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回头的教育末路[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10:4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法回头的教育末路[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法回头的教育末路[小编推荐]》。

第一篇:无法回头的教育末路[小编推荐]

无法回头的教育末路:疯狂的作业、如潮的补课、尴尬的教师、霸道的名校

…“剧场效应”下的教育没有未来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周老师

来源:魔都语文课代表

疯狂的作业、如潮的补课、尴尬的教师、霸道的名校……“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中国教育被恶性失序绑架,在每况愈下中加速坠落!

什么是“剧场效应”?

百度关于“剧场效应”的解释有两条。

第一条是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的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完成了自我的异化。

第二条是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最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在这两个概念中,共同点是个人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失衡。

当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破坏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这么做,最终结果是谁的利益都不能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整体利益的最小化。

这就是“无序”局面。

“无序”的结局通常是“双输”“多输”甚至“全输”。到最后,往往没有一个赢家。“恶序”的结局通常是“单赢”,一般至少有一个赢家。“无序”导致的结果比“恶序”还要坏。

这就是,为什么“坏秩序”比“无秩序”要好一些的解释。所以,秩序就显得重要了,法律就显得重要了。“良序”的出发点不是维护局部利益(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的最大化,而是维护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糟糕的是,当下教育从未建立过“良序”,一直在各种“坏序”中沦陷,然后终于无可挽回

/ 12

的坠入了“无序”的深渊。

另一种“剧场效应”

来说一种又相似,又略有不同的“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

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

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

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

/ 12

“剧场效应”绑架教育举例

“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中国教育被恶性失序绑架,在每况愈下中加速坠落。

举例一: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其逻辑演变如下:

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

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

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更有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

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

尽管有部分学校迫于压力,没有完全跟进,但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胆敢回到五天上课制、不上早晚自习的起始状态了。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

当大家都变本加厉的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所有学校在这个恐怖的节奏下达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长时间的学校在一小段时间内取得一定优势(如某些县中),但随着其他学校的迅速跟进(市中、省中也在上课时间上“县中化”),这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来那个排名而已。只是,谁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3 / 12

谁也不敢退回去了。

举例二:愈演愈烈的补课。

上述举例说的一般是高中。高中,似乎是政策监管的特区。初中和小学,国家政策还是卡的比较严的,毕竟,对这么小的孩子们下手,大多公办学校还是略感不好意思的。于是,另一个替代品上场了:补习班。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鬼东西存在。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的补习班,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

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至于学习差的,甚至连补习班也不收。好多补习班,要报名需要先考试,掏钱还不一定让你来上。

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

吊诡的是,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不同点在于: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而补习班和补习老师则大肆敛财,喜笑颜开。道理都明白: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补习班,给孩子们减负,给家长们松绑,不好吗?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

/ 12

举例三:疯狂的作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作业落九天。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班作业到客船。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衣带渐宽终不悔,作业消得人憔悴。

……

关于作业的吐槽已经太多太多。

前一段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还开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必读书目:第一阶段《亲密育儿百科》、《孩子你慢慢来》、《让孩子做主》,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第四阶段《活着》……

作业,又是如何理直气壮的在蹂躏学生的同时又折磨着家长呢?

同样,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

第一阶段(作业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业的童年时期,那时科目少,作业也少且简单,放学也早。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的玩耍。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

第二阶段(作业变多):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这门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

/ 12

第三阶段(作业变态):只增加作业数量已经过时了,作业的种类和形态也与时俱进。除了老师改的作业,还有家长改的作业,除了课内作业,还有课外作业、展示作业、探究作业、网络教育作业、全程签字改错、微信打卡、拍照上传……。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

第四阶段(作业发疯):作业,重在落实,落实,关键在家长。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不写作业要罚站,甚至停课,在许多学校已成为常态;监督作业不力的家长被请到学校面谈也屡见不鲜。

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学生们对学习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对学校这个东西充满了憎恨。学校?不存在的,只是一个集中起来被惩罚写作业抄作业罚作业的地方而已。尤为要命的是:谁也停不下来了,谁也不敢少布置作业,谁也不敢不布置作业。

