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之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卡
专题之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卡
1、文学体裁 :诗歌、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递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等。
3、材料组织特点:主次、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文中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是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末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的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6、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7、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8、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9、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0、问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附:对一个故事情节的概括应抓三点: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事;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11、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印象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5、①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说理深刻,内容厚重(5)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6)深婉隐约,耐人寻味(7)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8)大笔泼墨,尽情挥洒(9)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10)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②赏析语言(有别于语言特色):从修辞或动词运用或观察角度,说说好处效果。③赏析题目;从结构、语言、内容方面。
④散文中赏析优美而富有韵味的句子:把握句子美点,即从写作表达、作者感情、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角度等任选一二进行品析。
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物寓意、寓情于景}夹叙夹议、开门见山、引用、前后呼应、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修辞、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白描细描(按笔法繁简)、实写需写、借古讽今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作用: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委婉曲折表达出来„„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能深刻、生动地表现作者 思想感情。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散文中常见):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欲扬先抑”可以形成鲜明对比,“欲抑先扬”可以形成强烈反差。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文章曲折有致。
(9)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伏笔照应: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10)侧面(间接)描写:作用: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炼。(凡照应必有铺垫)
(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1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收到波澜起伏的效果。
(14)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5)动静结合:形象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故事情节更加波澜起伏。
(16)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有个性又具有普遍性;情景交融:可以更好地衬托作者悲喜交加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事物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集中地揭示作品的主旨。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附: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17、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本身的作用+结合语境)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两者的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强调了+加强语气(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强调,加强语气等。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有时可起到过度、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格式:强调了……突出了……。(12)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问: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著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18、①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②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③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X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XXXX的印象、启示,道理等。④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 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⑤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⑥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⑦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a、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b、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c、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①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从结构上来说,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烘托人物心情,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3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与题目相照应,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引起读者的思考。②某语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过度)、为后文作铺垫、总结上文、线索、照应前文、首尾呼应、点题(与题目照应);
2、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为后文埋伏笔、做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XXX(小说);
3、内容上(主题),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感情,点名全文思想意义。③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④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⑤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22、①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②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③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⑪抓题目。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⑫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作者呼吁的句子)。
⑬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⑭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⑮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④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即总分式)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①必须用第一人称;②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⑪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⑫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2)外貌(3)神态(4)动作(5)语言(对话)(6)心理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问: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讽刺手法的作用:运用了比喻,或者是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XXX人或XXX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xxx表达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文章的语言辛辣而幽默。
设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的情节曲折。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概括文章主旨:主题这个词在记叙文中可以看作是中心思想、议论文中可以看作是论点、说明文中的说明目的。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故事,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的深刻道理、反映„„等。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己概括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人、物,借景抒情,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40、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41、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再做选择。而有些题则让你选词填空,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4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 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43、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C、总结你的观点
44、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45、问: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就是针对文章的中心,谈出自己的认识,比如“我们要„„”“我们有能„„”等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一般是指这句话对于表达文章中心起什么作用,或者这句话除了表面上的内容,一定还有其它的内涵,把它找出来就行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你就把自己当成作者,想一下自己是什么感情,就是答案,这类题一般都是归纳性的,根据文章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了。
46、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5、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见上);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知识概要】 专题之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一、表达方式:1)、叙述作用: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2)、说明作用:对个别事物(XXX)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的内容(XXX)更详尽,更充实。3)、议论作用:对人物(XXX)的形象事件所含的(XX)意义进行哲理性的分析表述,深化文章(XX)主题。4)、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X)的形象,渲染(XX)气氛,衬托(XX)情感,推动(XXX)故事情节的发展。5)、抒情作用: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XXX)感悟体验而表达出來的(XX)爱或憎的感情。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二、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三、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作用见上)
四、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使文章的情感更亲近感人,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五、记叙的线索 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线索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作用: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六、表现手法(见上)
