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

时间:2019-05-13 01: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

第一篇: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

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

令狐冲以独孤九剑完成一个习武之人的专业修炼,登上武林巅峰,今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为我们带来教师职业成长的独门秘籍,赶紧一睹为快吧!第一招:实录还原

我喜欢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名师实录。收集了干什么?

首先,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整体观照实录,抽象提炼实录,很吃功夫。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这是一种逆向修炼的过程,跟禅宗里修白骨观想法有点相似。然后再往回走,你走得进去,还得走得出来呀,不然就会走火入魔的。把理念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所求啊!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对于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上得了天”——就是有思想,“下得了地”——就是有技术,帮助真的是很大很大。这是剑宗,我称它为独孤九剑的第一剑。

第二招:情境填空

什么叫情境填空?我举个例子,我研究过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好,到了这个地方,你就得打住了,你不能再往下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了。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缺什么你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我看这个就是。但叫我上呢,叫我来个应急处理呢,我肯定到不了这个层次。这么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了,什么叫大师,什么是庸师。这不明摆着吗?接着看: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好,赶紧打住,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么反应?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我是什么反应?看实录最怕无所用心、一泻千里啊!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啊,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经典而生动的“课象”,变得机智、通变、智慧。你缺什么就填什么,练个三年五载,胸中装了成百上千个经典课象,你想不成功都困难。

第三招:微格解剖

你可以研究候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你要深入,你就要研究微格。

比如说诗意语文吧,有人说诗意语文太玄,我怎么看呢?

第一,我觉得玄没有什么不好,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众妙之门啊,有什么不好?我们有些老师的课不能抓住学生的心,不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我看就跟他们不会冥思、不会玄想有关系。

第二,诗意语文其实并不玄,诗意语文有很多实打实的招,只是你看不出来罢了。比如,诗意语文的课的复沓,就是很管用的一招。你的复沓技术一用,你的场就出来了。有些技术很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你不知道,一捅破,哦,原来如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简单当臭蛋啊。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光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你就可以选择许多个角度,比如:朗读状态、朗读方法、朗读质量、朗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这里面大有学问。

第四招:课感积淀

学音乐的人要有乐感,学美术要有美感,打球要有球感,学语文要有语感,上课要有课感。我觉得,课感应该是剑宗修炼的最高境界。什么是课感呢?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的地、迅速地、果断作出反应,而且这样反应是高效的,是巧妙的。

举个例子,上《二泉映月》,听完音乐,让孩子谈谈感受,你听出了什么?一个孩子说,太悲伤了。一个孩子说,太可怜了。一个孩子说,太美妙了。课感不好的老师会说:不会吧,我怎么就没有感觉到美妙呢?弄得那个孩子下不了台。我说:你能从悲伤和可怜中听出美妙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啊。不假思索,这是什么?是课感。第一,化解了这种氛围上的不协调。第二,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孩子的尊严。第三,把这样的感觉整合到了其他孩子的感觉中,丰富了乐曲的内涵。这就是课感,课的协调感。还有很多,比如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都需要去修炼啊。第五招:案例鉴赏

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要看出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他之所以写这个案例,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就是他觉得这个案例本身很有价值,或者他认为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从失败中寻找这个价值。第二,他总要对案例有所提升啊,为什么说它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任何案例,围绕价值二字,你就可以转乾坤了。

第六招:文本细读

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都必须抱着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那种警觉。这是修炼很重要的法门。我带徒弟,有个要求,每周写一篇文本细读,你过了这一关,你上任何课都不害怕。

你有多种方式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你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文本生活的一个角色,文本这个“警幻仙姑”带着你游历文本所缔造的那个太虚幻境,你用心聆听她的种种言说,用心体察仙境的种种景象。“千万次地问”是你可以选择的另一种方式。进入文本,你不再轻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忽悠,在文本的语言之流中,你总是不停地将它们打断,你问: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只能这样写?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你千万次的问中,文本被你掰开了、揉碎了,最后被你消化了、吸收了。前一种是感性地进入,后一种是理性地进入。而更多情况下,细读方式是你自己的一种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第七招:主题研究

