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

时间:2019-05-13 10: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

第一篇: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

醴酒仗剑啸明月,一儒一道寄天涯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吉林省通化县第七高级中学 牟小璘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的一首《寻李白》真个把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刻在纸上。要寻找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不得不给李白一笔浓墨重彩。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值,是所有中国文化人追逐的步伐。一.“诗言志”——李白诗歌的思想根源

李白的身世是一团谜,李白的诗歌则是一种奇。他的诗言出天地之外,思逸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倘恍莫测”(胡应麟《诗薮》)的奇幻色彩。

李白少年时代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鄙视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如大鹏般渴望扶摇九万里。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希望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在道家的思想的支配下,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离开长安后,李白继续他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性格没有变,他张扬的个性也没有变,他对政治的理解依然是那么天真。对李白而言,长安的政治失败并没有改变他对自己的期许,反而刺激他更进一步地执著于政治仕途。他并不曾意识到自己在政治命运面前的错位与误会,这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贸然加入永王李的军队,造成重大的个人悲剧。

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他的诗歌正式他的生命印证,其间饱藏着的仙侠精神正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寄托和写照。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

“剑、明月、酒”是李白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抓住与诗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酒”、“剑”、“月”等重点意象,就仿佛踏上了通往李白内心的桥梁。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留饮赠之》),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国土开拓、民族融合、边战频繁的现实刺激下,在开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发为一种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这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剑不仅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兵器,也是人们喜爱的佩饰。佩剑还是侠客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他们“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宝剑则是显示游侠身份的必须。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

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血管里汹涌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夜别张五》:“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君马黄》:“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赠崔侍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如果我们同时参看《大鹏赋》和《上李邕》,就会发现诗人对于自由是多么地珍视和向往啊!

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与心爱的宝剑猝然“相遇”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剑,惟存对人生自由的开拓与逍遥!

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郢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南奔书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送窦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干自视甚高,当他受到压抑打击时,那匣中龙鸣的宝剑唤起了他同命相连的感觉。他为宝剑的“锈涩苔生”而惋惜,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慨,此时的剑已紧紧地和他的政治才干联系在了一起。《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寄淮南友人》:“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禅房怀友人岑伦》:“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宝剑终难托,金囊非易求。”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中国士人大多经历过“入世”和“出世”这种充满矛盾而又痛苦的心灵历程,李白也不例外。他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璘幕府的两次从政经历,但他并不是为做官而做官、把它作为人生荣华富贵的追求目标,而是把从政当官,作为自己大济天下﹑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始终坚持不屈己、不干人的独立原则,坚持天马行空、豪放不羁的自由人格以及漠视权贵、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努力去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他的很多诗句,都表现出李白功成身退、回归自然的决心和人生境界。明月、美酒、山水,也就成为李白诗歌的主要意象。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作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历来被人们称为是李白待诏翰林后期的天宝三载春天所作,由于诗人理想破灭,政治失意,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常常以酒来排解心中的不快。在一个花好月圆之夜,他借酒兴,突发奇想,月亮、影子人格了化,成了“交欢”的朋友,陪着诗人饮酒、唱歌、跳舞、及时行乐,“独”变成了“不独”,烦恼的现实似乎超越了,但好景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酒醉之时倏地就“各分散”了,“不理”却成了难以摆脱的、更深刻了“独”。这种孤独感,使他决心离开这黑暗污浊的人世,去追求永远与月亮作伴潇洒自由的渺远天国。所以,他的出世思想与日俱增,他追随隐逸诗人陶渊明:“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侍御之广德》)月亮与酒简直成了诗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李白醉酒捉月的民间传说至今流行,酒设有钱买,但可以赊,更何况“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呢?

