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苏东坡(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10:5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受苏东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受苏东坡》。

第一篇:感受苏东坡

感悟苏东坡

读罢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在总结归纳后终也有所心得,苏轼苏东坡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鲜明深刻,却又有些忽隐忽现。前者是因为作者在书中的细心刻画出的历史人物可谓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而后者是因为我自身实在跟不上苏东坡那灵动飘忽的思维方式,在他的诗歌中,总是抓不到那些真情所在,看不懂他想表发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但每每再读时,都能从不知所云中有所新得。

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天派下个苏轼去扰动宋代的诗坛。既然想让他写诗,自然就要把他往写诗上引,当然四书五经、科举考试这些基础内容是不可或缺的,苏东坡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一身才气求得一官可做。可之后呢?只身从政、投身文案书简可写不出来许多诗歌。于是他被变法的洪流、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开始了流放生涯。这次流放的起点便是乌台诗案,一走便到了黄州。也是在黄州这里,苏轼为自己起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外号:“东坡居士”。相处实在黄州之东的山坡上,苏轼开始了迫不得已也梦寐以求的农耕生活,无权无势,远离尘嚣,恰是作诗时。

我很喜欢林语堂先生写的这本书,因为细节处的认真。比如书名。这个细节似乎微不足道,但也有些趣味。作者为书起的名是“苏东坡传”,而不是“苏轼传”。按理说,既然是为古人做传,总该是要正规正举些,比如司马迁写史记中的列传,上来都会排好主人公的名字号,在慢慢介绍生平。而书名直接用传主的外号,似乎显得有些轻慢。但回想苏轼本人,他又会作何感想?我想,他的旷达心不会对此产生任何反感,而是赞赏有加。

在黄州、在杭州、在常州,流放中的苏轼不是没有经历过烦闷颓废时,不是没有心情郁闷、郁郁寡欢的时候,这或许就是上天的安排,苏轼手捧一身才气,并没有就此被掩埋。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在那山水中,远离纷争,既然无法奉献才华与国家,那就把那才华留给自己、留给诗歌、留给自然。那连篇的惊世之章,不都是在此时处于那笔下吗? 其实苏轼写诗的动机大多是很单纯的,安他自己的说法,就只是为了自己或别人感到开心就行了,或许有些时候也写过干谒诗,或批判政事的名句,但真心想要写诗时,都是为了欢乐。这个道理,类似于贝多芬生前气息微弱时也要写完《欢乐颂》的心态。因为能肆意玩弄诗句,在山水的景色中陶冶自身,苏轼也形容自己在黄州那段生活是“神仙般的生活”,自嘲与悠然的心态溢于言表。

我将初中时苏轼写的那部随笔名篇《记承天寺夜游》背地很熟,这篇小品把那熟悉间的快乐描述地很动人,这与他苦中作乐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在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外时苏轼的生活除了苦些外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他的兴趣爱好不是仅仅靠“多方面”就可以形容的。作为纯正的儒家出身,却信佛,他有个佛门朋友叫做佛印,经常与他谈笑与山水间;晚年时还求与道家,想要炼丹羽化成神仙而长生不老。这种不自觉地将儒释道融合与一身的文人可以说比较难得。此外,瑜伽、书法、国画等都是苏信手拈来之技。

书中最动人的莫过于苏家二兄弟的情谊。二人气质不同,形貌各异:子由沉稳、实际、拘谨,而东坡轻快、开朗、天真。但他们在政治上看法相似、立场相同。在中秋团圆时,兄弟二人一同赏月、彻夜长谈,共论诗文、论政事,在思想共鸣时给局外人一种独特的思维享受,有一种阴阳调和的美感,这也是本书中一个不可磨灭的亮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作者在书的末尾写道:“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精神、他的诗歌将永远传颂下去,滋润无数饥渴迷茫的心灵,那从他自己经历的苦难中所提取的精华将是带给我们这些后人最好的精神食粮

