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0:4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第一篇: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王舍人中心小学 任海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具体介绍了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五个民族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这五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课文内容共分三个板块:民族花园、探究与体验和实践园地。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能大体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这五个民族的主要风俗。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2、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3、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4、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将重点知识与问题分析清晰,掌握牢固。教学重点: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教学准备:

师:各民族的资料,挂图,课件。

生: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五个民族分布的地方及风俗习惯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花园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分布特点。

2、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的有关知识。

2、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有关知识。

二、民族花园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满族广泛分布在辽宁、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人口数量约为1068.2万。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

你对满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2、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二自然,指名回答。

生: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人口数量约为296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你对侗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3、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20页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等地,人口数量约为263.7万。过去主要从事山地农业。

你对瑶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4、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20页第二自然,指名回答。

生: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贵州等省,人口数量约为185.8万。善于经营农业。

你对白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5、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学生自读课本第21页第一自然,指名回答。

生: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省市,人口数量约为802.8万。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土家族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

三、阅读与思考

1、读一读

学生自读第21页“读一读”的内容。

2、想一想

(1)瑶族表演长鼓舞的时候,常在鼓面上涂上什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

(2)如果有机会观看朝鲜族或瑶族的长鼓舞演出,你能分辨出是由哪个民族表演的吗?请说说你是怎么分辨的。

学生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 旗袍、鼓楼、盘王节、盐渍杜鹃花、织锦

第二课时 探究与体验

教学内容:探究与体验 教学目标:

1、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的基本特征与风俗习惯等。

2、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教学过程:

一、礼尚往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在见面打招呼时的常用语和习惯是什么吗?

教师讲解。

2、合作表演

(1)同桌分别用其中的一种,相互打招呼问好。学生同桌合作。(2)谈感受。

学生写写自己这样做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

二、数一数

回忆一下,在我们已认识的15个民族中,在云南省世居的民族有几个?你还知道在云南省世居的其他少数民族吗?

学生填一填,全班交流。

三、看一看

同学们,看看下列图片,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几个民族吧。

学生观察第23、24页上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这几个民族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

四、认一认

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有什么特点?

学生学生观察第24页上的邮票,然后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

第三课时 实践园地

教学内容:实践园地 教学目标:

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游戏、探究、采访、讨论、讲授等活动,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教学过程:

我来品茶

1、导语。

相信同学们都喝过茶吧,那么,你们听说过三道茶马?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方式。

2、教师播放相关三道茶视频,学生欣赏。

教师讲解: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成为白族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3、看后学生交流感受。

4、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在周末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去附近的茶馆品茶,最后品一品三道茶,然后记录你的感受。

第二篇:和平土家族侗族乡简介

和平土家族侗族乡位于铜仁市碧江区西北部,距城区17公里,东邻川硐镇,南邻河西办事处,西接坝黄镇,北抵江口县桃映乡以及松桃县牛郎镇,总面积116.7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115个村民组,有5445户、22143人。

乡境内海拔在240-800米之间,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现有600户使用沼气。

全乡有耕地26570亩(其中田6165亩、旱地20405亩),林地101307亩、牧草地2007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147亩,交通运输用地8655亩、水利设施用地718.5亩,未利用地9759亩。

乡内旅游资源丰富。两河口民族风景园距市区6千米,地处发源于梵净山的小江与流经川硐镇西面的天生桥河交汇处,两条河水温差较大。这里交通方便,绿树成荫,是十分理想的漂流之地,“九牛困塘”更是休闲、娱乐的胜地,大坪坡有神奇的石林风景,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景区内四季如春。还有神奇的龙角岩、伏魔山等自然风光。聚居着土家、侗、苗等勤劳、善良、勇敢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百花齐放,极富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技、土家杆杆舞,龙灯、花灯等民族风情与徇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造就出多姿多彩的独特景观。