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七、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见上)
八、段落结构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过渡段——承上启下。
九、如何概括文章主题:本人通过某人做某事反应了什么意义,作者的(XXX)感情,人生的(XXX)哲理,自然的(XXX)规律,社会的(XXX)本质。【考点及对策】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
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之三: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见上)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类型5: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类型1: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类型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某一段或全文)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类型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类型3: 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考点之七:语言赏析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1)修辞之美——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3)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4)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考点之八:结构和思路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对策: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思考顺序: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案——怎样概括。考点之九:标题考查。
类型1: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
对策: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类型2: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
对策: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考点之十: 知识拓展题
类型1:人物事件拓展。如: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对策: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类型2:主旨拓展: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 对策: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类型3: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如《词典的故事》(2006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类型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策: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类型5: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考点之十一: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考点之十二: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⑪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⑫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⑪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⑫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专题之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知识概要】
一、散文特点
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 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自然、形象、深刻、具体、详尽 【考点及对策】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思路: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6.发展性考题(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思路: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
答题思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7.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专题之 中考小说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知识概要】
一、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四、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表达式:(XXX)自然环境特点突出(XXX)自然景观的特点——点明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渲染(XXX)气氛,衬托(XXX)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表达式:描写社会(XXX)的状况,交代故事(XXX)的背景,衬托了(XXX)的(XX)性格,揭示故事(XXX)的本质,铺垫下文的内容。
五、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见上)(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续写小说结尾。(见上)【考点及对策】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及情节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格式: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故事情节)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规范答题: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或作为情节线索等。3.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4.奠定怎样情感基调。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8.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揭示或深化主旨。〈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4.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5.【常见问题】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① 表达方式。Ⅰ、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 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Ⅱ、叙述顺序的作用(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Ⅲ、描写的作用(白描 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引出下方、埋下伏笔; 中间承上启下、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结尾 前后照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叙后议论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答题规范】总体来说: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七〉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八〉对主旨的把握
常见问题:①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旨、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②评析小说的社会意义。解题思路;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见上)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常见问题: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解题思路;一要掌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者背景看;
2、从人物特征看;
3、从情节发展看;
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
5、从整体倾向看。格式:①这段文字中有*****修辞,生动/形象/幽默地描写了*****/抒发了******情感,让全文*****(星号地方的内容需要结合语境自己填)②(无修辞时)文段中********(特殊词性的词:形容、动……)这几个词生动准确地描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xxxxxxxx(事例)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多一褒义为主,极少有贬义,即使有也不过是后悔、惭愧等)
4、根据所给材料/选择所给材料中有用的内容,说他对你理解文章的帮助
答(1)如果是选择的话一定要先选,如果不要求选择,则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2)即使以下材料上的内容(3)把材料还原到文章中去(用***的方法/用****的名人名言等,揭示了文章中*****内容){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十〉品析文章语言
【常见问题】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解题思路】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语言风格: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口语化)。
【答题规范】明手法――阐运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析效果。
专题之 中考议论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知识概要】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具体有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全面深刻、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五、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规范性答题格式: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六、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1.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4.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七、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论证过程: 要诀:采用什么论据,通过什么论证,证明了什么观点 格式:举„„例子,证明了„„(事实论据)引了„„的话,证明了„„(道理论据)不可忽略的:在论证过程中如出现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也要在论证过程中提及。最后写出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如:首先举了(引了)„„例子(话)从正面证明了„„观点,接着又引了(举了)„„的话(例子)从反面证明了„„观点,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最后又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了„„,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八、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
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幽默风趣、严密、准确、鲜明、概括、形象生动、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九、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4.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考点及对策】
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这就是论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答题思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通过举XXX的事例证明了XXX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论证了XXX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引用论证: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引用了XX的名人名言,或者引用了XX人的格言锦句,或者引用了XX的数据)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若引用XX的名人趣事则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通过比喻将XXX比作XXX,证明了XXX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1.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生动性和说服力。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2.写作特点分析:A、修辞:如:运用“排比”修辞的方式能(增强文章的论证气势)。运用“引用”古诗文的方式能(使文章富有文采)。B、论证方法(见上)C、写作手法:夹叙夹议。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答题思路: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思路: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九、补充论据
A、看清楚补的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B、注意字数要求。
C、对常见主题的名人名言要进行积累。
专题之 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知识概要】