君不见,高堂明镜写作业,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作业各在腰。

君不见,望长城内外,唯余作业;大河上下,作业滔滔。

君不见,作业正在侵蚀休息,驱赶娱乐,摧毁健康,破坏亲情,奴役未来。

孩子们未必能赢在起跑线,可能要先累死在作业本中。

举例四:尴尬的优秀教师。

疯狂的恶性竞争不但鲸吞着学生和家长,也蹂躏着教师,甚至使课堂生态发生逆向淘汰。

前几天和一个初中学校的老师聊天。她是一位有近二十年教龄的优秀政治教师,教学成绩一贯优秀,课堂有趣有料,深受学生欢迎,也在各类公开课竞赛中名列前茅。然而,这位公认的爱岗敬业的资深优秀教师却尴尬又无奈地成为了学校考评体系中的“后进教师”。

/ 12

究竟是发生了些什么呢?

事情是这样的,这所中学师资不够,学校让一个职员(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学的是体育专业,不是政治专业。)代理几个班的政治课。这位代理老师缺乏政治课的理论和专业素养,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课堂技巧,更没有什么情景化,探究化教学。上课先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划一下重点,剩余三十分钟采取各种手段让学生背,人人过关的背诵。背不熟的同学下课后就到办公室接着背诵,完不成背诵任务的约谈家长。

一学期后,这个老师带的成绩遥遥领先。学校领导对代课的“外行教师”刮目相看,赞誉有加。批评政治学科其他老师是“假内行”,要向这位代课老师学习提高成绩的“先进经验”。

于是,这个学校的课堂也呈现出类似的“剧场效应”,老师们放下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不再采取信息技术,不再拓展课外资源,不再讨论展示,不再钻研教材教法,也无心学习什么课改经验,全部变成了背书+默写的教学方式。

课堂生态彻底沦陷。

当所有课堂都沦为了背背背,练练练后,学生的成绩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序,所有的老师业绩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只是,学生们更累了,更厌学了,因为课堂变得“没意思”了。

只是,老师们更傻了,更倦怠了,因为教学变成了体力劳动。

你看,本应该读书、思考、讨论、滋养灵魂,激发思想,孕育智慧的学校正沦为制造背书机器,批量生产文盲,摧毁文化血脉,扼杀创造力的集中营。

这就是“剧场效应”泛滥的恶果。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

举例五:肆无忌惮的超级中学。

当“剧场效应”相互叠加,把封闭管理+集中补课+集中训练+违规招生等几种剧场效应形成组合拳时,一种人类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怪胎横空出世了,这就是:超级中学。

/ 12

其他国家皆无,唯我华夏独有。

历史从未出现,当下愈演愈烈。

第一阶段(没有超级中学):各个学校按国家政策有序招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第二阶段(超级中学崛起):某个中学采取超常手段,延长在校时间,周末补课,尤其是采取重金吸引外地尖子生源和外地优秀教师,升学率突飞猛进。并迅速扩大招生规模。

第三阶段(超级中学膨胀):随着升学率上涨和招生规模扩大,超级中学对周边的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形成虹吸效应,并通过“借读生”“分校生”“补习生”的高昂学费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然后再用雄厚的资金继续吸引外围甚至全省的优质生源和全国的优秀师资,形成办学规模扩大+垄断尖子生+资金链回报+声誉提升的滚雪球效应。

第四阶段(超级中学模式推广):随着一两所超级中学的崛起,其他有实力的中学也步超级中学后尘;无实力的周边县区中学招生和办学水平快速下滑,甚至全省范围内的普通中学陷入大面积的崩塌。

结局:只要是有超级中学存在的地区或省份,所有学生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其一、进入超级中学的尖子生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比拼过越来越高的分数线;

其二、单靠分数无缘进入超级中学的中等生,他们必须花费大把的高昂学费(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才能获得超级中学的学位,升学的经济成本剧增,事实上是扼杀了中下阶层子弟的上升通道;

其三、具备学习潜力,但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学生,只能在日益塌陷的普通中学读书,求学之路更加艰难,上升通道更加狭窄;

其四、至于原本学习成绩较差的一般学生,只能早早辍学打工。

/ 12

超级中学的存在并未真正提升所在省份的教育质量,也不会增加名牌大学在该省的招生量。只是让该省的学生更累,老师更累,普通中学沦陷,家长经济负担剧增。

而超级中学,实际上是超级中学的管理层,才是这种变态“剧场效应”的唯一获利者。

可是,你以为超级中学的滋味好受吗?