唐时“赏月”之习俗尤其风行,《唐逸事》记载了唐玄宗中秋夜游月宫,作《霓裳羽衣》曲的传说,这使民间对月亮更加神往,借中秋时节竟相赏月已成时尚,诗人们描写月亮的诗篇也日见增多。“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从月中有蟾蜍到月中有玉兔,嫦娥意象的美感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加强,她孤苦无依的凄凉处境愈加令人同情,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及人世沦桑的意味溢于言表。李白的《把酒问月》,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写照:“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

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问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首诗直抒胸臆,明月如话,但包含了多少年来的人生感悟和深沉的哲学意识。首先诗人表现了对月亮的追求向往,然后对月亮的出没显隐表现了喜悦和惋惜,对远古神话中的白兔和嫦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最后写造化永恒与人生短暂的矛盾和苦闷,表现了天人相应、“月光常照”的美好愿望。

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所以李白的人格理想与道家精神一致。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春上书请“还山”,玄宗亦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这年十月,李白决意遁入方外,从高天师受道菉于济南郡紫极宫,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自号“青莲居士”。自此以后,他更多的时间是寄情山水,寻仙访道、把酒玩月。虽作休闲,但也不时透露出一些不平之气。

如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诗里,我们见到了一位遗世独行、愤世嫉俗的中国诗仙的人格形象,它有道教的洒脱和狂放,丝毫没有佛教空幻寂灭的悲观和基督教遁世苦修、逆来顺受的消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正表现的是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现实享受的道教美学精神。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一轮明月,负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人间带来光明与美。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

后来的中国士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太白的诗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士人独立而高贵身份的文学符祝。

胡应麟说盛唐诗“格高调美”,李白就是典型的格高调美。格高调美的生命意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嘲笑的呢?李白首先是做人做得有意境,有风姿。“真贵人往往忘其贵,真美人是不自知其美,绝世的好文章出于无意。”李白是忘其英气,忘其义气,忘其风姿,而无往不是真美。

李白生活在唐朝统治者崇尚道家、把道教视为“国教”的时代,更由于传统、出身、个性等原因,李白很容易接受它,并突出地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热烈地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浪漫而不失天真,执着又不乏多情,“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李白仙

侠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人心和文心中,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胡晓明《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中华活页文选》2005(9).王瑶.李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6.韩烈文《月亮及酒与李白诗歌的民族精神》《成都大学学报》2008(2).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康震.长安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任侠主题〔J〕.人文杂志,2004(5).

第二篇:李白诗中的仙 侠精神 修改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张磊

摘要:李白的诗歌充满着豪情与想象,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他诗歌中的仙侠精神无疑加强了他的浪漫情怀。使诗歌的表达更加飘逸,意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仙”的飘然遗世独立与“侠”的仗剑天涯有共通之处,两厢融合,塑造了李白诗歌的瑰丽飘逸。

关键字:李白诗歌

正文: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感情奔放,气韵通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1”。在他诗歌的众多题材中,仙侠类有较大比重,其中所展示出来的仙侠精神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仙与侠的特质也使他的“谪仙人”形象更加丰满。

一、何为仙、侠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仙”指的是道家学说中的最高境界。它深刻体现出道教的出世精神,逃避现实,追求个人的大自由大自在。中国文化的“仙”具体体现为仙境与仙人。仙境是为奇幻美妙的让人神魂颠倒的神仙世界,有各种奇花异草,珍奇异兽。而仙人,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存在,可以自由翱翔于宇宙之间,可以御龙乘云,无翅而飞。仙人的生活是无限逍遥自在的飘逸的神话世界。中国文化中的“仙”是自古而今的,早在先秦时代,庄子《逍遥游》中就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这种对“仙”的看法,当今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李白一生非常推崇道教,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他好漫游、好击剑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排除世俗礼教的束缚,自由自在地驰骋于广袤世界,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情怀放到他的游仙诗中,诗作的豪气与仙气就扑面而来了。

中国文化中的“侠”精神大抵包含一下内容:排忧解难、效忠当世;轻财重施、重交谊重恩义;“不衿其能,羞伐其德”的气度;豪爽志气,不拘于礼制为性情。“侠”精神在唐代诗词歌赋中获得了全面的赞美,而且由于时代的推进,比过往任何朝代都健康、生动、有朝气。太白先生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依附自己的理想、表达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抒发怀才不遇的怫郁,在诗歌中不断向读者呈现富有展望的清醒信仰,直视现实的争斗意识,敢想敢说敢为的豪放义气。李白一生,都在以拳拳赤子之心歌颂梦想,满腹热忱与世界相拥,追求精神充沛,自由洒脱地做事、立功以及享受生活又超脱苦难,在昂扬兴奋的精神世界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他写的《古风·侠客行》赞扬的就是拯求民族于危难、解救人民于水火的“济世英杰”!