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一次主题的梳理研究,你的能量就会往上升。我研究感悟,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发现有的把感悟和体验混为一谈,有的把感悟和想象混为一谈,更有的把感悟和理解混为一谈,以为感悟就是理解,理解就是感悟。

其实,感悟和理解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理解是理性的、逻辑的、线性的,感悟是感性的、直觉的、网状的,水火不相容的,居然扯在一起,居然当成一回事儿。我当时写感悟,手头收集的文章和专著不下100万字,我花一个月的时间做这个事情,一做完,有一种感觉,什么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八招:前提诘问。

什么叫前提诘问呢?就是不断地追问事情的前因,直到自己觉得没法再问了才罢手。我和我的徒弟们说,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生涯当中,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三个问题,那么,我遗憾告诉你,你在专业生涯中是缺席的,是不在场的。

拿语文课程来说,第一,语文是什么?你必须进行前提诘问,可能最终会没有答案。你心目当中语文是什么样的,你必须问,你必须思考,这是对语文的终极追问。第二,你要成为一名怎样的语文老师?第三,你认为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价值的课?像这样的前提诘问法,你要一直问,一直问,一直把自己问傻了为止。到这个时候,你问到了什么?你问到了语文的究竟之问,语文到底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你的生命存在究竟有没有意义?

第九招:行动反思

阿普尔、麦克唐纳等人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行动和反思,那么课程也应是行动和反思的统一。就自然工作状态看,绝大多数教师在上完课之后都习惯地认为课程教学已经终结。

其实,教师的专业分水岭,往往就在这个“行动反思”上。

在教完古诗词《长相思》之后,我曾经有过一段充满矛盾、充满自我批判精神的反思:一方面,我认定诗词教学重在“见”,因此,举象造境、想象入境等就成为这堂课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种“见”会导致学生对诗词的关键字眼缺乏必要的解读,从而疏忽了文字的意义。这种反思,尽管最终没有结果和定论,但对教师的成长意义重大。

第二篇:王崧舟语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第三篇:王崧舟观后感

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王崧舟老师一直都在教育的最前线。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提出“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

这次教研活动,安排全天语文教师观看了他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课一开始,王老师就直奔主题:作者林清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孩子们快速地找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然后让学生提炼不确定的好处有:生活考验、独立自主,转化能量、努力生长。最后反复朗读,熟记心间。但这远远不够,接着让学生看着板书,学会思考、提问:不确定指什么?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很自然地引入课文故事。接着王崧舟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哪些语句能帮助你读懂“不确定”?勾画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整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深切感悟“不确定”的内涵。此时,精彩的朗读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王老师紧扣“不确定”,与学生合作一遍一遍朗读着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全理解了不确定的含义。“不确定”指时间的不确定、浇水量的不确定……

学到这儿,王老师话锋一转,林清玄先生一直不理解,种树人为何这样浇水?接着,层层设置悬念,他以作者的感情(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为线索,同时不断联系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再次理解不确定的深层含义。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昨晚,我家的门坏了,全家都进不去;昨天,我考试失败了……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欲罢不能。普通的课到这儿应该戛然而止。但大师高瞻远瞩,领悟深刻,想常人想不到的。王老师在让学生列举完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的事情后,又将“不确定”的生活内涵拓宽加深,一下又掀起了课题教学的又一高潮:引出林清玄一生中最佩服的三个人陆羽、慧能和玄奘一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不确定有时意味着可怜;有时意味着艰难;有时意味着痛苦…..最终悟出:心美,一切皆美!我想,那个环节感染的一定不是我一个,相信在座的许多老师、同学都会有此感受,这大概就是上课的至高境界。接下来的拓展堪称一绝,居然与佛禅联系起来,遥想自己对佛教虔诚无比,但终归所读书籍胜少,只是表面上的信仰,真正对佛教思想还是个门外汉。更何况自己也教过《桃花心木》,但从未考虑过在这儿也能渗入佛教的智慧。

课文的结尾感动着每一位老师,震撼着每一位老师,因为他将本课提升到文化的境界,传递了佛家的一个知见:无常!不确定就是无常!懂得无常,就要醒来!播放的佛家唱经的歌曲《醒来》,清新别致,意蕴悠长,耐人寻味。王崧舟老师的课从文学到文化的转折、提升,踏雪无痕,浮萍渐开!