未必。

超级中学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的获利者,风口浪尖,高处不胜寒,它时刻在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它不敢有丝毫放松,它根本停不下来。只要它稍一闪失,略一失误,其他超级中学就会迅速取而代之。

谁也停不下来。

变态的陀螺要想稳定,只能加速旋转。

只要放慢了旋转步伐,就意味着崩溃。

谁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

“剧场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他们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游戏,有郊游,有闲暇,可以发呆,可以跑步,可以读书,可以写诗,可以交友……。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苦太累了。熬夜到十一点十二点的小学生并不罕见,通宵写作业的中学生也不乏其人。至于传说中的双休,不是在作业中度过,就是在补习班之间穿梭。可他们如此辛苦,得到的不过是和原来几乎一样的结果。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的约束十几年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你还能指望这一代人有什么创新精神?

家长们也是受害者。钱包被掏空了,身体被榨干了,亲子关系被破坏了。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大多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也陆续破灭。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结果到头来才发现,所谓的高分并不能带来传说中的成功。当孩子身心破坏,当亲情残破不堪,即使少数孩子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这样的成功又有

/ 12

何意义呢?

老师们也逃不过。表面看某些老师从补习中获利不少,但大多数老师舍弃了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也未必能成就学生的辉煌。学生辛苦,家长心苦,老师命苦。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更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几个分数,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几乎毫无建树。

从本质上看,“剧场效应”绑架了教育。在恶性竞争中,教育实现了自我异化。学校在制造文盲,教育在摧残文明。

往大了说,几代人全部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拔,如此成长起来的人才,其创新能力不容乐观。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我们的大部分工业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了,可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又位居世界第几呢?

谁制造了“剧场效应”?

是学生吗?可是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并不是错啊。

是家长吗?可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算错啊?

是教师吗?提升考试分数,就是教师的责任啊。

是学校吗?学校在种种压力下,要生存啊

秩序的破坏是集体合谋的后果。

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坏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人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凶手。

当雪崩到来时,每一片雪花都说和自己无关。正是无数片自认无辜的雪花合谋了雪崩;当洪灾袭来时,每一条小溪都说和自己无关,正是无数条小溪合谋了洪水。只要灾难的链条足够长,参与的人足够多,每个人都可以用“没办法”“和我无关”来推脱责任。

是孩子们愿意上补习班、写作业吗?并不是。

/ 12

是家长们乐意让孩子受苦受累吗?并不是。

是评价尺度的单一,是过度恶性的竞争,是监管的缺位,是相对匮乏的资源,是生存的焦虑,是下一代不能输的恐惧,绑架着家长、孩子和老师们。

当然,还是要区分主次责任。

第一,是监管者的监管缺位。维护秩序是监管者的本职工作。学生在校时间一再延长、非法补习机构泛滥成灾、作业数量不断加码、超级中学违规招生,国家早都有明文规定限制,可这些规定却形同一纸空文。监管者应对“剧场效应”的失衡负主要责任。

第二、是教育者的欲拒还迎。学校和教师应该是抵挡“剧场效应”的重要防波堤,面的恶性的竞争、利益的诱惑、家长的压力,教育者应该有起码的良知和操守,不能一再丧失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违法,不违规,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一防波堤中,学校的管理层责无旁贷。

第三、是无良商家和媒体的大肆搅局。大量的补习机构为了牟利,利用各类自媒体或纸媒体,大肆违规宣传,无所不用其极,营造“不能输在起跑线”“升学秘籍”“提分宝典”“名师点拨”……等等虚假信息,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学习焦虑。

第四、家长和学生。是被裹挟到洪流中的弱势群体,无力制定政策,无力甄别信息,无法改变规则,只能在洪流中挣扎自救。他们的每一次自救都无意中加剧了洪水的泛滥,大部分结果是既伤害了别人,也无助于自己。

梦想:学校的未来

除了写作业,除了考试,学习还有别的含义吗?

