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审题与立意
审题与立意
课题:审题与立意 设计教师:(主备)胡思庆 科目:语文
协备教师:裴雯君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审题与立意”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审题与立意”的方法技巧,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课时 : 2课时
一、审读关键词
作文题也是有“题眼”的。所谓的“题眼”,就是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词语。考生在审题时如果能够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来准 确理解题意,写作时就能够紧扣话题,突出重点,切中肯綮,自然也就能够避免离题、扣题不紧等常见失误。如2014年浙江金华卷作文题目“热门话题”,关键 词是“热门”,考生要写的不能是学习或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话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为大家所熟知的话题。
二、审读限制词
我们说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但不能置其他于不顾,导致偏离题意。如2014年浙江温州卷作文题“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一定要注意限制词是“另 一个地方”,写作时既要表现出“另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也要突出“去”后有什么见闻、感受或启发。题目中的副词,往往是审题时容易忽略的,考生要重视作文题目中诸如 “最”“也”“还”“更”“其实”“原来”等副词所隐藏的信息和要求。如2014年浙江绍兴卷作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副词—— “也”,这个副词规定了文章应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他人相比,“我”自己“也”很重要,“也”奉献了“阳光”。又如2014年浙江台州卷题目二“原来 ________还在”,“原来”这个副词就强调了其实某事物一直都在,只是之前没有发现而已,引导我们从发现或顿悟的角度来写作。只有审读时抓住了这些 限制词,我们的作文才能切准题意。
三、审读隐含义
抓住了关键词,注意了限制词,还要审读它的隐含义。有的题目用的是比喻义或象征义。考生在理解题目时不能只停留在其本义上,要仔细推敲,挖掘出 题目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如2014年绍兴市中考作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题目中的“阳光”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应是比喻义,考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太阳的光 芒。这个“阳光”可以指能给别人带来温暖的品格或与众不同的个性、风采……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
请以“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14年宁波的中考作文题很符合新课标对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并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对学生来说,不会造成审题障碍,都有话可说,但又必须写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初看这个题目,是一个极容易让学生发挥写作的题目。但作为应试作文题目,命题老师的用意并不会那么简单,我们要仔细品读题目,挖掘出新意,这样作文才更有价值。
首先,从常规思路看,同学们极易走上已有老题目的思路,如在审题时,将题目补为“心灵深处”“记忆深处”“细微深处”“我心深处”“深处的风 景”“深处的爱意”“深处的真谛”等等,很容易写深处那些美好、感动、富有正能量的人和事。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使得这一作文显得非常常规化,在中考的考场 上,绝大多数同学会这样作文。
但细细品味题目背后给出的材料,“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这里只是“也许”有,那么怎么样知道确实“有”呢?就要敢于挖掘深处,题目的侧重点就放到了“行动”上。俗话说,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就是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从一定层面上讲,今年的题目有一定的时效性,题目从一定程度上隐含着,我们做事做人不再只求表面工作,而是 要真抓实干,具有务实精神。
因此,《深处》不是简单地写某种存在,而是要通过自己发现深处“宝藏”的经历,告诉读者,要懂得生活的真谛,就要付诸行动,用心感知深处,在过程中感受真谛的价值。如,要懂得母爱、父爱、师爱,就要让心灵开始旅行,在点滴生活中,挖掘深深的爱意。不再注重表象,而要追求实质。不再简单告知生活中 的美,而是要挖掘美深处的故事。
简单地讲,“深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原则。
满分作文 深 处
时光在悄悄地移动着,一步一步,像一个不肯停止奔跑的孩子,无声无息地镌刻在青春洋溢的画卷上。繁杂的城市喧嚣、窗外的车水马龙和跳跃的霓虹灯 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努力地想要挣脱条条框框的约束,却发现自己心中的烦恼揪成一团乱麻,似乎无力回天。却有一股清风徐徐吹来,使尘埃自由落体到了心灵深 处。
和煦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射在心田,顿时像一块经受不住高温的糖果融化掉,身体内外都被这甜蜜的水蜜桃味道环绕着,这淡粉色的气息敏捷地跳过心灵,沁人心脾,用它独有的甜蜜勾勒出了一幅精致、幸福的画面。
记忆深处的那个场景,是在那个平凡而又质朴的农家小院里开始的。满天的星辰镶嵌在夜幕里,透过花草还可以看到一股偷偷溜出的微弱的、细小的光 芒。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和我共同在游戏中度过童年。奶奶慈祥的笑容,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微笑,无处不在的大自然气息,陪伴我不知不觉中从温暖洋溢的白天不留 一丝痕迹地过渡到了安详静谧的夏夜。
童年从奶奶家的那个小院子里悄无声息地展开,混合着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绿意盎然,秋的飒飒落叶,冬的白雪皑皑缓缓地推移着,像荡秋千一样温馨却又短暂,蒸发在那浓浓的夏夜里。
忘不了野花野草的淳朴气息,忘不了小虫在草丛里弹奏的歌谣,忘不了灿烂晚霞下不舍回家的目光,忘不了雨后架起的斑斓的七色桥梁。那静谧的一卷流云掩盖了夕阳,一缕红色的光芒不安分地透出云层,混杂着笑容,不加渲染地告别白天。
忧伤的乌云被夏夜的美丽冲刷,留在心底的是那像风铃一样轻盈悦耳的歌谣,像绚烂晚霞似的温暖袭人的微笑。
离别乡村的我回到家继续着我的童年,继续着我的欢笑,却再也没有像野花野草一样的气息,再也没有属于大自然的最原始最独特的味道。它化作一股暖流在身体中流淌,混杂着青草味的清香和金色暖阳的味道在心间荡漾。
一路风景,繁花似锦,再多的艰难险阻也都将在我的生命中消逝得不留痕迹,童年啊,因为有你的陪伴,未来的道路,更加美丽!名师点评:
“深处”不光有风景,更重要的是感受。可以说,作者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文章的主题是写童年的。作者大可选取一两件童年的趣事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用素描的笔法简单地勾勒了童年的一幕幕 场景,将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和对童年渐逝的淡淡忧伤浓缩于字里行间,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结尾笔锋一转,写童年永留心间,伴我成长,使文章的意境得到进一步升华。
审题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这是歌曲《蜗牛》里的一段歌词。诚如歌曲唱的那样,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个大大的梦,有的实现了,有的还没有实现。
请以“我终于圆了一个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思路点拨
首先,认真审读题目,题目“圆梦”,应理解为为实现理想而行动。这里的“梦”并非是做的梦,而是对理想的诠释。理想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没有了理想,我们的生命就会索然无味。“圆梦”还应体现在行动层面,演绎圆梦的过程,而非名词概念的阐释,所以题目的隐含意思不能忽略,“圆梦”是有 过程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波折,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才紧扣题意。