这次“大餐”,让我目睹了大师的风采,更激发了我去思考他的文风和课风背后的精彩。相信,随着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对这次“大餐”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

一年级组:吴涛

第四篇:王崧舟课堂实录(定稿)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其写过一首歌,叫做《涛声依旧》。听过吗?喜欢吗?我觉得不但曲谱得好,歌词也好。(出示歌词片段)“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用大白话说,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钟声。

师: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生:寒山寺

(出示: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 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出示: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出示: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质疑

师: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生: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

师: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诗,直到读熟为止。

(1)、学生自由读,(2)、指名读,评价

正音后再指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师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师: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词?

生1:愁、生2:忧愁、生3:愁眠、师: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4:神秘。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5:幻

师:好一个传神的幻、生6:我的感觉是朦胧

师: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师: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再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生自由默读、画)

师: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有你们的感觉。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生:月落(师板书)

生:江枫

师: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 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生:看见火红的枫叶。

生:看见一片片枫叶落到江面。

师: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师: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师板书)

师: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

生: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师: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生:乌啼(师板书)

师:当乌啼划破深夜的宁静,忽然寺院边响起了——

生:钟声(师板书)

师: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师: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天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因为当时政治腐败,他觉得心灰意冷。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师: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师:江枫是景,乌啼是景,渔火是景,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3)对面,敌对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师: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他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就这样,张继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枫桥夜泊》

师配乐朗诵

生配乐齐读(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师:月亮低沉,乌啼声声,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首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师: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江边,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交流写话

师: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强化文化语境

师:古今中外写愁的诗举不胜举(课件出示)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诗人把愁绪托付给了夜半钟声,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但没有一个人能把钟声写得那么传神。那钟声在陆游笔下回荡,(课件出示诗句)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2、融合生活语境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第五篇:(整理)特级教师王崧舟谈教师专业成长

(整理)特级教师王崧舟谈教师专业成长

王崧舟 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先后应邀赴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福州、广州、太原、南京、济南、郑州、杭州等100多个城市开设教学摩课200多节次。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各位,上午好!卢真金教授是我敬佩的教育学专家,他所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型,对我、对大家都有相当切实的启发。他安排我来给大家谈谈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我想一定有他的深思熟虑、良苦用心的。在卢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中,我不幸成了他研究的一个标本,当然还是个活着的标本。今天他特地安排这个么机会,就是为了让大家好好地参观参观我这个标本,各位,既来之、则安之,你不看白不看,当然,看了也是白看。好!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就开始我的专业成长叙事。从安身到立命

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的,那年刚满18岁。到今年,教龄都已经22年了。回想一下,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如果用卢真金教授关于教师成长的那个模型来解读的话,我想我没有单独走“剑宗”,也不是“气宗”,我走的大概是“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

《中庸》开头三句话: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第二句,率性之谓道;第三句,修道之谓教。我回头看,做老师,特别是做语文老师,绝对是我的天命,我认命。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我是四十而知天命,比他老人家还早十年呐!这是个人成长的历史逻辑,或者说这是一种理性的宿命,你想抗争也抗争不了。教语文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一开始,我跟语文谈恋爱,后来是语文跟我谈恋爱,现在咱俩紧紧地缠在一起,想离也离不了。《红楼梦》里不是这样说嘛,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我跟语文,大概也就这样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浑然不觉的时候,它是连续的;但当你突然警觉的时候,它又是断开的、当下的。你不能说哪个阶段不重要,也不能说哪个阶段最重要,因为在我看来,生命就像是一条河。这话,好像冰心老人说过,作家梁晓声先生也说过,我估计还有不少人也说过。那么,这条生命之河,它上游的一切都会逻辑而内在地流到中游,而上游中游的一切又都会逻辑而内在地流到下游。所以我说,截取你生命当中的任何一瓢水,都会是你生命的全息镜像。一粒沙子一世界,一朵野花一天堂嘛。