一、从事变动情况

1952年乡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区设一名司法所助理员,负责指导所属乡调解工作。

1967年进入文化大革命**被迫解散。

1980年司法局在乡设1名司法助理员享受副乡级待遇。1980年—1989年和平司法助理员杨金科。

1990年—1992年由副乡长杨来昌兼司法助理员。1992年—1995年韩忠军副乡长兼司法助理员。

1995年—1998年乡设专职司法助理由杨兴昌担任。1999年至今,由陈志华任司法助理员。

二、建所及办公设施情况

2000年,铜市司(2002)第02文件和市机编(2000)7号 2006年配备交通工具,天马摩托车一辆。

2007年和平司法所修建办公楼面积130平方米,办公条件有所改善。

2012—2013年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

三、业务开展情况

1、普法

1951年—1953年大力宣传《婚姻法》。

1954年—1955年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62年—1973年开展《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的法制教育。1983年举办了以宪法为重点的“法制学习周活动”,80年代的后期,毒品蔓延到铜仁,到各校上法制课,发法律书籍,进行相关法律考试,举办农民法律知识竞赛。

1990年—1995年的“二五”普法期间,出动宣传车5次,板报34期,发放法律书籍500余册,张贴标语300条,受教育人达万人,主要宣传《婚姻法》、《宪法》、《土地管理法》、《义务教育法》。在1995—2000年“三五”普法期间出动宣传车5次,受教育人16300人次,电视广播宣传41次,受教育人达1900人次,骨干培训班6期285人,上法制课60节,受教育的学生4500人次,司法助理员授法制课85节,受教育学生3100人次,发出简报41期,干部职工参加综合法制考试95人,参加《刑法》、《刑事诉讼法》考试120人,参加《宪法》、《行政罚法》、《行政复汉法》、《国家赔偿法》考试105人,(村干部)参加经济类法律考试60人。

2000—2005年“四·五”普法期间,法律咨询88次,发放相关资料18300册(份)发放法律书籍305本,标准1337幅,发放简报64期,墙报刊53期102版,上法制科35课时,受教育学生达4955次。

2006年—2009年制定“五·五”普法计划,发出简报17期限,调处5处群众纠纷,法律咨询活动15人次,上法制科20课时。

2010年上法制课2节,受教育的学生3000余人,迎接“五·五”普法验收合格。

2011—2013年进行“六·五”普法规划并建立乡、村两级普

法领导小组,开展法律咨询活动40余次,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发简报30余期,发放书籍1500余册,上法制课20余节。

2、人民调解

1994年调处民事纠纷143起,成功133起。1995年调处民事纠纷107起,成功195起。1996年调处民事纠纷8起,成功8起。1997年调处民事纠纷16起,成功16起。1998年调处民事纠纷103起,成功98起。成功率97%。1999年调处民事纠纷286起,成功284起。2000年调处民事纠纷71起,成功69起。2001年调处民事纠纷79起,成功76起。2002年调处民事纠纷46起,成功43起。2003年调处民事纠纷85起,成功79起。2004年调处民事纠纷64起,成功61起。2005年调处民事纠纷40起,成功40起。2006年调处民事纠纷20起,成功18起。2007年调处民事纠纷35起,成功34起。2008年调处民事纠纷28起,成功26起。2009年调处民事纠纷25起,成功24起。2010年调处民事纠纷40起,成功39起。2011年调处民事纠纷50起,成功49起。2012年调处民事纠纷60起,成功59起。

3、刑释解教及社区矫正工作

从2000年抓刑释解教工作,2006—2009年我乡刑释解放人员20人,2010年刑释解教人员18人,社区矫正人员6人,2011年刑释解教人员14人,社区矫正8人,2012年刑释解