其次,在行文选材的过程中,大题小做,就是将“梦想(理想)”具体化,选择小角度写。“梦想”就是自己的目标(大目标、阶段目标、小目标)、理想(远大理想、阶段性理想、小理想)、愿望(大小愿望)、发展方向(阶梯),如: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发表文章,等等。
最后,要写出我(自己)的情感变化,一开始的渴望、实现过程中的失败与沮丧、灰心继而不放弃到实现后的欣喜与自豪之情,这样文章才真实动人,从而打动读者。
二、立意
清代王夫之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综观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满分作文,因立意而胜出者不在少数。考生如何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高远,是有法可循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列举如下:
一、留心生活,由小见大法
由小见大,是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取舍、浓缩、强调,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 达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并不决定我们写出的文章立意必然肤浅。善文者,虽然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 题。
二、善于类推,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针对此类立意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向拓宽中表达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深刻。
三、关注热点,由浅入深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 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展开联想,由实到虚法
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含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由实到虚法能使习作的立意更加深远。
五、追根溯源,由果导因法
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联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果导因,是指我们由所描述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其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采用此类立意法,往往能使文章主题突出,底蕴深厚。真题再现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卡上;(2)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3)不要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试题解读
2014 年苏州中考作文题“不错过________”,虽是半命题作文,但逆向立意鲜明,与苏州2011年中考作文题“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颇为相似。既然生活万 象纷杂,错过是常态,而题目在价值导向上逆向强调“不错过”,那么其对象一定是有意义的或很重要的。这里细细推敲一下,不难发现,“不错过”有指“不再错 过”或“不能错过”的意思,前者可以写成往事追忆,后者可以写成人生宣言。
明白了题目的基本意思后,要写成此文,需过两关:一是选材关,二是立意关。
首先,就“选材关”而言,最好不要凌空蹈虚,写成“不错过理想”“不错过青春”“不错过爱”等过于空泛的文章。建议要化虚为实,化情为物。据此 梳理一下,“不错过”的对象可以是一次比赛的机会,一场精彩的表演,一次难得的重逢,一次深情的送行,一次对友人冰释前嫌的道歉,一次对亲情精心凝神的体悟,一次日 出日落的守候,一次春天里的桃花盛开等等。
其次,要过“立意关”,就需要在平凡小事中,有所提炼,能升华出不一样的情感和思想来。“错过”与“不错过”既是一个生活的问题,也是一个哲理 的问题,都有耐人寻味的情思和意趣。“不错过”似乎更多地包含着主观的对生活与人生的认知和选择。所以如果考生能在叙事的基础上,恰当地抒情议论,定能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只是用故事本身说话,过于含蓄甚至隐晦,对于考场作文来讲,则是不太可取的。
综合而言,此次作文题鲜明地体现出了两个特点,即生活化气息浓,选材开放性强。既能让考生容易入手,又能考查他们的生活感悟力和思辨力。满分作文
不错过风景
周末清晨,窗外笼着一层轻烟。房前的树,沐浴在轻纱般的雾里,静默着,又像在对我诉说着什么。我忍不住走出门去探寻。树下的地上,躺着几片昨晚落下的叶子,黄黄绿绿,有些斑驳。我的思绪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微风吹起的叶子走走停停。
读过一个故事:
女孩叶子,聪明伶俐,天真可人。她跟随大人们去报国寺。一路上,她让一只布猴坐得更舒服一些,让布制的心脏也感觉到人怀的温暖;她给虫子一个放心飞行的空间,让它们无忧无虑地做完一个纯真的梦;她把迷路的蚯蚓送回家,就算害怕了,也要在害怕之前完成自己必然的壮举。
并非只有“到达”才算是真正的到达,路途遥迢,但到达的意义无处不在。
叶子,一个有趣的名字,一道风景。
读了这个故事,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这个女孩的名字叫“叶子”,最后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凡是植物,都有叶子;凡是个人,都见过叶子。嫩绿的叶子,绚丽的叶子,枯黄的叶子,飘落的叶子。叶子一生短暂,长的一年,短的几月。有人说,叶 子的离去,是风的追求。叶子的凋零,是孤单随风。女孩叫叶子,女孩是叶子,叶子才懂得生命的短暂,才有佛心。叶子来自大树,来自自然,有着最真的温情和最 美的怜爱之心。所以,叶子不愿错过任何美丽的风景,因为它也是一道风景。
偶然,听过一场精彩的辩论——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或许我们都未关注于正反方谁输谁赢,而是关注每一个辩手对自己观点的阐述。结果,我早已忘记,却深深记住了其中的一句话:生命的结果无法预知,生命的过程却可以调控。
人的生命过程如同登山,山顶的风景固然美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却是途中的艰辛、劳累,一路上的风景不能错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与时间赛跑,不停地错过美丽的风景,只为到达某一个终点。到头来才发现,那不是终点,而是中点。人们还得继续飞,继续赛跑。错过春日阳光灿烂,错过夏日绿意浓郁,错过秋桂花香四溢,错过冬雪飘扬冰洁。
我愿意在这样的日子里,停下脚步,让每一寸土地留下自己的脚印。人生应当如此,像一片叶子到处走走停停。
一片叶子,打了一个旋儿,缓缓地落在了我跟前。我捡起它,发现它还未曾黄去,却也早早落下。我抚摸着它深深浅浅的纹理,那些纹理中每一个分叉的地方,仿佛都记录着一个不该错过、却已错过的风景。
我想,人就是一片叶子。生命的过程,苦中带甜,是如此美好!我告诉自己,不要错过风景。名师点评
“感悟自然,不错过风景”是本文作者在构思时的着力点。自然的众多事物中,山有奇崛险怪,水有千变万化,树有万种风情,花有花开花落,云有千姿 百态。作者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个小方面,从“一片叶子”这细微之处切入。同时,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故事,将叶子与人联系在一起。这样,人即景,人即物。把人物心中的某种情感、情绪和情趣,寄托在对叶子的描写之中,借自然界树叶的荣枯来抒发自己的感悟:不要错过风景。另外,文中多处景物描写均有奠定文章的基 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作者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而文中含有哲理的句子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生命的结果无法预知,生命的过程却可以调控”“人的生命过程如同登山,山顶的风景固然美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却是途中的艰辛、劳累,一路上的风景不能错过”等。立意练习
请以“好梦如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600字以上(诗歌不少于16行);(3)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思路点拨
这个作文题带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立意方面,多数考生可能会写成记叙文,叙述自己一次“好梦”的经历;或写成抒情散文,大谈“好梦”如何“如画”。这样写也未尝不可,只是不够深刻,很难写成一篇动人的佳作。