一、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其中一种)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中、从里到外、远近、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逻辑顺序{(1)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此及彼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9)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 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三、领会“九大”说明方法及作用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作用同打比方。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10.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体会说明语言{说明语言:1准确简明 2平实和生动}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五、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六、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七、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及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见上)
2.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附:如何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一般地说,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都有表明顺序的语言标志,如方位词、时间词等。理清逻辑顺序,要先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理清说明顺序。有些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上下”“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表猜测的词:也许、可能、估计等。(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4)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的(XXX)客观规律或与(XXX)的客观事实不符合,所以不能删去。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考点之六:概括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 :(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之七: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考点之八: 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1: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类型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考点之九:中心句
类型1: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考点之十:拓展题型
类型1:对文中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类型2: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策: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专题之 中考文言文断句知识与技巧
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依总分: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3.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专题之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与技巧
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下面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作简要的说明。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如:
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这三例都有两个名词连用的结构,前二例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后一例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构成主谓结构。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刘向《新序·节士》)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晁错《论贵粟疏》)
“所”字是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边也就活用作动词,“罾”本是一种鱼网,“所罾”就是“所网到的”,例二的“宝”本来也是名词,用在“所”字之后,活用为动词。同样,“所”字后边的形容词也变为动词,例三的“贵、贱、卑、尊”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一“妻”在能愿动词“可”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二名词“相”前有能愿动词“欲”,后有名词“甘茂”,“相”活用为使动;例三“穷”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
两句中的“皆”和“不”是副词,后面的“衣”和“农”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高之,下之,小之,臣(当作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
例一例二的“衣、臣妾、刘豫”本来都是名词,但这里都带上了代词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三的“高、下、小、巨”是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
6、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句践灭吴》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
例一的“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驻扎,“于庐柳”是介宾短语,作“军”的补语,表示地点;例二“女于王”是给王当妾,“于王”是介宾结构作补语,名词“女”活用作动词,“女于大夫”“女于士”与此相同;例三的“前”是方位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于席”,“前”活用作动词。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连词“而”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连结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它不能连结名词,如果有用“而”连结名词的现象,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一的“蚕”和“衣”本来也都是名词,这里用“而”连结,它们都活用作动词,而且“蚕”同时还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兼有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两个条件;例二中方位名词“东”用“而”连结,活用作动词。
需要指出的是,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1.名词活用为动词
实际上,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用作动词。除了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比起用作使动和意动更普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其他例子: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触龙说赵太后》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例一“肘”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肘捣”的意思;例二“水”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游泳”;例三的“侯”用如动词,有“做诸侯”的意思;例四的“面、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古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用作动词,如: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
三例中的方位名词“东”“西”“前”都用作动词,词义分别变为“往东、往西、向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7)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拿尽了他们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品,用光了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担心在他们那里有伏兵。(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5)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缟。(《论贵粟疏》)——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5)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这些句子中的“蛇、翼、云”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因而,这一种用法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④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陈涉世家》)“狐鸣”是“像狐狸一样叫”
⑤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②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人们都可以像对待奴仆那样使唤他们。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④东向坐,西向坐,师事之。
《韩信破赵之战》
⑤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①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④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表示工具,作“载”的状语。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⑥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⑦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⑧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耽误了时间,按照法律都要砍头。⑨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按照情理,我本应该自杀。⑩吾义固不杀人。(《公输》)—按照道义,我本不应杀人。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道理,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5)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早晨辞别父母走了,晚上住在黄河边上。
④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在文言中,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例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
例(1),“负秦”是“使秦负(承担)”的意思;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您要同情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再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
“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如: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再如: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使之食”“使其二子见”的意思。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从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须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还有:
①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②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罄放到水中,即使是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声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它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例如: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
“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贵”,等等。“高、尊、富、正、笃、睦、和、远、轻、苦、劳、空乏、强”等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带上了宾语,作谓语动词。最后一例的“贫”字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但是并没带宾语,不过与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较,我们能够看出“贫”是“使之贫”的意思,在这里也是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后代诗词中时有所见,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在诗句中是“使……变成了绿色”的意思。还有: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②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③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
《史记·晋世家》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例一“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二“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例三“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我成为王”。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