二、李白诗歌中的神仙思想

李白思想庞杂,对儒、道以及先秦纵横家都有较深领悟。本身他就是一个道教的信徒,他不仅一次的接受了道教的入教仪式。他崇尚先秦时期苏秦张仪之辈,因才华而成君主座上之宾,进而实现政治抱负。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对理想旨在的热烈追求。当这些追求不能得到实现时,他道家思想中的隐逸出世登山访仙占了上风,于是他尝试回归自然,摒弃儒家传统礼教,追求自身的自由。这样,游仙诗就成了他放飞心灵寂寞的最好通道。

据统计,王琦集注的《李太白全集》中所记录的近千余首诗中,有近百首涉及到游仙。这些诗歌展示出了一个飘渺的神仙世界。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瑰丽的内容。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 1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225页.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可谓亦幻亦真。还有《梁甫吟》中的几句:“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暝起风雨。阖闾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几句奇幻世界里,雷公击鼓,玉女投壶,主人公御龙求见天帝而不得,反而激怒了门神,而天帝不体谅他的忠心,反说他杞人忧天。于是主人公受到了痛苦的打击。而意象场景的奇幻、思维的跳跃和不甚清晰的构思与道教壁画的时空错乱感有很大相似之处。营造了一个瑰丽奇幻的世界,使得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仙灵之气。

营造充满神秘色彩的神仙世界不仅是为了丰富诗歌的内容,更是借写道教神仙抒发自己现实世界的不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由梦境转会现实,诗人写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抒发当年“事权贵“的积郁。而《梁甫吟》中求见天帝而不得的形象,与李白渴求出入朝堂封王拜相而最后“赐金放还”的境遇是多么类似。再比如李白《西上莲花山》中,先是“迢迢见明星”,随后“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直登仙境后,仙人相邀,“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扶摇直上,正飘然恍惚之际,回望人世“忙忙走胡兵”甚至“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飘渺仙境与此刻人世的对比,令人悚然而惊。这首诗描写的是安史之乱的情景,让人不禁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遭遇。所以,奇幻仙境的神奇境遇 可以看出,游仙诗披着神仙世界的影子,实际上在表达对现实中的不满,是另一种隐晦的抒发情志。而李白的扶摇而上飘飘欲仙,更多的还是寄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而非真的弃世隐居。

三、李白诗歌中的游侠精神 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剑、明月、酒”是李白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酒和剑,还有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他度过了潇洒而狂狷的一生,正如余光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1。面对这位旷世奇才自由挥洒的盛唐诗峰,虽时隔千年的风云变幻,犹能感受到那跃跃跳动的生命活力和精光四射的生命本色。抓住与诗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酒”、“剑”、“月”等重点意象,就仿佛踏上了通往李白内心的桥梁。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他既谦虚又骄傲地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他豪爽而坦荡地褒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留饮赠之》),他把朋友苏明府比作“苏季子”,并称赞他“剑戟森词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人从小就有学剑的经历,而且剑术还很不错。剑是他的知音,他的至爱,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他用自由的诗笔把我国文学史上的剑舞蹈得出神入化、潇洒翩然,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国土开拓、民族融合、边战频繁的现实刺激下,在开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发为一种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这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剑不仅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兵器,也是人们喜爱的佩饰。佩剑还是侠客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 1余光中 《隔水观音集·寻李白》.洪范书店有限公司 2008.10 第879页 “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1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他们“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宝剑则是显示游侠身份的必须。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血管里汹涌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夜别张五》:“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君马黄》:“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赠崔侍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李白诗中的剑还寄予着他对自由的渴望,诗人专门描写宝剑的诗歌只有一首《古风》:“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如果我们同时参看《大鹏赋》和《上李邕》,就会发现诗人对于自由是多么地珍视和向往啊!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与心爱的宝剑猝然“相遇”时,心凝形释,物我两忘,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剑,惟存对人生自由的开拓与逍遥!但更多的是他所仰慕的传奇人物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一去不复返了,李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当抱负不能实现的烦恼蛛丝般塞满了诗人的心儿时,他想到了求仙解脱,但“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好,那就饮酒吧,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无奈之下,他的目光缓缓地落到了那把浸透着他功业梦想的剑上,顿时诗人心潮澎湃、愁思沸郁,或拔剑击柱,或拂剑而舞,或倚剑而叹,或弹剑而歌,或抚剑而吟,一任感情的潮水倾泻而出。《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时哉苟不会,草木为我俦。”《郢门秋怀》:“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南奔书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长呼结浮云,埋没顾荣扇。”《送窦司马贬宜春》:“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留别贾舍人至二首》:“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干自视甚高,当他受到压抑打击时,那匣中龙鸣的宝剑唤起了他同命相连的感觉。他为宝剑的“锈涩苔生”而惋惜,也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愤慨,此时的剑已紧紧地和他的政治才干联系在了一起。《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寄淮南友人》:“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禅房怀友人岑伦》:“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宝剑终难托,金囊非易求。”