要想立意深远,首先应深入分析文题,关键还是要在“好梦”上做文章。“好梦如画”,“好梦”从象征义上可以理解成“梦想”“志向”等;从范围上可以延伸为 “成长梦”“社会梦”“和平梦”,甚至是如今常提到的“中国梦”。只要能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好梦”,文章的立意就深远得多了。可以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未来 展望;可以表达对和谐社会的想象,对环境改善的期待;还可以抒发对国家繁荣富强的赞美,对世界和平安定的向往。
第二篇:作文审题与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审题】
一、审读作文材料
二、审视作文范围
三、审清作文话题
四、审定作文要求
例题:
唐代诗人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诗人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法国哲学家休谟说:“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则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当代学者鲍鹏在评价庄子时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没有结伴的欲望?谁又不想结伴而行?谁没有经历过孤独?谁又不因孤独而痛苦?请以“结伴与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结伴与孤独”虽然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型话题,但从引导语来看,显然是倾向于肯定结伴而否定孤独。也就是说,结伴是生命的常态,愿意结伴的人与他人、与社会是协调一致的;而孤独则是人性的异化,孤独者与他人、与社会是不和谐甚至是对立的。]
如果从“结伴”的角度正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赞美珍贵的友情或爱情。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③论述结伴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如果从“孤独”的角度反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探究孤独者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②发掘孤独者独特的思想或文化价值。
注意:在话题作文中 话题是议题话题是范围话题不是中心论点话题不是文章题目
【立意】
一、中心要明确,忌模糊、似是而非或面面俱到,多个中心
二、中心要新颖、独特,忌人云亦云
三、中心要积极,忌中心思想片面化、绝对化
四、中心选取角度要准确,大小适度
练习:
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爱抚,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请以“爱与溺爱”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三篇:作文(审题、立意)
作 文
第二十四讲)审题、立意(对应学生用书82~85页)
1.走好考场作文第一步: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争取做到切合题意。
2.力争立意深刻、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文章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一)1.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百岁感言》)2.对自己不满是任何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3.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4.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5.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席慕蓉)6.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7.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8.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励志语录)
9.许多人在追求他们选择的道路时固执,却很少在追求目标时固执。(尼采)10.性格左右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余世雅博士)●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二十三)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白居易·长恨歌)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写作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古代)(三)
三、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 【获奖名片】坚守信念 为国捐躯 【评价】
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
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贰。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四、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 【获奖名片】浊世清莲 【评价】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让人叹惋?
【颁奖词】 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无能为力,您纵身一跃汨罗江,以身来殉美政理想!
【事迹】
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合齐国,抗击强秦。在同反动派斗争中受诬陷而丢官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但因此却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对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后因楚国的日益腐败,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离骚》《九章》等,这些著作文字华美,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贵族的虚伪、昏庸与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贤才的行为,看清了社会的种种不仁„„他的主张,体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一种嘲讽和揭露,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同时也是向后世发出的一个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势力!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而富有活力,有着浪漫主
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审题不清,特别是未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2.朦胧感知材料,似是而非。
3.思考不深,角度一般,立意平常。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对考生作文提出的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在获取作文基本等级分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一)抓住关键词句,准而透地把握含义
正确审题,防止偏题、跑题,考生要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一定要认真提取。考生不仅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无一遗漏,确保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没有偏差。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基本要求有两项:一是准确,二是全面。