“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这种省略的宾语,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体会和补足。
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还有: ①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③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令》)—不让无功的人做官。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的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如: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1)“智其子”意思是“认为他的儿子聪明”;例(2)“美我”意思是“认为我美”。(3)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孟子·梁惠王下》(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两例中“小”都带了宾语,都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第一例是“使之变小”,显然是使动用法。第二例“小鲁”“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鲁变小、使天下变小的意思,而是主观上感觉到鲁国变小、天下变小了。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例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小国寡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齐策》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
例一的“甘、美、安、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意思是“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例二的三个“美我”是“认为我美,以我为美”;例三中的形容词“少、轻”也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少、认为……轻”。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动的形容词都带了宾语。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还有: ①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②成以其小,劣之。(《促织》)—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④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 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前赤壁赋》)
例一的两个“夫人”是名词活用作意动,它带上了宾语“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的“友”和“子”是名词用作意动,全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例三的“侣、友”都是这种用法,并且分别和后面的名词构成了动宾结构。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还有: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②吾从而师之。(《师说》)—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
③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课内积累卡片: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第二篇:中考记叙文答题格式
中考记叙文答题格式:
1. 原文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2.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
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3.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ü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ü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ü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ü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ü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ü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 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第三篇: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一·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4、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6、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二·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2、对比:作用是突出强调。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3、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4、伏笔、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情节发展自然、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5、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6、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7、托物言志: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把要表达的意思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之上,这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8、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四·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1]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叙事时间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情感表达 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坚定不移。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五·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作用:
1.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
2.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3.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六·开头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七·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3.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4.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八·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关于结构类考题有几种常见类型:将某个段落(或句子)抽出后问应加在哪两个段落之间,并写出理由;或问某个段落可否删掉,并写出理由;也有问行文顺序(或段落)可否颠倒。2、分段
有明显过渡段时,文章分层一般把过渡段分在后一段。
3、概括段意
过渡段是对上下内容的概括,并且用关联此等把上下两段从内容上联系起来,使下文不显得突然。
4、理解思想内容
总结上文的思想和感情,起转折、递进等作用。
5、归纳中心
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主题,使感情色彩鲜明。
九·人物描写段的作用
1.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3.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4.突出文章中心。5.点明文章主旨。
十·景物描写段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为下文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一·独句段的作用
简洁,强调,突出,承上启下,转折等作用
十二·问句段的作用
1.能引起注意。2.启发读者思考。
3.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4.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5.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十三·排比段的作用
1.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十四·歧义句(双关)的作用
1、可使语言幽默风趣。
2、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第四篇:中考阅读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考点
1、理解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1、简析标题妙处。
2、分析标题含义。
方法指导
方法
一、从把握文章标题象征意义入手,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方法
二、从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入手,分析标题的含义。方法
三、从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切入,分析标题的含义。方法
四、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角度,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方法
五、从寻找文章线索入手,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方法
六、从寻找文章的文眼上,发掘文章中心进而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方法
七、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考点2把握文章,捕捉关键信息
1、提取文章中相关词语。
2、提取文章中相关句子。
3、选择信息提取错误选项。
4、指出某些词语额指代内容。
5、概括文章事件。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第三步、答案呈现应当分点,力求规范。第四步、根据题干验证答案是否完整全面。
考点3推敲词语含义,体会词语作用
1、解释加点词意思。
2、词语替换。
3、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4、结合解释从文中找相关词语。
方法指导
方法
一、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本意义、引申义、双关义)
方法
二、词语的作用常有以下几种:
准确性、形象性、情感性
考点4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1、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2、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方法指导
1、从内容上分析:
2、结构上分析:
3、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考点5分析相关段落的作用
1、分析相关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2、分析相关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思路
1、首段作用
(1)结构上:总领全文或者引出下文、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等等
(2)内容上: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等
2、尾段的作用
(1)内容上: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点明主题等等
(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3、过渡段作用(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
4、其他语段作用 照应上文,与前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等。
考点6赏析句子
1、赏析某句话。
2、任选一句赏析。
3、从某个角度对句子赏析。方法指导
1、从句子的修辞手法赏析。
2、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赏析。
3、从句子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4、从句子的哲理角度赏析。
5、从句子的句式角度赏析。
考点7把握文章线索
1、文章线索。
2、分析作者感情变化。方法指导
1、时空“线”法。
2、因物取“线”法。
3、反复出“线”法。
4、以情导“线”法。
5、定“神”看“线”法。注:
1、看题目
2、看开头
3、看结尾
4、看事物
5、看作者情感变化
考点8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1、某人物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2、某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找相关例子分析某种写作手法。
4、举例分析文章结构的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
1、局部的表现手法
2、整体的表现手法
3、文章首尾的表现手法
4、还要注意叙述方式和形成的作用
考点9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作用
1、以填空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
2、以问答形式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作用。
答题思路
1、顺叙
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作铺垫,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考点10揣摩人物形象
1、补写人物性格心理、动作等。
2、分析人物举动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
第一步: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衣着神态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以及与主题思想的联系。