除了刷试题,除了上课,学校还有别的教育吗?

让孩子们少写点作业,天不会塌。

让孩子们少参加补课,地不会陷。

/ 12

没准,他们能学的更轻松,更高效,更愉快。

看到有人描述这样的学校。

在未来,有这么一所学校。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兴趣课和社团活动,包括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话剧、诗歌、哲学、游戏、科技制作……。晚上,读本书,写文章,看电影,散步,开晚会,或者发呆。周末,是郊游、体育比赛、社会实践或参观博物馆。

这样的学校并不贵,至少不会比上补习班贵。

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

也许,这未来即将到来。

/ 12

第二篇:《末路狂花》观后感

《末路狂花》影评

末路狂花让我看到了两位不羁的女性。

一位是备受丈夫欺压单纯善良的家庭主妇塞尔玛,另一位是烟不离手的小混混似的单身女服务员露易丝。两人都无法忍受现实带来的无奈和压抑,制定了一个周末出游计划,塞尔玛瞒着自己一直低声下气的丈夫同露易丝一起踏上了旅途。整部作品围绕着强奸这条线索展开,先是路上塞尔玛问露易丝关于之前在德州她受侮辱的事,露易丝对此事极为反感,不愿提起。接着,在酒吧里,一直被关在家庭围栏中单纯的塞尔玛受到图谋不轨的卡伦的欺骗,企图将她强奸,幸好露易丝及时赶到,制止了卡伦拙劣的行为。露易丝对卡伦的言语是对卡伦的警告,警告他别再做这等侮辱女性的事,没有想到卡伦仍然死性不改,面对着漆黑的枪口说出“给我口交”。这彻底的激怒了露易丝,多年前她受到的侮辱和痛苦在此刻终于爆发了,为了维护好友和自己,她毫不犹豫地扣下了扳机。

从此,她们两人的愉快假期成为了逃亡之旅。露易丝和塞尔玛对男性对女性尊严漠视的仇恨更加深入。接下来,在两人的逃亡过程中,影片不断的探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问题,塞尔玛的丈夫对塞尔玛的态度,塞尔玛再次被一位长得英俊帅气的男人欺骗,骗走了她们所有的路费,露易丝砸在考虑到男友不能被牵扯进来的情况下,忍痛拒绝了男友的求婚,而当她得知一生所有的继续都消失了以后,她彻底无路可走,她崩溃了。恰好在此时,单纯柔弱的塞尔玛觉醒,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刚毅坚定,忍耐已久的野兽终于爆发,这种爆发是最为惊人的,她抱着报复天下所有男人的决心,拉着露易丝继续她们接近穷途末路的旅途。如今的塞尔玛已经今非昔比,从对丈夫的低声下气到面不改色的抢劫银行,她的个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股改变的力量源自于她对自由生活、对自己尊严能够受尊重的时代的向往。在此,我深深佩服这样一位敢于向整个社会体制和风气挑战的女性。塞尔玛的觉悟感染了露易丝,虽然她们的罪行不断增加,但是她们的路却越走越宽,不再受到男性社会的压制,不再受到社会传统的束缚,她们像孤独的革命者一般,向不公的男女关系发起挑战,向自由生活发起追求,伸张自己的正义,企图拷问天下所有的男性。就像他们拷问那位卡车司机一般,“若有人对你母亲或者姐妹这样做,你会感到怎样,或者是对你太太?”,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什么?这是公平。她们追求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仅此而已。