典例1(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找出并理解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准确把握主旨。第一段材料中“门与路,永远相连”是开宗明义,点明两者不可分割;然后分说思辨关系,“终点”与“起点”、“挡住你的脚步”与“走向世界”是对立的统一。第二段材料是具体列举,以“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为例,采用了以大缩小或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论证,很有哲理性。这里的难点是“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个比喻句增添了审题难度,如果把“门”解读为“理想、目标、希望、事业”等,你要入门,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必须要有“通行证”才行。我们可以顺材料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佳作】
推开门,走下去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来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吗?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情万丈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成绩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学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女士在丈夫和女儿均不在世时,将她们三人所有的稿费均捐给了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鞠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来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吗?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过:“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砥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简评】 从题目来看,“推开门”直接紧扣材料中的“门”,而“走下去”则暗合了“路”,整个题目就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起来了。开头即化用诗句,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追求大学的愿望;接着引用名言,指出“大学”的实质,并且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指出进了大学的门不等于彻底解放了,只有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最后又恰到好处的引用名言,再次紧扣材料,点明“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末段以众多知名学者为例,指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为大学增加更多的“大师”,呼应第二段。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论证有力。, 二)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正确审题立意,除了对策一中讲的要抓住关键词句,还有以下四个基本的方法。1.因果分析法。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有的材料爱憎、褒贬之情鲜明,揣摩时注意材料的感情倾向,才能准确立意。
3.有的材料隐含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只有较好地挖掘出深刻的寓意,才能准确立意。
4.作文题目出现几则材料时,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那么就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求同;如果几则材料内涵不一致,那么在互为补充或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中心——存异。
典例2(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解析】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是关键句,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一把钥匙。可以侧重于从“心”与“风景”的关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意。根据材料的内容,考生也可以因果分析,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发问:最美乡镇干部为什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坚持干八年,并把它建设成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有以下回答:是他的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他对乡亲们和这块土地的挚爱;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这样,“心”的含义也就具体明确了,而“风景”的含义材料里指美丽的乡村,将其拓展开来,就是指事业上的成功。这样就可以立意为: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想事业上成功,就要挚爱着自己的事业等。
【佳作】
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清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
【简评】 文章写得很灵动,很精彩,把“心”(情趣、爱、追求等)与“风景”(事业、生活的美好等)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最让人喜爱的是其文笔。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但那些闪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名人名言、警策语句,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语言为主题思想披上了一袭华丽的裙裾,既有新意,又极具思辨性。东山魁夷、丰子恺、苏轼、所罗门、卡耐基等人的话语,带着启人心智的哲理,一下子打动了读者。例证、引证相得益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三)立意追求:新、深、独
这里所说的“新”,指的是立意新颖,见解有新意;“深”指的是立意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独”指的是立意独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典例3(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 自选角度;② 自拟题目;③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此题切合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普通人对生活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材料传递的“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不许管闲事”这个规矩要对“闲事”作一个界定,在分什么事情的前提下,这个规矩可破可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这些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是传统文化中大众推崇的家风。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一些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如果是写议论文,一定要深入探讨,不能空洞,要提炼好立论点。
【佳作】
