年级还在的特点。在学生自主立标时,我以这样的形式引起还在的发言:“我在这节课上,想学习……”然后,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分小组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都能够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出现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组内要学的内容不一致时怎么办?在这个时候,也有孩子询问我的意见。在看图说话时,要给还在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一定要提出题目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后,并能够说出算式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在学生发言时,教师的引导是特别重要的,同时,也不能用自己的言语来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孩子在看图说话时,他们会自己创设一个情景。比如,在教授小鹿图时,有孩子这样说:“清晨,在快乐的大森林里面,来了9只可爱的小鹿,过了一会儿,有3只小鹿走了,请问,还剩下几只小鹿?”也有孩子是这样描述的:“在快乐的大森林里面,原来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下几只小鹿?”孩子们在语言上,会有一些差别,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的要求来,但是,只要他们能用自己的话,将图的基本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第二篇:森林报教学反思
《森林报》阅读汇报课反思
邓 燕
一、选材反思
在接到关于班级读书会的公开课时,我一片茫然,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过或上过这种类型的课。经过反复思考,仔细选材,我选择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彩色版《森林报》,全书共4册,春、夏、秋、冬各为一册。《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这套书自出版以来畅销世界六十多个国家,深受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的喜爱。这本书虽然是科普类的读物,而作者却用生动的文字,把大森林里的那些神奇而又美丽的动、植物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他的笔下。我觉得四年级孩子正是处于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最重的时期,选择这套书特别适合他们的探究心理,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新奇和喜爱,阅读《森林报》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大森林里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写作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大自然里寻找知识的源泉也是我最崇尚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班级读书会应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而且让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领会到阅读是我们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到生活之外的许多事,这是我备课时的主线。有了之前的阅读铺垫,我在导入时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报纸来引入课题,不仅贴近生活,而且紧贴课题“报”字,让学生了解报纸的特点,报纸上有哪些内容?从而引出《森林报》来;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和译者的信息,让孩子们走进作者心里,以便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紧接着,我一边引导孩子们读文本、汇报信息,一边总结读书方法,由范读、猜读到精读四步法;最后,我推荐了科普类相关读物,让孩子们扩宽自己的视野。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有层次,先从浅的层面引入到如何去阅读的深层面,孩子们易于接受,课也由此深入浅出。在整堂课的贯穿中,我都注意“怎样去阅读”“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快乐”“如何让学生领悟阅读是我们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的渗透,同学们在整堂课中的表现也让我非常满意,他们时时的妙语连珠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都让我非常惊异。
三、课堂中呈现不足的反思 从课堂设计,从班级读书会的呈现,评课老师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我初次尝试上的班级读书汇报课算是比较成功,但课堂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设计得有点多,以至于在朗读体会文段的语言魅力时不够深入、细致,存在“赶”课的现象,这是公开课的大忌。
2、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小组搜集的信息没能汇报展示。同时,在小组汇报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有些无所事事,这是这堂课的又一瑕疵。
3、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以致用”这一理念。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拓宽知识面,也是为了积累,再把积累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这一堂课对于如何去“用”,我只是一句话带过,这也是一大败笔。
不管怎样,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总结失败的经验,课才会上得更精彩。每一堂课都有精彩瞬间,也会留下许多的遗憾,我想:只有在这种砺练中,老师们的课堂才会逐渐走向成熟,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遗憾的存在,才会促使我们去想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相信,认真备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再深入地反思,就会有收获!