另外,在逃亡的途中,她们俩遇到了将要惩罚她们超速驾驶的男性警官,当警官面对她们的枪口也就是死亡的时候,显示出来的懦弱和向她们求饶,这是有意安排,导演故意突出该男性角色在面对死亡时候的退缩,于最后两位女性驾车逃离的英勇举动产生明显的对比,男性的人格也有比不上女性的部分。

最后分析一下影片的结尾两位主角驾车飞下悬崖的时刻,当时她们的脸上是挂着笑容的。在经历了许久的逃亡生涯之后,被警方军队包围穷途末路的两位女性终于找到了最后的道路,通向天堂的道路。这个结局虽然像大部分的犯罪类型电影一样以主角的死亡来作为故事的结束,并不出人意料,但两位女性最后时刻做出这个走向死亡的决定的方式让我相当震撼。没有路可以走了,那就抬起头往前走吧,就算前方有千辛万苦刀山火海,也不会回头,也不会向违背自己心中平等杠杆的世界低头。这一举动着实让我感动。仿佛革命烈士一般的执着和坚定,视死如归,可谓维护女性尊严和权力的先驱。

她们最后的这个飞跃,越过了男女不平等的现在,抵达公平的未来;越过了

残酷束缚的现实,抵达安然自由的理想;越过了腐朽糟粕的旧社会风气,抵达先进平等的社会氛围。这极具意义的一跃可谓是现代年轻人,特别是我们大学生的表率,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具有更多先进的思想,更能看透社会的腐朽过去,像两位女性一样勇敢的站出来挑战这个社会吧!不要再沉默,沉默并不是一种成熟,它只是一种畏缩的逃避。

第三篇:末路青春散文

青春是死亡最好的丧歌,而成长却是经历之后最好的获得。不是我不愿在你面前落泪,也不是我不够悲伤,只是经历过的那些记忆,已经让我的内心足够坚强。至少在记忆中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在何地,在人群之中,我不从流下过一滴眼泪。

回家的路途并不遥远,只是内心过于沉重,倒有些慌不择路的意思。连夜的火车,凌晨到达县城,内心里始终挂念着的一个想法,想再最后送你一程。清晨的阳光尚未露出一丝光亮,便开始赶第一辆班车回家,看着照片里你慈祥的面容,始终不愿相信和你之间就此阴阳两隔。曾经的记忆翻转回来,内心慌乱不堪。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只是很多时候总不愿相信,就此便要面对死亡。彻底的离去,永远的别离。

生活还要继续,青春也还在延续着,这最后的青春末路里,成长进行到一半的距离,年华最好的记忆里,只是再也找不到曾经那些和你一起上演过无数次的欢喜。

时间定格在某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一杯尘土覆盖掉整个年华里最后的记忆,而离别是既定的行程,转身而去的记忆里,家乡的一草一木似乎比以往更加的翠绿,只是秋风渐行渐远,寒冷的冬天已经相隔不远。返回时的心情比来时的慌不择路要踏实一些,入土为安,也许是你最好的归属。经历之前,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无法确定,内心的慌乱由此而来,而现在,尘埃落定,远方的城市里,生活继续。

一个人从县城出发,坐汽车往徐州,然后从徐州换乘火车再去往另一座城市。

一个人趴在车窗前,用手轻轻拉开汽车上厚实的窗帘,窗外的风景开始映入眼帘,脑海里萦绕着内心慌乱的表情。从第一次坐车开始,便喜欢坐在汽车靠窗的位置,一抬头一俯首间看着窗外一闪而逝的风景,内心里的某种情愫会不由自主的迸发出一种力量来,这种力量让人着迷,让人不自觉的回想起以前和未知的一切可能。思绪天马行空。此时,窗外的风景很美,寂寥的村庄,三三两两的小溪从视线里慢慢消失掉,绿色的树,白色的云,离家还很近,并没有不一样的风景呈现在眼前。记忆开始不听使唤,然后是自己用窗帘小心翼翼地挡住眼睛里流下的泪水。终究还是哭了,寂寞和无助占据了最后坚持的心理防线,一个人的思绪蔓延,眼泪便也止不住了。从生存到死亡,这之间的距离,无法丈量,而面对死亡时,也许我们所能拥有的除了悲伤,还有就是自我坚持的倔强。很久没有在很多人面前落泪,这些年多多少少也经历了一些生离死别,泪水已化为外在的某种动力,坚强是唯一能够给予自己正能量的源头。从不曾为死亡而落泪,就算有时寂寞和无助引申而来的泪水,也早已成为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并无意愿去与别人分担。此时窗帘成了最好的面具。我想带着它,去往以后更多更多的别离。