李白的诗歌充满着豪情与想象,有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他诗歌中的仙侠精神无疑加强了他的浪漫情怀。使诗歌的表达更加飘逸,意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仙”的飘然遗世独立与“侠”的仗剑天涯有共通之处,因持剑漫游而锄强扶弱,因对现实不满而渴求改变,改 1 陈斐 伏俊链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 载《固原师专学报》第27卷第5期 2006.9 变不成,就把情志寄托于飘然出世,从神仙世界得到情感的抒发和情志的安慰。从这个层面讲,仙侠精神与李白的志向与际遇是息息相关的。而他的诗歌中的这些仙侠气质,与他本人洒脱不羁的形象,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泡发强烈的感情也是环环相扣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诗文中,认识这样一个浪漫飘逸的李白。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2、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邓魁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刘维治《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林庚《诗人李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6、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D〕《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

7、胡晓明《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D〕《中华活页文选》2005(9)

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9、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第一版

11、(唐)李白 著,瞿蜕园、朱金城 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9月版

第三篇:国开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浅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内容摘要:李白是天才诗人,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诗人、儒士、道士、剑客、旅行家,他是“诗仙、酒仙、游侠”的三位一体。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仙”使他的诗显得空灵飘逸,“侠”是其诗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李白;诗仙;诗侠;浪漫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在诗歌中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的强烈的叛逆精神,同时使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他凭借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游仙访道的生活中,一种潇洒的“仙风道骨”的仙气,洒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他是“诗仙、酒仙、游侠”的三位一体。

一、侠义风骨

(一)任侠情缘

李白自幼好任侠,轻财好施。他自言:“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④他很佩服侠客精神,他梦想自己也有侠客的本领,少年时他就爱学习武艺,击剑任侠。他还钟情于广袤的大自然,少时就走遍巴山蜀水。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剑客游侠。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多岁的李白出蜀向祖国的东部漫游。漫游的过程中,他结交许多豪雄。他曾言:“结发未时事,所交尽豪雄。”⑤所谓“豪雄”,指的就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说的“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的游侠人物。唐代,那些能够抗暴扶弱,救助于困厄,不惜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常常受到社会的尊敬。李白与豪侠交往,便是他任侠性格的自然体现。

豪爽的李白对朋友是两肋插刀,仗义疏财。这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他出蜀那一年,南游洞庭湖的时候,和他一起出蜀结伴远游的吴指南死了,他很伤心,他像亲兄弟一样为朋友料理后事,把遗体殡埋在洞庭湖边。几年后,他又专程来到湖边,起出友人的尸骸,剔除残留的筋肉,背着它徒步几百里,移葬在鄂城(今湖北武昌)之东。这种侠义风骨在古代诗人中是很少见的。另一件是他仗义疏财的事。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豪地提到,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余万,都是周济一些

“落魄的公子”了,那大概都是在仕途上不得意,流落异地,生活窘迫的人。他对此认为是“存交重义”“轻财好施”。几年之后,他渐渐认识到,这不过是“小节”。他说:“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乌裘蔽,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⑧