但是生命本身是有节律的,所谓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就是一种自然的节律,生命也是这样。因为有节律,所以人对生命的感知有两种状态,第一是渐进的状态,第二是突变的状态,所谓渐进的状态,那是一种人不需要有意识去对待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不需要你充分升起意识和警觉来,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渐进的状态是平稳的,平淡的,平常的,所以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我们并不感到我们在变化,但是事实上在变化,诸行无常嘛。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大家可能听说过的。就是科学家把青蛙放在水里煮,慢慢煮,等到青蛙感觉热得受不了了,想跳出来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等待它的只有死路一条。换一种方法,把青蛙放在烧开的水里,青蛙就“嘣”地一下跳了出来,尽管烫得不轻,但毕竟捡了一条命回来。那么,大家看到了,前面一个就是渐进状态,渐进状态中的人最容易麻木,最容易无明,最容易在生命场当中不出场。而后面的突变状态,因为突如其来,突飞猛进,突出重围,所以就常常让人产生刻骨铭心的感觉。就专业成长而言,突变状态往往是非常关键的,按照命理的说法,这常常意味着转运。鲁迅先生说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运来了,还求什么呢?华盖运对很多人来说往往是一个独孤求败的霉运。但鲁迅先生后面又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大家就很熟了,是不是?实际上这四句是同一首诗里面的。华盖运来了,我知道不好,但我横眉冷对,我俯首甘为,我还有我的选择。所以,运好运坏,最后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转。所谓命由心造、运由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回忆自己从教的20来年,粗粗地分一下,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基本上是每五年一个阶段。第一个五年,算是“崭露头角”的五年。你想,19岁就成了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就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23岁就成了上虞市百官小学的副校长。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看起来一切都很顺,是吧?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顺呢?依我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机遇。实际上,我的这种情况不是一个个例,全省都这样。全省普师毕业的头三届,84届,85届,86届,这批人现在都非常厉害。那么,是不是以后毕业的就不行呢?不是这样。说实话,我们只是抢占了先机而已,这是机遇,没有办法。谁叫你不早生三年呢?你想想,那个时候,我们前面的多数是民办教师甚至是代课教师,文革十年,耽误了几代人,却也给了我们这几届毕业生非常好的机遇。那时候考进中等师范的,以后都是读重点大学的料,这可不是吹的!师范三年,我又非常荣幸,诸暨师范几乎把当时最好、最优秀的老师都安排在我们这几届当中,我们就这样被这些好老师熏了三年、蒸了三年,你想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在那样的环境下,你不黑也得黑呀。我们毕业的时候,各界都在抢这批人。拿我来说,一没背景,二没靠山,一分居然被分到了县城的师范附小。想想那时候的教育局长,真是廉洁啊!当然,现在的教育局长绝大多数也还是廉洁的。这是机遇。85年全省第一次评教坛新秀,被我赶上了,第二年我到实验小学做教导主任,有人不服,王崧舟是谁呀?他有什么背景呀?有什么能耐呀?我心说,我就是没有背景、没有能耐,我就是机会好,看你咋的?实际上,我是硬被拉着去做那个教导主任的,所以,机会来了,想推都推不掉,哪怕你摔个跟斗,馅饼该是你的还是你的。当然,实话实说,这跟自己的水平呀、能耐呀多少还是有些个关系的,但是如果没有机遇,那肯定白搭,怀才不遇的人有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以为那是李白的真话呀?不对的,那是李白的气话!赌气的话!李白多有才呀,可那又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一头栽倒海里,死了!