2018.8.10 韩晓阳

第二篇:浅论苏东坡宦海沉浮

浅论苏轼宦海沉浮对其性格的影响

冷加利

摘要:“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能随物赋形,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创新精神,还有他的诗词文,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苏轼;天才;思想性格;积极乐观

一、青年得志——积极入世(一)童年率真、远大抱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八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万言书立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即——“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宦海沉浮,仕途之路坎坎坷坷,后又被贬至惠州,儋州,卒谥文忠公。苏轼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纵横恣肆,婉转有致,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造诣极高。为官期间勤政惠民,深得百姓喜爱和后人景仰。

苏轼在童年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天资的聪颖和率真的性格,并且有着远大的抱负。这是和童年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父亲苏洵本来就学识渊博,精神愤发向上,一心求取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的母亲也是知书达理,通晓文墨。

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在此期间,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有一天,母亲正在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的是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的书生儒士们极力地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当时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闹得沸沸扬扬,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当时的学生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有的遭受皮肉之苦,有的遭迫害折磨,甚至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此时苏轼的母亲正教苏轼读的就是《苏滂传》。

小东坡认真地听完后,抬头望了望母亲,一本正经地问道:“妈妈,我长大之后如果也做像范滂一样的人,您愿不愿意呢?”母亲面带微笑答道:“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母子俩相视而笑。由此可见,童年时的苏轼就展露出了他率真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且不畏权势的正义之气,实属难能可贵。

(二)进京初试,名动京师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为学太晚,大约是在苏轼出生时期,他已是而立之年,结果却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所以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陪同下初次出川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两兄弟顺利考上预备考试,次年春季一举进士及弟并位列第二。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青睐,他被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所震动。因为当时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正锐意诗文的革新,而苏轼的文风正是他们所想看到的。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的赏识和扶助,那么欧阳修不啻是苏轼生命中的第一大贵人。欧阳修极力称赞苏轼并预见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少年成名,锋芒毕露,可谓意气风发。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要开始仕途的苏轼却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根据儒家的礼法,这是极其重大之事,甚至官为宰相,也必须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后才能返回复职。两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佑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苏轼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坎坷仕途的开始。仁宗嘉佑九年(1064年),苏轼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返京,新主英宗赏识苏轼才能要委以重用,但遭到宰相韩倚的极力反对,最后迫于压力安排在史馆任职。回到京城后苏轼就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先是伤红颜薄命,他年仅二十六岁的爱妻王弗病逝,苏轼陷入悲痛之中。在他的妻子王弗死去十周年,苏轼写了一首极为有名,情真意切的悼亡诗词。其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1]

这首词无限凄婉,无限惆怅,字字都是辛酸泪,我们可以想见苏轼定是一个至情至性中人,他对每一段感情甚至婚姻都是真心的投入,矢志不渝。次年四月又深受老父逝世的沉痛打击。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把 [1] 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父亲和爱妻王弗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茔埋葬。

一切来得太突然,此时的苏轼遭受着心灵极大的痛楚,身边的亲人不断的去世使他遭受了莫大的伤痛,最亲的父母和爱妻都与自己阴阳两相隔。而此时苏轼还是一个不满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却已遍尝人生生离死别之苦,我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灵是怎样承受的,而以后只能和弟弟苏辙相依为命,兄弟二人共患难,在危难之时相互惦挂对方,惺惺相惜,培养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又是两年三个月的蛰居生活,而此后,他又该何去何从?