(二)诗侠本色

李白的任侠性格和他的建功立业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从诗中我们隐隐可看到诗人的侠肝义影,体会到他那“济苍生”,“安社稷”倾心祖国的抱负,他俨然诗人中的“诗侠”。

在《白马篇》中,他以热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游侠的形象,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该诗洋溢着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李白的任侠思想。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思想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在《侠客行》中他激情赞美了侯嬴和朱亥(侯嬴和朱亥,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侠士。他们曾帮助魏公子信陵君取得兵权,去救援赵国解除秦兵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围攻。):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他尤其钦敬鲁仲连(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政治家特点的人物)。诗中“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说明李白自己和鲁仲连有同样的情趣(《古风》第十首)。

此外,李白诗,还描写了豪侠手刃仇敌的场面,是诗人中少见的篇章。《白马篇》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结客少年场行》中“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透过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心中英雄的侠肝义影。

二、诗仙浪漫

(一)谪仙之辞

李白被称“诗仙”,不仅他的诗歌有时描写到仙人、经常说到神仙;而且他的风格也变幻莫测、常常表现出冲破尘世的一切而高升到一个更高的世界的倾向。即使他的生平,也被种种的传说所包围,笼罩着层层的彩色缤纷的迷雾甚至他刚一降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是他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降落在她的怀里;所以他名白字太白。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诗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李白少有俊才,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天宝遗事》中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又有“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有粲花之论。”这些只是传说之辞,但是李白确实曾以天才自许。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说:“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其《赠张相镐诗》云:“十五好奇书,作赋凌相如。”从这些可以看出李白天生早慧,用现在的话说他一个世间少有的神童。

(二)漫游寻仙

李白很早就立下了“四方之志”的宏愿,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说,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国家建功立业为己任。他二十五岁,即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经三峡东下长江,从此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和求仕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奔走四方,足迹遍及中原大地,长江南北。在漫游路上不仅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结交许多豪雄,还求仙访道。李白崇尚道教,认为神仙可致,飘然有超然之心,他一生的求仙访道和游览山色密不可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说明这一点。

在唐代,寻仙访道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活动还含有政治动机。因为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在社会上都是很盛行。其中尤其突出的是道教。由于被道教奉为祖师的老子也姓李,唐朝皇帝认老子为始祖,追尊为玄元皇帝,立庙享祀,把《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奉为经典,同儒家的经典一起列为士子必读之书。道教的盛行,使道家的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李白除了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外,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他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性格。一方面积极要求从政,一方面又热烈向往山林隐逸生活;他既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又蔑视富贵利禄,不肯“催眉折腰事权贵”,不愿受到封建秩序的束缚。这一切,都是可以从当时儒道两家同时盛行找到其时代和思想的根源。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许多著名道士都和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他们交往,可以更容易到在上层社会树立声誉。李白的求仙访道也有着同样的动机。这段时间内他与江陵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会晤,司马承祯曾多次受到武后、睿宗、玄宗的接见,在道界中声誉颇高。意气风发、器宇轩昂的青年李白,赢得了这位老道士的极口赞誉,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使李白十分兴奋。为此,他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发形式来记叙难得的会晤。这篇赋写成以后就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去。李白特别喜爱大鹏,因为只有大鹏才能体现他自己的不同凡庸的性格、气概和抱负。他在不同的时期的作品里曾多次以大鹏自喻。此赋里,他以《庄子.逍遥游》为蓝本,通过艺术的再创造,极尽铺张的描写了“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形象地抒发了他那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抱负。而他对“夸金衣与菊裳”“耀彩质而金章”的黄鹄、金凤之类的仙禽神鸟投以鄙视,又嘲笑那衔木填海的精卫和司晨报晓的天鸡“何拘挛而守常”,则是我们熟悉的诗人那种藐视权贵利禄,追求放荡纵适,不愿受封建秩序所束缚的思想性格的形象化的表现。此赋的出现表明李白的思想性格在这时已经基本形成,而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三)诗彩浪漫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而奇特,形成他“壮浪纵恣,摆去约束”的浪漫主义特色。现实的事物、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无不成为艺术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翱翔,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也往往蕴涵着诗人对祖国山水之美的向往。如《古风》十九: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中接连推出洁净仙境和惨酷人间两幅反差极大的图画,造成诗中情调从悠扬到悲壮、诗歌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急剧变换。要把它们和谐的统一起来,若非笔力雄健纵横、才智超群出众的李白,也确实难以成功。诗中表现的独善与兼济的思想矛盾,以及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是历代仁人志士和心地赤诚的读书人中都可能存在的。但此诗以游仙体写出,其表现力又独高一筹。人们通常认为游仙体诗是作者借想象而随意发挥,用不现实的故事反映现实中的情理。但诗人和仙人们正在乐陶陶的升入仙乡时,却被人间的惨剧震惊了。诗中嘎然而止,未说李白是继续升天还是转回人间。但修真崇善的修炼者都是有慈悲心的。圆满飞升固然是生命的美好归属,而眼睁睁的看到百姓受苦、生灵涂炭,心又何忍?他就是不说,我们也能肯定,他是急急忙忙地转回人间来了。是啊,美好的世界肯定是要去的,但人间还有豺狼当道、邪恶凶残之时,我们还得先把它们收拾了再走。