到了第二个五年,情况就不同了。那是我“孤独沉潜”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我专业成长中最低迷最孤独的时候,现在想想,生命的成长是有节律的,你有高潮必然有低潮,所以你对生命成长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失落、沮丧甚至痛苦完全可以看得淡一些。从90年到95年,我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自己一直处在徘徊彷徨的阶段。而且有那么一两年,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我甚至动过弃教从政、弃教经商的念头。什么原因?一个字,穷!房子买不起,老婆也讨不起。但是后来作罢了,机缘不到。当然,这五年我也在成长、也在发展,一种常态的、顺其自然的发展。我有时候在想,名师是无法培养的,名师也不是靠培养才出得来的。这时期,对我的发展起主导因素的是什么?我想是志趣。因为事实上,这五年我读了大量的书,没有干扰,没有诱惑,心静下来,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书都读。当时读书的动机也非常单纯,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文凭,读书只是为了读书。有人说,伏天读书如饮甘露,冬日读书如偎暖炉;花前读书俨然仙翁,月下读书如温旧梦;雾重重时读书开人茅塞,雨敲窗时读书驱人寂寥;春风得意时读书平心静气,坎坷失意时读书淬砺心志;多姿多彩的日子读书以助雅兴,平淡无奇的日子读书以添风骚。那时读书,我真有这种感觉。我读什么书?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读“老三论新三论”的书。可能现在的年轻教师不一定知道“老三论新三论”,可在那个时候,“老三论新三论”是最最时髦的理论书籍。老三论就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就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我还读人物传记类的书,读种种红学方面的书,甚至读中国古代术数类的书,什么周易占卜呀、三命通会呀、邵子神数呀、奇门遁甲呀,什么书我都读,只要有感觉、只要有兴趣。有人说,读诗如饮酒,读散文如品茶,读小说如享佳肴,读历史如聆听沧桑老人漫话如烟往事,读哲学如对视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我感觉,确实是这样。

这五年我还听了大量的课,各种各样的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课我都做到有记录有反思,这是职务所逼。因为我是教导主任,你去听课不能没有交流啊,我现在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听一边写反思,听完了马上就和你交流意见,这一半是被逼的,一半也是我喜欢思考的缘故。包括当时听名师的课,我不喜欢跟风,人家说好,我不一定说好,人家说坏我也不一定说坏,我很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无论多么稚嫩多么肤浅,我都记下来。于是,我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没有人逼你,纯粹是自己喜欢。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当时都发表在《浙江教育》上。所以你想啊,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上百本书、上千堂课,慢慢发酵,慢慢酝酿,慢慢融入到你生命中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表面的确很平静,没有一次抛头露面,没有谁来关注你,但是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在贯注不断在膨胀。所以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五年的沉潜,那么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一鸣惊人。

接踵而来的就是“一鸣惊人”阶段。就在这个阶段,我以我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搞了整整一个星期,面向全市老师开放。这个阶段,我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还上了《中国教育报》。我的《万里长城》一炮走红,声名远播,当时就有桂林的、广州的老师来邀请我去讲课,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欣喜若狂、受宠若惊啊!那么这个阶段,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情的因素。我这个人生性孤独,我到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我讲的是在灵魂层面上的朋友。鲁迅先生当年是运交华盖,孤独了好一阵子。我是命带华盖,懂命理的人都知道,这恐怕得孤独一辈子了。但我喜欢孤独,我喜欢独立,我喜欢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万里长城》,我前前后后改了不下12次,大家可以看看《小学语文教师》给我出的一个专题,记录了这个改动。我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儿,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这样汩汩地冒着,我的语文教学就这样不断地超越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的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箭》,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不断出新不断出奇不断出彩。

第四阶段,可以叫做“开创流派”阶段。这个阶段,我跑遍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开过观摩课500多堂,讲座120多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去年我们刚刚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诗意语文教学观摩会”。那么这个阶段,机遇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因为机遇太多,我现在都害怕机遇光顾我。这个阶段的成长,我想主导因素就是两个字——使命。天使的使,天命的命。我对语文教育曾经发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这种使命,有来自外界的期待、赏识和苛求,更有来自内在的热情,内在的抱负,内在的感恩。把使命两个字拆成八个字,别误会,不是算命批八字。那就是:追求理想,实现自我。所以这个阶段开始,我对语文有了庄重的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更有了充满诗意的浪漫追寻。坐而论道与面壁参禅

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你很难说究竟是“剑宗”还是“气宗”。因为“剑宗”是偏于技巧、偏于招式、偏于实用的,而“气宗”是偏于内功、偏于底蕴、偏于无为的。所以我说,自己走的应该是一条“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当然,话又说回来,修剑宗也罢,修气宗也罢,路数还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要修真功夫,少学甚至不学那些个花拳绣腿、银样蜡枪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啊!事实上,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着不少才情郁勃、悟性锐敏的青年才俊,他们不少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啊。可惜,一晃几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了,在他们身上,文曲星的风度和气质已经不多见了,更多的是什么呢?市侩气,铜臭气,痞子气。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他们曾经有着太多的思想、太多的创意、太多的高见、太多的愿景,但是,很遗憾啊!他们却少有踏踏实实、扎扎实实、老老实实的行动!最近我重读李卓吾点评的《西游记》,突然对“行者”这个法号,那是唐僧给孙悟空起的那个法号,对“行者”有一种敞亮的感悟。行者,你要悟道、你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就必须是一个行者。西方有一句谚语,什么人离上帝最近?记住,行动着的人!那么,我就先谈几招自己的修炼方式,是葵花宝典,一般不外传。炼“剑宗”,要剑走偏锋、招招见血才行啊!