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刚正,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有一个慈祥却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的我们也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却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甚至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在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着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却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一“老规矩”到了近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记恨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却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见现代人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了一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遗忘甚至“贴在网上”成为一条“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我们何不先去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爱心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高尚道德的矩,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笑而不语。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简评】 文章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发人深思。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分析问题逐层深入,深刻挖掘了人们对老规矩淡忘的原因,即没有“稳固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是淡忘的实际是传统文化。这一思维是纵向的,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文章又以秦岳两家不通婚为例,更深层次地谈论“老规矩”,进一步表明不在于记得哪些条条框框,而在于真正理解“规矩”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条分缕析,风行水上,思路清晰,富有启发。
第四篇: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自主审题立意,列出较为具体的作文提纲(不少于150字)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一、审什么?
(一)审体裁
审题首先要确定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1)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标志”的,应写成记叙文。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我的中学生活》《值得赞美的人》。
2)有“介绍??”“??的话”??的自述“??的制作方法”等“标志”的,应写成说明文。如《介绍一本工具书》《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3)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标志”的,应写成议论文。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
(二)审重点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写作的重点。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为主、记事为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之类的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各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之类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三)审主题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主题,而确定文章主题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又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忆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
(四)审范围(或数量)
1)时间范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2)空间范围,如《公园一角》,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3)数量范围,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能只是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4)审清楚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她),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可用第一(我们)。《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五)审人称
有些题目对人称已有明确的提示,不容易混淆,如《我的爸爸》《我的寒假生活》。而有些作文题对人称并无明确要求,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
二、怎么审?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分析和反复考究题目文字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那么怎样科学的审题呢?有哪些科学的步骤呢?
1、抓关键词。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2、逆向审题。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够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填补标题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使题目的范围缩小,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
譬如题目《风景》,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题目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像这类题目还有《歌声》《心事》《忏悔》《尝试》《变化》等。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补充的内容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物品,越具体越好。如前面说的《风景》补充题目后,能从小处着眼,可以以小见大来写;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题目仍很宽泛,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二)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题目的前、后同时添加,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三)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从现在考试趋势来看,淡化要求、鼓励创新),补充时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人为主,也可以使原题变为以写事为主,如《哭笑不得》可以填补成《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
4、虚题实做法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等等。总之,各行各业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像课本中《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一面》写的是“我”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及这一面对“我”的影响。
初中话题作文拟题技巧
一、添加成分法——在话题或话题中心词的前后加上修饰、限制等成分,构成作文的题目。
(一)、在话题中心词前面添加法。
1、加上表修饰的成分——形容话题特征性的词语。例:《美丽的谎言》、《迟到的掌声》、《可贵的诚信》、《永恒的快乐》
2、加上表限制的成分——从时间、数量、范畴各方面对话题中心词加以限制。例:《我的七彩梦》、《最后一滴水》、《昨日的足迹》
3、加上表明态度、观点的成分——此时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论点的概括。例:《呼唤诚信》、《拒绝眼泪》、《慎用宽容》(构成动宾短语,前面的“呼唤”表明作者的态度)