在这样的年纪里,总会和一些人走向末路。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亲人。在记忆里,朋友的离开和死亡带来的别离很多时候并无多少区别,尤其在这漂泊无定的城市里,总有那么多人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像极了死亡的永恒。

朋友的别离和亲人之间的永远离开都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他们永远再也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这样的一个人,为他们的离去默默的流过眼泪。过往的经历一幕一幕回转,一次一次刺激着泪腺,泪水肆意的流淌,大颗大颗的滴落在窗帘挡住的窗沿上。

脚下的汽车用轮子在丈量脚下的路,往着正前方,一路前行。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奢望,可以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人生的路途,只是现在,我们的脚步却却连脚下的路都无法去丈量。从出发到达目的地,时间是最明显,也是最最唯一的印记。

高速公路两旁的杨树站的笔直伟岸,稀疏的不知名的低矮植物三三两两的想要尽力覆盖在没有杨树耸立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数量有限,所以,抬头间总还是能够看见裸露在视野里的泥土,偶尔有一两条狭窄的小溪像一条条悠闲的绿色小蛇一样卧在道路的西岸。溪水中和溪水的岸边生长着低矮的水草,绿色成了窗外最普遍的颜色,秋天来了很久,窗外依然绿意盎然,可能还是没到深秋的缘故吧。

很多人说,一叶知秋。落叶是秋天的标志,我不知道眼前的杨树已经凋落了多少的枝叶,只是绿色依然健在,而且茂密如前。想来,每年枯叶飘零也不过就是那几日的事情。气温骤然下降,树叶便成了最直接的感应者,它们像是在举行某种神秘的祭拜仪式,依然挂在枝头的枝叶像极了虔诚的信徒,它们约定了某一刻,集体的凋落。留下一地枯黄的颜色。被雨雪侵蚀,被泥土覆盖,然后消失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时间是唯一的见证者。

逝去的人和健在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青春成了死亡最最盛大的丧歌。在我们还在感叹青春无悔,爱恋肆意的年纪里,死亡已经渐渐来临,蚕食我们身边的人。

儿时最鲜明的记忆,便来自于姑母的谆谆教导,她总是说,你和别人不一样,你需要更加努力,因为你只有一个人,你需要孤独的面对整个世界。

我想,我懂得那种寂寞,它来自于灵魂。

这一世的青春轻轻滑过,留下一些回忆,也留下一些让我们伤春悲秋的资本,只是,很多时候,悲伤并不足以弥补生活中那些让人无法忽略的艰难经历。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来自于童年时少有的欢喜模样,而最悲伤的记忆,便来自于成长之后,所要面对的生老病死。在这样的年纪里,总有一些亲人离去,悲伤的落下泪水或是压抑内心的慌乱,装出一副无所畏惧的表情,在别人面前或是在自己面前。

慌乱来自于一个人的时候,慌乱也来自于窗外的风景。无论怎样的坚强,总还是会触景生情。只是,始终倔强的以为眼泪不可以流在人群里,眼泪只是一个人寂寞无助的时候,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成人礼。

总不愿意相信,就此便是永恒的别离,也不愿相信未来再没有关于幸福的记忆。未知的一切充满了神秘的纹理,而很多时候,黑和白充斥在世间万物所有的间隙里,黑夜笼罩下的夜色,连树影都带着寂寞的萧瑟。

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却无法接受以后的世界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这青春最后的尾巴里,拽着最后的年华,我们经历成长的痛楚,也经历成长最后的欢喜。