此时的苏轼还没有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是少年得志,仍是意气风华,满怀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而“乌台诗案”的发生使其贬谪黄州无疑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又将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呢。

二、中年被贬黄州——超然豁达

(一)“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能随物赋形,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创新精神,还有他的诗词文,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乌台诗案”是历史上有名的案件,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台告发,后来又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因御史台其上种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而得名。“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臣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确实有些讥讽时政,包括一些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一百多天的审问逼供,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当时北宋重视文官,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但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且苏轼只是挂个虚名而已,此时的苏轼经过这次灾狱过后变得心灰意懒,同时又迫于生计,自耕自种。

“东坡”是当时黄州东门偏远处的一块空地,原是归营兵屯垦之地,弃置很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地。由于生活条件极差,他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维持。“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候起的。谪居黄州这段时期是苏轼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死里逃生的苏轼性情大变,经历人生的生死离别、大起大落,功名利禄也已看透。“乌台诗案”对满腹经纶,意气风发的苏东坡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摔跤,迎头的一盆冷水,让他清醒了不少,使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深居浅出,寄情翰墨,让他的灵魂有了依归。诗词的创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其不朽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

“乌台诗案”和贬贬黄州的经历让苏轼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和飞跃。从这个意思上来说我们还真得感谢这样的遭遇和经历,让这位天才得以纵情笔墨,淋漓展现才情,正如古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真正地成熟了,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是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和孤独,而苏轼做到了。回首向来,苏轼能在逆境中随物赋形,不 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我们后人真该学习他那种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想必将获益匪浅,这正是我们学习这位伟人不朽事迹的意义所在。

(二)筑建苏堤 怡然自得

元佑四年,苏轼离开是非之地的京城,转任杭州知事,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苏轼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其中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通了盐道,修建了美丽的西湖。

可以说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苏轼是杭州的贵人,他们注定有着不解的渊源。西湖因苏轼而享誉中外。一听西湖二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诗句便浮现脑海,给人无比的惬意。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渐渐干涸,湖中野草遍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到任杭州的第二年就率众疏浚西湖,不惜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大力整改,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苏轼此时发挥了创新的精神。他把挖出来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可谓物尽其用,后人名之为“苏公堤”,简称“苏堤”是也。

苏堤在春天的晨曦,烟柳笼纱,月影婆娑,波光树影,鸟鸣莺啼,蔚为壮观甚是美丽,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不难想象此时的苏轼可谓摆脱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终于有闲情逸致可以坐下来欣赏西湖的美丽和婀娜。如果再和友人泛舟西湖畅饮人生,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乎?苏轼也是极为喜欢在富有诗意的地方办公。看公文不在寒碧轩,就在雨奇堂,因为那里风光如画,美不胜收。我们记得雨奇堂实在苏东坡西湖诗“山色空蒙雨亦奇”而得名的,在这里,他环以修竹,外望清溪,独自办理公文,可谓“忙里偷闲”,事情办完,他往往和同僚畅饮一番,真是怡然自得,悠然南山。我们这时看苏东坡,他就像是一只挣脱了牢笼的小鸟,那样自由自在,真情纯粹。就像是一个简单快乐的小孩。

三、老年流放岁月——集儒道法于一家

(一)流落儋州

命运起伏不定,世事变化无常。人生就是这样,上一刻你还身在巅峰,光彩照人,不经意间你已从山峰跌入谷底,只落下一落千丈的挫败感。而政治的漩涡最容易使人陷入,苏轼无疑是被卷入的人,流落儋州就是最好的证明。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把自己比作是唐代的白居易。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由于政见不合,新党得势,他难免遭受毁谤和罢黜。只因他满肚子的“不合时宜”。

元佑八年(1093年),当政的皇太后逝世,苏东坡失去了守护神。太后的去世就意味着苏东坡的没落之始。哲宗亲政,但被一群奸小利用。章淳拜相,一手遮天,排除异己,使得苏轼处境极为难堪。这次他又被贬到当时荒夷之地的岭南,经过千辛万苦,当他渐渐地适应了岭南的气候以及风土人情,打算长期安居终老余生的时候,京城的小人又开始将其迫害,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加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竟被贬到荒蛮至极,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岛,是一个人迹罕至,瘴疠丛生之地。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一项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可以想见苏轼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处境!苏轼却把儋州 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2]可见其对儋州的深厚感情和自己宠辱不惊随缘自适的豁达心态。苏轼没有沉沦,没有消极懈怠,他在儋州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慕名而来,追至儋州来向苏轼拜师求学。苏轼来到这里,带来了文学的气息,从没有进士及第的海南从此告别成为过去时。苏轼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乡人都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流传至今的许多物事都见证了人们对东坡的喜爱和怀念,如: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