教人员20人,社区矫正人员9人。

第三篇:瑶族群众结

瑶族群众结“亲戚” 用科技服务走基层

在活动中,科技支农服务队活跃在该乡大桶村和三联村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广泛调研,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当地农民需求。在调研基础上,由张北壮高级工程师、戴益民老师,陈勇、秦小娃、郭春和博士进入大捅、沙坪两个自然村开设4场专题讲座和1场农业信息报告,向瑶族群众讲解砂糖桔种植技术、猪病防控技术,以及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和瑶族乡民深入交谈,切实为当地农民解决多项农业技术难题。科技支农服务队的技术培训针对性强,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走访两安乡时,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沙糖桔发生锈病,农民正为此犯愁,张北壮教授和博士们仔细研究病症状况,现场找出了病因,并为跟随的地方农技人员开出了“药方”,令农户们感激不已。

下乡期间,科技支农服务队还与当地15位农民工子女结成帮扶对子,与乡里的留守儿童亲切交流。为提升当地教育基础条件,两个学院还共同为当地两安乡中学送去了一批电脑和文体用品。为促进当地发展农村旅游业,政务学院的同学结合专业优势组成了专门的调研队伍,他们进村入屯、走家串户,一方面大力宣传新农合和新农保政策,同时也展开两安乡的旅游资源调研并为政府提供了可行性调研报告。政务学院的本科生与两安乡的干部群众还一道在钟山县为瑶族乡亲送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大型文艺晚会,吸引了近千名瑶族群众观看。此次科技下乡活动整合了生科院与政务学院的专业特色,调研深入,政策宣传广泛,支农服务到位,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也锻炼了中大学子学以致用的能力。钟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陶金可对科技支农服务队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强调“钟山建设呼唤人才,钟山的发展需要技术”,欢迎生命科学学院和政务学院的大学生们到钟山县一展风采,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第四篇:贵州省锦屏县侗族嫁娶风俗

锦屏启蒙侗族婚俗侗歌文化

锦屏是一块神秘而具古朴民风民情的小城,侗族文化在雄奇的大山和茂密的森林呵护下滋润着她的每一寸肌肤,悠扬的侗族大歌、惆怅的风雨桥、挺拔的侗族鼓楼代表着侗家人的生命,侗家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是侗族人的精神食粮,是侗家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歌在启蒙侗族婚俗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婚俗成为以侗歌为首的传统音乐体裁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载体。正是侗歌在启蒙侗族男女婚恋全程的过程所占的地位,才使启蒙侗族传统音乐和婚俗得以保存。

一、启蒙侗族婚俗侗歌文化的形式、种类、内容

(一)恋爱

传统歌会中相识,相爱,是启蒙侗族家庭组合的开始。在启蒙,歌会的日子没有固定,场地也不固定,溪边、山上;赶场时,农作时,都能成为会歌场。在启蒙侗家,青年男女选择情侣时,除了相貌、性格、情趣等因家以外,最重要的共性是对方要有歌才,其歌才出众要比其是否漂亮、是否有钱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歌会中的初相识唱的一般是“问姓氏歌”互相了解姓氏。若是没有血缘关系,则继续会歌,姑娘可以通过山歌提出问题,让小伙子回答,以歌了解小伙子的才学、智慧和真实感悄。会歌时歌曲歌词内容,一般都是拔高对方的相貌、家事,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以表示谦让。启蒙侗族的恋爱不是“谈”成的,而是“唱”成的。

当男女双方确认男女朋友关系后,就可以相邀“行歌坐夜”。姑娘们结伴在风雨桥,鼓楼下纺纱、做针线;青年男子成群相约,携带琵琶、牛腿琴、笛子、木叶等乐器前来伴奏对唱。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情深时,男女换记(送礼物)定情。