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心理描写
5、神态描写
第二步:要分析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和环境中分析。
考点11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弄清楚文章的五种常见结构。
1、并列式
2、总分式
3、递进式
4、对照式
5、连惯式
第二步、从不同的着眼点入手。第三步、注意语言标志。第四步、注意中心句、重点句。
考点1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1、总结文章的道理。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答题思路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明白作者对的习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步、要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第三步、要收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
考点1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交代背景。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象征暗示作用。
7、对比烘托。
8、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9、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考点14文本延伸和拓展
1、结合文章谈启示。
2、发挥想象,补写性格内容。
3、结合生活实际,谈见解或看法。
4、角色互换,谈心理感受,说心理话。
5、写劝说词。
方法指导
1、评说类式题。
2、联想、想象类。
3、心得体会。
4、知识迁延类。
5、探究问题类。
6、比较类。
考点15记叙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读者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和想象。
4、排比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增强气势。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容易记忆,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6、反复
作用: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表示强调。
7、设问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让读者更加注意这个问题所要表达的效果。
8、反问
作用: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9、引用
作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考点16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
作用: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直抒胸臆;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者烘托人物形象,在“我”的身上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2、第二人称
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第三人称
作用: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考点1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叙述
2、描写
3、说明
4、抒情
5、议论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考点1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方法指导
方法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通读全文,理解文意,明确说明对象,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2、认真读题干,明确考点。
3、对照题干找答题范围。方法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1、概括全文内容,可以先概括每一个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归纳概括。
2、抓中心句。
3、看开头,结尾,每一个段的中心句等等。
考点2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反方法指导
1、首段作用
(1)结构上:总领全文或者引出说明对象、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等等
(2)内容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等等
2、尾段的作用
(1)内容上: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点明主题等等
(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引人思考等等。
3、过渡段作用(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
考点3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作用)方法指导(常见的句子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
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引用诗歌(传说、趣闻)使文章更有文学性(趣闻性)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发出呼吁(号召)
考点4说明方法及作用
1、判断说明方法,指出其作用。
2、说明方法的作用。
方法指导 方法一
1、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如等等
2、分类别:有几种(类)、一种„„另一种„„
3、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4、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5、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6、打比方:像、是、当作
7、引言论:引用 方法
二、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言简意赅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事物。
2、作全释:对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特征进行具体解释,起补充说明作用。
3、举例子:举出具体的实例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而明晰。
4、作比较: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某种事物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5、打比方:运用比喻的形式吧抽象的事物说明得具体、生动。
6、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说明对象划分不成同的类别。
7、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者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8、引资料:引用相关资料、传说、诗歌、名言等等来补充说明内容,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加文采,引起读者兴趣。
考点5说明对象与特征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2、解释说明对象。方法指导
1、直接从文中找表明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句子。(1)看题目(2)在首尾找
(3)抓关键词语、句子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6说明顺序
1、判断说明顺序及作用
2、判断说明顺序并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方法一:了解三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方法二:认清说明对象,根据对象作出判断 方法三:抓标志性的词语
方法四: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考点7说明文的语言
1、关键词语的作用
2、第几段中,将加点词语„„改为„„行吗?为什么?
3、某句话的„„一词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方法指导
第一步、不能改、不能换、不能删
第二步、解释词语的意思(原来词语和新词语)第三步、表明如果改了会怎么样、如果换了会怎么样、如果删了会怎么样
第四步、„„词体现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考点8文本延伸和拓展
1、联系实际谈看法
2、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方法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想象
4、链接一则或者几则材料,探究结果
方法指导
结合实际和文章主要内容或者中心思想
专题三
考点1概括论点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概括分论点的理由。
方法指导
1、分析文章标题
2、分析文章开头或结尾
3、看中间,提炼论点
考点2分析论据 某段使用了那些论据 方法指导
议论文阅读
1、用事实作论据
2、用作论据的言论
考点3论证方法及作用
1、某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分析某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方法指导
1、举例论据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正反)对比论证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5、引用论证
作用: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性度。
考点4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语
1、某句中指示词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说出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词语在某段中的具体内容
方法指导
1、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
2、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
3、写下来
考点5开放拓展
联系实际情况和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考点6论证思路
1、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方法指导
1、把握议论文思路的整体特征
2、注意抓住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词)和带有语言标志的词
考点7拟标题
根据文章内容,拟题。方法指导
1、中心论点
2、名言警句、古诗词等等
3、开头、结尾,中间段 考点8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严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考点9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常考的结构形式
1、总分式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2、层进式结构
第五篇: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另外》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在2004年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总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运用能力,概括表达能力,质疑思辨能力。
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5.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彩。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 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21.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
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31.问文章写作特色
一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三、解题指导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
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外貌与神态)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他身材高大(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半饥半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时常遭受肉体上的摧残),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年岁已大,穷愁潦倒)”,鲁迅每一处描写都是来揭示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1)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2)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3)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4)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5)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修辞手法
根据《考纲》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武器”的相似点是什么呢?“武器”的特征是“攻击他人或保护自己的工具”,由此便明白,本体“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思想的作用了。再如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起强调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不仅要记住这些条件,更要根据语言环境来作答。增强(什么)语势,强调(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
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
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如“结合文题《穷人的风骨》,说说文章赞颂了一种________的风骨”,正确答案是:“身处贫困处境,仍保持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自尊、自爱的风骨。”这是根据文章内容来揭示主题的答案。有的同学要么过于简单:“人穷志不穷”,要么去摘录文章中的具体描写,要么回答似是而非,这就在表情达意上偏离了方向,自然难以得到满分。