在海南的生活十分艰苦,用他自己的话描述这段生活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海南度过的近四年中,虽说他在生活条件上极度困苦,但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他写下一百多首和陶诗,给《易经》、《论语》、《尚书》等作了注,撰写了《东坡志林》等。他能一积极的心态坦然处之,正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的那种在逆境中的积极态度。

(二)最后结局

朝政的变动牵系着苏东坡的命运,苏东坡就像一颗洪流中的石子,任由洪流的摆动。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主”。我们很多人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和轨迹,官场之人更是如此。有幸的是,徽宗即位后,在元符三年,新皇太后摄政,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免,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在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俨然羽化而登仙。

据东坡墓志铭记载,苏轼去世的消息传出,“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为官,“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庙堂荒岛,大起大落。做过多年的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放逐中度过。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3]就其政治事业而已,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坚持积极入世,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为人刚正不阿,风节凛然,胸怀民本思想和人道精神,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在京为官,直言不讳;出外做官,勤政惠民。即使是在中晚年屡遭打击,但其事君报国,关心民生的政治思想仍未改变。在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上,佛老思想又占据着主导地位。佛老思想成为他在逆境中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支柱,由此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超然物外、淡泊无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这正是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着坚强的生活信心和创作活力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光辉典范。

苏轼已殁,但他是一颗耀眼于天际的明星,永放光彩。我常常想该如何来定义苏轼呢?或者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想还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做总结 [2] 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76页

[3] 5 吧。因为他评价得太好了,无出其右。“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诚然,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伟大的天才。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是贴切的,他受之无愧。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4]

他的那种积极乐观,真情纯粹一如他在给弟弟子由的话语中可见: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人无一个不好人。”[5]所以说,苏东坡过得快乐,不记仇,不怨人,像一缕清风度过了一生,好不自在,令人心生向往。

苏轼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无论是对父母的感恩孝道,对妻子的关爱呵护,对朋友的至诚至信。在他生命中,亲情,友情,爱情他都真诚对待。一生都在尽力地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

参考文献:

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 《乌台诗案》(学海)*

可以定稿了,加上封面,打印出来,按所给的地址,尽快寄出去。然后认真准备一下,争取顺利通过答辩。

[4][5] 参见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79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008页

第三篇:苏东坡(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第四篇: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子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踪。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这首诗足以证明东坡精神的超逸高士。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窥探苏东坡的真挚,率真,轻快,开阔,天真的性格,和他对仙的追求。

林语堂先生所描绘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就连林语堂也说这些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苏东坡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总让人不容易理解。

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他的天真淳朴,和高尚的品格。首先从他的诗词中就能感受到他的自然,随性。他在杭州时将判决辞写成了小调,做小调给歌妓唱。他常常每遇事便写诗作词,每看到可改的诗词就提笔更改。全依自己的性子来。他可以和子由家书有诗词来往,体会写诗作词的乐趣,可以在游玩时随性作诗,可以为和尚妓女写词。他在贬谪时寄情于山水,每遇美景便提笔作词。那种随性而写,那种自然随意,真的让人感受到苏东坡的独特魅力。

然后作为政治家的他,拥有高尚品德。必定不用陈述,就会很自然的想到他为民做实事。而事实就是如此,他是百姓之友,积极为百姓做实事。他不顾一切向朝廷请命,请求废除王安石变法内容,全面宽免人民的债务。他面对朝廷官僚冰冷的心,他们是如此残忍,但他依然坚持不懈。终于在一个月后,在不停的向皇太后请奏后,废除了债务。他在杭州执政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交医院。在杭州疏通运河,建水库,努力解决通水问题。,为杭州的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千古流传的苏堤便是他为西湖,为杭州留下的遗产。他在南方救灾,他提出预防胜过赈灾,为杭州等地百姓暂时解决了饥荒问题。可是他一走,饥荒来了,人民多病饿而死。可见苏东坡的治理才华与爱民之心。