2017-10-29
第三篇:《森林狂想曲》教学反思
《森林狂想曲》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是欣赏音乐《森林狂想曲》,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整节课的教学,大致的思路是总听——分段聆听——主题A听辨音色加图形谱表示——主题B听辨音色加图形谱表示——主题C听辨音色加图形谱表示——总听演奏顺序完成思考与练习——总听听辨音色——拓展欣赏。
通过播放视频,音像结合,使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热带雨林的神奇,体会乐曲中描绘的景象,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然后让学生听辨乐曲小片段,辨别是哪些乐器演奏的,使学生认识笛子、小提琴、吉他,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通过图形谱的方法认识掌握三段主题旋律,再听辨,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的印象,然后完整欣赏乐曲给旋律排顺序。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孩子们的兴趣高昂,课堂气氛活跃。
同时经过评课也认识到一些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较单一,三个主题都采用了相同方法,记忆主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这三个主题分开来唱一唱,配伴奏,或表演都可以。
2、教师语言不精练,可以少说,让孩子多听多练。
3、学生主动性不强,教师应该适时引导。
4、课前准备做的不好,应该提前细心检查课件在更换设备后是否能够正常使用。
第四篇:《森林王国》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动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想象画出常见动物在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呢是综合分析各种动物形象特征.能用拟人的方法画不同动物,引导设想动物在森林生活的情景。不同动物形象特征的捕捉和把握,画面的安排和布局。在教学准备中我布置了各种动物的图片,动物头饰.学具是彩色纸,白纸.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上堂课优秀作业,并强调兽中王的外形特征突出。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图片欣赏,分析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分析图片中的兔子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兔子长的什么样子,生,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这样让学生对兔子有了深刻的印象,那松鼠是什么样子的?尾巴大大的-------长颈鹿:脖子长长的-------这样让学生对兔子有了深刻的印象,我还创编一个简单的动物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这些动物每天在一起做游戏呀很快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可怕的大怪兽,小动物害怕及了,这些小动物决定在所有的动物选一个大王,来保护它们,你猜猜他们选的谁,每个学生说的不一样,我揭示课题《森林王国》。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创设新维思。出示各种动物头饰,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个森林王国的故事,然后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表现各种动物的长处。
欣赏范画,提问
1.书中的几幅图画描绘了森林王国的什么故事。
2、画中的各种动物是怎样画的。
3、这几幅作品的构图和色彩有什么特点。对以上的提问我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到画动物的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展开思维,我提问,如果你来画,还可以画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回答,我进行了归纳板书。(树,花,草,山洞,石,有趣)然后学生自主表现将内容表现的新颖有趣,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布局合理。强调指出,画这些动物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征。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在学生的作业展评中自己介绍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绘画中有一个好的开始。
第五篇:分享快乐教学反思
篇一:分享快乐教学反思
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可以说受益匪浅,可以简单地从两方面说起:
通过这次讲课,从老教师那学到了很多东西,至少明白课该怎么上,也切身体会到教师上课的情绪关乎着学生的听课心情和状态,可以说,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更加不怯场,由于我课前的准备东西挺多的,再加上课堂教学经验有限,所以,我一直怕忘记教学环节,但当看到学生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这些紧张也稍微减少了一些。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我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我把所有课上需要的东西检查得很仔细。我觉得这两点是作为教师的必须品质和素质。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这些都是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带来的,课堂上我总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心里一直等待学生把我要的答案说出来,当学生说不出来时,我就自己急于总结,说出课程重点,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努力使我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篇二:分享快乐教学反思
今年第一次接触生命教育课,拿到课本时“劳动创造美好人生”“快乐与人分享”“改变我的想法”„„那一个个标题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怎样上好这样的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引领方向,如何创造生命教育课的优质课堂?这些问题一直是我探索的内容。当一遍遍研读生命教育课的课程标准和每一次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让我逐步找到了教学的方向。现结合《快而与人分享》一课谈谈我对创造生命教育优质课堂的一点感悟。
一、灵活地处理教材,为优质课堂奠定基础。
标准中指出:“生命教育教材不仅是作为知识载体让教师讲授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启发学生开展活动、体验的工具。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生命发展有意义的题材、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及身边的人和事都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以增进课程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因此,《快乐与人分享》在课时安排上,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分享喜欢的物品,感受快乐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感受,体现了地方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氛围,实现优质。
课标指出:生命教育课程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换自身角色;要虚心、耐心地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之对话;对学生倾诉的隐私和悄悄话,要给予尊重和注意保密;要建立一种民主、宽容、愉悦、互助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其生命潜能,促进其生命健康成长。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暖身活动,体验快乐;摆脱烦恼拥有快乐之旅;赠送快乐卡,感受快乐。还在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拓展,体现创造性。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学会探究,懂得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也感受分享的快乐。一节课上下来,学生们都与别人分享了快乐,也都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篇三:分享快乐教学反思
关爱别人、分享快乐,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这种风貌和精神正越来越多地渗入家庭,融入社会,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之一。
我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3课《分享的快乐》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8组,每组5人,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1.灵活处理教材。
《分享的快乐》这课教科书上有三幅图,一是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喜欢的东西的场面,二是春游时,一名同学没带水,我们应该怎么做?三是上课同桌没有带彩笔,我应该怎么做?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活动内容。通过拔河比赛,让学生体会活动的快乐,取得第一的小队队员因为集体的荣誉快乐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快乐、感受快乐。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一些快乐的事情,目的是让他们感觉到当自己快乐时,总是想尽快地与别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