愿逝者安息。

第四篇:各种老师回头

语文老师一回头,心甘情愿孺子牛; 数学老师一回头,六元六次都好求; 英语老师一回头,满口洋文跑全球; 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 历史老师一回头,现实世界是个球; 地理老师一回头,世界还真是个球; 物理老师一回头、一根杠杆撬地球; 化学老师一回头、二氧化碳变汽油;,生物老师一回头,人类祖先是猿猴; 音乐老师一回头,哑巴也能展歌喉; 体育老师一回头,黛玉也能踢足球; 美术老师一回头,蒙娜丽莎也风流; 劳动老师一回头,破铜烂铁来走秀; 信息老师一回头,比尔盖茨甩后头; 通用老师一回头,技术一直最入流; 班主任老师一回头,每个孩子都是愁。

第五篇:《末路狂花》影片分析

《末路狂花》影片分析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女性电影。路易斯与塞尔玛,两个被生活与时代束缚已久而想要挣脱,追求自由的女人。

在影片之初,路易斯通知塞尔玛她们晚上就要出发,去实施她们计划已久的度假计划。很明显,此时的塞尔玛还是个凡事都要征求丈夫许可的束手束脚的女人。她不能掌控和主宰自己的行动、自由。但她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促使她想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于是在丈夫走后,她绝然决定去旅行。

在经过一番收拾之后便是两个美丽光鲜漂亮的女人出现。她们的确太美了。这也为后面强奸和杀人事件做了铺垫。值得强调的是,在她们收拾行李时,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塞尔玛装枪的细节,一个是路易斯将杯子擦洗干净放整齐的画面。这两个细节,都为后面作了铺垫。

旅行一开始,塞尔玛便开始慢慢显露她的本质──狂野与风骚。不得不这么说,从她们在车上她开始将没点的烟叼在自己嘴上,到在夜店,她与哈伦狂热地跳舞,她内心对身体的极度放纵便显现出来了,甚至到后来她与乔迪上床。接着便是全影片最关键的转折点──她们杀人了,这一事件将完全改变她们今后的命运。

接下来,我们暂停前进,先主要分析一下杀人事件可能产生的原因。影片至此,我们都快恨死塞尔玛了,要不是她的一意孤行,她的自私,不听路易斯的劝告,事情不会发展至此。塞尔玛这个女人就像个灾星,跟她在一起一遇到什么事,她就“脑子一片空白”,这是路易斯对她的评价。这是原因之一,当然也是主要原因。其次,便是路易斯了,这与她曾经 的经历有关,影片在后面借塞尔玛之口道出了,前面路易斯一直隐藏于心的秘密──在德州她到底发生了什么:曾遭遇强奸。这就是为什么,路易斯在看到塞尔玛被强奸时情绪过于激动,这不符合她沉着冷静,考虑全局的人物性格,因此,她情绪的异样必是有什么刺激了她。同时,在她的人生观里,做错了就要道歉,特别是男人对女人做错了。因此后面,在公路上,遇到那个向她们挑逗的男人,她又一次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枪,最后虽没杀他,却仍是狠狠地教训了他。这是她身体里女性意识的迸发。

这两个“奇葩”的女人,在杀人后,只是短暂的惊慌,之后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路易斯心里会恐慌,但她已经计划好了路线,并且想到办法让吉米帮她准备钱。而塞尔玛这个女人似乎一点而儿恐慌也没有,竟然还在逃亡的路上搭讪引诱男人,就这样与同样心有不轨的乔迪上床了,就在她们两人沉浸在强烈的性欲中时,导演运用平行蒙太奇,向我们展示着路易斯此时尴尬窘迫的境遇。吉米带着真挚的爱向她求婚,可是此时她却无法答应他 末,而内心却仍在爱着他,不能向吉米倾诉她现在的处境,而用一些勉强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展现了路易斯此时内心强烈的矛盾。同时也正是她整部影片中最大的纠结。之后,她的内心便开始慢慢放下。