苏东坡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同样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为人民所做的一切,留下了千古苏堤。

林语堂先生所著《蘇東坡傳》正为我们很好的呈现了苏东坡。

第五篇:感谢苏东坡

感谢苏东坡阅读答案

我经常想,我们应该感谢苏东坡。蓬莱人应该感谢苏东坡,因为他呼吁朝廷减轻人民的负担。据蓬莱阁上苏公祠内的清代盐政碑记载:“北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元丰三年,50岁的苏东坡重新被起用为登州(进山东蓬莱)太守。到任刚5天,就接到调回京师的命令。但就是在这五天中,苏东坡向皇帝上书《乞罢登州榷盐状》。自此一直到清末,蓬莱人民的这项税赋都被免除。所以,才有了“五日登州,千载苏公寺”这样的千古佳话。

杭州人应该感谢苏东坡,因为苏东坡给杭州人留下了苏堤。元佑四年,苏东坡来到杭州任知府的时候,西湖已半为葑田,水多则溢,水少则干。苏东坡为此十分着急,立即向朝廷上奏了一份《乞开西湖状》,提出西湖不可荒废的五点理由。接着,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开浚工程。从夏到秋,花了20万个工,才把葑草收拾干净。并用这些葑草和淤泥,筑成一道著名的苏堤。同时,他还在湖中设计了二座石塔,形成了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一朝美事谁能记得?百尺苍崖尚可磨。”当时的杭州人就是这样地称赞他。

海南人应该感谢苏东坡,因为苏东坡开创了这座岛上的学习之风。绍圣四年,苏东坡被贬儋州。而在此之前,因文化落后,那么大的一个海南岛,历史上竟没有一个人能考中举人,更别说是进士。苏东坡来了以后,大力倡导学习文化知识之风,并收琼山人姜唐佐为学生。他还鼓励姜唐佐说:“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果然在苏东坡的精心培育下,三年之后,姜唐佐真的破了天荒,成了全海南第一个举人。此后,岛上学风日盛,仅明清两代,就出了83名进士,772名举人。

黄州人应该感谢苏东坡,因为苏东坡把黄州(湖北黄冈)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你知道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吗?原因是在他贬黄州时,因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申请到黄州城东山坡上一块数十亩的旧营地。他在那里除草开荒,躬耕种粮,以补家用。并于其上搭筑草堂,号“东坡居士”。黄州是苏东坡思想和创作的转折点,也是他写下不朽名篇《赤壁赋》的地方。

全中国的人都应该感谢苏东坡,应该感谢苏东坡,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食粮。当我们“浓装淡抹总相宜”的时候,是他让我们领略了西湖雨后初晴,波光粼动,美丽宜人的风景;当我们“横看成林侧成峰”的时候,是他让我们懂得了<<人处于不同的位置和基于不同的考虑,看问题的角度和最后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的道理。我们能不感谢苏东坡吗?是他,让我们懂得:中国的方块文字,原来是那样的深奥无比,那样的美妙无穷。

感谢你,苏东坡先生!虽然你已远去近千年,但你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11、仔细阅读下面材料,仿照文章第一、二、三段的形式,以“常州人应该感谢苏东坡”为主题给文章再补一段文字。(3分)

材料一: 苏东坡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苏东坡曾来过常州十几次,常州为东坡的终老之地。在常州到处留有他的足迹:有他停舟驻足的东坡古渡、舣舟亭,有他作画洗砚的洗砚池。有他最后一次来常并终老于此的栖息之所——滕花旧馆,这些至今仍在原址按原貌保存。

材料二:苏东坡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美食家,他还亲自下厨,创制名馔,最著名的就是东坡肉。他的烹饪佳作《鳊鱼》、《食雉》就写在常州,常州传统系列名菜与苏东坡有关的菜肴就有四个系列。