(二)、在话题中心词后面添加法。
1、加上对话题的相关阐述,形成标题。例:《阳光,是一种语言》、《快乐,不需要理由》、《眼泪的自述》、《宽容的力量》
2、加上对话题作用的描述或比喻诠释。例:《理解——沟通的桥梁》、《知识——进取的动力》
二、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1、比喻、双关
例(1)《我渴望老师的“阳光”》(适用于关爱、帮助、理解类话题)(2)《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适用于“家”、“集体”话题)(3)《承诺,连缀成美丽的水晶珠链》(适用于承诺、信用等话题)(4)《忘忧草》(适用于快乐等话题)
(5)《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2、借代
例(1)《黑白债》(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2)《人生需要掌声》(标题借“掌声”代“鼓励”,很有创意)
3、反语
例(1)《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2)《“铁公鸡”二三事》(写出某同学平时总是很小器,可谓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在帮助他人时,他却是最大方的一个,以此来突现他的高贵品质)
4、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例(1)《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2)《标点家会》(适用于“贡献、作用、团结”等话题)(3)《门锁的承诺》(适用于“门、诚信、秘密”等话题)
5、对偶
例(1)《朋友最真,友情最贵》(适用于“朋友、真诚、真情”类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适用于“读书、成才”类话题)(2)《直面挫折化解痛苦》(适用于“挫折”类话题)
(3)《选择倾听放飞生命》(适用于“倾诉、交流”类话题)
6、对比
例(1)《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2)《楼上楼下》《走出去走进来》(适用于“交往、交流”类话题)
7、设问、反问
例(1)《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2)《你懂承诺吗,布什》(适用于“和平、守信”等话题,从伊拉克战争发出作者的议论)
(3)《1+1=?》(适用于“团结、合作”等话题)
三、善于引用、化用
1、引用、化用诗词
例(1)《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此题适用于写回忆内容的话题]
(2)《道是无情却有情》[ 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适用于写父母、教师等人的严中有爱的话题
]
(3)《只缘身在此山中》[ 适用于写考试或学习的苦与乐类话题 ](4)《怎一个“苦”字了得》
2、引用、化用歌词歌名
例(1)《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适用于“失败、考验”等话题 ]
(2)《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3)《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4)《阳光总在风雨后》、《还我一杯纯净水》、《2005年的第一场联考》
3、引用、化用俗语警句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距离产生美》
(3)《因为有你更精彩》、《承诺是金》、《新官上任两把火》
4、引用、化用经典名作标题
例(1)《老人与狗》(2)《小狗漂流记》、(3)《落叶流浪记》(4)《将考试进行到底》
四、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 1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例2《考!考?考??》、《减负?减负!》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
例:《10-1=??》,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1+1>2》
五、设置悬念,夺人心声。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更能引起阅卷教师的兴趣,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中设置悬念,它能一下子就抓住教师的心,让他们欲罢不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例《我和孔子有个约会》、《给李白的一封信》、《我不是人》、《夜半叫卖声》等。
六、另类文题,凸显个性。
例《对“自信”的一次采访记录》、《“诚信”使用说明书》、《贪官日记三则》、《死人的呼唤》
七、意象组合,增强气势把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引发读者思考这几个意象间的内在联系,思考它们共同创造的意境或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例:《骄阳·爸爸·书》、《诗人·明月·黄花》、《心境·远山·清秋》
第五篇: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高2017级语文期末复习之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题分析】
审题立意决定作文分数,对于故事性的材料题必须把握准故事的寓意。如果停留在对故事表象的感性认识之上,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缺乏深邃的思想认识,难有表现力。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
一、联系社会大背景猜摸命题人的意图
命题人的意图可从故事材料中猜摸得出来,命题者塑造了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做人做事都尽心尽力,但得不到别人或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为此他闷闷不乐。这类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个年轻人的苦恼有没有代表性?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听到有些年轻人热衷于炫富、拼爹、选秀、炒作吗?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不是什么事都做得出吗?再从正面来想一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科技奖获得者等不是得到社会承认与尊重的典型吗?近年来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孕妇、最美妈妈、最美警察等“最美人物”,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普通人,这些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不断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材料中还出现了一位老者,他主动关心、并用打比方的方式开导年轻人,从这个人物形象中也能猜摸出命题人的意图。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老者这样的人去关心年轻人,需要有人将一些人生经验和智慧告诉年轻人。比如,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得把你的优势找出来,使自己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人。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来立意
读懂材料、吃透材料、抓住关键语句才能找准观点,故事材料中有三个关键句:一是年轻人的抱怨——“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二是年轻人认为有道理的那句话——“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话;三是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的那句反问的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考生应该围绕材料中的这三个关键语句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承认与尊重?是做沙子,还是做珍珠?抓住这几个关键问题去思考就不会偏题。做沙子,做珍珠跟别人的“承认与尊重”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等多重关系。当然也可以没有关系,比如,我做自己的沙子或珍珠,不去关心有没有人“承认与尊重”;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材料题是开放的,必须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可以做沙子,可以做珍珠,也可以由沙子变珍珠,都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倾向性较明显的观点立意。应该说,今年作文题的导向还是很鲜明的。