第一招,我叫“实录还原法”。实录,课堂教学实录。我是不太喜欢看杂志上豆腐干似的文章的,我不要看的,看这样的文章纯粹浪费时间,这样的文章看多了,只会越看越笨,越看越傻,越看越弱智。我喜欢收集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名师的实录,有代表性的实录。收集了干什么?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必须整体观照实录,抽象提炼实录,很吃功夫。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这是一种逆向修炼的过程,跟禅宗里修白骨观想法有点相似。然后再往回走,你走得进去,还得走得出来呀,不然就会走火入魔的。把理念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所求啊!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对于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上得了天”——就是有思想,“下得了地”——就是有技术,帮助真的是很大很大。这是剑宗,我称它为独孤九剑的第一剑。

第二招,情境填空法。什么叫情境填空法,我举个例子,我研究过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好,到了这个地方,你就得打住了,你不能再往下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了。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缺什么你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我看这个就是。但叫我上呢,叫我来个应急处理呢,我肯定到不了这个层次。这么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了,什么叫大师,什么是庸师。这不明摆着吗?接着看: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好,赶紧打住,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么反应?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你什么反应?看实录最怕无所用心、一泻千里啊!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啊,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机智、通变、智慧,就是这样炼出来的。这一招,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经典而生动的“课像”,课像是什么?我觉得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这个绝招,我一般也轻易不外传的。你缺什么就填什么,练个三年五载,胸中装了成百上千个经典课像,你想不成功都困难。

第三招,微格解剖法。你可以研究候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你要深入,你就要研究微格。比如说诗意语文吧,有人说诗意语文太玄,我怎么看呢?第一,我觉得玄没有什么不好,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众妙之门啊,有什么不好?我们有些老师的课不能抓住学生的心,不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我看就跟他们不会冥思、不会玄想有关系。第二,诗意语文其实并不玄,诗意语文有很多实打实的招,只是你看不出来罢了。比如,诗意语文的课的复沓,就是很管用的一招。你的复沓技术一用,你的场就出来了。比如,课的层递技术,课怎么一层一层推进,比如课的渲染技术,课的通感技术等等。有些技术很简单,就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你不知道,一捅破,哦,原来如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简单当臭蛋啊。比如说课的对话技术,对话说白了就是接着说,最难的就是接话头,话头怎么接呢?这里就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比如接话头的角度怎么确定,里面就大有学问。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光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你就可以选择许多个角度,比如:朗读状态、朗读方法、朗读质量、朗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

第四招,课感积淀法。学音乐的人要有乐感,学美术要有美感,打球要有球感,学语文要有语感,上课要有课感。我觉得,课感应该是剑宗修炼的最高境界。什么是课感呢?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的、迅速的、果断的作出反应,而且这样反应是高效的,是巧妙的。举个例子,上《二泉映月》,听完音乐,让孩子谈谈感受,你听出了什么?一个孩子说,太悲伤了。一个孩子说,太可怜了。一个孩子说,太美妙了。课感不好的老师会说:不会吧,我怎么就没有感觉到美妙呢?弄得那个孩子下不了台。我说:你能从悲伤和可怜中听出美妙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啊。不假思索,这是什么?是课感。第一,化解了这种氛围上的不协调。第二,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孩子的尊严。第三,把这样的感觉整合到了其他孩子的感觉中,丰富了乐曲的内涵。这就是课感,课的协调感。还有很多,比如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趣感,课的风格感,都需要去炼啊。关注学生,触发课感,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反复实践,习得课感,积累经验,培养课感,精益求精,升华课感。降龙十八掌,这就是剑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无墙便是门