如“眉山独秀”、“千里共婵娟”、“文笔大观”、“东坡肉”等共计三十二道。常州人应该感谢苏东坡,12、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4分)被贬地点平生功绩产生影响

登州(山东蓬莱)苏东坡任登州太守只有五天,就向皇帝上书《乞罢登州榷盐状》为蓬莱人民减免盐税

浙 江 杭 州

杭州人称赞他“一朝美事谁能记得?百尺苍崖尚可磨。”。儋州(海 南)大力倡导学习文化知识之风

黄州(湖北黄冈)黄州(黄冈)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13、苏东坡于病逝前两个月,曾作诗《自题金山画像》评价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请你结合上文及所给的材料,说说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否恰当。简述理由。(3分)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贬谪黄州,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剩从他中举为官到去世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划线句子,说说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北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开始变法,苏轼是变法的反对者,因此受到了改革派的排挤迫-害,遭到流放。虽然他是变法的反对者,然而他在流放外任期间,对来自朝庭的新政措施,却都认真执行,他认为“因法以便(使便利)民”。正是他这种严正态度,使他所任辖区内的老百姓都得到新政实行带来的好处。

11、不设统一答案。参考: 常州人应该感谢苏东坡,因为苏东坡对常州可谓情有独钟,他曾来常州十几次,最后终老于此。苏东坡留给常州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从“藤花旧馆”到“舣舟亭”,从“东坡古渡”到“洗砚池”,使我们领略了一代才子的独特气质;常州人至今仍然品尝着苏氏亲传的“清炖鳊鱼”“东坡肉”,颜色鲜嫩、香气扑鼻、味道爽口,形式美观,犹如一件件立体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3分。)

12、不设统一答案。参考:自此一直到清末,蓬莱人民的这项税赋都被免除;向朝廷上奏了一份《乞开西湖状》,组织了人员开浚西湖,建苏堤,形成“三潭印月”;开创了这座岛上的学习之风,岛上学风日盛,仅明清两代,就出了83名进士,772名举人;写下不朽名篇《赤壁赋》,自此以“东坡居士”自称。(4分,每点1分,可用文中句子,也可自己概括,意对即可。)

13、不设标准答案,参考:他的评价不恰当(1分);苏东坡的一生多经坎坷,常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说自己“身如不系之舟”是确切的(1分);但他虽遭贬流放,却始终勤于吏事,为百姓谋事,所以说自己是“心似已灰之木”不恰当(1分)。(观点1分;理由2分,每点1分。理由意思对即可。)

14、不设统一答案。参考一:苏东坡是个能够辩证看待问题的人(1分)。他虽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流放(1分);但他对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措施都能认真执行(1分)。参考二:苏东坡是个豁达的人(1分)。他不因为自身境遇的变化而改变了自己为百姓做事的态度,虽遭流放,却仍能为民办事(2分)。(3分,对苏东坡的看法1分,具体阐述2分。)。

下载感受苏东坡(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受苏东坡(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

    苏东坡全集读后感

    书海行舟--苏东坡全集读后感太仓市实验小学 张一清翻开《苏东坡全集》,《前赤壁赋》映入眼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蓦然想到我们不就是乘着橡皮筏航行在大海中的人......

    苏东坡素材汇总

    苏轼素材汇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苏东坡突围

    黄州赤壁,一个不起眼的荒凉地方,却是成就苏东坡后期风格的重要里程碑。这样的一个转变是由乌台诗桉为楔子的,苏东坡确实有才,他的名望与成就是当代无人能敌的,他弟弟苏辙曾言:「东......

    苏东坡传(最终版)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析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这点众人皆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其他面,然而,正是这些其他面,给我们带来了如此荡气回肠的诗篇,苏轼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诗......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阅读体会 自认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更宜当作一本文学性著作而非历史类作品去阅读。林语堂先生虽然在序言中也提到过其资料的可信度,但是就原始资料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