影片的另一个主要转折点便是她们发现千辛万苦得到的唯一的钱被乔迪偷走了。这是塞尔玛命运或者人物性格的进一步转折点。也就是从此时起,路易斯第一次露除了柔弱的一面,而塞尔玛开始变得坚强、大胆,甚至好像开始变得聪明,之前的她遇事只躲在路易斯身后,因为路易斯总能独当一面,而现在,路易斯的脆弱激发了她骨子里野马似的性格,像男人似的自立自强,不畏一切的内心欲望与要求。当然这种转变,还带有一种赎罪感,因为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她。虽然她不承认,这是她性格使然。

之后,两个女人的行为更是疯狂与不羁,抢劫、疯狂地飚车、威胁警察、向公路男子开枪并戏弄他、打电话挑战警察,甚至后来为躲避警车而疯狂开车的行为,一系列的事件都表现了这两个女人不再畏惧一切了,同时,也为最后两人冲下峡谷,奔赴死亡作了铺垫。这一切行为,全都表现了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反抗,从而来赢得女性的地位和尊严。

至此,情节捋完。当然,两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也已点出。接下来,分析一下影片中另一非主要但却是关键的人物。

检察官的角色,他的存在是与两位主人公相辅相成的,是个必须角色,即使他看似并未起多大作用。两者如何相辅相成呢?这就要从创作者的表达意图来看了,也就是影片的主题。影片旨在为女性呐喊,希望社会重视女性的地位及话语权。而检察官的角色,其实就是创作者,他是为创作者代言的,是语言的呐喊者。而两位女主人公则是以实际行动来呐喊。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呐喊出了这一悲壮的命运之歌,这种反抗形式更具震撼力,给人以强烈的警醒。

以上为这部影片,我认为的有价值的东西,简单从人物性格,主题及情感层面进行了分析。(当然,见仁见智,关于这部影片的任何资料分析我都还没看。学术的东西本就灵活,从事艺术之人亦不拘小节,率性而为。)

下载无法回头的教育末路[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法回头的教育末路[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末路狂花影评5篇范文

    冲向峡谷的女权主义 --------电影《末路狂花》评析 《末路狂花》,对于这部电影,观者大概不能缄默不语,尤其是女性。很有趣的是该片的英文名是:Thelma & Luise,这是片中两个女......

    末路狂花的影评(精选五篇)

    本片主要讲述了塞尔玛和露易丝两人去旅游,在途中的一间酒吧里,一个陌生男子主动示好没什么社交经验的塞尔玛并企图强暴她,危急时候露易丝枪杀了死不悔改的男人。两个人都慌了,在......

    帝王末路读后感 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作业

    《帝王末路》读后感 帝王是封建统治中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帝王的路途确是崎岖艰险,因而,稍有差迟,却要走向死于非命的末路。 在中国的历史中,帝王无疑意味着尊贵,威严,高高在上,拥有着......

    回头看情况报告

    石林县供销社关于对公开承诺事项进行 “回头看”的情况报告县软建办: 3月24日,县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主任就如何“抓执行、强作风、讲效能、促发展”在石林广播电台作了公开......

    回头看看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登上山顶,自豪的抹一把汗水,,总忍不住回头俯瞰崎岖的来路,你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常忍不住回头将美景连成一片。 生活中,经常“回头看看”,会引起我们......

    回头的近义词

    回头,指把头转向后方;有时指悔悟;改邪归正;或者指少等一会儿;过一段时间以后。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基本释义[ huí tóu ]1、把头转向后方2、悔悟;改邪归正3、......

    中国学校无法复制美国教育

    中国学校无法复制美国教育 (2014-04-30 04:01:52) 转载 ▼ 分类:美国教育 中国学校无法复制美国教育尽管有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在介绍美国教育,也有相当一部份的学者和普通家长在......

    汛期回头看问题整改措施

    汛期回头看问题整改措施 通过今年汛期的检验,排除因台风、雷雨天气因素之外,整体情况良好,但是部分区域应急保障能力仍显不足。在此期间,虽然大部分维护人员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