我是怎么炼气宗的?一句话,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无墙就是门。我想,炼气宗就是炼自己的内功、炼自己精神生命的能量。根本途径还是一条,读书。在讲到自己孤独沉潜的阶段时,我已经讲了自己的读书问题,这里就不再展开了。要说具体的招数,应该还是有那么几招的。第一招,“案例鉴赏”法,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要看出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他之所以写这个案例,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就是他觉得这个案例本身很有价值,或者他认为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从失败中寻找这个价值。第二,他总要对案例有所提升啊,为什么说它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任何案例,围绕价值二字,你就可以转乾坤了。第二招就是“文本细读”法,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气宗的很重要的法门。第三招,“主题研究”法,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一次主题的梳理研究,你的能量就上升,你身上的那个血量啊,就能增加。我研究感悟,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发现有的把感悟和体验混为一谈,有的把感悟和想象混为一谈,更有的把感悟和理解混为一谈,以为感悟就是理解,理解就是感悟。其实,感悟和理解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理解是理性的、逻辑的、线性的,感悟是感性的、直觉的、网状的,水火不相容的,居然扯在一起,居然当成一回事儿。我当时写感悟,手头收集的文章和专著不下100万字,我花一个月的时间做这个事情,一做完,你会有一种感觉,什么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佛讲见地、修正和行愿,只有这三者都下足了功夫,才能看破、才能放下、才能得大自在、大智慧。主题研究这一招,我看就是见地、修正和行愿的三位一体,一旦炼成,你当下就能桶底脱落、立地成佛了。修“气宗”还有招数吗?当然有!再支一招?可以。这可是独门秘诀哟!

第四招:“前提诘问”法。什么叫前提诘问呢?就是不断地追问事情的前因,直到自己觉得没法再问了才罢手,这有点像审犯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不把问题问清楚,几天几夜都不会让你睡觉的。我和我的徒弟们说,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生涯当中,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三个问题,那么,我遗憾告诉你,你在专业生涯中是缺席的,是不在场的。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个“思”可以解读为一种前提诘问,对课程、对职业、对人生乃至对宇宙进行终极的前提诘问。拿语文课程来说,第一,语文是什么?你必须进行前提诘问,可能最终会没有答案。你心目当中语文是什么样的,你必须问,你必须思考,这是对语文的终极追问。第二,你要成为一名怎样的语文老师?智慧的。继续追问,为什么要做智慧的语文老师?智慧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出智慧的学生。继续追问,智慧是教出来的吗?智慧的语文教师一定能教出智慧的学生吗?语文教师的智慧只能通过学生的智慧来体现吗?你就这么不断的问,真问出精神病来,我可不负责任的。呵呵。第三,你认为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价值的课?像这样的前提诘问法,你要一直问,一直问,一直把自己问傻了为止。(笑声)到这个时候,你问到了什么?你问到了语文的究竟之问,语文到底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这是一种形而上的问,一种玄之又玄的问。这就是气宗。剑不异气,气不异剑 剑宗、气宗,这是分而言之,方便的说法。事实上,剑宗和气宗总是纠缠在一起的,你要将两者打通,就像练气功的人要努力将任、督二脉打通一样。打通了,你就得大神通了,你就能照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这是《心经》里的话,我套用他的话叫做剑不异气,气不异剑。

在上海浦东,在庆祝《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的大会上,我做课《一夜的工作》。课在戴玉强演唱的《你是这样的人》中戛然而止。这时,哭声突然像海潮一样在整个礼堂蔓延开来。我也哭,哭得稀里哗啦的。有人说,一大老爷们儿当着那么多人掉泪,象话吗?我当时正在情绪上,哪还顾得了那些个儿啊?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欣慰于自己的感动和泪水,正如彭程所说:“它让我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的确证,使我知道,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并没有死去。”我不想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我觉得感情,真挚的感情,完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像个老太太房里的丫头片子。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感受总理伟大的人格,感受精神生命的高贵和永恒。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之中的场。我感动了,学生感动了,泪花渐欲迷人眼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我走进了诗意语文、诗意课堂、诗意人生。那种感觉非常幸福又非常美妙,语文从此成为我精神生命的一种图腾。