又如《古风》: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这里所写的虽然是幻想的形象,描写却非常具体生动.诗人渴望想仙人那样生活,与天地同游,永远长生不老.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总之,李白追求道家的超俗尘世的思想,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这是一种傲岸不屈和豪放狂荡的性格。李白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他有抱国热情,但是上天不给这个伟大的诗人机会,所以李白选择纵酒求仙,呼啸山林,只为排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境界,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酒仙狂客

李白还有另一称谓酒仙,称李白为双仙更为恰当。杜甫这样描写李白饮酒成诗: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强烈地表现出李白狂傲自负的性格特征。如果说早期的杜甫曾经对李白的人格进行过规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么,到杜甫晚年,则已经对李白的性格心领神会,他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出了对李白多年了解的体会:“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把李白狂傲自负、直率任真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

贺之章对李白也是特别赞赏,曾解下自己的金龟与李白换酒喝。李白也自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李白总是酒后诗兴横溢,妙笔生花。传说一次李白在长安酣眠酒楼,被唐玄宗招见填词。李白说道:我醉欲眠君且去。李龟年无奈只得令人将他抬至宫中。当时园中牡丹盛开,香艳宜人。玄宗命其作词,他却请求赐酒。自称:臣是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写得更好。果然,饮罢即写出了著名的《青平调》,李龟年等乐师即时演唱,玄宗玉笛伴奏,一时君臣同乐好不热闹。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酒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独特的作用。他还写了不少的“酒诗”,《将进酒》、《把酒问月》是酒歌的极品。

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诗仙、酒仙,藐视官场功名利碌,鄙薄世间权贵公侯。他仕途的坎坷,不过短短三载蹉跎。他漫游求仙,似隐士;好剑游猎,似豪侠。我认为在他的诗歌中,“仙”是诗的空灵飘逸,“侠”是诗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1、夏梦,晓诗.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2000.2、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中州书画社出版,1984.3、萧涤非,程千帆.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4、詹锳.李白诗论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4.5、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7、李晖.李白诗选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

第四篇:诗歌欣赏:仙侠奇缘,花千骨

碧海蓝天纤云织,琼楼玉宇飘天际。

三山景色美如幻,上古仙尊此中居。

长留仙山名远扬,层峦叠嶂多玄机。

三尊镇守年复年,奇花异珍叠翠绿。

八千弟子声赫赫,十方神器定寰宇。

凝神练气霞光聚,长空驰骋观旖旎。

替天行道除妖孽,慈悲怀柔广恩施。

绝情殿高孤清冷,仙风道骨脱尘俗。

白衣胜雪心不染,子画破规收门徒。

一生只收一弟子,清纯千骨入禁室。

倾囊相授不藏私,艺高体香遭旁妒。

露台株植桃花树,桃花蜜羹喂君吃。

朝朝夕夕长相依,月下瑶琴共唱抚。

一念成执动情意,为君伤悲为君喜。

护伊周全思缜密,生死劫数任东西。

刀山火海无所惧,出生入死身不辞。

为救师尊仙身弃,堕仙成魔又怎的?