(二)婚俗 1.伴嫁歌、哭嫁歌

在启蒙侗族的婚姻习俗中,男女双方父母若是同意婚事,男方就下聘礼定亲,称为见面酒。见面酒中。此后每逢节假日,男方必须“送篮子”,等过两到三年,男方就可以挑礼品到女方讨要女方的八字,打五升,定期。从订婚到结婚二三年不等的时间里,嫁娘的同伴们每天晚上都要到她的房间来作伴,姑娘们一边同嫁娘做嫁妆,一边聊天谈心,并唱伴嫁歌。伴嫁歌都是诉说姊妹之间的情谊,如往日一起做伴,一起劳动时的点点滴滴。

临近出嫁的时间,这时嫁娘就要唱哭嫁歌,哭的内容主要是诉说家人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就要与亲人离别的难舍之情。

①2.婚礼与酒歌

(1)拦门歌、炒茶歌、姊妹歌

迎亲是启蒙侗族婚俗中一个极富特色的环节,有“火把迎亲”“夜嫁”等习俗。启蒙侗族举办婚礼一般三天,男女双方家分开举办。新婚第一天,男方要请会唱歌、有威望的“关亲”带领迎亲队伍去新娘家结亲。在到达女方家里时,女方会在寨前、屋前设下拦门酒,迎亲队伍每经一道“门”都要对歌、喝酒,如果“关亲”唱得不够好,往往会很难过“门”,“开门贴”的钱也会被女方要求增加。

启蒙侗族婚俗有“炒茶”的习俗,这里的炒茶并不是真正的炒油茶,而是男方“关亲”在女方吃放后,会被女方的亲人拉到火塘便,架上锅(锅下并没有火),让“关亲”拿钱出来炒,并一边唱炒茶歌,歌词内容多是夸奖男方家庭好等,让男方多“炒”点“茶”分给娘家人品尝,而关亲在客气的同时,表现得很小气,有时放上5角钱,或1快钱,很谦虚的说男方条件不好,就只有这么多。双方对唱,最后炒到128块钱结束。以此寓意新娘到郎家一年12个月顺顺利利。

夜晚,新娘出嫁前的凌晨,新娘的姐妹要到新娘家为待嫁新娘唱姊妹歌,表示姐妹之情,并为新娘祈福,歌词内容多为表达姐妹之情和劝导新娘嫁到夫家要孝顺、勤快等。如:“今朝姊妹同凳坐,明天姊妹隔山坡,隔了山坡尖又尖,得见娘家烧火烟,妹嫁郎家要孝顺,勤快做活易得心”等。直到唱到新娘出嫁。

启蒙侗族新娘出嫁是在半夜或凌晨,新娘拜完祖先、父母、兄嫂后由兄弟背出门,女方唱送亲歌,送接亲队伍出门。(2)迎亲歌,敬酒歌、送客歌

当迎亲的队伍把新娘及陪同新娘来的娘家客人接到男家门口是,男家迎亲婆上前迎接唱《迎亲歌),娘家客人唱《答谢歌》,在歌声中,迎亲婆把客人迎进了家中。

晚上,是婚礼的正餐,在就餐前,主人先唱《请客歌》,随之,客人唱《祝贺歌》、《赞歌》等。在席间,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唱《敬酒歌》,客人唱《谦让歌》。主人以歌献酒,而客人则以歌致谢,彼此你敬我让,你唱我答。对歌喝酒,喝酒对歌,一直延至深夜。

第三天,新娘家兄弟姊妹接新娘回门,酒席上,主人就要唱《留客歌》给陪新娘来的“陪婆”,客人则唱《感谢主人歌》,对郎家的家事表示赞扬,并感谢热情招待,待吉祥时到,主人便鸣放鞭炮送新娘回门。在送客人出门的同时要唱《送客歌》,直至把娘家人送出寨门,整个婚礼算是结束。