由此我觉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问题,这是一个人生问题、一个生命问题。就教师的专业成长看,说真的,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修养甚至专业精神,但为什么此前我苦苦找不到职业幸福感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缺少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修养。记得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人们只知研究外在的对象为学问,并不认生命处亦有学问。人只知以科学言词、科学程序所得的外延真理为真理,而不知生命处的内容真理为真理。所以生命处无学问、无真理,只是盲爽发狂之冲动而已。心思愈只注意外在的对象,零零碎碎的外在材料,自家生命就愈四分五裂,盲爽发狂,而陷于漆黑一团之境。”说得多好啊!过去,我的生命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四分五裂的状态,整个一五马分尸嘛!盲爽发狂的状态,都五马分尸了,能不盲爽发狂吗?是的,生命不能外求,职业幸福感不能外求,越外求离真实的幸福反而越远。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它不能告诉、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它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老师们,该是返观自己灵魂的时候啦!

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观摩研讨会上,我作课《长相思》,又一次引起全场的热烈反响。这一课被人们誉为诗意语文的经典之作、当代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又一座高峰。其实,我在上课之前,连教案都还没有写好,更别说下水试教了。而为了这一课的设计,我曾经苦苦琢磨了三个月之久。我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有一突破,但始终找不到灵感。那个痛苦啊,就甭提了,就跟难产的女同志生不出孩子那样。我为这一课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写了文本细读,研究了纳兰性德生平,查找了大量的参考资料,认真研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和朱自清先生的《诗论》,到后来感觉材料很多、想法很多、创意很多,但就是苦苦梳理不出一个清晰可行的思路来。第二天,在尚未形成完整、连贯、一气呵成的思路的尴尬中,我执教《长相思》。主持人说,下面有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大家作课。我就硬着头皮、腆着肚子走上了舞台,你不上也得上啊!没想到,就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思路竟然自然的、悄然的在课中流淌出来。这一次奇妙的教学体验,让我一下子体悟到很多东西。我惊喜的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突然清晰的看见,我过去许多刻意的、需要用强有力的意志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了。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语文已经不再外在于我的生命,语文和生命、职业和生命融为了一体、打成了一片。我觉得,当我们真正具备了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修养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从职业过程中体认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是的,我们说,一方面教师职业充满劳绩,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教师职业同样充满诗意。有了生命的境界,我们完全能够诗意的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同样是上课,缺乏生命修养的教师,为上课而上课,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契合。教师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种种意义和价值全部让位于结果,老师在苦苦等待中,变得紧张、烦恼、焦躁、甚至痛苦,幸福被等待无情地遮蔽了。而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他是上课,但他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吃饭是一回事儿,享受吃饭又是另一回事儿。是不是?他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不时地产生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就是“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境界。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第一境界中的“寻”,是对生命究竟的寻根;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融为一体,确证了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是事业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把这种境界叫做生命的觉着,一个人只有深深觉着的时候,生命才能全然敞开,才能率性自在,才能不断获得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才能进入内在的澄明之境,才能深深体认到生命的“在场”。语文需要不断地觉着,事业需要不断地觉着,生命需要不断地觉着。谢谢!

下载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崧舟: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2012级汉文三班 王自强 201201024147 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

    王崧舟《慈母情深》.(DOC)

    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实录 一、擦亮“深”这个题眼 师:请大家看黑板,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读题目! 生:(齐读)慈母情深。 师:不错,请大家注意“深”字的读法,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慈母......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课堂实录

    《普罗米修斯》第一、二课时实录 —王崧舟 聚沙成塔整理记录 师:同学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1:可以 师:好的,上课 班长:起立,生(齐):老师,您好。 班长(紧接着):向左转。 生(转向后,齐):听课老师好......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很精神。 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威尼斯的小艇......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作者:茅寒春 整理文章来源:绍兴县柯桥小学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05-9-4 时间:2005年7月28日下午 地点:绍兴县柯桥小学集团明珠校区多功能厅 对象:六年......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过程: (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

    王崧舟教学实录

    笑谈《草船借箭》的智慧 【观点】 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自由对话,首先要致力于课堂自由文化的建构。自由文化的建构,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要义:一、师生、生生之间在人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