仙魔本是一念执,舍身取义为君死。

断念剑下斩妖体,齑粉幻化成空寂。

真爱最终胜劫数,一魄轮回重皈依。

谆谆教导从幼时,朝夕相守掌中护。

一报一还心倾付,患难之中见真意。

诸仙好事皆相助,此情可鉴感天地。

上师迎娶娇弟子,道家婚配自此始。

神仙眷侣惹羡慕,永世同结连理枝。

好事多磨莫放弃,此中有味见真理。

身正自然站得直,莲座终究伴佛祖。

一段戏说揭迷雾,修身养性自超度。

贪嗔痴念都去除,明月清风来照拂。

感恩博爱常惜福,和谐世界共赢取。

第五篇:李白及其诗歌分析

李白及其诗歌

【作者】:吴雪燕,郧阳师专中文系学生,湖北黄冈人,邮编442000 【摘要】: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唐朝文化孕育的天才诗人。他的魅力就是唐朝的魅力,在李白的乐府诗和绝句中将唐朝诗歌的气,情,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李白、诗歌及其影响三方面着手来展现李白的魅力。

【关键词】:生平,乐府诗,绝句,艺术特色,诗歌影响

一,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不知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他父亲“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何以要隐瞒名姓,因何迁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其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可知他受过良好的教育。①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李白大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长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他一生仕途命运多舛,这也决定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创作的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的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打破了初唐整齐骗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句法,善用豪放纵逸气势,驾驽瞬息万变的感情,用仙境和梦幻构成壮丽奇异的艺术境界。尤其是他那些借山水宣泄豪兴的名篇,大都将是人胸中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中。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推向艺术继承汉魏乐府感于的顶峰。他常根据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乐府诗歌代表作及其创作。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有的用其本意,有的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他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古题写己怀,由旧题或其内容引发的感慨和思考,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一方面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如《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抒情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因而其情调总的看来都是壮美昂扬而不低沉萎靡。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于诗中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功业难成的悲愤,又呼“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隐喻着正因人生易老就更应有一番作为的思想,展现了诗人豪情满怀、意气凌云的形象。此类诗歌,李白常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另一方面,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的。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创作的诗歌不如杜甫多,但他善于用形象画面代替续写。如《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这首诗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创造了新的意境,改变或发展了古乐府的社会内容,突出了人民性。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李白乐府诗在文坛上有很高的价值。“李白乐府本晋三调杂曲,其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望庐山瀑布》其二,横江恶浪排空之险峻奇伟神貌,庐山飞瀑白天而下之雄奇壮美气势只三语两言,便写得灵活毕现。它们显然是受了乐府民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之自然美的影响,却又有诗人自己浪漫豪放的风格。李白乐府诗的艺术美,表现在富有浪漫味清新豪放的太白语,李白兼收杂取各代乐府语言之长,而形成清新、豪放、俊逸、率直的独特的太白语。具有完美形象的比兴,李白的比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高昂的热情、奇异的想象,具有完美的艺术形象。激情磅礴的夸张。奇特怪异的想象,纵横恣肆的体式。

李白的绝句

李白作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无论从体裁上还是从思想艺术方面,都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在他擅长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中主要体现出了雄豪奔放的风格。然而在五七言绝句中则体现出了清新俊逸的风格。他的绝句内容广泛,主题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新奇,技巧绝妙,这些都使短小精悍的绝句言浅意深,语近韵远,清新自然,诚为天籁之作。他的绝句中有表现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如《玉阶怨》、《越女词无首》、《巴女词》、《襄阳曲四首》等等。有美化神仙仙境,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也有表现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静的心境,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山中答书》……

李白的绝句有很高的价值。郑庆君《李白五绝的话语模式与认知结构》(《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李白83首五绝的话语结构做了综合考察,指出李白五绝的语篇模式以“单焦式”和“双焦式”为多,其叙述的方式则以“时序型”为主。在意象的选择与组合中,诗人对“月、水、花、酒、山”等给予特别的钟爱。陈静《李白七绝艺术风格论》(《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指出,清真自然是李白七绝的主导风格。在具体作品中又分为刚健豪放、飘逸旷达、俊爽明朗、含蓄蕴藉、清空邈远五种风格形态。有时并不能严格区分,因为有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种风格,这也说明了李白七绝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马承五《李白歌行特征论——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论析了其诗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②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对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的主要特征,我认为比较贴切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风格评价。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问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这“清雄奔放”,就是指李白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李白对于这个评价,看来是同意的。③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梦游天姥吟留别》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他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如:“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宗明义表达了自己阔大的胸襟,也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不仅表现出他对权贵们的极端蔑视与抗争,更在于与黑暗朝政的彻底决绝。