二、启蒙侗族婚俗的特点

地处深山的锦屏县侗族在婚恋观上,并不因她的与世隔绝而思想僵化与封建保守,相反,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侗家人自由的婚恋观。锦屏启蒙侗族世世代代对婚姻与爱情讲究自由,这从他们保留下来的山歌和酒歌可知,侗族青年男女常常在黄昏和晚上外出以歌声约会,通过唱歌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和思念之情。没有家族和封建的限制,遇到喜欢的人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生子。如苗寨“姊妹节”被誉为东方古老的情人节,而侗寨独特的“三月三”歌节,也是侗家人较古老的情人节。以甜藤、甜菜舂三月粑作为男女的定情之物,以山歌作为男女定情的媒介,并在广众面前定情,这种定情方式,反映了侗族婚恋极其自由。

启蒙侗族婚俗侗歌的音乐结构因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为歌会、行歌坐月时是男女相识或热恋时,所以歌曲是较为轻快高亢的,歌词较为轻松,曲调轻快。哭嫁歌、伴嫁歌比较悲伤、细语,表达愧对父母兄嫂的养育之恩和对姐妹分别的不舍之情,曲调轻慢,柔和。拦门歌、炒茶歌、姊妹歌、迎亲歌,敬酒歌、送客歌等都较为细腻,曲调流畅、优美,旋律性强,感情扑实而深沉,给人亲切之感。

服饰也是侗家人的一大特色,每逢重大节日便会身着民族盛装,而对于侗家儿女出嫁,格外重视,启蒙侗族婚俗侗歌是侗族长期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启蒙侗族婚俗侗歌本身而言,它既是一部侗家风味浓厚的抒情长诗,也是启蒙侗族一部婚俗史,从中能了解到启蒙侗族婚俗变迁、妇女心理、社会发展、启蒙侗族的语言、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等。

三、现代社会“文化保护者”的角色

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在传承或记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诸方面的内容时,选择了“歌唱”来作为完成记忆、交流和传承文化的载体:因为“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以歌载道”是侗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婚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习俗,所以说启蒙侗族婚俗的侗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

婚俗侗歌是千百年来启蒙侗族婚俗的一种传承,从启蒙侗族婚俗侗歌的内容看,除了表现启蒙侗族婚俗的婚姻史和文化内涵外,还展示了启蒙侗族婚俗心理情感的变化轨迹。在当今“洋婚”盛行的时代,少数民族婚礼风俗正慢慢的消退,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正视,因此,侗族风俗通过歌的形式被保存下来,成为少数民族的保护者,将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来。

启蒙侗族婚俗侗歌习俗是在长期历史中适应其独特发展而来,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 域性色彩。在参与侗族地区人际关系的调适中挥重要的作用。启蒙侗族世世代代以其侗歌为媒的风俗,一直较为成功地维系着他们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奠定了侗族传统文化生态化特征的基础。

总之,启蒙侗族的婚俗与歌是结为一体的,婚俗中,从歌会的“初相会”到最后的结婚“喝喜酒”,每个活动各具特点,又环环丝扣。启蒙侗族的婚俗离不开歌,侗歌也在婚俗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同时,启蒙侗族人能够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完整保存自己的文化,侗歌习俗对启蒙侗族文化的发展起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申报书·侗族大歌》,2004.4.[2]赵晓楠.《传统婚俗中的小黄寨侗族音乐—对小黄寨侗族音乐的文化生态考察之一》[J].北京:《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年第3期.[3] 潘年英.《侗族礼俗与<礼俗歌>》[J].贵阳:贵州社会科学,1988.4.[4] 龙初凡.《和谐:侗族大歌的精神文化内涵》[J].凯里:凯里学院学报,2008.2.[5] 尹建国.《凉伞侗族婚俗及歌曲简论》[J].武汉:武汉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6] 吴海青.《侗族婚俗与侗歌》[J].艺术研究,2007.7.[7] 杨贵清.《侗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浅析》[J].武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7.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瑶族舞曲》及教学反思

大班优秀音乐教案《瑶族舞曲》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瑶族舞曲》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 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 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 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 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式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幼儿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感受。

通过对瑶族舞曲的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幼儿热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本文扩展阅读: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下载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课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