三、化具象为抽象,挖掘比喻义、言外之意
从思维角度来说,对于故事类的材料要抽象概括出其中的寓意;从语言角度来说,故事类材料的审题就是将形象性的语言转换成抽象的语言。此故事的寓意:要想被人承认与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材料中的“沙子”“珍珠”既是实指,也是虚指,比喻意义比较丰富。因此,首先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比喻义。“沙子”多而平凡,没有光亮,沙子自有自己的价值,可用于建筑、修路、过滤、养殖美化等;“珍珠”稀缺珍贵,有光彩,用途大,可装饰、入药。着眼于喻体的内涵,它们分别比喻两种不同的人生,“沙子”比喻普通、平凡等,“珍珠”比喻杰出、优秀等。可以把“沙子”比喻为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普通人,可以把“珍珠”比喻为有才学、能力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敢于扬才露己的人。
四、从两个对象的角度来审读
(一)从年轻人角度来看:
1、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因而“闷闷不乐”。这要辩证分析:“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是本分,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虽然“尽心尽力”了,但与别人的要求仍然有差距,态度可能没有问题,但能力可能有问题;仅仅“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还不够,还要手脚轻快,搞好人际关系等;另外,社会也要提供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对年轻人多些“承认与尊重”。
2、年轻人对老者的话语——“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反应:认可(“有道理”)与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里就提供了两类立意角度:沙子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做沙子也应该得到承认与尊重。
(二)从老者的角度来看:
老者用丢沙和掷珍珠的方式开导年轻人“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老者是说,一个人要想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有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老者的本意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年轻人,是想让年轻人发奋努力。面对老者的观念,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同意好说,比如,强大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会万众瞩目;不同意,还可以对老者的丢沙和掷珍珠行为本身进行反驳:丢沙于沙滩中,当然难找,就是掷珍珠于珍珠堆中也难以寻找。
立意参考:
1、出类拔萃,始自己出众
2、平凡如沙,亦能伟大
3、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
4、人可闪耀,但不要失却“真我”
我是一粒沙
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不一定是珍珠。——题记
我命不好,投胎时误作了一粒沙,不过佛祖答应我六世轮回时,可连作两次珍珠,倒也划算。
现在我要做的,便是将我这“沙生”快快熬过去。
有一天我正与众沙友晒太阳,当然我是不屑于同这些命中注定为沙的朋友们交谈的,我正迷迷糊糊犯困,忽然听见一个年轻人的声音:
“我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可为什么得不到承认与尊重?”是一个沮丧的男人的声音。
我刚想回答说:“因为你太平庸啊。”话还没出口,就被一颗珍珠砸中,疼死啦!我连忙召集周围的沙友上前,将嫌疑人捉拿!
“你能找到这颗珍珠吗?”是一个老者的声音。
“当然。”年轻男人不假思索地说。
“啪!”
又是谁打了我!好在这次不是珍珠,是沙友。他们正好将刚才被“捉”的珍珠盖住。
“你能找到这些沙子吗?”
“不能,当然不能。”年轻男子继而恍然大悟,“谢谢您的指点!”
我可就气着啦!这老头子什么意思?不就是不承认我们沙子的价值嘛。我倒想问问他,在一堆珍珠里扔一颗珍珠,不和沙子里扔一粒沙子一样吗?都找不到。在一堆珍珠里扔一粒沙子,不也一样轻易就能找到吗?
没过几天,城里的路就修到了我们这里,掘土机轰隆隆地响,工人们哈哈地笑:“这一堆堆沙子金灿灿的,真是太美啦!这沙子踩在脚底下真舒服!”他们说,“用这种细沙去搅混凝土是最合适的!”
我听了这话,连忙跳进了工人的铁锨,被一同带来的除了沙友,还有那颗珍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爽朗的笑声,现在我已经不只是沙子了,我和其他沙子在一起,成了一条宽广的水泥路。
老年人拄着拐杖说:“这路好啊,下雨天不再泥泞,晴天不硌脚。”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甚至能感受到在我身上一蹦一跳的孩子的欢乐。身旁的珍珠不停地流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心情不太坏时,他也会和我讲讲他做珍珠时的幸福。鲜明的对比反而让我觉得自己误投的“沙生”是幸福的。
夜里,大地归于寂静,耳边是不断的蛙鼓,夏夜的清风化为千手,推移月亮,梦中,佛祖微笑着跟我说:“明日,你将可重新做回珍珠,万众瞩目。”我惊呼:“万万不可!将自己当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还是将自己当作一粒沙,让众人将我铺成一条路。” 佛祖说:“有如此志向,值得肯定。”
“对,得到承认与尊重的,也可以是沙。”
我含笑说,眼角却滚出一行热泪,化为一串串珍珠。【高分点拨】
1.演绎故事,寓理于形。考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材料演绎为一个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故事里寄托自己对文题的理解。故事来自材料,又高于材料,故事与原材料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考生高明之处。故事的寓意深刻:沙子也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做珍珠倒有被埋没的可能。
2.拟人口吻,视角独特。文章以沙子的口吻写作,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使得“沙子”的思想认识转变更有可信度。通过沙子的视角再重新观察文题故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给阅卷老师带来不少新鲜感。
3.描写细腻,形象丰满。考生细致地描写了老者开导年轻人的情景,刻画了自己的内心活动,还描写了工人对沙子的赞美、老者对路面的夸赞、孩子的欢乐,同时,还写到了一颗被埋没的珍珠,虽然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就能够传神,这些形象都很丰满。例二: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我不能见利忘义,不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个常规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东西的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来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信息又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角度也是很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是因为他愿意出2000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了手机的信息受了感动,这不单单只是拾金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和新意。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年轻人之所以归还原主,关键是受了感动。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综上所述,从尚先生的角度立意:
1、好人有好报
2、善良无价
3、爱心的回报
4、失而复得 等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突破狭隘的自我,构筑温厚的人格
4、战胜心魔 等 纯之风
当今社会,大家十分关注正能量的传递,一个眼神、一句贴心话、一个微笑都可能会传播正能量。亲爱的你,你是传播还是收获了?