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真实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非常丰富瑰丽、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瑞瀑流争喧豗,石水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诗人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诗中想象更为非凡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干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螟。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通过奇橘瑰丽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梦境仙界。这些想象之辞,奇幻之笔,或神奇,或瑰丽,或诞幻,或壮美,无不都是天马行空,奇幻交织。又如:“西岳峥嵘可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西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④

超凡脱俗的意象,神奇瑰丽的的意识境界。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常有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也有屏风、云、明湖、银河、香炉、瀑布、翠影、红霞、朝日等景物构成的一幅非常清新明丽的画面,如《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些诗句中松云、明月、迷花、高山、清芬等景物也构成一幅优美的意境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肖溪行》)。

变化无常的章法,清新豪放的语言。李白诗的语言,首先是带有极大性的夸张,而且飞动有力。例如他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仅当时为众口所传诵,直到今天,还往往被人们引用,它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语言。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的开头几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转秦地雷”,生动形象,气势磅礴,音韵铿锵;黄河的形象、气势、声音一一涌现在读者眼前和耳边⑤《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清新自然,全无拘束

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那天马行空、不可拘勒的浪漫主义精神、对雄伟、高大、神奇、瑰丽、悲壮的意象追求、以文为诗、诗句散文化、李白最擅长的诗体七古与五古等。阮庭瑜文从结句、起结句、层次清晰、作意相同、用事、联中无动词、联中著色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李白诗对温庭筠五律之影响。

对后世诗人之影响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日〗佐藤一郎的《李白对李攀龙、王世贞及荻生徂徕的影响》、葛景春的《文坛千古两谪仙――李白苏东坡比较研究》、金振华的《李白与李清照诗歌的共通处》、王晋光的《李白对王安石的影响》、赵维江的《毛泽东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等。

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研究李白诗歌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或者将李白与外国诗人作比较研究的成果也很多。

涉及李白诗歌在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影响的文章主要有:张振国等《东瀛儿女爱李白》、王丽娜的《李白诗在日本》、〖日〗山下一海《李白对松尾芭蕉的影响》、朴忠禄、紫荆的《李白对朝鲜诗歌的影响》、吴绍鐖、宁海的《李白对高丽时期汉诗发展的影响》等。

介绍日本、韩国的李白研究情况的文章则有:张采民的《现代日本李白研究综述》、邝健行的《韩国诗话中论李白诗新义举隅评析》、郁贤皓的《松浦友久李白研究述评》等。

介绍李白诗歌在西方国家的流传和影响的文章则有:王丽娜的《李白诗歌在西方(上)(中)(下)》、王丽娜的《美国对李白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詹锳的《评英人阿瑟·韦里著〈李白之生平及其诗〉》。⑥ 注释

①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7月第2版第2卷,第216页

② 傅旋琮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07页

③ 罗宗强主编的《李杜论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4页

④ 刘忆萱主编的《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7页

⑤ 刘忆萱主编的《李白事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9页

⑥ 杜晓勤主编的《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64页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7月第2版第2卷 2. 傅旋琮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3. 罗宗强主编的《李杜论略》,人民出版社,1982年 4. 刘忆萱主编的《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5. 杜晓勤主编的《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下载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诗歌的仙侠精神-牟小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优秀范文五篇)

    身世之谜 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 杜甫是青铜器,李白是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 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

    读李白诗歌读书教案(小编推荐)

    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活动目的] 1、学生汇报在“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小编推荐]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

    浅谈酒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_武小靖

    新视角 浅谈酒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文武小靖 说到李白的诗歌,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狂傲不羁自由洒脱飘的道家哲学,也十分契合李白个性中自由放达的人生个性在酒文 逸浪漫的文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