一个小小的汉字,就会在人们心中撒下纯的种子。
青岛酒店支持“光盘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政府机关、餐饮企业下大力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盘子上印刻的一个“光”字体现了该企业的决心,他们把这份心传递给顾客,让顾客明白勤俭节约的重要性。“量少质不减”,不多花一分冤枉钱,让顾客吃得舒坦,又把节约推行,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风尚。
一份贴心的早餐,一个舒心的书摊,爽朗的他把纯的种子播给周围的人。
湖南长沙一中旁有个报亭,报亭的蔡爹是一个开朗的老头儿,在14年的时间里,他与周围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尽管他去了,但他那诚信、善良、宽容的品质影响着整个社会。当每个人想起蔡爹,内心都是暖暖的,说明在这个不太如意的社会中,依然有人通过自己的小小善举,来改变这个社会。老人去世后,众师生的缅怀及写满真心话的便贴就是最好的写照,老人身上的某些品质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会长成一棵棵大树,影响众人。
一种解脱,一种关爱,全新的呵护让他们快乐成长。黑熊被关起来取胆汁,当沉重的开胸器打入它们身体时,那声凄厉的长号唤不回贪欲者的良知。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使它们早疲惫不堪。就在他们快要绝望时,动物爱好协会的成员解救了它们,从贪欲者手中拯救了它们的生命。在黑熊基地,它们受到了很好的款待,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关爱。它们可以在那里安享晚年。协会的成员一次次用血的事实拉回贪欲者的良知,让贪欲者重获新生,并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纯的种子,来净化他们的心灵。
纯之风,是人们心中那棵树周围的风,虽然那阵清澈的风吹不遍天下大地,但终会影响周围的生物,使之壮大,落下纯的种子,最终在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人们沐浴着清纯之风,温暖的阳光洗涤净化着人们的灵魂。愿纯之风把正能量吹进每个人心中,在人世间传递,在人世间流淌。[得分亮点] 本文精妙在于标题新颖,内涵丰富。“纯之风”,用青岛酒店号召“光盘行动”的标示,长沙一中蔡爹的爱心报亭,动物协会者拯救被取胆的黑熊等三则典型素材,交相辉映,证明了“播下纯的种子,传播正能量”的观点。该文采用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段落整齐,醒目亮眼,全文一气呵成,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练习: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资料:
《一朵午荷》是台湾作家洛夫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描写了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荷,为读者奉献了一幅风格独特、震撼心灵的写意水墨画。文章在朴素和平淡的语言中写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爱生命就要爱生命的全过程。一朵午荷的出现,不仅让诗人走向内心,深入生命的底层,更在时间的意义上揭示关于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
时间,几乎是 中国古代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但他们更多借此感古今兴衰、物是人非之悲,叹人生苦短、沧海桑田之变,大量伤春悲秋之作传达一种焦虑和悲观,而洛夫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平和与淡定,“爱荷的人”不但爱花、叶、枝,也爱它夏天的喧哗,与秋季的寥落,甚至那池污泥。所以,他爱那朵将要凋谢的午荷,没有通常的悲哀,反而是惊喜、安静而温柔的爱恋。
人眼所见有限,但心灵时空无限,所谓“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似乎世间万物洛夫都能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因此,一滴水珠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荷花,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它的娇艳的过去和必然枯萎死亡的未来,昭示给洛夫的太多!生命,宿命,命运,花与人,生与死,今生与前世„„那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世界,或者说那是人生世界的一个比照。所以文中说“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立意:
1、练就慧眼发现美
2、追求有情趣的人生
3、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爱,贵在欣赏
5、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